摘要: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增长极之间出现的 “空心化”区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现实的问题。汉中市处于陕甘川渝省会城市西安、成都、重庆和兰州四大区域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边缘地带,经济发展陷入动能不足、环保约束大的困境,亟需寻找新的路径解决发展难题。为避免这些欠发达集中连片区域失去创新发展动能,陷入发展滞长陷阱,拉大区域发展差距;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路,扶持一个新的有一定辐射能力的次增长极,与主要增长极呼应驱动,增补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协调推动区域发展。论文研究借鉴国际国内专家关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理论,得出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特征及作用,以此为基础对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分析评价。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共三级包括20项指标),应用熵权法对汉中市及周边六地级市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同时应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论证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及路径并提出对应措施。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陕甘川渝毗邻地区;汉中市;次增长极;熵值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区域发展动态非平衡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问题,由于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发展潜力等因素差异显著,决定区域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因此,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不足作为中国区域发展中最现实的国情,不可回避[1]。
基于对自己家乡——陕西省汉中市的了解,并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汉中市及周边城市所处的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处于主要经济增长极之间的“洼地”和辐射带动“末梢”,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次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连片发展。如图所示。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图1 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增长极“洼地”示意图
1.1.1 自身遭遇发展“瓶颈”
受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汉中市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处于陕甘川渝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打工经济,创新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发展模式尚未转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地方对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投入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汉中市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1.2接受辐射带动“微弱”
为解决连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计划努力打造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互动背景下,2016年4月和2018年1月,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以西安为核心城市,宝鸡为次级城市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先后发布,两地区规划总面积为29.21万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295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共5.35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04%、9.44%和7.63%[2][3]。尽管如此,汉中及其相邻的安康市、达州市、 巴中市、广元市、陇南市部分区域在这些国家级规划的边缘地带,有的甚至不在这些规划的覆盖范围之内,处于四大省会城市辐射带动“末梢”,使这一连片欠发达地区无法享受到这些规划的政策红利。
1.1.3环保政策制约“紧逼”
汉中市地处秦岭南麓,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汉中市的九个县区,约1.51万平方公里,汉中市XX对《汉中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高度重视[4]。并且,汉中市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XX制定了水质、水源涵养、风险管控三方面具体目标[5]。工业发展和矿产开发受到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依靠自然资源要素推动发展的方式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
1.1.4寻求区域发展“路径”
针对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出现的增长极辐射“洼地”、汉中市自身经济发展出现“瓶颈”、环保政策对传统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制约三方面现实问题,需要为汉中市及周边区位相同、山水相连、发展相近、文化相融的秦巴连片地区寻找发展出路。基于中心地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支持,以及2020年5月17日xxx提出的《关于XXX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环境支持[6],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路,扶持一个新的有一定辐射能力的次增长极,与主要增长极呼应驱动,增补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协调推动区域发展。
1.2区域概况
1.2.1研究区基本概况
研究区位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包括陕西省汉中市,宝鸡市,甘肃省陇南市,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和达州市共六个地级市,含49个县区,总面积达12.3757万平方千米,人口2068.63万人。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92′—32°35′,东经104°01′—32°35′,包括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秦巴山区的部分区域,该区域地势高差悬殊,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垂直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水系均属于长江流域,以巴山为界,北为汉江水系,南为嘉陵江水系。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约40%。
图2 研究区范围示意图
1.2.2汉中市基本状况
汉中市是陕西省地级市,下辖两区九县,总面积2724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3.70万人(2019年末)。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北抵秦岭,南及巴蜀,东通荆楚,西接甘陇,与甘肃陇南市,四川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陕西安康市为邻,是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际开放枢纽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在“关天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两大区域增长极之间出现经济发展“洼地”,汉中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寻找相应解决措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解决当下实际问题背景出发,结合人文地理学相关基础理论,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相关概念,论证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寻求相应解决措施。
1.3.2 理论意义
有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关键词概念有很多,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科技聚集区等。关于区域科技中心,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定义,有的从城市功能角度讨论科技中心应具备的功能,有的认为区域科技中心应由一套科学评价体系来定义,多数学者通常将科技、创新合并进行讨论。因此,总结归纳区域科技中心的定义具有一定的理论学术价值。
在研究和确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可计算、可操作、可统一为原则,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内各主要城市进行定量分析。论文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分析方法对其他研究者具有参考意义。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区域发展六边形层次结构体系,梯度转移理论的区域城市发展规律,增长极理论中增长及辐射梯度衰减及增强理论范式三大基础理论,得出以下结论:即在区域间几个增长极之间的空心塌陷地带,尤其是在增长极辐射带动边缘地区,甚至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虹吸效应下的被“汲取”地区,应当选择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建设新的次增长极,以减小“空心化”区域的衰减程度,避免这些区域陷入发展贫困陷阱,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3 现实意义
基于区域现实发展状况和对区域科技中心的理论研究,对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汉中市毗邻五市区情况,明确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对加速汉中市进一步发展、提高汉中市科技实力及在全国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点:
1.3.3.1为突破发展制约寻求新的发展策略具有启示
通过对汉中市及其周边地市现状的分析,以这些区域当前面临的接受周边增长极辐射带动不足,优势地区对其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虹吸效应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约束传统要素驱动发展三个困境为问题导向。以为寻求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突破面临问题制约,努力实现城镇发展体系均衡协调等作为目标导向,研究获得的发展策略,可为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依据。
1.3.3.2对区域科技工作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通过对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系统研究,必然要对区域内各方面数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收集和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工作,不仅使该区域内科技工作的基础和现状更加清楚,而且使汉中市与其他市区的比较优势与劣势更加明确,为下一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可以说,对三省交界的汉中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全面系统研究,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可为下一步区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基础。
1.3.3.3推动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通过SWOT分析,对汉中市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总结,为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措施,帮助汉中市进一步发展明确发展方向。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2000年7月,X《在线》杂志最早提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Global Hub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地方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众多,具有创新能力;二是由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三是人们自主创业能力强;四是获得风险资本,使创新型理论得以运用实施。此外,该杂志还通过咨询XX、企业界、媒体等评选出全球46处全球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该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专家的认可,并在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进一步深化,提出“技术成长中心”(Technology Growth Hubs)的概念,指将众多的研究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风险投资集聚在一起的区域[11]。
XBrookings研究所认为,区域增长极的创新领域融合了高校、企业、政策、环境、交通等一系列优势资源要素,运用这些资源会率先产生科技创新产业,并在区域内形成比较优势。首先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由于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各类条件的优越性,区域增长极积累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形成了创新人才储备。其次,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凝聚更多的创业者,从而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三是XX政策保障。区域增长极拥有更加雄厚的基础为科技创新部门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综上所述,综合实力强劲的城市更容易形成和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2]。
1.4.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教授慕荣平研究,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创新要素聚集,科创设施齐全,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创业积极性高,龙头企业具有规模效益;证政策环境良好六个特征[13]。
银路教授认为区域科技中心,是指区域内经济基础、自然环境、政策保障、基础设施条件等各个方面具有最强综合实力和科技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14]、王晓羚、彭云雁、王浩教授认为区域科技中心的特点是: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最强;最具科技辐射力和科技带动力;最具科技凝聚力;最具科技潜在发展力;以及人文、自然环境好[15]。
杜德斌认为“科技创新中心”定义是:科技创新活动密集、科技创新要素丰富、科技创新条件良好、科技成果辐射带动能力强,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优势并占据领先地位的城市。并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理论实施,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发展技术市场交易、引领区域技术转移等六大功能[16]。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陕甘川渝连片贫困区发展策略问题
基于区位了解和相关数据,发现区位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新的区位增长极。
(2)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理论研究
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界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定义、特征及作用。
(3)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定量分析研究。
对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区位选择进行定量分析。
(4)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定性分析研究
在定量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所选择建设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策略。
1.5.2技术路线
本文选择陕甘川毗邻地区作为研究区,分析寻求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及增长极间“洼地”经济发展问题,并对其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具体思路如下:
(1)基于对研究区状况的了解,以及进一步收集资料分析,发现在陕甘川渝毗邻出现经济发展不不平衡,在“关天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之间出现增长极“洼地”,缺乏次增长极带动经济发展。
(2)为解决此问题,根据中心地理论和经济增长极理论支持,提出要在该片区域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新发展新的区域经济次增长极。
(3)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理论,总结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相关定义、特征及作用。
(4)基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理论研究,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8年陕西省、甘肃省和四川省统计年鉴获取数据资料,以研究区内六个地级市为微观样本,运用熵权法进行定量分析,借助Excel软件完成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得分,明确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选点。
(5)对所选城市进一步进行SWOT分析,明确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图3 技术路线图
1.5.3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科学研究方法很多,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逻辑推理研究事物的属性的定性分析方法;另一类是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分析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目的和依据,定量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因此在本文将两种方法统一结合,相互补充。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1.5.3.1 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资料中找到可用方法。认真解析相关资料文献的精华所在,提取文中科学有效的指标,总结出适用于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基础。
1.5.3.2熵权法
熵的概念最早是由X数学家申农引入信息论,目前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熵权法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指标的信息熵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及提供的信息量,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与权重呈负相关。
1.5.3.3SWOT分析法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并且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32]。
1.6创新点
论文研究以汉中市为研究区域,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研究主题。以往国内外研究中,多是研究重点中心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或是研究区位优势明显的湾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汉中市作为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对两大经济区结合部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探究,打破传统行政区划下发展思路的局限。
2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区域
明晰区域的概念是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先决条件。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研究是重点研究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结合在区域尺度上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17]。一般意义上的区域是指划定的地域空间,具有一定的边界性,有些是明确的,有些是模糊的;但在区域经济学范畴中区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边界性,它可以是具体上的概念,如一个省,一个州,一个国家;也可以是抽象的,即人为划分的目标经济区域。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对特定空间进行划定,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川渝区域、珠三角区域等。不论哪一种概念上的区域,内部都具有较强的联系和特定功能。
2.1.2 涟漪效应(衰减效应)
在经济学中,“涟漪效应”又被成为“衰减效应”,是指技术、信息、经验、新观念等在经济区域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其能力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影响逐渐减小,像池塘中扩散的涟漪一样的现象[18]。
2.1.3 虹吸效应
“虹吸效应”也称为“虹吸原理”。在经济学熵意味着区域经济的某一地区,由于特定的区位优势而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会将其他地区的投资、消费或资源吸引过来,从而减缓被吸引地区的发展,加速要素引入地区的发展;对“抽夺”地区是一种正效应,而对其他被“抽夺”地区是一种负效应[19]。
2.1.4 存贷比
存贷比又叫贷存比,是指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值,存款比是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之一,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单家法人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不得超过75%。存贷比作为衡量金融资源筹集和利用的综合性指标,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展现地区之间资金的转移承接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还贷能力和利息负担能力更强,因此存贷比通常较高,即存贷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资源的吸收能力通常呈正相关[20]。
2.1.5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界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定义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辐射范围广,从而发挥某个区域价值链中的增值价值功能并占据领先或主导的城市或区域,并能通过技术活动推动相关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发展。
2.2 基础理论
2.2.1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是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ösch)根据经济学理论以及数学模型进行验证,最终形成了六边形区位模型,为中心地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理想地表和理性经济人的条件下,人们的活动空间具有明显的地理中心性,且具有中心职能的节点被称为中心地[21] [22]。不同职能的中心地受其服务范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等级规模结构。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是中心地理论的形成对的条件。在不同原则的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结构不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具有严格的等级顺序规定,按照所谓的K值分别等于3、4、7排列成有规则、严密的系列,且每一系列的中心地数量为为中心地等级)[23]。
图4 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模型示意图
2.2.2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源于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佩鲁(F.Perroux)的发展极理论(Polesof Development),并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区位条件良好地区会凭借比较优势发展起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产业部门,并形成规模经济,率先实现经济增长,产生辐射带动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1] [22]。
增长极由于区域大小不同具有规模等级之分,并在经济的辐射带动过程中,也存在逐步衰减规律。通常在其他资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地区接受区域内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与距离成负相关[24][25]。
2.2.3 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最早由X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威尔斯和赫希哲等进行了充实论证。经济学家将该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中经济技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综合实力强劲地区会率先掌握高新技术并引领经济发展,随着科技进步与时间推移,高梯度地区会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向其他落后地区推移迭代,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1]。
2.2.4唯物辩证法之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其中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二者对立统一,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说明,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明白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因此在面对问题时,要辩证分析,积极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创造条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24]。
3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和作用
3.1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3.1.1综合实力强劲
城市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其强弱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分析得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区域内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等各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的区域增长极。具体表现为经济方面经济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增长速度块;社会方面综合服务功能强,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等的密集程度高;环境方面包括硬件上城市绿化率概率高,空气质量、居住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备等,软件上如社会治安状况稳定,XX廉政高效,市场信用制度完备等;科技方面包括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等都具有处于区域内一流地位,文化方面具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等特点。
3.1.2科技辐射带动能力强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因为汇集了区域内众多高质量创新要素,拥有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的联系与流动的重要枢纽,不仅具较强大的知识、技术生产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知识、技术输出能力,向其他地区提供技术和产品输出以及研发服务。它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占据最高的结构地位,对区域内创新资源具有较强的引导、组织和控制能力。
3.1.3科技凝聚力强
作为区域内带动产业发展的增长核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有较强的科技凝聚力。具体来说,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备研发能力强劲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能够解决地区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并且具有优越的政策环境聚集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吸引科创资源。
3.1.4科技发展潜力充分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有强劲的创新能力,还要有充足的科技发展潜力,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科技创新优势。这要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及人才储备,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数量和优秀科研人员要具备一定规模。
3.2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就其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来说,指向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概括起来,这些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2.1创新研发作用
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核心,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所具备的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应结合世界前沿科技理论,根据地区和市场发展需要,不断探索研发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理论和项目成果。此外,不同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还应当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打造体现该地区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成果,形成本地区的独特优势。
3.2.2辐射带动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能够通过创新驱动引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具体而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自身优势研发和培育出先进技术、产品、人才、管理经验等,并通过资源要素流通把先进成果不断向周边落后地区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
3.2.3信息交互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区域内的科技信息的枢纽,肩负着科技信息的研发、收集、传播、分享等任务,是区域内科技信息最为密集的地区。
3.2.4政策示范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因其具有强劲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XX通常会选择此处进行政策措施的试点,通过对经济、科技、法律、税收等相关政策示范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为相关政策在更大领域的推广提供支持[25]。
4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分析评价
4.1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指标体系建立
在研究建设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汉中市及其周边地级市进行评估,来验证选择汉中市进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应用评估结果,对本地区在经济、社会、科技、人文和环境方面有全面系统的掌握,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工作的重心,让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4.1.1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结构复杂的综合系统,形成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以“全面考虑、突出科创”为指导思想,合理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4.1.1.1层次性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形成因素众多的复合系统,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即应将该区域的社会发展环境作为一个宏观背景,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且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将指标简单堆积,而应该建立层次体系,逐级分析,科学评价。
4.1.1.2科学性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合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客观科学。首先,指标选取应当具有代表性,不能过分冗余。其次,指标选取应全面客观,被量化的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不能遗漏和偏颇。
4.1.1.3可计算原则
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应当充分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保证资料全面、真实。由于研究区内微观样本行政所属不同,因此指标的选取应当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口径统一,便于计算[26]。
4.1.2初始指标的获取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有一套能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作为一个涉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复合系统,根据前文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本文选取了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1经济指标
反映经济实力的指标通常通过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三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需要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兼顾总量与人均指标。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产业发展质量。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使用投入产出率。具体指标是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GDP年增长率、经济增长波动系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资金禀赋系数及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4.1.2.2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包含方面众多,但主要应选取社会基础条件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人口发展指数、社会基础设施两个二级指标,包含的次级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水平、医疗卫生机构数及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4.1.2.3环境指标
生态环境条件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义重大。宜人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关键要素。体现环境实力的主要通过生态环境来入手,具体指标包括园林绿化覆盖面积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4.1.2.4科技指标
科技指标要体系区域创新能力、地方科技投入产出收益以及科技创新资源储备[21]。因此,从科技实力入手,通过设置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发展潜力三个二级指标来反映,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R&D经费占GDP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年申请专利数、技术市场年交易额、R&D活动人员及在校大学生数。
上述的各种指标可由统计年鉴直接查到或依据若干原始统计数据,借鉴已有公式式计算而得。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评判,便可得出各地级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综合得分[27]。
4.1.3初始指标体系框架
表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经济实力 | 经济总量及增长 | GDP/亿元 |
人均GDP/元 | ||
GDP年增长率 | ||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 ||
经济结构指标 |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
经济效益指标 | 资金禀赋系数 | |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 ||
社会实力 | 人口发展指标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人口城市化水平 | ||
社会基础设施 | 医疗卫生机构数 | |
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 ||
环境实力 | 生态环境 | 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
科技实力 | 科技投入 | R&D经费支出/亿元 |
R&D经费占GDP比重 |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亿元 | ||
科技产出 | 年申请专利数 | |
技术市场年交易额/亿元 | ||
科技发展潜力 | R&D活动人员/人 | |
在校大学生数/万人 |
表格来源: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现有数据筛选得出
4.2主要指标解释
4.2.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GDP年增长率
作为既能从整体上涵盖各经济部门,又能比较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幅度的数量指标,我认为地区生产总值最为恰当,该指标是一个便于比较的综合性经济发展指标,同时运用GDP增长率反映一定时期力经济的增长幅度。
4.2.2经济增长波动系数f
4.2.3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ij
该指标是作为比较两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一个综合性指标。设xjk为i区域第k产业的比重,xjk为第j区域第k产业比重,则Sij的计算公式为:
当其为1时,表明两种结构一致,为0时表示完全不同。这里各地级市与全国的三大产业结构相对比。
4.2.4资金禀赋系数
资金禀赋系数等于某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与该区域GDP占全国比重之比。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两区域的资金禀赋系数相比较,其值越大,表示该区域资金状况越良好。
4.2.5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q
设λ1为人均GDP指数,其值为某一区域内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之比;λ2为GDP密度指数,其值为某一区域GDP密度与全国GDP密度值比,则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4.2.6交通运输条件指数JT
设万人交通线路长度指数为W1,综合运输网密度指数W2(=运网长度/行政区面积)。 则较小区域交通线路种类一般选取公路交通运输。
其余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都可通过各省统计年鉴直接或简单计算得出[25]。
4.3数据分析与处理
4.3.1原始数据展示
通过查阅陕西、四川、甘肃统计资料以及简单计算,各地级市相关指标数据如下表所示[28] [29] [30]。
表二:各地级市原始数据
汉中 | 安康 | 达州 | 巴中 | 广元 | 陇南 | |
GDP/亿元 | 1333.3 | 974.66 | 1583.94 | 601.44 | 732.12 | 342.72 |
人均GDP/元 | 38671 | 36662 | 28066 | 18148 | 27653 | 13113 |
GDP年增长率 | 0.153 | 0.156 | 0.095 | 0.104 | 0.109 | 0.008 |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 6.465 | 5.041 | 6.907 | 4.416 | 5.877 | 5.549 |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0.952 | 0.9678 | 0.9429 | 0.9501 | 0.9559 | 0.9752 |
资金禀赋系数 | 1.386 | 1.509 | 1.396 | 2.917 | 1.251 | 1.497 |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 0.612 | 0.547 | 0.726 | 0.418 | 0.494 | 0.178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127 | 113 | 343 | 270 | 163 | 94 |
人口城市化水平 | 0.4931 | 0.456 | 0.4392 | 0.4054 | 0.4398 | 0.3248 |
医疗卫生机构数 | 3644 | 2981 | 4191 | 3218 | 3557 | 5122 |
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 6.598 | 9.073 | 6.37 | 8.514 | 9.578 | 6.259 |
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 2318 | 2193 | 4258 | 2183 | 2355.46 | 1128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0.737 | 0.866 | 0.836 | 0.922 | 0.947 | 0.854 |
R&D经费支出/亿元 | 12.79 | 5.14 | 5.26 | 1.16 | 3.36 | 0.52 |
R&D经费占GDP比重 | 0.0095 | 0.0053 | 0.0033 | 0.0019 | 0.0046 | 0.0015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亿元 | 1.92 | 1.1 | 0.4 | 0.01 | 0.13 | 1.59 |
年申请专利数 | 2291 | 857 | 1502 | 1032 | 1673 | 505 |
技术市场年交易额/亿元 | 2.17 | 1.35 | 1.43 | 1.28 | 2.51 | 6.0 |
R&D活动人员/人 | 5219 | 2390 | 1947 | 288 | 1054 | 418 |
在校大学生数/万人 | 4.01 | 2.25 | 2.62 | 0.55 | 2.15 | 0.61 |
表格来源:根据《2018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18年甘肃省统计年鉴》和《2018年四川省统计年鉴》汇总得出
4.3.2数据的无量纲化方法及应用
相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指标收集完成后,由于各个指标意义不同,单位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无法直接操作计算,需要通过科学的数学方法把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计算的相对化数值,这样的过程称为无量纲化处理。
无量纲化方法有很多,本次评价选用极大值法。利用指标的极大值计算指标的无量纲值另外,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代表的含义不同(正向指标数值越高越好,负向指标数值越低越好),因此对于正向负向指标需要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经过计算,各市区相关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三: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表
汉中 | 安康 | 达州 | 巴中 | 广元 | 陇南 | |
GDP | 0.798 | 0.509 | 1.000 | 0.208 | 0.314 | 0.000 |
人均GDP | 1.000 | 0.921 | 0.585 | 0.197 | 0.569 | 0.000 |
GDP年增长率 | 0.980 | 1.000 | 0.588 | 0.649 | 0.682 | 0.000 |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 0.177 | 0.749 | 0.000 | 1.000 | 0.413 | 0.545 |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0.282 | 0.771 | 0.000 | 0.223 | 0.402 | 1.000 |
资金禀赋系数 | 0.081 | 0.155 | 0.087 | 1.000 | 0.000 | 0.148 |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 0.792 | 0.673 | 1.000 | 0.438 | 0.577 | 0.000 |
人口密度 | 0.133 | 0.076 | 1.000 | 0.707 | 0.277 | 0.000 |
人口城市化水平 | 1.000 | 0.780 | 0.680 | 0.479 | 0.683 | 0.000 |
医疗卫生机构数 | 0.310 | 0.000 | 0.565 | 0.111 | 0.269 | 1.000 |
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 0.102 | 0.848 | 0.033 | 0.679 | 1.000 | 0.000 |
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 0.380 | 0.340 | 1.000 | 0.337 | 0.392 | 0.000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0.000 | 0.614 | 0.471 | 0.881 | 1.000 | 0.557 |
R&D经费支出 | 1.000 | 0.377 | 0.386 | 0.052 | 0.231 | 0.000 |
R&D经费占GDP比重 | 1.000 | 0.475 | 0.225 | 0.050 | 0.388 | 0.000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 1.000 | 0.571 | 0.204 | 0.000 | 0.063 | 0.827 |
年申请专利数 | 1.000 | 0.197 | 0.558 | 0.295 | 0.654 | 0.000 |
技术市场年交易额 | 0.189 | 0.015 | 0.032 | 0.000 | 0.261 | 1.000 |
R&D活动人员 | 1.000 | 0.426 | 0.336 | 0.000 | 0.155 | 0.026 |
在校大学生数 | 1.000 | 0.491 | 0.598 | 0.000 | 0.462 | 0.017 |
表格来源:运用无量纲化计算公式和EXCEL表格计算得出
4.3.3各指标信息熵计算
计算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指标的熵值如下表所示:
表四:指标熵值计算结果表
指标 | |
GDP | 0.819917864 |
人均GDP | 0.837328457 |
GDP年增长率 | 0.884486868 |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 0.827036131 |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0.812047411 |
资金禀赋系数 | 0.590159836 |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 0.877221836 |
人口密度 | 0.709280613 |
人口城市化水平 | 0.883027619 |
医疗卫生机构数 | 0.771332881 |
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 0.703277616 |
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 0.834464961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0.87577749 |
R&D经费支出 | 0.734366481 |
R&D经费占GDP比重 | 0.739003471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 0.751356949 |
年申请专利数 | 0.820071209 |
技术市场年交易额 | 0.537823421 |
R&D活动人员 | 0.690654405 |
在校大学生数 | 0.761685067 |
表格来源:根据熵权法计算公式和EXCEL表格计算得出
4.3.4各指标信息效用价值计算
计算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指标的信息效用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五:指标信息效用值计算结果表
指标 | ![]() |
GDP | 0.180082136 |
人均GDP | 0.162671543 |
GDP年增长率 | 0.115513132 |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 0.172963869 |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0.187952589 |
资金禀赋系数 | 0.409840164 |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 0.122778164 |
人口密度 | 0.290719387 |
人口城市化水平 | 0.116972381 |
医疗卫生机构数 | 0.228667119 |
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 0.296722384 |
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 0.165535039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0.12422251 |
R&D经费支出 | 0.265633519 |
R&D经费占GDP比重 | 0.260996529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 0.248643051 |
年申请专利数 | 0.179928791 |
技术市场年交易额 | 0.462176579 |
R&D活动人员 | 0.309345595 |
在校大学生数 | 0.238314933 |
表格来源:根据熵权法计算公式和EXCEL表格计算得出
4.3.5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利用熵权法估算各指标的权重,其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来计算,其价值系数越高,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计算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指标的权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六:指标信息权重计算结果表
指标 | |
GDP | 0.03966847 |
人均GDP | 0.035833267 |
GDP年增长率 | 0.025445218 |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 0.038100459 |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0.041402172 |
资金禀赋系数 | 0.090279539 |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 | 0.027045558 |
人口密度 | 0.064039629 |
人口城市化水平 | 0.025766661 |
医疗卫生机构数 | 0.050370764 |
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 0.065361969 |
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 0.036464037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0.027363719 |
R&D经费支出 | 0.058513718 |
R&D经费占GDP比重 | 0.057492282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 0.054771059 |
年申请专利数 | 0.039634691 |
技术市场年交易额 | 0.101808198 |
R&D活动人员 | 0.068142608 |
在校大学生数 | 0.052495983 |
表格来源:根据熵权法计算公式和EXCEL表格计算得出
4.3.6计算评价结果
采用加权求和公式计算各市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
计算出各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综合得分结果如下表所示[31]:
表七:综合得分表
汉中 | 安康 | 达州 | 巴中 | 广元 | 陇南 |
23.151 | 16.290 | 15.904 | 15.297 | 14.891 | 14.467 |
表格来源:根据熵权法计算公式和EXCEL表格计算得出
4.4小结
本文通过选取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内的六个地级市作为微观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汉中市综合得分居于六市榜首,并且优势较为显著。具体来说,在科技实力的相关指标中优势巨大,基本处于六市区领先位置,而经济实力和社会势力也处于该区域前列;尽管环境实力与其他地市相比稍显不足,但总体来说整个陕甘川渝毗领地区的自然环境都十分优越,环境问题不足以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限制性因素。通过以熵权法为核心的定量分析,证明以汉中市作为该区域的次增长极,进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合理的。
5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定性分析
熵权法作为定量研究方法,需要提供一定的定性分析弥补其分析的不足与缺失。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因此该章将进一步通过该方法来论证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5.1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SWOT分析
5.1.1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势分析
5.1.1.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汉中市位于我国版图的地理几何中心,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北抵秦岭,南及巴蜀,东通荆楚,西接甘陇,是陕甘川渝地区联通枢纽,同时也是“关天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的衔接地带。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汉中市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虽然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没有纳入到两大重点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但根据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ösch)的中心地理论,在中国行政框架中第三级的地级市中,汉中市恰好处于西安、兰州、成都、重庆四个重要增长极的地理中心,与其他地级市相比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适合建设区域中次级中心城市,重新打造城市网络中新的次增长核心。
5.1.1.2文化底蕴深厚,城市形象优美
余秋雨曾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说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就是汉中。”作为汉王朝发祥地,汉朝、汉族、汉语、汉文化皆因汉中而得名,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中历史悠久,秦朝时汉中郡设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底蕴深厚,是两汉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中是汉水发祥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一级水源涵养区,全市监测的汉江、嘉陵江干支流等52个断面年均浓度符合国家II类水质标准;1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所测项目全部合格,气候温润,年均气温14℃,降水量800—10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并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自然风光秀丽,平均优良天数331天,优良率达90.7%;同时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汉中先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为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一张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
5.1.1.3交通条件良好,未来潜力巨大
汉中市地处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陕甘川渝四省市的联接枢纽,能够分享其基础配套设施。目前,西成高铁已经全线贯通,汉中市作为该线路中点,受到的经济效益已经凸显。其次,《xxx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下的汉巴渝高铁将连接汉中与重庆,打造中国西部高铁纵向干线;2020年5月13日《新建高速铁路兰州至汉中至十堰线方案研究》原则审议通过,将规划建设东西向又一重要通道,线路全长902.9公里,估算总投资1528亿元。通过以上高铁干线的相继开通,可将大西北、大西南、华南高铁网互联,汉中作为其中的关键结节性枢纽,将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武汉等省会城市形成“一小时快速交通圈”。
公路方面已建设形成了一个以汉中为中心、贯通陕西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境内有108国道、316国道、210国道、244国道、345国道等五条国道干线通过。尤其是京昆高速公路(G5)、十天高速公路(G7011)、银昆高速公路(G85)的全面贯通使汉中快速融入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并形成了陕西省地级市中首个汉中绕城高速公路。
航空方面,自汉中城固机场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汉中市一共拥有9条航线可直飞12个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不断完善,使汉中市立体交通网络更加联通,更使得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基础愈加牢固,对陕甘川毗邻地区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图5汉中市交通专题图
5.1.1.4教育资源丰富,科创实力显著
在教育领域,汉中市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紧密衔接的国民级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底,汉中市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4.01万人,研究生教育在校生59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1.37万人。普通中小学701所,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99.0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双高双普”目标全市验收达标。此外,汉中市还拥有陕甘川渝连片贫困地区的六市中唯一的重点一本大学——陕西理工大学。
科技方面,汉中市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科创人才,以创新型为统揽,不断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8年取得科技成果116项,其中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86项,专利申请量为2291件,专利授权为901件。累计创建省级技术中心20个,国家及技术中心1个;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56.68亿元,增长18.7%;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5%;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24户。新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8个,高新技术企业达55家,开发50渝中高新技术产品。大运飞机、数控机床、应变式传感器等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
5.1.1.5XX率先响应,赢得建设先机
汉中市XX的快速响应下,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比其他五市更具比较优势,这为汉中市未来承接主要增长极资源溢出、吸引资金人才赢得政策先机。2018年8月,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关于推动创新融合发展壮大“三个经济”的实施方案》围绕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剔除了11个领域31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建立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打造科技创新高地[9]。2019年三月,汉中市XX发布《关于加快打造“六个中心”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指出:为统筹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奋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信息物流、对外开放、交通枢纽、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六个中心”,不断提升和巩固汉中在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10]。
5.1.2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劣势分析
5.1.2.1城市发展被“边缘化”
汉中市北抵秦岭,南接巴山,两座山脉使得汉中与西安、成都地区产生地理阻隔,由此形成相对封闭的山间盆地。嘉陵江上游流经汉中西南,汉江经汉中东出,但两江在汉中都处于源头和上游阶段,河床较窄、江水湍急,行船能力有限,航运价值不大。
此外,汉中地区在心理与地理上都与四川地区更“亲近”,但由于历史原因其行政区划归于陕西,这使得汉中市很难融入到关中地区的辐射范围之内,也与川渝地区逐渐割裂,形成一种尴尬的境地。尤其前后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这四份中长期规划文件,都没有把汉中市纳入其中。由此可见,这种地理窘境对汉中市的发展约束极大。
综上,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行政划分的局限大大削弱了周边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能力,汉中市处于西安、成都、重庆、兰州四大增长极的辐射带动的 “空心化”地区。
5.1.2.2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9年汉中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比为14.7%、42.8%、42.5%。农业和工业分别高出全国7.6和3.8个百分点,相反第三产业却低于全国11.4个百分点。通过数据可看出,汉中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发展模式尚未转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5.1.2.3 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由于汉中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润,土地肥沃,自古以来汉中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农业的依赖就很高,加之秦岭、巴山、以及汉中盆地地理阻隔,造成了汉中地区人民思想观念保守,开拓意识不足。即使到了21世纪,汉中地区也仍然以传统农业和打工经济为主,地区人民和企业发展缺乏创新活力,这对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5.1.3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分析
5.1.3.1各级XX积极打造汉中为区域中心城市
2017年10月,XXX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20年5月,xxx提出关于XXX西部待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要求贯穿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从该角度看,汉中市所处的两大城市群的枢纽连通处,将率先受益。
陕西省XX提出“将汉中市打造为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该区域又一发展增长极。”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汉中园项目建设已列入规划,省XX通过高水平高等院校帮助汉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1.3.2生态政策扶持,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
XXX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刻认识和理解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必然性,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5月17日,xxx发布的《关于XXX推进西部带卡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生态被提及20次,其中“加大魅力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6]。
汉中市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XX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水源保护力度极大[5]。2020年4月20日,XXX总XX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的情况[4]。为深入贯彻XXXXXXXXX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XXX总XX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汉中市发布《汉中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
综上,汉中市已经发展成为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环境高地。
5.1.4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威胁挑战分析
5.1.4.1“虹吸效应”严重
汉中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西安市、成都市、重庆市、兰州市等几个省会中心城市的几何地理中心,而这些西部省会城市由于也受到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虹吸作用而发展缓慢,对汉中市的经济发展不仅没有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二次“虹吸效应”,人才、资金、资源等流失严重。
具体来说,存贷比作为衡量金融资源筹集和利用的综合性指标,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展现地区之间资金的转移承接关系。即存贷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资源的吸收能力通常呈正相关。2018年汉中市存贷比仅到45%左右,与商业银行设立的75%存贷比监管指标也相差甚远。这意味着汉中市基本处于通货紧缩状态,资金利用不足,社会投资规模小,地区内大量的资金存款不仅没有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市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反而通过银行间的贷款投到了经济更加活跃的地方,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血”,严重影响了汉中市经济发展。而人才作为区域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西安、成都、重庆、兰州四个区域主增长极对欠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更为严重。
图6主增长极虹吸效应示意图
5.2汉中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措施
5.2.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对汉中地区交通条件分析可以看出,公路网体系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三条高速公路与周边主要省会城市已经联通,绕城高速格局形成。在此基础上,应加大高速公路网路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管理,保障区域内资源要素顺利流通。铁路方面,目前只有西成高铁已建成开通,其他两条高速铁路尚处于规划审批阶段。因此XX应积倡导推进这两条规划审批项目的实施落成,争取早日实现汉中市高速铁路网络体系形成。航空方面,汉中民用机场规模较小,航空周转和吞吐能力还较弱;航线条数较少,与全国发达地区的联通还不足。因此应继续加大航运交通投入,扩大机场规模和运营能力,增加航线数,提高汉中市与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通达度。
5.2.2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吸引能力
汉中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境内人文景观众多,但开发力度和知名度还有待提升。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大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力度,丰富文化景观内涵,尤其是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途径,加大汉中市历史文化宣传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影响力,为吸引创新要素提供必要条件。
5.2.3推动教育领域发展,培养科技人才储备
汉中市在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教育资源上已经拥有比较优势,陕西理工大学作为区域内唯一的重点一本大学,为汉中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理论等方面的支持。下一步,应加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力度,完善科教创新人才管理与激励措施,在住房、医疗、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进杰出科研人员、教授等人才,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同时,基础教育领域也要予以重视,在教育资源分布、境内师资实力、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统筹配置,培养出具有扎实文化基础的优秀学子,巩固科技创新发展潜力。
5.2.4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创新产业
通过对比汉中市与全国产业结构,发现汉中市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发展模式尚未转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应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部门,不断巩固综合实力,为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5.2.5顺应创新发展趋势,提供政策环境保障
目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汉中市地方XX的积极响应已经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赢得了比较优势。因此,在规划的落实和实施过程中,应加大督查力度,保证规划建设质量。同时,应继续加大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营造积极宽松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简化优化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流程,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2.6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突破现实困境制约
汉中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虹吸效应在短期内客观存在,为了避免虹吸效应和生态红令对汉中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汉中市应当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区域次增长极,在未来陕甘川渝省会城市的科技迭代中,为汉中市率先接收人才、资金、技术的转移提供条件。
此外,作为秦岭生态保护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众多生态红令对传统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约束极大。但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环保政策已经成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积极因素,因此应当继续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形成生态环境高地。
最后,应积极引导本地区人民和企业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发展思路,增强创新动能,在各方面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人和企业予以支持,为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养创新活力。
5.3小结
通过对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SWOT分析,在汉中市面临的现实条件下唯有通过以科技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追赶超越,而其内部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科创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理想之地。因此,针对以上具体情况,分别了提出不同的针对措施,以保证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顺利实施。
6结论与不足
6.1主要结论
研究发现,由于与周边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重要主增长极距离较远且受地形限制,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出现经济增长“洼地”。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在主增长极的辐射边缘地带应培育有一定辐射能力的次增长极,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减小“空心化”区域的衰减程度,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相关概念的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以下特征:综合实力强劲,科技辐射带动能力强,科技凝聚力强和科技发展潜力好四个特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创新研发,辐射带动,信息交互和政策示范四大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为: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辐射范围广,从而发挥某个区域价值链中的增值价值功能并占据领先或主导的城市或区域,并能通过技术活动推动相关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层次性、科学性、可操作为原则,构建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有一级指标:经济实力,社会实力,环境实力和科技实力;二级指标经济为总量及增长等八项;三级指标包括GDP等20项指标。运用熵权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汉中市在综合得分中居于榜首,经济、社会、科技等条件优势显著,故在陕甘川渝连片贫困地区的六个地级市中,应选择汉中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定性分析,综合得出以下结论:(1)汉中市内部优势显著。处于“关天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枢纽连接地带,位于西安、成都、重庆、兰州四核心增长极的地理几何中心;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气候自然条件优越,科创教育资源丰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内部劣势方面,汉中市及周边五地市均接受区域内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只能依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中心建设,增补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协调推动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还需调整传统发展模式尚未转变,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础产业条件还需完善;本地区人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地区发展创新活力不足。(3)外部机遇方面,为XXX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央倡导新发展理念,汉中市在区域内率先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具有政策支持与先机,随后陕西省XX也通过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项目予以支持;通过转变发展理念,提出创新驱动战略,环保政策已不再制约汉中市经济发展,反而通过高标准、高要求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使汉中成为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环境高地”,汉中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成为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积极因素。(4)外部挑战方面,陕西、四川、甘肃、重庆四地区省会城市对汉中市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投资等方面存在虹吸效应,尽管杰出科技人才、资本的企业依然会优先选择省会城市发展,但通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汉中市在这些区域增长的技术更新、产业迭代过程中,可以优先承接它们的溢出资源,并在本地区中赢得先机,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SWOT分析,提出汉中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措施。具体包括:(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交通网络体系。(2)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吸引能。(3)推动教育领域发展,培养科技人才储备。(4)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创新产业。(5)顺应创新发展趋势,提供政策环境保障。(6)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突破现实困境约束。
6.2存在不足
由于论文完成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到汉中市周边五个地级市进行实地调研,数据来源仅从各省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公报中获取,在以后的研究中,关于科技创新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维敏. 济南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D]. 2018.
[2]国家发展改革委.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Z].2016-04.
[3]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Z].2008-01.
[4]汉中市人民XX办公室.汉中市人民XX关于印发汉中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EB/OL].http://www.hanzhong.gov.cn/xxgk/gkml/zfwj/zfjzfbwj/hzfwj/201807/t20180711_526069.html,2018-07-02.
[5]汉中市人民XX办公室.市发改委印发汉中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规划[EB/OL].http://www.hanzhong.gov.cn/xxgk/gkml/fzghjgzjh/fzgh/201612/t20161221_379591.html,2016-12-21.
[6]新华社.中共中央 xxx关于XXX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7/content_5512456.htm,2020-5-17.
[7]袁红英, 石晓艳.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 033(001):P.134-140.
[8]汉中市人民XX.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05-12.
[9] 汉中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推动创新融合发展壮大“三个经济”的实施方案[EB/OL].http://fgw.hanzhong.gov.cn/fgxw/201808/t20180813_531297.html,2018-08-13.
[10]汉中市人民XX办公室.汉中市人民XX关于加快打造“六个中心”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hanzhong.gov.cn/xxgk/gkml/zfwj/zfjzfbwj/hzfwj/201904/t20190411_577265.html,2019-03-20.
[11] Wong P K , Ho Y P , Singh A . Singapore as an Innovative City in East Asia: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J]. Social 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2] 盛垒, 洪娜, 黄亮,等. 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纽约全球科创中心的崛起及对上海的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10):92-101.
[13]穆荣平. 国家创新能力国际比较[R].上海:科技评估与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2008.
[14]银路. A Study on Some Essential Elements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s%关于区域科技中心若干基础问题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2, 000(006):77-81.
[15]王晓羚, 彭云雁, 王浩. 新形势下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科技综合实力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 028(011):107-109,118.
[16]杜德斌.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J]. 科学发展, 2015(1):93-97.
[17]郑度.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9.
[18]王珏, 曹立. 反梯度推进理论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J]. 山东社会科学, 2002, 000(003):21-24.
[19] 杜明军.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虹吸效应”分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44-47+52.
[20]吕风勇. 由存贷比差异看县域金融的地位和作用[J]. 银行家, 2017(10):94-95.
[21]李小建,李国平,曾刚,覃成林,林炳耀,张文忠.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2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23][35]刘红光, 刘科伟.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中心地模型的分形构建及其应用[J]. 经济地理, 2006(06):59-62.
[24]何伟军. 增长极辐射梯度衰减及增强效应视角下的区域城镇规划布局——兼论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建设[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3):2+7-11.
[25]吴林海, 顾焕章, 张景顺. 增长极理论简析[J]. 江海学刊, 2000(02):31-33.
[24]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8(5).
[25] 张黎. 区域科技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D]. 电子科技大学, 2002.
[26] 张伟, 顾朝林, 陈田,等. 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J]. 地理研究, 1998, 017(003):233-241.
[27] 赵绍娟, 刘伟.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 科技与创新, 2017, 000(010):P.6-7.
[28]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18[J].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9]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8[J].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30]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统计年鉴—2018[J].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31] 张敬信.熵权法确定权重[EB/OL].https://zhuanlan.zhihu.com/p/28067337,2020-3-25.
[32] 袁牧, 张晓光, 杨明. 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 城市规划, 2007, 031(004):53-58.
[33] 汉中市统计局.汉中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anzhong.gov.cn/xxgk/gkml/tjxx/tjgb/202003/t20200326_635930.html,2020-3-20.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四年的求学生涯转眼即将结束,在这篇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首先,我诚挚地感谢xx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感谢院系所有老师,感谢老师们四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同时也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的各位答辩组老师。
其次,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立意到撰写完成,王老师给予极大的支持,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篇论文才得以完成,在此对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王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耐心的言传身教都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在各个方面也都对学生关怀备至,这份师恩令我永生难忘。
再次,我要感谢xxx学姐的支持与帮助,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予我许多的宝贵意见,指明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完成论文过程中的严格督促。
最后,感谢父母对我一直以来的全力支持和养育之恩。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陕甘川渝毗邻地区;汉中市;次增长极;熵值法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