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去除贫困、促进民生发展、进一步完成共同富裕,是当前国家发展的本质需求,还是xxxx承担的使命。“十三五”阶段,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完成首个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还是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重要时期。
对外开放之后,在全党和所有民众的持续奋斗下,国内顺利处理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难题,变成全球减贫人数最多的国家,分析与探究出众多现实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与xxxx扶贫办共同公开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提出,1981年到2012年,我国贫困人数缩减7.9亿,占据世界缩减此类人群的71.82%。因为中国突出作用,世界人类发展指数提早两年步入更高水平。2011年到2015年,目前标准下农村此类人数缩减1亿多人、发生率减少11.5%,贫困区域农民收益明显提升,此类人群人口现实居住环境得到转变。
当前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汇聚在农村区域,而民族聚居区还是人口汇聚区。云南是汇聚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等多个因素的地区,贫困人数位于我国前列、片区县与重点县数目位于首位,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此处,云南地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依旧很高,所以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就变成当前国内扶贫开发活动的关键部分。站在丽江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贫困问题始终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重要难题,脱贫攻坚局势不容乐观。丽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边,云南地区的西北方向,是汇聚“山区、民族、边远、贫困”为一身的地级市,山区半山区占据我国面积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人数占据市内综合人数的57%,下属包含多个地区,宁蒗彝族与永胜县是典型的贫困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也相对贫困,是云南省农村贫困面积广泛、人数最多、程度最深的地区。目前贫困人口过于贫困、减贫费用高、阻碍大,依赖一般方式无法处理现实问题。贫困区域XX资源不足,基础设备不全的问题非常突出,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结构简单,环境限制更加严重,粗放式资源发展方式无法继续进行;此类人群可选择的工作少,现实就业困难,效益较低。
此外,因为缺少合理的精准辨别制度造成贫困人口总数与致贫因素含糊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扶贫资源的准确使用与现实成效的发挥。鉴于此,我国通过不断完善扶贫战略和推行精准扶贫政策,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力争实现对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既全面又精准扶持,以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xxx在贵州地区举办市党委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清楚表明,“扶贫活动需要重视精准,重点也是如此,最后成果好坏也是精准。”的重要观念。利用精准辨别此类人口,健全扶贫瞄准制度,秉持分类引导、因人而异等标准,提升现实活动的合理性,激发最终的现实效果。在全新的贫困局势与精准扶贫方针引导下,怎样提升现实扶贫绩效就变成目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本分析站在精准扶贫的角度上,基于丽江市贫困情况,将扶贫绩效当做分析主体,通过实证模式对扶贫情况开展研究,得知目前扶贫活动中依旧出现的问题与缺点,为提升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成果准备良好的意见,以便最终得到脱贫攻坚战争的胜利。
(二)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的扶贫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与“精准扶贫”方针顺利公开与相关活动开展,此类活动的定位与实施模式也会出现全新变化,之前的扶贫绩效方向不符合现实情况,需要开展相应的创新与改善。本分析在汇总目前丽江市发展特点与绩效评估情况的前提上,试图改变扶贫效果的评价方向、具体流程,凸显精准扶贫的理念,且对挑选怎样的评估方式开展研究;此后利用创建完善的评估指标系统,研究精准扶贫在绩效内的具体使用情况;且对扶贫绩效开展全面研究,在上述前提上,探究出定量和定性方式相融合的方式。
一是理论意义。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与广大贫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云南省而言更关系到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论本研究在公平理论、公共服务均等化、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丽江市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研究框架,探究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含义与重点,对当前科学角度下的相关评价内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汇总目前贫困特点与绩效情况的前提上,试图改变当前的评价方向、具体流程,凸显精准扶贫的理念,且对挑选怎样的方式开展研究;此后利用创建完善的评估指标系统,研究精准扶贫在绩效内的具体使用情况;且对扶贫绩效开展全面研究,在上述前提上,探究出使用定性评价与数据研究方式的整体应用。
二是实践意义。利用对丽江市某些区域的扶贫开发项目绩效状况开展深入研究,了解上述项目提升精准绩效的特征,为XX组织监管扶贫项目与绩效实践准备良好的决策基础,为XX组织怎样把扶贫举措和建档立卡活动全面衔接和怎样提升最终绩效提供依据,在上述前提上为精准扶贫绩效评估和有关制度变革准备科学的意见。
二、本选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依照有关研究目标,本文从反贫困、绩效评估指标与方式、相关指标与方法、贫困识别、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类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反贫困研究
与反贫困相关分析通常针对经济发展方式和造成贫困的原因,包含物质和人力资源缺少、社会文化等内容。X经济专家Nurkse(1953)指出的贫困循环陷阱观念主要从资本供需两部分,研究出贫困出现的根源,其指出导致贫困的原因是资本的缺少。另外,Nelson(1956)指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利用研究人均资本和人口等彼此间的关联,表明人均收入的增加最后全部会被人口增加所抵扣,且最后造成上述陷阱。X专家瑞典著名专家Myrdal(1991)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全面的分析了某些地区造成贫困与增长受限的根源,指出经济水平不高的国家需要土地、教育等多部分进行变革,进而转变弱势地区,这就是他的反贫理论体系,为反贫困观点分析准备了全新的方向。X著名学者Schultz(1992)指出资本不足是制约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土地不足并非主要根源,专业人才的缺乏才是此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和涵盖土地等类似资本进行比较,人才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对某些贫困国家来说,转变当前的现状,需要增加对贫困人群的资金投放,提升综合素养,加快全新技术要素在实践中的普遍使用,提升科技的转化率,加快经济增长,脱离困境。此外该国专家Sen(2001)指出,人口贫困的重点是水平不足,也就是贫困是对人们现实可行能力的掠夺,而不只是收入实力不高。上述观点为某些国家反贫困实践项目准确了全新分析角度。世界银行(2009)分析资料表明,减贫关键就是贫困人口汇聚的社区,提升此类人群参加经济、社会相关活动的概率,包含参加社会经济的技术水平培育、教育活动、医疗服务、提升区域自主管理水平等重点部分,为贫困居民创造脱贫发展的条件。当前可利用社会与医疗保险规划,提升此类人群得到信贷、进入地区市场与参加主要设施活动的概率,提升其抵御风险与脱离困境的实力。
2.绩效评估的指标及方法
在XX绩效的评估上,X在1993年制定了进而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估有关的规章制度,主要要求绩效评估目标、准则、流程和操作指标,通常包含经济与社会效益两部分。澳大利亚开展公共项目评估,通常包含相关适当性、效率性与有效性三部分。XIngraham(2000)认为,传统XX绩效评估只重视投入一产出比,忽略了XX活动的管理过程以及管理的能力水平。其主要从组织行为学的层面研究怎样利用公共管理活动把资源投入转变成产出的水平,最后提升XX绩效,其因此指出此类效评估重点内容是相关管理活动与水平。
在绩效评估方式上,阿斯顿工商学校的公共服务分析中心针对“最优价值”评估结构,采用平衡计分卡工具对地区绩效开展评价,利用在多个利益主体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得到相应的经验。Kaplan与Norton(1996)使用平衡计分卡观点对XX绩效评估开展深入分析,其主要模型包含财务、客户评估、内部程序和学习与成长等部分。X乔治•梅森学校市场分析中心(2001)凭借自身评估者资质,利用对相关XX的全面分析,使用GPP绩效管理观点XX绩效开展深入研究,且向外界民众公开最终结论,得到大众的普遍重视。Judi(1995)较早提出了参与评估方法,他假设项目利益相关者能对评估做出贡献,项目相关者应该积极参与评估过程的各个阶段。Swomdell与Kelly(2000)利用对众多区域的XX绩效筹集与民众满意度分析,得知民众满意度和XX自身绩效有一定的关系,民众主观服务评估可被当做评价绩效的重要要求。X专家Saich(2006)采用满意度测评方式,深入探讨我国城市与农村民众对此类绩效的评估状况,得知上述两组民众对多种级别机构的态度表现出不同,对中央XX认可度明显更高。
3.扶贫绩效评价
Fan,Hazel与Throat(2000)采用印度国家信息创建联立方程模型预估众多种类型的XX支出对农村贫困与生产力发展产生的现实影响,结果表明为了减少农村贫困,印度XX应该优先增加农村公路、农业研究投资以及教育投资。Makdissi Wodon(2001)指出单一的但是在理论层面上相对科学的程序来评估项目的减贫成果,深入研究了在众多项目共同执行时某项目的瞄准绩效。Piazza等(2001)对网购贫困情况开展分析,指出我国扶贫绩效提高的重点并非是资金投入的增多,而是提升扶贫资金的应用效率,且指出需要从资金瞄准制度、具体监管、实际投向教育等部分提升现实应用效率。Rozelle(2001)利用创建OLS模型,分析我国水利对农民经济收入,尤其是发展水平不高的区域产生的现实影响,结论指出水利对粮食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Ravallion(2005)指出,目前并不存在能适用全部活动评估的方法,方式改善需要依靠随机事项和数量方式的融合来进行。
(二)国内研究现状
1.贫困原因和扶贫方式研究
在我国专家的研究中,黄承伟(2001)指出农村贫困情况通常是因为发展基础不好、发展水平不高、权利缺乏与机遇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且因此把贫困划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环境约束型贫困表示区域经济遭受外部环境制约而造成现实问题。能力约束型贫困表示区域或个人发展水平不高造成现状;权利约束型贫困就是因为制度情况而造成现实问题。郑世艳等专家(2008)指出提高贫困人口发展水平是高效处理农村发展难题的关键方式,可利用持续加快农村区域教育项目的进步和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促使相关民众参加到经济活动中。王科(2008)在确定区域自我发展力定义的前提上,指出国内XX引导的扶贫发展导致贫困地区独立发展能力不高、区域化问题明显、和实际效果减弱的看法,且指出可以利用提高此类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来激发最终效果。此外专家指出,XX引导的开发式活动出现不足是阻碍国内现实进度的关键原因。余明江(2010)表明,不管是对贫困根源的分析,还是相关方针政策的修订,当前反贫困战略并未关注到最主要的情况,也就是人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经济进步与增长最终需要依靠人素养的提升。张新文等(2011)表明当前国内农村扶贫是单向活动,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就是当前配置相关资源不均衡,此外扶贫主体的利益需求无法顺利表述出来、扶贫组织结构科层化导致XX引导扶贫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欧海燕(2014)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民收入与贫困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们坚持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计划,便于弱化外在地理环境不好所导致的现实问题,农业发展进步对地区贫困率的降低产生了积极作用。张立群(2012)指出需要秉持以内生发展的模式,才可以尽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处,调节发展结构是本质目标,激发资源优势是前提,培养高素养农民是重点,变革方针制度是保证。
2.贫困识别与瞄准研究
在精准扶贫定义以前,理论领域分析的重点是识别瞄准。我国有关扶贫瞄准的分析通常基于扶贫瞄准范畴和具体精度两部分。刘冬梅(2001)、查道林(2004)等专家指出,需要根据某些地区的现实情况与贫困情况来选择具体目标。岳希明、李实(2004)利用实证信息研究得出,和之前进行对比重点县的选拔制度在贫困瞄准上的精准性得到提升,但是多数省份的贫困县扶贫资金额与人均纯收入不存在显著关联性;也无法说明非贫困户只能得到更少的贷款机会。他们还指出确定贫困县的标准不单是经济指标,政治因素也有很大影响。李小云等(2005)研究出我国财政扶贫资金对重点县、贫困村与人口的瞄准状况之后得知,当前国内上述资金流出重点县比值超过要求数值70%。即便村级辨别制度可以在特定层面上提升贫困瞄准精度,然而因为指标式贫困村明确方式,从体制层面上导致真身贫困村无法进入被扶持主体中。高鸿宾(2001)、许源源(2007)等许多学者专家也认为村级瞄准更有利于进行综合性的扶贫开发,是现阶段提高瞄准效率的更有效方法。
专家刘坚(2006)在扶贫纲要执行的中期评估中指出,贫困人群的辨别出现目标偏离的问题,通常是因为贫困农户被排挤,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这就是扶贫资源身为公共产品所产生的外溢效果,此外因为扶贫资源使用模式不合理、缺少合理的扶贫主体进出制度,造成上述排挤问题频繁发生。享受扶贫资源的贫困村或贫困县虽己脱贫,但是在较大利益诱惑下不愿“摘帽”,仍然不断争取贫困指标甚至弄虚作假。汪三贵(2007)采用“瞄准缺口”和“错误”对某些贫困县、村的现实情况开展研究。其表示在精确瞄准环境中,假如将收入当做分类准则,有48%需要被明确为贫困村的却并未被瞄准。此外,因为东部和中部区域和非贫困县有更多的此类问题,即便西部区域贫困县明确的村覆盖此类人群的较高比值,然而综合分析村级瞄准和县级相比无法覆盖大量的贫困人口。此外,针对实证信息的分析结论可知贫困村内生活的极端贫困人口的比值不断降低。瞄准对象转移到村级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贫困人口特征出现变动,其中扶贫的瞄准绩效逐渐降低。郭佩霞(2008)指出瞄准度不高是国内少数民族区域扶贫活动的本质问题,全面改正此目标瞄准问题,就要再次创建民族区域的具体目标瞄准制度。专家许源源(2008)指出评估扶贫瞄准度需要从下面多个部分进行分析,首先是分析扶贫资金与资源是否瞄准贫困区域与人口的现实需要,其次是贫困区域与人口的瞄准要关注此类资金投放的合理性。此外造成扶贫瞄不精准或偏离问题的,不只有XX权力行驶、相关体制氛围等部分原因,此外也包含扶贫观念不合理等原因。东梅等(2011)将宁夏生态移民扶贫当做案例,利用创建生态移民瞄准精度评价指标系统,使用Probit模型对生态移民活动的瞄准精度开展深入研究。叶初升(2012)使用瞄准精度衡量要求与DEA研究法从微观与宏观多个角度对实际绩效开展定量研究,得出国内目前此领域出现的明显漏缺与溢出问题,此外表示高效瞄准制度的不足是造成现实瞄准效率不高的关键原因。
3.绩效评估指标与方法
卓越(2004)指出XX绩效是在承担现实责任和服务的时候,调节统一内部和外部效应、数量和质量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刚性规则与柔性制度等众多条件的相对关系,进而提升公共绩效的实际效果的过程。张定安((2005)认为XX绩效评估是通过数据资料搜集、选定评估指标、划分评估内容然后计算分析绩效并得出评估结论的过程,评估重点基于XX组织的现实效率、水平、公共责任和民众认可度众多部分。其也指出评估是民众可以表述利益需求和参加社会管理的关键方式。周朝阳、李晓宏(2007)就根据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实际顺序明确指标,从投入、效率和效果三大方面构建评估指标,并按指标的重要程度和相关程度来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值,并进一步确定各具体指标的权重。此外也会利用修订计划、产业、历史、经验等度多部分标准来评价财政扶贫支出的效果。辛兵海(2007)把财政支农的长久性、效率性与效益性多个标准分类成投入、过程类、产出和效果四部分指标,进而对其产生的社会与环境生态效益开展评估研究。戚振东(2008)认为XX绩效的评估首先要强调XX的职责,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为公众提供服务,此外评估的时候需要全面思考在承担职责的时候投放的物质与人力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科学性,使此类评估可以起到展现职能各个部分的整体绩效。
在绩效评估方式上,蔡立辉(2002)表明此类评估瞄准重点是当前公共组织的独特作用,绩效是当前公共组织和外界民众彼此间数据一种独有的沟通方式。此类评估系统通常包含资料筹集、评估目标挑选、分类评估项目、检测绩效和得到结果反馈等多个部分。其中XX绩效评估的特点、属性与价值就表现出绩效评估中所包含的管理理论。此外XX绩效评估本质上就是市场责任制度。王良健、侯文力(2005)重点研究作用于地区XX绩效的多个因素,创建众多等级的地区XX绩效评估指标系统,并建立了综合评估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作者在文中提到,对于地方XX绩效评估中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平和合理,应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并按照各分指标对地方绩效的影响程度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设置不同指标的权值。罗良清、刘逸置(2006)利用研究标杆管理的主要原理与XX绩效评估有关观点,叙述了将标杆管理法理论添加到地区XX绩效评估中的方式与流程,使用到实践评估研究中。此外,叙述了标杆管理对XX绩效评估体系在具体标准、指标、绩效审计和评估总结等部分的改善,且表明上述标杆管理对国内XX扶贫绩效评估系统具有良好的现实借鉴价值。
4.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张衔(2000)利用统计计量方式,从当前国家经济产出、行业改变、贫困动态与实际效率等部分,对四川部门区域的扶贫效果开展研究评估,结论指出上述贫困地区维持良好的经济产出发展局势,地区发展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发展结构老旧问题得到一定改变,上述地区的绝对贫困情况也得到了相应缓和。刘冬梅(2001)使用计量模型研究方式,利用创建相应的扶贫效果指标系统,主要从扶贫资金投向与组成等部分评价此类投入对贫困地区发展效应所造成的作用。朱乾宇(2004)通过计量回归分析方法,评价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数值和实际走向,在提升农业生产数值与民众收益、减少农村贫困人数和比值等部分的作用,得知扶贫资金投入增多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与民众纯收入、减少地区贫困人数与比值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杨照江(2006)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明确国内此类资金绩效评估的指标,上述内容包含制度绩效、经济与地区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多个部分的详细情况,且产生了基本和改正指标的合理循环。姜爱华(2007)也开始使用分类评估指标模式,对国内XX目前扶贫资金绩效开展深入研究,其指出扶贫资金的使用出现投向不科学、经济绩效减贫效果不断弱化,此外信贷资金回收率不高等问题,最终弱化了现实成效,此外此类资金的行政、经济与社会绩效均不高。帅传敏等(2008)基于项目管理的层面使用单因素方差研究对多种扶贫项目管理效率开展对比。庄天慧等(2012)使用模糊评价法,将西南少数民族区域贫困地区当做分析主体,创建包含温饱水平、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与发展水平等多个部分的评估指标系统,对全新阶段民族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部分的整体扶贫绩效开展评估。张曦(2013)通过DEA主要观点和方式在贫困测度前提上开展绩效评价。吕国范(2013)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偏离额度研究法SSM对领军公司带动型的资源产业扶贫的绩效开展评价。张琦,陈伟伟(2014)根据多维动态评价观点与灰色关联研究法研发的整体模型,对片区扶贫发展效果现状与增长等部分开展深入研究。
5.精准扶贫研究
精准扶贫是xxx在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查看扶贫攻坚时指出,因为研究时间不长,所以,其他国家对此部分的分析并不多,我国对于此部分的分析通常汇聚在对相关方针政策的解读、不同地区精准扶贫的经验或效果讨论上,学术领域对于精准扶贫的分析通常是对精准扶贫观点的叙述,然而也得到了相应的分析结果。江毅、姚润丰(2006)从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角度,提出了XX要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的观点。杨朝中(2014)在《构建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中指出要健全扶贫主体辨别制度,关注贫困人群建档立卡,完善相关信息库,完成扶贫主体的动态监管;倡导依照各个村与户的特征修订详细的帮扶计划和举措;创建精准扶贫和新农合作等众多相关体制的彼此融合体系。贺东航(2015)在《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中表明国内发展局势与宏观环境中,此类扶贫活动遇到全新的发展机会。黄承伟、覃志敏(2015)指出,国内扶贫制度需要持续加强改革,来提升扶贫的现实效果和精准性,最重要的工作是根据现实需求,让扶贫资源使用到扶贫人群中,帮助贫困人口进一步缩减。祝慧(2016)《新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策略》研究叙述少数民族区域扶贫开发的历史情况与全新含义,指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困境是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的落差、资源利用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发展能力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等。有很多专家学者利用个案分析,对精准扶贫开展全面分析。何士荣(2014)叙述了安徽省蒙城县实施此类扶贫方式,确定建档立卡中辨别、执行、环节、督查等环节的工作要求。杨胜平与唐承安(2015)将湖南省凤凰县林峰乡毛都村当做案例,表明在精准扶贫定义叙述与理论内涵分析、精准扶贫实际调查分析与相关制度创新分析等部分出现的问题,且指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寻找正确的方向与方式。孔德斌(2015)从此类扶贫对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作用上开展深入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依照上述众多分析综述,我们能清楚的了解到当前国外对于公司、XX组织绩效评估的分析相对成熟,其分析角度与方式对国内分析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我国与绩效评估含义、指标、方式相关的分析大部分基于其他国家的分析结论。之前专家对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指标和方式的分析、对扶贫绩效评估指标系统与具体方式的分析,和对扶贫瞄准的探究,均为精准扶贫环境中的具体项目绩效评估准备了充足的经验,对后续工作的完成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对于怎样在全新的经济环境中探究国内精准扶贫工作制度的构建,探究高效且可以承受现实检验的扶贫方式,现在依旧是空白状态,上述综述为本文分析角度的确定提供的思路。当前国内扶贫工作依旧艰难,“精准扶贫”的贯彻过程也存在众多现实阻碍和问题。精准扶贫怎样确保精确识别、帮扶且提高现实成果,是当前有关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的主要目标,然而此部分的深入分析依旧不多。尤其是基于精准层面的评估指标系统创建与评估方式使用的分析还是缺少现实引导性。所以,基于精准扶贫的角度,分析怎样创建高效的绩效指标系统与接纳科学的评估方式,对最终扶贫绩效开展评估就具有关键价值。
三、研究方法及路线
(一)研究目标
本分析主要目标是在精准扶贫环境中,了解此类项目绩效的重点,完成对此类项目绩效高效完善的评价,为丽江市扶贫项目准备理论凭证与现实经验。本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
1.利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对扶贫绩效与精准扶贫开展研究,创建精准扶贫基础上的扶贫绩效分析结构,了解评估含义与重点。
2.在有关理论研究前提上,利用经验与实证研究,组建适用于精准环境中绩效评估的具体结构与指标体系统,探求此类指标和建档立卡活动的高效融合。
3.利用现实案例,查看所创建的评估指标系统、评估方式的现实效果,对丽江市扶扶贫和精准扶贫情况开展研究,对丽江市完善扶贫工作提出有效建议,并为具备同类相似条件地区扶贫提供借鉴参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掌握扶贫开发的背景、内涵、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国内外相关著作研究。同时,主要从丽江市和各县区扶贫部门和乡镇村社收集有关扶贫工作的文件资料,为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2.实地调研法
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评估数据,表现扶贫对象需求,发现扶贫开发活动问题,丰富和健全此类开发绩效理论,以提升管理绩效水平。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
在确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时候,不只要思考定量评价条件,也需要思考定性评价条件。在使用评价方式的时候,不仅要对有关数据开展定量研究,此外也需要对无法量化的然而同样表现扶贫绩效的指标开展定性研究,遵从科学、完善的标准。

第一章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基本概念界定
一、贫困的概念
有关贫困问题,最初分析是英国专家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与布斯(Booth)。前者最早指出绝对贫困定义,在《贫困与进步:对于约克镇的第二次社会调查》中,指出假如某个家庭综合效益无法支撑其得到维持身体所需的最低数目的生活产品,那么其就属于贫困。在上述前提上,两位专家指出绝对贫困的定义,也就是判定相应数目的物品与服务对个人与家庭的正常生活来说非常必要,缺少得到上述物品与服务的经济资金或水平的人与家庭的生活情况为贫困。
很多学者认为贫困首先值得的经济层面的贫困。X雷诺兹指出,因为缺少充足的收入让家庭确保最正常的生活水平而造成的情况是贫困。中国学者白人朴认为:“贫困最先表示经济范围内,也就是物质层面,表示大众生活与生产原料不足。”汪三贵指出,“贫困表示缺少生活资料、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或由于收益不高而只能维持比较低的居住和饮食质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又提到贫困并非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马尔科姆·吉利斯认为:“贫困不完全相对于绝对层面上的生活能力来说,其本质基础是心理层面。穷人表示那些自以为是社会内成员然而又觉得被掠夺和其他成员分享欢乐权利的人。”[(美)马尔科姆.吉利斯、德怀特.H.波金斯.发展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阿玛蒂亚·森指出,对于“贫困”,之前的民众通常只重视物质上的需要,而轻视身为社会成员的非物质需求的本质,其指出贫困的本质并非是经济效益不高与购买水平不高,而是身为人,自身能力不高。就是因为民众缺乏得到物质生活资料与多种福利的水平,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阿玛蒂亚.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05):102-103.]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不只表示经济收益不高与人力发展水平低,其也涵盖人对外界冲击的承受水平不高,包含缺乏话语权、无法融入社会。”[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5-60.]
我国专家汪三贵、杨颖指出,“贫困”问题牵连众多部分,并非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其和制度、文化、政治权利、福利等众多部分有关。”[汪三贵,杨颖.全球贫困:现状及解决方案fJl.科学决策,2003(Ⅱ):14-18.]
唐均在《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中表明:贫困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贫困身为重要的社会客观出现的生活问题和“落后”或“艰难”紧密相关。其次,此问题身为现实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社会评价,落后于“最低”或“最起码”的日常生活水平。最后,贫困是社会环境导致的现实结果,和“缺乏”相关,主要本质就是缺少“水平”、“实力”与“机遇”。
对于贫困标准,“世界银行2008年公开,把国际贫困标准从一天生活费1美元提高到1.25美元。”依照目前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进行换算,也就是每年3020元人民币。[中国贫困线上调接近世行名义标准[EB/OL].新华网,2011-11-29.http://news.xinhuanet.com/2011_11/29/c 111203876.htm.]我国XX对于贫困线的确定将年人均纯收入当做准则,2011年11月29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举办,xxxxxxxxxxxx在会上指出,我国XX决定把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当做全新国家扶贫要求。[外媒关注中国贫困线新标准[EB/OL].新华网,2011-12-12.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_12/12/c 131295645.htm.]根据上述情况可知,当时我国即便调高了标准,然而和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依旧不同,根据上述种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扶贫局势相当严峻。
二、扶贫的概念
当前各个国家对于扶贫的描述是反贫困,与反贫困相关的分析通常基于经济增长方式和造成贫困的原因,包含物质与人力资本不足、社会文化等部分。Nelson(1956)指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理论,利用研究人均资本和人口发展、产出发展彼此间的关联,表明人均收入增加最后会被人口增增加所抵扣,且最后造成均衡贫困旋涡。X知名专家Hirschman(1991)在书中全面叙述了不平衡增长相关知识,其表明西方国家的发展或经济涨幅是由重要产业发展引导其余组织或部分崛起的非均衡式增加,投资需要挑选主导产业且利用其引导其余组织产业的投资。上述经济增长观点对某些国家反贫困项目带来全新方向。瑞典著名专家Myrdal(1991)站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全面的分析了东南亚地区现状与发展受到限制的因素,指出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土地、教育、权利关系等部分开展变革,进而处理贫困问题,这就是缪尔达尔的反贫理论体系,为反贫困分析点明了全新的方向。X经济学家Schultz(1992)指出资本不足是制约贫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土地不足并非是贫困的重要根源,人力不足是造成此问题的本质因素。和涵盖土地等的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要转变当前现状,就需要增加对此类人群的资金投放,提升综合素养,加快全新生产要素在实践中的普遍使用,提升技术转化率,加快社会增长,脱离困境。X著名专家Sen(2001)指出,判定经济进步的重点是以人为重点,包含身体健康、知识水平等。财富、效益、科技发展等财富增加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的发展与生活而服务。人口贫困的重点是能力不足,也就是贫困是对人的现实可行水平的掠夺,而不只是收入能力不高。上述理论为某些国家反贫困实践项目准确了全新的分析角度。联合国(2002)指出经济发展无法自主的帮助贫困人群,而要创建对应的机制与体制来确保贫困人口得到效益,特别是给予贫困人口充分的权益。世界银行(2009)分析资料表明,减贫关键就是贫困人口汇聚的区域,提升此类人群参加经济、社会与政治活动的概率,包含参加社会经济的技术实力培育、教育活动、医疗服务、提升区域自主治理水平等重点部分,为贫困居民创造脱贫发展的条件。当前可利用社会与医疗保险规划,提升此类人群得到信贷、步入地区市场与参加基础设备活动的可能性,提升其抵御风险与脱离困境的实力。刘军民(2011)指出促进发展模式变革对于减贫具有关键作用,在全新环境中要调节扶贫规划,把减贫目标全面的添加到国家发展规划中。
三、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精准扶贫是当前倡导的方式,2014年我国指出“利用对贫困户与村进行科学识别、帮扶、监管与审查,指导多种现实资源合理分配,完成扶贫村到户,开始创建此类工作长久发展制度,为合理扶贫准备良好基础”。马尚云指出,此类扶贫活动主要使用专项扶贫方针,产生社会、市场、XX共同参与的和谐环境,促使当前所有资源全部参加进去,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完成对贫困人口的精精准辨别、对口扶持、高效管理、精确评估,全面高效的提升贫困人口的收益,缩减此类人群的数目[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4(10):25-26.]。本人指出,精准扶贫是精确辨别瞄准所有贫困人口,全面研究其致贫根源,之后使用合理的帮扶举措,根据现实情况确定帮扶措施,利用高效管理,得到精准识别、扶持、退出的成果,让真贫得到真扶,提升扶贫现实成效,确保所有贫困人口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帮助。
2013年11月,xxx在湖南湘西视察的时候,第一次指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提口号。(《xxx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人民网,2014年10月17日),之后xxx办公厅制定《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xxxx组织制定《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体系的顶层研发、综合布局与工作制度等部分做出详细要求,2014年早期,xxxx在《XX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的计划。2015年1月,习xxxx在云南调查时指出,争取扶贫开发战争的胜利,促进此类区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能让困难区域与民众落后。几个月之后,习xxxx再一次在贵州指出合理筹划“十三五”阶段扶贫开发计划,指出“重要指示,凸显精准在现实发展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指出保证贫困人口到2020年按时远离贫困。2015年11月,此后举办xxx政治局会议,其中公开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精准扶贫当做此类扶贫发展活动的主要方式,指出付出党和国家的资源,争取得到脱贫攻坚战争的胜利。另外,还在其他地方进一步充实此定义的内涵,为国内扶贫攻坚进一步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成功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从xxxxxxx多次查看我国贫困区域,基于扶贫、脱贫现实活动做出关键讲话,到党与XX基于精准扶贫点明正确方向、制定方针政策,就是这条以“精准”为重要内涵的正确发展路线,逐渐变成党与国家整体战略与治理的关键部分,最终会引导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具备极高的现实价值。
我国理论领域对精准扶贫的分析时间并不长,我国分析此类项目得到众多成果的专家是汪三贵、刘娟等专家。汪三贵认为:“在之前一段时间内,我国扶贫是区域瞄准,并未对准民众,利用区域经济的增长引导地区内群体脱贫”。顾仲阳指出,从精准扶贫提出的现实环境进行分析,此模式被关注,重点是因为此类人口底数不清晰、情况不明确、针对性不高、相关资金与扶持活动目标不准确等情况。李鵾等指出,精准扶贫的出现,是国内三十多年扶贫现实经验的汇总,还是应对目前现实问题重要举措。汪继章指出,精准扶贫是扶贫模式的历史性改革,完成从“局部”发展到“全局”、“抽象”发展到“具体”、“硬件”发展到“软件”、“业内”发展到“业外”、“漫灌”发展到“滴灌”的目标。有关此类扶贫方式的含义,当前各个领域的专家并未得到统一概念,分析人员对精准扶贫的含义认知大部分源自领导言论、XX资料。从早期的区域精准,到此后的贫困县、村、户的精准,国内扶贫内涵出现持续变动,此外其含义伴随时代进步而持续丰富、延伸,持续增多。李鵾[李毅:精准扶贫研究综述]指出,其是遵照科学高效的标准与流程,根据现实情况对某些地区、村和户开展辨别,依照本地真实情况进行联动帮扶与分类监管,且添加动态的准入与退出制度进行精准考核。大多数专家指出精准扶贫通常涵盖识别、帮扶、管理三部分,此外也有专家指出需要添加审查内容。北京师范大学XX管理学院唐任伍对精准扶贫理论开展叙述,指出其重点内涵是精准化观点,主要方式是分批分类观点,发展重点是精神脱贫。刘解龙等指出,习xxxx此理念能被划分成不同的时期:首个时期是从指出此理念到2013年11月的扶贫识别、帮扶、管理三部分;第二时期是2015年中期指出的扶贫主体、具体筹划、资金运用、举措到位、因村派遣、脱贫成效等均需要精准六部分。杨朝中等指出,需要从扶贫活动的客体主体、资源分配、绩效产出与体制等部分来诠释其核心内涵。庄天慧等指出“五位一体”的贫困管理方式,指出需要从辨别、帮扶、管理、考核、利益关联、社会动员和奖励等部分全面分析此类扶贫的功能机制。刘解龙等指出,精准扶贫包含多部分含义。微观角度上通常是实际扶贫活动的综合性、系统性研发和贯彻,重点涵盖对象分辨、判定和评估,具体设定,活动的要素搭配,活动主体组合和责权利划分,活动内容和流程过,成效等部分的精细化;中观角度上通常表现在两个部分:首先是产业上进而特定地区范围内的精准扶贫,着重关注提升经济收入,或者减少综合费用;宏观角度上通常涵盖贫困片区的综合发展;全过程是把精准理念、内涵、准则展现在整个过程中,开展科学评价。
根据上述情况就可以知道,不管此类扶贫实际含义怎样表述,其主要含义都包含精准辨别、扶持、管理、考核和有关相关举措等部分。依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理念,此概念含义是利用对贫困户与村的科学辨别、帮扶、管理与审查,指导多种专项资源科学分配,完成扶贫到个人,进而创建扶贫工作长效制度。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包括:贫困户的识别与扶持,相关主体的动态管理与成效的评估。精准辨别是利用现有的模式把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人群辨别出来,此外寻找造成上述人群贫困的重要原因,其是开展扶贫活动的前提。精准帮扶就是在辨别的前提上,基于现实致贫根源,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且高效举措,去除致贫重要因素与发展限制。动态管理是对全部辨别出来的贫困户建立档案,为扶贫活动准备包含贫困家庭主要情况、致贫因素与帮扶举措等部分的内容,为精准扶贫准备充足的数据和信息。之后依照此类人群的现实情况和变动,按时辨别全新的贫困家庭与人群,此外把脱贫的家庭与人群删除,确保精准扶贫的时效性。
精准扶贫主要包括:利用现有的模式对贫困户开展精准识别,之后寻找致贫根源,在上述前提上开展精准帮扶,依照扶贫主体的真实情况开展良好的动态管理,对最终的扶持效果开展审查,以便确保精准脱贫。精准辨别就是利用现有的模式把低于贫困线与多维贫困的家庭与人口分辨出来,此外寻找造成上述人群贫困的重要原因,其是此类扶贫活动的前提。精准帮扶就是在精准辨别的前提上,基于贫困人群的致贫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扶持,去除致贫的重要原因,在确保主要生活质量的前提上提高他们的发展水平,完成可持续脱贫。动态管理是对全部贫困户与人口进行详细登记、建档立卡,按时更新此类人群的现实情况,比如致贫因素与帮扶方式等具体状况。每年依照贫困情况的改变动态调节贫困人群,保证应扶尽扶。精准考核最重要的是对贫困户的帮扶成果开展考核与评价,确保脱贫得到良好效果,其次是对地区XX的扶贫绩效开展审查,监管贫困区域XX把发展关键点放到扶贫上。(“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根本标准,汪三贵、刘未)
精准扶贫的根本标准是xxx指出主要标准,也就是扶持主体、计划安排、资金分配、举措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效果等精准。第一,扶持对象精准。要坚持“五看法”识别贫困对象。第一是看房,通过看贫困户是否有住房,住房是不是安全;第二是看粮,即针对贫困户的生产力与土地状况,评估出其收支情况;第三是看家中是否有上学的孩子,就是通过看贫困户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中适龄少年儿童是否正常上学、在校状况如何等;第四看劳动力素质强不强,就是通过看贫困户劳动力身体状况如何、受教育培训情况如何、是否有脱贫致富的能力;第五查看村容风貌,通常查看主要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情况、地区产业发展等。
第二,项目安排精准。寻找帮扶主体且创建档案,之后,依照现实需求与贫困户与人口的情况开展有目的性的帮扶,坚持因地制宜。因此需要寻找所有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且探究什么因素能够利用扶持在短时间内处理或缓和,什么因素需要长久帮扶。
第三,资金使用精准。因为之前的多种扶贫资金(包含专项扶贫与部门扶贫资金)的管理模式缺少充足的灵活性,地区XX缺少资金使用的权限,无法就那些精准扶贫。为了确保资金安全与方便审计,之前会对资金的用途、分配模式、扶持内容作出严苛的要求,造成部分贫困户需要的项目缺少资金来源,不需要的活动却得到了资金,减少专项资金的应用效率。要确保精准扶贫的现实效果和长久性,就需要依照贫困户的真实状况因地制宜的确定项目与资金,提升资金现实使用效率。因此就需要把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权发放给掌握贫困户现实状况的基层XX,让其依照真实状况明确项目与划分资金。因为致贫原因过于繁杂,贫困农户一般需要众多部分的帮扶,要对众多产业组织的资金进行汇总与分配,便于整体帮扶。例如去除产业扶持,也要加强就业技术培育,坚持教育与医疗扶贫,增加社会保障等部分的帮扶力度。
第四,措施到户精准。贫困户在现实生产中会遇到多种阻碍,此类人群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市场数据、缺少合理的经济观念与行为模式。让贫困户独自和企业、合作社与大户等现当代运营主体进行竞争,基本上无法得到胜利。地区XX要着重分析与创建贫困户的受益循环体系,关键是确保扶贫效率,不能单纯的强调全部扶持项目与资金都进入贫困户。在行业发展与效益部分,关键是分析怎样把贫困户添加到当代产业体系中,处理贫困农户时常遇到的信息、科技、资金、市场等相关问题。比如使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行业发展方式,专业化企业与合作社可协助贫困农户处理信息、生产技术、商品出售乃至资金上的问题,贫困户仅需要在企业与合作社的引导下提升产量与确保产品质量,显著弱化了贫困户生产的要求。基于一些丧失劳动水平或者水平不高的贫困家庭,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活动。把贫困区域的自然资源、公共资产(资金)或农民的土地与林地等资本化,转移给企业、合作社与其他农户等主体开展生产活动,贫困农户依照股份或相应比值得到分红效益。资产效益扶贫不会以劳动水平、尤其是单独的生产经营水平为实施基础,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合作社与大户,失能与弱能贫困户即便不参加活动管理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效益。所以,资产收益扶贫是帮助失能与弱能贫困人群的高效模式,在一定层面上减弱了当前扶贫举措的问题,明显提升了扶贫活动的实际效果。在移民搬迁活动中,可以使用差异化的补助方式,增加对相关贫困户的建房帮扶,此外利用控制建房要求来减少搬迁费用。在迁入地就要营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且尽量选择有土安置模式。对于和城镇化融合的无土安置模式,就要准备相应的工作岗位,避免搬迁人口因缺少稳定收入而再次贫困。在西部区域,以中心村建设为重核心的就近搬迁也许是比较实用的搬迁方式。移民搬迁最后要让贫困户顺利搬迁,正常生活。在金融扶贫活动中就要利用信贷、保险与抵押市场的整体金融变革便于贫困户得到更加专业的金融服务。
第五,因村派人精准。精准扶贫属于相对繁杂的庞大工程,其的顺利执行要以强大的组织为基础。众多帮扶项目与举措都需要让村级人员来执行,村级组织的实际水平是作用于扶贫成果的重要因素。因为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众多青年人出去工作,造成贫困村干部一般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不高、水平不高。贫困地区的村级治理说始终位于持续弱化的局面,其也是造成贫困问题突出的关键因素。上述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良好效果,进而给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上级XX利用向贫困村派遣第一XX与相关工作队能在短时间内持续提升贫困村的监管能力,便于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驻村帮扶体制的明确给能在众多部分加快此类扶贫活动的进行。一是助村两委改善贫困户的识别方式,帮助处理与协调识别时期容易发生的问题;二是通过帮扶单位与个人的能力,从外部系统中筹集充足的资源使用到扶贫活动中;三是帮助村两委创建高效的扶贫到户制度,让贫困户得到更高的效益;四是对村级的精准扶贫活动开展高效的监管,减少人情关系、虚假问题与xxxx问题;五是在扶贫活动中提升贫困村干部的责任心与水平,提升此类地区的内在发展水平,让其迈向长久稳定发展道路。
第六,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的目标就是让当前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都脱贫,此外确保扶贫效果得到良好的发挥。要想完成脱贫预期效果,之前的精准措施是基础。在上述前提上,也要对脱贫效果开展合理的考核与评价,避免效果xxxx与贫困人口被脱贫问题的出现。因为样本量过多,普查费用过高,统计组织不能通过抽样数据精准预估省以下地区XX的减贫效果。丽江市通过积极与移动公司合作,将大数据技术平台与精准扶贫结合,对精准扶贫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监测,并通过定期督查、重点抽查、交叉检查、第三方评估、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等方式对脱贫状况进行了核查和评估。
四、绩效的基本概念
“绩效”通常被诠释为成绩、成效,包含成绩与效益两个层面。其中XX绩效表示XX对于本身管理活动成果的评价。通常来说,XX绩效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部分,伴随对XX绩效的持续分析,其含义也得到丰富,例如使用绩效评估XX扶贫项目的效果,涵盖众多部分的含义。伯纳丁(Bernardin)等把绩效概念确定成在固定的时期内,通过相应的工作职能、项目或行为出现的产出结果,上述概念把绩效和任务达成状况、产出、结果对等在一起。针对扶贫绩效进行分析,也就是XX在筹备扶贫开发活动中的成绩、成果与效率,且对此后工作提出改善建议。
五、绩效评估的概念
站在公司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绩效评估表示使用数理计算、运筹学理论与相关指标系统,对应统一要求,依照相关程序,利用定量定性比较研究,对项目特定运营时期内的生产效益与业绩进行科学、公正与精准的整体判定。站在个人角度上进行分析,绩效评估表示对个人生产业绩、贡献、价值的判定。XX绩效评估,表示XX或社会其余机构利用众多模式对XX决定与管理活动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时间与长久效果开展分析、对比、评价与计算。对XX绩效开展评价,是约束行政活动、提升现实效率的非常关键的体制与高效方式。2006年9月,xxxx在强化XX建设加快管理创新会议上表明:“绩效评估是指导XX和其相关人员坚持合理方向、竭尽全力做好每项活动的关键体制。”从XX组织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绩效评估表示XX各组织政策修订实施的成果,为大众准备的服务品质、效率等;从XX角度上进行分析,绩效评估就是当前公共组织为达到社会与大众需求,承担XX职能所得到的成效。其中关于扶贫评估,主要依照统一评估指标与准则,依照相应的流程,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融合的模式,对扶贫参加者在相应时期内扶贫活动所得到的成效做出比较客观、很合理、精准的整体判定。此类绩效评估表示使用相应的评价方式、量化指标和评估要求,对XX或相关组织为完成自身职能所明确的目标的完成程度,和为完成上述目标所设定预算的实施结果所开展的综合性评估[黄梅芳,于春玉.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2):406-410.],表示评定者使用合理的方式、要求与环节,对行为主体中与评定工作相关的业绩、效果与真实作为等绩效内容,开展观察、筹集、组织、储藏、选取与汇总,并尽可能做出准确评价的过程。专家通常觉得扶贫活动绩效考核需要从多个部分进行推进,查看识别、帮扶、管理与效果等部分的业绩且研究扶贫研发在动力源培养、环节监管、激励制度和保障系统创建上的现实积累与实际效果。专家依照阶段、成果、项目化评价与指标系统创建等内情况对此类考核的组成部分开展全面分析[张小,付英,马燕玲.农村扶贫开发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1):229-234.]。
第二节有关理论基础
一、公平理论
X政治专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不同的正义理念。第一原则即:所有人对和其余人所具有的宽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统相容的相似自由系统都应有平等权利。第二个原则即: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促使其:(1)在和正义的储存原则相同时,适用于最少受惠人员的最高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基础上职位和地位向全部人开放。第二原则表明,在不平等出现时,国家需要且必须要向弱势群体侧重,利用现有的补助或者再分配,也就是让“最不利的人”得到“最大利益”,来去除上述角度上的不平等。上述原则主要对照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首先第一原则对应于政治权利,其次对应社会与经济分配,也就是倡导效益、财富、机遇、自尊等部分都要公平划分。在当前准则下,国内依旧有数不胜数的贫困人口,此类人群生活质量低,教育、医疗无法得到保证,生活质量不能达到一般标准。依照我们分析的第二原则,我国需要使用相关举措尽量补助和扶持贫困人口,让“最少受惠者”得到“最大利益”。国家开展扶贫活动,在方针、人力、物力、财力等部分扶持贫困人群,尽早让此类人群达到一般生活标准,正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体现。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表示XX需要为当前人员准备和经济社会现状相符合的、可以表现公平合理理念的相对平等的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福利经济学专家庇古指出:国民效益总量高,综合福利也会随之增加;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水平高,社会经济福利随之增加。其指出,经济福利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于国民收入的数目与其在社会成员彼此间的划分状况。所以,需要增多社会福利,在生产上就要提高国民收入总数,在分配上需要减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其中贫困主要内涵是稀缺,在对现实资源开展划分的时候,部分人变成资源的富有者,剩下的人则变成稀缺者,之后造成财富创造水平不高。此处的资源,表示产生财富所必需要的所有要素和环境要素,包含土地、资本、劳动力、机制、监管、科技、数据等。依照福利经济学相关观点,在任意资源初始划分局面下,利用市场的自主交换,资源分配的结果均位于帕累托最优局面。此处就包含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并非是公平的含义,首先是初始资源禀赋并不相同,其次是初次分配结果出现不同,双方也许都会造成贫困问题。在初始资源不足的时候,通过初次分配,上述稀缺问题会逐渐凸显,贫富差异开始变大。[朱松梅、李炜,精准扶贫的经济学解读,人民网,2017.4.2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425/c40531-29233279.html]
初始资源禀赋主要指“步入财富创造时期以前所具有的、可用来增加财富的资源”。初始资源禀赋较低,甚至会导致缺少创造财富的机遇与实力,因此就丧失了转变贫穷情况的机遇。初始资源禀赋不足的贫困人口,主要是内在资源缺乏,例如劳动力自身人力资本(教育水平、身体素养、)较弱。初始资源禀赋不足的贫困地区,主要是外界资源缺乏,例如环境(地理与区位环境)、矿产资源、土地肥沃情况等部分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初始资源禀赋在多个个体、地区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不同,造成最早的贫富与区域差距。初次分配也往往导致贫富不均。初次分配就是对初始资源禀赋所产生的财富开展分配,非常重视经济效率,然而结果并不公平。从初次划分的结果进行分析,XX、公司、劳动人员在社会收入中所占比值也许并不科学,例如XX和民争利造成财政收入增加过快,但是民众自身可支配收入并未随之增加。政策扶持与资源垄断造成少数产业收入高、资本侵蚀劳动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不高等。很明显的是,在初始资源禀赋缺乏产生的初步贫富差异环境中,因为分配结果的不合理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实结果,导致个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持续变大。
扶贫就是干涉贫困者身处的资源稀缺情况,利用扶贫资源的供应,弱化初始资源禀赋稀缺与分配的不合理,也是对财富总量实施再划分的过程。依照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合理的均衡配置可利用转变初始资源禀赋在多类个体、多个地区之间的划分来完成,此外不一定会导致低效率。在干涉的时候,最终责任主体和怎样干预是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有关具体的主体,因为贫困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公共与社会问题,因此要进行公共干预,所以当前XX需要承担扶贫职责,在国内逐渐被大众所承认。有关怎样干预,因为初始资源禀赋与分配全部是造成贫困的原因,所以要使用差异化的干预模式,最后导致资源稀缺者具有产生财富的实力与机遇,完成本质意义上的致富。
三、反贫困理论
消除绝对贫困,完成共同富裕目标,是XX始终十分重视的重要问题。反贫困同样也是摆在全世界和全体人类面前的最重大难题之一。贫困理论从早期的绝对收入贫困观念转变成相对收入观念,最终转变成到以森为典型的能力贫困观念,贫困定义也从收入贫困到多维贫困转变。此类观点的持续发展变动,引导众多国家XX的反贫困方针和制度,对全球多个国家的扶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贫困主体辨别、贫困程度计算和反贫困方针选择组成了贫困问题分析的全部内容,此处主体识别通常和贫困定义有关。从确保最低生活所需要的经济资源或效益来评估贫困,到现在通常使用多维贫困指数判断贫困,大众对贫困的认知从静态转变成动态、从客观转变成主观、从一维转变成多维[叶初升,王红霞.多维度贫困及其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问题和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
贫困定义和分类贫困定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早期的收入贫困转变到上世纪末期的能力贫困,之后发展成相对宽泛的权利贫困。朗特里(1901)指出,因为家庭收入不能满足自身对现实必需品的需求,因此家庭处位于贫困局面。绝对贫困将达到民众现实生理需求当做前提,其判定贫困的要求包含收入贫困线、贫困率和贫困人口平均贫困差距率。阿玛蒂亚·森指出能力贫困论,其指出“贫困需要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掠夺,其是辨别贫穷的主要准则”[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其指出,将人的全面发展添加到贫困体系内,不能限制在简单收入贫困或收入差距,把可行能力的掠夺当做贫困。权利贫困表示因为收入不高和缺少财产而被忽视,在政治权利与劳动力等方部分被排忽视,包含个体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部分权利的丧失而导致的贫困。伴随社会的持续发展,大众对于贫困的含义认知更为深入。当前贫困定义不只包含物质贫困,此外也涵盖精神贫困,双方彼此影响,彼此弥补。因此贫困不只表示收入不高,此外也表示对人类发展权利、学习知识、长久寿命、尊严与较高生活要求等众多部分的掠夺[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伴随贫困定义的持续变化断,贫困测量方式也在持续改变与健全。重点可被划分成公理化标准与非公理化标准的贫困指数两类。此处前者通常包含传统贫困指数、S指数、Watts多维贫困指数、Tsui多维贫困指数。后者测量方式促使贫困测量更为便利、高效,为贫困测量、反贫困方针的修订等准备了良好且稳定的凭证,此外在创建贫困指数的时候避免了个人随意性,促使分析表现出更高的真实性,但也存在背离公理的部分情况。而基于非公理化标准的贫困指数有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HPI)、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等。比如MPI多维贫困指数,使用3个维度10个指标表现贫困个体或家庭在多种维度下的贫困情况,包含营养情况与儿童死亡率,教育维度包含孩子入学率与受教育情况两部分指标,生活水平维度包含饮用水、电、生活资源、房屋面积、周围卫生与耐用消费品多个部分,其利用众多指标从微观层面精准表现个体贫困情况,全面表现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其测量方式也满足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
国内反贫困方针经过长久的发展,扶贫开发从简单的收入贫困变化成多维贫困,导致国内反贫困方针也开始从简单的救济式扶贫发展成多元的开发式扶贫,反贫困观念对国内扶贫相关方针的修订具有十分关键的引导功能。国内当前使用的反贫困方针就是以多维贫困观念为基础,利用众多维度测量,对瞄准贫困人口,制定相应的反贫困方针具有关键的影响。扶贫方针不只关注效益的增多,此外也关注贫困区域、户的后续发展,凭借XX的扶持,促使自身积极脱贫和人的综合发展。利用对众多区域开展多维贫困测量,全部表示出当前国内贫困区域出现多个维度的贫困,包含收入、健康、教育、基础设备、生活环境、文化储备等众多部分的贫困。
第二章丽江市精准扶贫现状
第一节丽江市贫困基本情况
一、市情概况
丽江属于云南省辖地级市,地处其西北部,市区中心地处东经100°25',北纬26°86',综合面积为2.06万平方公里,北面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面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西边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部则是四川凉山彝族与攀枝花市。丽江市下包含一区四县,常住人口为128.5万人。该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位于滇川藏交界地区,占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管理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五个县(区),2016年底常住人口为128.5万人,包含纳西、彝、傈僳、白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据综合人口的60.49%。
2016年区域生产总值为(GDP)31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1亿元。经济增长通常源自第二、三产业,三个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依次是12.8%、44.6%与42.6%。当年得到财政总效益67亿元,和上年相比增加1.6亿元,涨幅是2.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48亿元。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下降。全年税收收入完成20亿元,下降9.9%,非税收入完成28亿元。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0亿元,和上年相比增加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5.6亿元,消费品零售总数是104.9亿元,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2亿元,预算支出150.1亿元,城乡常住民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28099元与875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8%,组织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45%,民众消费价格整体涨幅是1.5%。全年开工关键工程116个;农业增加值48.8亿元,粮食综合产量52.4万吨,涨幅是2.4%;生物产业综合产值138.2亿元。在重要工业增加值中占比为63%的水电产业弃水弃电196亿度、负增长2.8%的现实局势下,完成相关工业增加值57.7亿元,非电工业增加值涨幅是17.4%;建筑业增加数值54.9亿元,民营经济则是168.8亿元,占据GDP的比值是54.4%;全年接待游客35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1.6亿元。
二、全市贫困现状
丽江作为汇聚“山区、民族、偏远、贫困”为一身的地级市,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国家面积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占据综合人数的60.49%,管理1区4县,宁蒗彝族与永胜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区则是省级贫困区域,是该省农村贫困面大、人数最多、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目前脱贫局势险峻,脱贫费用高、难度大,依赖一般方式无法处理现实贫困问题。
丽江市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2016年区域生产总数是310.2亿元,只占据省内的2.09%;人均生产总值24186元,只占据省内一般水平的80%。丽江市XX财力不足,自给水平不高,2016年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效益48.2亿元,只占据省内总数的2.7%。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比如丽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至2016年底,高速公路68公里,不足全省总量的2%;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4公里,只是省内一般水平的61%。铁路42公里,少于省内总量的1.5%;铁路网密度每万平方公里21公里,仅为全省平均水平28%。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构造简单,环境限制过于严苛,粗放式资源发展方式无法满足现实及需求;贫困人口可选择的工作少,就业非常艰难。截至2017年丽江市贫困对象动态识别管理后,全市还有未脱贫贫困人口25967户98890人,贫困发生率为9.52%。
三、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从贫困格局上进行分析,一直到2017年,市内依旧有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群,通常汇聚在三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下述称作贫困县)、15个贫困乡与101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9.3%。上述人群的贫困问题突出、减贫费用高、现实阻碍大,依赖一般方案不能处理贫困问题,地区发展差异突出,贫困人口在一区四县均有分布,非贫困县、非贫困乡、非贫困村均有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然而综合分析,贫困人口通常汇聚在高寒山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与少数民族汇聚区,此部分人口贫困问题非常明显,特别是大概有5.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旧生活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一)从贫困人口按民族分类情况。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84980人,占85.93%。怒族6人,占0.006%;布朗族1人,占0.001%;傈僳族21469人,占21.71%;拉祜族3人,占0.003%;佤族4人,占0.004%;普米族2068人,占2.09%;彝族52307人占52.89%、纳西族4288人占4.34%、汉族13910人占14.07%、白族699人占0.7%、苗族598人占0.6%、藏族402人占0.4%
表2-1贫困人口民族分布

数据来源:丽江市扶贫部门提供
(二)贫困人口年龄情况。平均年龄33岁,16周岁以下21465人、占21.71%,17-60周岁67767人、占68.52%,61周岁及以上9658人、占9.77%。男性52334人、占52.92%,女性46556人、占47.08%
图2-2丽江市贫困人口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丽江市扶贫部门提供
(三)贫困户人口规模情况。一人户1098户占4.23%、二人户3072户占11.83%、三人户5768户占22.21%、四人户8923户占34.36%、五人户4542户占17.49%、六人户及以上2564户占9.87%。

数据来源:丽江市扶贫部门
(四)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人口20170人、占29.06%,;小学文化人口27959人、占40.28%;初中文化人口18341人、占26.42%;高中文化人口2131人、占3.07%;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815人、占1.17%。(不含在校生和学龄儿童)

数据来源:丽江市扶贫部门
(五)劳动力状况。无劳动能力的36035人占36.44%、丧失劳动力的2824人占2.86、普通劳动力59258人占59.92%、技能劳动力108人占0.11%。

数据来源:丽江市扶贫部门
(五)致贫原因分析。目前建档立卡人口25967户中:因病致贫5436户占20.93%;因残致贫1203户占4.63%;因学致贫1998户占7.69%;因灾致贫405户占1.56%;缺土地429户占1.65%;缺水796户占3.07%;缺技术2899户占11.16%;缺劳动力1384户占5.33%;缺资金7223户占27.82%;交通条件落后1654户占6.37%;自身发展动力不足2540户占9.78%。

数据来源:丽江市扶贫部门
第二节丽江市精准扶贫主要做法、取得效果及存在问题
依照中央与省委、省XX有关脱贫攻坚的决定计划,丽江市从2015年全面开启脱贫项目,全面贯彻多种脱贫举措,不持续强化精准识别、动态监管,脱贫攻坚方针举措的持续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开始进入关键期。
一、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脱贫攻坚政策和责任体系
按照云南省省委、省XX提出的“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综合计划,根据现实情况,明确市内2018年完成贫困县“摘帽”,2019年完成贫困人口均脱贫的综合目标,细化分解滚动计划,倒排完成时间节点,逐项明确推进措施。广泛发动宣传,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贫困退出专题推进会议,扶贫日活动专题会议,全部签署责任状。修订执行《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XX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和《决定分工方案》、《丽江市贫困乡(镇)脱贫退出考核办法》、《丽江市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丽江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和公示公告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严禁领导干部违规使用扶贫资金专项整治和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市检察机关、扶贫组织统一整治与强化预防扶贫相关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众多方针政策。依照脱贫攻坚双组长责任制,市、县、乡(镇)全面签署脱贫攻坚责任状,制定众多方针政策明确脱贫目标、活动重点、扶持方针、考核方式、组织保障与约束制度。修订公开《丽江市脱贫攻坚“八个责任主体”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领导、县乡、扶贫部组织、工作队以及多个相关组织需要承担的责任,创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善的脱贫责任系统。
(二)扎实开展精准帮扶
一是进行精准识别。利用“五查五看”、“三评四定”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去除不符合要求的贫困户,增加全新的建档户,持续完善建档立卡扶贫主体档案信息,提升精准度。二是开展驻村帮扶。全市有下派总队长4名、副总队长3名,全市140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省属驻丽单位挂联140个村委会,总共派遣驻村扶贫工作人员1704人,创建驻村工作组244支。国家和省挂联单位努力帮助贫困地区争取项目、资金,引进产业扶贫、整村推进、信贷扶贫等项目,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劳务输出培训等。挂联组织到贫困乡、贫困村、挂联户实地调研,研究致贫根源,根据现实情况修订帮扶举措,扎实开展遍访和回访调查,编制了挂包村三年规划和2016年帮扶计划,有序推进挂包帮工作。三是做好重点区域帮扶。着力抓好以傈僳族为主体的“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编制了《“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涉及乡的直过民族实施方案。着力抓好以普米族为主体的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工作,继续抓好整乡整村推进项目。
(三)发展产业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把发展产业当做最本质、最高效的扶贫方式,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修订完善高效的计划,贯彻种植、养殖、储藏、保鲜、加工等多个流程的技术扶持与资金补助举措,促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进步。将高原特色农业、林下经济行业、电商扶贫、乡村旅游帮扶等融合在一起,促进产业共同发展,创建长效增收体制。此外也需要关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重视综合实力的提升,扩展产业链,保证贫困民众收入的稳步增长。
(四)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全市投入大量资金着力抓好路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基础。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7243公里,65个乡(镇、街道)全部通油路,建成高速公路67.7公里,铁路42公里,国家标准航道46公里;全面促进重要水源工程与山区“五小水利”项目发展,全市众多水源项目开始陆续开工,市内一区四县城市区域光网覆盖率为95%,61个乡镇均达成光网覆盖目标。
(五)分类施策提升脱贫效果
一是易地搬迁扶贫。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省级“三年行动计划”中,持续促进此搬迁活动的进行,处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稳步促进农村危房改造与抗震安居活动的开展,利用贫困户危房改造活动与安居项目,稳步处理特困户住房生活难题。二是教育扶贫。持续改变贫困区域学校的学习环境,强化贫困区域教师团队创建,全面开展乡镇教师补贴下发活动,实施了“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学和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持续提升贫困生补助标准,加快贫困区域义务教育公平稳步发展。三是金融扶贫。各县(区)组建扶贫融资平台,争取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与国开行、农发行、浦发行、中信银行对接与合作。四是医疗卫生扶贫。强化卫生医疗基础设备创建,持续提升基层卫生院、卫生室标准化创建水平。新农合实施补偿减免方针,住院报销比值是90%,最高支付额度提升到15万元,门诊保险比值也随之提升,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立各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专户,加大医疗救助,努力防止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五是生态补偿。达成年度市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与陡坡地生态管理工作目标,促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构成生态护林员团队,依照每人每年标准10000元,少于8000元的管护补助要求,全面确保1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远离贫困。六是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全面达成市内的农村低保减量任务,对城市民众与农村民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出调节,古城区、玉龙县、华坪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不低于3100元/年,永胜县、宁蒗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达到2694元/年。
(六)抓干部队伍建设
把汇聚扶贫力量当做最主要的任务,秉持共同发展的宗旨,进一步营造脱贫攻坚良好环境。一是强化扶贫领导力量。健全市级领导扶贫活动联系县区、乡镇体制,组建市内101个贫困村驻村第一XX与帮扶组织,增加地区扶贫干部人员,扶贫领导水平与工作组织创建水平需要持续提升。二是积极调动社会扶贫力量。激励个领域专家与个人自主参加扶贫活动。自主促进民营公司帮村精准扶贫活动的发展,坚持筹备“扶贫日”系统项目。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将扶贫开发活动添加到当前各组织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中,提升减贫指标的比重,激发考核引导功能,提升脱贫攻坚的发展动力,加强脱贫活动的审查、效能督查与第一轮脱贫攻坚专项巡查力度。
二、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取得效果
进行精准扶贫之后,市内顺利脱贫人数为13.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2.14%降低到9.52%(动态管理之后信息),市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016年的8750元。全市总开展易地扶贫搬迁17154人,开展农村危房改造90207户,安居房创建3875户;市内贫困人口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稳固率超过99%;市内贫困人口医疗与大病保险达成全覆盖目标。预估在2017年,4.3万贫困人口可以顺利脱贫,21个贫困村可以顺利脱贫。贫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建设村道硬化2859.1公里,建设48.14万人农村饮水巩固提高项目,促进7.3亿元农网升级改善,市内462个建制村道路硬化项目结束442个,硬化率达95.7%。强化贫困区域干部民众培育,让有能力的贫困农户了解几项重要技术,最少参加1项增收活动。促进种养殖业扶贫活动,增加增收方式,雪桃、芒果、中药材与畜禽养殖等中心创建进入到17个乡镇、178个行政村,基地民众13000多户,市内贫困区域产业基地综合面积为260多万亩,覆盖超过80%的贫困村与民众,民众从特色产业基地得到的收入占据自身综合效益的50%左右,通过产业开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引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能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园区、农业庄园、家庭农场,2016年底,市内总共培养农业领军公司142家,小型农场376个,相关合作社3015个,市级农业优质庄园11个,省级农业庄园4个,特色产业园区30个。加强电子商务扶贫力度,创建与之相关的特色农村县(区)级服务中心四个,创建乡(镇)村级服务站点两百多个;市内二十五家农业领军电商公司,创建网络、微信销售体系十八个。促进乡村旅游扶贫活动的开展,顺利申请1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省级旅游扶贫村,引导大量贫困民众脱贫。提升转移就业扶贫水平,一直到2017年,培育建档立卡户总共1.87万户2.5万人,转移就业贫困户15543户2.6万人。
三、存在的问题
在长久的坚持奋斗下,丽江市扶贫发展活动得到了良好的成果,然而扶贫开发局势依旧艰难,也出现众多现实难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市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自然村(组)是341个,相关人口53225人,分散在3个重点县42个乡镇,168个村委会。有65个村委会、449个村小组地处海拔2600米以上高寒山区,居住着7.74万贫困人口。二是短板制约没有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素质提升依然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尤为薄弱,乡村道路等级低、晴通雨阻,部分边远的贫困村群众饮水困难还未得到彻底改变,村小学、卫生室的基础设备老旧,教师等职员明显不够。目前贫困区域发展结构简单、农民增收艰难的问题依旧存在,特别是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高寒山区、半山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交通受限,信息无法传播,很多地区缺少重要的生产生活设备,扶贫费用不断增加,扶贫发展难度持续提高。三是稳定脱贫难度大。贫困人口属于持续变化的群体,每年在处理之前贫困人口的时候也会出现全新的返贫人口,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市内干旱、洪涝等自然问题多次出现,基础设施不好的贫困区域扶贫主体假如遇到外界灾害,贫困程度也会随之加重;低收入群众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生病、供子女读大学等原因,极易致贫和返贫。
第三节丽江市现有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评价方式及存在问题
为全面贯彻xxxx、xxxx与云南省委省XX有关扶贫项目的众多决策计划,在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客观公正、注重成效、结果导向等原则下,丽江市先后出台了《丽江市县(区)党委和XX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实施办法》、《丽江市干部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丽江市脱贫摘帽考核奖惩办法》、《关于加强脱贫攻坚常态化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有关扶贫成效考核评价的实施办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评价,本文主要从县(区)综合扶贫、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扶贫这三个层面的考核办法简要说明。
一、县(区)党委XX扶贫工作成效的考核评价
《xxx、xxxx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清楚表明,脱贫攻坚坚持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实施的综合制度,其中县级党委和XX承担主体责任。按照中央和云南省有关文件要求,丽江市研究出台了《丽江市县(区)党委和XX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审查的指标通常包含减贫效果、精准识别与退出、帮扶与专项资金多个部分,总共为十个指标,包含建档立卡贫苦户缩减、贫困村与乡、县退出、农村常住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加状况、贫困人口识别、贫困人口退出、因村因户帮扶工作、收益到户项目资金扶持、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0项,每项各占10分,总分为100分。考核信息主要源自扶贫开发信息体系、全市计划达成状况、国内农村贫困监管、第三方评估与相关职能部组织审查评估等。
考核方式采取年度考核,于每年年底开始实施,次年1月中旬完成,考核步骤有县(区)自查、实地核查、综合评价、沟通反馈四个环节。考核奖惩措施主要是对各县(区)得分进行通报,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依据,对效果显著的给予扶贫资金分配上的侧重,对效果不好的需要开展约谈限期修正,问题恶劣的需要追责。
2017年2月,全市组织4个专项督查组,按照该办法对各县(区)进行了考核,考核实地深入14个乡镇、21个村委会,走访调查非贫困户45户、建档立卡户68户、当年脱贫户147户,发放问卷调查173份。根据考核情况,各县(区)最终得分都在95分至99.5分之间。但是,2017年5月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报丽江市2016年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时,丽江市本级组织的考核工作不认真,走过场,对所属县区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抽查比例严重不足,部分指标考核结果与国家、省级第三方评估、实地核查结果相差较大。
二、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考核评价
为落实各单位“挂包帮”定点帮扶工作责任,抓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丽江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修订公开《丽江市“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办法》。主要内容包含帮扶项目效果、帮扶责任贯彻与专项资金投入三部分,考核采取百分制,主要考核指标有所挂贫困县减贫成效(15分)、所包贫困村减贫成效(15分)、所帮贫困户脱贫情况(20分),组织保障(10分)、工作措施(15分)、群众满意度(10分)、帮扶资金投入(10分)、引入资金和捐赠(5分)。
考核方式采取年度考核,在部门综合考核中一并进行考核,考核工作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采取县级考评和单位自评融合、集中考核和现实督导抽查融合、综合审查和实地抽查相融合的模式。考核主要由市联席办(市扶贫办)组织实施,包括县级考评、自查自评、市级考核、数据核对、情况汇总、结果反馈6个环节。结果运用方面,考核结果报市委市XX作为单位领导板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奖惩、选拔任用及扶贫系统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单位由组织部门约谈,限期整改。由于该办法于2017年1月才下发,还没有进行过考核,但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具体实施细则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领导干部扶贫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
从领导个人干部扶贫工作的考核角度,丽江市出台了《丽江市干部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考核对象包括贫困地区领导干部、包帮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考核模式是日常与年度考核相融合,由市、县扶贫开发管理机构进行筹划,分级成立由纪委、组织部等20个单位组成的综合考核组进行专项考核。主要实施百分制考核,使用定量和定性相融合的模式进行评定。考核指标方面:1.包帮责任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考核指标主要由组织领导情况(7分)、召开扶贫开发专题会议情况(5分)、制定工作计划情况(7分)、六个到村到户情况(36分)、重点工程推进情况(30分)、督促检查情况(4分)、组织开展考核情况(7分)、宣传报道情况(4分)、一票事项等;2.结对帮户干部职工考核指标有思想认识(10分)、掌握情况(15分)、走访慰问(15分)、制定精准帮扶计划及实施情况(20分)、帮助农户解决困难问题情况(20分)、帮户成效(20分);驻村工作队员考核指标有学习计划(2分)、定期参加会议(5分)、工作开展情况(80分)、驻村情况(13分)。考核评定分别由市级、县(区)和各自单位考核。考核结果运用方面,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或作风不实、工作不力的干部提出任用或组织调整建议意见。由于该考核办法,涉及考核部门和考核人员对象太多,文件下发后并未进行考核。
四、当前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一)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可比性不强。
例如《丽江市县(区)党委和XX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实施办法》通常是从县区党委与XX对本地区内脱贫攻坚活动的主体责任层面,从减贫效果、精准识别与退出、帮扶、专项资金等部分开展考核。该办法从成效考核指标上还存在一些操作性、可比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此处贫困县退出内容,贫困县退出环节主要是:一是贫困县自检自查达标后,与当年12月上中旬由县级提出退出申请;二是州(市)与当年12月中下旬初审,通过组织检查核实后进行公告,形成脱贫报告和初审报告上报省扶贫领导小组;三是省级于次年1月组织进行核查,委托第三方评估,并提出退出名单在电视报纸媒体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编制报告上报xxxx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最终让xxxx扶贫开发领导机构筹划有关资源开展专项评估审查之后,让省XX进行审查和批准。因此,减贫成效中贫困县退出指标这项操作性不强,并且丽江市的3个贫困县都分年度制定了脱贫摘帽的时限,可比性不强。精准帮扶指标中,受益到户项目资金扶持覆盖率这一个指标的可比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各级各部门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要求,都达到了建档立卡户到户政策和项目扶持的100%的覆盖,因此用覆盖率来考核,可比性不强,本文在指标选择中将采用各县(区)到户项目资金扶持的总量进行对比。《丽江市干部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中涉及贫困地区领导干部、包帮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这些考核对项可以说覆盖了全市所有单位工作人员,考核面太大,实施办法需要组织20多个单位参加考核,考核可操作性和投入成本太大。
(二)成效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
如上文举例,当前丽江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考核主要以年度综合性考评专项考核和日常督查为主。日常督查主要采取“N+1”的常态化督查模式:一是行业主责部门的监督检查。由各行业主责部门根据职能职责落实脱贫攻坚的行业管理责任,在各自的职能领域开展经常性督查。二是市委与XX监管组织的相关督查。按照每季度定期督查一次和不定期阶段性工作抽查为主。三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项纪律检查,主要是针对扶贫纪律和问题线索等进行重点抽查、明察暗访等。例如让市脱贫攻坚督查领导组织每季度按时筹备督查审查,常见方式是听取汇报、查看痕迹档案数据、实际走访、严格抽查、举办座谈会等,近期又加入了群众问卷调查等内容。总体上看,考核的过程主要由XX主责部门牵头,考核评价基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普通群众的参与度是非有限。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尚未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偏重静态考核评价,缺乏动态考核评价,缺乏连续性的工作绩效评价。例如《干部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中,对驻村工作人员打分主要方式是村、队长、乡、考核组等多类评分,没有群众的参与,考核处于半封闭状态,容易出现人情考核、弄虚作假等情况,考核中随机性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对工作绩效评价方法有失科学性导致评价效果不如预期,容易走形式、走过场,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
(三)考核结果运用不足,正向激励不足。
脱贫攻坚工作不仅需要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同样重要。尽管丽江市先后出台了涉及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和落实扶贫工作责任的一系列文件,但是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不足。孙璐(2015)表明,国内通常使用以XX为重点的扶贫方式,上述繁杂的系统涉及多个等级的众多主体,如中央XX、地方XX、XX部门、基层扶贫干部、贫困户等。在参与扶贫工作的参与主体中,存在不同的委托代理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扶贫项目传递和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利益参加主体因为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始终会在特定条件下寻求更高的个人利益。因为扶贫相关主体之间也许会出现利益矛盾与信息不对应,相关主体为了得到更高利益而开展不一样的活动,因此就导致众多主体之间的对抗。此外相关主体的利益决策活动在一定层面上作用于扶贫综合效果。因为扶贫多个主体之间也许会出现利益矛盾与信息不对应问题,导致多个主体间的对抗,假如缺少监管与激励,也许造成扶贫资源无法被合理使用,乃至被浪费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所以要强化监管,提升奖惩额度,减少寻租机会,提高现实扶贫成果。从当前丽江市出台的系列政策和办法来看,考核的奖惩运用不足,大部分是负向激励措施,尽管部分文件中有正向激励的内容,但可操作性不强,激励不足。
第三章丽江市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丽江市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方法选择——层次分析法
伴随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众多学科的彼此结合,扶贫绩效评价方式逐渐表现出更多的类型。我国相关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价方式通常包含定性研究与定量测量两部分,专家李延指出在学理上利用层次研究法、主成分研究法与聚类研究法可把系统论与层次结构论、扶贫活动的绩效考核彼此关联起来。专家庆天辉等整理汇总因子研究法、回归研究法、数据包络研究法、评估指标体系法、扶贫评价指标法融合主观赋权与定量研究的AHP层次研究法、TOPSIS法等众多方法。采用定性法来判定扶贫活动的实施是否满足有关政策要求、操作规则或是有关法律条文等。然而简单的定性评估使用并不多,通常是和定量评估相融合。定量评估方式,主要利用数据研究与数量关系比较,判定评估主体的绩效优劣情况,之后得出评估结果。定量研究的优势则是,可以直接依照清楚的决策要求诠释结果,上述诠释可以轻松的被人所认知,此外方便对比。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主要是把决策相关元素划分成目标、规则、预案等部分,在上述前提上开展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决策方式。此方式是X运筹专家匹茨堡大学学者萨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使用网络系统观点与多目标综合评价方式,汇总出的层次权重决策研究方式。
层次分析法是对部分定性问题或者是信息开展定量处理和研究的高效决策方式。它其实质是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网络,其系统中的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首先把决策问题按照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指标与详细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划分多种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寻求每一层次的多个元素对上层某元素的优先权重,之后再加权和的方式递阶归并多个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后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此处表示“优先权重”属于相对量度,其表示各备择方案在某特征的评价要求或子目标,标下优越水平的相对量度,和各子目标对上层目标来说重要情况的相对量度。此方式通常适合于具备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体系,此外目标值无法进行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使用方式是创建判断矩阵,寻求最大特征值和其所对照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之后,也就是为某层次指标对于上层次某有关指标的重要性权值。
本文把丽江市精准扶贫绩效当做分析主旨,使用科学的研究方式,将丽江市下属的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县五个县2016年的有关信息当做样本,对扶贫绩效发展情况开展综整体评价且指出科学的意见与看法。
第二节扶贫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与精准扶贫绩效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要创建相对完善高效的评价指标系统,汇总多个部分的因素,提升最终评价结果的精准性。精准扶贫绩效既要有一般绩效评价的普遍特点,又要有精准扶贫的特殊性,为让评估结果尽可能的公正、公平、客观、科学、全面,在创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的时候,需要依照此类扶贫的特征与现实需求,遵照众多原则,坚持提升现实效率。
全面性原则表示此类扶贫绩效评价是多层次、多因素融合的繁杂系统,单个指标只可以从某一部分表现评价主体的作用,却无法清楚展现系统内部的所有作用与效果。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统为了进一步表现系统的作用,需要重视主要条件,关注指标的典型性与体系的完善性,指标不能重复出现,也不能出现缺失,指标不仅要彼此补充此外也需要保持独立性,可以合理表现内部结构状况和内部系统结构与外界环境彼此间的关联,不只具有直接成效,此外也可以表现间接作用,展现评估效果的合理性与完善性,提升精准度。科学性原则表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统的研发中不只要思考评估的现实目标和价值,此外也需要满足客观现象本身的规律特征,需要让主观和客观现实相对照。综合评价指标系统身为主观表现客观的方式,主要需求就是关注事实,定量描述研究要在定性认知的前提上开展,需要在相关经济范围内进行评估,此外也需要关注客观主体的定量化特点,清楚表现在指标系统内。必须遵从评价指标的此原则,才可以确保最终结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也就是说,此评价指标系统不论是从单纯的元组成到结构上,还是从所有指标的计算内容与方式上,全部需要遵守科学情况,确保评价结论的合理、高效、清晰。可比性原则需要合理公平对待所有评价方案,表现出可比性。在时间和空间范畴内都能够开展对比,且表现出动态性,遵从上述原则才可以被叫做可比性原则。要秉持上述理念,就需要在挑选指标的时候,关注备选指标的可比性,关注其是否和现实相符合,即便是相同的指标,也需要对评价主体进行纵横对比,上述原则就需要评价指标在动态发展时期维持一定的独立性与平稳性,以便加强评价指标效果。其中操作性原则表示评价指标确定需要彰显可行性,所明确的指标信息要从当前的信息数据中得到,此外资料数据需要表现出可检验性。对于此类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统,突出特征是实践性,所以在确定此类评价指标的时候,不只要思考评价目标与现实需求,此外也要全面思考客观环境是否可行,是否具备现实操作性。依照以上情况,在挑选评价指标的时候也需要思考下面几个部分的问题,首先是选择的多个评价指标要需要确保独立性,彼此不影响;其次是在充分表现网络系统的时候的尽量缩减指标数目;最后是选择的指标尽量进行定量描述[陈爱雪、刘艳层次分析法的我国精准扶贫实施绩效评价研究,2017.1.20]。
第三节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依据xxx办公厅、xxxx办公厅制定的《省级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云南省州市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丽江市县(区)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众多文件中有关扶贫开发效果考核指标,根据扶贫绩效评估有关信息,本人指出主体识别、帮扶举措、帮扶管理、效果考核等多个部分的精准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从投入方面考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投入等因素,从产出效益上思考减贫效果、经济社会条件,最后把综合评价指标划分成精准识别、帮扶、扶贫投入、经济社会情况、减贫效果等多个准则层。在多个准则层下,遵从之前指出的指标评价设计要求,从多个层面分析准则层下的子指标,创建贫困区域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系统。
表3-1丽江市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准则层指标指标层指标
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精准识别贫困识别精准度
贫困退出精准度
精准帮扶干部挂联帮扶比例
驻村定点帮扶数量
挂联帮扶资金投入
收益到户项目资金扶持
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
扶贫投入水平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
扶贫财政资金投入
易地扶贫搬迁
农村危房改造
减贫成效减贫人口
贫困发生率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指标选择说明: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基础。在之前的扶贫绩效评价中在确定指标的时候更侧重于项目与资金拖放、实际效果等部分,并未关注到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识别与帮扶。在充分考虑绩效评价体系的全面、科学、公平、客观等原则的基础上,从精准识别、帮扶、资金投放、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成效多个部分创建精准扶贫综合评价体系统。下面将对各指标的选取进行解释:
(1)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从中央、省、市多个角度的《省级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云南省州市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丽江市县(区)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均把精准识别添加到成效考核指标中,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辨别与退出精准度两部分,因此这两个指标也是全国性的统一考核指标。由于精准识别这两项指标在考核的过程中,主要由第三方评估获得数据,数据来源无法获得,此外第三方评估数信息是抽样调查,并非普查,数据表现出随机性。因此,本文的精准识别中的两个指标将采用2017年7月—9月丽江市进行的贫困对象遍访、动态管理、数据清洗后的数据。此处,贫困人口识别率表示地区内之前建档立卡的贫困主体和真实需要扶持主体数目的比值,真实操作中是错评和漏评人口总和;贫困人口退出精准度指区域内已脱贫人口中按现行标准实际上不能脱贫的人口,即错退率。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与民众满意度就是贫困地区脱离贫困的重要评估准则,由于群众满意度数据为第三方评估抽样调查产生,本文在此不做讨论。
(2)精准帮扶:其主要是保证精准扶贫的相关方针、资金与人员全面到位。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各县(区)、乡镇、村都按照已制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开展了大量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因村因户施策全覆盖,比如玉龙县实现扶贫政策、产业扶持项目100%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农危改、教育帮扶、资产收益、就业培训、金融扶持、转移就业、生态扶持等帮扶覆盖50%以上贫困户,每户至少享受四项以上精准帮扶。所以,本文主要从挂钩帮扶、驻村定点帮扶和挂联帮扶投入、到户产业扶持水平这4个指标进行研究。
为全面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XX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云发〔2015〕14号),云南省创建省内扶贫攻坚“领导挂点、组织包村、干部帮户”的定点挂钩扶贫发展制度,为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准备良好基础。而挂联帮扶这里是指“干部帮户”,即部门或单位所挂包的村内帮扶对象,使用“一帮一”“一帮几”等方式进行帮扶;驻村定点帮扶,主要是驻村工作队,本文通过干部帮户和驻村定点帮扶比例的对比,对帮扶力量进行分析;挂联单位资金投入和到户产业扶持情况主要是从资金投入方面进行分析。
(3)经济发展水平:包含区域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人均地区财政预算收入四个部分。陈小丽研究指出,在相同扶贫投入条件下,不同的发展基础、经济阶段、社会状况,产生迥异的扶贫效果,经济较为发达县市扶贫效果优于落后县市。[基于多层次分析法的湖北民族地区扶贫绩效评价,陈小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6-80]
(4)扶贫投入水平:扶贫投入方面,本文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这三项重点作为投入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校友也是党委与XX扶贫发展活动效果考核指标的重要部分,对此类扶贫绩效也有关键价值,此指标通常包含财政与扶贫组织根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方式,全面考核各县(区)扶贫资金计划、用途、管理与效果等。
(5)减贫成效:依照《丽江市县(区)党委和XX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根据现实状况,本文将减贫人口、贫困发生率、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研究指标。
第四节指标权重确定
参照之前的分析,依照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流程,本人把精准扶贫绩效指标系统划分成三个模型,目标层是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准则层为5个,准则层可以被划分成17个指标层。在上述前提上,本文使用专家打分法明确多个指标权重,之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综合模型求解。此方式通常基于丽江市多个产业组织与基层地区的扶贫学者下发评价有关的指标与调查表,邀请学者对多个指标进行评分,依照学者打分结果寻求多个指标的平均分;最后依照层次分析法统计的指标权重和平均分,统计出多个区域精准扶贫的最终分数。具体如下:
(1)构建层级结构模型。
(2)构建判断矩阵。根据专家打分,使用两两重要性程度比值的方式把每层多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使用数值方式表述出来,通常采用1,2,3,4,5,6,7,8,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如下表所示:
基于上一层次某内容,同层次要素两两对比较,创建完善的n阶判断矩阵,统计出最大特征值与对照的特征向量。标度内涵参考表格内容,假如A和B比较分数是x,那么,B和A对比分数是1/x。
权重向量计算。此计算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寻找决策问题的现实规律,利用权重向量的统计,得出λmax之后,开展一致性检验。此类计算主要使用合计法,也就是列向量先归一化,对得出的新矩阵求和,之后归一化,得出权向量。对应的λmax由式1计算获得:
(公式1)
其中,A是原始判断矩阵,W是计算得到的权向量。
一致性指标计算与检验。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
通常来说,CI高,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更明显,判断矩阵的创建就更加完善科学。然而思考到判断矩阵也许会出现随机偏离的概率,所以创建一致性评判指标CR,把CI和RI进行对比,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的程度。
(公式3)
CR身为一致性指标,用来检验判断矩阵是否顺利接受此检验,假如CR<0.1,表示判断矩阵顺利通过,否则,就是不能顺利通过。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和判断矩阵阶数有关,阶数高,那么RI值就更高,发生随机偏离的概率就更高。假如顺利通过的话,就能明确λmax对应权向量。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标准值
权重求解:为明确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具体权重,依照此研究方式的建模要求,对多个指标层和准则层指标使用专家评分法建创建判定矩阵,依照层次分析法的有关统计方式,使用和积法得出多个指标权重,之后根据一致性原则开展检验。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统计和一致性检验详细流程为: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依照专家评价结论,得出准则层判断矩阵是:
经计算,权向量为[0.26,0.15,0.45,0.08,0.05]
一致性验证:λmax=5.101,CI=0.025,CR=0.023<0.1
精准识别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通过专家评分,识别判断矩阵是:
经计算,权重向量为[0.833,0.167]
一致性验证:λmax=2,CI=0,CR=0<0.1
精准帮扶判断矩阵权重及计算:根据专家评分结论,相关帮扶判断矩阵是:
经计算,权重向量为[0.051,0.233,0.143,0.573]
一致性验证:λmax=4.096,CI=0.032,CR=0.035<0.1
经济发展水平判断矩阵权重和统计:依照专家评分结论,与之相关的判断矩阵是:
经计算,权重向量为[0.285,0.537,0.060,0.118]
一致性验证:λmax=4.209,CI=0.069,CR=0.077<0.1
扶贫投入水平判断矩阵权重和统计:依照专家评分结论,与之相关的判断矩阵是:
经计算,权重向量为[0.544,0.240,0.150,0.066]
一致性验证:λmax=4.082,CI=0.027,CR=0.030<0.1
扶贫投入水平判断矩阵权重和统计:依照专家评分结论,与之相关的矩阵是:
经计算,权重向量为[0.297,0.164,0.539]
一致性验证:λmax=3.009,CI=0.005,CR=0.0.008<0.1
最终,得到精准扶贫绩效指标权重,如下表
准则层指标(权重)指标层指标(权重)相对权重权重排序
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精准识别(0.26)贫困识别精准度(0.833)0.217 2
贫困退出精准度(0.167)0.043 7
精准帮扶(0.15)干部挂联帮扶比例(0.051)0.008 16
驻村定点帮扶数量(0.233)0.035 8
挂联帮扶资金投入(0.143)0.021 11
到户产业扶持情况(0.573)0.086 4
经济发展水平(0.45)地区生产总值(0.285)0.128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0.537)0.242 1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060)0.027 9
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0.118)0.053 5
扶贫投入水平(0.08)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0.544)0.044 6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0.240)0.019 12
易地扶贫搬迁(0.150)0.012 14
农村危房改造(0.066)0.005 17
减贫成效(0.05)减贫人口(0.297)0.015 13
贫困发生率(0.164)0.008 15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0.539)0.027 10
第四章丽江市各县(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层次分析
第一节扶贫数据选取和量化处理
本文分析的丽江市一区四县的17个指标主要来源于各县(区)的XX工作报告、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扶贫、统计等组织准备的信息与文件内容。具体如下表。
指标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县
识别精准度(错评漏评)36.89%29.37%43.72%18.82%33.51%
退出精准度(错退)2.37%2.91%8.56%4.50%4.34%
干部挂联帮扶比例
(帮扶干部/贫困人口)3307/591 4822/3541 5843/29961 3465/8743 5447/56054
驻村工作队员比例
(队员数量/贫困村)156/2 211/13 163/38 220/12 314/36
挂联帮扶资金投入(万元)372 1685 3771 333 2043
到户产业扶持情况(万元)18970 250000 100000 76500 77200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6.8 53.45 71.12 35 33.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53612 24131 17689 19939 12466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13.76 7.66 4.00 3.70 2.10
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8906 3474 990 2298 766
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考核分数,满分10分)6 7.5 6.5 8 7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万元)4890.5 23200 11604 3002 10444
易地扶贫搬迁(人)(实际完成数)137 850 852 273 7671
农村危房改造(户)0 5500 4500 3100 4400
减贫人口455 7047 10891 2631 7028
贫困发生率(%)0.99 1.89 8.78 7.71 24.30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2.2 10.9 11.7 12 11.9
因为上表中包含正向与逆向指标,使用的单位全部相同,此处对全部指标开展标准化处置。对全部指标开展归一化处处置,使用公式是:
正向指标处理公式
逆向化处理公式
此处,xi代表原始指标信息,yi代表处理之后的信息,依照公式得出处理之后信息详情为。
指标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县
识别精准度(错评漏评)0.274 0.576 0 1 0.41
退出精准度(错退)1 0.913 0 0.656 0.68
干部挂联帮扶比例
(帮扶干部/贫困人口)1 0.230 0.018 0.054 0
驻村工作队员比例
(队员数量/贫困村)1 0.162 0 0.191 0.060
挂联帮扶资金投入(万元)0.011 0.393 1 0 0.497
到户产业扶持情况(万元)0 1 0.351 0.249 0.252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 0.241 0.453 0.020 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1 0.283 0.127 0.181 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1 0.477 0.163 0.137 0
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1 0.333 0.028 0.188 0
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考核分数,满分10分)0 0.75 0.25 1 0.5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万元)0.103 1 0.470 0 0.406
易地扶贫搬迁(人)(实际完成数)0 0.039 0.039 0.007 1
农村危房改造(户)0 1 0.818 0.564 0.8
减贫人口0 0.632 1 0.209 0.630
贫困发生率(%)1 0.961 0.666 0.712 0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 0 0.615 0.846 0.769
扶贫绩效结果分析:根据丽江市精准扶贫绩效的指标权重和标准化处理过的数据,计算出5个县(区)的扶贫绩效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K=iaijCij
此处,Wi代表第i类指标的权重系数,aij代表第i类第j项指标权重系数,C ij是此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K为各个县的扶贫绩效,数值越大表示该县的扶贫绩效越好。
综上所述,得出丽江市五个县(区)的精准扶贫绩效情况,如下表所示。
丽江市5县(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结论
县(区)精准扶贫绩效值排名
古城区0.633 1
玉龙县0.471 2
华坪县0.413 3
宁蒗县0.228 4
永胜县0.207 5
第二节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结果分析
一、综合排位分析
古城区以0.633排名第一,主要是古城区在精准退出、干部帮扶、驻村工作力量区域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多个部分均位于领先地位;玉龙县在精准退出、到户产业扶持力度、财政扶贫投入、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做得比较好;华坪县在扶贫资金应用效果、辨别精准度与常住民众可支配收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宁蒗县排名靠后主要是干部帮扶力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和贫困发生率方面落后;永胜县处于末位主要是因为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干部帮扶、驻村工作力量、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方面做得不够好。
二、分项指标分析
1.从精准识别指标来看,尽管宁蒗县和永胜县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但宁蒗县在精准识别方面做得比较好,永胜县还需进一步加强动态管理识别工作;
2.从精准帮扶方面来看,古城区由于贫困人口少帮扶力量比较充足;宁蒗县和永胜县帮扶力量严重不足,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玉龙县在产业扶持方面投入力度最大,这也与玉龙县要完成2017年脱贫摘帽目标相符合,古城区在产业扶持和挂包帮投入方面应加大力量。
3.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永胜县与宁蒗县身为重要的贫困县,在区域生产总值与财政预算效益上出现明显的不足,尽管永胜县财政收入略优于华坪县,但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偏低;古城区在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
4.从扶贫投入水平来看:玉龙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最大,宁蒗县虽然在经济和财政短板情况下对扶贫的投入力度很大,特别是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远远领先其他4个县,说明宁蒗县对扶贫投入的决心很大,此外和宁蒗县贫困范围广,区域性贫困,需要处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举措有关;古城区即便经济发展能力较高,然而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效果上却不尽人意。
5.从减贫成效来看:古城区在贫困发生率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方面处于领先,这是由于古城区发展基础较好、贫困人口总量小;各个地区在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上有明显的差异;宁蒗县贫困发生率位居全市最高,这也反映出宁蒗县确实是丽江市脱贫攻坚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一直到现在,宁蒗县也有建档立卡户13712户56054人,大概占据全市的56.7%,此外大部分位于深度贫困区域、高寒区域等区域,生活环境差、生产基础不好、贫困问题突出,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精力和力量去攻坚克难。
第三节存在问题分析
一、精准识别和管理的基础不扎实
一是基础工作不扎实。动态管理不到位,存在错评漏评现象,从实地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的扶贫干部填写档案过程中,缺少内容,对部分主要信息的时间节点并没有精准的了解,在创建贫困户档案数据的时候,和贫困户沟通不足,造成贫困户对自身家庭的主要状况、贯彻脱贫举措所要达成的目标并不了解,回复问题的时候部分内容和数据与档案上记录的不同。从2017年动态管理前的情况来看,个别县贫困识别把关不严,将部分财政供养人员、经商办企业、拥有商品房、个体工商户经营对象等认定为建档立卡户。有的贫困人口存在当年纳入、当年退出的情况,有的乡镇干部对贫困识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信息采集错漏多、痕迹材料不全等。尽管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集中一个月,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展全面遍访、贫情分析、实地核查、数据复核清洗等工作后,全市“错评”“漏评”“错退”等问题得到了纠正,但未来仍然面临动态管理识别、有进有出的过程管理问题。二是丽江市精准大数据平台的运用不充分,精准识别数据库质量不高,行业部门的数据库条块分割明显,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对比和清洗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工作效率。三是少数干部对精准扶贫方针了解不清晰。比如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小组中,基本上并没有人可以清楚了解贫困村脱贫六项要求的具体内容与关键指标,造成贫困村脱贫计划过于含糊,对村情户情了解不清晰。对增收行业的主导产业、领军公司的有关规则并不了解,对收入增长额和涨幅掌控不清晰;在主要设备上,对水、电、路、讯等主要状况了解不详细;在公共服务上的相关详细指标不清楚;不了解村脱贫的主要设备、生活环境要求和户脱贫的设备与住房保障彼此间的紧密关系等。四是数据信息录入不认真、审核把关不严格导致误录。负责信息数据录入的业务人员工作不认真,信息录入不准确维护不及时,致使部分贫困家庭成员没有全部录入。
二、精准帮扶的力量不足
一是驻村工作队员工作水平较低。有的驻村工作队员政策不熟、情况不清,部分驻村工作队员长期不在岗,少部分工作队员下村驻村但不干事,此外有的工作队员“走读”式扶持,驻村帮扶的关键影响并未被激发出来。二是干部挂包帮扶的力量不均衡。从前文中的干部挂包帮扶比例来看,宁蒗县有贫困人口56054人,挂包帮扶干部仅有5447人,永胜县有29961贫困人口,帮扶干部仅5843人,导致一人帮10户以上甚至几十户的情况,导致帮扶作用弱化。三是精准帮扶措施分层分类不够。没有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帮扶措施大部分是修房修路,简单的送鸡送猪送羊,在产业发展扶持和生产生活条件上的改善不够。四是行业扶贫的措施不具体。尽管各个行业扶贫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行业扶贫行动计划,但认识不够深刻,政策掌握不够够,行业部门规划与脱贫目标任务脱节,对标上级政策和标准,出台的措施不够具体。
三、深度贫困、区域性贫困脱贫难度大
丽江市深度贫困人口大部分位于海拔高、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环境脆弱、土地不足、水资源不足的地区,种养业无法得到良好发展,产业增收艰难,贫困人员没有工作。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贫困户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老旧理念硬性深远,抵抗风险的水平不高,此外地区偏僻、信息流通不畅、和外部交流不多,相关技术缺少,贫困民众没有脱贫机会。我市深度贫困地区域与人群大部分位于高寒区域与深山区域,生活环境恶劣、生产水平不高、贫困问题明显,致贫因素繁杂,主要设备与公共服务不足,后续脱贫费用不断增加,问题不断增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例如宁蒗县一直到2016年底,其中建档立卡户13712户56054人,大概占据本市的56.7%,开展精准扶贫的村、组,大多数远离县城此外海拔更高,自然环境恶劣,是突出的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在上述区域中,通常山高坡陡、土地不多、土壤不足、生态环境恶劣、水土资源不多,通常依靠传统农业耕作确保生活,交通拥堵,条件老旧,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缓慢,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不高,抗灾水平不高,经济水平不高,发展缓慢。扶贫面积广泛,扶贫点并不集中,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扶贫发展难度,阻碍脱贫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扶贫投入能力有限
一是XX财力有限,持续投入难。即便近期投放充足资金促进贫困地区主要设施的发展,然而因为涉及面积广泛、贫困区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过于分散、导致目前发展水、电、路、网与公共服务基础设备的工作依旧非常艰难。创建投足费用高、投资多,但是本市经济基础并不强大,地区资源不足,扶贫融资阻碍更大,投入与需求问题明显。近期,即便我国增加了“三农”投资,农村主要设备不断增多,然而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文化无法满足目前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贫困村主要设备依据非常薄弱,出行问题、看病问题、上学问题、饮水问题等依旧限制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日常生活环境和城市进行比较,依旧有明显的差距,上述问题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其次是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水平较低。行业部门资金投入与脱贫需求不契合,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推进较慢,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投入分散,行业部门“隐形”干预多,存在“带帽”下达现象,导致基层不愿整合、不敢整合、不会整合,扶贫力量分散、不精准。三是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不高。从2017年全市组织的集中督查考核情况报告显示,各个县区都存在专项扶贫资金累计结转结余率高、项目资金未及时报备、资金报账迟缓等问题。
五、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能力不足
一是行业基础薄弱造成扶贫问题突出。贫困乡、村大多数生产依旧使用之前的耕作模式,通常依赖农、林、牧等种植、养植行业和外出工作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实际效率较低,产业基础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果,也无法帮助本地贫困户得到发展。本市行业发展的花椒、土鸡、苹果、中药材等产业活动,依旧位于初期,并未产生完善的种养殖行业,也缺少充足的生产、加工、现实经验,造成产业发展基本为“零起步”。此外,土地撂荒问题更加明显,造成扶贫问题更加艰难。目前农村、农民对耕地关注度较低,众多青壮年劳动力除去工作,农村剩下的通常是老人、妇女与儿童,劳力不足,导致众多土地不能正常种植。二是扶贫主体多元化造成扶贫发展问题明显。目前贫困村大部分群体是妇女、儿童、残疾人、智障人、中老年人等,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自身技术水平不高,长久位于待业与失业状态中,造成此类人群缺少平稳的效益。此外,此类人群处于边远区域,和外部交流不多,信息无法顺畅传播,小农观念深入人心,缺少对政策、行业、养殖、销售等常识的掌握与认知。少数身体素养不高的劳动者,甚至有些需要依靠低保、五保、XX扶持来生活,扶贫主体多元化,此外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因此就加重了精准扶贫活动的难度。三是少数行业组织与挂联帮扶组织依旧暂停在“输血式”扶贫层面,对“造血式”扶贫分析并不多,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稳固增收产业还不够深入,亟待强化措施,进一步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章丽江市精准扶贫绩效改进对策建议
第一节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和运用
精准识别是目前你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只要进行精确瞄准才可以坚持“真扶贫”,必须坚持精准识别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选择正确的举措,提升扶贫活动的目的性与现实效果。2014年1月,xxx办公厅、xxxx办公厅制定《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且表明:“健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依据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管理、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要求,对多有贫困村、户建档立卡,创建完善的扶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是大数据时代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政策体系不断具体完善,工作要求也更为严格细致。比如贫困县摘帽退出的核心标准就是“三率一度”,要求非常高,贫困发生率不超过3%,错退率少于2%,漏评率低于1%,群众满意度超过90%,假如精准识别无法确保准确度的话,那么此类帮扶的所有举措都丧失了意义。因此,要着力构建完善运转高效、全面准确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一是要实现扶贫数据信息的区域共享,行业部门、各级扶贫参与者都要强化平台的应用,实现扶贫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实现扶贫信息的区域共享,为扶贫活动的动态管理准备充足的信息决策扶持。二是利用精准扶贫大数据,科学化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归纳内在规律和关联性,分类梳理,进行有效、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精准帮扶;三是运用精准扶贫大数据实现扶贫管理过程的动态化、全过程化,通过数据平台的动态监测和扶贫信息的实时更新,合理配置调节扶贫物资和措施,提升扶贫效率;四是利用精准扶贫相关信息开展精准考核。在精准扶贫成效考核中,无论是传统的实地考察、随机抽样还是第三方评估,都可能存在样本小、随机性大等问题,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第三方”评估系统,可以有效的增加群众和社会的参与多,提高评估的科学高效性,展现现实可信度。
第二节提升精准管理水平和精准帮扶的效率
一、合理科学调节和管理挂包帮扶力量
挂包帮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精准了解贫困户情况诉求、宣传扶贫政策、配合乡村干部完成精准识别、结对帮扶、引导村民科学发展产业、协助各类到村到户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鉴于宁蒗县和玉龙县挂联和驻村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建议全市在完成其他县年度脱贫任务后,进行统筹调整和加强。
二、加强扶贫资金绩效管理
xxxx报告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指出要坚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精准扶贫”就是要让扶贫资金有效地使用到该用的地方,通过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措施,指导多种扶贫资源合理分配,从“大水漫灌”发展成“精确滴灌”,因此当前XX就要提升多种扶贫资金的现实应用效率,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三、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关键
利用评价系统的创建,表示与贫困区域精准扶贫绩效指标相关的内容中,最关键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其还是对此类专项资金、政策与举措等投入要求的重要检验,还是当前区域能否可以完成脱贫目标的重点。基础设备建设是贫困区域脱贫的重要条件,假如基础设施不足就会限制本市贫困区域的长久稳定发展。
四、按照“几个一批”,提升分类施策精准度
一是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针对贫困区域资源特点,将市场当做方向,全面激发农民合作机构、领军公司等行业主体的现实功能,创建完善的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制度,所有贫困县都需要发展脱贫引导水平高的特色行业,所有贫困乡、村都要产生独特的领军产品,贫困人口劳动水平得到提高,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效益不断增多。二是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持续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工作,强化转移就业扶持,尽量让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规模得到扩展,提升平稳就业水平,全面促进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市民化进度,创建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系统,提升贫困农民工技术培育精准度,促进此类人群的转移就业。三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活动,强化计划和约束、政策扶持与组织能力,保证搬迁民众住房生活水平,安全饮水、出行、用电、通讯等主要需求得到大致满足,具有相对方便的教育、医疗等相关公共服务,迁出区生活环境显著改良,安置区相关产业得到良好发展,收入持续提升。四是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以提升贫困群体主要文化素养与贫困劳动者技术水平为重点,精确对准贫困区域与群体教育薄弱部分,重点从根源上限制贫困的代际传播。到2020年,贫困区域基础教育说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系统更健全,教育综合质量与平衡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主要公共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直到达到省内一般水平。五是健康扶贫脱贫一批。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缩小区域间卫生资源布局配置差距。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就医费用个人负担大幅减轻,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控,基本公共卫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六是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强化贫困区域农业资源维护与生态治理护理,提高贫困区域长久稳定发展水平。持续增加对贫困区域与人口的生态补助,增多生态公益职位,促使贫困民众利用参加生态保护完成脱贫任务。七是兜底保障脱贫一批。健全农村社会救助系统,加快扶贫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充分结合,完善农村“三留守”学生与残疾人服务系统。
第三节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
从“大水漫灌”转变成“精确滴灌”,需要创建完善高效的扶贫绩效评价系统。长久以来,扶贫发展活动始终是地区XX在封闭运作,有关XX组织不只是扶贫方针的贯彻者,此外还是此类绩效的评估者,上述不只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的状况,通常会导致扶贫活动无法深入到本质,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精准扶贫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需要准确的考核评估来充分、深入的检查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虚假问题、“数字脱贫”与“被脱贫”等情况的出现。
一、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和方式
根据丽江市的独特现实情况,合理设定县(市区)考核指标,依照精简高效、全面凸显扶贫发展效果的原则,不同考核组设定自身独有的考核指标,将提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多件此类人群数目当做关键指标,持续引领各个地区针对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开展特色行业,关注生态文明发展与扶贫开发效果的审查,指导各个地区(市区)以资源特点与产业特征、发展优点为前提,持续提升内生动力与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建立以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为导向,贫困户评议、帮扶责任人评议、村民评议、第三方评议、XX职能部门评议和大数据系统评价等多元结合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让扶贫在公开科学的环境下运作,保证评估的真实、清晰、精准、稳定。
二、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把考核结果当做强化县(市区)领导班子创建与相关干部选拔聘用、培育、加强监督、激励约束的关键凭证。对在考核中被判定成良好区域,让上级党委XX进行激励,党政正职与管理扶贫发展活动的人员优先提拔聘用;被判定成菩提等次的,对党政正职与分管扶贫发展活动的人员做出诫勉谈话;判定成等次不高的,对党政正职与负责扶贫发展活动的同志进行降职、免职等调整惩处。
三、严格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管理问责挂钩
对扶贫发展关注度较低、作风不正确、效果不显著的县(市区)党政正职开展组织调节与问责;无法达成阶段性目标的责任人,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约谈,促使其整改,对整改实施效果不明显的,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组织调节;对扶贫发展活动中发生虚假问题、挤占挪用、虚假冒领、留取骗取与xxxx扶贫资金等违法问题的,需要去除评优资质,且进一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完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对领导班子与干部艰苦奋斗在扶贫活动中得到良好效果的,确定在评先评优、表彰激励、升职任用时进行考虑,让有能力的人得到相应的位置;对领导人员不作为、不承担职责的,需要进行约束,全年激发各级领导班子与干部对扶贫、促进扶贫的自主性,提升关注度。全面贯彻《xxxx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审查评价指标,对出现违反通知相关标准的贫困县,去除评优资质。例如,把考核结论当做扶贫资金配置的关键凭证,对优秀县(市区)在财政专门扶贫资金划分与项目规划上给予相应的倾斜与优惠。
研究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xxxxxxx提出,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寻求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去除贫困、改良民生、逐步完成共同富裕,是我国发展的本质需求,还是当前XXX关键使命,让贫困人口与地区和其他民众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当前XXX郑重承诺[《xxx、xxxx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xxxx报告做出进入“XXX”的科学论断,并明确指出了“XXX”还存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xxxx报告对扶贫攻坚提出了“要积极促进国内综合社会力量,秉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秉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贯彻的工作制度,关注扶贫和扶志、扶智相融合,全面强化东西部扶贫合作,全面攻克深度贫困区域,进一步执行严苛的考核评估,坚决反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带领贫困人口奔小康”的新任务、新要求[xxx在中国x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2017-10-28.
http://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丽江市身为重要且偏远的少数民族区域,要想完成和其他省市的同步发展,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目前依旧有一定的差距与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到,突出短板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支出保障不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整体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减贫费用高、脱贫问题突出等部分,全市的各个县(区)经济基础、发展基础、社会基础和投入、措施、机制等的不同,导致精准扶贫的效果差异较大。要按时完成脱贫目标,需要在下面几个部分奋斗:一是在精准上方面着力。秉持与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创新工作方式制度,坚持精准识别、帮扶、管理、考核彼此联系,引领相关扶贫资源合理分配,根据现实情况寻求合理的方针政策,完成扶贫到村到户目标,创建精准扶贫长久发展制度;二是在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着力,特别要在宁蒗县、永胜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方面重点突破,从人财物和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着力,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没有全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扶贫开发也就没有了基础和保障;四是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着力,通过精准的考核评价来真实、全面地检验成效,避免“数字脱贫”和“被脱贫”等现象。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中,笔者根据有关文件政策和已有的数据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但由于动态管理之前,很多扶贫工作有关的数据由于部门条块分割、数据不统一,需要在今后完善数据库以后进一步分析,比如健康扶贫、转移就业扶贫。而有的扶贫措施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产业扶贫中的一些种养殖项目需要3-5年才能体现成效,这些都需要在今后进一步研究。此外,驻村工作团队在精准帮扶的时候十分重要,比如挂包帮单位如何匹配县区脱贫帮扶需求、是否可以实现全市范围内县级挂包帮队伍的统一调配解决不平衡问题等,由于驻村工作队工作成效的考核工作比较滞后,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如何合理调配帮扶力量,合理明确评价指标,高效提高此类扶贫的成果。
三、本文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由于上级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贫困底数不精准,2016年之前的一些数据的参考性不强,本文仅以2016年底的统计公报数据和动态管理后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较少;同时,由于精准扶贫数据库的部分数据不完整,特别是行业部门的未能实现共享,一些特定的数据无法获取进行研究分析,导致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
国内扶贫系统是相对繁杂的系统,特别是在全新阶段社会经济持续变化的现实环境中,贫困特点与利益寻求更加多样化。此时,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时间并不长,在上述环境中的扶贫绩效具备相对重要的实际价值与理论意义,属于繁杂的研究性课题。即便本文对丽江市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价观念、指标、方式、当前问题与改善方式等开展相应的分析,然而基于此类扶贫活动的繁杂性,我们还需要进行后续的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冰.贫困与保障—贫困视角下的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3.
[2]蔡立辉.XX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92-99.
[3]黄萍,黄万华.能力扶贫:农村财政扶贫政策新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6):117-121.
[4]方振邦.关键绩效指标与平衡计分卡的比较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5(5):82-85.
[5]蒋斌,谢勇.贫困村村民参与式监测评估项目机制探讨[J].学术论坛,2005(2):79-82.
[6]王良健,侯文力.地方XX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5(3):11-13.
[7]龚晓宽,陈云.中国扶贫资金投入效益的计量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7(7):26-31.
[8]王锡锌.对“参与式”XX绩效评估制度的评估[J].行政法学研究,2007(2):7-13.
[9]姜爱华.我国XX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7(6):21-25.
[10]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构与培育—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新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08(3):100-103.
[11]鲍良,杨玉林.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发展[J].资源与产业,2008,10(2):54-58.
[12]李兴江,陈怀叶.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J].开发研究,2008:21-25.
[13]王艳,李放.改善我国农村反贫困中XX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5.
[14]刘纯阳,陈准.农村贫困人口瞄准中主体博弈行为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3):35-41.
[15]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XX一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10.
[16]田茂海,王荣党.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综合绩效评估及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2012(13):30-46.
[17]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0-18.
[18]杨朝中.构建精准扶贫机制体制[J]政策,2014(5):53-55.
[19]邵延学.我国农村贫困特点、成因及反贫困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2014(9):29-32.
[20]汪三贵.实现精准扶贫考核改进机制[J].时事报告,2014(3):24-25.
[21]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75-78.
[22]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12):1-3.
[23]欧海燕,黄国勇.自然地理环境贫困效应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13-19.
[24]孙璐,陈宝峰.基于AHP-TOSPSIS方法的扶贫开发项目绩效评估研究—以四川大小凉山地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5(1):62-66.
[25]尧水根.精准扶贫研究论析[J].农业考古,2016(4):256-259.
[26]祝慧,莫光辉,于泽堏.新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策略——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研究之四[J].战略与改革,2016(12):43-47.
[27]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问题研究[D].中山: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8]倪星.中国地方XX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中山: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9]陈杰.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0]余俐颖.扶贫绩效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1]黄勇辉.XX绩效相关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2]胡忠平.新农村建设资金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3]金旭柬.西北民族地区县域扶贫开发绩效评估——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4]孙璐.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35]段妍珺.贵州省精准扶贫绩效研——基于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法结合分析[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6]熊遥.重庆市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及扶贫绩效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7]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8]涂乐.江西省永丰县农村精准扶贫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9]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5:A Better Investment Climate for Everyone[M].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0]Park Albert,Wang Sangui.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An Evaluation of China's Poor Village Investment Program[M].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0,94(9-10):790-799.
[41]OECD.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J].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esults 1994:22-29.
[42]Nyhan,Ronald,Hebert.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y[J].Public productivity&Management Review,1995:55-62.
[43]Robert Haveman,Andrew Bershadker.Self-reliance as a poverty criterion:trends in earnings capacity poverty(1975-1992)[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60-68.
[44]McTigue,Maurice,Jerry Ellig,and Steve Richardson.2nd Annual Performance Report Scorecard:Which Federal Agencies Inform the Public[J].ArlinVA:Mercatus Center,May16,2001.
[45]William L.Waugh Jr.Valuing Public Participationin Policy Making[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2:3-10.
[46]ParkAlbert.Regional Poverty Targeting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6):123-153.
[47]Partsidgemd,Rickmand S.Persistent Pockets of Extreme American Poverty and Job Growth:Is There a Place Based Policy Rol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7,32(1):210-224.
[48]Francisco H.G.,Ferreira,et al.Poverty reduction without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17-30.
[49]Pillaya M,Christian M.Rogerson.Agriculture-tourism Linkages and Pro-Poor Impacts: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f Urban Coastal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J].Applied Geography,2013,(36):49-58.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再次走入校园到今天已经过去快三年,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先后在三个单位工作,历经多次调整工作岗位,在工作和学习忙碌中度过。回首来时,感触良多,既有成长之淡然,更有收获之喜悦,这篇论文结束之时又是我离开校园的难舍时刻。
回首三年,我收获了知识能力。工作数年后,能够有此难得的机会回到校园,吸收知识的养分,思考工作的沉淀,这是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的一次蜕变,也将助我在新的起点上更进一步。
回首三年,我收获了良师益友。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聆听各位名师的精彩授课,感觉受益匪浅,你们的谆谆教诲,将让我终生收益;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收获里友情,认识了一群心怀理想、积极向上的可爱同学,让人生更加精彩。在此,要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赵永伦。不管是最初的选题还是最后的撰写,赵老师都进行了相应的辅导,老师始终坚持严谨的教学理念,从老师的行为处事中,我深刻的感觉到导师对学术研究的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教育观念,感受到了他谦虚低调、诲人不倦的高尚师风。在此,向赵永伦老师表达诚挚的敬意!
回首三年,要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当我于校园学习之时,你们在繁重的工作岗位为我担当尽职,让我顺利完成学习。尤其要感恩我的亲人,感恩你们给予我的关心和爱护,让我可以勇往直前,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最终得以顺利毕业,让我得到优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感恩父母的付出。
研究生生涯即马上完结,这不仅是结束还是全新的开端。在此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也会不断奋斗,谨记所有老师的教导,牢记学校的培养,在学习的时候持续奋斗,在现实生活中牢记使命!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