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夏白术天麻汤方
1.1.药物组成
据史书载录,半夏白术天麻汤自清代[1]程钟龄所著的«医学心悟»,其药物组成有半夏1钱5分、天麻、白术、茯苓、橘红各1钱,炙甘草5分,生姜2片,大枣3个。现代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1.2主治
本方属于祛痰剂,用于治脾湿痰盛,痰湿中阻,引动肝风,挟痰上扰,闭阻清阳之眩晕。表现为眩晕、头痛、头昏、胸膈痞闷,恶心吐逆,舌苔白腻,脉滑。风痰上行,困阻清阳,故头晕;痰壅气滞,升降失常,故胸闷不适,恶心呕吐;内有痰浊,故舌白厚腻;脉为滑,主风主痰。
1.3方解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天麻平肝风化痰,而止头眩;天麻与半夏并用相得益彰,为治头晕之要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其所著的[2]«脾胃论»中提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半夏、天麻共同为君,白术、茯苓为臣药,健脾益气,化痰祛湿,治疗生痰之源。[3]«医学启源»中记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橘红为佐,理气化痰,使人体气机畅通无阻,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互为平衡,气和则痰消;使以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性;姜枣固护脾胃,生姜也可削弱半夏之毒。
1.4兼证
如果兼有手足麻木震颤,可适加石决明、蜈蚣;头晕目涩,加杭白菊、钩藤清肝明目;项背强痛者,加葛根止痛;呃逆者,加旋覆花以降逆止呃;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以补益脾气;睡眠差者,可加酸枣仁、合欢花、远志以安神益智;耳鸣重者,加磁石镇静安神。
2.一般资料
2.1中医定义[4]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眩晕是以头昏眼花,重者眼前发黑感到自身或外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眩晕常同时发生。更甚者像乘坐舟船,头昏眼花,视物旋转不清,站立不稳,有时还会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灵枢.海论»中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由此说明眩晕是一种以虚为主的病证。[5]其病因无外乎外邪,饮食,情志,体质等。眩晕可为本虚标实,病机可分为风、火、痰、虚四个方面,髓海失养者属虚,风、火、痰上扰,清窍失养者为实。眩晕的病位在大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五行为木,上升,肝阴亏虚,阴不制约阳,则肝阳上亢,上扰头目而晕;脾为后天之本,血气生化之源和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或气血亏乏,脑窍失养均可致头晕;肾生髓,大脑为髓海,肾之精不足,则髓海亏虚,发为眩晕。眩晕的治疗原则为补不足,泻有余,调和阴阳。
2.2西方医学认为眩晕由于机体的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动性或位置错觉。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它分为两种,一种为真性眩晕(前庭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旋转和倾倒感明显,常伴汗出,恶心呕吐,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另一种为假性眩晕(非前庭系统性眩晕),由周围各个器官病变所致,症状较轻。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很多疾病。例如:美尼尔氏综合征、晕动症、耳源性眩晕;高血压引起的眩晕、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属于脑性眩晕;头部损伤、中毒性头晕、神经官能症等都可以分类在大脑占位性病变里面。
3.典型病例
3.1王某,女性,30岁,2015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为持续性头晕,视物模糊,旋转不定2天。头闷如裹,胸闷、恶心,无气短、呕吐,痰多,咯白色粘痰,食纳差,夜休差,心悸,精神欠佳,浑身倦怠乏力,舌苔薄,脉滑细。血压110/80 mmHg,建议病人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已拒绝。过去没有高血压病史。西医诊断:眩晕。中医诊断:眩晕。[6]证属痰瘀互结。治宜健脾祛痰,活血化瘀。方剂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斟酌加减。用法:半夏15 g,天麻10 g,白术15 g,茯苓20 g,川芎10 g,鸡内金12 g,泽泻15 g,郁金12 g,木香10 g,竹茹10 g,升麻5 g,牛膝10 g,炙甘草6 g,3剂。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病人服药3天后,头晕、视物旋转缓解诸多,效果显着,继用此方,续服5剂,回访患者眩晕未再发作。
辨证分析:[7]脾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主司运化,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痰浊中阻,阻遏清阳,气血不能上行,故见头晕、食纳差、浑身乏力等症状;水饮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宁;痰浊阻滞,脾胃升降失司,脾气不升,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胸闷痞满,治当祛痰为先,脾胃兼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属性辛温,善燥化痰湿,和胃止呕;天麻属性甘平,息风而止头眩,与半夏并用,止眩之力事半功倍,故为君药。白术为臣,益气健脾,利水。佐药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并用,治痰之本;泽泻善利小便,清湿热,帮助痰饮从小便而去;川芎、郁金破气;木香、鸡内金行气健脾消食;竹茹清热化痰,止呕;升麻发表透疹、升举阳气,牛膝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祛瘀通经;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使病邪尽去。

3.2患者刘某,女,50岁,2010年3月12日因持续性头晕、耳鸣,恶心、呕吐2天收入院。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眩晕。经山莨菪碱、培他啶、维生素输液等治疗,症状仍然没有好转。在2010年3月13日中医会诊,诊见:头晕耳鸣,头闷如裹,视物模糊,旋转不定,恶心呕吐,反复无常,舌苔白腻,脉濡滑。中医辨证:痰浊眩晕。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呕。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药用:半夏12 g、白术10 g、天麻10 g、泽泻12 g、陈皮15 g、竹茹10 g、石菖蒲10 g、旋覆花9 g、代赭石10g,2剂。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2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续服5剂,5天后症状完全消失。病人出院。
分析:《丹溪心法·头眩》指出“无痰不作眩”、“治痰为先”的方法,由于饮腻肥甘,体劳太过,致使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生精微,湿聚而生痰,痰湿中阻,上阻清阳,清阳不升,发为眩晕。故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降逆止呕,疗效明显。诸药相伍,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
3.3吴某,女,43岁,2014年3月24日以“间断性头晕半年余”为主诉来诊。患者近半年来间断出现头晕,轻时头闷,头晕,重时视物旋转,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服用盐酸氟桂利嗪,曲克芦丁效果不佳。平时食纳差,夜休欠佳,频吐痰涎,腹满腹胀,大便稀溏,精神欠佳,全身困倦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测血压130/70mmHg。在院查头颅CT无病灶显现,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右侧动脉有先天畸形。西医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中医诊断为眩晕,辩证为痰湿中阻型。治以健脾化痰,降逆止呕。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 g,白术15 g,天麻10 g,茯苓20 g,陈皮12 g,木香10 g,藿香10 g,山药15 g,竹茹10 g,石菖蒲10 g,焦三仙20g,生甘草6 g,生姜2片,大枣3枚,5剂。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病人头晕明显减轻,无恶心吐逆,食欲好,大便正常,仍偶吐痰涎,浑身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继用上方随证加减,减焦三仙,加党参20g,佩兰10g,5剂。用法同上。
三诊,偶有头闷不适,饮食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滑。继用上方,服药5剂。用法同上。随访三月,患者无复发性头晕。
3.4贾某,男性,70岁,初诊,2008年6月8日,有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Hg,长期使用复方利血平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降压,血压一直控制良好。最近3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血压控制不稳定,患者出现头晕,面部潮红,睡眠不佳等症状,增加降压药用量降压亦不理想,再增加“氢氯噻嗪”后血压有稍下降,但头晕加重,于6月8日出现头晕耳鸣,目眩等症状,伴恶心干呕,量血压170/100 mm Hg,精神欠佳,面红耳赤,形体肥胖,心肺腹(-),眼球无水平振颤,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方药:半夏15 g,白术15 g,天麻10 g,茯苓12 g,蔓荆子10 g,钩藤18 g,石决明18g,丹参12g,石菖蒲10 g,大枣5枚,5剂。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病人无头晕,症状消失,血压140/90 mm Hg,效不更方,连续服药半月后改为粉剂吞服,随访无类似发作。
4.现代研究
根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里面含氨基丁酸、半夏总生物碱、谷甾醇等有效成分,其中半夏总生物碱具有止呕、止咳、化痰、降血压、降血脂作用,氨基丁酸有短暂性降压作用,临床用于降血脂,谷甾醇止咳、祛痰及降低血中总胆固醇,新从半夏中分离出的多糖PT-F2-I具有镇吐的作用。天麻在药理上具有镇静、镇惊、防止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降血压、止眩晕、改善记忆力、营养脑神经细胞、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药理作用。白术、茯苓、甘草分别有利尿、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凝等作用,此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8]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包括耳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神经性眩晕、颈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椎动脉供血不足、大脑肿瘤患者术后眩晕等,前面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相似,临床症状相同,完全符合中医基础理论里面所讲的异病同治原则。临床上凡属痰湿中阻,上蒙清窍之证都可辨证加减灵活运用,常常能够起到标本同治的治疗效果,既缓解了症状又杜绝其再发,充分展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因此,临床中运用此方治疗疾病时,不能被原方的治疗范围所限制,应根据临床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关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疗效,经过临床实践,在以后的临床与实验中将会进一步体现,这也有待于广大医学从业者不断探求。
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开始喜欢吃一些肥甘厚味,长此以往,必定损伤脾胃功能,脾为生痰之源,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眩晕的预防调护就很重要。病人需要从眩晕的发病原因上去切断根源。保持良好的心情,合理饮食,注意休息。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病安从来。
参考文献
[1]程国彭.医学心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2]李东垣脾胃论[M].
[3]张元素医学启源[M].
[4]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304.
[5]王逍李锐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症初探[J]中医中药2015.11,9(22).
[6]王文斌胡文彬高伟明黄晓峰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临床2016.2,28(2).
[7]李文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验案1则[J]中国中医急症2014.8,23(8).
[8]姜英彬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体会[J]中外医疗2009.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