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二胡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的代表,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那时被称作“奚琴”。到了宋代,二胡被称为“稽琴”,借指是由嵇康所制的琴。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可发现琴弓已用马尾所制,名字也改叫“胡琴”。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直到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二胡由琴头、琴轴、琴杆、琴筒、琴弦、琴码和琴弓组成。琴筒是一个六方形或八方形木制的圆筒,筒后口直接敞开或者做成有图案的窗格,筒前口用一层蛇皮蒙住,琴杆竖着插在琴筒中,琴头有两根琴轴用来调整二胡的定弦。有一个小小的琴码夹于琴筒前与两弦之间,琴弦靠上的位置会绑上千斤,琴弓置于两弦之间,弓毛摩擦外弦或内弦,如此便能得到二胡的声音。由于二胡的音色像人声,尤其适合演奏缓慢悲伤的乐曲,这也是二胡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如一提起二胡就会联想起乐曲《二泉映月》。
在世界的另一边,西洋乐器中弓弦乐器的代表是小提琴,最早在十六世纪中叶诞生。那时小提琴已经传遍了欧洲,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及多样的音色,被世人称为“乐器王后”。小提琴的琴头呈旋涡状,琴身呈葫芦形,腮托是用来演奏时左侧下巴夹紧稳定琴身的。琴杆不长,但按在指板上的音区范围很大。小提琴有四根琴弦,分别是G、D、A、E,琴弦间是五度音程的间隔,用的琴码比二胡大得多。相较于二胡的弓毛需置于琴弦之间,小提琴的可以在琴弦上方直接摩擦单弦或多弦同时发声。由于小提琴多弦,它能表现出多种音色,可以是热情激烈的,也可以是温和柔美的,还可以是清澈明亮的。
二胡与小提琴,分为中西方弦乐的代表,二胡的历史虽比小提琴久远,但其发展过程漫长,而小提琴却发展得更迅速,能成为“乐器王后”,必离不开其演奏艺术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近代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及小提琴之后,将二胡改良成现在的样子,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方法运用到二胡上,使得二胡这件传统的乐器也能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二胡的演奏更具有表现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品也融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传统曲目不再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中西合璧、有机结合,使作品也焕发出年轻、充满朝气的气息,推动二胡演奏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笔者在国内网站上以“二胡借鉴小提琴左手技巧”为关键词搜索文献结果为零,因此笔者将范围扩大,在以“小提琴艺术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为关键词中搜寻到有写二胡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共有四篇文献,分别是:杨松权《论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对二胡艺术的影响》、陈梓喆《论小提琴演奏艺术对二胡艺术的影响》、陈鼎《小提琴艺术对二胡发展的影响》、王静《小提琴艺术对二胡艺术发展的影响》。现对这些文献综述如下:
1、二胡的快弓技法是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法
在四篇文献中,作者们都提到了二胡的快弓技巧是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杨松权在《论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对中国近现代二胡艺术发展的影响》和陈梓喆在《论小提琴演奏艺术对二胡艺术的影响》都引用了蔡天佐在《二胡长弓分弓出刍议》中的话:“快弓是解放后借鉴小提琴、京胡等弓弦乐器演奏的新技法。”在传统的曲目中虽有出现节奏快的旋律但都算不上是快弓,直到上世纪60年代曾寻创作的《拉骆驼》中运用到了快弓的技巧以后,这一技巧才被广泛使用。
2、二胡的顿弓技法是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法
四篇文献中都提及二胡顿弓技法的借鉴。顿弓是小提琴右手技法之一,分为分顿弓和连顿弓。顿弓是由刘天华从小提琴演奏技巧中借鉴过来,最早出现于他创作的《光明行》中,顿弓模仿了整齐的步伐前进的声音,使乐曲更有推动力和感染力。为了推进顿弓的运用,刘天华还为训练这一技巧专门写了多首练习曲,使顿弓在之后的作品中得到更好地发挥应用。
3、二胡的颤弓技法是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颤弓也是小提琴右手演奏技巧之一,也被称为“抖弓”、“碎弓”,在杨松权、陈梓喆、王静的文献中都提到了这一点。传统乐曲中颤弓的出现少之又少,直至刘天华在《光明行》一曲最后一段全部使用颤弓的演奏技法,将情感推至高潮,之后颤弓这一技法就常常出现在曲目中。
综上所述,二胡的快弓、顿弓、抖弓的演奏技巧借鉴于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以上所举出的三个点都是借鉴了小提琴的右手技巧。
以上所查阅的四篇文献中,都将二胡借鉴小提琴的涵盖左右手的演奏技巧罗列分析,笔者就仅聚焦二胡借鉴小提琴左手的演奏技法进行深入探讨,所涉及的技巧在曲目中的运用也是选取近些年的作品作举例。
三、二胡借鉴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二胡与小提琴虽都为弓弦乐器,但演奏技法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许多提琴演奏技法为二胡演奏创造了很大的可能性。同小提琴一样,二胡想要表现音乐也是多依赖于左手的技巧。刘天华先生在创作的作品中已借鉴了小提琴的左手技巧来丰富二胡的表现力;受到了刘天华先生创作的影响,之后的传统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如今的现代作品更是出现大量左手技巧性的难点,这也就需要演奏者进一步的进行练习。下面笔者就列出自己所研究的二胡借鉴小提琴的左手技巧以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运指
二胡演奏中传统意义上的运指都是将手指的指肚按压在两根琴弦上,因为以前的琴弦是用丝线制成的,用指肚接触面积大才能发出声音,适合演奏缓慢、简单的乐曲[5]。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技法的广泛运用,琴弦也变成如今的金属弦,在演奏速度快、节奏紧密的乐段中,就需要借鉴小提琴用指尖触弦的方法,指根发力到指尖,在与琴弦最短的距离内进行运指,提高手指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也丰富二胡表现作品多样性。

(二)换把与指法
二胡演奏中传统的换把都是固定的,每一个调都有对应的指法,我们在演奏一些简单的传统曲目时,都会按照其调内固定指法再来决定是否要换把,可以归为小提琴换把类型中的“顺指换把”。然而刘天华先生将二胡进行改良后,增加了二胡的把位,由一个把位扩展到五个把位,音域范围也由十度扩大到三个八度,例如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空山鸟语》、《独弦操》中都出现了五个把位的音区,演奏最高音手指都几乎紧贴着琴筒,这在之前的作品中都未曾出现过。而在这之后的二胡作品中,常常出现多把位的演奏,甚至需要跳把位的演奏,这时就不能用传统方法来换把定指法,要借鉴小提琴的换把技法,如:同指换把、越指换把、同音异指换把等,这些方法改变了二胡演奏中单一的换把,让演奏难度高的乐曲化复杂为简单,也让丰富了二胡在演奏中音色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三)揉弦
从最初开始,二胡没有“揉弦”的概念,演奏者只会用手指按压琴弦,使音色有一些改变,现称为“压揉”,例如在《江河水》中采用压揉的技巧,压揉的音色将如泣如诉、内心的悲愤与悲凉完全表现出来。后来在地方性作品曲目中运用到了“滑揉”,这是借鉴了坠胡特有的揉弦方式,例如在《河南小曲》中Si音通过滑揉,表现出当地特有的音乐色彩[6],然而滑揉也有着局限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品。使二胡的演奏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的是由于刘天华先生借鉴了小提琴的“滚揉”的揉弦技巧。滚揉是以手腕为轴发力传递到手指上触弦进行由上到下像扇面一样的运动,现在也成为二胡最常用的揉弦方法。在演奏抒情缓慢的旋律时使用滚揉,音色会更加柔和,音乐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演奏刘天华先生创作的《良宵》、《月夜》中,使用滚揉能勾勒出一副美好景象的音乐形象。在演奏小提琴移植作品时,也需用“滚揉”的演奏技巧来模仿小提琴的音色。
(四)双音
二胡本没有双音,这个技巧完全是从小提琴上借鉴过来的。在刘天华先生之后,许多的作曲家都打开了谱曲思路,不单单是移植小提琴的作品,也在创曲中直接运用了小提琴的技巧放在二胡上,就如高韶青先生创作的二胡随想曲系列中,从第二号作品《蒙风》开始就运用了双音,这在当时引起广大演奏者争锋练习演奏。在前四号作品中双音都是以五度音程关系出现,这对于二胡两根弦以五度定弦来说是很容易的,左手放空不按或是只用一根手指触弦,右手将弓毛贴紧内弦弓杆贴紧外弦同时发声就能获得双音的效果,音准也很好控制。但在第五号作品中(如谱例),
高韶青先生运用了八度、七度音程关系的双音,使得这一技巧有了一定难度,低音由食指实按这个音在内弦上的位置,高音由小拇指实按这个音在外弦上的位置,右手持弓,弓毛弓杆贴紧琴弦同时发声得到双音,不过这里的双音就要演奏者在练习时左手准确地找到琴弦上对应的音的位置,否则音准完全不是该有的音程协和度。这一技巧的借鉴使得乐曲更加吸引人,因为对于二胡来说,双音的音效令人耳目一新非常特别。
(五)拨弦
二胡的拨弦也分左右手,右手拨弦我们最熟悉的是黄海怀所作的《赛马》中的拨弦。而左手拨弦的技巧是借鉴了小提琴左手拨弦,在周维的《葡萄熟了》出现左手拨奏空弦(如谱例),
使其具有浓浓的新疆风味;在《陕北抒怀》中出现左手拨弦的技巧(如谱例),拨奏发出闷闷的音色与该乐段的意境相符,更表现出惆怅的情感。在高韶青先生创作的《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中,他大胆尝试,将小提琴的拨弦技巧在二胡上用到了极致,有一乐段分别是由左手按音勾弦右手拉单音和左右手轮流拨奏琴弦构成,速度要求很快,给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演奏者在练习时下了很多功夫练好这一技巧(如谱例)。
四、二胡借鉴小提琴左手演奏技巧的影响
(一)借鉴小提琴的左手技巧提升了二胡演奏技巧的难度
为了让学习者练好两手配合,刘天华先生借鉴小提琴创作技法写出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其中包括有针对换把的练习,有对揉弦、颤音、滑音等技巧的练习。之后曲目的难度增大,为了提高二胡左手技巧的能力,有将小提琴的音阶琶音练习、半音阶练习加入练习曲中用于二胡的左手训练上。像作曲家王建民、高韶青等创作的现代曲目中都有西洋大小调式的转换、复杂和弦的使用,演奏者们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术,还要思考如何活用指法、换把使演奏更简便。
(二)借鉴小提琴的左手技巧为二胡的曲库增添了许多作品
刘天华先生的大胆创新,使得二胡这件原本只能当伴奏的乐器也能成为一件独奏乐器,能登上高雅的音乐厅表演给世人听。传统作品以及从小提琴那移植来的曲目几乎是每个学二胡的人都会去演奏的,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作品正在源源不断地诞生,不仅是年轻的作曲家们,老一辈的作曲家们也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出符合现年轻人所喜欢的音乐作品。在旋律好听的同时也有许多需要苦练的技巧性的元素在其中,要想完美演奏就得耗时耗精力去研究、琢磨。这些新作品为年轻的二胡演奏者所喜爱,也让更多年轻的音乐爱好者们改变了对二胡只适合演绎悲伤的曲目这种思维定式,让世人惊叹原来二胡也可以演奏小提琴的曲目或是高大上的音乐作品。
(三)借鉴小提琴左手演奏技巧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借鉴小提琴的左手演奏技巧确实对二胡的演奏带来许多益处,但传统的二胡左手技巧是每一位学习者更应该熟练掌握的。然而现今,小提琴移植曲目以及现代作品深得年轻演奏者们的喜爱并热衷去练习,他们愿意花时间在练习高难度技术上,在各大比赛中,选手们选择演奏的曲目也多偏于现代作品,都是技术的比拼。而那些技术难度低的传统曲目却少有人去研究、练习,传统的二胡演奏技巧例如压揉、滑揉、滑音等被人所忽视,看似简单,想要演奏好却并不容易,不是恰到好处的韵味就无法表现出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情感的表达。
在前文中也提到过,在演奏《江河水》时要用到压揉模仿人哭的声音、表现悲凉的内心情感,在哪些音上用压揉,力度是重还是轻,都需要演奏者细细钻研;如果用滚揉来演奏乐曲,那完全不能体现出二胡传统乐曲的音色和特点。同样,在演奏地方乐曲如《河南小曲》、《山东小曲》时用到滑揉,滑揉是以滑音为主的揉弦,表现出地方浓郁的特点,若不能练得这一技能,就无法将地方乐曲与一般的乐曲区分开来,不能表现出地方特色。
滑音是二胡独有的左手演奏技巧,各种地方乐曲中经常会用到,就如在江南丝竹乐曲中,运用滑音能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展现出来;刘天华在《空山鸟语》中运用了滑音,生动地模仿百鸟鸣叫的声音,让人身临其境。除此之外还有垫指滑音加上压揉相结合的演奏技法称为“垫指压揉”,在《红军哥哥回来了》和《陕北抒怀》中运用到这一技巧,只有很好地将两个技巧所结合才能够把乐曲的韵味表现出来,这需要演奏者花费时间练习与尝试。
以上所提及的仅仅是二胡左手的传统演奏技法,二胡的传统作品都有其特色,都是用传统的演奏技法表现出来,若只会借用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是无法将带有民族特色的声音传达给听众,无法真正给人们传统的视听享受,甚至传统的曲目会被小提琴所同化,民族元素被丢弃、遗忘。
五、结语
二胡这一件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的民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的改革下成为了一件独奏乐器,并在演奏技巧、曲目创作中有了新的发展。这件乐器至今依旧在闪闪发亮、充满着生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甚至国外的音乐爱好者都纷纷来学习、认识二胡,仅仅用两根弦就能演奏出各种旋律,还能演奏小提琴的作品。在向西方音乐、乐器借鉴的时候要“取之精髓去之糟泊”来发展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传统乐器,同时也不能忘了继承我们原有的音乐特色,这是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决不能被遗忘、被同化,只有继承与发展并肩一起,才能将我国的传统民族器乐、音乐发扬光大、更加辉煌。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