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X动画电影的中国元素 ——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

在“中国风”盛行的背景下,作为全球动画领军者的X,引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其中,X迪斯尼动画公司推出的《花木兰》系列与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是X动画电影业运用中国元素的扛鼎之作。但通

  引言

  动画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在当今时代已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X动画电影业逐渐将创作视角投放在中国元素上,灵活地运用中国文化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从而扩大了动画市场规模。通过借鉴X动画电影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中国动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打破中国动画处于瓶颈期的壁垒。目前,X动画电影运用中国元素屡见不鲜,但是对此方向的研究却比较少,远远滞后于现实运用。所以,研究X动画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颇具有现实意义。
  X迪斯尼动画公司于1998年上映的《花木兰1》是X动画电影业第一次运用中国元素创作的动画电影。随后,迪斯尼动画公司紧随着《花木兰1》的热潮再次推出了《花木兰2》,成功地打开了中国市场。2008年,X梦工厂动画公司同样将目光投放在中国元素上,以更加精炼的手法制作出《功夫熊猫》系列。从《花木兰》系列到《功夫熊猫》系列,X动画电影业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从简单的表象上升到深刻的内涵,成功打造出“中国式”的X动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列举出X动画电影《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影片里的中国元素,并运用跨文化的视角对该系列影片进行解读,分析其对中国元素的误读现象及成因,进而结合X动画电影业运用中国元素的成功经验,总结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一、中国元素的表现

  我国文化部和人文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认为:“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所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视为‘中国元素’”[[[1]陈培爱:《中国元素与广告营销》,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中国元素是由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构成,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抽象的理念。在《花木兰》系列与《功夫熊猫》系列中不乏中国元素的表现。

  (一)题材的选择

  花木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女英雄之一,最初来源于我国乐府民歌《木兰辞》,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与推移,这一伟大的女性形象更是被众多作家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重构与解读。而《花木兰》系列影片便是以《木兰辞》所述的故事为题材,在此基础上赋予更多的故事情节,是X对中国传统故事题材直接借用的典范之作。《花木兰1》以《木兰辞》中“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背景展开,《花木兰2》以我国古代的“公主和亲”题材进行动画创作。同时,影片中也不乏中国传统建筑的呈现,如气势恢宏的飞檐环宇、熙熙攘攘的集市、古朴淡雅的院落等等,这些建筑元素都极具中国风情。
  X梦工厂动画公司推出的《功夫熊猫》系列也采用中国题材。该系列影片围绕“功夫”和“熊猫”两大元素进行动画创作。“功夫”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之一,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精神,而熊猫则是我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动画情节方面,《功夫熊猫》系列选用的是我国经典的武侠题材,以主人公阿宝闯荡江湖实现“大侠梦”为背景展开,采用了中国武侠片常用的三种情节模式,即复仇、夺宝与争霸。比如,《功夫熊猫1》中的太郎对浣熊师父进行复仇并抢夺神龙秘籍,借此称霸武林;《功夫熊猫2》中的沈王爷向抛弃自己的父母进行报复并想要统一中原;《功夫熊猫3》中玄煞的回归同样是为了一雪前耻、称霸世界。影片将这三种情节模式与阿宝的“大侠梦”融合在一起,使得动画的剧情更为丰富有趣,跌宕起伏。同时,影片中也有许多中国美食,如面条、包子、火锅等,还有青瓷碗、筷子、斗笠、针灸等极具中国色彩的生活用品。

  (二)形象的塑造

  在《花木兰》系列中,木兰这一角色与迪斯尼公主的形象完全不同,可以说是迪斯尼动画公司特意塑造的一位独特的中国“公主”。花木兰有着乌黑的头发,细眉丹凤,平平的鼻子等,这些外貌方面的设计都体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韵味。影片中,木兰在相亲打扮时,媒婆帮木兰化着精致的妆容,敷铅粉、抹胭脂、描长眉、点朱唇。在服饰方面,木兰头梳高髻佩戴花钗,颈戴珍珠项链,身穿飘逸的长袖曳地襦裙,腰间系红色抱腰,走起路来犹如燕子起舞,极为美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讲究风度气韵,这一时期的女装承袭了秦汉遗风。在服饰方面人们采用轻薄飘逸的设计来展现女子的柔美。影片中木兰的服饰妆容显然沿用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同样,影片里塑造的皇帝也极具中国特色。他相貌白眉长须,彰显智者气质;身形仙风道骨,极具威严;衣着明黄龙袍,头戴帝冕,给观众神圣尊贵之感。
  在《功夫熊猫》系列中,每一个角色的设定都暗藏特殊含义,具有象征性。主人公阿宝以憨态可掬的中国熊猫形象亮相于荧幕之上,笨拙憨厚,幽默可爱。又因熊猫皮毛的颜色与太极相似,所以影片特意将阿宝修炼的功法与太极结合。盖世五侠中的金猴、灵蛇、悍娇虎、仙鹤及螳螂这些角色与我国的功夫招式猴拳、蛇拳、虎鹤双形拳及螳螂拳一一对应,代表着我国功夫中的“五禽戏”,活灵活现,深刻传神。影片对智者形象的选择也颇有深意。乌龟在我国古代被尊奉为神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贯是长寿与睿智的象征,而影片将乌龟大师作为最高智慧的化身也正对应这一点。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孔雀象征着尊贵高雅,多被绣在官袍之上,作为权力的象征。所以在《功夫熊猫2》中高贵优雅的沈王爷则由孔雀这一动物形象来代替。由此可见,《功夫熊猫》系列的角色都是经过斟酌与细选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内容,展现了浓浓的“中国风”。
  在动画电影中,影片里的艺术形象与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可以与受众产生共鸣。《花木兰》与《功夫熊猫》两系列影片里的艺术形象非常具有中国韵味,且暗含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所以,X的这一做法在增强中国观众熟悉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予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也是X动画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成功之处。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汇入

  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更是不乏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花木兰》系列与《功夫熊猫》系列影片在音乐设计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来渲染影片氛围。在《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的背景音乐中,悠长细腻的萧、婉转清亮的笛、张力四射的筝、韵味无穷的二胡、极富民间色彩的唢呐等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的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声音相融合,再结合中国民间曲调,成功打造出极富中国风格的音乐盛宴。
  《花木兰》系列影片在音乐方面采用多种中国乐器和民间小调。比如,影片的序幕便是伴随着悠扬的中国风小调拉开。在木兰梳妆准备相亲时,此时的背景音乐沿用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调,且将笛子特有的声音与木兰的歌声巧妙融合,新颖传神,极具中国气息。《功夫熊猫》系列的音乐同样如此。影片的背景音乐以中国戏曲开场,戏曲中的小锣、吊镲、响板与悠扬的竹笛、抒情的二胡、琵琶相结合,瞬间将观众带向了充满神秘气息的遥远东方。浣熊师父在树下吹箫时,低沉的洞萧声与其遗世独立的身影相互辉映,增添了侠者的神秘之感,极具中国武侠风情。当阿宝在参加神龙大侠选举时,影片此时的背景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欢庆时的音乐类型,激情的唢呐锣鼓声夹杂着喜庆的鞭炮声,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汇入,不仅有利于影片画面意境的创造,还能够赋予影片浓郁的中国韵味。

  (四)“意”与“象”的运用

  何为“意”“象”,简单来说,“‘象’是方法、工具,‘意’是主题、目的”[[[]曾颖,罗高生:《论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电影文学》,2011年第21期,第16页。]],“象”的组合造就“意”的体现,意境的呈现离不开意象的帮助。《花木兰》与《功夫熊猫》两系列影片对中国元素的灵活运用使得意象上升到无限的画面意境中,颇具中国哲韵。
  与X动画的“以动为主”的特征相比,中国的动画更偏向以“画”为本,与“画”紧密相连。水墨画作为我国特有的绘画艺术之一,时常被用来制作动画电影。我国早期的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便是典范之作。《小蝌蚪找妈妈》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参考了齐白石先生的《十里蛙声出清泉》的意境,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池塘景观,写意传神,极具灵气。《山水情》也采用了水墨画的技巧,以内敛苍劲的笔墨生动传神地绘出美丽的山水风景,宁静且祥和。X动画电影注重动画中的“动”,但其推出的《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沿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方式创作影片,使得“动”与“画”完美结合,“意”与“象”充分体现。
  “‘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花木兰》系列影片使用了我国水墨画的一些技巧,以写意的手法再现了我国古时的靓丽风景与优美建筑。如,影片中的青山绿水、瓦屋亭榭、万里长城等均以中国水墨画的笔触绘制而成,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意境。在《花木兰1》中,影片为了营造战场的厮杀气氛,制片者在战争画面的设计中使用了许多中国元素来再现中国式的战争场景。如,影片在描写我军与匈奴对抗的战火中多次采用中国的祥云图纹,火红热烈,以“写意”的方式营造了一种肃杀而又激烈的战争场景。相比《花木兰》系列简约的水墨画风格,《功夫熊猫》系列的画面更具有中国写意风格的传神与“得意忘形”。如,影片中的玉皇宫恢弘大气,玉皇宫的门窗采用中国独特的雕饰镂刻元素,屋外有清雅的亭台楼榭,一窗疏影映出淡雅素竹,古朴典雅,清新大气,给观众呈现出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面,给人安宁舒适之感。再如影片对“悟”的展现。阿宝在悟功法时,影片用写意的技巧将太极八卦的图案和神龙的图案围绕在阿宝身边,与阿宝进行融合与贯通,让阿宝从变幻莫测的攻击中悟出功法的真谛,道出生命的“意”,虚实动静相生相克,给影片蒙上了神秘的东方色彩,增添了浓郁的中国韵味。

  (五)道家思想的融入

  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中都有着道家思想的融入。
  影片《花木兰》中,木兰的祖母用阴阳八卦占卜木兰的命运。《易经》中提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王道正:《易经全书详解》,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55页。]],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观察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设立卦形。作为太极分支之一的“八卦”,其宗旨便是尊崇自然,利用自然的变化规律获得一线天机。所以,影片中祖母的这一做法正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哲理。同样,《功夫熊猫》系列中也融入了许多道家思想。乌龟大师曾在桃树下劝说浣熊师傅:“我不能随心所欲催它开花,也不能逼它提前结出果实来。”乌龟大师的这句话正说明世间的万物都有着自身的生死轮回,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人们必须顺应自然,不可以一己私欲去干扰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与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崔仲平:《老子道德经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的观点相同。道家也主张“致虚守静”,认为不被外物的纷扰所影响才可悟道。比如,阿宝在与玄煞对决时,他沉静心灵,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最终悟出了“气功”的真实意义,打败玄煞拯救了村民。同样,阿宝在发现“神龙秘籍”仅是空白的卷轴时,处变不惊,顺其自然,以虚静和空明的态度悟出了“无敌拈花指”,一举击败敌人太郎。这也是道家所认为的“莫之命而常自然”[[[]郭建庆:《中国文化概述》,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阿宝对太极的“悟”也体现了道家的思想。阿宝多次以太极的顿悟打败敌人,而“太极”的目的便是希望人类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精神领域。
论X动画电影的中国元素 ——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

  二、对中国元素的误读

  《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影片虽然在运用中国元素方面取得成功,但从实质上来说仍然是X人制作的“中国式”动画电影。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情况下,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很容易和中国元素产生一些冲突,而这些“冲突”便是文化误读。文化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吴莉苇:《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3页。]]。《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影片呈现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但由于跨文化的原因,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文化误读现象。

  (一)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误读

  在绵延千年的华夏文明中,龙是吉祥嘉瑞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早已和中华民族骨血交融。我国古文献中有不少对龙的记载,如《山海经》《左传》等。龙在我国神话中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的使者,能够呼风唤雨,确保民间风调雨顺。在西方,龙的出现便意味着邪恶的降临。西方的龙狡诈、自私,与中国的龙形象完全背离。迪斯尼动画公司在影片《花木兰》系列中运用了大量的龙符号,如士兵身上的龙纹身、军旗上的龙形图案、炮弹武器上的龙头装饰、木兰的守护神木须龙等等,然而影片却对龙文化产生误读。木兰的“守护神”木须是一条龙,但其与我国的龙形象相差太多。木须龙身形类似蜥蜴,性格幽默擅长搞笑,但也狡猾奸诈,还有些许小心眼。在《花木兰2》中,木须龙觉得木兰因为李翔的出现忽视了自己,便心生嫉妒、暗中使坏,想方设法将他们二人分开。它故意制造误会诱导木兰与李翔争吵,别有用心地隐瞒事情真相加深木兰与李翔之间的嫌隙。由此可见,木须并没有中国龙的威严与神圣,相反,它是一条典型的西方龙。在我国,龙也有“辟不祥”一说,汉铜镜中常有“左龙右虎辟不详,朱雀玄武顺阴阳”[[[]周保平,贺俊彦:《汉画祥瑞龙》,《中原文物》,2008年第6期,第82页。]]的铭文。但在《花木兰1》中,一位士兵向别人炫耀自己身上的龙纹身并解释这有保平安的作用时,却遭到其余士兵的不屑与嘲笑。由此可见,影片虽采用了龙“辟邪去灾”的寓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这一观点。影片《功夫熊猫》系列中也有类似的误读现象。在我国,孔雀被看作是优美和才华的化身,有着“吉祥鸟”的美称。古时人们评价孔雀有“九德”:“颜貌端正,声音清澈,行步翔序,知时而行,饮时知节,常念知足,不分散,品端正,知反复”[[[]郑银河:《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儒家精神》,《福建论坛》,2005年第12期,第61页。]]。在《功夫熊猫2》中,沈王爷虽以高贵优雅的孔雀形象亮相于荧幕之上,但他自私狭隘、阴险贪婪,伤害无辜,做了许多恶事,与我国的孔雀形象极为不符。
  在中国人眼中,祖先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极高的威严,是一种神圣而又不可亵渎的存在。青铜铭文中经常用“文”“皇”“烈”等词来形容祖先形象。而在《花木兰》系列中,木兰家宗祠内的祖先却以魂魄的方式出现且仅有上半身,如烟一般缥缈虚无,这与《阿拉丁神灯》中灯神的形象十分相似。所以,从外观上看,影片所塑造的祖先形象与中国人眼中神圣高大的祖先形象有所出入。并且,影片中的祖先总是互相吵嚷,对待事情经常扯皮推诿,啰嗦轻佻,颇为滑稽,没有中国祖先形象应有的神圣与庄严,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形象相违背。

  (二)对中国武侠的误读

  武侠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之一,“一方面概括了‘武’的存在形式、特征,另一方面,以特殊的价值取向(如义薄云天、快意恩仇、恩怨相报等)建立起令人信服、心向神往的话语与价值体系”[[[]陈芮伊:《论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中人文意蕴的匮乏》,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5页。]]。司马迁在《游侠列传序》指出“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易行,孙嘉镇校订:《史记(第1版)》,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518页。]]。由此看来,中国武侠的真正之道在于追求高尚的品质和纯粹的情感,如善恶分明、重义轻利、信守诺言、不问功名。但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影片主人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侠客,反而闪烁着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影片中的花木兰与阿宝都是行正义之事的英雄,都可在关键时刻突然成长,最终凭借一己之力把控全局,拯救所有人于危险之中,夸张且巧合。在X文化中,人们认为英雄不可在安稳平凡的日子中出现,所以常幻想出与之完全相对的邪恶一方来扰乱安定。故《花木兰1》中出现了匈奴的邪恶将领单于,《功夫熊猫》系列中出现了反派太郎、沈王爷和玄煞。影片借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突出花木兰与阿宝身上坚韧不拔的英雄气质。而中国的传统武侠并不需要借别人的“邪恶”来衬托自己的“正义”。在我国历史上,荆轲刺秦王是为了义与国,豫让谋刺赵襄子是为主公智伯瑶报仇,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是为偿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这些侠客有着自己的行事准则,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尊崇的是高尚的品质和纯粹的情感,追求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份“侠义”。而西式的个人英雄主要是对强大武力的崇拜,唯武至上。在《花木兰1》中,木兰在军营中不服输的性格与逐渐提升的武力赢得了其余士兵的信服与喜爱。在《功夫熊猫》系列中,阿宝崇拜盖世五侠,向往成为神龙大侠的本质便是对武力的崇拜,渴望自己能够像乌龟大师、浣熊师傅那般所向披靡、无人能及。影片中浣熊师傅对阿宝的改观也是从阿宝的武力值提升开始。所以,影片中花木兰与阿宝的“武侠”背离中国武侠。
  木兰与阿宝这样的X式侠客与中国传统侠客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X文化中,坚韧不拔的英雄们身上都离不开“使命”的束缚。在《功夫熊猫》系列中,阿宝拯救苍生的一系列行为似乎在冥冥之中都有着宿命的指引。西方的宿命论认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但英雄往往又是命定的。所以,无论阿宝在前期如何的不堪,后期的他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成为一个伟大的英雄。木兰也是如此。影片前期,花木兰在军队中除了扯后腿帮倒忙以外一事无成,但后期的她却可指挥全军大战匈奴,及时救下皇帝与百姓,成为了万众敬仰的女英雄。而这种英雄的成长模式与我国的武侠文化大相径庭。中国的侠客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需要通过自身不停地修炼与沉淀铸就而成的。他们修炼的不仅是单纯的武艺还有深奥的内心精神,这一过程十分漫长。而对于木兰和阿宝来说,他们是上天命定的英雄,修炼的仅是单纯的武艺。《花木兰》系列与《功夫熊猫》系列对我国的传统武侠精神的误读,正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武侠精神的碰撞。

  (三)对中国礼制的误读

  礼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朝历代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礼制是一种“生活法则”,其功用在于教化百姓,通过柔性教化的方式使百姓自觉遵守规范。古时,尊卑观念和等级秩序便是“礼制”的重要体现。可在《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中不乏对我国礼制的误读现象。
  在《花木兰1》中,当木兰打败偷潜入皇都的单于时,皇帝为表感激之情向木兰鞠躬道谢,并将自己的贴身物品赠与木兰,且亲手为木兰戴上,而木兰也借现代的拥抱礼仪向皇帝表示感谢。同时,在场的所有官员及百姓都行跪拜礼感谢木兰。影片中这些情节的设计完全违背了我国古时的礼仪制度。皇帝是一国之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控者,绝不可能对普通百姓鞠躬道谢,也不会允许臣子与民众在自己面前向其他人行跪拜之礼。在《花木兰2》中,皇帝为求国家安定百姓乐业想通过“和亲”这一方法拉近与邻国的距离,而木兰却对这一方法持反对态度,她在大殿之上敢直视皇帝,敢与皇帝争论反驳,并且没有穿戴朝服。这一做法在我国古时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古代,朝堂是皇帝与大臣用来议事的地方,所以上朝对于君臣双方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上朝之前,臣子需要端正仪容;进入朝堂后,臣子须向天子行稽首之礼以示臣服,且不可直视天子,更不可直言顶撞天子。所以,影片中木兰的一系列做法与我国的朝堂礼仪相悖。
  我国自古便有“天地君亲师”的论述。荀子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7页。]]。由此可见,三本将“师”的地位提高至与天地君亲并列的高度。所以,尊师重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礼仪制度。而在《功夫熊猫》系列中,阿宝虽是浣熊师傅的弟子,但在影片中依旧能和浣熊师傅插科打诨。显然,阿宝的这一做法缺乏了对老师的“敬”。由此可看出,《功夫熊猫》中对中国礼制也存有一定的误读。

  三、产生误读的原因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背景下,X动画电影业为了扩大影视市场,主动利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自身影业造势。中国木兰故事、国宝熊猫、国粹功夫等都被X动画电影业发掘和利用。然而,X动画电影业在运用中国元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误读。产生误读的原因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X动画影业受自身文化思想的影响所导致的无意识地误读,另一方面是X动画影业为迎合市场有意识地误读。

  (一)无意识的误读

  无意识的误读,即文化接受者在社会历史条件、语言差异、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制约下所形成的对异质文化的错误理解。比如,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作为西方的主导价值观,对X动画电影公司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花木兰》系列与《功夫熊猫》系列无形中都渗透了西方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乐府民歌《木兰辞》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主张个人先从“家”与“孝”出发,体现了中国“百善孝为先”的思想价值观。而在X动画电影《花木兰》系列中,影片主人公花木兰从头至尾追求的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永不言败,不会被轻易击倒,追求个人的独立与个性的解放。并且,木兰在军队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可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所以,X迪斯尼动画公司塑造的花木兰这一形象也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在《功夫熊猫》系列中,阿宝也是X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的具象化。阿宝与木兰一样都热衷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阿宝痴迷于功夫,渴望成为拯救苍生的大侠。可阿宝的养父鹅爸爸总想让阿宝继承他的面馆过着安稳顺遂的日子。即使在学功夫的路途上屡屡受挫,可阿宝仍在偷偷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能有一天实现自己的大侠梦,成为拯救苍生的伟大英雄。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影片从头至尾都将阿宝塑造成一个可时刻解救所有人的“美式超人”。由此可见,影片于无形之间已被西方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与个人英雄主义所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另一方文化进行解读,文化接受者势必会因为自身文化特性的影响导致无意识地误读。同样,由于受到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影响,X动画电影公司对中方传统文化的理解仍处于浅层,从而造成了对我国某些传统文化形象的错误理解,比如祖先形象、士兵的龙形纹身等等。所以,以自己所熟悉的传统对他国文化进行选择、取舍和解读,是造成X对中国元素无意识误读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文化冲突与碰撞的首要因素。

  (二)有意识的误读

  有意识的误读是指文化接受者受制于自己的主观动机而故意地对他国文化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而X动画电影公司对中国元素进行有意识地误读,达到了拓展受众的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其所蕴含的思想内蕴颇为深奥复杂。所以,X动画电影公司很难将中国文化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全部呈现在荧幕之上。在这一情况下,全球的受众对影片深刻内蕴的理解也是难上加难,很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X动画电影公司故意忽视他们不了解或不需要的内容,特意地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对我国文化进行重构,创新地向观众再现了中国元素,从而打开全球市场。比如,在《花木兰》系列中,由于X自身对我国忠孝礼义的认识处在表层,且考虑到西方受众对这一文化的理解也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迪斯尼动画公司有意识地对我国的忠孝礼义进行误读,特意将影片的主题从“忠义礼制”替换成受众都可理解的“爱”。
  X式的文化表达倾向于以幽默夸张的方式来征服观众,而中国文化更喜欢以含蓄温润的方式来吸引观众。比如,中国龙是神圣威严的,但《花木兰》系列中的木须龙却被赋予了西方的幽默色彩,士兵们也爱用幽默的话语进行交流。这些情节设计使得影片的整体基调是轻松愉快的。《功夫熊猫》系列同样也是以幽默夸张的基调贯彻始终。阿宝幽默搞笑,影片常以阿宝的“掉链子”行为增强动画的诙谐感。这些情节的设计是X动画公司有意识地用幽默来代替庄重严肃,也是一种有意识误读的表现。
  所以,有意识误读的实质是文化接受者用本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去衡量他国文化,将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异质文化相互交融。也正因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引和交流,使得文化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创新。从误读的成因可看出,《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看似是在宣扬中国文化,但实际上是借“中方外衣”弘扬X主流价值观。

  四、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我国动画产业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萎缩、发展”五个阶段。中国动画产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国产动画与他国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近几年,在动画制作人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动画电影已有着很大的进步。X动画电影作为全球影视界的佼佼者,其运用中国元素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立足传统,挖掘民族文化

  在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我国不乏丰富灿烂的资源,比如古风古韵的丝竹音乐、素雅微妙的水墨画、玄妙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深奥富有哲韵的百家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创作动画电影的素材源泉。所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对于我国的动画制作人来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产。在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宝莲灯》等多部动画电影在中国元素的运用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近几年的《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也将国风元素推向一个高潮。所以,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动画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动画片的深层内涵离不开动画制作人对原生素材的筛选与加工,而动画中的原生素材又来自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民族文化又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为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后续发展,动画制作人首先便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之内涵,塑造中国本土形象,在赢得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观众的审美取向、喜好风格等方面都有所改变。所以,动画制作人在借鉴民族文化的同时,切不可对原有的素材进行简单的照搬,应当结合时代的潮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变,与时俱进,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动画在XXX中有所突破。

  (二)兼容并蓄,融合世界眼光

  动画电影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既是影视艺术的文本又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因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动画电影行业都在努力地打造属于自身的动画品牌并进行全球市场的扩张。在这一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X动画电影能够成为全球动画影业的领军者,很大程度上是其能够做到突破国家地域文化,融通不同文化。所以,中国动画若想走出国门面向世界,首先便要做到以多维视角对待各国文化。从《花木兰》系列到《功夫熊猫》系列,在这期间,X动画电影不仅坚持本国文化的创作,同时还将目光投放到其他民族的文化上,学习并借鉴。
  要使我国动画电影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得到广泛传播,动画制作人们不仅要精确把握自身的民族文化,还要主动利用国外有益的文化资源为自己的动画电影造势,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民族的优秀品格,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既然X动画可以“中为洋用”,那么国产动画亦可“洋为中用”,做到兼容并蓄,融合世界眼光。

  结语

  在X动画电影的“中国热”中,《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系列无疑是成功的。它们呈现的既不是纯粹的中国文化,也不是完全的X文化。更准确地说,它们是中美文化融合创新后创作出的新文本。从《花木兰》系列到《功夫熊猫》系列,这些影片实际上都是披着“中国外衣”的X动画电影。它们以中国元素为卖点吸引了更多的中国观众,且能够巧妙地将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其中。这一做法正是X动画电影业运用中国元素的成功之处。X动画电影虽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制作动画电影的资源,但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影片中不乏对中国元素的误读现象。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绚烂的文化资源。对于我国的动画制作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他们的灵感来源。所以,中国动画电影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开拓创新,并在这一基础上像X动画电影业那般兼容国外优秀文化,才能在推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传递民族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动画精品。

  参考文献

  [1]王晶怡.论《功夫熊猫》中中国元素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倩倩.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征[J].新西部,2013(18).
  [3]李念念.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功夫熊猫》为例[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连曦.新世纪十年“中国风”歌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张璐.《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J].电影文学,2012(4).
  [6]张璐.中美动画电影运用“中国元素”创作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7]赵仕才.论《功夫熊猫》的中国意蕴[J].电影评介,2008(24).
  [8]谭星.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中西方对中国龙认识的对比分析[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9]张琪.“他者”的眼光——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国元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0]陈宝良.礼教秩序与明代社会生活变迁——兼论礼制、观念与生活之关系[J].安徽文学,2019(3).
  [11]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2]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J].兰州学刊,2010(1).
  [13]邓春蓉.X动画电影的“中国风”解读[J].电影文学,2016(17).
  [14]石峻玮.解析X动画电影中的中国背景元素[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5]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41.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2日
Next 2021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