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来阐释人物背后所表现的人性意义,在残暴的战争背景下,作为被人们认为最卑贱的人群,赵墨玉、豆蔻等妓女形象在经过一系列事件后,展现了从卑贱到圣洁的蜕变,她们用特有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像孟书娟、神父等一类对娼妓有偏见的人也因娼妓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得到灵魂的洗礼。本文就是通过分析不同人物的形象,多角度多层面的去品味初真、善、美的人性,同时,女大学生与一群秦淮河妓女从对立到一方甘愿替一方去死的结局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一种中西方价值观的错位,但是我认为这体现的是一种融合与认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人性魅力 ;中西方价值观
引 言
(一)选题背景
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城,为了躲避战乱,找到栖息之处,教会女学生、娼妇、士兵等有不同身份的人聚集到一所由X人创建的天主教堂中发生的故事。诚如严歌苓自己所说,这是一个既美丽但又残酷的故事。从古至今,女性多被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妓女则是地位较低的边缘群体,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之中,她们代表的是肮脏、低俗等词语,女学生起先看不起这些娼妇,当妓女们抢占了地窖子时,纯洁与浑浊的两个对立群体不断地发生矛盾,直到日本兵冲进礼拜堂,再到后来,玉墨选择用牺牲的方式,去换取学生们的生命,她们向所有人证明 “商女不知亡国恨”只是人们的误判,我们通过女学生的视角对他们起了敬意。虽然这样的结局颇有争议,人生而平等,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都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即使在西方人的眼中,对这样的结局也不免有争议,但是无论是什么视角,我认为都是价值观的一种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女性形象的烘托,将人性的美好,与人性的光辉更加突显出来。
(二)研究意义
自古以来,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的达官贵族也和寻常百姓的女子一样,她们的归宿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但是,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境遇里,在严歌苓的笔下,用她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来展现女性强大的一面,来表现人性的魅力,小说通过对《金陵十三钗》两个对立群体态度的转变以及其他小人物的分析,来展现人性从恶到善的升华。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就如文章最后写到: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是女性,但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切入,从看似下贱的娼妓身上,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同样生而为人,有些人身上的人性是美好善良的,但是有些人却如同恶魔一般,将人性异化为了一种兽性。通过对严歌苓笔下的人物的深入了解,挖掘故事和人物背后的人性魅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充分利用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筛选与本课题有关的论著,从中总结出相关的人性特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弥补自我调查研究的不足。
2.案例研究法:通过阅读严歌苓其他文章内容,对比在她笔下女性身上从弱到强大的共性,以及在这些女性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辉。
一、《金陵十三钗》女性形象剖析
(一)娼妓领班赵玉墨
赵玉墨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日本军烧杀抢夺的困境下,来到了这所由X人创建的天主教堂,她与姐妹们走投无路,街上都是日本兵,她们也去不了安全区,想尽一切办法来恳求神父收留她们,但是神父并不想接收她们进入教堂,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挣扎。最终还是宽容的接收了她们。在严歌苓笔下,她描绘的妓女是活色生香的,在危难关头也不会影响她们打麻将的兴致,但是赵玉墨却和其他人不同,她有着优雅气质和心高气傲的个性,她读过四书五经,对于琴棋书画也都知晓,但因父母的败家,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婶婶把她卖到花船上,十四岁的赵玉墨就占尽了秦淮河的风头。她精心策划,结识了张世祧,但最终又化为一场泡影,这个负心汉给了赵玉墨一根金条和几十块块大洋,她心中所向往的美梦就此破碎了。
在对赵玉墨身世的描写中,真真假假,但我想正是因为她这样的出身才使她骨子里有着高傲的个性和要强的性格。尽管她知书达理,知晓琴棋书画,但是,她也只能这样卑贱、无助的活着,在小说中玉墨为了生存,选择了下跪,因为她要活下来。虽然她在妓女中表现的佼佼不群,但她仍旧是一个为了生存宁可选择苟活的妓女。不同的是,这个妓女心中仍有她自己的高贵,她并不甘心仅做低贱的娼妇。在日军来到教堂时,窑姐们挺身而出了,最后她们揣着仅有的武器,将自己扮成女学生的模样,将自己送上“祭台”。以读者视角来看,或许她是为了报恩,感谢神父收留了她们,她们愿意去保护这些大学生,这个举动是壮美的。
结局的出乎意料以及壮烈凄美,不由得发问:她们内心是真实的自愿吗?小说中有妓女是不愿意的,但是赵玉墨却不同,她觉得藏到转世投胎,也做个女学生?我感受得到她的愤怒,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悲哀,她内心认为这一切都是宿命,她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因为她认命,这里的她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即使遭遇过不公平的对待,她的心里,始终是善良的,是美的。
(二)书香门第少女孟书娟
这部小说是以孟书娟的视角进行切入的,一点点为我们展开了这个故事。在故事里,孟书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比较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她认为父母亲或许是为了摆脱某个“贱货”离开了南京。如果不是这场战争,她们和孟书娟永远不会照面,教堂墙外是烧杀掠夺的日本兵,孟书娟更加愤怒,谩骂她们,在与红菱的争吵中,她意识到:原来恐怖的不仅仅是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之分,一律平等,没有例外。因此,这让她更加痛恨这些娼妓,在书娟的眼里,妓女都是“不要脸的婊子”,她曾拿着火钳,差点让赵玉墨毁容,由此可见,书娟内心是很瞧不起这些妓女,对于妓女的讨厌和痛恨大家仿佛是如出一辙的态度,她们并不愿意让这些妓女们闯入她们的栖身之处,因为她们觉得是她们的到来导致这里粮食不够吃,水不够用,如果不是她们的到来,阿顾就不会死。
教堂中女学生鄙夷妓女,她们无时无刻都在显示着尊严,她们不愿意与妓女有过多的交流,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妓女们不知检点行为对峙着。但是同住在一个屋子下,双方的冲突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女孩们因为麻将牌和红菱发生了争吵;书娟为报家仇企图烫伤玉墨等等,这一系列事件的描写,作者通过语言,神态以及动作的描写,充分的表现了书娟和唱诗班的女大学生们一样,处处显示着她们的高贵。
二、《金陵十三钗》小人物形象分析
(一)热心的救助者—英格曼神父
神父是上帝派来人间的使者,他们听从上帝的谕旨来拯救这个迷茫而又无助的世界。但是强权暴力无视上帝的权威,在现实的生存和抉择面前,他们被万能的上帝抛弃,拯救者反而成了最无助的被拯救者。
作为受家长之托的神父,他很善良,尽职尽责的守护着这些女大学生,从拒绝妓女进入教堂以及拒绝士兵进入教堂时,他让人觉得冷酷,因为不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妓女也罢,受伤的士兵也罢,他们都是中国人。但是从神父的视角去看,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好这些女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但是,他是仁慈的,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这些逃难者才会有活着的希望。日本军第一次进入教堂时,他用自己最爱的老福特去当了替死鬼,守护了藏在阁楼上和地下仓库里的人。为了掩护这些孩子,为了这些受伤者,为了这群遭人鄙弃的妓女,总之这些是与自己毫无瓜葛的人,他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神父的举动演绎了人性中的至善和至美,他身上所凸显的人性的光芒不仅是对人性泯灭的一种抗议,更是对人性中善和美的一种印证。这也是作者想要透过故事告诉我们的东西。
神父的痛苦不仅源自身体更源自精神,在教堂成为鬼子注目的焦点时,神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用一群人的生命去换另一群人的生命。对于这样的选择,神父是痛苦的同时也是自责自己的无能为力。
(二)勇敢无畏的军人战士
1.戴少校
在日本人搜查教堂的时,在教堂内避难的五位中国受伤士兵,戴少校提醒他们不能莽撞行事,因为他们要尽力去保护这些女大学生,不能蛮干,为了让其他无辜的人免受灾难,他站了出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这体现了一个军人的勇敢无畏。在危难面前他是一个有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战士,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的一面无畏,勇敢。
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从勇敢的战斗到苟且偷生再到光辉的永生。曾经,他们也很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他们也为自己的失职而的自责,在紧急关头他们经住了人性的考验,经历了人性的浸礼之后,用英勇就义的方式诠释了生命意义,用小我成就了大我,人性得到了升华。
2.李全有
在小说中出现士兵名字的地方并不多,但是它们都是具有共同特质的一类群体,他们是国家的守护者,不愿放弃的奋勇者。在英格曼神父与小鬼子争辩中,小鬼子拿刀刺向了神父,李全有不顾安危,扑向了鬼子,他们不怕牺牲,在最后关头,他们也要与日本兵殊死决斗,他们勇敢坚贞,他们比那些出卖了他们的埋尸者更高尚,因为他们用生命去证明他们是真正的战士,维护了军人的尊严和荣誉。
三、硝烟战火中的人性泯灭
(一)嗜血狂魔—侵略者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后血腥屠城为背景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刻画的淋漓尽致,他们就像一群恶魔,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兽性,并非人性,人性身上的真善美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夺,让这座美丽的城市充满疮痍,他们暴戾残忍,毫无人性,见到平民百姓就抓去枪杀,见到妙龄少女,即便是残弱的妇女,他们一个也不会放过,对于搜索中国士兵的疯狂远不及搜索女性,他们拿着机枪,扫射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小说中作者借英格曼神父等人的所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血腥的场景,日本军的吉普车在一米多高的中国人尸体上轧过,这一具具尸首,在柏油路上定了影。战争是残酷的,充满了血腥,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就打开了,失去人性的日本士兵他们把对百姓的残杀作为自己快乐的源泉,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面对赤手空拳的伤兵,他们也毫不手软,人性的泯灭在这些瞬间定格成了血腥的画面。
在英格曼神父向所有人讲他所见到的杀戮场景时曾痛心的感叹过,如果被俘的战士都被一举枪杀了,那么,我宁可相信我们又归去到了中世纪。对中国人而言,历史上曾有过活埋 40 万赵国俘虏的丑闻,”神父的这些话不由得引发人的深思,这些日本兵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变成的地狱,现代文明下的人性光芒荡然无存,在严歌苓的笔下,对于日本兵的描写并没有丑化,典型的代表就是小说中的“大佐”对他的描写,作者没有丑化他的外貌,但是通过对他的行为还有一系列神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出了他的丑恶。例如,他一方面表现的彬彬有礼,同时至少有一百个日本兵爬上了墙头,通过这种表里不一的矛盾,赋予了这个人物更多的内涵,他的虚假、残暴在文明外表的遮盖下,让人更加地不齿和鄙弃。由此可见,无论是凶相外露的中佐,还是道貌岸然的大佐,都具有侵略者狡猾、虚假和残暴的共同本质。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二)出卖同胞—埋尸者
小说以X人的教堂为避难所展开的,在这里,就如神父所说的:“他们可以保护手无寸铁的百姓,任何携带武器者的立场与他们对立”由此可见,教堂的存在可以使躲避在这里的每个生命都得到短暂的保护。但是,故事的发展总是让人出乎意料,因五个中国伤兵和戴少校的出现,让这里的慢慢变得危险,作者用这样巧妙的情节,看似是在用这些人悲惨的遭遇来突出战争的残酷,其实也在为后文教堂成为日本兵注目的焦点做了铺垫。
在日本兵第二次来到教堂时,神父为了保护这里的五个中国伤兵,假装让他们都扮成平民,打扮成自己的亲属,以为这一计瞒天过海可以保护的了他们,但是一个人的出现—埋尸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的生命定格在这个夜晚。神父据理力争,让让日本兵相信他们只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并不是所谓的士兵,但一个埋尸者指认了从埋尸队逃走的士兵,在这样的境遇下,神父无法再去庇佑他们,内心也是深深的愧疚,这时,戴少校站了出来,因为他不愿意因为他的身份而连累藏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这个夜晚,不仅让这些士兵丧失了生命,为后来日本官兵再次的到来做了伏笔,因为他们知道了这里藏有唱诗班的女,这些含苞待放的生命即将面对什么,让人不寒而栗。
人性是美好的,是伟大的,生而为人,本应都是善良的,但是,因为战争让本应是同胞的他们,选择出卖别人,以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径让国人寒心,他们这样的行为和侵略者也无区别,丧失了人性的善良,正义;但是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在战火纷纷的年代,生存是一件很困难的时,更何况,在日军屠城的情境下,为了自保,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出于无奈,是因为他们也想要活着,只是单纯的想要活着,活着比一切都重要,所以他么昧着良心,放弃做人原则,去出卖同胞。
四、残酷境遇中人性的魅力
(一)舍生取义的人生境界
在小说中,严歌苓通过衣着、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深刻表现出了女学生和妓女之间对立,刻画了女学校对妓女的歧视,后来她们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发掘出了潜藏在这些看似“轻贱”的青楼女子身体内的人性光辉。在小说的最后一节中,撤离教堂以后,唱诗班的女学生们下意识地学到了窑姐们的口头禅,他们字啊也无法变成原先的唱诗班女孩。作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把她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消解。但是接下来的故事让书娟对这些娼妓们的看法彻底改变: 娼妓豆蔻为让伤兵王浦生听上一曲好听的琵琶曲不惜用生命回妓院去取琴弦,在半路却遭到日本兵轮奸;在关键时刻,妓女们代人赴难,不是在危难关头的本能反应,而是人之为人的光辉体现。
我不得不为赵玉墨等人的举动而感动,同时重新去思考和审视这群妓女,从作者写作的触笔去看,什么是圣洁?什么是淫荡?什么是拯救?钗者,首饰也,女子美丽也。但在关键时刻,它还是对抗那些丧心病狂者的致命武器,是贞洁、气节、的一种体现。作者赋予她以及她的姐妹们以如此美好的称呼,其中的赞美之情难以表述。 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妓女既有人的共性,也有女人的共性,在所有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一样,是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就了后来的她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二抹杀她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她们的人格,展现了她们的善良,无论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她们都可以用人性的善良去包容,去消除之前的偏见与偏执,虽然堕入风尘,但是她们懂得人性的高贵与丑恶,她们用自己的善良包容了一切不幸和苦难。人性之花终于在残垣断壁中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她们洗尽铅华,穿着白衣黑裙,像天使般纯洁,在曾经鄙夷她们的唱诗班的女孩子们眼里“像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一人手里拿着一本曲谱,以及一本烫金皮面的经书”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让让人性大放异彩,用生命守卫了人性的尊严和美好。
在分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时,有些人认为在严歌苓“笔下出现了那么一群在罪恶的泥沼中盛开的美丽之花,善良之花。对于边缘女性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女性总会在卑贱的生存表象中显露出一抹人性的光辉, 即人性最天然的宽容与善良。”
(二)从职责的坚守看人性的光辉
1.英格曼神父是博爱、众生平等信条的代表,耶稣教实则上是源于基督事件的生活方式和拯救之道,本质就是由基督事件所开启的拯救之道。“英格曼神父对这些人的保护也是圣经精神的反映。圣经讲爱与救赎。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天主对人的救赎具有自觉性和无机性,就像太阳不会因外部事物影响,也会光芒四射。在这些窑姐“胡作非为”时,他并没有将他们赶出去;在日本兵来搜查时,他并没有将中国士兵供出去;在日本人搜捕教堂时,他拼尽全力的去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正是这样,他把人性升华到了一种精神层面。
2.在日本人任意践踏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时,军人战士并没有放弃,他们仍然冲在最前面,在面对威胁时,勇敢的承担责任,一个人的牺牲换取大家的平安,宁愿死去,也不会苟活在世间,宁愿与日本士兵战死,也不愿受屈辱,在伟大的牺牲中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力量,作为一名军人,不论官衔大小,他们都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后守护者,即使一些军官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了自己坚守,做了逃兵,但是留在这里的士兵,让我们看到了军人的责任感。拼尽最后的力气,也要守护这些纯洁美好的生命。
(三)从对爱的追寻中看人性之美
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不论交战双方是正义者还是非正义方,受伤的总是无辜的老百姓,弥漫的硝烟让无辜的百姓丧失了生命,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战火中承受的伤害也更深,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在战争中依然有凄美的爱情,在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生存环境很艰难,但是她都给我们描绘了美好的人性,让我们看到了爱与美,像阴霾中照进的那束光线一样,给饱受战争之苦的人给予了希望。
《金陵十三钗中》年仅十四五岁的妓女与小伤兵王浦生,在这短暂的日子里发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恋,虽然在别人眼中她是堕落的风尘女子,但是她心中有爱,在王浦生受伤的日子里,豆蔻心甘情愿的照顾他,伺候他,亲自为他制药并喂他喝下。为了给他弹琵琶,明知外边的战火还没有停止,随时可能会使她丧失性命,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住所取回她的三根弦琵琶,却惨遭日本兵残害。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凄美的,在作者笔下,这些小人物对于爱与美的追寻,让一丝人性的光辉给了她们希望。
五、在人光芒下看价值观
对于故事的结局,大家都有不同的观念,颇有争议,也许大家会和我一样纠结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让妓女去牺牲,到底该救谁?在神父决定让妓女去代替女学生赴难时,他的内心一定有纠结,上帝教和他们人生来是平等的,不分贵贱,那么女人和女生该去救谁呢?这个故事里,有待商榷的中国人的价值观,但,我不敢评价对错。生命,本该是平等的,无论是妓女或是女学生。在灾难面前,用一者的牺牲换取另一者生存,本质价值,无从评判。我们看到的是用身体污秽的妓女换得贞洁天真的处女,但是,西方人,那些受耶稣教文化影响的人,他们看到的却是用13条起恰好的生命换取同样数量的含苞待放的生命。他们会不明白,何以用生命,换生命?对于这样的结局也会有挑战。所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里我看到了两种价值观的融合。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
在日本人对教堂进行搜捕时,戴少校告诉受伤士兵,不能蛮干,因为他们身后还有13个女学生,蛮干会让所有人失去生命,在危难关头有集体主义观念是难能可贵的,在日本人的迫害下,无论是妓女还是女学生,她们都是弱势群体,但是两个集体之间的对立没有因为战争的威胁而改变,即使不愿意与妓女同处屋檐下,也没有想过要把它们赶出去,对立越是尖锐越显得她们对集体的认同。
个人英雄主义在日本兵到来时表现的更突出,与日本兵同归于尽的士兵李全有,即将面对死亡,也不怕的士兵王浦生,以及为了不连累大家,挺身而出的戴少校。这些应英雄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选择都如出一辙。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则更强调集体主义,两种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差异,以及处理方式的不同,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我们的更多的看到的是价值观的融合。
(二)众生平等下的东方选择和西方认同
在抗争年代,中国遭受着列强的欺凌,经受了很多磨难,在那个年代日本人始终把中华民族看为一个低下的民族,在他们烧杀抢夺间,任意屠杀中国人,中国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金陵十三钗》中这样的结局应该体现了东方式的价值选择,让妓女代替女学生赴死,或许在西方的观点中,认同这样的结局是一种挑战.
众生平等在东西方的观念中是共通的,《金 陵十三钗》中大力渲染妓女代替学生去死的壮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孟书娟眼中那些秦淮河女人是低贱的,即使她们当中大部 分的人都有着一段血泪史。然而战争的环境让这些尊严失去了意义,回归到了生命本身 上来,杀死一个学生和杀死一个妓女在日本人的眼中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说是战争将生命观抹平到了同一个高度。当在一个生命回归平等的契机下,妓女们挺身而出替他 人 而死就有了崇高的意味。有人也人认为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偏颇,但是如果不去考虑故事背景,那么这样的结局也许是与平等的价值观是有错位的。要站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去分析价值观。
结 语
在战争面前所有人都显得很渺小,在紧张的环境下,《金陵十三钗》中的每个人物,无论是作为边缘全体的妓女还是纯洁的女学生,还是慈爱的神父,他们用自己行为折射出了复杂的人性,而与此同时人性的光辉和丑恶也慢慢浮现。在作者笔下虽然揭示了人性的不完美,但是她却赋予这些人包容和体谅。这是一个关于生存与人性之间做抉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更没有贵贱之分,但是人性是善良的,美好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块善的角落,而当我们将善的种子播下,它就会开花结果,人性的魅力能让自私的娼妓变成圣女,让怯懦的人变成英雄,即使他们有着污秽的过去,可是这些勇敢无畏的人将圣洁的活在幸存者心中,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所绽放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程振兴.《金陵十三钗》的性别叙事:无主名的牺牲[J].当代电影,2012(08):158-160.
[2] 丛鑫. 《金陵十三钗》:残酷境遇中人性的审视[J]. 名作欣赏,2009(21):46-48.
[3]姚婷婷. 秦淮女子诉国殇——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J]. 怀化学院学报,2019,38(03):91-93.
[4] 李芬.《金陵十三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J].名作欣赏,2008,(2).
[5]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张健. 苦难与女性——解读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61-64+68.
[7] 李琳. 从《金陵十三钗》看东西方价值观的融合[J]. 名作欣赏,2015(32):65-66.
[8]黄玉梅. 跪着宽容世界—— 解读严歌苓笔下的边缘女性形象,作家杂志[J].2007(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小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