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梅花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植物意象。梅的美是其它花卉无法相比的,它是大自然诞生的奇妙景观。无论在花形还是它具有的独特芳香,只要细细研究,都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唐代是一个梅发展的特殊时期,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来探寻梅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在社会以及文人心中的地位如何,人们对梅的审美有什么样的转变。梅在唐代以前人们很少关注,宋代是梅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唐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宋代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篇文章对梅花的实用与审美进行研究,虽然我国古代梅花的内容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明显,但是迄今的学术研究远远不够,虽有一些梅文化类书籍,但也多属现象漫谈或资料选编性质。X有学者曾发表两部著作,但在国内这类著作较为少见,十分遗憾。希望本篇拙作可以让读者对梅这一美的物象有简单的了解。
一、梅体现的内涵
梅被古人所知晓发现是有一个过程的,由于梅花本身花朵较小不起眼且生长位置的问题,秦汉时期人们很少注意到它,人们只会取其有用之处,如采摘梅的果实制作食物。在这一时期,梅并未得到关注,甚至关于梅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诗歌中很少见到梅的身影。有历史资料显示,在秦汉时期梅的分布与如今相比是较为广泛的。但在当时,人们把梅当作果树来种植,梅主要的作用就是食用果实。在后来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才逐渐被人们看到它的存在。直到宋朝,社会动乱,敏感的文人发现梅美好的一面,再加上唐末时期梅已经小有名气,许多人对梅十分推崇,逐渐演变为一种意象写入诗中。自从被广泛注意,诗人就不断研究发现它所蕴含的品质,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趋势。
根据我的了解,在《全唐诗》中,标题含“梅”字的诗有100多首,虽然标题含梅字不一定是写梅,但是侧面反映了梅花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具体来说,梅花这一意象在唐诗中所表达的含义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不同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内容也是有差别。总的来说,文人写梅不单纯只写它的外在形态,更蕴含了诗人自身的情感。梅具有的内涵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抒发内心的伤感
刘方平《梅花落》通过少妇欣赏后院梅花,感叹时光易逝,更是以花喻人表达了征妇的悲伤与忧愁。“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29页。]写看见春日之景的惆怅。“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全唐诗》,第2829页。]表达内心的悲伤。
冬春变换,最易使人感叹时光飞逝,引起愁绪,杜甫的《江梅》便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珍惜,再好的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借观赏梅花抒发内心的伤感。
(二)象征高洁情怀和不屈的品格
“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梅是傲霜的勇士。壮志难酬的文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梅花凌寒绽放,坚强不屈的品格更是令文人赞叹不已。朱庆馀在《早梅》中就对梅花这种品格进行了赞美,在寒冷的严冬傲然绽放。张渭的《早梅》这首诗先写了梅花的洁白接着写花绽放的环境,十分偏僻,远离村路,仅在溪水旁悄然盛开。最后写诗人误将寒梅当作冬雪。此诗不仅赞美了梅花而且表达了诗人与梅花精神上的共鸣。
张九龄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全唐诗》,第594页。]通过写梅表达身世沉浮与自身像梅花般坚韧的品质。
(三)借梅表达思念
梅花在很久以前便被当作表达情感的媒介,在诗经中便早有记载。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在越国曾用梅花相赠表示友好。赠送梅花,用梅表达情感,由来已久。陆凯的《赠范晔》就把这种意念全部表现出来,后人对此十分赞同并开始运用这种想法。“陆凯”、“驿使”、“陇头春”等字眼频频在后士的咏梅诗中出现,用来指代传递思念之情的梅花意象。[张建军、周延.踏雪寻梅——中国梅文化探寻[M].济南:齐鲁书社.2010,第13页。]
初唐时期诗人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便是一首巧妙运用陆凯典故的诗,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所作,远离他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希望可以借梅花对亲人聊以慰藉。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梅花不仅是一个象征情感的物件,王维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全唐诗》,第1303页。]这个时候的梅花便表示家乡的所在地。

二、初盛唐时期梅诗的发展
唐代初期,梅花被大众关注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虽然人们接触梅花的机会不少,但是这个时期文人的生活视野远远突破了宫廷狭窄的天地,他们越来越不屑于钻研草木,刻镂形似之类的诗题,尤其是艳情色彩浓烈的东西,所以整个初盛唐时期咏梅专题诗、赋作品极少。后世盛称宋璟《梅花赋》原作已佚,相传宋璟初仕得苏味道知遇,“作《长松篇》以自兴,《梅花赋》以激时”,《赋》嗤梅艳,《篇》美松长,今宋璟《梅花赋》不嗤梅而赞梅,[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第38页。]与史不合。宋璟把梅花与青松相比,视青松为正面形象,与梅进行正反对比;鲍照《中兴歌十首》中谴责梅过于鲜艳,吴均《梅花诗》称梅性轻荡,世人陵贱,他们所表现出的认识和立场是一脉相承的,属于这个时代对梅花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评价。这个时代,人们着意的是梅花的时序之感,悲凉的横吹笛曲《梅花落》十分流行。唐代又出现了了大角《大梅花》、《小梅花》曲调,也属军中横吹,主要用于“夜警晨严”时吹奏,主题大致与《梅花落》相似,也当是睹梅伤春,感征戍伤离别之类,由于主要由大角吹奏,情调更为凄厉苍凉。
但在这个阶段也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以进士文人为骨干的广大新兴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生活经历,胸襟意气等方面都突破了梁、陈宫廷文人的狭隘天地,他们抛弃齐、梁文人赏梅咏梅中的艳情绮怨意趣,把梅花的观照和欣赏与广阔的社会场景和人生播迁相联系,梅花不再仅代表女性的角度,寄托她们情感,而向文人表达意志过渡,文人善用外在的自然物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首先是《梅花落》,羌笛横吹之曲,首先与边塞征戍有关,南朝诗人的作品大多为闺怨伤春之情,很少有边情相思那样的辽阔取义,但唐代诗人却一改此态,引入边塞乡思之情。如卢照邻《梅花落》虽有绮艳之感,但加入征人与思妇之情,境界也开阔起来。还有张说的《幽州新城作》以及卢僎《十月梅花书赠》,由此看来,梅花成了士大夫抒发情感的载体。梅花的意义和内涵被文人逐渐拓展,文人视角也不断开阔,不再仅表达单一的情绪,向多角度进行转变。这体现了梅花含义的逐渐丰富以及文人审美的转变。
杜甫的诗在此时最为典型,杜甫有两首诗专题咏梅,两诗均作于晚年漂泊巴蜀时,诗歌的重点都不在咏物,而在于睹梅而生的时序垂暮之感,故国离乱之思。诗中提到了何逊咏梅,杜甫与他相比,花色刻画减少,抒情之意激增,情感也脱弃了宫怨闺恋的束缚,显示了唐代进步文人视野阅历的开阔丰富、思想情怀的充实激越。杜诗所抒发的友谊、相思、时序之情,对于封建士大夫,尤其是广大中下层官僚知识分子来说是最为普遍和经常的体验,很容易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可以说,由杜甫的咏梅抒情,大大丰富了梅花意象的表现视野和抒情功能。因杜甫咏梅诗,咏梅便有“东阁官梅”的固定说法。此外杜甫关于写梅的诗歌,还有很多,尽管杜甫不以咏梅为意,但却是第一个写梅较多的文学大家,他处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既受以往传统观念的影响,又增添自己时代的特色,其诗圣文豪的地位更是增强了其作品的影响力。在整个梅花审美文化发展史上,杜甫是较值得关注的一位。
三、中晚唐时期梅诗的发展
唐代梅花的发现在杜甫以后,咏梅诗作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许多著名诗人都留有咏梅诗作。与此同时,唐代是中国花鸟画走向独立和逐渐成熟的时期,以梅花为素材也有诸多画作,这说明梅花越来越受关注。
梅花在中唐时期有如此的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文化艺术的整体都逐渐提高,各个领域也在不断开拓。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士大夫队伍不断壮大,促进了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开拓。比如园林圃艺,过去以皇家和门阀世家为主,而到了唐代,士大夫的各个层面都有了不同方式参与的苗头,如王维、白居易等文人都有一些私园。或属于恒产经营,或出于一时消遣,都体现了积极的生活追求,由此带动了自然审美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对花卉的欣赏更加积极。为了方便欣赏花,有很多人自己种植,这样就可以观察的更加仔细。最初大多只描写花的外在形态之美,久而久之,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写的花卉中。植物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观察和描写也更加深入,在这样的趋势下,梅花自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另外,对梅花欣赏富于促进意义的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区位格局的改变。此前,经济、文化的重心在黄河中下游,由于安史之乱对北方经济造成影响,北方的人口大量往南迁移。唐代的命脉越来越系于江南,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而梅花最适宜生长的地区正是江南,刘向《说苑》所载越国使者向梁王献梅为礼,六朝《荆州记》所载陆凯折梅寄长安友人的故事,表明梅花作为江南地方风物由来已久。咏梅诗、赋之所以兴起于南朝,与所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梅花分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安史之乱”后梅花艺文的复兴也与地域转变有关。杜甫的梅花诗便多是晚期羁旅漂泊时所创。中晚唐诗人的咏梅诗大多是流寓江南所作。唐代时期北方虽多梅花,但是终究不能与江南地区的梅花相比。罗隐《梅花》“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全唐诗》,第7608页。]所作为苏州一带的梅景。白居易《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踏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全唐诗》,第5035页。]由此可见,中唐时期杭州踏青赏梅已成为风气,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地区作为梅文化温床的优越条件。
中晚唐梅文化渐渐兴起,不仅是在诗、赋作品数量上,在思想认识方面也有所发展。首先人们对梅花的观察和欣赏越来越具体、细致。初盛唐诗人关注梅花,主要体现在梅花作为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上,借花开花落,表达内心的悸动与震撼。在某种意义上,梅花仅仅是一种时序节令的标志,所谓“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而中唐时期的写梅作品,添加了更多具体情境的细致欣赏和即景写生的意趣。张谓写水边的梅;顾况写深山的梅;崔橹《岸梅》为渔乡村野之梅,还有李德裕《忆平泉杂咏·忆寒梅》表达的士人园圃之梅。不同环境、生态展现不同的美感,反映了梅花审美经验的切实丰富和深入。
在此基础上,梅花的美感受到关注,形成初步认识。之前对于梅花的描写大多为“形”的特征,中唐上升到物色特征的高度。同样是花期之早,六朝只是言称其“早”,中晚唐人则强调其物性之独特。在唐人看来,梅能暖律先知,早春独步,具有非同一般的秉性生机。李建勋《梅花寄所亲》:“一气才新物未知,每惭青律与先吹”。[《全唐诗》,第8519页。]韩偓《梅花》:“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全唐诗》,第7856页。]李中《梅花》:“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全唐诗》,第8632页。]这些都富有积极的意义。最典型的莫过于朱庆馀的《早梅》,花期之早成为它的独特品格,与松、竹达到同样的高度,“岁寒三友”可以说由此发端。梅由“形”发展到“神”,对物色的特性的发掘和赞美,使梅花摆脱了以往伤春哀情的媒介角色,树立了更多积极的形象。由于中晚唐着眼于物性的挖掘,形成了“花树”品类的审美立场。除了花色花香,花期树性,花枝树干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如韦蟾《梅》:“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全唐诗》,第6615页。]有时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梅,如唐彦谦《梅》:“玉人下瑶台,香风动轻素。”[《全唐诗》,第7727页。]这里所写的不仅是梅的香气,更是梅的整体气质,正是这样一种整体的专题视角,导致了梅花审美认识的深入,出现了像崔道融《梅花》这种总结整体形象的诗句。正是对这些整体性格、神韵的深刻把握,为诗人借助梅花表达自己的品格制造了条件。唐末时期的陆希声在归隐故乡后写了关于梅花的诗作,在诗中他表达了对世俗的不屑,透过写梅来展示自己的高洁与对归隐、隔绝外在俗物态度赞扬。这些超前的立意虽然比较少,但也反映了这个时代梅花审美所实现的高度,它们构成了宋代梅花审美认识、发展、文化高涨的前奏。
四、梅在唐与宋的地位
唐朝是我国古代王朝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昌盛时期。唐代的人具有浪漫的特点,喜欢花草,特别钟爱梅花、牡丹等著名的花草,这促进了植物文化的发展。唐诗里写梅的诗作中会较多的运用白描和夸张这类创作手法,从不同的方面描写梅花的姿态和神韵。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梅花还是一位刚刚出道的明星,虽然自信,但总带有一点怯生生的目光。那些杂花还是与左思诗中的离离山上苗一样,拥有某一方面的优势。比如唐代张谓的《官舍早梅》,诗人让桃李不要相互轻视,一个“莫”字便显出桃李表面的优势,此时的桃李就像即将衰落的霸主,而梅花是马上要即位的弱主。所以白居易曾在诗中为梅花加油打气。唐代宰相宋璟曾经作《梅花赋》赞扬梅花的精神,这对梅花在唐代的地位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他的带动下,赞美梅花、欣赏梅花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因此梅花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唐人不仅写梅、赏梅,而且关于梅花还有许多美丽的佳话,如青梅竹马这个词语就是来自李白的《长干行》,形容简单纯粹的爱情。民间历来还有瓶插梅花迎新春的习俗,有“插了梅花便过年”之说。人们也习惯用五瓣梅花形状作为花卉的标志,古代妇女还喜欢在额上描一红点,叫做“梅花妆”。
虽然唐代有不少的写梅诗,但是梅花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在宋朝。与唐代的繁荣相比,宋朝长期处于贫穷,衰弱的境地,在外经常受强敌的威胁。南渡以后,王朝更加衰弱,岌岌可危。由于社会长期的不稳定,文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变得十分敏感,梅花的坚贞不屈、高洁的品质吸引了文人,使文人对梅花产生敬佩之情,把它作为表达内心坚贞的载体,抒发豪情壮志。如果南宋前期的诗人通过描写梅花表达内心抵抗外敌的坚定决心,那么在南宋即将灭亡已成定局的状况下,文人写梅的目的则是表现自己的高洁,不愿为保全自己而侍奉新朝。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梅花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形成梅花情结,形成咏梅热。
五、梅花入宋发展
据了解,在唐代写梅诗主要以咏物为主,用梅抒发情感的作品是有限的,借梅抒情真正成为主流是在唐以后,宋风雨飘摇的社会背景促生了以梅抒情,借梅花比喻自己的高洁,思念等情感,并为以后元明清咏梅诗奠定基础。
唐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梅花突破了一般的审美内涵,上升为思想精神的重要象征。宋无疑是梅花观赏文化最重要、最繁盛的时期。在唐代虽然已经出现了梅花象征人格的诗例,但在宋才将这种象征推向“比德”的极致,梅花被尊为花中极品,品德意义最为崇高,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梅花上升为幽逸高雅,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可以说是宋代梅花审美认识发展的核心。
在北宋诸多梅花审美认识进展中,僧隐之流的贡献最为突出。林逋给梅花审美的演变与提高带来了新的开端,在花的外形以及意境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发展,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美与神韵。有这样的变化的原因,主要应归结于其江南隐士的身份与心性。梅花正是其湖山幽隐陶写寂寞的一个自然风物。在林逋看来,梅花是天酬僧隐的独特风物。在林逋之前也有零星的例子,如唐代晚期陆希声,但是其诗艺、人品既不如林逋名声突出,咏梅更是望尘莫及,因而梅花这一形象代表在林逋这一时期才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后期由于“安史之乱”梅花大多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引起了诗人的关注。宋朝时期虽然不乏大的社会波折动荡,但是政治稳定,百业蓬勃兴旺,城乡物流通畅;反映在文化上则是文学艺术、思想学术、科学技术的高度繁荣,形成了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由此,封建士大夫体现出养尊处优、闲雅自得的精神面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梅赏梅这样一个休闲娱乐的审美活动就获得了社会发展的深厚基础。而且宋代版图局促的“小一统”格局,比较起唐代“大一统”帝国更倚重于梅花主产区的淮、岭以南,到了南宋时更是北方半壁尽失,大大助长了梅花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分量。
自仁宗朝开始,梅花逐步引起注意,人们纷纷从江南引进名种,梅花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园艺题材。栽培名种的兴起是观赏梅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宋代梅受广泛专注,也得益于著名文人士大夫诗作的流传。在唐代已有诗人借梅抒情,到了宋代更受关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将自己宦海沉浮的情感体验带入咏梅中,使梅花拥有诗人的身世体验与情感寄托,具有理想色彩。此时的梅花地位如日中天,桃李已经由反面主角下降为反面小丑,其发端者也正是苏轼。当苏轼提出“梅格”时,梅花的地位就一锤定音了。
南宋时期,北方梅花衰落,南方优势凸显,南北差距开始拉大。江南是梅花的传统优势区。在士大夫文人阶层,梅花的风雅意韵不仅表现为审美娱情和生活乐趣,还随着文人对梅花具有的品质逐步达成共识,它的美学地位等也不断提高。从南宋中期开始还逐渐形成了一股以嗜梅爱梅竞相标榜、引为字号表德的风气。在北宋中后期咏梅文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南宋时期所创作的咏梅题材的诗词作品显著提升。南宋时期在咏物方面,赞咏梅花成了十分热门的话题,梅称为重要咏物素材。从民间百姓到士大夫阶层,爱梅尊梅之风不断扩大,梅花成了继牡丹之后又一广受大众喜爱的花卉。
结语
梅花的社会运用与文化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古时期的果实实用时期,二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花色审美时期,三是宋元以来的文化象征时期。[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和认识水平,由此逐步演进,构成了我国古代梅花审美文化发展的完整过程。唐代梅花审美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果实实用转向作为植物观赏,接着上升到思想境界的高度。虽然我国古代梅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明显,但迄今严肃的学术研究却远远不够,希望可以得到广泛关注,共同研究这一美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程杰.从魏晋到两宋:文学对梅花美的抉发与演绎[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1-11.
[2]司马民.孤山梅花伴诗开[J].杭州:生活品质,2017(1):2-2.
[3]佘军.论诗僧齐己与《早梅》一诗的矛盾性[J].钦州学院学报,2014(06):56-58.
[4]慕占民.寒冬话梅[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1997(02):47-47.
[5]肖灵淮.花之语诗之韵——古诗词花卉意象解读[J].名作欣赏,2009(20):67-68.
[6]吕海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浅析中国古诗中梅的意象[J].学周刊:下旬,2014(3):1-1.
[7]葛蓁蓁.白居易音乐思想中的三重身份交织特征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4):89-99.
[8]程杰.从魏晋到两宋文学对梅花美的抉发与演绎[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58-67.
[9]伍文忠吴妙薇郑钰旦邵锋.梅影留诗迹,格物识梅韵——梅花审美及文化浅析[J].园林,2019(08):56-61.
[10]李军.论张九龄诗歌的艺术特征[J].梧州学院学报,2012(02):63-70.
[11]李凤银.寄托深远、含蓄蕴藉的独特审美意象——张九龄诗歌研究[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1):63-6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