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大爱和温情—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形象

摘要: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风格相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文学创作从揭露转变为展示高尚。在这时期的作品中,《许三观卖血记》是表现这种风格变化的典型创作。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一是诙谐性与高尚性的人物形象;二是许

  摘要: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风格相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文学创作从“揭露”转变为“展示高尚”。在这时期的作品中,《许三观卖血记》是表现这种风格变化的典型创作。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一是诙谐性与高尚性的人物形象;二是许三观作为一个父亲,身上所彰显的大爱精神;三是与妻子相濡以沫的合格的丈夫形象。最后,对许三观的高尚人格和生存价值进行总结,借此展现当时小人物日常生活的苦难和温情,深入揭示出普通人的高尚美德。
  关键词:许三观;形象;父亲;大爱;温情
平凡人的大爱和温情---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形象

  前言

  余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从创作的数量上来看,余华并不是一位高产作家;但从创作的质量上来看,余华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人们去探索研究。在余华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不但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并且能够使自己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具有不同风格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敌对的态度看现实”,成为文坛上代表“先锋文学”的作家。在他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中,余华打破传统文学的叙述模式,通过运用先锋文学的创作理念和技巧,给平静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不久,在先锋文学的激情过后,余华开始回归到传统文学之中。他就此“告别虚伪的形式”,赋予作品更多的人道主义内涵。尤其是《许三观卖血记》,它使余华“放弃知识分子的立场,走向平民的立场。”在这里,余华实现了从先锋写作到民间写作的转变。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将关怀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通过描绘普通小人物简单而朴素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意蕴和价值。他认为作为一位作家,首先要能够做到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在文学创作中,余华时刻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逐渐完成了从讲述者到倾听者身份的转变,这种变化对艺术创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这样一部转型的作品中,余华塑造了许三观这个平凡而又鲜活的父亲形象。他是余华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大写”的父亲。许三观的特殊性不仅是作者在他身上所赋予的高尚、善良的品质,还体现在作为一位伟大的感人至深的父亲,他能够把妻子与他人所生的孩子视如己出,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许三观身上所展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恰恰是整个浮躁的现代社会所极其需要的大爱。

  一、诙谐性与高尚性的许三观

  余华曾经说过“我想有朝一日幽默会成为我的一种理想”,他在《许三观卖血记》的主人公形象上赋予了深深的喜剧性色彩。在这条充满艰辛的生存之路上,喜剧的滑稽荒诞冲淡了苦难的滋味,抑制了这个悲剧人生的惨淡绝望,让人直面生命的困境与打击时,内心还存留着希望的曙光。如一乐闯了祸,他把方铁匠儿子的头给打破了。面对高昂的医药费,万般无奈之下,许三观只能通过去医院卖血才得以偿还。这本身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剧。但是一乐并非许三观亲生,而是他老婆许玉兰与何小勇的孩子。于是他让许玉兰去找何小勇要钱,结果何小勇既不承认一乐,也不愿意拿钱赔偿。许三观生气地对二乐和三乐说“等你们长大,你们去把何小勇的两个女儿强奸了。”这般荒唐的行为,大大减少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使人不禁由悲而笑。再如,在小说的最后我们看到,历经种种苦难的许三观已至人生暮年,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再吃一次炒猪肝、喝一次黄酒,于是决定去医院卖血。这是许三观第一次真正的为满足自己需求而想要实施的卖血行为,但他却在年轻的血头那儿遭遇了沉重的精神打击。年轻的血头不愿意要他的血,并且带有侮辱性地说他的血是猪血,只配刷家具。血头的这番话深深地刺痛了许三观的心,他已经老了,身上的血卖不出去了,以后的日子如果再有什么灾难,他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全家人平安度过了。这样想着,许三观开始哭了。“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他走了一圈,又走了一圈。”为了生存不得已而卖血的悲惨经历,在这一系列的荒唐行为中被掩盖了。生存的悲剧和绝望,就这样被喜剧的滑稽与荒诞冲淡了。正如谢有顺所说:“《许三观卖血记》中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使它成为了生活的馈赠。”
  抛开许三观身上所赋予的喜剧性色彩,他还有许多性格上的缺点。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瑕不掩瑜,许三观的身上始终闪现着崇高的人性的光辉。小说中由于一乐的原因,许三观憎恶何小勇,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处于敌对状态的。然而,这敌对的关系却在何小勇遭遇不幸被卡车撞倒后发生了变化。何小勇在医院快死的时候,他的老婆去恳求许三观,要求让一乐爬到他们家的屋顶上去为何小勇喊魂,这是他们想到的唯一能够救何小勇的办法。虽然许三观为着一乐的身世怨恨何小勇,但他毕竟不是落井下石的小人。恰恰相反,从本质上看,他是一个内心纯洁而又高尚的人。许三观说:“一乐,现在何小勇性命难保,救命要紧。”
  在何小勇性命垂危之际,许三观放下了心中的敌意,认为“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短短的一句话,把许三观崇高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一乐听从许三观的吩咐为何小勇喊魂之后,许三观做出了一系列出人意料地举动。他用刀子在自己的脸上划出一道血痕,摸着脸上的鲜血,告诫在场的所有人,从此以后,一乐就是他许三观的亲生孩子,任何人都不得说三道四。
  许三观从怨恨一乐转为承认一乐、视其为亲生儿子的过程,表明了许三观对老婆许玉兰和一乐真正宽容的态度,展现了许三观高尚的品质。他的宽容和善良成全了一个圆满的家庭,也为作品营造了动人的温情。

  二、温情的父亲:许三观的大爱

  余华说这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
  许三观在潜意识中有对等的意识,当他知道妻子许玉兰和何小勇曾经有过一次生活错误后,他心里是极度不满的。为了达到内心平衡,于是,他寻找机会和林芬芳也犯了一次生活错误。另外,当他认定自己悉心养育数年的儿子一乐是妻子与别人所生时,他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因此,他在很多时候有意地刻薄一乐、排挤一乐。但许三观终究不是心胸狭隘的小人,正好与之相反,他是一个既善良又高尚的人。许三观虽然苛待一乐,却也对一乐有着复杂、难以言明的感情。从心底里说,一乐是他最喜欢的孩子啊。然而这最爱的孩子却并非自己亲生,可想而知,许三观的内心承受了多么沉重的打击。
  许三观对一乐的身世耿耿于怀,不愿意为一乐付出更多的关爱。当方铁匠来找许三观索取医药费时,他坚持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让方铁匠去找一乐的亲爹。方铁匠去找了何小勇,但何小勇也不愿意赔钱。无奈之下,方铁匠带人去拉许三观家里值钱的东西,当自己的家快要被搬空的时候,许三观还在坚持只能搬走属于许玉兰的东西,不能动自己的那一部分。但是,许三观终究还是妥协了,他去医院卖了血,把钱给了方铁匠并拉回了家具,从而撑起了他的家庭。这世上哪有什么是完全平等的,谁先服软谁就输了。看似姿态强硬的许三观,他的内心却是无比柔软的,深藏心底的父爱使许三观认输了。
  在灾荒年代,许三观看着饿得面黄肌瘦的妻儿,又一次卖了血。当他拿着卖血的钱要带全家人去胜利饭店吃面条时,却独独留下了一乐,不愿意把卖血的钱花在一乐身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乐倍感委屈,就去找自己的亲爹何小勇,可是何小勇也不理一乐,还让一乐滚。一乐委屈地想要离家出走,许三观着急地到处寻找。当他找到一乐后,许三观虽然嘴里不停地骂骂咧咧,却背着一乐朝胜利饭店的方向走去,他要带一乐去吃一碗面条。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许三观开始逐渐意识到,长期培养出来的感情,使一乐已经成为自己骨血的一部分,已经成为这个家无法分离的一部分。这是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血缘这根尖锐的刺,也在父之大爱中渐渐得以消解了。
  后来,在文革期间,家里开批斗会批斗许玉兰,又旧事重提,说起许玉兰与何小勇之间的作风问题时,许三观让几个儿子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自己的身世,一乐说最恨的人是不认自己的何小勇,除了最爱的xxx,自己第二爱的人就是许三观。听完一乐的话,许三观的眼泪流了出来:“谁说一乐不是我的亲生儿子?”寥寥数语,解开了父子之间最后的一点心结,浓浓的温情扑面而来。从此父子之间,再也没有任何嫌隙。这般超越血缘的浓厚的亲情,在时光的打磨下历久弥坚。
  许三观身上所彰显的大爱精神,是他个人形象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大爱,消解了苦难人生的惨淡,在许三观的生命中增添了一抹动人的亮色,从而营造了温情的氛围。许三观并没有因“缺乏受难的勇气”而用麻木去“消解和遗忘”人生苦难,相反,他直面生命中的种种苦难,用男人的担当撑起了整个家庭。卖血,几乎是他解决困境的唯一方式。小说里,许三观一共卖过十一次血,其中有九次都是为了他的三个儿子。作为父亲,他毫无保留地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把许三观的父亲形象推上高潮的事件是,一乐得了肝炎,在上海住院。为了筹钱治好一乐的病,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途中有一次因失血过多差点就没命了。在卖血筹钱的过程中,他身子发虚、变冷最后颤抖着晕倒在了地上,醒来之后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还坚持继续卖血,终于赶到上海救了一乐的命。一心为了儿子而全然不顾自己的性命,这样伟大的父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着令人震撼的力量。
  许三观彰显的大爱不仅仅是父爱的伟大,还是人性的光辉。一乐既是许三观的老婆跟别人所生的孩子,更是他倾注自己的鲜血去延续的生命。许三观能够把这样的一乐视如己出,表现了许三观博大的胸怀和诚挚的父爱。许三观的大爱也正因为超越了世俗的偏见,而愈发展示出动人的情感力量。原本平淡无奇的人生,也由此闪耀出了异常绚烂的火花。正如王安忆所说:“许三观,他卖血喂养的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向善;这才算是英雄,否则也不算。”一乐是许三观最喜欢的孩子,令人遗憾的是,一乐又是许三观作为男人耻辱的象征。许三观也曾经满腹委屈和愤懑,不肯为一乐付出太多。然而,长久的陪伴和与日俱增的父子之情战胜了一切,所有的不甘和委屈也逐渐在大爱中消弭。最终为了一乐,许三观几乎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我们都有爱,私爱爱己,大爱爱人。这样的大爱,最终使许三观不同于普通人。

  三、相濡以沫:合格的丈夫

  许三观和许玉兰二人的结合是充满喜剧性的。许玉兰长得漂亮又会穿衣打扮,是当地有名的“油条西施”。许三观看上许玉兰之后,明知她已经有了对象叫何小勇,却聪明地找到了一个突破点,即许玉兰是独生女。许三观以他和许玉兰两个人都姓许,能够传递两家香火为由说服了许玉兰的父亲,由她父亲做主把许玉兰嫁给了许三观。虽然许玉兰当时心有所属,对父亲的决定并不满意,但是慢慢地她觉得许三观也很不错,开始对着许三观微笑。她接受了许三观,然后他们结婚了。
  婚后,许三观对许玉兰是很好的。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工人,每月能领一双线织的白手套。许三观几年才会换一双新手套,每月领了都回家交给许玉兰,让她把手套拆了为自己织新线衣。日积月累中,许玉兰攒够了足够的手套,织了一个精纺的线衣。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能穿上精纺线衣的人是很少的。每当天气好的时候,许玉兰就会穿上精纺线衣出去溜达,于是平凡的生活也洋溢着甜蜜的气息。
  数年后,他们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小城里的人纷纷传言,说他们的儿子一乐长得不像许三观,反而越来越像许玉兰曾经的对象何小勇。面对许三观的追问,许玉兰在哭诉中承认了和何小勇有过一次不正常关系。许三观怒火攻心,对许玉兰又打又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三观不肯承认一乐,对许玉兰心生怨念。但是,长久的陪伴建立了让人难以割舍的感情,面对一乐,许三观终于消除了心里的芥蒂,从心里原谅了许玉兰,并且疼爱一乐、视如己出。
  夫妻二人相伴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文革时期,许玉兰遭遇举报,被人污蔑为破鞋,噩梦般的批斗开始了。许玉兰的头发被剃光了,在街上一站就是一整天,受到种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可是每当她被批斗完回到家时,许三观都会倒热水给她烫站肿的双脚;并把为许玉兰留的饭菜焐在被窝里,不让她吃冷了的食物……许三观去给许玉兰送饭,他瞒着儿子们偷偷为许玉兰做红烧肉,并小心翼翼地把红烧肉藏在米饭下面。这份动人的柔情帮助许玉兰走出凛冽的寒冷,走向温暖的未来。许玉兰说:“只要你对我好,我就什么都不怕了。”许玉兰的遭遇和痛苦,在许三观那里得到了加倍的疼惜。在那个特殊时期,许三观对她的爱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动力。
  他们相携走过文革,转眼已到了人生的暮年。有一次许三观突然心血来潮想去吃炒猪肝、喝黄酒,于是他又一次来到医院想要卖血。没想到,他却受到了年轻血头的嘲笑,委屈地在街上哭了起来。一乐、二乐和三乐,看到父亲站在街上哭泣,纷纷抱怨许三观给他们丢人现眼。许玉兰非常气愤,挨个责骂了儿子们。然后,她温言安慰,并带着许三观去了饭店,为他点了三盘炒猪肝、整瓶黄酒。许三观笑了:“我这辈子就今天吃得最好。”人生之路充满艰难和坎坷,他们二人却夫妻同心,相濡以沫,一同撑起了整个家庭。而许三观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对妻子的怜惜和扶持,更是让人心生感动。毫无疑问,许三观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更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四、许三观形象的文学意义

  20世纪90年代,余华一改80年代文学创作中对“暴露”的书写,开始以悲悯的情怀去关注底层普通人的生活。对于这种创作的改变,余华解释道:“作家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这篇作品中,余华就回到了现实的最底层,回到了生命存在的本原,回到了作家应有的悲悯情怀。“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体恤情怀的作家,对人物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高度尊重。”小说中塑造了许三观的主人公形象,在几十年的风雨坎坷中,从青春小伙儿一直到沧桑的暮年,许三观倾注了满腔热血才得以维持家庭生计,拯救儿子的性命。生命之路固然艰难,可是他也用自己的肩膀扛过了一次又一次命运的考验,撑起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家庭,苦难中也透出些许温情。作者通过塑造许三观鲜活的个人形象,使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在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散发出他人生中异常闪耀的亮色。同时,向我们传递了生命中的温情与希望。

  参考文献

  [1]余华,李哲峰.余华访谈录[J].博览群书,1997:29
  [2]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0:89
  [3]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6
  [4]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43
  [5]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1-187
  [6]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A].先锋就是自由[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26
  [7]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韩文版自序,南海出版社,1998:01
  [8]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J].钟山,2002:23-24
  [9]王安忆.王安忆评《许三观卖血记》[J].当代作家评论,1999:90-92
  [10]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76
  [11]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6):2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0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9月24日
Next 2019年9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