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宋自太祖以来重文臣轻武将,科举制也在这时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峨眉三苏”和“吕氏四贤”这样的士大夫家族群体。蓝田吕氏家族则出现了“五子登科”的盛况。其中吕大忠、吕大钧、吕大防和吕大临兄弟四人最为著名。四人都在朝廷任有官职,其中大防官至宰相,因此《宋史》为之列传。大钧、大忠和大临则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三人师从关学鼻祖横渠先生张载,在关学方面均有成就。其中以吕大临最为出色,他在诸吕中著作最为丰富、学识最为渊博、造诣最高。
一、吕氏家族及代表人物
蓝田吕氏一族本是河南汲郡人。四吕的祖父吕通官至太常博士,父亲吕蕡,当过比部[1]郎中。“通葬于京兆蓝田,遂家焉。”[1]由于吕通死后葬于蓝田,于是吕氏一族就在蓝田安了家。吕蕡的四个儿子都是进士及第,而且都在北宋一朝任有官职,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很有成就。
(一)大宋名臣吕大防
在四吕中,吕大防是官职最高者,历任地方直至宰辅。吕大防,字微仲,宋仁宗皇祐年间,吕大防进士及第,调冯翊县主簿、永寿县令。永寿县没有井,百姓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汲水。吕大防在比较近的地方找到了水源,想把泉水导入县内,由于地势起伏太大,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行不通。于是吕大防用《考工记》[2]中的水地置泉法来导入,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果然疏导成渠,百姓都以此泉为生活的依赖,并称为“吕公泉”。由此可见吕大防为政深受百姓爱戴,他关注民生为民分忧而且能将知识活学活用。
“嘉祐辛丑宰青城。”[2]吕大防升迁著作佐郎,任青城县令。一些不法官僚祭田粟米用大斗收进而用公斗放出,获利三倍。百姓虽感不满,但不敢上诉。“大防始均出纳以平其值。”[3]吕大防发现后便统一出入量斗,这样一来打击了不法商人和官僚。此事转传给宋神宗,朝廷便为此立法命令先将租税输入官家,用概器给还。青城县与西夏接壤,边疆要塞必当设防,吕大防禁止民众上山樵采,以此来防范西夏。时逢韩绛镇守蜀州,夸赞吕大防有辅佐帝王治国的才能。便下令让吕大防任盐铁判官。
英宗即位后,吕大防改任太常博士。时逢御史一职有空缺,内廷出示了吕大防和范纯仁的姓名,让吕大防任监察御史里行一职。吕大防屡次向皇帝进言针砭时弊,由于吕大防的耿直进言涉及到了与英宗紧密相关的“濮议”[3]事件“会执改议濮王称考”[4]而被英宗罢免。可见吕大防为证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吕大防不仅为官刚正、直言从谏而且善于外交。吕大防迁任吏部尚书。西夏派使者来宋,皇帝诏令咨询待遇夏使的计策,而且说:“过去所得到的边疆地区,虽然都已经建立城堡,但始终觉得距离内地太远难以保全。如果放弃这些地方那么就会使国家的实力削弱,守住这些地方又不现实,该怎么办呢?”吕大防进言说:“西夏多次派使者的原因是想到我国急于议和,现在我们应该让夏使不能见到陛下,不让他祝贺皇帝,以观其变,这样一来就能辨明事情的真伪了不能因为议论的人很多就放弃了刚收复的疆土,这种考虑是不周全的。选择得力的将帅来防御夏人的入侵。当年太祖皇帝启用姚内斌、董遵诲防守环、庆二州。以当年二州的力量,抵御敌军还有余力况且以现在九州之大,由此看来不是不可以守,而关键在于用人上。”吕大防看待事物善于抓关键,解决问题一针见血,在外交上寸土不让,这为吕大防升任宰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祐三年,吕公著[4]年老致仕,他给宣仁太后写信并密访四五次,让把吕大防越级提拔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还让他修纂《神宗实录》。由于宋哲宗慢慢长大了,让他每天以学习为要务,让讲读官把宋仁宗迩英殿的御书解释呈给皇上,并且放在宋哲宗座位的右侧。又编写《仁宗圣学》来鼓励宋哲宗学习,这使得宋哲宗更加欣赏吕大防的才学,而且有了学习进取的心思。
宋哲宗召集群臣来读《宝训》[5],读到了“汉武帝籍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曰: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也。”[5]丁度进言:“我侍奉皇上二十年,每次奉召命都是关于忧劳勤政的,这应该就是祖宗的家法吧。”吕大防说:“从三代以后,只有本朝一百二十年内外无事,这就是因为祖宗的家法最好。”谈到刑法这个问题时,吕大防又言:“前代多严刑峻法,大罪便杀戮,小罪便流放只有我朝用刑最轻,如果臣子有罪,只是降职或免官确实是宽厚仁德。皇上能够虚心纳谏,不沉醉于打猎,不使用玉器,不迷恋于珍奇异味。这都是祖宗的家法,所以天下太平。”吕大防所言深得哲宗认同。吕大防为官清廉,不结朋党忠心辅佐皇室,对于官员的升迁贬谪从来不以私心来衡量,不好朋党恩怨只求声誉,为相八年始终如一。
(二)关学巨子吕大临
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学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没有持续多久,宋仁宗时期就与西夏发生了战事,大宋的西部边疆就屡遭侵犯,地处西北的关中地区就首当其冲受战乱侵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载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6]的学术体系。其一生所为被冯友兰先生概括为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吕大忠、吕大钧和吕大临师承张载并在关学上颇有成就被称为“蓝田三吕”。以吕大临为核心的蓝田三吕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和学说。
陈寅恪先生认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姻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传衍而已。”[7]宋明理学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主要吸收了佛家和禅宗的一些思想,再就是把道家的宇宙发生论思想吸纳了进来。也就是所谓的何为世界本源的问题,就是早期的哲学思想。北宋时期新儒学(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关、洛、廉、闽”四大派系即关中以横渠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洛学,周敦颐为代表的廉学和朱熹为代表的闽学。蓝田吕氏四兄弟中有吕大忠、吕大钧和吕大临三人师从张载向其求“横渠之说”。吕大钧虽然和张载是同科进士但第一个拜张载为师的却是他,他仰慕张载的才华、学识和品德。后来吕大忠、吕大临也拜张载为师。在吕氏兄弟的带动下,关中形成了向横渠求学之风,使得关学得以发展兴盛,形成了“关学之盛,不下洛学”的盛况。[8]不难发现蓝田三吕在关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吕大临传世的著作最多,为后世研究关学有着重要意义。
吕大临,字与叔,是吕蕡的第四个儿子,也是进士及第,却无心仕途,潜心于学术研究。先投于张载门下,后又求学于二程,因为祖上的门荫关系做过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却不幸早亡,不过其著作为诸吕中最丰者,成为后世研究关学和蓝田诸吕的重点。吕大临的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关于考古,另一类是吕大临的关学思想作品。考古类的有《考古图》、《考古图释文》。关学方面有《礼记解》、《大学解》、《吕氏家礼》、《易章句》1卷、《礼记传》16卷、《论语解》10卷、《孟子讲义》14卷、《玉溪先生集》28卷、《家祭仪》1卷(与吕大防合著)。吕大临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张载关学的核心。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吕大临是“守横渠之学甚固者”,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气本论”思想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张载的横渠学说。“天下合一,民胞物与”充斥着张载的匡时济世和兼济天下的精神。同时吕大临的思想也不乏辩证法,这些在《老子注》、《易章句》中就有“生生不穷”、“一体两用”的思想他承认事物的变化,世间万物一切都在变化。另外,《考古图》十卷和《考古图释文》的传世成就了吕大临在金石学上的地位,其中《考古图》收录了上至皇室下至民间造型精美、价值不菲的二百多件文物,含玉器、石器、金银器,配有图画、注释文字、出处、尺寸大小、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吕大临为了纠正当时人们对古字的音形意的传统看法,恢复三代礼制。
吕大临虽在金石学上成就很大,但他从来没有将金石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只是为他研究三代的礼制来服务,由此来践行他关学明礼教的宗旨,所以说吕大临首先是个关学大家其次才是金石学家。
吕氏家族就由以吕大防为代表的仕途显宦和吕大临为代表的关学巨子构成。其中吕大防之所以能够官至宰辅政绩卓著,成为北宋名臣在于其家学渊源。以张载和蓝田三吕为代表的关学之所以能够其盛不下洛学,在当时成为显学,这也得益于以吕大防为首的家族势力,由此可见吕氏家族是关学的政治、经济基础。关学又是吕氏家族鼎盛兴旺的文化软实力,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吕氏家族的历史贡献
(一)《吕氏乡约》
北宋立国以来就受到了辽、西夏等少数民族xxx的制约。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加之自己又是以武将的身份取代了后周的xxx,故“杯酒释兵权”削减武将的权力重用文臣这就使得北宋在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局面。自宋仁宗时期以来北宋和西夏常年发生战争,使得北宋的西北边防成了困扰赵宋王朝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的百姓常年饱受战乱的袭扰,而且加之西北民风彪悍,一些人难以在这种环境下安心耕作生产就占山为王成了匪盗。为了加强西北边防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肃清匪患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用征兵来代替原来的募兵制不仅可以改革兵制而且还能对地方的统治,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加强对农村统治的同时也肃清了匪乱。
王安石的保甲法[6]虽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打击了豪强地主,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触犯了皇室、豪强地主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9]的效果,还被罢相。这时深受横渠之说影响的蓝田吕氏兄弟以天下为己任,怀着为“生民立命”的报复,吕氏兄弟编写了《吕氏乡约》来教化乡人。《吕氏乡约》以儒家的修、齐、治、平和关学中的“礼学”思想为核心,乡约不仅能教化百姓改善野蛮剽悍的民风还能使乡人团结互助、自律守法。乡约的出台还是得蓝田及周边的匪患问题得以缓解。《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记载‘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吕大钧)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10]
《吕氏乡约》由《乡约》和《乡仪》构成。其中《乡约》主要是讲集会、赏罚、议事、主持等制度。《乡仪》规定了红白喜事、丧葬习俗、祖宗家法等制度。《吕氏乡约》和蓝田当地的风俗民情相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当地乡人从小到个人成长,大到宗族关系、人事处理以及礼教风俗都有及其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也使得蓝天的乡村治理成为典范并向其他地方推广,例如后来王阳明的《南赣乡约》。蓝田《吕氏乡约》在《宋史·吕大防列传》中有记载“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11]其中德业相劝是讲做人要多行善事,要有闻过必改的习惯这样才能达到儒家讲的修身的目的。在家中要能侍奉父亲和兄长,能教化子侄弟兄,能管理好童仆,这样就做到了齐家。出门在外要能以法律约束自己,对待长者要谦恭遇到亲人故旧要和睦,能选择贤达去交游,做官要清洁奉公能施慧于百姓,救人于危难,能明是非能除利害,这样就达到了治国。由此可见《吕氏乡约》紧紧地和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联系在一起,当然吕氏的思想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过失相规是将人的过失分为了三种,即犯义、范约和不修。其中犯义之过又分为六种:第一是酗酒斗讼;第二是行止逾违,是指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第三是行不恭逊,是指有诽谤侮辱他人、欺强凌弱、有过不改的行为;第四是言不忠信;第五是造言诬毁,故意造谣诬陷他人的卑鄙行径;第六是营私太甚,是指与人交往只顾自己私心太重,受人之托而有欺骗的行为。范约之过分为四种:第一是德业不相劝;第二是过失不相规;第三是礼俗不相交;第四是患难不相恤。说白了就是违反了乡约的四个准则。不修之过又分为五种:第一是交非其人,是指交错了朋友,所交之人是品行恶劣无德者,众所不齿者;第二是游戏怠惰,即与人游玩戏耍时故意怠慢他人;第三是动作无仪,是讲那些衣冠太华饰却不完整的人和不穿衣服而入街市的人;第四是临事不恪,是讲荒废正事,与人期约而迟到延误者和遇事胆小怯懦者;第五是用度不节,是讲日常生活中没有节制太过浪费的人。
礼俗相交分为四种:尊幼辈行、造请拜祭、请召送迎、庆吊赠遗。尊幼辈行是指把人按照辈分分为五等:尊者(比自己大二十岁及与父亲同辈的人)、长者(比自己大十岁以上和兄长同辈的人)、敌者(与自己年龄相差不满十岁的人)、少者(比自己小十岁以下的人)、幼者(比自己小二十岁以下的人);造请拜祭主要是指晚辈与长辈之间的礼仪,包括在家早晚拜祭,出门路遇长者下马等礼节;请召送迎是指日常生活中请送长者的礼节,包括婚礼、酒席、宴请上如何礼待长者及长者归去恭送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等;庆吊赠遗是指向人庆贺和吊唁该遵守的礼节如婚丧、嫁娶、登科、生子等。
患难相恤是指同约者遭遇灾祸应互相帮助、体恤共渡难关。患难之事又分为七种,分别是水灾、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其中任何一种灾难都能致使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可是《吕氏乡约》规定患难相恤就使得同约者,可以是一个宗族一个村社或者是一乡一县,使之团结起来共赴灾难便可以渡过难关,这也体现了关学“民胞物与”[7]的民本思想。
(二)吕氏家族墓地
自吕通后,吕氏一族就将家族墓地安置在了蓝田。(今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这座家族墓地中葬了吕通及儿子吕蕡和孙子辈(大字辈: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等),重孙辈(山子辈:吕景山等)。蓝田吕氏家族正好处于北宋中晚期,自宋氏南渡之后吕氏家族中的精英们也随之南渡,将家族墓地交给远支宗亲看守。
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天地处蓝田三里镇五里头村的吕氏家族墓地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恢弘与气派。如果不是后世子孙监守自盗(其后世子孙和同村人趁着村里办喜事之时盗了吕氏大墓,后被西安市刑侦局二处五大队破获),恐怕这座惊世大墓至今还沉睡在地下。盗案破获后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吕氏家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截至2009年12月,田野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历时三年,发现了一座家族墓园共清理北宋墓葬29座,出土遗物665件组。2010年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2]
整个家族墓地包括墓园(29座墓葬含成人20座,婴幼儿9座)、兆沟(北、东、西)、神道(500米)以及石虎、石羊等石像生(神道两侧)和家庙。
墓葬中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吕大临墓,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在吕大临墓室上方发现了两个疑似现代墓的空墓室。后来才知道这不是现代墓,考古人员认为是吕大临故意而为之用来迷惑盗墓贼的手段,这就可见作为金石学家的吕大临早就为了防止盗墓而留了一手。再一个就是吕大防的衣冠冢,吕大防后来因为遭人诬陷而被罢相贬职发配到岭南,因为哲宗下圣旨,没有上谕不得返京,最后客死于蛮荒之地。吕氏族人也只能为其做衣冠冢,使其回归宗庙。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瓷器、陶器、酒具、文具、礼器等。这些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对研究北宋生活史有重要意义。
根据发掘简报可知:吕氏家族墓地自南向北排列,以先祖吕通墓为中轴线从最南端开始依次往北是吕蕡、吕英(吕通之子),这两座墓是按照东西横向排列,再往北就是吕大防、吕大临等大字辈(吕通之孙)的墓,最北边是山子辈(吕通重孙)也是东西方向排列。[13]
整个家族墓地以吕通为核心纵向分布,反映了长子长孙序列,一定程度上也有昭穆制度[8]的影子。吕氏家族墓地是北宋士大夫家族墓地的典范,对研究北宋家族墓地规制有重要意义。
三、吕氏文化对蓝田地区的影响
(一)吕氏文化与蓝田风俗(以乔村为例)
自吕氏兄弟在蓝田创立乡约、教化百姓之后,蓝田地区的民风民俗都受之影响。吕氏的学说是继承了张载的关学思想并有其创新和发展,同时结合蓝田实际形成的吕氏文化,对蓝田的民间风情、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宗族观念、礼仪民俗和建筑风格都有重要影响。
1、吕氏文化与宗族观念
吕氏的宗族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伦关系,尤其是《吕氏乡约》中规定由德高望重者作为“约正”,“依长少轮次为之,一月一更,主约中杂事。”[14]让约正来管理教化乡人。吕氏一族在当时的蓝田地区是很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其在政治、财力、道德方面都有实力和能力来教化乡里的。一千年一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吕氏的宗族观念不仅泽及蓝田和关中地区而且对自宋室南渡后生活在今天广州、深圳的吕氏后人们也有深远影响,也波及到了日本、韩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
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已经大变模样,男耕女织、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农民进城务工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在蓝田乔村的吕氏后人们也是融入到了这种浪潮当中。现在已经没有了原来每月一次由宗族里的约正主持的聚会和每季一次的赏善惩恶会议,大家都各自忙各自的生计很少在一起议事了,这就显得宗族关系变得淡薄了,但是只要村里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不管身在何地、官至何职都得回来和同村人一起操办事务。在乔村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都会请一到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执事,乔村人叫“请执事”。这其实也就相当于宋代吕氏管理村民的约正。不难发现吕氏后人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还是十分重视的,宗族观念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选择的方式有所差异而已。
2、吕氏文化与婚嫁礼俗
吕氏家族从河南迁到了关中,自然也就融入到了关中的风俗文化当中。在婚俗方面,吕氏结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关中风情,进一步丰富了关中的婚嫁礼俗。吕氏先人严格遵守传统礼教,这与其家学当中的理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礼记·婚义》中记载“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一继后世也。”可见,中国古代把婚姻摆在家庭乃至宗族的附属品的位置上。[15]
直到近代,中国的广大地区的婚俗都有规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6]生活在蓝田县乔村的吕氏后人们也是遵守这个规定。听村里的老人讲:“在旧时要是谁和谁要结婚,必须要请媒人,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在村里都活不起人,死了都进不了祠堂。好多青年男女在结婚之前和自己未来的丈夫、妻子都没有见过面,为了家庭或者宗族的利益就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这也是旧式婚姻的不幸造成了许多人生的悲哀。”
在乔村把嫁女叫“起发娃”或者“打发娃”这就意味着女儿要成为别人家的人了。蓝田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子泼出去的水”也就是这个意思。在深受吕氏文化熏陶的乔村在婚礼上严格按照“六礼”就是:聘媒、合婚、押贴、借礼、婚礼六个步骤。女子嫁到男方家里以后要完全服从丈夫,这也是受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的影响。要求女子必须恪守妇道,要守贞洁寡妇不得再嫁,压制人的正常欲望,这就是受“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文化的进步,现在乔村的婚嫁礼俗已经摒弃了旧式婚俗的糟粕,青年男女们自由恋爱,父母们也不做过多干涉。不过现在农村婚礼的很多方面还沿用先人的礼节,那就是结婚的彩礼、结婚前会找媒人去说媒、新娘子回门等。这也是后人对先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吕氏文化与丧葬礼俗
吕氏家族在北宋可以说是盛极一时,如此兴旺的大家族对人身后的事情也有很多规定。其中吕大临更是推崇周礼,毕生希望恢复周礼。“《周礼·春宫·大宗伯》有‘以丧礼哀死亡’之说。生老病死出之客观规律,居丧哀悼发乎人之常情。”[17]吕氏先人们对丧事也有严格的程序:倒头、噙钱绊脚、报丧、倒头饭、打墓、入殓、寿枋、起灵、祭礼、下葬、引魂幡[9]、路祭、掩埋、祭祀等丧葬古礼,父母过世必须守孝三年。《论语》中讲到“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18]新中国成立后,丧葬礼仪简化了许多,乔村的吕氏后人们也简化了先人的丧葬礼俗,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在外谋生或经商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操持旧礼。据乔村中的老人讲现在村子里过丧事两三天时间基本就结束了,原来的丧礼是十分隆重的,动辄半个月,有时候人要在家里放一个星期才下葬,守灵与开吊老丧要在家里设灵堂三至七天。此时,请乐人、僧人念经做道场。按照阴阳先生书写的“七斋表”(每七天为“一七”,共七个七)49天,还要举行“七祭”,就是逢七烧纸祭奠。死者逝世后三年内都要守孝,三年内家中过年不可贴红对联,要贴成绿对联,以表示对逝者的悲悯。
据乔村里的老人讲:“乔村、五里头等这些吕氏先人生活过的地方都是很有讲究的。吕氏家族墓地的所在地五里头村是通往京畿的官道,皇帝有旨意就会传于此地,文臣武将路过此地都会停轿下马,以示尊敬。因为此地距离县城有五里地的路程所以叫做“五里头”。吕氏先人的居住地乔村是当年用周易八卦、风水点穴选择的吉地当地人称为凤凰穴,这座岭就被称为凤凰岭,现在建有凤凰岭公墓。
(二)吕氏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在走访乔村的途中,可以看到村里都通了水泥路,道路硬化做得很好,而且路的两旁还有路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村委会门前设有健身器材,平时茶余饭后、田间忙罢人们就会来这里锻炼身体。村里也建起了村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娱乐设施,据村里的老人们讲原先没有这些配套设施的时候,人们就打打麻将、谝谝闲传,现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我调研乔村是在朋友的陪伴下我们两人一行。给我们做向导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姓吕的老人,老人面目和善,待人热情还招呼我们去他家喝水这反映了乔村好客的村风。据老人介绍自己是吕氏的后人,他把我们带到了村委会前的四吕墓碑,一一讲解着祖先当年的荣耀,时不时潸然泪下。老人说:“当年吕氏选择此处为家族生存地时是特别讲究的,乔村地处岭地村子两旁交错着旱沟和水沟,古人选择宅地讲究依山傍水,而乔村恰好满足这一条件。”
吕氏的后人传承着《吕氏乡约》中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精神。在乔村道路两旁的墙上我们就发现了不少画有邻里关系、孝道文化的图画、标语,据村里人讲这些墙面叫做“吕氏文化墙”。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乔村人的邻里关系相处的十分融洽,平时谁家有个事邻居们都会来帮忙,比如盖房子、娶媳妇等。乔村人有一句话说“娶媳妇盖房大家帮忙”,千百年来乔村人一直如此这也应该是受吕氏文化的影响。
据向导吕大叔讲,农村淳朴和睦的邻里关系,让生活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里人羡慕不已。尤其是在吕氏家风的熏陶下,乔村的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在吕大叔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北头的王阿姨和刘阿姨家,今年56岁的王阿姨和63岁的刘阿姨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在乔村的父老乡亲们看来,他们简直比一家人还要亲。从当年在生产队挣工分开始,两家就很亲近,一直到现在他们两家人在生活中都是互帮互助。刘阿姨唯一的女儿嫁到了城里,平时女儿女婿工作也忙一年难得回上几回家。几年前刘阿姨的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刘阿姨就一人独居,难免生活上多有不便之处。作为邻居的王阿姨把这一切都看在心里,每当想起刘阿姨一人面对着空荡荡的房子时,就替王阿姨伤心,一有空她就来到刘阿姨家和他拉拉家常免得她孤独,每当做了什么好吃的饭菜就会叫她一起吃。有时候还会叫上她一块出去逛逛庙会散散心。当然像这样融洽的邻里关系在乔村还有很多,正如孟子所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在乔村有一位从外地嫁来的媳妇,一提到这个媳妇村里人都竖大拇指,这就要谈到这个外地媳妇的身世了。听村里人说她是从河南嫁过来的,刚嫁过来时候这家条件还挺富裕的,媳妇也很能干,屋里屋外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家里经营着贩粮食的生意,十里八乡的都来他们家交粮食,家里光景很好。那一年夏天丈夫去县城交粮食时却天降大雨,话说那场大雨是几十年难见的一场大暴雨,丈夫在那场大暴雨中不幸身亡。那年两个孩子都还小,老大上高中,老二上初中,婆婆没经住打击也离开人世,这个家就剩下她和两个孩子还有七十多岁的公公相依为命。年轻的她没有选择改嫁而是选择了扛起这个家,为了两个孩子和年迈的公公。她继续经营着家里的营生,几十年如一日,还好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也算是对她最好的回报。好景不长公公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这下伺候公公的重任又落到了她的肩上。俗话说久病无孝子,何况还是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妇,可是她做到了。为老人做饭洗衣服,平日里帮老人翻身擦洗身子。村里人都夸这位儿媳妇真是了不起,当然这只是乔村众多“孝子”中的一位。深受四吕文化影响的乔村人把孝道看得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不光继承了祖上的孝道文化,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
在乔村的大路旁我们发现了一个奶牛场,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养了数十头奶牛。据奶牛场的负责人讲:“咱之所以办这个奶牛场是因为距离村子不远的县城里的伊利奶厂,我们平时就是给伊利奶厂送奶,奶厂的开办也给咱农民指了一条财路,咱的奶牛场和伊利奶厂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好路子,这也要感谢国新农村建设鼓励发展养殖业的好政策。”

村中还有一处挂着“蓝田四吕文化中心”的民居,经过主人的同意后我门进去采集照片和信息。进去后正对门的墙上挂有蓝田四吕的画像,画像的上边有两行红色大字“蓝田吕氏宗亲会”和“蓝田四吕文化中心”。两旁是吕氏后人的书法作品,在靠右手的墙上摆放着有作为的吕氏后人的照片,被称为是功名录。第一位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吕惠民教授,下来就是考入名校的后世学子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可见吕氏家族自宋至今千年而不衰与其对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离开乔村的时候我们在村口看到了“满心都是善,满眼都是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标语,不难发现吕氏后人紧跟时代的主题,建设美丽乡村、共享文明家园,将吕氏一族的发展和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
(三)打造四吕文化旅游品牌
自“十三五”以来蓝田县XX便紧跟xxxxxxx的“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蓝田县被称为是西安市的“后花园”,位于古丝绸之路上,蓝田应该借此东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蓝田县的旅游业。为此蓝田县XX提出了建设“人文山水蓝田,生态思路慢城”的口号。蓝田县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孝山”的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天下第一汤”的汤峪温泉;被誉为“六朝名刹、第二敦煌”的水陆庵;东汉才女蔡文姬墓;距今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近两年又兴建了白鹿原影视城和白鹿原民俗村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蓝田的旅游业形势非常乐观,“星期天到蓝田”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时尚。蓝田应该在大好形势下抓住机遇打造四吕文化旅游品牌。
“中国文化交流网讯:12月18日,《和谐之声·蓝田四吕》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在西安举行。研讨会上,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村主任吕晓益和香港瑞杰国际集团国际贸易部部长惠娇娇分别代表双方签订了《联合开发建设四吕文化旅游景区合作意向书》,这标志着蓝田四吕和谐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同时反映蓝田四吕题材的电影也列入了议事日程”[19]
四吕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已经势在必行,深入乔村调查结合相关资料从辐射地域、游客构成、和市场前景几个方面现将四吕文化旅游产业做如下预测。
四吕文化旅游景区在规划时可以恢复:吕氏家庙、祠堂,设立名人蜡像、吕氏文化交流中心,《乡约》展厅等并配合乔村新貌和新型农业示范区及科学养殖业示范区。以及桃花园、樱花园和生态餐厅,民俗文化展厅,宋文华商业街。乔村位于凤凰岭上,地处312国道和101省道边上,交通便利为其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对四吕文化景区做如下规划:景区背靠凤凰岭以三里镇乔村、为核心,经312国道或101省道进入景区,景区是以宋文化为核心由吕氏家庙、祠堂、文化展厅、科学养殖区、新型农业区和生态餐厅。景区的最外侧是仿宋城墙,还建有宋文化街,文化街上建有宋代勾栏瓦肆等娱乐设施,还建有人工湖、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蓝田县应紧抓这个契机着力打造四吕文化景区,将乔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将蓝田四吕文化打造成为蓝田旅游产业的旗帜,有力地推动蓝田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四吕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结语
蓝田吕氏兄弟以学术造诣和政治影响力享誉整个北宋政坛,一方面关学思想支撑其家族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家族政治势力又为其关学思想提供政治经济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使得吕氏家族历经千年而不衰。《吕氏乡约》不仅教化乡民改善了蓝田和关中地区的民风民俗,还影响到了其他地区,成为后世乡约的范本。乡约中的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吕氏家族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文化和北宋陵寝的规制有重要意义。吕氏文化深刻影响了蓝田及关中地区的宗族观念、婚丧嫁娶等风俗,已经融入到了蓝田人血液当中。将吕氏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使之成为蓝田旅游业的一张名片,成为“人文山水蓝田,生态丝路慢城”的龙头。更好地促进蓝田县域经济的发展,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九十九·吕大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839.
[2]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3:989.
[3]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九十九·吕大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839.
[4]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九十九·吕大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842.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1:476.
[6]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94.
[7]王美凤,张波等.关学学术编年[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7.
[8]程旭.吕大临与关学及《考古图》[J].文博,2007(12):60.
[9]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四十一[M].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325.
[10]李晓东.论吕大钧及《吕氏乡约》在理学史上的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1987(2):30.
[1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九十九·吕大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844.
[12]《文史参考》编辑部.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八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有关“考古鼻祖”的考古发掘[J].文史参考,2012(20):22.
[13]张蕴.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考古北宋金石学家的长眠之地[J].大众考古,2015(2):2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