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广西位于“一带一路”的发展枢纽,毗邻东南亚各国,尤其与越南、泰国、老挝保持密切频繁的进出口贸易,大多为农产品交易,盛产亚热带水果,药物产品,农作物等,依靠“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享受国家“一带一路”的补贴优惠,进出口优惠。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弥补不足,出口产品让中国生产、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广西在体验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同时开始反思在进出口中面临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在新常态下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让广西农产品更好的更优质的走向世界,平衡供求关系,加强对内农产品出口贸易产业链的优化,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
一、广西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新常态
1.一带一路
2015年3月28号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发展策略,即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的象征,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和合作。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在中国现提倡“中国梦”的今天,传承古老丝绸之路精神,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现状下,复兴繁荣中国,广西位于一带一路发展枢纽,此发展策略的提出给广西带来机遇和挑战。
2.供给侧改革
经济稳定讲求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广西贸易发展现出现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大,造成产品的滞销影响下一年新一季的农作物播种,影响农民收入的现状。广西的农产品芭蕉、荔枝、龙眼、芒果等都是其地区的特色产品,因为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产品的光合作用及热量的收集,其地区的水果甜度大,产量丰富。拿广西的荔枝为例,广西玉林盛产荔枝,却到了丰收季节大量滞销卖不出去,南方广西本地的需求和供给不平衡,导致滞销。
3.中国东盟升级版
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已经具有较长的发展时间,而贸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就双方农业产成品的贸易情况来说,既有“取长补短”但也存在竞争关系。首先先从“取长补短”方面来看,广西的地形地貌主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可以用来开垦作为耕地的土地面积毕竟还是有限的,而在这样的地形地貌开垦出来的耕地多数是以零零散散的小块土地拼接而成的,很难实现机械化,这就降低了广西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同时让农业种植和收获的“量”上就处于一个劣势地位。但是对于东盟国家来说,他们属于农业的传统大国,并且诸如像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这些国家拥有许多肥沃的土壤,大片的处于平原河坝的土地经过开发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大片的农耕土地是东盟国家农产品产量大的一个有利条件,对于广西这种耕种土地较为缺乏的地区来说,这一方面也是值得“互补”合作的地方。其次是对于农业技术方面来说,虽然东盟国家总体来说,科学技术方面的水平和中国比起来还是稍显落后,但是在农业科技和经验方面与广西比起来却是广西稍显落后。众所周知,东盟各国长久以来都是农业国家,在一系列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许多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进行的,所以就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的同时又让农业科技得到提高。且自“东盟”成立以来,显著拉动广西的区域经济,东盟博览会每年于广西的省会南宁举办,吸引外商投资,拉动周边经济,在充分利用地理位置接近,饮食习惯,文化习俗,气候条件接近且水运便利的优势下,无形中促进广西的农产品对东盟等东南亚地区的出口,中国积极与东盟各国开展贸易沟通,进行贸易往来。
二、浅析广西农产品出口现状
1.出口规模
对比近两年来广西农产品对各国地区的贸易数据统计可知,广西对外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对亚洲的出口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80%,在亚洲中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占主要,尤其为和广西接壤的越南,出口贸易额占对亚洲总贸易额的80%,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要。
2.商品结构
广西主要出口农产品为蔬菜、粮食、新鲜、干水果及坚果、茶叶等,其中可以显而易见,广西出口的大多数农产品为初级未加工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广西物产丰富,位于热带季风区,昼夜温差大,温度高,日照时间长,能给予农作物丰富的甜度、热量,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在广西的气候条件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初级未加工农产品,收获利润较小,且不可替代性较差,别的国家可以通过种植此类农产品占据广西农产品国际市场,因此加工农产品,对其专业化产品进行包装及品牌化设计管理从市场份额的不可替代性来看也是大势所趋。

三、广西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广西农产品出口贸易之所以无法打开市场,主要问题在于产业链,广西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大多为粗放型,大型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并且分散,不利于形成便于集中出口管理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形势,不利于规范生产,不利于规范加工过程中的包装等集中管理,不利于物流运输,小而分散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外贸出口贸易,不能形成完整且较为成熟的出口贸易产业链,这种生产方式过于落后,已不适合现代农业和现代贸易的发展,制约了广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于出口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产业链进行以下分析:
1.产前阶段-低端农产品供应
低端农产品供应过多,未形成专业化生产: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缺乏专业人才,营销方式单一。以广西凌云县白毫茶为例,白毫茶又名白毛茶,名字的起源因为其叶背上长满了白毛,且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致使白毫茶,色翠、毫多、香醇、味浓、耐泡五大特色成为中国名茶中的新秀。也早在1984年就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之一。优良茶叶需要专业性的人才针对适宜白毫茶生长的气候、光照、水分进行深入且专业化的研究和推广,需要对农作物本身有着深刻的了解并有先进的科技研究方法嫁接等工作培育出优质的农作物。专业性人才一般集中在高校,而广西境内高校除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茶类专业研究,其余学院并未涉及此类研究项目,不仅没有专业性人才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更重要的是,没有深入研究培育优质的种苗,大多种苗不符合国际标准,难以形成专业的出口种植,XX没有重视相关产业发展,没有投入相关资金进行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培养。这无疑给白毫茶设置了一道道贸易销售障碍,导致广西凌云县白毫茶的研究和开发停滞不前,科研水平远不如其他地区的名茶。其人才的缺乏为根源,导致无法进一步向科研方向深究,不满足与日变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出优良白毫茶品种,为白毫茶打开市场。
2.产中阶段-生产种植问题
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产中阶段主要是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中出现很多问题,诸如: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集成效应;种植技术落后,多培育出问题或低劣农产品。由于广西平原较少,丘陵和喀斯特地貌为主,广西的地势和传统的住宅坐落的相对分散,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习惯,梯田耕种为广西地区特色的耕作方式,利用了山丘的独特地貌,但由于一些农民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很多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不能达到国际要求,常常为低劣甚至问题产品,甜度等都不符合国家出口标准及别国的进口标准,严重影响了进出口贸易和农民的收入。农产品所谓的无效供给过多,例如稻谷、玉米,西瓜等很多丰收了却卖不出去,不仅占用粮食的库存,滞销导致的很多农产品无法收割,从而影响了下一季的农作物生产,形成恶性循环。一些生产周期较为短的家禽类,如鸡鸭鹅等,其又不符合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卫生技术不达标,无法大规模出口,一些农产品使用的肥料不达标都导致了问题农产品的出现,产生滞销现象。在现代化商品化的农产品贸易中,应由XX或有组织性可靠的集合农民,圈地进行集约化生产种植。
3.产后加工阶段
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产后加工阶段是广西农产品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瓶颈:广西农产品的加工业仍旧处于相对落后的模式,加工的深度和精度都不够国际化的标准,且没有商业化的包装,logo。这一主要问题导致广西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缺位,无法扩大贸易出口规模,制约了广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农业工业化进程缓慢,且已经相对落后于国际需要,不适应市场标准。在现代化和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广西大多农产品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包装,logo和相应的宣传,无法利用品牌效应吸引新老消费者。广西实际具有拥有自己特色的农产品,如黄牛、水牛、黑山羊、土鸡以及荔枝、龙眼、西瓜等亚热带水果,可是生产较为分散,无法形成集聚效应,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集中销售,因此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难以形成规模化贸易。
像黄山毛峰成为了安徽黄山的名片,广西凌云县白毫茶也成为了凌云县甚至广西的名片,可凌云县的宣传方式单一,并没有形成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除了少数的几家连锁店有网上销售渠道和专营店,其余的大多数白毫茶都是被动的等待茶商来采购,信息交流不平衡,也极容易导致盲目定价,失去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另一方面,三次产业融合形成的新的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且不具备品牌意识,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乡村旅游、休闲养生已经健康饮食生活的需求。
4.流通阶段-物流体系落后
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流通阶段也是制约广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已经漫延在中国商业之中,现在的企业如果脱离互联网、脱离物流则无法适应国际商业市场的潮流。在流通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广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物流参与主体市场化程度低
现在广西从事农产品物流的大多为小商户,属于经营规模小的较为分散的个体商户,大多的企业目前是单一的运输方式或只提供仓库储存,没有进行别的第三方物流的增值服务,市场参与度较低,大多数农产品弄生产出来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进入一些小型或者大型农贸市场进行流通,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市场化的物流集散方式。
(2)组织成本高、效率低且损失大
广西农产品的物流较为分散且规模小,冷链的构建需要大量资金,小的物流公司无法承担,因此无法构建完整的上乘的冷链系统,管理水平低,导致物流管理混乱,物流效率低下,且占用库存和路途运输损失消耗较大。
(3)农产品出口贸易物流体系缺少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广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个物流市场混乱,整个供应链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严重影响物流管理的整合和发展,除此之外,物流体系的设备管理、操作过程都繁杂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物流进程速度。农产品出口贸易物流体系急需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低下,物流网络如果不能形成全区化、全国化的物流信息网,则会大大影响出口的效率和进度。而目前广西境内由于物流平台起步较晚,很多商贩只能通过一对一的买卖,沟通了解和物流传递的渠道单一,没有多样化多向发展,单一的脉络不能支撑起整个广西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农产品信息不流通,物流不畅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的不平衡致使不能让所有广西的农民和商家参与到农产品贸易中来,被动且单一,发展受限。
5.消费环节-市场局限
广西农产品出口主要向东盟十国发力,因为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先天地理和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优势,广西境内的农产品出口根据上文提到的数据,80%出口亚洲,亚洲中80%销往东南亚即东南亚国家联盟地区,这一贸易方向是势在必行的。但这同时也给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形成了一些阻碍,出口产品具有相似度,市场竞争力不敌当地本土商品。广西农产品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出口主要为谷物、食用籽油、茶叶、蔬菜、水果、药材等基础农作物,而东盟国家也盛产这些基础农产品,因此,出现了市场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商品重复率高,同质化严重,如何让我国出口农产品在东盟打开市场,具有市场竞争力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
二、新形势下促进广西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一)XX层面的建议
1.在针对农产品出口产业链的产前产中阶段:针对于培育本土特色农产品和低劣、问题农产品:可以批一定的资金投入于高校,开设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产品研究,培养专业化科技型创新型人才,进行深入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未来广西特色农产品如白毫茶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和知识储备。另外XX可以联合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投资,开设专门的研究院研究中心进行农产品幼苗的培育和研究;并对高校相关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分配,以岗位需求带动人们观念转变。
同时,发展“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以需求划分为导向的经济区域合作,而不仅只是发展以地域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合作。拿宁夏举例,宁夏为内陆省份,不挨着外国,但打破经济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的资源互补,宁夏寻求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实现真正的区域协调、互联互通。
2.在针对农产品出口产业链-物流流通阶段:制定相关规定让物流规范化;创新冷链物流的流通模式;开拓农业多功能;并且增强产业链物流端的发展:在物流产业是第三方平台的相对新兴产业,XX要给新兴产业发展机会,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的肯定,地方制订相关规定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范化专业化;XX尤其要利用相关专业人员做好信息平台的建设,让信息共享,让产业链中所有的生产者和贸易者参与到信息沟通中来,直接间接的进行沟通,享受开放型信息社会,避免因为信息不流通而产生的无形的贸易壁垒。开拓农业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家乐”等第三产业,以娱乐休闲养生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了解,多信息渠道利于贸易沟通。强产业链物流端的发展,增加物流运输中的增值服务。
3.在针对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消费环节:云南和广东也和东盟等国具有区位优势,尤其以云南举例,云南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且利用湄公河的水上运输具有较强优势,可加强与他们的合作,而不只是竞争关系,如建立的昆明-南宁-河内经济走廊,连接了三个城市的经济走廊,让贸易市场扩大,互利共赢。
(二)企业层面的建议
1.在针对农产品出口产业链的产前产中阶段:优化农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生产适宜生长的农产品。优化农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加强检验检疫技术,严格把关检验标准:关于3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检验检疫,加强质量检验,将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严禁出口,迫使其提高质量标准。
2.在针对农产品出口产业链-产后加工阶段:广西的工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像有些有名的工业城市如柳州等,有良好的工业化发展基础,一些工业化企业可以将视野开拓,讲工业与农业相结合,让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让农业走向工业化新型农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由分散低配的农作物种植向集约化生产运作转型,积极引进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学习借鉴别地的集约化生产,将一些已经脱离农业收入的农民家庭,进行土地重新分配,包给具有集约化管理经验的农场主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实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和集约化生产运作。
3.在针对农产品出口产业链-物流流通阶段:第三方物流公司加盟:鼓励社会具有大型冷藏技术和冷链物流供应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加盟农产品出口,形成固定的产业链发展,合作共赢,社会第三方物流企业除要靠XX的政策优惠推动,物流公司也要转变自身原有观念,物流是现代社会信息化的产物,作为第三产业,不仅服务于电商等公司,更要扩大市场份额,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找到新的利益增长点。
结束语
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用供给和需求错配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广西的农产品出口也同样面临如此问题,由于一些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同时耕种同一种农作物,致使同片区域该农作物供给过多,价格暴跌,致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打击。且一些农民专业耕种知识匮乏,经验过少,无法根据土地和天气的变化改变生产方式,致使一些农作物无法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成为问题农产品。低端的农作物农民生产过剩,不依据现形势生产质量较高的或者进行包装加工成为中高端产品,中高端产品需求远大于供给,出现“农民卖不出,百姓买不到”的窘困局面。
本文主要就产业链为指导方向,从产业链的产前开端到最后市场阶段每一步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宏观XX方面,中观市场方面,微观企业个体方面都分别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欧阳碧媛,张建中“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D]2017(2)
[2]李卓丹,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策略研究[D]2017(5)
[3]广西省XX统计处:《广西年鉴》2016[J]
[4]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农业志》2015[J]
[5]常瑞等人,“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M]F74
[6]鲁洋“基于CIS系统理论的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S571.1
[7]夏丽丽“广西农产品物流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6(2)
[8]孙硕“零关税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东盟的SWOT分析”[D]2016(2)
[9]马小雅“互联网+背景下广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分析”[D]2016(7)
[10]张则灵“广西生鲜农产品O2O电商模式发展探析”[J]2016(8)
[11]巫德富“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广西农产品发展策略”[J]2016(12)
[12]晋乐“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广西农产品与东盟国家农产品竞争性与互补性”[J]2016(10)
[13]杜凤蕊“广西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2016(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