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XXX进入XXX,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极大的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许多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迅速发展,而港口物流则是物流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港口物流将各种物资流动与交换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依托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对港口资源整合进行优化。在这种完善的体系下,港口所提供的服务就更加全面。
港口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物资流动里非常重要的节点,为加速货物流动速度、增加货物流动量以及为当地企业经济飞速发展增添了很多动力。这十分有利于我国以港口为依托的各级城市的崛起。
我国拥有1.8万千米海岸线,11万千米以上的内河航道错综复杂,同时还含有数量极多的大小各级港口。根据归纳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的大小港口多达四百多个,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吞吐量过亿吨的大港共有36个,百万吨港口也是数不胜数。
在当今环境下,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进出口贸易繁荣发展,带动国际物流业飞速发展,港口物流在起到物资中转的作用的同时,还应具备多种物流功能,只要发挥出其国际物流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作用,将会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各大港口也正在学习国外成熟大型港口的先进经验,在逐步引进并改进企业港口基本设备以及加强港口物流服务能力。
在我国,青岛港是具有126年历史的国有特大型港口,主要从事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和国际客运服务,货物种类主要有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青岛港由青岛港区、黄岛港区、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四大港区组成。青岛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位于我国北方海运中心-环渤海地区,东与日韩朝鲜隔海相望,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带非常优势的出海口,具有十分优越货物交流中心的经济与自然条件,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世界第七大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面对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它必将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青岛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因素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完善了其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全年货物吞吐量逐年上升并于2016年突破五亿吨大关。今年以来(2018年3月份),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船舶准班率一直保持100%,创出了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39.74自然箱的世界纪录。3月6日上午,青岛港与西班牙穆尔西亚自治区卡塔赫纳港在海尔洲际酒店签约建立友好港关系。至此,青岛港建立的友好港已达22个,青岛港的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大。建立友好港后,青岛港与卡塔赫纳港将利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战略机遇,共同围绕港口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员工培训、作业流程优化及装卸效率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对于青岛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国际化进程,推动港口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港口物流相比较国外成熟的大型港口毕竟基础薄弱,在迅速成长的同时,也显露出很多状况和问题,比如港口企业规划不够详尽,与国际标准差较远;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低;目前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运量规模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2.9%,运行效率不高,货物中转转运所耗费的成本约占全程物流成本的30%。多式联运发展滞后,已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短板”;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绿色港口的建设也要提上日程。
由此可见,青岛港的发展不单单代表的是港口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其发挥水平已在世界前列,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在现代物流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的情况下,理应为提高青岛整体竞争力、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和我国的“一带一路”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采用恰当的技术和理论方法,分析青岛港口的先进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为奠定青岛港在北方航运中心的龙头地位、促进环渤海周边港口物流发展和分工布局、实现青岛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是一个亟待解决又意义深远的课题。
1.1.2研究意义
对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青岛港在国际物流节点上的作用,发展港口物流、拉动港口及其区域经济。其研究意义如下:
在理论意义上,本文研究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策略问题,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等相关理论,从理论方面阐述港口物流发展阶段相关理论,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总结青岛港物流发展战略方向、制定发展策略,丰富港口发展策略的理论依据,为港口物流发展和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持。
在现实意义上,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对青岛港进行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岛港口自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港航领域内的贸易、金融、信息等现代港航服务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通过研究分析青岛港口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抓紧机遇、不畏挑战。其港口物流的发展也会辐射周边港口的发展,为周边新兴港口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分析,选择青岛作为上合组织峰会的东道主城市,折射了中国在倡导“一带一路”上的努力。青岛既与欧洲有铁路连接,也与其他国家有海上连接。青岛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青岛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开放的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血液,这些要素成了青岛融入“一带一路”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历史,青岛的城市变迁早已深深打上了“一带一路”的烙印。在这场伟大实践中,青岛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青岛始终以全球视角,全面关照历史与现实,重新审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执著找寻世界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打造跨时空的发展之路,不断丰富着“一带一路”的内涵,提升着青岛在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本文试图研究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并制定发展策略,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2研究依据
1.2.1主要理论依据
①对环渤海区域港口物流及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研究。作为北部港运中心——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发展及世界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港口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作为北部大港之一的青岛港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越发突出,有关青岛港物流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内容和方向也越来越丰富,涉及港口物流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对环渤海区域及青岛港的现状分析、未来预测、发展策略、发展规模、合作模式等。
②对港口物流发展的研究。国内对港口物流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非常之多,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物流的发展过程、物流供应链、冷链物流、绿色物流、物流产业的竞争与合作、XX对于物流的角色、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多式联运、港区联动,以及根据具体实例探讨港口物流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等。
1.2.2相关规划依据
①201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试验区要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旧动能转换经验并及时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能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去产能走在全国前列。为落实《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青岛建设成国际性港口城市,打造成为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3月27日,青岛港航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会暨青岛邮轮经济发展指数发布会在青岛举行。据悉,此次发布会由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主办,也是国内首个邮轮经济发展指数,能全面、及时、准确反映青岛邮轮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
②《青岛市建设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总体规划》提及,建设国际港航大数据中心。青岛市交通运输委港航管理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有限公司等三方,决定共建“青岛国际港航大数据中心”,面向全球港航信息服务市场,联合开展港航领域的大数据获取、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服务和大数据交易等关键业务,将有力助推信息化与港航业的融合发展。
③围绕青岛市“创新+三个更加目标”的要求,落实“一三三五”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致力于推动青岛港航产业转型升级,将青岛传统港航业发展的区位、运输、装卸等优势转化为交易、贸易、服务的优势。
1.2.3相关现实依据
①青岛港优势与定位。青岛港的优势主要有:地理位置优越、港口软硬件条件突出、腹地资源丰富。根据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建设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及山东省推进海洋经济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②青岛港口物流业现状。青岛港是我国沿海进出口大港。港内拥有完善的港务配套设施,正在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港口。青岛港的多种优越条件非常适合物流产业的发展。这几年,青岛市物流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服务功能比较单一、效率低下、物流包装回收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暂时限制了青岛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到可供青岛港选择的发展策略矩阵;最后根据SWOT分析结果和青岛港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出青岛港的具体发展策略,从而为青岛港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内容主要包括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结合青岛港口物流的实际情况,将报告的主要内容划分为六大部分。即: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依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章:港口物流概述。主要介绍有关港口物流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和功能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分析。主要利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SWOT等方法,从青岛港口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青岛港口物流的环境进行分析,得到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矩阵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方案匹配。
第四章: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策略,根据SWOT分析结果,提出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基本目标与战略定位,以及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具体策略。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所做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1.3.2研究方法
①文献的归纳研究法。收集大量的有关对港口物流研究的文件,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了解有关港口物流的研究成果和有关的研究方式。
②定性分析法。通过SWOT模型对青岛港口物流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定性分析,以制定其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③综合分析法。在研究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策略过程中,不仅对有关港口物流有关的文献进行理论学习,更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岛港口物流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策略。
第二章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相关理论概述
2.1港口物流的相关概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港口及港口物流的定义都有各自的理解,每个人的侧重点的不尽相同。有人将其看作成一个枢纽功能,有人将其看作成一个体系。根据时代的不同,港口物流的定义也由侧重于单一的功能发展为侧重体系化、模式化的现代港口。
其中,我比较倾向于学者Klin对港口物流的见解,港口物流是通过综合多种运输方式并将它们整合起来,把陆运、海运紧密联合起来。港口不仅要有运输中转功能,还要有储备、制作、集散货、自由贸易、金融服务、人文交流等功能。
2.1.1分析工具介绍
20世纪80年代X旧金山大学的教授最初提出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是其研究模型,它经常在对企业内部的环境与外部的环境分析上被使用,便于进一步得知企业目前所在的竞争的环境,更好地预测将来抗衡前景,拟定适合经济方略的方针。
在SWOT中“S”指优越的条件(strength),“W’’指内里的劣势的条件(weakness),“O”指外界的宝贵机遇(opportunity),“T”指外界所面临的威胁(treats)。
SWOT分析法分为以下步略:
(1)对环境因素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环境原因研究有哪些,它分为内部的环境原因研究与外界
的环境原因研究。其中内部的环境研究也就是非宏观的环境研究;其外部条件因
素分析即为非微观条件分析(人口的条件、社会的条件、经营的条件与政治的因
素等)与中等视条件分析(行业条件分析)。其次,对于要分析的环境调查研究,
通常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从而找到它里面的积极的因素与不良的因素,进而进
行分类归纳。
(2)构建SWOT的矩阵
依据以上的调研结论把机会的因素、优越的因素、不良的因素及威胁的因素
依照不同影响的程度或轻重缓急等排列的方式构建SWOT二维矩阵。
(3)拟定战略的方针
针对SWOT分析目的能够给拟定企业战略进行服务的,所以构建SWOT矩
阵之后一定要做到最大地发挥其优越的因素,克制不利的因素,运用机会因素,
消除威胁的因素;使用系统的看法、辩证的看待问题,找到企业以后发展可选的
方针。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有四种不同的策略方案选择:
①多元化经营的策略:其对照的是ST组合,其内部资源具有优越性,可是其外部处在受威胁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选取“不会全部鸡蛋放置在同一筐子里”的方略,即所谓多方面元素性方针策略。
②防御型的策略:这一策略相对应的是WT组合,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肯定有问题,此时的企业处在内部的劣势,外部的环境不会好,所以企业必须采用防御型的策略。
③扭转型的策略:这一策略对应的是WO组合,这时企业处在内部劣势,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但是外部的环境优越,所以企业这时就应该把握住外部的机会,进而对内部劣势进一步调整,目的就是更好地发展。
④发展型的策略:这一策略对应的是SO组合,其内外的条件非常优越,这个时候企业各方面都很优越,所以必须大力度发展。
第三章青岛港口物流环境分析
3.1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1政治与法律环境(P)分析
⑴宏观环境
①在xxxxxxx的xxxx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现代物流供应链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新方向。
②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港口等枢纽要完善综合合服务功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共同运行,促进协调高效,进而提升交通物流整体效率。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珍惜自然资源。加强标准化、现代化运输装备和节能环保运输工具推广应用。加快智能交通发展,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装备应用,加强联程联运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益。
③始终重视和加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使物流体系的调整和国际进一步衔接,有利于物流业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推动我们国家物流走出去,全球网络的布局,培育中国大型物流企业,倒逼国内物流制度创新和改革。
⑵微观环境
①201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此举有利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青岛建设成国际性港口城市,打造成为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②《青岛市建设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总体规划》提及,建设国际港航大数据中心。青岛市交通运输委港航管理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有限公司等三方,决定共建“青岛国际港航大数据中心”,面向全球港航信息服务市场,联合开展港航领域的大数据获取、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服务和大数据交易等关键业务,将有力助推信息化与港航业的融合发展。
③围绕青岛市“创新+三个更加目标”的要求,落实“一三三五”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致力于推动青岛港航产业转型升级,将青岛传统港航业发展的区位、运输、装卸等优势转化为交易、贸易、服务的优势。
3.1.2经济环境(E)分析
⑴宏观环境
我国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直到2017年底,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较去年增长了5600多;全年国民总收入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城镇人口7929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43.5%,比重逐年增高。
港口、机场、高铁、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铁路网密度为129.2(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建铁路投产里程为3038公里;公路网密度为4892(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新改建公路里程313607公里;全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通过能力为24858万吨/年;新增民用运输机场11个。2017年货物运输总量479亿吨,比上年增长9.3%。货物运输周转量196130亿吨公里,增长5.1%。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比上年增长6.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0亿吨,增长5.7%。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3680万标准箱,增长8.3%。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产0.3%。这些增长是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基础上取得的。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31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09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万公顷。
国内贸易中,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4290亿元,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972亿元,增长11.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26618亿元,增长10.2%;餐饮收入额39644亿元,增长10.7%。
对外经济中,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77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出口153321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02亿元,增长18.7%。货物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8718亿元,比上年减少4734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7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43045亿元,增长12.1%;进口30700亿元,增长26.8%。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35652家,比上年增长27.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776亿元(折1310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857家,增长32.8%;对华直接投资金额374亿元(折56亿美元)。
外汇储备也稳居世界前列,201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3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294亿美元。
⑵微观环境
青岛港口的经济腹地为经济大省——山东省。以xxxXXX思想为重要指导,近年来,山东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首要任务,加快实施建设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社会经济呈现稳中想好的势态,2017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72678.2亿元,较去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6.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2925.1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34876.3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构成为6.7:45.3:48.0。人均生产总值72851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790美元。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业增加值2802.3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总产量4723.2万吨,增长0.5%,是历史第一高产年。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28705.7亿元,比上年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
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8.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二一”结构进一步稳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4%。
客货运量平稳增长: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运量6.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9%;货运量32.3亿吨,增长14.6%。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5.2亿吨,增长6.2%。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路通车里程27.1万公里,比上年增加48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21公里,增加111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1240公里,石济客专山东段和龙烟铁路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沿海港口生产型泊位58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97个。榆横至潍坊、扎鲁特至青州“外电入鲁”通道建成投用,新增外电接纳能力500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19.4%。
市场消费运行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49.0亿元,比上年增长9.8%。新型消费快速释放。网上零售额25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178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进口7858.5亿元,增长22.2%;出口9965.4亿元,增长10.1%。
利用外资增势平稳: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79家;合同外资18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际使用外资1210.5亿元,增长9.0%。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实际对外投资377.5亿元。其中,跨国并购实际投资117.8亿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74.7亿元,完成营业额79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9.3%。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2万人,增长4.2%。
“一带一路”合作成效明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进出口48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出口2672.5亿元,增长6.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资100.6亿元,增长81.7%。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金99.8亿元,增长19.2%。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73.4亿元,增长11.2%。
3.1.3社会文化环境(S)分析
⑴社会环境
城镇化水平相较往年继续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58%,比去年提高1.56%,280万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市民待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89元,比去年高出8.2%;人均消费支出23072元,相较于去年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8元,比去年高出8.3%;人均消费支出10342元,相较于去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3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42.5平方米。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952.9万辆,增长11.3%。其中,私人轿车1140.1万辆,增长11.7%。
融合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33972.1亿元、96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6.0%。
新经济规模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⑵文化环境
教育事业呈现新气象: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交流轮岗校长、教师4.4万人。12个设区市完成校长职级制认定和聘任。有利于人才培养,为各个工作岗位提供高质量人才输送。
本人实地进入青岛港物流企业,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企业中,大专以上的管理人员占90%,并且年龄大多在25—40之间。并且近几年进入管理层的趋势是,本科学历以上居多;管理层也趋于年轻化。通过调查得知,物流企业更倾向于管理层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有良好的外语口语能力和沟通能力。如今,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不成熟,人才培养不够全面。若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全面的物流人才。势必增加物流人力资源的储备,使物流业充满新鲜活力,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3.1.4技术环境(T)分析
青岛港拥有停靠2.0万TEU船舶的集装箱码头、45万吨级的原油码头、4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20万吨级的煤炭码头;港区仓储能力、保税堆存能力均居我国港口首位。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精心打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建成投产。青岛港全智能化码头采用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模糊控制、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安全防范等技术,融合“五大系统”(码头操作系统TOS、设备控制系统ECS、闸口控制系统GO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网站预约查询系统),自主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为码头赋予一颗会思考、能决策的“大脑”。
第四章基于SWOT分析青岛港物流竞争力
4.1青岛港物流竞争力的SWOT分析
4.1.1优势(Strengths)分析
①青岛港具有悠久的历史。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具有126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历史悠久,发展时间长运营及发展经验成熟。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世界第七大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
②青岛港地理位置优势突出。
它位于我国北方海运中心-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南岸的胶州湾内。内水域宽深,四季通航,港湾口小腹大,东与日韩朝鲜隔海相望,是我国华北地带非常优势的出海口,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港口。
③青岛港口承载能力强。
青岛港拥有码头15座,其中拥有停靠2.0万TEU船舶的集装箱码头、45万吨级的原油码头、4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20万吨级的煤炭码头;泊位72个,其中可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泊位有6个,可停靠10万吨级船舶的泊位有6个,可停靠30万吨级船舶的泊位有2个。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
④青岛港腹地经济发展强劲。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之一的山东省,经济发展总量大且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72678.2亿元,较去年增长7.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876.3亿元,对港口物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⑤青岛港信息化建设先进
被人们称为“魔鬼码头”、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建成投产。青岛港全智能化码头采用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模糊控制、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安全防范等技术,融合“五大系统”(码头操作系统TOS、设备控制系统ECS、闸口控制系统GO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网站预约查询系统),自主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为码头赋予一颗会思考、能决策的“大脑”。
4.1.2劣势(Weaknesses)分析
①环境保护与绿色港口建设欠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绿色港口建设起步很晚,进展缓慢且成效低。发展初期缺乏一定的港口环保意识和建设规划研究,在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码头建设要紧跟经济贸易的速度,因此不能够有效地关注并落实绿色环保理念,阻碍了港口发展初期对绿色港口建设的进程;港口污染防治并无系统的监管措施,港口岸电设施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全面。
②多式联运水平低:尽管青岛多式联运走在全国前列,但目前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运量规模在全社会货运量中的比例微乎甚微,运行效率低,货物中转成本高达总成本的30%。发展滞后的多式联运,已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短板”。对于不同运输方式,其标准和规则的不统一性也是制约多式联运发展的阻碍。
③港口资源整合发展欠缺:青岛港与其周边港口并未建立起利于长远发展的合作竞争的管理机构,国内目前只有长三角港口群建立的“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来协调长三角港口的发展,使之分工明确,提高知名度,从而和国外港口想抗衡。
④港口物流人才缺乏:对于拥有丰富管理运营经验的物流人才和具有专业物流知识的人才,港口物流企业都由不同程度上缺乏。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一旦进入到大规模运作和发展阶段,管理运营人才和具有专业物流知识的人才将会至关重要。但现代社会,这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稀缺的。
4.1.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①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对青岛港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青岛港口物流高效、绿色发展,积极改进污染严重设施,加快先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背景下,青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城市,主动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立胶州国际机场,构筑“海陆空铁”具有立体化特色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分别获批“青岛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的建设,此举创新了贸易方式、改革了运输模式,使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提升,青岛由“彰显区位优势”转变为“突显功能优势”,在青岛实现了“一带“与“一路”的交汇。
③“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支持沿海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合作与竞争,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作用。青岛要想具有全球竞争力,就要率先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融入并了解贸易规则体系。这对于青岛经济及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将会是极大的帮助。“十三五规划”对绿色发展尤为重视,青岛港要积极构建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环保型港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1.4威胁(Threats)分析
①国内港口同行的竞争
环渤海地区一直都是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处于“三分天下”的态势,三者之间的一直在争夺北方港运中心的位置。同时,周边港口分流明显,新兴起的烟台港、日照港等也给青岛港的发展带来了冲击。烟台港无论是泊位长度还是泊位数都多于青岛港,其优越的港口环境也吸引了很多集装箱船靠泊其港口;而日照港区位优势同样显著,靠近中国海岸线中部,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俄蒙主要出海口,还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在地方XX的支持下,这些二线港口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发展潜力巨大。
②京津冀一体化促进了交通一体化、海关一体化、税收一体化等,交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将天津港及其周围港口资源进行整合,分工协作,统一发展。有利于推进天津港作为龙头港口进行发展。
4.2青岛港口物流发展swot矩阵

第五章针对青岛港物流发展的策略
5.1青岛港物流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对青岛港物流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利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充分结合青岛港内外部环境、自身优劣势和发展机遇与威胁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5.1.1积极的发展策略
①积极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发挥青岛发起的全国首家“多式联运发展联盟”的领头作用。这顺应了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的发展,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作为物流业发展主攻方向的作用。坚持推进“六个一”体系建设,使之协同发展。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如深化青岛“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仁川-胶州-凭祥”海铁联运国际班列。其中,胶州中心站作为全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胶州国际机场更是在建之中,要积极利用其优势发展海铁空多式联运。
②积极打造并完善信息化码头。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建成。这项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正是没有经验因而在前进道路上要慎之又慎,要不断进行完善创新,引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积极引进并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放眼未来,打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港口基础设施、口岸设施。
③力争发展冷链物流。坚决落实青岛港国际货运物流有限公司、青岛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及佳农食品集团签署的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口岸冷链物流的发展。积极保持其作为全国最大的冷冻箱装卸口岸的地位,利用这一优势,努力打造冷链物流,做大、做强冷链产业,致力于使冷链客户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冷链服务。发挥其良好的国检政策、便捷的海关,增加青岛港内存储冷库的存储种类,提升冷链物流的效率,节省时间。
④发挥青岛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定位”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其国际大港的吸引力,推进投资经贸合作,深入互利互信战略合作。不仅加强对外经贸水平,也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文交流。
5.2稳步推进的发展策略
①建设绿色港口。坚持“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健康发展、对环境影响与经济利益平衡的新型环保港口——绿色港口。将绿色理念融入到码头的建设与改造以及港口的日常作业中,同时创新港口发展模式。相关港口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开展研究,对绿色港口进行成熟的建设规划。“因港而异”,不同的环保制度对应不同类型的港口环境。对已建成的港口进行合理的改造,制定完善的生态建设规划,保证绿色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
XX不仅要加大宣传绿色港口积极效用的力度,更要加大投资力度,推出经济政策,补贴绿色港口的建设及改造。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投资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对绿色港口的建设。
②加强港口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我国港口航运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成熟的发展也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压力。在沿江、沿海及港口城市,船舶排放已成为重要大气污染源之一。因此,应鼓励使用含硫量低的燃油的船舶,禁止使用硫含量高燃油的船舶,禁止国外使用硫含量高燃油的船舶进入青岛港口停泊。顺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支持鼓励建造使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型船舶。
加强岸电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电网将电力输送到港口的分电站并通过岸电系统将电力输送到船上,让停靠的船舶关闭辅助发动机,利用岸边电力来为船上供电以保证照明、通风、通信等其他关键设施的运转,从而消除了船舶辅助发动机产生的空气污染排放。
③加快港口资源整合。为了减少及避免周边港口的恶性竞争,促进分工协作,着眼与长远共同发展,青岛港应推进与周边港口的资源整合,建立合作竞争管理机构,形成以合作竞争为主导的战略同盟关系。着有利于港口间错位发展,避免港口间的过度竞争。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