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以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为例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提倡农业转移人口就地落户,是一项国家会长期坚持的战略。而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作为一个转移人口聚集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很高,却迟迟无法落户。

本文主要是运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经过阅读文献和实地调研,从调研所得出的数据中,了解到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也梳理剖析出了此地区落户难的典型问题—本地区整体落户难、年龄较大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更难。然后从问题入手多角度分析出引发问题的原因,角度包括落户门槛、社会生活、农业转移人口对落户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再以此为支点,从降低落户门槛、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城市福利、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这四方面提出解决对应问题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引 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户籍的改革十分上心,户口迁移政策一再调整,进度明显。XX多次调整落户政策,在逐步降低落户门槛(除开个别大城市)的同时,也在调整与落户相关的各项政策。双流区地位独特,是成都市发展的一个关键地区。成都XX对双流区的建设十分上心,先后建成了许多以核工厂为代表的许多大型工厂。双流区的建成后,因其在成都市双流区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成都市XX广泛宣传,吸引了临省的许多农业转移户口在此工作。

成都市双流区的建设已经超过5年了,此地区作为一个转移人口的聚集地,农业转移人口基数大,且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意愿很强,但是落户比率却很小,这个症状何在?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又因为此地区问题突出,又具有代表性,也能给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带来一些新思路。与此同时,现有的研究大多把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当做一个大整体上来统一研究,没有区分区域差异性和群体异质性。而本文将重点研究成都市双流区这个区的重点群体,即已在城市长期稳定居留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进行落户问题的研究。

 2.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此次研究是在公共选择理论的支撑下,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理论研究的丰富。

从实践上看,经过中国经济的一再发展,产业结构的一再调整,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会涌入城市,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促进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是适应大环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有助于成都市双流区社会的稳定,推动地区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助于XX制定针对政策,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更有效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城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进程。农民没有落户问题的烦恼,其要想成为公民就直接在城市定居。对于国外农业转移人口来说,城市身份的获得是十分轻松的,甚至可以形容为“一蹴而就”的。并且转变了身份的农民,享有与城镇公民相同的权利。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各国采用了不尽相同的模式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落户。X靠对其丰富的产业来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引导他们落户,而日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主要靠的是政策。由于国情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来说具有局限性,我国应探索有自身特点的方式解决落户问题的方式。

 2.国内研究现状

落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XX在“十四五”之后经常提到,国家对此非常关注。最近这几年,关于转移人口特别是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的讨论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在可查询到的收录的文献中,若检索主题词“落户”我们可以发现,该课题的讨论热度很高,相关主题的论文产出量也越来越多。可见,学术界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的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研究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城镇化边缘。马广海(2001)提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身份与职业身份转变不同步。意思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虽然职业已经向城镇人口靠拢,但是其身份,还是没有进行根本性变化,他们还是农村人。关于这个问题,王春光(2003)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并未有归属感,社会对其认同感较弱,不管他们再怎么努力,总是处在城市化的边缘上。其次,有学者也指出以农民工为主的农业转移人员,长期处在鄙视链下方,并不被城镇居民所接受,其多是处于被排挤的地位中。在研究影响落户的因素中,王春光表示,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是与现行制度息息相关的。另外有学者表示,户籍制度,是影响落户问题的根源,因为户籍制度影响了婚姻。土地、职业、教育等种种问题。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本篇论文选择的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状况等。让论文有个确定的背景,让其在之后的写作中有据可依。

第二部分是论文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让论文的形成更具系统化和扁平化。

第三部分是介绍了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语调典型落户问题,明确了本论文的论述主体,为后文的写作做了铺垫。

第四部分是分析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五部分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的措施

第六部分是结论,对前文中所做的所有论述,包括本篇论文想要表达的重点,本篇论文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对策,来进行一个总结论述。

 2.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研究方法,对于本文来说,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主要是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比如进行访谈,做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对想调查的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后,去实地收集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一种规律性的结论。本文主要运用了调查法里的问卷法,和访谈法。深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对当地的农业户口进行实地调查。

(2)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相关课题的文献,进行研究梳理,经过对前人的知识的梳理,可以了解相关课题的各项信息,从而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更加了解。在此次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的调查中,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能够了解到相似课题的丰富知识,从而对本文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身份的转变,具体来说是其成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新型城镇化与以前的城镇化相比,更加注重“人”,更人性化,更加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具体来说是要求城乡一体化、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的城镇化。

 2.农业转移人口

农业转移人口是户口在农村,但常年或部分时间(一般来说每年6个月以上),在城市劳动谋生的农业户口的转移人口。

落户落户的字面意思为异乡定居或安居,具体来说是,离开家乡在别的地区长期居住,并在迁入地区报入户口,接受本地区的管辖,充分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落户意愿意愿,指的是一种观点的表达,注重的是想要去做,并不一定能实现。所以本文的落户意愿定义为:在本地区达到落户条件后,是否愿意长期定居在此地,具体来说,就是将户口迁入此地并接受此地的管辖。

 (二)理论基础

  1.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XX有以下特征。

XX具有自利性,是“理性经济人”。传统思想中,XX更加注重公共利益,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忽视XX会追逐利益的天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实XX是存在自利性的,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XX内部横向之间特别是各部门之间,XX内部纵向之间特别是上下级之间,都会存在着自利性。因为其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所以会导致政策的偏差。

XX失效是普遍存在的。国家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为了公共利益,也会考虑自身的利益。所以不同的XX部门在选择政策的时候一定会存在偏差,会选择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这便会导致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其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无法考虑市场与公共物品的匹配度,更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这就会导致市场的混乱。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公共部门上班的工作人员,追求的是充分的自身利益他们追求很高的薪水,但是又不喜欢太过劳累,他们追求各类补贴,但是又喜欢轻松的工作环境。而工作人员这种心态的出现,势必会影响整个部门,甚至整个XX。人人都追求自身利益,就没人在意公众利益,那么XX的运行效率下降,同时会出现一些腐败问题,XX的名声受到损坏。民众对XX的信任感下降,社会开始恐慌,国家的XXX受到影响,国家的稳定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XX部门,在执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相关政策时,带入到了经济人的角色,不同的主体之间,追求的利益都是不同的,进而使得相关部门,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进程中,设立其它门槛,或是工作人员消极怠工,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2.公共过程理论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强调的是,我国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公共政策的实施、制定、监督和评价浑然一体,并不是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关系的,而是有机组合而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因为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所以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同。公共过程理论要求XX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所以,关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相关政策,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成都市双流区的具体情况,从而才能在政策执行的时候达到高效率。

 二、成都市双流区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现状与问题

  (一)成都市双流区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现状

在此次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关于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中,主要采用了问卷法与访谈法。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完成有效样本101个,调查对象为18-65岁在本地区连续居住了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口的转移人员,其中男性占52.48%,女性占47.52%。本次调研主要在建筑工地、餐馆商店、居住小区、农贸市场等人员集中地,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经过此次调查发现,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现状如下:

 1.四川省成都市转移人口落户率不高

新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腾飞,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根据中国统计局年鉴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四川市的城镇人口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且在2019年才超过50%的大关。而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与其地位相等的城市相比,城镇人口的比重并不占优势。2018年,成都市共有2128.28万登记人口,其中1476.05万名注册成为居民,652.23万人从外地来到了成都,其中50%以上为农村转移人口。全年共有40.08万人从成都市外迁入成都,其中人才落户有16.6万人,积分落户3727万人,持有绿卡的蓉城人才8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落户的转移人口,呈现出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特点。成都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大城市,需要更多的人才进行落户为成都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但其对人才的需求量与落户数量明显不成正比。

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较强经过实地调研,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在成都市双流区的落户意愿较强,落户意愿高达80.2%,他们多是来工作了很多年了,家庭安在了成都市双流区,享受着成都市XX给他们的部分优待,他们打心底里热爱这个城市,迫切地想要实现自己落户在成都市双流区的梦想。根据我对当地农业转移人口的访谈可以发现,成都市XX虽然政策是一视同仁的,但是部分公共设施与公共资源的工作人员,在对待当地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员居民具有明显不同的态度,且有些XX给的优待只适用于当地居民。农业转移人员想要落户成为本地人,想与当地城镇户口居民一样,名正言顺地享受成都市双流区所有的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

成都市双流区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典型落户问题本地区整体落户较难根据上述所列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落户意愿很高,但是落户率却很低。就是说此地区的落户意愿与此地区的落户率是不成正比的。这是本地区最大的落户问题,而这个问题主要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与XX、XX相关部门、农业转移人口个人等有关。

 2.中老年人口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更为困难

调查发现,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户口转移人员呈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转移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属于青壮年时期,占比达到了72.2%。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占比为24.7%,20岁以下的人员占比为1.98%,仅有两位,农业转移人口的年轻人算是稀有物品。根据历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愿意迁移的农业人口迁移人员越来越年轻,青壮年成为了新主力。而中老年人一方面对原有土地更具有依赖性与眷恋性,又因为年纪大了能力有限,迁移意愿较低,另一方面,中老年农业转移人口,在成都市对落户指标的衡量之中,不占优势,成都市规定的落户积分规定中的年龄指标中,上了46岁就没有年龄这一指标所带来的积分。可见,上了46岁的中老年人想要在成都市双流区落户是十分困难的。

3.文化程度不高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更困难

在进行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状况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有67.3%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自己从未上过学,或者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完成初中学业,上过高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占比为20%。接受过大专或者高级职业学校教育的为6%,而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为3%。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六成的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年纪比较大的人员是因为家庭情况:家里穷,没有办法支持自己读书,或是因为那个年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想过读书。而20出头的农业转移人口早早辍学跟自己厌学、家庭经济压力过大(有弟弟或者妹妹)、家庭对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有关。农业转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成都市的落户指标中,规定了政策对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倾斜。政策规定,若是申请人属于稀缺性人才,按照稀缺程度,分别加落户积分20分、15分、10分,若是申请人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分别加30分、20分、10分。低学历的农业转移人口既没有一个好学历,又不具备一门社会稀缺的技术,落户会越来越困难。

 4.农业转移人口对子女教育重视但是随迁子女落户难

虽然上文所呈现的数据表明,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但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其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农业转移人员表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回答“你是否认为读书能够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这一问题时,百分之96%的家长都表示了肯定,且有76.9%的农业转移户口的家长表示,在不考虑经济情况下,会送孩子去读双流区师资力量最好的私立学校。虽然成都市XX一再重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若是随迁子女如果没落户,与当地同龄学生相比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就会缴纳更多的择校费,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去上某些学校。随迁子女想要进入一些特定学校,最基本的要求为,父母必须至少有一方为本地户口,而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

 三.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难的原因

  (一)落户条件多门槛高

成都市双流区是一个外来人口集聚区,外来人口众多,农业转移人口基数大,按理来说,此地区能够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应该很多。但由于此地区落户条件苛刻,落户的数量非常的少。成都市实行积分落户制度,“指标分值+落户指标”是落户的硬性条件,以此形成了落户的高门槛。成都市XX明文表示,落户积分须达到140分才可落户,而此前标准为100分。成都市XX表示,居住证持有人有积分,才有机会申请落户,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

 1.“合法稳定居住”门槛较高

在成都市获得落户积分,合法稳定居住是第一要求。成都市XX认定的合法稳定居住的条件为,申请人拥有合法自有住房,或者申请人有正式的租赁合同,并办理租赁备案。这两个条件看似不苛刻,但是若是要农业转移人口拥有合法自有住房是不太现实的,四川省双流区作为一个新兴高科技区域,许多大厂入住,房价水涨船高,截至2023年12月,房价已涨至10000一平。农业转移人口因其文化水平有限,在就业市场上不具备竞争性,工资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就算是凑够了钱准备在双流区买房,要知道的是,外地人在成都市双流区买房,必须要有指标,才能排号准备摇号,且需要办理的手续繁多,时间长程序多。若是以买房这个指标衡量落户问题,农业转移人口恐怕难以达成。若是采用房屋租赁这个指标,农业转移人口要是想获得落户积分,需要达到连续居住这一条件,不到一年不算积分,成都市XX明文规定,在双流区居住一年,只获得二积分,最高不超过十积分,若在成都东部地区居住,一年可加十积分,在成都周边城市居住的一年可加四积分。可见,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合法稳定居住”这一条件上没有优势。

 2.“合法稳定就业”条件较高

在成都市获得落户积分,还需满足“合法稳定就业”这一条件。成都市XX对“合法稳定就业”这一指标的解释为,申请人按月缴纳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根据缴纳的年限不同获得的分值也不同。但是根据我此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有53.47%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公司没有与自己签订合同,有44.55%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公司未给自己缴纳保险与公积金,甚至还有一些农业转移人口表示,自己不知道五险一金是什么。若是农业转移人口选择自己缴纳严养老保险与医疗,会比公司缴纳地更多,因为公司一般会购买最低档的保险。所以缴纳保险这一指标,对部分农业转移人员来说还是太过困难。

3.人才指标、技术指标难以达到

另外,成都市还有最重要的评分指标,那就是人才与技能。在成都市XX信息网站上搜“落户”相关问题,跳出来的大都是人才落户的相关问题,关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相关信息少之又少。在获得分值能力方面,成都市所认定的人才,能够获得的落户分值,远远高于农业转移人口。所以,造成的后果是,一般农业转移人口的积分,与高学历人才相比,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尽管成都市的人才缺口依旧很大,但是,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被排除在“人才”之外,且68.3%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自己没有一项技术技能。

 (二)农业转移人口对落户政策的不了解

成都市的落户政策与相关信息主要发表于成都市信息公开网,但是农业转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中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不太熟悉,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快速地找到有效的相关信息。其次,成都市的落户政策主要是跟“引进人才落户”有关,农业转移人口难以找到跟自己相关的信息。再者,现有的政策太过于晦涩,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农业转移人口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最后,相关部门的敷衍也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对政策的不了解,有个张姓的农业转移人口告诉我说“我和我老婆是贵州来的,在成都市双流区华阳街道工作3年了,想要落户,但是我们不太了解落户政策,就去了相关部门询问,工作人员态度冷漠,告知我们的信息都是关于人才落户的,跟我们农民不相关,我询问关于自身问题的,她让我自己上网看。”

城市生活的压力限制了落户意愿的实现就算农业转移人口达到了落户的指标,成都市双流区的城市生活,给农业转移人口造成的压力,也让他们没有办法融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1.经济压力

经过我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只有62.38%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他的工作是相对稳定的,另外37.62%的人员,还处于一种临时工的状态,工作不是很稳定。没有稳定的工作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过我了解,在成都市双流区上班一个普通职员,每个月收入是5600左右,若是要交保险与公积金,一个月4500左右。很多公司里面没有食堂,员工需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若是天天在外吃饭,一个月一日三餐至少也要花去1200,若自己买菜做饭,根据成都市双流区的物价来看,开支也在900左右。再除去水电气费、应酬的费用、吃喝玩乐和买衣服的费用,其实一个月的工资根本不够花,若是还有小孩子,小孩子的教育费用,又是一大笔开销。因此,与他们现有的收入来源和总量相比,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压力很大。

 2.就业压力

现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压力太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生存问题是他们的重点问题。经过本次调查发现,除了一些在从事管理与领导,或是从事核心技术的农业转移人员,其他人有很大的就业压力,从事管理领导,掌握核心技术的农业转移人员就业压力较小,因为其掌握一项技能,拥有了就业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而其他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他们常常被排挤在就业市场之外,因农业转移人口文化与技术的限制,只得从事一些技术性不高,脏、累、苦的工作,这种工作流动性较大。而又因为农业转移人口思想较为简单,且法律意识淡薄,经常受到管理者的哄骗,管理者利用借口,随意克扣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购买各种保险、随意解雇员工。于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与自己工作能带给自己的收益,没有安全感。

 3.城市的融入压力

在此次调研中,有部分农业转移人口(42.5%)表示,自己对成都市双流区的融入度不高,平时的主要交往对象也为老乡,或者是其他外地人,也很少积极参加当地举办的活动。他们一般消息闭塞,不爱出门,又可能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同,对四川省成都市没有归属感。甚至,他们认为本地人对自己这种外地来的,有蔑视心理,不愿意与本地人进行沟通交流。总之,他们不认为自己是本地人。而这种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心态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

 四、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改进措施

降低落户门槛第一,关注地区公平,调整落户指标。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在落户积分的获取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正处于一个劣势的状态,如果农业转移人口想在成都市双流区落户,会比在其他地方落户困难得多,XX应该注重地区的公平性,适当调整居住地区与居住年限的积分获取指标,减少农业转移人口选择的限制性。在落户指标里还有一个年龄指标,申请人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加50分;35-45周岁的加40分;46周岁以上的不加分,年龄指标会限制落户人员的落户热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分群制定落户政策,首先解决需求度最高人群,对于拖家带口一起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其落户的需求最强,XX应放松落户的指标,优先考虑让其落户。此外,成都市XX的落户指标里面强调了人才指标,而成都市对人才的定义为高学历的人员或者是拥有高技术的人员,成都市可以扩宽人才的定义,除了高学历、高技术、对城市有贡献的都可称之为人才。农业转移人口只要满足了“合法稳定就业”跟“合法稳定居住”的条件,且他们没有不良嗜好,没有违反犯罪记录,平时积极投身于类似于无偿捐血的志愿者活动,热爱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就可以落户。

第三,降低成都市的落户积分标准。成都市的落户积分标准为140分,与往年相比增长了40分,对想要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成都市应该适当调整降低落户积分标准,让其保持在一个可接受可达到的水平,让有落户意愿且有条件的转移人员能够顺利快速落户。

加大宣传力度XX应该拓宽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了解落户政策,有一个具体的努力方向。XX还可以选择一些新颖的宣传方式,抛弃传统的信息公示方式,XX可以通过一些新兴平台,比如微博、知乎、微信等进行政策讲解,或者开展一个关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专题微信公众号,拉近与市民的距离。XX还可以举办讲座,或是制作动画小短片与海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落户问题。XX在讲解落户问题时应注意区分主体,比如,以外来农业转移人口为一主体、以高校毕业大学生为一主体、以同省不同市的转移人口未一主体,做到具体、高效。XX还可以派遣基层干部去实地,为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讲解相关问题。还可以成立一个问题小组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XX也应加强培训与管理,要求他们端正工作态度,做到有问必答不敷衍,认真回答来访者的问题,做到“事事想人民,事事为人民”

改善城市福利第一是解决农业家长最看重的教育问题,管制炒学区房的现象,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备,降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单平等的教育资源。注重学校的师资配备,让孩子就近上学,有条件的话,XX还可以在特定的学校,比如一些农民子弟工学校,调整孩子的上学时间,或是给学校财政支持让学校买一些校车,解决孩子们在路上的安全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的住宿,免去了学生们每日放学回家艰难的顾虑。

第二是解决交通、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经过我的调查,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员多选择在外居住而不是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居住,而居住地离公司较远,此地区交通线路较少,出行有些问题。双流区的大厂很多,XX可以多规划一些公共交通线路,或是多投放一点类似于小黄共享单车车、八戒共享电动车等公共设施,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出行问题。在医疗卫生上,附近的大医院较少且距离较远,只有一些只具备基础检查设施的卫生院,农业转移人员生病了去看病比较困难。XX可以多规划一些类似于医院、养老院等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基础用地,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现实困境。

第三是增进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融入感。社区可多多举办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比如针对妇女的广场舞月月大舞台,针对中老年男性的麻将、棋类比赛,以及针对年轻一类转移人员的游戏比赛等。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成都市双流区的幸福感,让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有家的感觉,有依赖感。

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与就业能力进行培训首先,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机制。对其分别进行技能培训与就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经过XX主导,联合社区、公司、社会等多方主体,举办培训会,邀请相关专家因材施教,让农业转移人口拥有一项能吃饭的技术,最好是可以辅助他们考取先关技术资格证,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市场上竞争性,能够有一分稳定的工作,让其稳定有序融入成都市双流区。公司方面,督促公司与农业转移人员签订就业合同。其次,完善培训机制。对新聘任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使其尽快稳定就业工作。应该注意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培训期间也有工资,不可因培训就克扣其工资。对主动参加培训的农业转移人口,XX可以适当给与一些补贴与奖励,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积极性。在培训完毕后,可组织一下类似于“高校就业双选会”的就业活动,让农业转移人口有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也可以督促他们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

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让落户意愿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梦想,是有必要的。讨论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思考如何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的城镇化,让农业转移人口心甘情愿且顺利落户,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幸福度,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对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情况的调研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尽管XX一直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落户,在落户意愿很高的基础上,却一直迟迟未落户。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有意愿有能力,且能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常住人口有序地落户,是当前成都市双流区的重要任务,也是强调就地落户的大环境下,成都市双流区的一个新型尝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将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广海.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67-69.

[2]王春光.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04):51-56.

[3]谢娅婷,张勃.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与城镇落户意愿研究——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J].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2023,28(09):106-112.

[4]邹一南.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新趋势与“十四五”时期市民化政策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23(10):38-47.

[5]陈锡文.农业人口转移的城镇化远比预想的复杂[N].北京日报,2019-06-17(013).

[6]于静静,王英杰.住房支付能力影响农业人口流动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38(03):124-129.

[7]张志勇.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8(02):118-123.

[8]郝玉琳.居住证政策红利 能否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N].蚌埠日报,2016-12-09(A07).

[9]何健.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四川实践与探索[N].中国建设报,2016-09-13(011).

[10]王时晖.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路径——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发展,2016,16(01):65-70.

[11]张冠文,王勇.完善城市功能是解决农业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J].科学中国人,2015,06(01):47.

[12]王志新.建立农业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机制加快峨山城镇化进程[J].创造,2014,10(01):64-65.

[13]武赫,夏宇彤.农业“人口红利”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1(01):50.

[14]刘小年.政策执行视角下的农民工落户城镇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1):43-49+111.

[15]孙婕,魏静,梁冬晗. 重点群体落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差异化研究[J]. 调研世界,2019(02):3-9.

[16]杨琪.新型城镇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阻碍及破解路径[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1):236-240+249.

[17]姚明明.基于家庭视角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8(09):46-49.

[18]郁玉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破解[J].市场研究,2019(03):33-34.

[19]邹一南.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与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反思[J].江淮论坛,2023(04):54-61.

[20]刘其赟.农民工城镇落户现状、问题及推进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3):5-7+62.

[21]党国英.积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落户[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1):69-70.

[22]朱宝树,沈颖,张景岳,颜海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新态势和新问题——上海市郊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1(01):49-55.

[23]Wambiya Elvis O A,Otieno Peter O,Mutua Martin Kavao,Donfouet Hermann Pythagore Pierre,Mohamed Shukri F.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private and public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mong residents of an informal settlement in Nairobi, Keny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2023,21(1).

[24]Brozovsky J.,Corio S.,Gaitani N.,Gustavsen A..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strategies and design solutions at high-latitude urban settlements to enhance outdoor thermal comfort[J]. Energy & Buildings,2023,244.

[25]Geiersbach Katherine B,Sill Daniel R,Del Rosario Kristina M,Meyer Reid G,Spears Grant M,Yuhas Jason A,Sukov William R,Jenkins Robert B,Ocal Idris T,Mounajjed Taofic,Chen Beiyun. Detailed Reanalysis of 500 Breast Cancers With Equivocal HER2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Borderline ERBB2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How Reflex Testing Settles the Score[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2023(prepublish).

[26]Singh Garima,Sarkar Neelam K,Grover Anil. Tango between Ethylene and HSFA2 Settles Heat Tolerance.[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23,26(5).

[27]Estrada Leah V,Solano Jasmine,Reading Turchioe Meghan,Cortes Yamnia I,Caceres Billy A.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in Latinos: A Systematic Review.[J]. Th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23.

 致谢

历时近六个月,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本篇文章。异地求学四年,感恩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和陪伴我的每一位同学,是他们让我在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四年的学习之路,虽步履艰难却也收货颇丰。在本篇文章即将收尾之际,四年的点点滴滴,像旋转木马一样,在我脑海中旋转着。回想着过去的日子。我突然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导师,对我教导颇深,从我确定题目开始就一直耐心地引导着我,用她一丝不苟又春风化雨的科学态度激励着我,亲爱的老师,她亦师亦友,是我写作路上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此,我瑾向老师致以十二分的诚挚谢意。感谢亲爱的老师,一直很有耐心地指导我、引导我,给我思路,伴我成长。没有您,就没有这篇文章的产出。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坚定的支持让我能够放心地去追梦,我最敬爱的父亲,我最亲爱的母亲,都是我最能依靠之人,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希望我能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与此之外,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XXX,在我论文完成期间,最迷茫的时候,是她们向我伸出手,让我找到方向,重拾了信心。感谢亲爱的吕航,是你的陪伴,让我能勇敢地去调研、去访谈,让我的论文能够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起来。

四年的时光啊,就像那滔滔流水,我最宝贵的青春,就随着流水,一去不复返。在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四年,是我青春中最宝贵最珍重的四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老师们平安喜乐,同窗们友谊长存,期盼着我们未来都在顶峰相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以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以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2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72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28日
Next 2023年5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