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体技术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中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微”视频日渐火爆,微纪录片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微纪录片符合了当下人们多元化、碎片化的生活习惯。微纪录片制作者们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关注度变高,叙事策略的灵活运用就是其中的关键点之一。在叙事层面上经过完整设计的微纪录片,会使受众提升观看兴趣,触动受众的内心,同时又方便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将真实发生的事件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又能增强作品的信服力,这样的微纪录片才会适应新媒体的环境,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新媒体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叙事特征; 碎片化生活习惯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对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受众观影的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获取自己喜欢的信息,各种视频平台的兴起也使得微纪录片的传播发展更加的迅速,这也给微纪录片的兴起繁荣带来了基础。如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碎片化的观看需求促使微纪录片的叙事发生变化,题材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纪录片,其样态、风格与叙事特征,对比传统纪录片,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深入研究,无论对于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都显得十分必要。
1微纪录片现状
1.1 微纪录片的界定
当今时代,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受众人群逐渐喜爱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传统的纪录片篇幅较长,很难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这时一种微纪录片潮流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微纪录片在这种简洁明了,灵活多变的新形势下,迅速收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对于微纪录片的界定,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微纪录片曾被称为纪录短片,在各类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后微纪录片呈现出面向移动群体的倾向。”[1]百度百科对于微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真实为核心价值,是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传统纪录片具有的特性和特点在微纪录片里同样具有,适用于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传播,时长在5-25分钟。”
图1微纪录片《花朵》
以“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为例,获得最佳微纪录片奖项的共有两部,如图1图2所示,分别是时长38分钟的《花朵》和时长为7分钟的《乡村教师》。
图2 时长仅为7分08秒的《乡村教师》
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区别除了体现在时间短,在内容上同样能体现。而内容中的“微”并不是内容单薄、浅显。而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表现出相对单一但却完整的内容。微纪录片虽然“微”,但是本质上与传统纪录片类似,都需要记载现实。“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纪录片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是纪实手法。”[2]无论其拍摄还是加工都要做到真实的原则,把真实当做核心、当做灵魂。
综上所述,微纪录片可界定为真实记载某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真实叙述生活中的点滴。具有传统纪录片的特性,但又与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模式不同,通过点点滴滴小事、表现多样的手法和简洁明了的叙事将讲述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在此之上体现出某种精神或者价值观,时长通常在5-25分钟。
图3优酷出品微纪录片时长统计
根据图3优酷给出的在优酷出品的微纪录片时长情况来看,时长10-20分钟的微纪录片占比较大。
非专业人士只需有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制作出微纪录片,拍摄设备简单甚至于手机也可拍摄,所以微纪录片具有“草根性”。微纪录片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历史的纪录者,在精炼短小的同时反映出社会现实。微纪录片的拍摄周期较短,制作成本十分低廉,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快餐文化的要求。
1.2 微纪录片的特点
1.2.1 见微知著 短小精悍
微纪录片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微”,所谓微就是用时较短,大多数微纪录片时长短于10分钟,甚至有的超微纪录片,时长不到一分钟。
图4 时长仅一分钟的微纪录片《60秒青春》系列
如图4所示,时长仅1分钟的微纪录片《60秒青春》系列。相比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需要在更短的时间里把其所能传达的有效信息增加,这就导致了微纪录片适合叙述一些通俗易懂的单一内容。在微纪录片的时长限制下更能描绘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贴合当下受众人群快节奏的生活需要。通过点滴小事,反应出当前一些社会问题或事件,以小见大。
1.2.2 节奏轻快 成本低廉
微纪录片在制作上需要的成本较低,在较低的时间和成本的因素下就需要使节奏加快。微纪录片不仅篇幅较短,更需要控制成本的制作,所以微纪录片往往有节奏更快的内容、更加剧烈的事件冲突、更加深入人心的题材等。在种种特点下,必须利用好每一制作成本,并且运用好各种叙事手法才能展现出效果。真正优秀的微纪录片往往能用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观感,触动观众的内心并且引发观众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微纪录片的拍摄人群随着科技的发展再不断增加,微纪录片创作者们对于微纪录片的选题变得更加生活化。一般来说,创作者们往往都是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当做自己微纪录片的选题,所以微纪录片相对于传统纪录片更加贴近现实,把需要记录的事件更加生活化、碎片化的表现出来。
1.2.3 配置较低 适应性强
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需要十分精良的制作,这导致了大众很难去参与到微纪录片的制作之中。而现如今,各种各样的智能化设备走进了千家万户,正好为大众参与到微纪录片的实际制作中去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的环境下,智能手机和价格低廉的DV等摄影设备的摄像水平已经可以大致满足微纪录片的制作需求。并且目前各种视频类应用层出不穷,一部便携的手机即可将视频上传,这也为大众制作微纪录片去掉了技术上的瓶颈。虽然这种业余的制作手法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甚至会出现一些制作十分劣质的微纪录片,但也在另一方面反应出了大众对于参与到微纪录片制作中的热情。微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已经显现出来,大众用小巧的设备就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画面。如今的智能手机可以拍摄4K甚至8K的高清视频,解决了微纪录片拍摄的设备要求问题,用配置较低的摄影设备即可制作微纪录片。
1.2.4 题材多元 表现多样
微纪录片题材一定要丰富,要满足观众的猎奇情绪,而目前的新媒体环境恰恰可以为微纪录片提供非常丰富的选题。微纪录片往往选取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若内容枯燥无味,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需要注重新媒体环境中选题的多样性,更深刻的去挖掘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讲述的故事一定需要有特别的地方,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且应当贴近民生,贴近人们的生活,挖掘出生活中常有但很难引人注意的微现象,将观众带入其中,从而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微纪录片有着低廉的制作成本,篇幅也相对较短,非常方便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去制作,从而使更多的内容制作者加入到微纪录片的制作中,使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各类短视频平台的火爆反应出了人们对于创作各类视频的热情,以往各种制作精良的艺术形式如今普通人就可以参与其中。如今每个普通人自己就能够加入到微纪录片的制作中去,不仅自娱自乐,并且可以娱乐他人。在人们心中,都有一个明星梦或成就欲,人们高度的参与使得微纪录片的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更加多样。
2 新媒体环境概述
2.1 新媒体现状
2.1.1 新媒体的界定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媒体的存在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概念。X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的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时率先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即新媒体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产生的新的信息传播手段。
当下来说,新媒体是利用网络技术、数字传输、移动通信、卫星等途径,通过手机或电脑等设备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本身是一种新事物,更新换代是每天都在经历的。目前新媒体发展方向大都是与受众交流,与个人用户进行沟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微信、微博、贴吧、各类直播软件等。
图5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7月移动应用大数据
如图5所示,视频类APP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可以看出,视频类APP已经全民化、多样化,各式各样的视频类APP已经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这些应用在为媒体人提供平台的同时也让受众有参与感,突出个性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新媒体应该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在变化的概念。今天的互联网、移动技术等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以后或许还会出现新的媒体形态,利用了其他的传播技术,那么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新媒体。
2.1.2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具有信息即时的特点,由于即时性特点的存在,受众对于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图6我国2018年到2019年移动互联网流量情况
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正在逐年增长,5G时代即将来临,届时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点将会更加突出。
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并且实现了信息收阅与传播的个人化。新媒体为每个单独的个体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服务,使得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准确的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互动性强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传统的单一信息发布模式被新媒体逐渐的改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每个受众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发布,受众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反馈也会更加准确快速。
新媒体使得海量的信息得以储存和呈现,所以新媒体有着空间大、信息丰富、选择空间广的特点。”[3]在海量信息面前,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受众对于获取信息的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
2.2 微纪录片与新媒体的融合
前文提到,微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纪录片有着小题材、接地气、平民化的特点,选题往往关注平民百姓和日常生活。平民化的选题也意味着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生活当中去,观察日常的点点滴滴。并且微纪录片的用时较短,在贴近现实的同时也拉近了和受众的距离,更容易使受众在内容中找到与自己情感的共鸣。前文还提到了新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即时个性化的服务面前,受众们得到的信息往往更加的碎片化。”[4]微纪录片能利用大数据,更好的对受众进行精准投放,分析出市场中存在哪些内容的空白,并且可以对受众们的需求进行精准深入的分析,最终在选题方面实现创新。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十分的庞大且复杂,每个人的品味不同,众口难调。微纪录片能在众多综艺电影等形式中突围出来,其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秘诀就是对用户进行细分,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后进行制作推送,抓住了潜在的受众。在选题方面,越是能做到精准细分,就越能填补市场的空白,越能发现精准的受众群体,从而实现更有指向性的内容制作和精准传播投放。
微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视觉的美感也在提升。“其中就表现为在大的景别更加的大,小的景别也更加的小”。[5]
图7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航拍镜头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里,运用到了大量的航拍等一系列的特殊摄影手法,如图7图8所示。
图8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航拍镜头
图9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微距镜头
如图9图10所示,《舌尖上的中国》中运用了大量的微距镜头。在此之后,大量的微纪录片内容创作者们争相的模仿,景深非常浅,虚化大的特写镜头在现在的大多数微纪录片中最少出现几处。
图10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微距镜头
如图11所示,在微纪录片的开头上面,大部分的作品都用到了航拍镜头。作品开头用航拍镜头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的交代环境和地理情况,相较于较为扁平的视觉画面来说,微纪录片在新媒体中产生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把视觉表现力进行了提升。
微纪录片的特点就是“微”,要求微纪录片的时长要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在之前的微纪录片中,常常出现一些长镜头在进行十分缓慢的横移。由于新媒体的特性,在新媒体的环境影响下,现在的微纪录片中很少会出现这种缓慢移动的长镜头。而用来取代的是将镜头在后期的剪辑处理当中,把画面进行调速,使画面的起幅到落幅有迅速的过渡。这样的镜头经常用于环境的交代,能使剪辑的节奏更加轻快,画面的风格更加特别,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时刻保持注意力,不易疲劳。由于新媒体环境传播需要更加短的篇幅,许多用来表现时间的跨度的镜头也都在后期的剪辑当中进行了调速,使得受众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能体会到潮起潮落、花开花落等壮丽美景。延时摄影和后期调速在微纪录片中的灵活运用不仅符合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叙事节奏,更提升了微纪录片的视觉表现力。
3 新媒体环境与微纪录片叙事
3.1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一部优秀的微纪录片,叙事视角的选取直接会影响到作品的价值甚至观众的认知。“微纪录片的叙事视角通常分为三种: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6]从作品的主人公出发的视角被称为内视角,这种视角会使受众对主人公发生的事情感同身受,增加代入感;外视角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叙事主人公身上所发生的事,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甚至比所有人知道的都要少,仅仅叙述着人物的动作和讲述的话。外视角叙述往往使人觉得神秘莫测又充满悬念,使受众在观看时需要多动脑筋;全知视角处于一个“上帝”视角,他知道作品中发生的一切,叙述者知道的要比任何人都多。“视野无限的开阔是这种叙述视角的最大的优势,尤其适合表现人物众多,有很复杂的矛盾的事件。”[7]这几种视角各有优劣,只有对应的事件搭配上对应的叙事视角才会让作品更加生动。
为了凸显出悬念,一般来说需要用到视角变化,未知的事物有着比确定的事物更加强的吸引力,能时刻牵动着受众的内心。受众更希望看到后面悬念解开的时刻,当悬念揭开后,受众会得到极大的心理上的满足。“热奈特用‘时间倒错’来表现对叙述顺序的特意安排。”[8]微纪录片需要制造悬念,但又不能脱离真实,这就需要微纪录片创作者们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叙事视角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碎片化需求对叙事视角有着更高的要求,结构呆板或按自然时序展开的叙事视角显然是不会受到追捧的。”[9]合理恰当的视角选择,更有利于事件迅速展开,有利于矛盾和悬念的营造,使作品取得更好的效果。
3.2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题材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丰富,范围也更加的广。并且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各类视频网站、通讯类软件等使得微纪录片的传播更加的便利,尤其近几年短视频的兴起使得微纪录片更加符合在各类短视频应用上的传播。所以,在这个环境下,有许许多多的独立内容制作者加入到了微纪录片的制作当中,各式各样的私人化选题涌现了出来。以往对于传统纪录片没有涉及到的较小众的选题也大量出现在微纪录片当中。新媒体环境使得微纪录片在叙事题材的选择上更加的多元化,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3.3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创作者,同时每个人也都是观众。在这个新媒体的环境下,产生出了微电影、微纪录片等新的媒介形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同样是为了对受众在当今时代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需求的尊重,对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了创新。“微纪录片相对于大多数媒介形态来说属于一种新事物,在创作手法、表现手法和叙事手段上,微纪录片更像是对于传统纪录片的互补,在很多方面有着亮点。”[10]在叙事技巧和题材的选取方面,微纪录片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叙事的技巧方面,由于微纪录片具有篇幅较短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技巧上有着相比传统纪录片更加灵活多样和碎片化。因为微纪录片在叙事上相对于传统纪录片不够完整,所以微纪录片在叙事上要注重悬念和细节等能添加作品吸引力的技巧,需要加强叙事的张力,要生动准确的表现出事件的起因发展,吸引观众们的注意力。
对于人物的选择方面,短时长的微纪录片的人物不宜选择过多,因为时间并不足以表现出每个人的特点。在人物较少的情况下,要将人物立体化、全方位的塑造。不要使人物塑造群众化、表面化,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4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叙事对于微纪录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使其叙事特征发生调整。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形式的艺术,受到调整后的叙事具有了以下特征。
叙事简单 主题较小传统的纪录片需要精良的制作,这就导致了拍摄的时间跨度大,有的跨越数年甚至数十年,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跟踪、拍摄来收集制作纪录片的素材。由于微纪录片具有时长较短的特点,篇幅较小,所以微纪录片在时间上的灵活性、伸缩性更大。微纪录片的叙事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了叙述主题单一的特征。微纪录片在叙事上需要简洁明了,所有的目的都要直指内容核心,并且不能出现同时表现多主题。多主题的叙述会使得微纪录片拖沓,并且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叙述清楚每个主题所要表达的意思,且不适合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而在短时间内叙述单一主题会使微纪录片的节奏加快,满足微纪录片短时长的需求,叙事简单并且主题单一成为了微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特征。这种叙事特征不仅会使微纪录片的内容更加简单明了,更能使微纪录片在各种新媒体的视频平台上传播更加便捷,更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习惯。
微纪录片在叙事简单并且主题单一的同时,主题的选取也是较小的。微纪录片的篇幅限制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叙述内容比较大的主题。微纪录片的叙事特点重在“微”上,不仅时间“微”,所选主题也应尽量“微”。可以选取小人物或身边一些平凡普通的事件用来叙述,通过生活中一些细小的点来描绘出大的面。通过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生活中的微小的事件入手,将身边的平凡来作为叙事的核心,以小见大,使受众更加有亲近感。时效性强 互动丰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受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不断变高。
图10 疫情期间能迅速对焦社会热点的《战“疫”24小时》
而因为微纪录片的篇幅较短、主题也比较的单一,正好适合微纪录片快速的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对焦。相比传统纪录片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微纪录片的形式来快速反应出人们关注度高的事件,从而使微纪录片的叙事更加注重现实。而因为微纪录片对于拍摄设备的要求较低,人人都可以随手拍摄下身边发生的事,这也使得微纪录片的制作具备了全民参与的特点。全民参与制作的微纪录片更能及时的反应出社会热点,产生良性循环。微纪录片的制作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的特征。微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打破了纪录片小众化、精英化的观看群体,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人人也都是观众。高参与度使得微纪录片走进平常百姓家,使得微纪录片能更广泛的传播发展。微纪录片随着手机编辑应用软件的普及,很多人能够实现即拍、即编、即播。这种在传播效率上的提升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它能让人们几乎是实时地获得更深度的信息和观点,这在新闻传播上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的传播也在不断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在这种环境下,微纪录片顺应时代潮流,在人们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中获得了成功。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叙事手法已经不再适合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的创作者们需要认真的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该做出哪些改变。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介的变化来思考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对于受众观看习惯的改变在叙事上需要做出哪些变化,并且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叙事特征的优势在于什么。现如今新媒体的时代,受众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微纪录正好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叙事策略来满足受众的需求。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用该怎样的叙事策略来满足受众们的需求,分析总结出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在现如今做出了哪些改变。
本文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纪录片,总结了微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叙事特征,对于让更多人重视微纪录片的发展、关心微纪录片的价值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家东. 微纪录片的命名与发展[J].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7,5:58-62
[2] 欧阳宏生. 纪录片概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4:33-36
[3] 陈丹丹. 数字时代纪录片创作初探[J]. 电影评介, 2014,(21) :66-68
[4] 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0:88-90
[5] 张同道, 胡智锋.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12:34-36
[6] 王春枝. 微纪录片叙事探析[J]. 新闻知识, 2014,(8):3-4
[7] 张寅德. 叙事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1:104-111
[8] [法]杰拉尔·日奈特.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4:23-28
[9] 何苏六.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51-52
[10] 吴雨蓉. 后全民记录时代网络微纪录片创作矛盾[J]. 传媒, 2015,(12):16-18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从开始的论文选题到后期文章的完成,每一步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和新的尝试。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我的大学生活也将结束。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学到了以前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度过了大学生活最为充实的一段时期,而且收获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第一桶金。在这一千多个日子里,有苦有乐,有坚持有气馁,有重生有沉迷。不敢说四年始终如一,不忘初心。但是行走的旅途和风景,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上。这是一段不可忘却的时光,更是一段终身难忘的时光。
人生就是一个关于离别的漫长故事,我的大学时代也是如此。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结局的时刻,无论悲喜,无论黑白。纵使身犹在,却在某时某刻,与过去的时光和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了。在这疫情期间,我多想走在校园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行色匆匆。阳光炽烈,透过绿岛湖边的树叶,停下脚步,深呼一口气,如此美好。时间跳转到六月,宣示着毕业季的来临。
我感谢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我感谢朋友和同学。各位学长学姐的包容和帮助同样让我学得自在,获益匪浅。我感谢感谢我的家人。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成长亦复如是,不断的和自己告别,和过去告别,和时间告别。相会是缘,同行是乐,共事是福。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给予我的真挚情感和无限感动。
四年将满,未来可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一次磨练,更是一次成长。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我将会在未来的征途上披荆斩麻、乘风破浪,找到适合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辜众望。
在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更是走的很困难。完成了这篇论文之时,最深的感触就是时间紧张,专业知识很是缺乏,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论文的。特别是感谢指导老师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处世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会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影响我。值此论文完稿之际,特此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论文写到这里,心里惴惴不安。是时候为过去写上一个句点了,就如这首歌词里所说,“今别离,永相依,且行且珍惜。”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