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情感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及情感的形成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者一直以来把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作为首要目的,山水画能让创作者充分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对世事的感受。中国山水画的底蕴极为深厚,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艺术灵魂。
石涛是清代中国山水画巨匠,他曾在画论中提到:“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其中的含义是,一个人如果被世俗名利所诱惑,那他必然奔走于世俗的迎合交往中。人如果为物质利益所驱使,则他的心神必然受到劳损。这段话大约写于三百年前,但是对于如今的我们,仍具有警醒的作用。由于山水画创作者要通过笔墨来营造自己所要想表达的意境及韵味,所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笔墨表达方式,笔墨表达方式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创作者在画面中既表达了自己在亲身经历后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也有自身的主观情感。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在儒家、佛家、道家这三种思想文化碰撞下,画家的情感、笔墨和意境也就在画面中融和在了一起。古代山水画创作者以笔墨为情感表达的工具,来发泄自己对统治者、自身仕途及感情变化的情绪。最开始的水墨画以人物为主,大部分的创作内容是宗教人物以及古代圣贤,还未对山水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山水的探索才发现山川河流不仅可以赋予情理,在表现过程中更是变幻无穷,在表现过程中可以不像宗教人物那样单一的寄托一种信仰,所以山水画更容易表现在多种思想碰撞下形成的思想感情。
(二)中国山水画在各方面影响下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来看,创作者寄情于山水画的历程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为从保守的直接描述山水形态的写实风格转化到创造独特的笔墨语言来表现的写意风格的过程。纵观我国山水发展史,封建统治的兴衰也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从传世作品的内容及时间来看,创作者最初为了让更多人欣赏或收藏自己的作品,创作内容及手法都相对保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对笔墨的把握以及对山川的理解越来越深,表达手法也更加大胆,主观情感也更多的加入到画面中。这种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之身山林中的大量写生,但是什么又能决定更过的文人墨客栖身山林中呢?这便由国家的时运所决定,当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运繁荣的时候,文人墨客大多把山水画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选择,所以人物画较为流行,山水画发展的也就相对缓慢;但是当国家处于战乱中,战争频发,百姓民不聊生,这些创作者由于看够了人间悲惨,隐居山林的也越来越多,当置身于山林中才能感受到山川风貌带来的魅力,山水便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的主要题材,山水画便发展的快。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废待兴,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从封建制度中解脱出来,各种文化涌进生活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潮流,人们自然就要追求有格调、有雅致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这也就决定了山水画对情感表达的新形式。
根据唐代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815年-907年)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作为《历代名画记》中收录的唯一女画家,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赵夫人是最早在历史中有记载的独立画山水的人,赵夫人所献给孙权的魏蜀山川风貌图虽然更多意义上是一幅地形图,但也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做了巨大贡献。在山水画传世作品中,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展子虔的《游春图》,见图1.2。这幅作品生动的为后人展示了古人春游的场景,溪流蜿蜒在幽谷中,两边山峰峰峦叠嶂绿草如因,湖边还有过往的行人驻足观景的画面,让观画者品出春天朝气磅礴的信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有了较大的变化,山水画也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画科,在此之前,山水画主要依附于人物画,所以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上大学前,我所认知的绘画还一直停留在模仿的阶段,没有用心去感受。但在接触了山水画以后,我才明白一幅真正的好画不在于你的表达技法多么华丽,如果不抛去杂念栖身于大自然中;如果没有经历过人生百态的酸甜苦辣,在多的技巧都只是浮在纸面上的,不会给观者心灵上的冲击。因此,如果想要透彻的研究一幅作品,就必须把研究情感放在第一位。艺术需要我们感性的去体验,去感受,如果我们一味的之看技法的高低,便感受不到创作者在创作时所经历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便看不出画面中的韵味。中国传统山水画就好像是一部老电影,我们在观赏的时候要用心去体会每一个细节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要深入到作者的心灵中去感悟,这样我们才能捕捉到作者在受到大自然的冲击和人生百态的刺激后得到的感悟,才有可能体会到作者是如何把对世事的情感和内心活动的变化转化为有律动、有节奏的笔墨情趣。在我们研究一幅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当对作者给予足够的尊重,我们也有理由不断探索古代艺术家是怎样运用这种奇妙的笔墨语言来创作出大美的境界。
二、传统中国山水画情感表达的内涵
(一)文化主流及宗教信仰对山水画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儒家、道家、佛家对其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思想都赋予了大自然无限的神圣色彩,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就深深烙进了中国历史文化中,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古代画家也因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念。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重要时期:
1.唐代时期:唐代艺术家对前人的书画作品及绘画理论进行整理后,形成了对书画的新的认识,之前提到的唐代著名画家、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的观念,为的是表达绘画在教育方面和百姓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强调了绘画的教育功能。
2.五代至宋时期:五代时期战争频发,文人墨客隐居山林,大量的写生使其对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到了宋代“理学”盛行,“格物致知”的出现使古代文人墨客更加重视通过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情感。
3.元朝至明朝时期:写意风格在“元四家”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这四人的大写意风格及强调自我内心感受的态度使笔墨技巧达到了高峰,形成的“南宗”一派与关仝、李成的“北宗”画派双星闪耀。
4.清朝时期:受晚明佛教思想的影响,清“四僧”更加注重对水墨意境的探究,这时的写意山水已经发展到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上述的四个重要时期都是受到当时的主流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影响才形成的,我国历史悠久,朝代的更替也间接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虽然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儒家思想作为我国文化的精华,也从未停止过对山水的影响,所以不管技法如何变化,中国山水画端庄静雅的效果始终不会改变。
(二)荆浩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不仅仅表现在笔墨技法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山水画是画家宣泄及表达自身情感的媒介,在中国山水画中,内心情感的表达要比笔墨技法重要得多,笔墨技法的表达也是为了衬托情感。唐末五代之际的山水画家荆浩,在技法上沿袭了唐代的山水风格,但是又有了自己的创新。荆浩生于唐末,在唐末国家动荡之际,他退藏不仕,随后隐居于太行山,他被太行山特有的山石结构所吸引,一边“耕而食之”自给自足,一边整日观察山中朝暮景色的变化,再进行不断的写生,就这样日复一日画了数万本太行山山石之后,才吾出了山水的真和美的所在之处;就是因为他置身山林中仔细观察,才从山石中领悟到真正的生命本源。也正是因为荆浩放下了一切功名富贵的欲望,才使得他能专心致力于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荆浩的山水画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也正是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荆浩所描绘的是气势磅礴的太行山风貌,被后人称作“全景山水画”的鼻祖,故而为世人所称道,其对当时和后人对山水画的理解产生的影响颇大。荆浩不仅注重写生,同时对画法和画理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在创作之余也进行了理论著作。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也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最高水平,是一幅绢本水墨画,这幅画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在创作时仿佛居高临下,把从不同视点观察来的峰峦岗岭、林屋路径以及幽谷飞瀑溪流巧妙合理的绘制在一个画面内,使得整幅画面的空间层层递进,观赏这幅画时,我们会有一种在空中遨游的感觉,但深入其中后却又让心神感觉到平静。若不是在太行山这样与山水相伴的自由世界中,难以画出这种足以揭开中国山水画新篇章的传世巨作。
(三)关仝在艺术上的成就
受荆浩的影响,又有一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山水画家出现,五代后梁的杰出画家关仝便是其中之一。关仝早年师法荆浩,他主要活动在秦岭一带,对关陕的山川风貌有深厚的情感,他主要以枯木寒林、乡居村落、幽人逸士为创作题材,他笔法简劲,气势如虹,所画山水也是颇能展现出关陕一带山川风貌的特点和雄伟的气势。《关山旅行图》,见图2.3,

是关仝的传世作品之一,这是一幅描绘深秋景色的山水画,画中峰峦高耸入云,气势宏伟,山谷中云气缭绕,幽谷溪流渐远渐深,画面近景是茅舍驿站,商贾来来往往,极具生活气息。这幅画不仅绘制了人物的活动,也带有一定的叙事效果;既可以表现出当地山川的巍峨,又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生活的艰难与困苦。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深入了解到关仝在创作这幅画时的社会情况,唐宋之交的五代,局势动荡,战争频发,人民的生活也受到极大影响,关仝正是经历了这一切,才得以在大自然中沉淀自己,才能悟出老辣的笔触以展现山峦的雄浑、空间层次和树木的百变形态。也正是因为关仝扎根于此,才使得所画的人物活动栩栩如生,使观者感到如面对真景般的贴切和真实。
在北宋被称为“三家山水”的关仝、李成与范宽,著名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评论这三人的山水画作品时说:“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标程前古。”这足以说明关仝在山水画上的成就,这也间接说明从五代时期开始山水画开始独立发展了。
三、山水画的分科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一)文人山水画
元朝是我国文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人山水画之所以在元朝得到空前发展,这与元朝特殊的封建统治密不可分。在封建制度的笼罩下,统治者一族便成为了贵族,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专权统治,便采用了“民分四等”的政策。汉人便是地位较低的三等人,元朝统治者认为汉族传统文人地位高,有较大影响力,所以对汉族文人采取打压政策。
元朝不仅打压汉族文人,还废除了科举制,汉人画家在这种打压下,长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没有科举制来满足他们想要再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愿望。就这样文人画家开始消极避世,隐居山林,唯一可以发泄情绪的便只有书画艺术了,大批文人退隐山林,他们在山水中得以发泄自己的真性情。
在此期间,有众多文人山水画家涌现出来,其中,赵孟頫对文人山水画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是承上启下的。赵孟頫的经历颇为特别,身为皇室后裔的他,才华横溢,愿意臣服新朝,所以在宋亡元起之际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启用。但他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反而比其他官员更加掣肘,无论赵孟頫的才华多好,能力多高,都改变不了他前朝旧臣和皇室后裔的身份,不仅仅受到当朝蒙古族官员的排挤,也受到前朝文人墨客的轻视。所以说赵孟頫的内心深处也是郁郁不得志的,这也就决定了赵孟頫在政治生涯晚期借病归乡,栖身山林的向往之情。
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出来,《鹊华秋色图》作于1295年,当时赵孟頫41岁,这年他称病辞官回到故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这幅作品是回乡后为好友周密所作,作者好友周密祖籍济南,听到作者时常回忆济南的自然风光后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作者被周密的思乡情结打动,便为好友作下这副《鹊华秋色图》。这幅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雀山一带的秋天景色,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恬淡静雅的感觉,画面采用了平远构图法,运用了多种色彩对画面进行渲染,富有节奏感。图中两座山峰,鹊山用淡花青色渲染,华不注山用淡青绿色渲染,两座山峰颜色较为醒目,茅屋乡路、树木枝叶、动植物等用红黄等暖色渲染,整幅画色调冷暖搭配和谐,表现出悠闲舒适的田园生活,也体现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
(二)青绿山水画
山水画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为最高境界,那么我在前文中提到的所有画家和接下来这位少年画家比都足够幸运,相传这位天才少年画家在23岁时便英年早逝,也是中国滚滚文化长河中唯一一名以一张画被后人永记的画家。王希孟,北宋晚期宫廷画师,他在十多岁时入宫学画,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亲自教授王希孟画理画法,最终在18岁时用了半年时间绘成了令后人无限敬仰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画绘制了北宋的秀丽山河,这幅画既表现出了雄伟壮阔的气势又对各种细节精心描绘,在构图上,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合理运用,使画面富有节奏感。这幅二十米长的手卷,充分体现了王希孟作为一个十八岁少年该有的自信,我们常说,绘画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眼光我们可以分为两层,一是指观察之眼,是指如何发现景物的美,这靠的是画者的天分:另一个是布局之眼,是指在创作时如何安排看到的东西,这点靠的是经验。王希孟十八岁的感知功能是全息的,就好比一台崭新的电脑,各种功能都是一流的。王希孟就是凭借着自己对事物的好奇和热爱,这也展现出了王希孟想要在画中表达天下事物的野心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示,《千里江山图》把全景观绘画展现的淋漓尽致。
《千里江山图》开拓的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细看都是细节,这幅画让人惊讶的地方就是可以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通常一名老熟的画家,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舍和概括;而正值英年的王希孟,他却在画面上不断地做加法,但画面却一点都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这就是他的天赋所在。
王希孟诞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这是又有宋徽宗亲自调教,如此这般,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的。我们都知道,青绿山水更多的服务于宫廷,服务于宫廷后,画中的情感就不一定是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多的是为了表现统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近代泼墨山水
泼墨山水最早在唐代就有出现,现存最早的泼墨山水画是北宋画家梁楷所作的《泼墨仙人图》,古代泼墨山水无法与文人主流相抗衡,泼墨山水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所发展,但大泼墨的兴盛大致在改革开放以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西方文化多元化的传入我国,与我国的传统绘画方式相碰撞,这时以张大千、刘海粟为代表的近代泼墨山水画家为了让山水画与国际接轨,想要在国际画坛中为中国山水画争夺话语权,将泼墨山水推向了新的高度。
刘海粟,生于1896年,当我们了解了刘海粟老先生的经历,就不会惊讶与其在泼墨山水画上的成就,刘海粟生于清末宦官家庭,清末政治腐败,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教育体制得以改革;辛亥革命后,新文化启蒙运动得以发展,在美术界也激起了引进西画改良中国画的运动,后来刘海粟创办了上海美专,但由于人体模特事件后毁誉交集,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下,刘海粟不怕险阻,确立自己的方向。可以说他在泼墨山水的成就是其一生艺术实践与人生体验的必然结果,创造出非同凡响的时代新作。
刘海粟的绘画风格尊重传统,但也不拘于古法,这与他的个性及人生经历有直接联系,在创作过程中,他时常在泼墨的过程中泼彩,融入了西方后印象派的刺激、暴力的色彩,赋予了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
四、传统山水画情感表达的来源、途径及渲染方式
(一)自然山水是情感传达的来源
一个画家如果不栖身于自然风貌中,如果没有对山川风貌进行足够的写生训练,那么无论画家主观世界的情感有多么丰富,都难以充分表达在画面中。想要将心中的情感完美的与画面融合在一起,就必须通过不断观察和栖身于客观自然山水中顿悟以及通过长时间的写生由量变到质变中提炼。
(二)笔墨是山水画情感传达的精髓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根本,是山水画创作者在表现客观物象时的必要手段,也是山水画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山水画一直以来强调笔情墨趣,将情感赋予笔墨中,笔墨的表现风格与画家的性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一笔一墨皆是精心设计书写的。任何从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中分离出来的山水画性情都是迷失自我的也是不和客观规律的。中国山水画格外重视墨的审美趣味,墨的颜色也并非只有一种,有干墨、湿墨、淡墨、浓墨、焦墨等。同样的墨色却有着不同的感觉。
(三)完整的作品更能体现突出画面的神韵
我们在创作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笔墨的表达上,落款提拔同样是组成一幅完整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落款与提拔有为画面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布局的落款与提拔既可以深化创作主题,也可以让画面更加的丰富。中国山水画最忌讳的就是在作画时只注外形的准确而不注重意境的体现,没有意境只看重外形是没有神韵的,所以我们在创作时必须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观赏者有共鸣,才能陶冶性情,以达到气韵生动的的效果,我认为这才是山水画家所应该努力把握的重点。
五、中国山水画的的特性
纵观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其独到、多样的表达方式在大自然中赋予了人文精神,达到“物我同心,天人合一”这是从古至今的艺术家无一不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山水画自身价值的重要表现。
现如今在我们观看当代山水画作品时会发现,效仿、沿袭传统山水画风格及笔墨技法的作品已是为数不多的了,更多的作品融入了潮流元素,不管是从表现手法还是工具上都有创新,中国山水画正随着时代的车轮前进。在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追逐金钱名利的社会中,还能在山水画中寻求一片自己的净土已是极为可贵。山水画可以让我们以超凡脱俗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用笔墨刻画心中的完美世界。我在前文中提到过,任何脱离客观世界而形成的山水性情都是不合逻辑的,而有生命的艺术就在于它是传达真实情感的。一个画家想要创作出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须用真情实感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在学习山水画后,看到许多在追求艺术之路上不忘初心的山水画家们,他们经得住名利的诱惑,受得住孤独的考验,把精力全都投入到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们高傲的用作品来展现他们的个性与真情。时代的车轮并没有碾压艺术对大众的熏陶之情,反而更多的是通过真情实感的作品来感染我们。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同样会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艺术家总是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用内心去体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然后再用山水画独有的表达方式展现给观看者。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山水画并没有停止发展,我坚信山水画独特表达性的发展空间依旧很大,我们都希望看到更多的画家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语言来从作品中传递真情实感,这离不开对文化的深入探索,离不开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离不开国人对山水画的不懈追求。现如今的艺术市场,有很多画家在消费层面迷失了自己,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山水画所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和美,而不应该让浮躁的社会风气迷失了自己原本对山水画的追求。
经过大学四年对山水画的研习发现,任何合理的艺术表达方式都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中国山水画也不例外,中国山水画在不断的吸纳外界有营养的元素来发展自己,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也接纳了用更多工具、更多方式来渲染效果,这也使得中国山水画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
六、结语
情感是真正艺术魅力的来源,任何艺术表达形式其目的都是传播情感。每个画家自身个性的形成和创作时情感的迸发离不开时代文化、社会风气、社会背景、个人信仰及对人生百态的体会。每个画家在置身于自然山川中不论是感觉到神清气爽还是压抑苦闷,都可以将这些内心感受表达在画面中。
我国是文化大国,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哲学理念繁衍出不同的审美习惯,在时代车轮的不断前进下,创作者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来表达自身的个性,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作品,这是各个时代的山水画家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笔墨心境迹化自然一画家绘画心境的觉知[J].刘树允美术观察2012(03)
[2]心境–浅谈漆艺创作[J].钟声美术向导.2008(06)
[3]时代心境唐宋设计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因[J].余卫华美与时代(上)2011(05)
[4]石涛画语录[M]江苏美术出版社,(清)石涛,2007.
[5]中国历代画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周积寅,2007.
[6]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朱良志,2006
[7]艺术本体论[IM]重庆出版社,庾宗庆著2001.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9]张强.中国山水画画学[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10]劳继雄.鉴画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潘毅.绘画创作的独特性D]文艺评论,2007.第85页.
[12]张宜.山东艺术学院学报[J].2008.
[13]论中国山水画的情感传达—笔墨情趣与意境营造齐琳-《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
致谢
本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的。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中,由衷感谢老师,从论文的论点确立到研究论点的开展,由衷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领导,是这些老师悉心的激励和引导才有了今天的我,这些老师不仅仅在专业课上给予我帮助,他们的以身作则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和生活。
由衷感谢艺术学院在这四年中对我的包容和培养,衷心祝愿母校桃李满天下,再创辉煌。
由衷感谢家人在我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及有求必应的宠爱。
我深知,在国画的学习和探索上本科只是个开始,今后我将不忘初心谨遵老师的教导,一如既往的热爱国画。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