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夏津县第七中学以“绽放最美的自己”为办学理念,从劳动教育入手,探索“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支持”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劳动中获得了成长,养成了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以家庭为基础,家校合作开展清单式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以家庭为活动场景的劳动,为保证劳动效果,经过校委会和家委会研究,根据家庭需求和学生完成能力合理布置家务劳动作业,开展“清单式家务劳动作业”。
1.明确家务劳动的项目和关键要素,构建家务劳动作业体系。
家务劳动指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所必须从事的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会自理,做好清洁卫生,主要涉及“衣、食、住、行、管”五个方面,如衣物洗涤、物品整理、卫生清洁、做家常菜、制作面食等,根据《山东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活动内容安排及实施建议》,我校构建了“衣、食、住、行、管”家务劳动作业体系,如下图:
2.劳动教育服务中心和家委会联合研制家务劳动清单。
该清单在劳动内容设置上主要考虑了:七年级“学技能”、八年级“养习惯”、九年级“树观念”,清单分年级设计,包括劳动主题、教育目标、劳动内容等三个维度和生存本领、生活技能、弘扬家风、技术实践四个主题。特别是“四大主题”中“弘扬家风”这一主题结合我县家风建设,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也借此促进家风建设,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氛围。
3.积极探索家务劳动作业管理流程化、班主任指导模式化、劳动项目清单化和劳动内容定制化。
为加强家务劳动全过程管理,家委会根据学生成长和家庭需要,给劳动教育服务中心提出家务劳动作业需求,定制作业内容,服务中心开发课程,设计作业,具体管理流程如图所示:
根据家委会的定制需求,服务中心开发了《家务劳动我能行》课程和作业指导手册,班主任按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开展家务劳动:轻松家务我能行,现场劳动我来战,家务劳动之我见,我是劳动小能手,班主任指导模式框架如下图:
二、以学校为主导,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科学规划劳动教育内容,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创新“三种”实施路径。
2020年8月,学校成立劳动教育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教育“1+3”工作机制。“1”是指依托夏津县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中心成立“一个”劳动教育实施机构——劳动教育服务中心,建设“一个”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耕读园,遵循“一个”安全为先的劳动教育原则。“3”是指抓好落实,做实做细“三项”重点工作,创新“三种”实施路径。
1.成立我校劳动教育服务中心。
2019年10月,夏津县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中心成立,我校是中心基地学校。2020年8月,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依托夏津县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中心成立了我校劳动教育服务中心,由校长亲自抓劳动教育工作,中心设立主任一名,由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中心执行主任担任,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工作。
2.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耕读园。
为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增加学生校内劳动教育机会,2021年暑假,校领导提出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耕读园的想法,目的是依托课程开发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增加课后服务资源,培养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
3.做实做细“三项”重点工作。
(1)课程开发联动。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劳动教育服务中心规划了“劳动与体验”、“劳动与习惯”“劳动与责任”系列课程,孩子们体验了完整的劳动过程,丰富了他们家庭和校园生活。
(2)课题研究带动。
针对我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20年申报的市级规划课题《提高城镇初中生劳新时代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立项并开题,通过课题组近两年的探索研究,积累了劳动教育调查报告、劳动清单、评价方案等成果。
(3)劳动评价驱动。
课题组认为,要改变学生不喜欢劳动的现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就需要探索“多维度”劳动教育评价,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进行综合评定,以评价驱动劳动教育的实施。为此在开发的每个课程中专门设计了“评价分享”环节,以便开展自评和他评。每学期举行的劳动技能展示大赛,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理念起到了有效推进作用。
4. 创新“三种”实施路径。
我校根据纲要要求,积极开足劳动教育课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1)落实“双减”要求,在课后服务中安排劳动教育活动。
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学校统筹安排课后服务时间,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参加耕读园劳动社团。
(2)推进“五育并举”,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学校教研室每学期组织“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主题教研活动,要求与劳动教育关联度较强的如美术、历史、语文、道德与法制、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劳动教育,开展和学科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我校美术老师李明明在美术教学过程通过“剪纸”教学合理的渗透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教育。
(3)依托传统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节日内涵,树立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研制了节假日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清单,清单以家务劳动为主,活动实施与主题班会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丰富了假期生活。
三、以社会为支持,依托我县研学基地开展生产劳动,依托社区、老年公寓、湿地公园、社会机构开展服务性劳动。
为拓展劳动教育资源,我县先后认定了一批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1.依托研学基地开展生产劳动。
在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颐寿园景区研学旅行时,我校邀请果农讲解椹苗栽培、薄膜缠树、炕土施肥等栽培管理技术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亲自体验了椹苗栽培、薄膜缠树、炕土施肥等生产活动,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2.依托社会机构开展服务性劳动。
为提高与人沟通、为人服务的技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我校分别组织学生去夏津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污水处理厂开展“我做场馆讲解员”场馆服务活动。通过学生提前进入场馆实地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服务需求,学习讲解员的服务技能,做好服务准备。
通过场馆服务活动,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岗位任务,通过合理的服务途径,运用积极的态度,既为进馆活动的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又满足了场馆的工作需要,在服务活动中提高了与人沟通、为人服务的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支持”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已建立,逐步形成了学校管、老师教、学生做、家庭督、社会补的一体化劳动教育格局。下一步学校将围绕“绽放最美的自己”这一办学理念,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主渠道,融合各学科教学,抓住每个育人环节,让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健体、润美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每一个孩子绽放最美的自己。
德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提高城镇初中生新时代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0DZYB18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