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相比于其它发达国家而言,在微信开通支付功能及支付宝出现周,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水平可以说已经处在了世界领先地位,在由于终端问题一直难于推广的移动支付在中国伴随着大规模的营销资金投入和应用场景的丰富,硬是培养起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2016年CNN记者Will Ripley亲身体验了一次在北京不带钱包的一天,他发现在北京只要有智能手机,从像路边摊的煎饼这样的近场支付,到水费这样的远程公共账单支付都可以很方便的解决,越来越多的商家接受移动支付,而从中产生的大数据也可以让相关机构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他的个人体验显示,在北京使用移动支付的这一天,不用现金找零,甚至银行卡也不需要带,移动支付已经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了无现金社会。
1.1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中国运营商的发展常常得益于外国成熟运营商的成功经验,在移动支付这一领域也是一样,早期学习韩国和日本的既有经验,从运营商和银行角度出发,借助手机钱包、手机银行等支付方式以探索如何建立起一种行之有效的移动支付方式,但最终没有得出一套能够得到国际多方认可的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同时为规避加密的风险,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公司也有通过小额预存等的方式进行移动支付,支付流程的复杂却使消费者望而却步,最终让第三方移动支付捕捉到智能手机便利移动支付的机遇。在各种银行APP盛行的今日,客户的增速缓慢,怎样让用户习惯使用自己的APP仍旧是一个难题。当然,在中国,无论是三大运营商还是银行,都没有可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做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内容修正,最终通过第三方来实现移动支付成为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且在市场上所占据的比例超过了将近87%。
根据工信部在2017年1月发出的《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2016年4G用户数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3.4亿户,总数达到7.7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58.2%[资料来源: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455/c5471508/content.html]。这其中除了移动运营商和终端厂商对移动终端和4G网络的大力投资和优惠推广外,移动支付的推广也功不可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5)》,央行对于移动支付在小额支付上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类快捷支付的态度上是积极的,更希望移动支付可以推动城乡便民支付等的普惠金融发展。同样根据该报告,2015年银行共发生网上支付业务363.71亿笔,金额2,018.20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2015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上支付业务821.45亿笔,金额49.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51%和100.16%[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zhifujiesuansi/128525/128545/128646/3208367/2016120915405240513.pdf
]。
以上的数据都表明移动支付在2013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力的时候或许还算是趋势,到2017年的现在,根据2015年的移动支付数据和2016年的4G用户发展数据,移动支付的普及已成必然。移动支付与其他新生行业不同,涉及面更为广泛,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第三方机构、消费者、自动运营商以及金融机构等,每一个环节的专业性、复杂性与多变性都使里面的成员处于不断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本文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后,发现前辈学者的研究往往是立足于自动运营商与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并通过该视角来进行移动支付产业链研究,本文站在企业间关系的角度去研究移动支付的未来有可能的发展,并以产业链战略的角度对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这三方给出后续发展的建议。
1.2文献综述
1.2.1商业模式理论
各行业企业都有属于其公司自身的商业经营模式,该模式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或者有形的商品来实现价值的传播,并在该过程中为企业营造利润。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之而来的便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环境的形成,而这也为企业的经营与盈利带来新的模式,商业模式就此而生。本世纪初,更多的人对商业模式进行认可,认为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动的环境,并且在商业环境中进行价值的营造。
近几年来,大家普遍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怎样通过价值链或者价值网推销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从而获得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其赚钱的方式。
商业模式应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商业模式组成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个系统性以及整体性特点的概念,例如盈利模式(在移动支付中银行与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组织架构(规则制定层、技术提供层和应用层的联系)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商业模式的部分,而不是全部。
2、构成商业模式的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为商业模式的发展带来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理解,可以将商业模式分为以下两类:
1、运营性商业模式。通过了解企业与发展环境的关系,从战略的角度了解产业链内各环节相互的关系,从而结合自身的资源去获得盈利。
2、策略性商业模式。以运营型商业模式作为理论基础,衍生出策略性商业模式,该模式以企业的盈利情况作为主要落脚点,分析如何在产业链中对企业的盈利金额进行形式与比例上的合理分配,例如业务的调整、渠道的更换或者组织模式的变动。
1.2.2产业链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专业学者姚齐源与宋武生(1985)首次提出生产链的概念,在其著作《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一书中针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产业链概念,之后才渐渐扩展至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吴金明与邵旭(2006)针对产业链进行研究提出四个维度概念,其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与空间链,四个维度在完成一整套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形成产业链。在一个完整产业链中,保函多层上下游关系,完成多次价值的互换,下游通过上游得到产品与服务,上游则依靠下游来进行信息的获取。在信息化时代,产业链形成一种战略,通过集群链条的方式将吸引着更多的企业靠拢,是产业链的规模更加庞大。产业的竞争力受到链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同时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是否紧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从宏观的角度去使用产业链来研究战略,会对产业现状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就算是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信息化时代,科技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核心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利润的份额会由同一个产业链层的主要角逐者转移到新兴企业。产业链组成成员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不断进行各方交涉,产业链中任何一个上下游交接点都会出现断裂与失衡。所有的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都会需要经常面临各种挑战,而其中只有那些能够预测准确和反应快速的企业才能够屹立不倒。
企业在进行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对于自身产业链进行优势与劣势分析。企业通过产业链对于供应商进行重要性与层次的划分,提高自身与客户的议价能力,并通过产业链权利,来进行现状的分配,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微观角度上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来预测产业链中权利未来转移情况,帮助企业发展机遇,完成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与组织结构的调整。
新兴技术的发展让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进入设置了技术壁垒和资金门槛,环节内的任一企业都无法提供统一整个产品的解决性方案,产业链中的各个行业已经已经形成了各自特殊的产业结构,专业的分工贸易使各个行业根植于其领域,贸然对其他领域的侵入都很难让企业得到其原来的利润率。
1.3移动支付的定义及特点
我国支付清算协会对于移动支付进行明确定义,认为其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用户通过自动设备与网络来进行债务债权的偿还,实现货币价值的转移,本质上来说就是用户通过手机来进行消费与产品的购买账务的支付。
移动支付将移动终端、互联网以及电子技术进行结合,为消费者消费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其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移动性。移动支付的载体是移动终端,随着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和移动支付的大力推广,消费者摆脱了指定地点办理业务排队等候的繁琐,不必指定工作日办理业务,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第二,实时性。第三方服务商快速的反应速度也也是影响银行也的反应时间,在微信和支付宝账户内转账为即时转账,转到银行卡为2小时,现在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通过APP也实现了实时2小时转账服务。
第三,快捷性。随着商户的普及,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显得更加的显著,在线上资金支付灵活,在线下一线城市接近于可以一部智能手机在手钱包不用在手,免却了消费者兑换零钱、携带多张银行卡的困扰,最新一线城市绿色出行的共享单车更是仅限智能终端使用,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如此。
第四,安全性。消费者在进行支付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制度安全问题,移动终端相比于pc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且无论是近场的NFC支付还是普遍流行的二维码支付,加密手段都在不断优化升级。银联在2016年12月12日发布“银联二维码标准”,预计第三方服务商会在2017年出台联合互通的二维码标准。
第五,整合性。移动支付形成了规模后,可以有效地将资源整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为结算降低了资金,为商户减轻了人手等等,以此资源布局得以优化。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共享不需要很多人共管理的单车,自助扫二维码点菜的餐厅,类似的例子以后会越来越多。
1.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本论文就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进行研究,分别通过文献综述法、产业链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一方面对移动支付网络技术、终端更新和整体支付环境做出一个简单的介绍,加强人们对移动支付的了解,另一方面针对产业链中的主要关键人的利益关系作出分析,判断后续整个产业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对于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整理,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罗列,明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在技术与环境角度对于移动支付的起源进行了解,并且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叙述。技术角度主要着眼于手机终端、操作系统与通信技术。环境角度则主要了解在移动支付价值与发展重要性。
第三章,将现有的支付手段和场景进行分类,根据最新的发展技术、规范和数据分期其中的占比以及实际使用方式。
第四章,以广州地铁云支付为案例,分析综合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广州地铁主导的场景的云支付方案得使用效果和其可行性。
第五章,对现有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划分,对其盈利模式进行讨论,对其现在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站在战略的角度对其发展做出趋势判断。
第六章,要从长远的眼观来看待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潜力。
第七章,主要阐述作者对于该行业前景的期待,论文中存在的缺点以及改进方向。
第2章:移动支付的起源与发展
2.1移动支付的起源和发展
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赫尔辛基的一台可口可乐自动售卖机,这是由芬兰Merita银行第一个推出的移动支付银行服务,通过手机短信来完成支付指令。当客户在这台自动售卖机购买可口可乐,他们就需要通过短信发送支付口令,然后通过支付系统给予这台自动售卖机一条完成支付的口令,机器在接收到指令后会自动放出购买的产品。
日本是全球的移动支付发展最早的国家,NTT DoCoMo在1999年推出iMode行动上网模式,将手机由原本简单的通信及短信发送向PC靠拢,通过手机,使用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邮件的发送,完成音乐的下载,浏览网页等,也通过这个平台,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之后手机的近场支付。
在RFID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NFC,NFC在2004年被研发,但是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直到2010年谷歌发布Android2.3,才在根本上实现了NFC广泛使用,并且为移动支付发展带来转折。现在,主流的手机品牌均支持NFC支付,在手机销售排前五名的三星、苹果、华为、OPPO、VIVO和在中国很受欢迎的小米在近两年新发布的手机大部分都带有NFC功能,在更早期就开始发展的欧X家,使用NFC技术会更加普及。
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在日本与韩国出现二维码支付技术,在中国,直到2010年年底,国内的二维码才开始被广泛使用。我国支付清算协会对移动支付消费者进行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移动支付消费者会选择或者认可二维码支付,其中直辖市占75.2%,省会城市有70.7%,接受度最低的农村用户也有56.1%。
根据《Worldpay 2016年全球支付报告》预测,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增长15%达到14220亿美元,而在2016年全球的商务市场已经达到23720亿美金的规模,预计在2020年增长48.3%达到35180亿美元,中国将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资料来源:http://zh.worldpay.com/global/insight/articles/2016-11/global-payments-report-2016?carousel]。
2.2移动支付的技术发展
随着手机的发展的逐渐稳定,移动互联网也随之兴起,并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们日常的购买中,使用手机移动端来支付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几乎所有的商场都已经可以使用该功能进行支付了,这也证明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处于一个鼎盛期。
2.2.1手机终端
第一套行动通信系统在1986年X芝加哥诞生,第一代的手机是由X摩托罗拉公司的Cooper博士模拟的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在当时,由于受到了电池容量和软硬件技术的制约,这种手机四四方方就像砖头一样,携带并不算得上便利,可是有这样的一台手机是“土豪”的象征。第一代手机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种不同款式,但是只具备一些通信功能。
第二代的手机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手机,是数字制式,主要以欧洲的GSM和X的CDMA为主,除去可以践行语音通信外还可以收发短信,也支持彩信和上网WAP业务。当时销售最红火的是诺基亚,这家主打第二代手机的公司自1996年以来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第三代手机则是有了一定的更新和发展,已经可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数据图像等,并且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听音乐,看电子书等。第三代手机将可触摸的显示屏、高速度的处理机芯、GPS导航、NFC等终端硬件全部统一在一起。
2.2.2手机操作系统
第一代手机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接打电话,运行速度比较缓慢,不能够安装应用程序。
第二代手机是功能型手机(Feature Phone),常见的操作系统有Symbian、Linux等,可以安装比较少的应用程序,使用接打功能较多,运算能力弱于智能手机。
第三代手机则是完全成为了新一代的智能手机,不仅仅有其独家的系统设计,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指定的地方下载软件,例如音乐类,娱乐类,办公类等。且这些程序能够使手机的各项配置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用户还可以连接无线网络,用手机进行语音通话等。就目前而言,各大品牌均已推出智能手机。如安卓,苹果等。
2.2.3通信技术
第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功能是利用蜂窝网路的相关特性,致力于打造一个相似的通信网。但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存在着很多漏洞,非常影响用户使用。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较第一代更为成熟化,但所能执行的命令程度较低,尽管已经修复了很多bug,但网速较慢。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第二进行了更新,对于第二代网络速度较慢的问题进行了修正,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拥有较为快速的上网体验。
第四代通信技术更加高端,特别是其中运用到一些高科技技术,使数据传输的速度更加迅速,并且漏洞较少,整个系统的运行也更加稳定,上网的流畅度和清晰度更高。
对于几代通信网络的实际使用速度,网上有人这样调侃:“2G只能看小说,3G还能刷微博,4G高清随便播。”以上就是综合近四代移动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各自优势做的总结。移动通信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去开发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做好了铺垫。
2.3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环境
2.3.1影响移动支付市场认知的因素
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除了有以上技术迭代快速更新的帮助外,还需要有整体的大环境作为辅助。支付市场的变动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1、安全性。国外发达国家在移动支付方面发展得早,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政策发展环境,在衡量移动支付业务是否能够获得可持续商业运转的主要标准是其安全性。中国在这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业务快速发展首先考虑营销优惠推广,但是从第三方服务商支付宝推出的账户安全险提出全年不限次数全额赔付,还有2016年银联发布的二维码支付标准,都逐渐可以看到移动支付的安全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移动支付的漏洞开始成为在现有用户基础上增加用户量拓展最大的绊脚石。
2、便捷性。2000年以前,中国移动就已经与多家银行进行合作,致力于各地区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活动,但由于当时还未完全兴起智能手机,所以发展的较为缓慢,基本没有什么起色。在最近这几年,得益于移动网络和终端,非接触式POS机的改造越来越顺利,大部分智能手机用户已养成线上支付的习惯,线下支付的推广难度大大降低。另外,用户在挑选支付方式时们也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便携性,由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用户更加偏好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
3、支付额度。根据央行201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最高不超过20万元[资料来源:http://chengdu.pbc.gov.cn/chengdu/129312/3108320/index.html]。这意味着虽然大额支付还是牢牢控制在金融机构的手里,但是20万额度的灵活交易已经可以形成一个十分活跃的大众市场,这其中包括达到4亿的微信支付用户,根据微信发布的《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2017年除夕至初五的春节微信红包收发量达到460亿个[资料来源:http://tech.qq.com/a/20170203/010341.htm?pgv_ref=aio2015_hao123news
],假设大部分的用户认为1000元的免费提现额度太低而将这部分资金作为沉淀资金作消费使用,那金额则十分的可观。
4、兼容性。截止至今,无论是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还是第三方服务商,都没有统一做出一个技术统一、多方兼容的移动支付体系,各方站在自身的立场有着各自的想法。金融机构不愿意放下现有的利润和客户数据,电信运营商执着于已经拥有的庞大客户群和国企过长的反应流程,第三方服务商打通了小额支付和客户日常生活的便利不再希望将努力多年的数据与信息共享。如果国家对于移动支付全面放开,或许第三方服务商真的会垄断市场,毕竟在2016年9月6日这一天,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腾讯股价超越中国移动已经成为了现实。那如果腾讯加上阿里巴巴呢?是否真的能够与金融机构相抗衡呢?
5、使用成本。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会将移动支付与其他方式的支付方式进行对比,而决定是否使用移动支付。支付过程中,每个合作方都更倾向于自身与客户分别承担自身理应承担的成本额。现在移动支付成本(除体现功能),大部分都由商户来承担。金融机构的商家手续费按照行业不同在0.55%至1.25%之间不等,第三方服务商的商户服务费一般在0.6%,当然民生类和公益类的手续费用会更低,我们先暂不列入。
2.3.2影响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基础
在移动支付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内,产业链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例如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用户需求等,来使自身开发的环境更能用的消费者的青睐,形成一种良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付环境。
1、移动通信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在2016年11月,华为的Polar Code技术成为了5G eMBB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预计下载速度最高可达10Gbps。按照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的在线问答,截止至2016年11月底,4G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7.34亿[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6-04/28/c_1118760292.htm]。和移动通信技术相比,现有的移动支付仅仅一个网上的支付转账和线下的扫码并没有将快速的网速利用上,如果移动终端上网流量费继续下降,联合其他形式的支付方式或许又是一片新的蓝海。
2、智能终端的普及引领行业变革。为推进手机终端朝智能化方向演进,电信运营商对手机生产商场以及用户进行了高达上千亿的补贴,以此来推动手机终端的升级换代。移动终端已经从以前仅仅简单提供通话和短信功能,快速提升智能终端处理能力,逐渐演变为一个通用的软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话已经不再是主流的功能,它提供了一系列包含通话管理,并融合游戏娱乐、办公记事等各类应用软件在内的运行环境。移移动终端的系统升级也会参考PC端的相应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快速发展带领了移动终端销售量的快速增长,让国内的华为、OPPO、中兴、小米、联想等为代表的中国厂商不断发力,而更加受到欢迎的国外品牌,如三星和苹果,分别占销售总量的21.2%和14.6%,第三位是中国的华为,占销售总量的9.5%,第四和第五名分别是OPPO和VIVO,分别占6.8%和5.3%[资料来源:http://info.3g.qq.com/g/s?sid=&aid=qqom_ss&id=qqom_20170207A06QPD&rt=1]。随着三星公司诸如内斗和电池爆炸的负面新闻,前五名或许还会继续瓜分市场。
3、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电商的兴起迎来了高峰期。电商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的确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销售从实体店铺向网上转移。面对着电商,消费者会开始衡量实体购买的各种例如交通和时间上的成本,如果相较之下物流的费用更划算,他们往往会逐渐接受这一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便利。类似的例子有例如京东到家和各大平台推出的外卖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4、支付环境的完善。从某种程度而言,支付环境的完善能够促进移动支付的方式更加稳定。例如,积极推进非接触性POS机的改造,对于第三方服务商,新型的POS机除了常规的刷卡功能外在机器的顶部或者另附巴枪扫描二维码功能,为近场支付提供了良好而条件。伴随着市场的发展,支付平台的兼容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解决。
5、政策环境的变化。在2017年3月5日的两会期间,在《XX工作报告》上出现了一个二维码来通过移动终端来展现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互联网也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到,特别是在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中。在2014年XX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再度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6年则要“规范互联网金融”,2017年则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2015年7月我国xxxx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指出要建设健康充满活力的网络体系,在该文件中随着XX对互联网+的重视,对于移动支付的的业务类型政策许可的宽松,将极大地影响企业未来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
2.4本章小结
本章对移动支付的起源,与在手机终端、操作系统和通信网络技术做出了简单的介绍,并阐明现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环境。
第3章:现有的支付手段以及场景
根据维度的不同,移动支付可分为多种模式:以交易距离可以划分为远程与进场支付两种;根据资金来源可分为第三方、银行卡、以及通讯三类账户。
3.1资金来源分类
银行卡、第三方以及通讯账户是移动支付的主要账户类型。这三种移动支付账户的支付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之下,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更促进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3.1.1银行卡账户支付
银行卡支付实质上就是完成用户的信用卡卡号或银行卡账号与手机号码的绑定,直接或间接完成扣除消费者支付金额的目的。例如商场消费时使用储蓄卡刷卡支付。此类方式要实现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也是当下发展前景最好的支付方式。但是金融机构除了通过移动终端外还发展了小额免密免签的功能,只要在有“闪付QuickPass”标志的银联POS机就可以免密进行300元以下的支付交易。在2016年5月25日,所有银联信用卡均已经开启了该性功能,只要使用信用卡靠近POS机就可以完成支付,单日累计支付上限为1000元,另外还具有72小时风险赔付服务。根据凯捷&法国巴黎银行的《2016年全球支付报告》,银行卡仍然是主要的支付方式在亚太地区占比为36%,在北美为61%[数据来源:http://www.useit.com.cn/thread-13520-1-1.html],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优势仍然很明显。
图3-1银行卡支付的商业模式
资料来源:图片由作者整理
3.1.2第三方账户支付
消费者开通一个第三方支付账户并完成一定金额的充值。在用户完成消费后,其消费金额会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中进行扣除。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充值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来完成,最典型的第三方支付账户应用就是当下所普及的支付宝账户的支付模式。根据凯捷&法国巴黎银行的《2016年全球支付报告》,支付宝在亚太地区的支付占比已达到惊人的24%,第三方支付机构仍旧有很大的潜力。(见下图)

3.1.3通信账户支付
通信账户支付作为最早的运营商计费支付模式,支付过程的管理任务主要由运营商来完成,区分不同商品不同金额配置计费代码,用户只要发送短信(SMS支付)授权即可,运营商为用户处理整个支付过程,并抽取一部分利润。用户所支付的费用会在用户的电话现金账户(非赠送账户)中体现。SMS支付金额比较小,均属小额支付。运营商计费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支付方式操作非常方便,只要发送短信授权,就可以完成交易;其缺点是费率高,运营商利润比例高达15%~50%。运营商由于较早引入移动支付行业,所以很长时间内还会拥一定的的市场,但是从现在第三方支付的占比看来,运营商的支付方式在移动支付中并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标选择了13.56MHz的那天开始,就注定着这种支付方式会逐渐淡出市场。

3.2交易距离分类
近场、远程以及O2O(Online To Offline)等支付是移动支付的主要分类。
3.2.1近场支付
是指客户的完成交易活动所使用的是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技术有NFC、RFID等技术手段,以移动设备对刷卡机、POS机等终端设备进行本地的信息交互,以完成缴费、购物、充值等支付需求。随着移动支付技术NFC13.56MHz标准的确定,支付链条上的银行、运营商、银联这三大类参与者已各司其职,以NFC为潮流的移动支付行业正式驶入快车道。近场支付同传统POS机支付二者间的唯一区别是是否通过银行卡支付,近场支付是在交易过程中通过NFC芯片存储银行卡信息并通过该技术完成对手机信息的读取。银联云闪付功能是当下约9成POS机都已经具备的功能,也就是说所有的传统POS终端交易业务几乎都被近场支付所覆盖。
从实质上讲,近场移动支付就是借助手机来完成原先各种卡具备的消费功能,用刷手机替代刷卡,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方式为现场受理终端,是介入收单网或本地收单网完成支付过程的一种支付方式。近场支付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有三个方面:LBS、BFC以及RFID。LBS技术,是与GPS与一定网络结合的增值业务,基于定位服务,通过二者的配合对终端用户的位置进行信息获取。二是NFC,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演变而来的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读取模式。NFC技术的理论传输速率为424 kibt/s。NFC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支付,与银联的闪付类似,让用户拥有移动钱包,同时由于NFC通过硬件加密,因此使用NFC技术的支付方式较为安全。三是RFID,指射频识别技术。除此,还有蓝牙、红外线等技术,而此类技术远达不到NFC的普及程度,究其原因,是它们的支付举例受限,而NFC使用的通信技术用NFC+密码/指纹“一触即付”则可以简单完成,传输距离为了确保安全性设置在10cm;通过蓝牙建立连接的耗时较长,而红外线则对视距问题的要求极为严格,但通过NFC建立支付连接却更为便捷;与RFID技术相比,NFC具备宽带高、距离近以及耗能低的特短,同时,其增加了点对点的通信功能,对于通信双方而言,在设备上是对等的,而对于RFID技术来说,在双方设备的要求标准及主从关系方面要求较多。
近场支付的应用范围有:
1、方便购物。借助NFC这一近场通信技术,将IC卡账户的承载主体转化为手机终端,完成交易是通过与非接触功能的POS机交互来实现的,交易模式与传统刷卡消费并无差别,同样能够在超市或商场等地完成消费行为。
2、行业合作应用。通过合理的终端改造,借助银行IC卡能够快速完成小额支付的特点,与地铁、火车以及公交等交通行业合作,完成快速刷卡支付。
3、点对点(P2P mode)支付。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间的非接触近距离式或者利用NFC模式来完成手机中的IC卡转账进而实现零售店的支付行为,此类模式减少了使用成本与终端布放等问题上的限制,让交易过程在整体上变得便捷。
4、其他业务。对IC卡空中下载功能进行利用,通过手机终端下载优惠券等方式支持的业务场景的应用。
3.2.2远程支付
指的是客户利用无线终端来发送支付指令并完成支付行为的过程。主要方式有通过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客户端应用和二维码等进行支付的应用。
远程移动支付并不受限与地理位置,通过移动互联网或通信网络传输信息完成支付,淘宝这种电商就是其典型的应用场景。随时、随身以及随地消费是远程移动支付的主要特征。通过对手机远程支付功能的利用,消费者可与商家进行网上的“面对面”接触,并通过移动终端的APP等方式选购平台的商品与相关服务,并同时通过无线终端完成支付,商家的平台与消费者支付的平台对接,接口传输交易数据,最终完成交易处理。远程移动支付能为公共事业缴费、商旅订票、实体物品购买和银行业务等资金转账完成支付行为。
远程支付的流程是消费者通过手机浏览器或APP登录商务平台,对特约商户在平台上更新或上挂的商品信息进行浏览及选购,在订单被确认后发起结算请求,再经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发卡银行或银联进行交易的转接后完成支付。使用互联网来完成及相关的支付流程即远程支付业务,与以往的线下POS机面对面刷卡的交易方式相比,商品通过数据网络传输,用手机屏幕对消费者进行展示商品展示,解除了地理位置的限制,节省了用户的购物时间以及商品的空间成本。而移动终端的限制也未远程支付带来了以下缺陷:手机屏幕清晰度与尺度大小不足,此类问题为商品信息的展示来来了很大影响。在起始的发展阶段,远程支付具有解除了地理限制的有点,可以重点开展银行卡的自有业务,例如公共事业费用缴纳、银行卡信息查询等无需大量信息且受理流程简单化的业务与应用场景。考虑到移动支付所具备的便利性,对于银行而言,完全可以结合用户的需求对业务制定或实体商品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及展示。
远程支付业务的主要应用范围有:
1、缴费类业务。例如日常电费、物业费、有线电视等需前期进行实名登记的交易额度不大的公众缴费业务。
2、外卖和爱心捐赠等个性化服务。根据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与其他行业联合制动个性化的特殊服务。
3、实体物品购买。对商品的选购,用户能够通过APP或者手机的互联网浏览功能来完成,通过远程实时支付以及线下的物流来完成消费。
4、银行业务。对银行卡的账单查询、转账、理财以及还款等诸多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或手机客户端来完成。
3.2.3 O2O
O2O移动支付的典型代表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扫码支付。现在市面上新出了很多微信支付的店铺,其中就有全程使用微信的餐厅,以“太二酸菜鱼”为例,顾客坐下后先扫一扫餐桌上的二维码,然后通过微信点单后完成支付,餐厅的后台会收到点单上菜,除了上菜和迎客需要服务人员在旁,其余的点餐和找零一律免除。二维码扫码支付目前是连接线上线下的主要环节,不单单支持即近场支付(如扫码购票等),还可以实现远场支付(如团购等)。二维码具有制作成本低的特点,其能够完成2729个数字字符或1848个字母字符的存储,还具有容错能力强的特点,是当下移动支付手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
手机刷卡器也可以完成O2O移动支付,其与手机的3.5音频口和手机连接移动配件是通过手机外界读卡器来完成的。此类终端不仅可以完成近场支付同样能够实现远程刷卡。此外,京东商城推出快捷支付功能,让支付时间缩短、过程更加便利。其运作原理如下:用户在京东商城购物,如果选择快捷支付,在支付的首次将会记录下用户支付卡的信息,用户从第二次开始在京东账户购物时,选择快捷支付就会自动导入卡的信息,输入短信验证码即可完成支付行为,购物也更加便捷。
3.3用户与应用场景的关系
近年来,伴随着4G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传输速率的变化也让智能终端快速地更新换代,让智能手机可以通过对开放式操作系统的体用使其功能得到无限延伸,同时,在电商等综合信息层面,让用户完成PC端至移动端的转移,是用户对支付产生的新需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一是操作方便。在第三方支付的加入后,移动支付在面对用户体验上反应迅速,现在的移动支付已经成功引导用户通过界面指引方便地完成整个支付流程。二是支付及时。在时间与空间上移动支付并不受其限制,如支付宝,若在其用户间是实时到账,如果个人账户提现则承诺2个小时内到账,如果是扫码交易的话则是立刻完成交易,减少了用户需要在柜台操作或者携带现金的麻烦。三是功能全面。移动支付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尽可能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线下商品购买到线上的预约挂号都能够一键完成。四是保证安全。虽然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过程中,像是中国电信、工行和支付宝等都有出现过重大漏洞,让不法分子成功套利,但是每次漏洞的发现也都同时伴随着安全防护技术的提高,像财付通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了让用户放心使用,和中国人财险达成战略合作,承诺在第一时间全额赔付。
基于以上用户整体需求,我们分别从消费者、商户、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各方面来剖析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利益与动力,从而全面推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3.3.1消费者利益与动力
消费者的认可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根基,如果不能够长时间吸引消费者,移动支付整个行业就会逐渐灭亡。在中国,二维码支付凭借其对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快速便捷的支付方式占据了大部分的移动支付市场,吸引的群体从中老年人到商务白领,也是这种相对于早期银行的应用和移动运营商“钱包类”业务的落差,给消费者带来了良好的体验,通过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消费者社交网络的捆绑,用户对第三方支付的使用产生了黏性。但是相对于NFC近场支付来说,二维码支付还存在支付路径过长的问题,在信息泄露方面消费者也存在账户被盗的担忧。不管怎样,结合消费者动力和利益而制定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对消费者而言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交易速度快,和传统的柜台相比减少了交通时间和网点等候时间。二是有丰富的应用场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交易,还出现了微信红包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手法。三是便利性,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生活应用场景,能够随时随地支付。四是对页面的设计相对简洁,对用户习惯的培养模式较为简单。
3.3.2商户利益与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国外流行的NFC支付方式,还是国内常用的二维码支付方式,,都能满足消费者快速支付的需求,还可以减少时间和空间上的浪费。结合商户动力和利益制定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对与商户而言有两大优势:一是加速支付速度,减少使用者的排队时间,从长远来看,可以减低商户的人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二是节省刷卡手续费,和刷卡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在手续费和商户服务费上有明显的优势。三是掌握消费信息,可以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去提高营销能力。四是轻松管理库存,将商品销售信息录入系统,方便小型商户进行补货。五是与没有移动支付的商户相比,形成竞争优势或者比较优势。
3.3.3银行利益与动力
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之一就是个人银行业务,移动支付是支付手段的进步以及通信技术迭代发展而带来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前期的发展中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决定着未来的发展。
银行对银行“互联网+金融”的推广能够借助银行对信托、基金以及表现等产品的代销资格来进行。银行在央行的监管下,对于客户信息的采集和泄露都会有相应的保护和惩罚措施,例如在2011年就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就是由于银行是有国家监督管理,大众对于银行的资金及账户安全保护都极为放心,如果传统银行在现有的移动支付的基础上与互联网金融结合,抢占制高点来开拓金融市场,或许能够在移动支付的这片红海中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通过金融产品的捆绑增加持卡人的忠诚度。结合银行动力和利益制定的支付方式具有四个明显优势:一是可信度高,国内的商业银行以国有为主,私有化程度很低,被用户信任。二是用户的规模巨大,对用户习惯的培养可以借鉴互联网公司前期“烧钱”的营销方式来完成。三是资金充裕,可以联系线上线下来做移动支付的推广,拓展交易领域。四是通过银行之间的互通,善用内部资源做好整合降低成本。五是通过移动支付的相关服务和持续创新,尝试将大额支付转移至移动支付领域,提高银行总体服务水平。六是丰富并完善个人银行业务,通过移动支付尝试找出适合结合推广的创新产品。
3.3.4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益与动力
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纽带,通过丰富的应用场景引入用户,反过来丰富的应用场景也能够刺激用户的消费。小额支付在银行的总体收入中大约只占5%,而终端的投入和第三方的投入却不少,所以虽然交易额很大,实际的盈利却很小,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是瞄准了最初银行的不重视而在这个行业成功夹缝生存下来。结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动力和利益退出的支付解决方案有三方面的优点:一是从用户或商户里收取移动而手续费或者服务费,例如超额的提现功能等等。二是植入相关的广告或者合作赚取相应的广告费,例如2017年春节的福卡上就有对应高德地图或天猫超市等的广告。三是通过平台来吸引用户的资金投资并获取一定回报。
3.4本章小结
本章将现有的支付手段按照资金与距离作出划分,阐述账户以及近场支付、远程支付和O2O模式的实现方式,最后通过场景的介绍从消费者、商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角度解析用户与应用场景的关系。
第4章:移动支付场景的研究——以广州地铁云支付为例
4.1背景情况
广州地铁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国际地铁联盟(CoMET)的14个成员之一,首条线路于1997年6月28日开通,广州也成为中国大陆第四个开通并运营地铁的城市。截至2016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共有10条营运路线(1号线-8号线、广佛线及APM线),总长为308.7千米,共167座车站,开通里程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日均客流量预计达777万人次,客流强度全国第一[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9TFyoPEqQTT0tXVBkSznAZC6x3EagXWvKNEmkAhJV7f7gO3mweUkcDxPwPbJoQD9W3XJGdES45neBbY3LLJpYfjo4Cewj9B-lZGhEWxU7pe8nwas_D0WhaA4h3g-FRL]。
为了响应“十三五”对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广州地铁制定了打造“智慧地铁”与综合都市生活平台这一发展战略。全线开启广州地铁“云支付”功能,此举让广州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地铁全线网开启“云支付”的城市。
广州地铁迈出的这一步并不奇怪,根据广视新闻的随机调查,大部分的广州人有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在街头店铺调查中,移动支付居然超过一半,而现金支付只占约四成不到。2016年支付宝全民账单显示,广州总支付金额为广东第一、全国第三,广州的人均支付为12.2万元。以上的数据都表明了广州非常适合移动支付的大面积推广,而客流量强度全国第一的广州地铁是一个大数据测试移动支付推广的良好试点。
4.2产品介绍
在2016年8月中旬,广州地铁在AOM线对“闪付”与“云闪付”功能进行了开通,“闪付”用户可以使用银联闪付IC卡直接付费过闸,“云闪付”用户则通过三星Pay及Apple Pay等工具实现银行卡的手机过闸。2017年1月22日在广州全线网(除广佛线、APM线)开启“云支付”购票功能,地铁云支付包括“云购票”、“银联信用卡闪付过闸”和“地铁云卡闪付过闸”。据广州地铁提供的相关数据说明,年初,每天都有超12万人次的联网购票行为,此种购票方式为总购票方式的5/1。
4.2.1云闪付
广州地铁在2016年8月18日推出云闪付优惠活动以吸引乘客使用该功能,其中通过金融IC卡闪付可以获得5折优惠,通过银联“云闪付”、“Apple pay”以及安卓HCE等,过闸则有可能享受低折优惠,活动截止时间为2016年11月末。
(1)金融IC卡闪付
2014年11月3日,由我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了从2015年4月1起,各银行发行的芯片银行卡要符合《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版本3.0)》中对芯片卡的各项要求;自2016年起,发行银行卡与发行银行等清算机构应该以芯片银行卡芯片这一有卡交易方式开展各项移动金融服务。有QuickPass标志的IC芯片银行卡支持接触和非接触两个界面,闪付功能就是通过非接触接口来读取银行卡的信息以完成交易,一般有QuickPass标志的IC芯片银行卡都具有小额免密功能,支持小额支付单笔在300元以下的交易。
(2)云闪付
云闪付的本质类似于智能银行卡,通过手机上的NFC功能用原来的银行卡生成一张虚拟的替代卡,利用NFC技术完成银行卡的交互用来读取银行卡的信息。像诸如Apple Pay和三星Pay等都是通过手机上的SE安全单元储存银行的敏感信息,而像是地铁云闪付这种利用银联推广的云闪付,则是将银行卡的信息储存在云端,在进行交易的时候通过移动网络在云端读取信息。
4.2.2云购票
云购票与一般的地铁单次购票相近,有区别于一般地铁单程票购买使用硬币与纸币支付的机器,其在支付界面会要求支付者出示支付宝或者微信的支付条码扫描后完成支付,也可以提前支付后续在该终端上取票。如果乘客使用提前购票功能,需要下载广州地铁官方APP或关注广州地铁微服务公众号按照指示购票,然后在云购票终端凭取票二维码扫码取票。现在广州地铁全线158个站点(除广佛线、APM线)均设置了云购票终端。
4.2.3银联信用卡过闸
银联信用卡过闸与金融IC卡闪付类似,只是限制只能够使用信用卡,不能使用储蓄卡,必须要在专用的闸机进出,并要求进出是用的是同一张信用卡以保证正常读取数据并完成支付。
4.2.4地铁云卡闪付过闸
如果要开通地跌云卡闪付必须要先下载广州地铁官方APP,按照提示开通云卡绑定银行卡和预充值一定金额,并将云卡设置为默认NFC应用。该功能与云闪付类似,只是将银联换成广州地铁的APP,对终端的限制也缩减到仅支持具有NFC功能安卓系统4.4.2以上的手机。地铁云卡的最低预存费用为14元(广州地铁全程最高票价),在成功绑定银行卡后如果余额不足会自动向地铁云卡补充值。地铁云卡的余额和交易信息可以在地铁云卡的详情界面查询。
4.3使用效果
2016年8月中旬至11月末,三个多月内应用于APM线9个站点,一开始针对功能不稳定的云闪付功能进行测试,包含云闪付及金融IC卡闪付。在测试反馈云闪付未能通过交通网络有效反应时间后果断取消该应用在全线推广,但是地铁云卡闪付与云闪付功能类似,只是应用的APP从各银行对手机NFC功能的绑定变更为广州地铁官方APP对银行卡的绑定,并要在广州地铁的APP电子账户中最低需要有14元(广州地铁全程最高金额为14元),由于现在尚未推广使用,不知道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与云闪付一样反应时间过长的问题。通过论坛上乘客2016年9月与11月的反馈,云闪付功能的失败率比较高,经常遇到闸机需要维护,反应时间约在8秒左右,测评网友笑称该功能只能够在APM测试是因为人流少,如果在其他几号线使用,肯定会导致长时间的排队。金融IC卡闪付在乘客使用中感觉与广州的交通卡“羊城通”类似,区别在于使用“羊城通”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解读器读取卡片信息并解码的时间低于金融IC卡闪付功能,测评感觉“羊城通”过闸机所需时间为零点几秒,而金融IC卡闪付大约需要2秒,在客流量大的上下班高峰,使用“羊城通”会大大减低拥堵,减低通行时间。另外,现在广州公交与地铁已经联网,当月使用“羊城通”15次后消费为6折,现在广州地铁的移动支付尚未实现该功能,在务实的广州,如果地铁的移动支付没有推出相应的营销优惠,估计无法让乘客从“羊城通”的惯性良好使用中转移过去。
广州地铁后续推出的地铁云卡的概念类似于移动运营商早期的钱包,均是通过小额支付预存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开发立场来源是开发商而不是消费者。与“钱包”类的支付应用相比,第三方支付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不单单有大量的补贴、丰富的应用场景,甚至创建的例如微信的红包和支付宝的余额宝都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灵活将第三方账户巧妙转变成一个会有余额的支付账户,而不是从开发者的立场去限制客户账户应该有多少钱、规定消费者应该如何使用,相对于方便快捷消费者已经上手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这种硬性推广的策略只有有底气的机构才敢推出。现在应用于银联信用卡和地铁云卡闪付的专用闸机已经在设置中,有些热门站点,例如杨箕站等已经开通使用,但是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如果是在专用闸机进站而出站的站点没有专用得闸机,则需要人工操作,使用的时间会大大增加,使原本是以便捷为目的的应用转为更加繁琐。
4.4案例分析
从广州地铁云支付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机构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贴近用户需求。现在专用闸机还没有在全线范围应用,地铁也没有将地铁云卡支付的具体数据进行官方公布。广州地铁和大部分的银行一样推出了专属的“钱包”功能,但是面对已经占据接近九成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单单靠一己之力实在是很难通过一个不便捷的方式去改变局势。第三方支付赢在场景,扫码终端的替换比NFC的POS机终端价钱低,二维码的扫码支持差不多全部的手机终端使用,消费者的替换成本不会因为使用移动支付而增大。在营销方面,除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官方页面宣传和社交网络的转发外,特约商户的推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支付宝2016年的双十二就主推线下,支付有随机减免的优惠活动,此番举动有助于阿里O2O的发展,抢占微信的说市场。
如果说广州地铁的云支付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那么只能够说这是顺势而为,广州地铁为了尽快加大移动支付的推广,凭借第三方支付这股“东风”会快很多。现在第三方支付在公共交通上的移动支付仍占少数,大部分还停留在超市、便利店、餐饮、电影院、外卖等等的小额但是使用率高的应用场景,而银联等金融机构覆盖范围则更广,在优惠方面也可以在更加高端的场所推广。
广州地铁的“钱包业务”同其他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不同,其不具备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的优势。金融机构的特约商户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大型消费场所,而像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背后则有着阿里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则有着电子商务、云服务和社交网络等的多重功能。在今年3月17日,腾讯云用0.01元的价格中标厦门市政务外网云服务项目,而在2015年阿里云无偿为12306铁路网站提供技术协助。或许,在与XX的合作这一条路上,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会越走越远,对于金融机构的保护不知道是否会有放松的一天。
4.5本章小结
本章以广州地铁的云支付为例,介绍APP、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云支付这个应用场景中的体验,分析第三方支付成功的具体原因。
第5章: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及应用
5.1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构成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9月1号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该法律的实施提高了对参与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只有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才能提供业务服务,依照法律服从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注册资本不能少于最低限额等条件的约束。非金融机构有多种多样的支付服务,其中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等其他一些服务。目前而言,网络支付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它的服务主体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然后利用互联网为渠道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支付接口完成全部的支付过程。
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消费者、特约商户、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设备提供商、平台使用的系统集成商、管理机构等参与者,构成了共生、互生的支付生态圈。各种参与者在支付生态圈里相互合作竞争,互利互惠,资源也是共享的。整个商业支付系统的发展需要各位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5.1.1消费者
用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而用户往往关心的是移动支付的操作过程是否简单不繁琐,在支付过程安全性高不高等问题。用户担心的问题就是移动支付管理人员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着移动支付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显示,中国86%得消费者信赖并且使用移动支付,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22.8%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有77.25%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18.8%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500元,小额支付占到了绝对的权重[资料来源:http://www.pcac.org.cn/index.php?optionid=713&auto_id=2379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十二届XXXX的记者会议上向人们讲述了这些年第三方支付产业的情况,他说到第三方支付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的创新也逐年增多。根据相关数据反映了在2013年到2016年3年中,支付机构的年处理业务量增加了五倍左右,支付金额则提高了七倍之多,年复合增长率从71%提高到了90%。网络支付业务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支付机构的业务量和金额上都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02%和87.6%[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10/c_1120605170.htm]。移动支付的美好前景,会吸引大量的企业加入其中。
5.1.2特约商户
电子商务产业链的主要组成者是商户和消费者,他们是产业链的构成基础。商户指的是把商品或者服务提供给人们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商家为了便于销售和方便消费者可以利用移动支付方式来让消费者支付金额。因为商户在销售过程中直接面对消费者,在宣传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商户是否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到移动支付的领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业务的选择。商户的类型也有很多包括商场、网站、便利店以及共享单车等等,他们都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系统优化支付过程,进而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和提高支付效率。这种利于商户和消费者的支付服务,推动了移动支付终端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线上线下的商户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他们需要进行一定的平台或者终端的改造才可以接受并处理移动终端发过来的订单或者支付信息,这就需要商户自己去衡量移动支付的必要性。
5.1.3移动(通信)运营商
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移动运营商为网络信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通信渠道,例如现在比较热门的通信渠道有语音、短信和wap等。与此同时,移动运营商能为任何一种支付服务的安全提供保护,它还是商户、消费者和其他产业链相关事物的连接桥梁。移动运营商是组成产业链的最要部分,但它前期在移动支付业务上并没有很大的成果。手上掌握着基数庞大的客户、覆盖完善的网络资源和与移动终端谈判能力,拥有者先天优势的移动运营商实在不甘于仅仅成为信息传输的管道,所以移动运营商通过现有的条件基础建立了移动支付平台,然后在利用系统把原有的通信用户转变为支付用户。中国移动支付从2001年开始发展到成熟的历程一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有电商的线上活动消费带动发展,第二阶段是增加不同的金融理财业务服务,第三阶段是逐步完善线下消费和支付管理体系。但是对于移动运营商却是相反的,首先在第一阶段与银联合作首先进行线下消费支付和线上移动平台的支付,在第二阶段电商的线上消费带动时沉寂下去,在第三阶段开始尝试用丰富的现金流去着手进入金融理财服务。即使拥有着先天的优势,身为产业链的核心,没有做好初步的市场调研,顺应时势去发展,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还是无法顺利提高。
5.1.4金融机构
移动支付里资金的结算和转移都是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的,它在产业链的作用相当于移动运营商一样,地位相当。所有的账单最终都会以资金的方式进行终结,也可以说金融机构掌握了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咽喉。无论是用户还是商户的资金,都需要在金融机构开账户,而金融机构一直以来的安全性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这为金融机构打入移动支付领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以及雄厚的资金。如果说移动运营商是渠道,那么金融机构就是清算交易系统,他们两者都掌握着用户的资源,金融机构也不甘心用户的交易信息和交易费用被第三方支付机构瓜分。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的金融机构都开发了自己的移动支付平台,但是由于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没有被培养起来,加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灵活共用多个银行卡的资源,在便捷性上还是略逊一筹。
5.1.5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对资源进行整合协调,进而充分利用资源。它的存在为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多适应市场环境的移动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同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一样在产业链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每一个链条环节都不能独立的工作,它需要一个平台来成为载体。所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可以利用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等相关资源,并协调各方面关系搭建好这个平台。大多数人会以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就是众所周知的微信和支付宝这样独立的互联网行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但是按照现在的监管机制,移动运营商和部分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联,如果要搭建移动支付平台,都需要成立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并且需要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因为只有获得了从石移动支付业务的资质,才能够设置自有的账户体系聚集用户,才能够建立平台整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所以从这样看来,第三方支付机构才是整个移动支付环节的核心,也是多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区别只在于第三方平台背后的力量,是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还是独立的第三方。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7月5日制定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对收单业务机制进行改善。同时改变了监管方式,实行了线上线下共同监管的模式,保证了所以参与者的权益,降低支付风险,从而让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更顺畅。该管理办法也让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产业链的结构中不仅仅是作为移动支付平台。随着政策的放开,各家活的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可以从事类似金融机构一样的收单业务,这样做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线下机构的发展创新有着促进作用。
5.1.6终端设备(技术)提供商
和互联网支付不同,移动支付可以通过像短信、二维码、wap等的多种渠道实现,可以应用的终端设备多种多样,有我们常用的手机、有扫二维码的POS机,有电影院的出票机等等。由于移动场景有多种多样,这就对终端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终端设备能满足不同的支付情况,比如购买数字产品、公共交通、票务和公共事务缴费等。由于以上原因,也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移动支付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NFC-SIM卡、云POS机、自动售卖机等等。准确无误的说,移动支付在不同的行业都有制定的终端设备供应商,这些设备供应商为产业链提供了厚实的硬件基础。移动支付终端设备供应商通常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协商然后生产定制所需要的移动支付终端,同时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支持以及业务解决方案。然而,移动支付产业风云变幻,技术的革新非常的频繁,也许一个小小的技术更新就伴随这一批新的设备提供商的兴起,和另一批旧的设备提供商的陨落。
5.1.7平台系统集成商
如果说终端设备提供商是提供硬件支撑的话,那么平台系统集成商就是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软件支撑。无论是远程移动支付还是进场移动支付,都离不开运营服务平台的搭建。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平台上的激烈争夺,对建设和维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给平台系统集成商相关的公司带来大量的持续性收益。
5.1.8管制机构
目前移动支付产业链的管制机构主要有一些国际组织和相关的XX机构。他们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来保证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协调各方的利益,规避对应的套利和安全风险。
5.2移动支付产业链主要商业模式
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这三种费用是运营商、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主要的收入来源。下面分别来介绍这几方面对这种盈利模式的商业模式:

我们开始以微信和支付宝这两个在移动支付活跃度最高的为例子。这两家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前向用户服务费与后向商户服务费与结算手续费结合起来,收取的费用针对商户及用户作出区分对待,费用划分十分清晰。因为这微信和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也是相互竞争的,所以它们的服务费用也相差无几。在2016年3月1日,微信给出的商户服务费为0.6%(针对不同种类的商户会有不同),用户结算累计免提现额度为1000元,超出部分按照0.1%收取手续费。而支付宝在2016年10月12日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商户的服务费也是0.6%(针对不同种类的商户会有不同),用户结算累计免提现额度为2万,超出按照0.1%收取手续费,最低限制了0.1元/笔[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数据]。
然后,我们再以在移动支付市场活跃度排在第二的银行作出对比分析。在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提现要收取服务费的时候,银行纷纷打出免费牌,无论是转账还是汇款、无论是跨行还是异地费用均免除甚至还有在2016年九月份中央银行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大量银行的存取现金、转账等办理业务以及跨省办理费用作出规定,规定在该文件下发后的3个月时间内对相关业务进行免费。
银行用这种办法对资金进行分流,小额支付让位更为方便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而自己手中牢牢紧握大额支付的主动权。
最后,在移动支付中占尽先机却后续发力不足的运营商,以中国移动为例,手机钱包业务在2005年11月中国移动同中国银联一起推出,它实现的方式是NFC近场支付,可是由于支付方式较为复杂,要安装手机钱包需要更换手机SIM卡,可以支付商铺数量较少等等的因素,导致纵然中国移动当时手握7亿用户,愿意尝试使用的还是寥寥可数。最先发现商机的运营商,在最后却要处于观望状态看看有什么机遇能够再次打进移动支付市场,也是无限唏嘘。
在用户已经习惯了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快速的反应速度后,金融机构和运营商怎样扭转现有的流程固化,在调研方面更贴近用户使用,这才能做到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谈怎么分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毕竟大额支付金融机构后面还有银联和央行,剩下的小额支付运营商除了自己还是自己。总的来说,融合与跨界将是移动支付产业链后续发展的两大模式,一方面,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不断地进行整合,并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巨大的前景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参与者加入进来,有可能会带来创新,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5.3移动支付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目前,影响移动支付产业链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监管滞后、支付安全问题、消费习惯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移动支付产业链主导权争夺激烈等。
5.3.1政策监管滞后
就算是国家在近几年发布了不少对于移动支付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移动支付市场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大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拥有客户资源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填充了市场中小额支付的空白,也非常有利对国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但是也同时引起了各大主体相互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的局面。如果说终端设备供应商是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硬件支撑的话,那么平台系统集成商无疑就是为其提供软件支撑。无论是远程移动支付还是进场移动支付,都无法离开运营服务平台的构建。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平台上都无法做到善罢甘休,于是对建设和维护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银行业中,很多银行甚至会将其移动支付部分的业务纳入电子银行进行统一管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缺失,不单单使移动用户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也让整个移动支付产业在银行的发展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5.3.2支付安全问题
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客户最关注的问题,作为新兴支付手段,移动支付的提供方需要优先考虑在支付环节中有可能出现的漏洞。针对信息安全的建立而言,则是提出了更高标准并严格要求,以确保信息收发的保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等。而对于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机构来说,为了确保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是可靠的,除了要完善其管理制度,更要加强其技术建设。纵观整个市场,我们可知如今的消费者尚未对移动支付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而且消费者们在移动终端防止木马等方面的保护远远达不到标准。由网银密码、短信验证码和个人信息被盗取而引发的案例应得到大众的重视。移动支付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支付方式,在使用时会让用户产生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不过持续蔓延,将会影响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一种用手机终端交易的电子支付方式,在交易时涉及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和有可能绑定多种卡的银行信息,如果发生被盗,资金的追回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较难立刻追回,并存在取证困难的问题。所以在安全层面,移动支付产业必须要给用户提供一个能让其信任的安全环境,让他们放心地去进行交易。
5.3.3基础设施不完善
移动支付交易是否能顺利进行,取决于是否有各种完善的基础设施。移动支付的新兴市场对其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求严格,需要现有的支付服务提供商保持敏捷的反应速度和灵活的处理方式。移动支付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但是却需要现有的支付基础设施及支付流程的相互配合。安全可信的基础设施是联系商业银行、银行卡组织、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应用提供商以及手机用户的桥梁和枢纽。在发展安全可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争取XX和协会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出台对应的规范和通用标准,联合各方共同提供移动支付安全模块的建设和提升应用周期的管理服务,为移动支付网络提供通用、安全的有力支撑。可是从现在的发展看来,有部分国家对于移动支付的投入并不大,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严重阻碍了移动支付在该区域的发展。
5.3.4移动支付产业链主导权争夺激烈
无论是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在移动支付中都有自己的优势。移动运营商对网络及终端技术的了解;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的保障,各银行已经通过银联建立起了互联互通的清算系统,在跨行、跨区域支付中更为灵活;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伴随着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络发展而来,有着强大的用户基础,在赔付方面更加灵活,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加,占据了大部分的小额支付市场,其交易平台也支持各大银行的绑定。企业的目标都是将利益最大化,在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中,各方都希望能够占领主导优势,但是由于移动支付产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更新的不确定性,任一方都难以明确将长时间占领高位。所有移动支付的渠道都离不开移动运营商,大部分的支付清算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清算系统,小额支付的推广由于对于银行来说成本过高也离不开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不断投入。由于各方的这种竞合关系,任一方都无法进行深度合作,这就为产业链的发展设置了瓶颈,让移动支付在资源配置效率上大幅度降低,阻碍了整个行业的有效发展。例如,银行拥有完善的POS终端设备,但是并不会改造为通用设备供给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和运营商使用;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的用户交易数据,也不会提供给银行作为消费行为的分析。资源无法整合共享,必然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如果产业链中的各方能够站在产业链战略的角度做到优势互补、各取所需,更容易是利益最大化,获得各方的共赢。
5.4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分析
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包含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终端制造商、技术提供商等等,由于多方的参与,很难形成有单个主体主导整个产业链的局面,需要各方采取协作的态度去共同推进移动支付整个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等采取13.5MHz,而移动运营商使用2.4GHz,最后,国标确定使用13.5MHz的标准,是标准缺位的而导致限制产业发展问题得到解决。同理,微信及支付宝都有自己对于二维码的一套标准,为了紧跟时势,银联也在2016年12月12日提出其二维码标准,最终如果能够统一标准,相信会让国内二维码移动支付技术的互联互通带来值得飞跃,减少了研发和使用成本。
在NFC支付上,国标的出现结束了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博弈,也让一开始处于观望的各方开始迅速进入移动支付行业。而移动支付如果要走向成熟,必须要有个体发展走向融合,建立跨行业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实现共赢。在2017年的1月4日,京东金融发布与银联进行战略合作,京东金融成功成为银联的收单成员机构,银联利用京东的海量用户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来搭建支付和大数据的合作创新,以上的合作双方都各走出一步,使移动支付产业链得以高效融合运转。不同的移动支付标准代表了不同各方的利益,而各自的技术都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以上的案例,银联抛出收单的橄榄枝,京东给出大数据的创新,这种双方的交换让其得到了共赢,也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上上的各方,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应看到自身的局限,单个群体不可能带来移动支付的革命。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果想要在移动支付领域再进一步,就必须通过共同合作,携手推进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所以,移动支付各方的合作势在必行。像现在新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一样,产业链的融合会迸发出新的火花,激发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绑定更多的用户,延展出多样化的生态模式。一些基金、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已经纷纷试水成功,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后续将会利用大数据作出分析进行更精准的营销。
像互联网金融这样的的移动支付跨界在后续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在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上,无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金融机构,甚至第三方支付机构,手头都掌握着海量的用户信息和行为数据,而这些大量的数据使行为习惯的分析和更精准的推送成为可能,这就催生了大数据发展的商业契机,反过来又会带动IT产业颠覆式的变革。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像百度等的传统互联网已经将向数据服务提供商作出转型,之后将是数据行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移动支付进行跨界合作的契机。
总的来说,跨界和融合是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两大模式,一方面移动支付发展的光明前景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的参与者加入进来,这其中会带来创新,引领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对成本压缩的要求,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会趋向资源整合,同时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
5.5本章小结
本章对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各构成做出了介绍及分析,对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现在面临的问题做出分析,并肯定移动支付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
第6章:移动支付在中国发展趋势的讨论
截至2017年,央行共发放了26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90家企业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其中北京地区或的支付牌照的企业最多。央行牌照发放的高峰期是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在2014年发放减少至19张,在2015年更是只在3月发放过1张牌照[资料来源:http://www.xuexila.com/news/caijing/1725231.html]。这些获牌机构的加入大大促进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也加剧了移动支付市场竞争的局面。大部分有需要的企业通过申请或者并购的方式获得牌照,例如2012年京东就通过收购网银在线获得牌照,由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稀缺性,现在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取牌照大概价位已经去到4至5亿元人民币。从另一个侧面,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火热程度也表明了移动支付的光明未来。
从一个行业统筹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移动支付的趋势有以下几个发展前景:
6.1找准产业链定位完成合作共赢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在监管机构政策和创新技术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商业银行、银联、移动运营商和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行业之间的松散型的合作机制。依据价值网络中产业链定位的各自差异,参与主体应站在合作共赢的角度在用户、商户、服务渠道和支付渠道方面形成合力,避免资源重复投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降低了商家的投入资本,提高了资金效率,改进了公司业务流程,促进业务流程的创新,提高了运营效率,合作共赢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互换。
6.2加强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
PC互联网基本完成了实体商品电商化,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服务交易过程数据化、信息化、标准化,使非标准化的服务电商化。由于移动终端应用尚未完善,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交易在线上、线下之间进行切换,让线上的交易需求和线下的业务支撑都能产生实施的互动。移动支付成为了O2O实现的路径和入口。
消费者拥有一部手机可以走遍社区,满足小区商铺购物、门禁、身份识别、会员认证、通信、各种教育、医疗信息的查询等诸多功能,不仅能够网上订餐购物,而且能支付,十分便利。通过手机客户端平台能够实现社区二手信息的发布及交易,还能够将各种服务信息及时推送到手机上,入社其周边商铺的优惠活动、折扣信息,居委会、街道办、物业管理处的通知等。此外,一机在手,理财无忧。在监管机构的监督下,客户、商户、平台三方容和构建起移动支付产业的价值链,接技术和资金之力发力电子金融,共同打造一个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新世界。
移动支付与社交平台融合,利用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进行消费宣传、凝聚客户。一个社交化的支付购物平台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是很大的,基于该平台的社交会变得轻松,交往方式会变的多样。社交网络最大的魅力在于随时随地的分享。“社交——移动平台——交易”三位一体的体系的建立,或许以为在未来,通过便捷安全的移动支付,我们全部的生活都可以建立在移动平台上——包括各种日常生活服务和经济行为,还涵盖所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关系。比如微信就试图利用社交元素,围绕用户的微信通讯录创建一个“准私人的社交网络”。该支付平台专注于社交体验,人们使用微信在餐馆分摊账单,还钱给朋友,更重要的是微信上的大部分餐厅营销推广都可与人分享。通过支付的社交层面,鼓励人们公开自己的购买活动,这在今后移动支付的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6.3综合支付大融合
移动支付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广泛普及的推动下,给支付行业带来影响巨大的变革,将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无缝连接,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圈,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同时鉴于移动支付终端可以将各种功能整合和存在双向互动的特性,用户的消费数据可以通过支付行业参与者提供的服务获取,在形成一定的用户和商户规模后,可以对数据作出分析并协助商户进行营销推送,与合作特约商户合作,得以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增加收入。另外,移动终端作为模拟钱包和综合商户服务的载体,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市场需求的推动,逐步取代传统的银行信用卡、储蓄卡等实体卡介质,并可以联合商户将会员卡信息同时录入,有望演化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参与机构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标杆产品,实现综合支付的融合。
6.4市场智能更多将蔓延至线下,区域下沉
在移动支付渐渐发展到线下市场的阶段,由于电子商务的O2O模式使得支付对企业的财务实力、XX资源以及营销能力等方面要求比较高,除了已有庞大网上交易平台的支付宝,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渗透的市场。但是随着线上市场的饱和,线下市场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在O2O的商业环境下,像摇一摇支付、刷脸支付等等多种技术及模式创新的增多,线下将会占据支付企业大部分市场。一线虽然有支撑支付产业发展的资源,但是二三线城市及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也有着支付需求,第三方支付已经发现这片蓝海,将应用区域的下沉,利用早期进入的先机,争取到越多的主动权。
毋庸置疑,未来还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模式和合作的结合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整个移动支付产业所涉及的细分市场会更加广泛,服务内容也会随着合作的广度而不断丰富,用户体验也会得益于多层次的行业合作。
6.5本章小结
本章对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探讨资源共享在各方中的重要作,分析加强业务和盈利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区域下沉的必要性。
第7章:结论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数据类业务收入每年攀升,预计未来将成为移动运营商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掀起了一场革命,成为了引领世界移动支付的标杆,中国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归根究底是因为摸索出了适合的商业模式,本文从移动支付的商业价值、各方利益以及产业链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7.1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发展分析
第一轮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发展来自于线上交易,犹记起在2009年的第一场“双十一”创造的一个莫名其妙的光棍节这个假日,一开始没有什么人看好,大都觉得我们有春节、有五一、有十一、有圣诞,线下的各商场都会有推广促销,凭什么消费者要在线上消费不知名的品牌?可是网上购物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火,在2010年京东推出了618来对抗淘宝的“双十一”,再之后,淘宝推出天猫、推出“双十二”,每年的狂潮和每年的“双十一”交易金额都在节节攀升,到了2016年,“双十一”的交易额超过1207亿元,其中无线的成交占比更是接近82%[数据来源:http://tech.sina.com.cn/i/2016-11-12/doc-ifxxsmic6065504.shtml],至此,移动支付已经被确认成为支付常态,也难怪有机构预测在2020年无现金交易将会成为主流。
第二轮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发展来自于移动运营商的“手机钱包”,采用的是2.4G RFID-SIM卡的实现方式,遇到的问题有推广难,移动运营商对于手续费的要求高,POS终端覆盖难度大,SIM卡置换率低等问题,但是知名的还是操作起来流程过长,结算流程繁琐,这些都导致了“手机钱包”的失败。现在看来,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占据了接近90%的移动支付市场来看,移动运营商想利用手头的客户资源来重新翻盘,实在是过于困难。
第三轮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发展来自于金融机构和清算机构的各种APP,手机银行作为网络银行的补充,完善了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的“普惠金融”,让更多的人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手续费,自2016年2月25日起,国内已经有70多家银行实现针对个人用户手机转账免手续费的服务[数据来源:southmoney.com/yinhang/shouxufei/201606/601912.html],自此,便捷优惠的服务让金融机构向移动支付又迈向了一大步。
7.2移动支付市场的展望
7.2.1最大的赢家——第三方支付机构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最最关注的一项,为了解除消费者的担忧,支付宝推出账户安全险,承诺自购买日起一年以内享受不限次数的全额赔付(累计金额不超过100万),用来打消掉消费者的顾虑让消费者义无反顾地优先选择使用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在线上电商已经稳坐江山,其他机构难以攻破,在线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针对这些金融机构不愿意投放POS机的零散小额支付的小微商户开通商家收款,再小一点的更是可以直接使用转账功能,填充了很大部分银行不愿意处理的收单业务。所谓积小成多,现在由小微商户的数量已经让第三方支付机构有能力和更大型的商家进行谈判,抢占了不少原本属于银行的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成功已经成为了无法逆转的命运,除非出现新兴技术颠覆这个市场,但是估计重新培养用户的习惯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更何况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许也会抓住新的商机。虽然现在并没有相关机构给出二维码支付的普及率,但是根据CNN记者在北京使用手机移动支付完全可以生活无障碍的一天看来,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继续对全国推广二维码支付,覆盖到三四线城市的老百姓,甚至如果有一天覆盖到乡村的角落,那么马云说要改变银行就真的做到了。
7.2.2赢面很大的强势者——金融机构
如果说第三方机构背后有着强大的用户习惯和技术作为支撑,那么金融机构最大的后台就是央行。支付宝单日转账的最高限额为2万,全年额度为20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在交易过程中使用。根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5)》,2015年的非现金支付业务金额为3,448.85万亿元,其中支付机构发生的网上支付业务金额为49.48万亿元,这其中还要包含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的电子渠道支付业务[数据来源:http://www.pbc.gov.cn/zhifujiesuansi/128525/128545/128646/3208367/2016120915405240513.pdf
]。如果说银行是主动脉,那么第三方支付机构就是毛细血管。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这些核心业务还是牢牢地掌握在银行的手里,把支付这种银行业利润较低实施成本较高的这种中间业务收入的非核心业务放开,从功能上看,第三方支付是一个辅助性工具。虽说第三方机构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是银行也没有坐以待毙,推出的“云闪付”功能可以算是一个亮点,根据中国银联助理总裁胡莹披露,从2015年12月上线一年内用户突破两千万,由于银联的终端数量大,差不多现有的POS机都支持云闪付功能,支持云闪付的终端已经达到1050万台[数据来源:http://news.yktworld.com/201610/201610191101003013.html]。虽然网上测评表示收银员对于该应用还需要培训和手机终端对POS机的兼容性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但是从NFC和二维码支付的便利性对比来说,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云闪付需要完成支付的步骤更少,使用起来更方便,随着云闪付各种优惠的炮轰下,市场份额逐步增加是板上钉钉的事。
7.2.3不安分的先入者——移动运营商
移动运营商是移动支付市场比较早的进入者,按理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先入优势,但是在移动支付的竞争中却节节退败,原因何在呢?一,公司内部机制不健全。和传统的移动运营商网络覆盖等的缓慢反应周期相比,移动支付对客户的反应速度则要求要快速很多。移动支付对以第三方支付来说是一个必须要做好的项目,在移动运营商这里确实一个尝试的新亮点,无论是成功与失败对于收入的影响都不大。再加上移动运营商内部对于项目团队的组建并不是越来越扩大,而是个人有亮点只是成为了发展的敲门砖,试想在这样的态度下,就算是手头有好的产品又如何能够好好地发展起来?二,2.4G RFID-SIM卡替换难度高。手机现在大约2年就需要更换一台,下载个APP也是分钟内能够解决的事,而移动运营商居然要客户自己上门去营业厅才可以置换使用“手机钱包”的SIM卡,这看起来推广难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更别提需要将银行的钱转到“手机钱包”的复杂程度,这个用户习惯真的很难培养起来。三,终端覆盖率低。第三方支付的成功在于其丰富的应用场景,而移动运营商在获得央行发放的手机支付牌照后却另立自己的标准,无法与银联的POS机相连,这意味着银联已经铺开的渠道移动运营商要自己重新再铺一遍,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推广之难。在结算金额占比如此之小的通信商移动支付,实在是看不到商户继续使用的动力。在一些资料上写到,移动运营商的最大优势是其客户资源,而在已经沦为管道的今天,实在是难以苟同。移动运营商的优势在于手头大量的用户数据和对整个网络的理解,这些都是其他两方无法复制的实实在在的资源。
7.2.4存在的不足
由于作者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研究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XX机构及专业协会,会遇到数据不够详尽或者过于宏观的问题。在理论研究,由于商业价值和产业链的主要是先有事实研究,后有概念,所以并没有一个很严谨的框架来做出陈述,对结论的分析也无法做到深入研究。本文对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的调研不够深入,对于发展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去进行论证与实践,恳请老师对本文不惜提出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AskankshaGaur,JanOndrus.Theroleofbanksinthemobilepaymentecosystem:astrategicassetperspective.14thAnnu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Commerce,2012,171-177
[2]JenniferK.Dominantmobilepaymentapproachesandleadingmobilepaymentsolutionproviders.JournalofPaymentStrategy&Systems,2012,17-38
[3]LiisaKanniainen.Alternativesforbankstooffersecuremobilepayments.InternationlJournalofBankMarketing,Vol.28,2010,433-444
[4]QinghuaZhang.Mobilepaymentinmobilee-commerce.IntelligentControlandAutomation,2008
[5]RysmanM.AnEmpiricalAnalysisofPaymentCardUsage.JournalofIndustrialEcnomics,2007,1-36
[6]S.G.Dewan,Lei-daChen.MobilePaymentAdoptionintheUS.Across-industrycross-platformsolution.JournalofInternationPrivacy&Security,vol.1,(2),2005,4-28
[7]UpkarVarstney.Mobilepayment.Communications,2002,13,213-218
[8]UpkarVarstney,RonVetter.Mobilecommerce:framework,applicationsandnetworksupport.MobileNetworksandApplications,2002
[9]TomiDahlberga,NiinaMallata,JanOndrusb,AgnieszkaZmijewskac.Past,presentandfutureofmobilepaymentresearch:Aliteraturereview.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andApplications.2008
[10]龚紫薇.移动支付产业中第三方平台与银行的竞合关系研究.硕士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6.2014
[11]郭中敏.移动支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移动通信,2014,5:45
[12]xxxx.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
[13]凯捷&法国巴黎银行.2016年全球支付报告.http://www.useit.com.cn/thread-13520-1-1.html.2016
[14]刘超.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硕士论文.浙江大学.3-5,24-28.2016
[15]马梅,朱晓明,周金黄,季家友,陈宇.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22-24,161-164
[1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31-33
[17]王军选.移动商务支付.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95-138
[18]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40-14
[19]Worldpay.2016年全球支付报告.http://zh.worldpay.com/global/insight/articles/2016-11/global-payments-report-2016?carousel.2016
[20]虞楚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模式与定价策略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32-34.2016
[21]姚宁.基于移动平台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研究——以C公司金融支付为例.硕士论文.华东理工大学.17-18.2016
[22]杨锐.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基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博士论文.复旦大学.13-15.2012
[23]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1-250
[24]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网络和移动支付创新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5-8
[25]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2.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8-33,241-248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2/c5498087/content.html.2017
[2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5).http://www.pbc.gov.cn/zhifujiesuansi/128525/128545/128646/3208367/2016120915405240513.pdf.2016
[28]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http://www.pcac.org.cn/index.php?optionid=713&auto_id=2379.2016
[2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154362/index.html.2016
[30]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https://wenku.baidu.com/view/4c3cd5d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0.html.2016
[31]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http://chengdu.pbc.gov.cn/chengdu/129312/3108320/index.html.2015
[32]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http://www.gov.cn/flfg/2010-06/21/content_1632796.htm.2010
[3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918924.htm.2011
[34]中华人民共和国XX.2014年XX工作报告.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4npc/n/2014/0305/c376646-24535026.html.2014
[35]中华人民共和国XX.2015年XX工作报告.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306/c394090-266515.2015
[36]中华人民共和国XX.2016年XX工作报告.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6npc/n1/2016/0305/c402194-28174181.html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6npc/n1/2016/0305/c402194-28174181.html.2016
[37]中华人民共和国XX.2017年XX工作报告.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16/c410899-29150065-2.html.20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