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青花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纹样朴素淡雅,清新典雅,时尚高贵。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明陶瓷器的国家,它始于唐代,形成于元代后期,繁荣昌盛于明代,衰于清代雍正以后,它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当代的青花瓷纹样中追求的和谐、朴素和含蓄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内在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趣味,也是现代青花瓷纹样本身的主要的表达之一。
2青花瓷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演变
2.1概念
2.1.1青花瓷的概念
艺术创作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活的,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不是依靠艺术家凭空想象就可以创造出来的,除了自身对平时生活的感悟以外往往还伴随着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支撑。青花瓷就是一件艺术精品。“李辉柄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一文中指出,青花瓷至少包含五个要素:一、高温烧成的素肌玉骨的白瓷胎;二、高温透明的白釉;三、青花原料为氧化钴;四、用毛笔以氧化钴在素胎上描绘纹饰;五、在绘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高温烧成的釉下彩”。
作为一件古艺术品,青花瓷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它满足了审美性、稀有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它所表达的情感精神,用传统的工艺手法制造出来,能够引发创作者和欣赏着的共识。青花瓷拥有所有艺术品赖以生存的物质媒介即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在马希桂先生的《中国青花瓷》一书中所述“青花瓷是用氧化钴做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惯上称其为青花。又因这种工艺的纹饰在釉层的下面,故又称釉下彩青花”。
制瓷艺术家以青花瓷这种制作工艺为媒介将生活经验加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将主观的精神呈现在客观的物质材料上,最终成为一件真实的艺术品。青花瓷艺术就是运用了艺术家们对日常生活的体会和心得,归纳独特的形式符号而创造形成的。比如在青花瓷中动植物、人物故事元素的应用就是在现实中提取材料和资源,在提炼、总结后运用到青花瓷纹样的绘制当中,并将这些特定的符号在青花瓷中呈现在现实世界里。青花瓷纹样是作为一种装饰语言,附庸在瓷器造型上,它的主要功效是美化瓷器,作景上添花之效。大体上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绘制在有立体感的瓷胎上,而后者是绘制在平面的纸或绢上。除了美化的功效以外,青花瓷通过自身的纹样造型手段传达出了当时朝代的社会背景、文化风气和人文追求等思想。例如当朝国家政策趋势的反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利用青白相间绘有青莲纹样的青花瓷来警示大臣们要廉洁自律。原因就是莲花纹样的丰富寓意,青莲与“清廉”谐音,巧妙的传达了社会廉洁的风气。永乐、宣德两朝开始“一束莲”的纹样被大量采用。据说永乐皇帝赏赐为政清廉的大臣时,就会赐予大臣绘有“一束莲”的青花大盘。此后明清两朝都倡导这种样式的青花瓷盘,这种款式的瓷器对后世影响深远。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产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心理——本体的历史建构的一个方面,一种其他精神产品不能替代的成果。我们在对某类创造物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关照时,要看它对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历史建构所起到作用和意义,它是以何种功能作用于人类何种心理——情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青花瓷它除了作为实用器物和工艺品以外,又是记录人类心理情感的一种特殊符号,反映了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和动机。青花瓷由于自身色彩漂亮悦目,而且发色稳定,成品率高,从内到外质地优良等优势,不仅成为工业化之前影响最广的瓷器,还使景德镇成为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人们审美的提高,对瓷器的关注点不仅仅停留在使用功能上了,更多的是把注意力聚集在瓷器的美感追求上。也就是把实用的功能转化为实用与艺术结合的道路发展。瓷器展示的艺术观念是:艺术品的诞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本身的需求,与人类生活越贴近的艺术品,生命力便会越长久。一件艺术品一旦失去了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便会迅速的衰落下去。陶瓷的实用性不仅没有阻碍它的审美,反而还会成为陶瓷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实用性器物或是装饰性器物在创作过程中都应该符合一定的规律性,在规律之中把握最关键的深层含义,融入生活经验的同时发挥自己想象力,这样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器物。
2.1.2纹样的概念
“纹样是用于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我国古代称“文”、“文章”,现在俗称“花样”、“花纹”。它是图案中的一类,仅指器物表面纹饰而不包括形制”。我国的纹样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精致的几何纹样彩陶纹开始至今,经过各个朝代在题材、制作工艺、材料质地和审美的不同要求下通过历史的锤炼,逐渐达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这些光彩夺目的纹样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纹样除了表现出人类对美的追求以外,也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通过人为的手段顺应自然材料的生长规律进行加工,使器物更具人性化。瓷器的纹样主要是用来装饰瓷器的方法,随着瓷器的诞生而诞生,随着各朝各代民族的审美喜好而变化成长。
青花瓷纹样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附属类装饰艺术,它是依靠瓷器本身而存在,赋予瓷器清雅脱俗的特质。青花瓷纹样的绘画方式区别于普通的平面绘画,原因是青花瓷纹样是绘制在瓷器上的,那么必然就会受瓷胎造型、材质和烧成工艺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构图风格。

2.2青花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2.2.1青花瓷纹样的色彩
明洪武时期,由于绘制青花纹样的进口青料的中断,在加上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青花瓷的生产走向没落。明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的辉煌时期,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去宣扬大明的国力与财力,途中带回来了品质精良的青料即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发色浓厚艳丽,搭配上这两个时期豪迈大气的青花瓷器纹样风格,使得永乐、宣德这两个时段的青花瓷被历朝历代所追捧。正统、景泰和天顺三个时期在明代瓷史上被称为“空白期”或者“黑暗期”。由于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导致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个时间段的青花瓷纹样颜色暗沉发黑,瓷胎质量与前两朝相差甚远。成化时期的青花瓷青料大部分来自江西乐平县的一种含铁量较少的青料,称作“坡塘青”或者“平等青”,成色淡雅清澈,呈现灰蓝色。剩下的少部分瓷器仍使用引进的青料苏麻离青。明中期的成化、弘治和正德三朝是青花瓷器的复兴阶段,从成化到正德早期这段时间青料用的都是国产平等青。从正德晚期到隆庆和万历时期,官窑青花瓷青料改用回青。回青色调鲜艳,蓝色中透着紫色。
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所用的青料均用浙料,浙料出自浙江绍兴。浙料在所有的国产青花料中是最适合做青料的,着色的淡雅和浓艳取决于用色的轻重。清康熙时期是因为使用了大批的珠明料和浙料,使民窑青花瓷进一步繁荣起来。珠明料产自云南、江西和福建三个地方,是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的,烧成后呈现黑色不透明状,色调晶莹亮丽。直到清乾隆后,青花瓷的发展才开始由盛极一时而转向衰败之路。
这些特定时期的环境条件使每个朝代的青花瓷纹样都有自己独到的形式、内容以及风格。青花瓷纹样将通过青花瓷把这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内容、审美风格和审美倾向展现给我们。
2.2.2青花瓷纹样的题材
“元青花纹样的装饰技法多样,有绘画、模印、堆塑、剔花以及镂空等多种技法。绘画有细腻与粗狂两种,或白地青花,或以青花为地留白纹饰。元青花的绘画大致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常将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个装饰区域,而每个装饰区域内绘有不同风格的纹饰,主题纹饰或龙纹,或渔藻,或缠枝花卉,或人物故事,而辅助纹饰则以蕉叶纹,海水纹来衬托主题纹饰。另外一种是较为舒朗的以主题纹饰为饰的器物,只在器物的口、颈、肩、胫等处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元早期青花纹样的装饰素材大体上全是花草、龙凤和翎毛走兽等,后来在元杂剧的作用下,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故事,人物,和山水等,反映了当时社会追求的审美观对当时瓷绘的影响。明清两朝的青花纹样题材更加繁多除了有草木花果、瑞兽、人物等,增加了许多吉祥寓意纹饰。常见的比如“金玉满堂”、“龙凤吉祥”、“福寿安康”、“龟鹤齐龄”等纹样。明中期正德时期还将阿拉伯文字直接装饰到瓷器上,如青花伊斯兰文插屏。明晚期嘉靖时期道教题材的纹样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中,八卦文、云鹤纹、回纹等。
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人物纹的故事情节还受到了当时版画绘图的熏陶,那个时期的鸟兽鱼虫也被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冲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康熙青花瓷上的刀马人物、战争场面的纹样也非常流行,典型的故事有《三国》、《水浒》等。清康熙中期以后,瓷器大量题写汉字作为纹样装饰,写的比较多的就是《出师表》、《赤壁赋》、《醉翁亭记》等。这些青花瓷纹样的素材全是受到当朝社会形态影响的结果,呈现当代的社会文化的同时还蕴含了当代的审美文化内涵。
2.2.3青花瓷纹样的寓意
意识的现实体现,它与被装点的具象艺术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协调而一致的整体。具有美化被装饰物,提高其本身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功效,青花瓷纹样也是如此。它的纹样题材,不管是抽象的或者是具象的都以传达美好愿望,平安幸福为主旨。典型的青花瓷纹样包括动植物、山水、人物故事、诗词歌赋等,在动物纹样中最为凸显的就是龙纹、凤纹、麒麟纹、鸳鸯、鱼、羊等。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可以飞天入水、布云施雨,每当民间遇旱灾常常祭拜龙王来求雨,后来就发展成了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代表丰年吉祥的含义。青花瓷纹样中也有将龙纹与凤纹二者相搭配的,作龙凤呈祥之意,寓意高贵与华丽。麒麟与龙、凤、龟三种动物一起称为四灵,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寓意平安与祥瑞,与童子组合图案,称为麒麟送子,代表世道圣明。鸳鸯水鸟名,寓意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白头相守。鱼与余谐音,寓指生活有余,家境富裕。羊在古时候同祥字,寓意吉祥,纹样上一般是画三只羊或者九只,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吉祥好运接踵而来。九只羊代表的是九阳启泰象征着福如东海,万事如意。在植物纹中最为常见的是莲花、牡丹、桂花、松竹梅、瓜果等。莲花纹单独出现,代表一品清廉,寓意公正廉洁,与鹭鸟搭配,有一路连科之意,寓意仕途顺遂。牡丹是著名的观赏花,向来被比作花中之王,有富贵之态,牡丹纹寓意富贵。桂花纹与蝙蝠纹样结合,桂花的桂与富贵的贵谐音,古时候人们认为添子是福,寓意福增贵子。松竹梅寓意的是人生道路虽然坎坷,但是仍然保持高尚的品质与不屈不饶的精神。瓜果类寓意繁多,每种瓜果代表的寓意也都大有不同。如三个桂圆比喻连中三元,搭配上喜鹊寓意喜报三元,这是对参与应考之人的贺词。人物纹受到佛教、道教、儒家的影响,包括故事人物、神仙和儿童戏耍图等。故事里的人物一般都是根据小说角色的描绘,绘制而成。神仙图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福、禄、寿三星寓指幸福、富裕和长寿。山水类的纹样一般代表的寓意是扶摇直上,比喻仕途顺利,官运亨通。诗词歌赋类是比较少见的,一般都是根据受统治者喜好,题写著名的诗词歌赋。总体来说青花瓷纹样的种类包罗万象,每一个纹样都代表着一个寓意,每一个寓意都蕴含着一种吉祥,一种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是所谓的“图必有意、意在吉祥”。
3青花瓷纹样的演变历史
3.1唐宋青花瓷纹样的滥觞期
青花瓷的纹样艺术历史悠久,关于其初创时间也是众说纷纭。直到1983年国家文物局在扬州举办陶瓷培训班,四届学员在旧唐城遗址范围内先后拣到20多块青花瓷片。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院进行了胎、釉和青花色料的理化性能检测,确定这批青花瓷应该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唐代青花瓷。由此可知青花瓷的具体诞生时间是在唐朝。
唐代青花瓷诞生后,不但没繁荣起来,而是迈向了没落。宋代的青花瓷在国内当前可以看到的也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挖出的十余片瓷片,其纹样发色都不如唐代的青花瓷精美。“纵观唐宋青花瓷纹样特征正如北京文物研究员赵光林先生在《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器试探青花瓷器起源和特色》一文中所述:唐宋青花多属民窑烧制,是青花瓷器的初级生产阶段,还不够成熟,烧制温度虽在1000℃以上,但胎质致密度差,气孔系数和吸水率都大于元明瓷器。造型不够工整,釉面显得粗糙,光亮度差。纹饰简单粗放,点点画画,草草几笔即构成一个画面。钴料的显色微泛青绿,有些蓝中透紫,发色浓艳,青花釉面可见黑色斑点,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之感”
3.2元朝青花瓷纹样的成熟期
成熟的青花瓷诞生于元代的景德镇,它是汉族文化、蒙古文化和西域波斯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蒙古人喜蓝白,这种心理主要是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与他的接班人们屡次战胜了西亚、中亚,连接了西域文化交通的各个要塞,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进入中国,带来了西域文化。而且在“蒙古族崇信的原始宗教萨满信仰中,蓝色象征天,白色象征善,而这两种颜色正是蒙古族起源图腾苍狼白鹿的颜色”。蒙古族作为统治者,他们的喜好自然而然的成为主流审美,也许这也是青花瓷纹样能在在元代成熟的主要原因之一。元代的青花瓷改变了宋代一直追寻的那种含蓄美和内敛美,它是奔放的、张扬的,追求大气磅礴之美。元青花纹样的绘画技法纯熟,故事素材包罗万象。所使用的钴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和国产的“土青”两种。“苏麻离青”钴料绘制的青花瓷纹样的色调浓厚鲜艳,而且有模糊散开的现象,表面呈现小米粒般大小的黑色斑点。而国产钴料与进口钴料相比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使青花瓷纹样的色调呈现出青蓝偏灰的颜色。
3.3明朝青花瓷纹样的高峰期
明代青花瓷纹样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变化都非常明显,变化的原因除了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外,皇帝本人的喜好对此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当时社会绘画流派特色的影响。当时的绘画流派风格以写意画作为主,风格豁达、洒脱,笔意如行云流水。纹样素材有动植物、神仙、瑞兽、山水、人物、诗词歌赋等多种类别。除了风格和题材以外青花瓷纹样的颜色也受到了各个时期不同的青料影响。明早期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苏麻离青,所烧制出的青花瓷纹样的色彩蓝中泛黑,还附有锡光斑。宣德时期青花料既有进口的钴料苏麻离青又有国产的青花料平等青,又叫陂塘青。平等青是一种比较淡的青花料,非常合适画柔弱和稀疏的水纹花草,而且由于色彩很淡,不适合强调渲染的效果,比较适合平涂,着重于线条的表达。明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器的烧造成就说明了青花瓷制作工艺的最高造诣。至今为止无任何一个朝代的青花瓷可以与之匹配。“清朝人朱炎就曾说:按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明中期成化的青花瓷青料便不在使用进口钴料,反而着重运用国产钴料平等青。明后期嘉靖青花瓷用的钴料是国产回青,回青的特色是蓝色中蕴含着紫色。万历时期青花瓷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装饰繁琐,密密匝匝,瓷器周身的每个地方画的都非常满,没有丝毫空隙。
4青花瓷纹样艺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4.1青花瓷纹样的艺术特点
青花瓷纹样白如云,色如碧海蓝天,外观晶莹剔透、栩栩如生。作为一种单色彩绘,其蓝色融合于釉质中,透露在光润的瓷器表面上,时而呈现微带一点绿味,时而微带一点紫味,给人鲜明莹澈、典雅含蓄之感。青花瓷的色彩并不绚烂,其浑厚的内涵比较容易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体现出来,其一点一线、看似天马行空,但只疏密得当,表达技法合理,就有自然协和的艺术效果。这样装饰手法与传统国画构图中所讲究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一脉相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明代的青花瓷纹样发色深蓝,线条简练,神态抽象。清代瓷质细,釉面光滑,山水人物为纹样,富有层次,画中的纹样通常以远景为主。乾隆期间纹样深蓝,画工细。具有灵动感。明清各个朝代的纹样都各具特色。在中国传统青花瓷水墨画中,有“墨分五色”之法,而传统青花瓷装饰纹样则有“料分五色”之技法,是指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和影淡五种颜色。因为其坯体吸水,瓷器上纹样会出现生动的水浪,虽然制作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能够很自然的形成生动的变换,所以平而不简,平中见活是青花瓷装饰纹样笔墨的最基本特点。随着颜色层次的扩展,设计者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装饰需求进行灵活的增加层次的浓淡,以丰富色调。
4.2青花瓷纹样的元素提取
青花瓷属釉下彩瓷。青花瓷作为一种釉下彩料,经由在陶体上纹样的描绘,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作为一种釉下彩料,使用于瓷器当中,经过提炼处理后,原料属于水溶性,类似于墨。装饰在瓷器制品上的青色釉下纹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是它显著的外观特点。青花瓷纹样在其本身的蓝色中透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其釉下的青花瓷纹样烧制后上面会笼罩住一层釉,其清洁美丽、典雅大方,会给人一种清新明快,淡雅高贵的感觉。其内在的纹样图形独一无二,穿插丰富,反映青花瓷纹样质朴的自然美感,在设计上给人带来灵感。青花瓷装饰纹样是一种色彩相对比较简单的装饰艺术,因此如果要把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表现的浓淡皆宜、疏密有度,就得需要设计者合理的掌握与运用色彩的浓淡。中国古代工匠对青花瓷颜料的掌握就如同对中国水墨画中浓淡的自由转换相似,在白瓷胎上将青色的料韵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明代晚期,青花瓷“分水”技法的应用较为成熟,分水技法的运用拓宽了青花瓷填色的手法,使得青花瓷色更为均匀润泽。
4.3青花瓷纹样在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面对一件件精而久违的宝器倩影,带有其充满魅力,穿插迷离的青花瓷纹样,你可以在茶余饭后深沉陶冶,可以追思华夏五千年的沧桑浮沉,慢慢研究其内在文化,积累鉴赏古董的常识,也可以重新找回曾经中断了那一段段工艺美术的历史
青花瓷纹样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青花瓷装饰纹样可以从材料的肌理入手,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组织构造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每种材料都有其固有的视觉、触觉特点。常见的室内材料,如钢材和铝材,具有现代感;木材,具有质感柔和温暖、自然亲人;砖的肌理朴素淳厚极具装饰效果,带有一定的人文气息;毛石、水泥,充满原始力量感,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特点的材料表达空间创意,营造人文风情与现代时尚结合的餐饮空间设计。
青花瓷装饰纹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东方气息,以明宣德青花瓷海水白龙纹扁瓶为例,云海中飞舞的一条飞龙,更显出它的清丽、明艳,使白瓷更加优美。青花瓷配搭于白瓷,给人以平和、安静的视觉感受,达到幽雅恬静、艳而不俗的审美效果。所以表达重点选择会在陈设品上,这样可以极大丰富空间中的装饰元素,可以活跃空间内气氛,更具有创意,也更好的让青花瓷纹样融入空间中。
总结
餐厅中青花瓷纹样的运用能展示空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在韵味。未来的餐饮空间设计无论趋于何种转变,餐饮空间设计不光是要让消费者享受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人文或有实实在在的情素。青花瓷纹样作为我国古老文化的表达方式,在社会的发展中应该要有新的变化,在表现手法或者意境中都要体现出其精髓。
在本设计当中,青花瓷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原本只是瓷器的专利,在方案中逐渐将其视觉元素延伸运用到了其他方面作为我国传统纹样的出现。因为青花瓷代表的是我国的文化,考虑到餐饮空间的地域风情,因此在设计这些元素时不能只是机械化的运用青花瓷的表面,而应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意,只有详细地理解这些元素后,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极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以及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将会为我和广大的设计师在现代室内设计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思考,让传统艺术文化能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和流传。
参考文献
[1]牛洁.明代民窑青花瓷造型与纹饰的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2018(02):129-130.
[2]黄超然.中国青花瓷与葡萄牙瓷砖艺术的关联性研究[J].文化学刊,2018(01):206-210.
[3]孙巾詟.青花瓷纹样艺术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嫁接[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79.
[4]黄家胤.“青”“白”之美——景德镇传统青花瓷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7(24):124-125.
[5]胡强.浅析青花瓷艺术的人文精神[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2(06):125-128.
[6]刘福地.对“一件别样青花瓷梅瓶”的一点补充[N].中国文物报,2017-12-12(007).
[7]朱铁权,Philippe Sciau,Wang Tian,Marine Cotte,沈柏霖.古代青花瓷蓝彩呈色元素赋存状态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2017:1.
[8]陈崑.青花瓷元素赋予现代视觉设计灵感的魅力研究[D].青岛大学,2017.
[9]余曜翀.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点景人物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