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活着》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作为优秀经典小说该有的品质。余华讲了一个苦难堆砌的悲剧故事,太过戏剧化而看似用力过猛,而实际上他是在讲一个成年人的寓言,他讲出了一个我们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传递给了我们最朴实有用的生存态度。X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道:“《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活着》里面很少有煽情的情节,每一个悲剧都如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是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感受到悲剧之中的痛苦。每个人物的死都只是短短数语,有庆死的时候只是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凤霞死的时候只是说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家珍就更描述的更简单了——凤霞死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这些重要的人物死时的描述在小说中都异常平白简单,像是在讲一件平常的事,这就是余华笔触中残忍的一面,他使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了亲人死去般的无助和麻木,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的必然,没有必要渲染和煽情,但读来却显得异常沉重。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正如他所说,小说的主人公富贵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他的一生经历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经历的身边的人失而复得和最终一个个离他而去,当最终他世界上的亲人一个不剩的时候,他也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亲人逝去的苦难了。他买了一头牛陪伴他,把它当成自己死去的亲人们,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一、生活的苦难悲剧及其原因
(一)宿命悲剧:主人公的作孽以及贫困的生活带给家人意外,引起他内心的自责
富贵的一生有许多的转折点,而对他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在他年轻时嗜赌成瘾输光了全部家产,变得一贫如洗的时候,年轻时候的他是地主家的独子,家境富裕,他对活着的理解很简单,就使游戏人生,挥霍无度。可当他输掉了自己的全部家产时,他开始体验到了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他原来的生活来讲,有着天壤之别,但他很快地适应了这种落差,对自己的现状有了正确的认识,他认识到了过去的错误,开始勤劳的学习种田,正如他说的那样:“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是笨鸟多飞。”他战胜了人生的第一个大挫折,这也为他此后的生活哲学奠定了坚定的基调,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和挫折,都要好好地活着。
从地主少爷到贫苦百姓的转变,使得富贵真正的从幼稚转变为成熟,他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这场变故给他带来了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此后的生活即便贫苦艰辛,他懂得了为了身边的人坚强的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富贵渐渐安定下来,家珍也从娘家回到了他身边的时候,他被国军抓了壮丁。在打仗的过程中,这是他离死亡最接近的时刻,从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的局势,正是国共内战时期,且国民XXX军队节节败退,战争是残酷的,富贵幸运的活了下来,并且在被解放军俘虏后顺利回了家,死里逃生,使得富贵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在得知自己能够回家的时候,小说中对富贵的描写是这样的——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双儿女团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地往南跑。富贵的这种情感只有在经历了生死关头并幸运地活下来才会有,更足以见得在他心中自己的家人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从少爷到贫民的转变使他长大,那么这次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经历就是他人生中掘到的第一笔藏。
在富贵回到家乡土地上随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这个国家那段岁月里经历过的一切,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文革。一个个龙二,春生,队长这样的人被裹挟在时代里,命运身不由己,唯独富贵顺从地活着,他像是被驯服了一样从不反抗从不埋怨,他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即便穷苦,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可是,就像是命运安排好的似的,有庆,凤霞,家珍,二喜和苦根相继离去,他像是收尸人一样一个个埋葬了他们,如果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与至亲之人生死相别,那么这样的痛苦富贵已经历了五次。命运安排他一个人活着,却又让他忍受痛苦和孤独,这样的活着使他学会了坦然地走下去,他与一只同样年迈的老牛一并活着,这时他已经无牵无挂,他的心境正如他在耕田时喊出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当一个人经历活着的种种磨难之后,他还能乐观的活下去,那么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这使得他可以背负起接踵而至的打击,拥有着对抗挫折的勇气。毫无疑问,富贵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余华把种种磨难堆砌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使得小说更戏剧化,但又将故事埋在时代的种种变迁中,让人觉得又很真实,就是这种戏剧化和真实感,使得读者在读富贵的悲剧的时候既不觉得是过分旁观的戏外人,又能同时保持一颗怜悯和同情之心,深入其中与主角同甘共苦,好运捶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遇厄运时,我们会黯然落泪,悲剧接踵而至,我们和富贵一样无法喘息。当苦难终于过去,富贵依然乐观的活着,我们也被感染了这股积极的力量,从而学会更从容的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小说的结尾老人的故事讲完了,他和牛渐渐远去,炊烟在田野的乡村里袅袅升起,黄昏转瞬即逝,象征着富贵老人短暂而又曲折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可我们不必感到悲伤,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苦难,但这些苦难终会过去,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
(二)性格悲剧: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和逆来顺受的国民性
徐福贵是一个富贵家族的少爷,终日游手好闲,不谙礼数,常混迹于妓院。他因为沉溺赌博输光了家产,将老爹气死,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丈人(城里商会的会长,米行的老板)强行带回娘家。家道一夜之间败落,良田豪宅均拱手送给了龙二。为了维持生计,他从赢走他家家产当了地主的龙二手里讨来五亩田地,与母亲、女儿一道劳动,过起了农民生活。一年后,妻子带着半岁的儿子回到他身边。为了给母亲治病,福贵带着妻子从娘家带来的两块银元,到城里买药,没想到路上阴差阳错却给国民XXX军队拉去当了壮丁。在战场上,福贵忍受着饥饿、寒冷与死亡,九死一生,最后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捡回了一条命。他没有选择去打仗,而是历经波折回到了家里,却得知母亲早已去世,而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高烧留下了后遗症,成了聋哑人。接着是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地主龙二因不配合人民XX,被判枪决。紧接着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全村大炼钢铁,吃大锅饭,之后又是三年自然灾害,村里人几乎全都饿死。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得起学,迫不得已,福贵夫妇只得把女儿送给别人收养。不料儿子有庆却因为给产后大出血的县长夫人献血被庸医无情地抽血过多而死。
陈家珍的确可谓是“家里的珍宝”,是一个近乎理想化的中国传统女性。她的一生也是悲惨的,年轻时很漂亮,但岁月无情,自从嫁给了福贵可以说从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可她从不抱怨,对一切都是默默地承受。无论丈夫福贵如何,也是有钱人家出身的她在福贵输光家业、贫困潦倒时仍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福贵身边,尽己所能帮助丈夫渡过难关,和丈夫相互扶持着活下去。她对福贵的爱从未改变,她总是会顾及丈夫的感受和脸面,把他放在第一位,这种选择的结果常常是逆来顺受,即便有不满她也是旁敲侧击、拐弯抹角地指出,从不直接挑明。特别是在青楼她劝福贵回家那一幕,无论福贵如何骂她打她,她只是反复地哀求,让人十分心疼。她的美是内在的,无论怎样的逆境,她都坚守自己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用福贵的话说,“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
有庆单纯可爱,最疼爱自己的两只小羊,虽然生活很苦,可他从不抱怨。他是一个勤劳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卧病的妈妈缝补鞋子,光脚跑几十里地去上学。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割草喂羊,只可惜生不逢时,人善被人欺导致了少年之殇,一个充满着活力与希望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
凤霞生下来只过了四年好日子,无忧无虑。后来,苦难和噩运向她袭来。父亲输光家产后她没了当小姐的地位,更没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跟着家人过着下层农民的贫苦日子,但仍是那么快乐。凤霞的悲惨更多地在于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小时候人见人爱,但高烧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又聋又哑,长相标致但没人看得上,还常常遭人嘲笑,最终只能嫁给偏头的二喜,前后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无论是被父亲福贵送给别人做女儿也好还是与二喜结婚,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
春生在国共内战期间想方设法也要活下去,可后来他无法忍受文革的不堪最终还是自杀了。春生是整部小说里唯一一个自寻死路的人,他的一生与福贵等人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手段当上了县长,本该有大好前途,但他一时失去了生存的意愿,正所谓“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而“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福贵等人虽然一直过着艰难的苦日子,却始终顽强地想要活着。
(三)社会悲剧:国内战争和政治斗争使小人物成为时代的殉难者
任何百姓经历的苦难,与当时的社会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文学作品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福贵的经历反映了那段国民党抓壮丁的历史,以及给贫苦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多少人因此变得家破人亡,无从知晓。其次,在旧中国严重的官僚主义笼罩下,福贵的儿子被黑心医生抽血过多害死。生命的不平等以及权力的滥用,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该思考,难道无辜的生命就应该奉献给“高贵”的人?最后,小说结尾处借女儿二喜的难产而死,反映了文革时期红卫兵批斗知识分子的盲目与残酷。如果文革时期的愤青只是喊喊标语,砸砸文物,但也显得没那么深刻。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他们不仅批斗真正有技术有学识的医生,还毫无经验地盲目上岗,当出现医疗事故时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位本可以存活的母亲,因此逝去,丢下了无依无靠的父母,刚降临的孩子和残疾的丈夫。可怜的二喜强烈地冲击着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但这部作品却直接将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文革时期给贫苦百姓带来的更加沉重的伤害,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活着》的故事起于内战,止于文革。富贵是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在赌场中,他败光了家底,彻底沦为无产者。跌至底层的富贵被国军抓了壮丁,经历战乱,后被共军俘获。影片中,解放后的中国社会依然充满了动荡,而富贵则在一场场动荡中一次次失去亲人。在精英阶层的镜头下,中国社会被简单划分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二元对立,历史再次走入了一场封建式的轮回。大时代中小人物的一切苦难,都来源于统治者的专制与淫威。无产阶级被重新掌握话语权的的知识分子们强行塞进他们所构建的历史框架,精英阶层视角下的前三十年历史成为“土改”“大跃进”“大炼钢铁”“公共食堂”“xxxx”等几个简单语词的堆砌,前三十年被全部概括为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的摧残和压迫的悲剧。无产阶级曾经被赋予的地位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则在影像与记忆中彻底抹杀。影片对于一个“小人物”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讲述,但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整个无产阶级在知识分子主流文化中的失语。影片中最值得注意的关键点出现在枪毙龙二一幕中。五声枪响,富贵跑回家中,说出这样一句台词:“那院房要是不输给龙二,这五枪打的就是我。”这时,富贵与龙二,农民与地主,在身份的转换中达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和解。这场与《阿甘正传》中阿甘对白人围观者与黑人学生之间鸿沟的弥合极为相似的和解,为之后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叙事奠定了基础的视角。如果说《阿甘正传》用阿甘这一个体的形象穿越并超越战后X社会所有的冲突与动荡,试图用一个不可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重新凝结捏合X主流文化与主流社会,那么《活着》一系列电影则是在以精英阶层的视角重构历史,用深陷动荡写成的历史中的富贵以一场现实主义的悲剧对时代逆转下的中国进行一场文化与阶级的重建。
二、向死而生知死而活
(一)乐观地面对与承受
在这悲惨的身世上,却好像有更深刻的力量,死去很容易,活着才难,正因为难,我们才活着,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最开始的有庆离去,让人撕心裂肺,到后来的各种人的离开,只能认命,甚至产生一些奇特的情愫,到后来只剩下了福贵和老牛,仿佛这个老人身上已经失无所失。但是,看下来,这个老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对过去生活的愤懑,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甚至有回忆往事的快乐。在这种孑然一身的时候,将老牛视为了他的伙伴,还自创了拿家珍、有庆来激励老牛的方法,这种苦中作乐,在泥淖中创造乐子的精神,需要怎样强大的灵魂?但老人更多的是没有表情,安稳的接纳命运给的苦难,带着过去残忍的、美好的回忆,活着。结尾的意向尘归尘,土归土。一世便是一抷黄土。土地这个母亲的形象,一直看着大地上儿女们的喜怒哀乐,互相残杀又互相热爱。那些无法分崩离析的情感,那些互相依偎的,都会过去,绵延不绝的存在这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循环往复的上演这些苦难与悲欢,巍峨的山,流淌的河,默默无言的土地都在见证。
几处很深的印象:分别是有庆作为运动员夺冠的时候,凤霞见到二喜刷墙的时候,家珍喃喃的说有庆的死不怪春生的时候,这个破败的家庭,遭受了那么多磨难,却还是有向上昂扬的气息,那种生机盎然的生命和灵魂让我动容不已。或许,这就是作为一个生命的价值意义所在,能承受最坏的打击,仿佛没有限度。书中自述和他人转述相穿插,像是一个故事,缓缓展开,福贵带领我们走到了那个时代,走向他破败的茅草屋,走向他这潦倒孤寂的一生。铺开他这一生,那些短暂的欢愉仿佛只是点缀,日复一日的苦难才是他的主色调。这些苦难早就了福贵的一生,甚至,福贵与苦难共生共存,以至生出一些莫名的情愫来。我们不是福贵,无法去思量他所受过的苦难,便也无法站在他的角度上理解人生。时代还是一样的时代,人性还是那么几种,都没有变,好为人师的,懒惰自私的,道貌岸然的,急于赴死的,疲于奔命的,傻逼不比以前少,世间也不比以前美好。干瘪无力的手臂与晦涩无趣的灵魂,艰难的在世间爬行与抓挠。只是土地换为了钢筋水泥的森林,斗兽场换为了高楼大厦,我们与福贵,所承受的大抵也并无二异,就看你怎样在这虚无的人生中,找寻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或许,生命本没有任何意义呢?作者穿插了大跃进,xxxx,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让情节走向更加合理,感觉世间本来没有问题,无聊的人们创造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肆意的伤害彼此,只为得到一些奇怪的安慰。活着,仅仅活着吧。但是,你真的可曾真正活着么?
(二)豁达地包容与接受
活着是什么呢,活着就是活着本身,不在别人的看法里,更不在其他的什么东西里。中国人向来是能忍受痛苦的,富贵的一生就是许多年来发生在这片古老大地上许许多多故事的写照,千百年来,人们正是这样开始和结束着自己的一生。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富贵恰好就是是个富三代,他爹就是个败家子,但是家业大,没有败完,到了他手里,吃喝嫖赌,赌场还遇见了处心积虑的老千,输掉了家里的房产田地,从此一贫如洗,父亲被气死,怀孕的妻子被接回了娘家,他的人生在那一刻走到了谷底。大起大落却让富贵浪子回头,他开始学着笨手笨脚的做农活,妻子生完了儿子有庆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在他以为日子就要这么过下去的时候,命运开始露出了他狰狞的面目。母亲病倒了,在为母亲进城找医生的路上,富贵被国军抓了壮丁,一去经年,苟且偷生捡回来一条命,回到家母亲早已没了,女儿凤霞生病变得聋哑,只是回到家,再难,新生活也算开始了。只可惜命运之神再次跳起了舞蹈,悲剧开始慢慢浮现,在随后的日子里,或天灾或人祸,在那个混乱贫穷的年代里那些至亲至爱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富贵亲手把他们埋葬在了自己的土地里。故事的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的富贵,在夕阳下微笑讲述了自己的一生,我想,那时的他已经知道了活着的意义,那时的他对于死亡已经没有了畏惧。每个生命都会有一个状态,富贵的状态也许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苦痛的,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见证了xxxx,熬过了饥荒。散尽家财,颠沛流离,亲人一个个离世,孤独终老。但回头想想,一贫如洗却让他幡然醒悟,甚至后来还救他一条命,战场上的九死一生让她明白家人与故土的可贵,亲手埋葬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孙,虽然痛苦但也算看到了他们的归宿,想着自己终将和他们一起长眠,富贵的心里肯定也是踏实的。活着,也就是活着而已呀。在你颠沛流离,孤独无依,甚至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的时候,活着,努力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是一本让人觉得压抑,痛苦的书,但不经意间散落的温暖却让人充满了信念,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吧。
(三)坚韧地活着与追求
《活着》的故事起于内战,止于文革。富贵是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在赌场中,他败光了家底,彻底沦为无产者。跌至底层的富贵被国军抓了壮丁,经历战乱,后被共军俘获。影片中,解放后的中国社会依然充满了动荡,而富贵则在一场场动荡中一次次失去亲人。在精英阶层的镜头下,中国社会被简单划分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二元对立,历史再次走入了一场封建式的轮回。大时代中小人物的一切苦难,都来源于统治者的专制与淫威。无产阶级被重新掌握话语权的的知识分子们强行塞进他们所构建的历史框架,精英阶层视角下的前三十年历史成为“土改”“大跃进”“大炼钢铁”“公共食堂”“xxxx”等几个简单语词的堆砌,前三十年被全部概括为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的摧残和压迫的悲剧。无产阶级曾经被赋予的地位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则在影像与记忆中彻底抹杀。影片对于一个“小人物”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讲述,但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整个无产阶级在知识分子主流文化中的失语。影片中最值得注意的关键点出现在枪毙龙二一幕中。五声枪响,富贵跑回家中,说出这样一句台词:“那院房要是不输给龙二,这五枪打的就是我。”这时,富贵与龙二,农民与地主,在身份的转换中达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和解。这场与《阿甘正传》中阿甘对白人围观者与黑人学生之间鸿沟的弥合极为相似的和解,为之后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叙事奠定了基础的视角。如果说《阿甘正传》用阿甘这一个体的形象穿越并超越战后X社会所有的冲突与动荡,试图用一个不可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重新凝结捏合X主流文化与主流社会,那么《活着》一系列电影则是在以精英阶层的视角重构历史,用深陷动荡写成的历史中的富贵以一场现实主义的悲剧对时代逆转下的中国进行一场文化与阶级的重建。
(四)总结:死与生的辩证关系
从内战,三五反,再从大跃进到文革,时间不停的推移,主人公富贵的身份也从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变成了一贫如洗的耕农唯一不变的的不断重复的死亡父亲,母亲死了,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养大一双儿女,全都因为意外变故生生惨死。唯一留下的外孙,也因为饥不择食,吃豆子撑死……真真是字如刀割不得不说,《活着》是作者用笔硬生生堆砌的一个悲剧。因为几乎没有哪一个家庭会富集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如果有,它已倒在中途。但这种刻意为之的安排,却没有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反感。因为它的每一个文字都如此的真诚,夹杂着时代的沉重感砸在心坎上。余华在序言里曾说:他在创作这本书时原本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但却总觉得很不自然,文思阻塞,直到后来换成了第一人称,这才使《活着》诞生。因为只有“我”才是对活着的最好诠释。好多人看过后都说: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表现了富贵面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云云。在我看来,余华笔意所在,岂是这种近乎荒谬的鸡汤逻辑。如果活着的意义需要用死亡来彰显,生命的韧性在于承受世间的黑暗,这样的“活着”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时代的变革与冲击,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小家庭,本就没有选择“活着”的权力,只有被迫的死亡。风霜摧残过后的富贵,如同那头老黄牛,不过是一具干瘪的躯壳罢了。我们每个人和富贵一样,都是一粒细沙,深深嵌入这个世界的秩序里。一阵狂风肆虐,便可将我们的人生轨迹改变。无论你满怀多少热情,多少力量去行走,也会被现实那双无情的手轻轻击碎。借用《围城》结语里的话,“活着”的富贵和唯一留在他身边的的老黄牛,饱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讽刺,深于一切语言,一切仇恨。本该就此搁笔,可转念一想。难道《活着》就是为表达这样的观点吗?天地虽不仁,可“活着”之外,究竟又有何物?为活着而活着,不为活着之外的东西而活着。是了,其实余华真正想说的应该是下面这句即使泪流满面,人生终归要有一种“活着”的勇气和态度。因为活着,虽本就是世界的残酷,但也是人性的力量。
三、悲剧的启示意义
(一)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小说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的这一遭就足够了。庄子在妻子病死的那一天,盘腿坐地,鼓盆而歌。诚然生死本为一体,我们既不必为新生而欢乐,也无须因死亡而痛苦。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即便抓的再紧也总是免不了会从指缝里溜走。福贵一路颤颤巍巍地走来,经历了亡家丧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终和一头老牛做了伴。我似乎天马行空地在福贵的过去里自由的穿行,但合上书时我的心中却仍旧隐隐不快。我知道是我身子里年轻冲动的血液在沸腾,因为在这个美好的年代,我们所厌倦的恰恰都是福贵一生都渴望追求的。
不要说余华的言语冰冷啊,在我看来《活着》也有它温情的地方。余华给了福贵一个朋友;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却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这就是命运。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此人爱反省,反省着前一秒的自己并从自省中界定事物的对与错。我们可以为了失去爱情失去依靠而纵身一跃,却无法清醒地接受任何亲肤之痛。在为他人的看法苦恼时却忘记了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这并不是什么消极自私的想法,我只是想在余华的笔墨里寻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道理。我不希望等到自己像福贵那样老了,才明白为人的道理。岁月的年轮转的飞快,与其被外界的事物束缚困惑,消耗光阴,我更愿意多一点顺其自然地与生活融为一体。好与坏、开心与悲伤、希望与失望通通都可以照单全收,宠辱不惊,悲喜不形于色不动于心,站在与自然万物同等的位置上看自己,其实一切真的都十分简单。
我们因为活着,所以才能够分一点心去顾虑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却将这二者混淆不清,我们需要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产、生活。所以当你需要的或是想要的没有实现时,不要轻易地沮丧和失落。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为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便是-活着。
(二)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以前经常听人讲:好死不如烂活着。当认真的阅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小说后,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了如上那句话的力量。余华确实通过这本小说向读者展示了“高尚”,这种高尚是对一切的包容,对死亡、对仇恨,和其他的一切。当徐富贵在向一个年轻人讲述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时,我相信他本人也获得了解脱,这种解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淡然。人活了一辈子,也是挣扎了一辈子,有过抗争、有过屈服,有欢喜与期待,也有悲凉与绝望。我们可以说人活着需要勇气,也可以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头来,都是一种结果。徐富贵对生活的态度究竟是乐观还是无奈,对苦难和死亡究竟是习以为常还是麻木不仁,当他和他的老牛正逐步向死亡靠拢时,我们已经无法分辨,也无须再分辨。人都会变的。当环境改变时,当生活改变时,人或多或少的都会变。但是我们却不能有一颗要死的心,也就是说活下去的心不能改变。当我们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去回忆之前的一切时,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回忆是非常的温馨和熟悉的。俄国诗人普希金曾经写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亲切的怀念。”徐富贵年纪大了,所有的人都去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那头叫“富贵”的老牛,两个老不死的,各有各的“亲切的怀念”。其实他只是千万人中的一个,渺小又平凡。他没有从这一辈子的悲剧里悟出什么生而为人的大道理,只是知道,无论多绝望,都要活着。生命本身或许不存在任何意义,如同大千世界的万物一样存在着,接受物竞天择的游戏规则,最后留存下来。如果硬是要加上一个存在的道理,也不是不可以。但生命,因为活着,才真正有了意义。福贵懂得生而为人的不易,所以愈加珍惜生命。他终其一生,没有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供后人敬仰,到最后,只是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如何,都要活着。
动荡的岁月,漂泊的人群,生活的残忍与困顿折磨着富贵——一个普通的农民,生命的宽度,顽强的力量在他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一辈子的挣扎、抗争、屈服、期待与悲凉终究鼓起了勇气对生活展开了笑颜和对于苦难的淡然。生命是两条不断交缠的线,难得的交汇是幸福的标点,长期的分离便是丝丝不断的悲伤,我们在这两条钢丝上摸索游走着,看不到终点,只能一味地走下去,只要活着,一切的悲伤都可以被温暖而美好的字眼来取代。我也始终相信,下雨时有替别人撑伞的人,有借伞给他人而自己淋雨的人,也会有人拿去别人的伞为己用的,无论何者,我都以笑容回馈。所以,每一次的努力我都尝试比以前更努力,让相信我的人更相信我,就算是失败等在世界的尽头,我都不会说失败两个字,感谢看轻的人,是你们造就了一个比你们更棒的我,所有的苦难都是下一次最深的动力,只要活着,便没有最好。用眼泪可以组成生命的高度,用笑容也可以堆积成人生的全都,我宁愿选择后者,语言不需浮华,一个笑容便足够灿烂。
(三)轻物重生,秉节持重
活着为了什么,多少人给过答案,却谁也没有答案。我的思绪即使曾经停留在这个问题上,最后也还是回避了。在空虚之时,有时即使看着热闹的街,都会感叹人生的短暂,想到一切在时间的洪流中,只是一瞬间的喜怒哀乐,再强烈的都不能永恒,人们固执活着,却谁也寻不到依靠,参不透意义。过程是意义,抑或结果是意义,那么当过程结果全都随风飘散时,意义又在哪里?但是,我常常会自笑,打发掉类似想法,去关注现实的事情,就感到更加踏实……而余华,他也为这样的思索痛苦过,他走的更深,他告诉我们,“《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于是,我从他的书中感觉到了这一切。
书里的福贵,有的是丰富而又苦难的一生。他足可以为了他这一生高歌或者啜泣,但他最后也只是默默接受,只是为自己亲手葬了他所有的亲人而感到踏实,只是为村里人在他死后可以葬他而感到欣慰。他的分享者,也不过是他的亲人,村里的人,和这个采风的人,若不是被采风人听到记成一篇,他的故事就会随他一样,入土。他什么都不留下。他活着他的晚年,或许什么都不为,只为了看着那片他从落地就看到的土地,为了看那些麦浪翻滚,为了和着他的老牛唱曲,独自一人。贴近自然的时候,人是真实的,真实的时候,他不寻找,不渴求,也不追问,他是自给自足的。
福贵像中国无数的父辈一样,逆来顺受,却学会了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他们对一切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有自己的解释:苦根会说话,那是凤霞不会说话给欠的。于他们,一切都是合理的,苦了,就凑合着,死了,哭一场,也就认了,有什么灾祸,那是命不好。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困苦能让人勤劳,让人真实,让一个败家子,成为一个劳动者。他们不追求永恒,所以就不会感叹人生短暂:或许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感受到了永恒,他们从父辈的生老病死里看到了自己的来路和归程,所以终于坦坦荡荡,无所牵挂。我突然由此想起很多很多事,想起三毛说过:“我们一步一步的走,永不抗拒生命交于我们的重负,才算是一个勇者。”又想起在《飘》当中,阿希里把一把塔拉农场的红土交到斯嘉丽手上,疯狂绝望的她才平静下来。人,和自己的命运亦敌亦友,他不应该绝望,他可以从比他更恒久的自然中找到力量。
现代的都市人,“土地”已经成为远离他们的一种概念,我们再也难以像祖辈那样踏实而质朴的活着,甚至难以理解他们的生活理念。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足。人生开始像大海上飘飘摇摇的船一样,找不到依靠的港湾。多少人是为了虚荣而生活,而风浪打来的时候,他们只有感到空虚。为了活着以外的事而活着,生命或许终究会不堪重负:福贵不能为了有庆而活着,不能为了凤霞而活着,不能为了家珍而活着,也不能为了苦根而活着,因为命运将他们夺离了他身边。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为了完整丰富的人生?像现在的许多教育人的书里面堂而皇之的讲的?对他这样一个老农,这将不能成为一个目的吧。为了活着而活着,或许你反而体验了人生的各种境界,悟出许多永恒的道理。这个,或许是禅道吧,所谓祸福转换,机关难料。然而,我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儿,我说不出最后的道理。为了什么而活着书里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那是对的。活着,不管是为了什么,本已是艰难的任务。“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大概是面对生活最真实的态度了。只有这种态度,才让福贵这样过来了一生。起伏大极时,终于只让人感到平淡:这是这个故事的最深意味。
参考文献
[1]韩进海.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J/OL].现代交际:1[2018-01-05].
[2]黄伟林.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J].南方文坛,2007(05):73-76.
[3]楚静.死亡重击下的生命承担与温情救赎——余华《活着》解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19-121.
[4]王丽洁.从生存哲学角度谈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J].语文建设,2016(21):31-32.
[5]李娜.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6):35-38.
[6]董素青.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J].龙岩师专学报,2004(04):68-69+77.
[7]廖倩.于苦难中求生存——论余华《活着》的生存策略[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05):104-108+113.
[8]刘红霞.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J].文学教育(上),2015(01):50-51.
[9]乔军豫.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J].昌吉学院学报,2010(02):59-61.
[10]金纯真.于死亡中探求活着的意义——我读余华《活着》[J].名作欣赏,2017(33):28-29.
致谢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即将大学毕业,在这毕业前夕,我们所做过的最用心的一次作业大概就是写作论文了。它对于我而言不单单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同时在写作期间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还有最珍贵的大学回忆。而论文的完成则少不了老师和室友同学们的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的便是我的导师,在写作中遇到困难时,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我。从论文的选题、修改、措辞、定稿等方面,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对进行精心细致的指导,帮助我开拓写作思路,对任何提出的问题都给予耐心的解答。
最后感谢母校的栽培,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应有的学习环境与各种学习生活设施。最重要的是大学这几年中给我们传授知识的教师们,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指导着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与知识,教会我们成长。相信多年后我还会记忆犹新,对这里的人和物,都心怀感恩。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