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游戏源于农村的实际生活,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既简单便宜,又能愉悦幼儿身心。传统游戏中大多是需要两人以上的游戏,且游戏的来源和蕴含的意义与底层社会密切相关。幼儿的童年生活常与游戏为伴,在游戏中获得巨大快乐。因此,传统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又因传统游戏大多是群体游戏,所以,传统游戏对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传统游戏;幼儿;社会性发展
前言
传统游戏简单易懂,随意性很强,且不用花费巨资,只需要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材料即可。传统游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幼儿,且以团体活动居多,所以,在传统游戏中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在游戏中学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类知识。传统游戏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且受到幼儿的喜爱,其独特之处便是传统游戏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传统游戏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多数人的改编和创编后,不仅带给孩子们快乐,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很多传统社会的知识。
一、传统游戏的涵义
传统游戏是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的长时间存在的游戏方式,比如贴烧饼、踢毽子、丢手绢、跳大绳、老鹰抓小鸡、木头人、滚铁环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得以证明,传统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佳选择,幼儿的身体素质不仅能在传统游戏中得到加强,还能通过传统游戏让幼儿迅速的融入社会[1]。传统游戏有较强的娱乐性和随意性,符合幼儿好模仿、好动的心理特性,还能促进幼儿体格、语言、认知和情感等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下科技占据主流地位。游戏的形式也随着随科技的进步在不断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网络类游戏的崛起,而网络类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很大。虽然部分电子类游戏有益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可是大部分情况电子类游戏阻碍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也间接的阻碍了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等。又由幼儿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对自制力的把握不是很强,特别是男孩子,很易沉迷于电子类游戏。在网络电子时代的冲击下,传统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逐渐被人们所忘记。事实上,传统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
二、传统游戏的特征
(一)传统游戏是愉快的活动,给幼儿带来愉快的体验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身心是放松的、愉悦的,是全部出自内心的意愿来参与游戏的,是不受外部的强迫的。传统游戏中,幼儿往往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们一起在游戏里享受一种专属于他们的乐趣。而且传统游戏本身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也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再者不可预知的事情在传统游戏中也时有发生,在幼儿解决困难的同时,也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且形式多样,类别众多的传统游戏对幼儿来说有较多的挑选的余地,也能供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例如,“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的角色扮演,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且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不可预知事情发生率较高,即锻炼了幼儿的能力,又能让幼儿体会到乐趣,带给幼儿快乐。
(二)传统游戏无外部压力,是幼儿主动参与的
游戏,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主动性是幼儿游戏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传统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的前提是没有外部的压力,并从游戏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体验。幼儿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独立活动能力增强,与人交往、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变的十分强烈。这一切的需要都可以在传统游戏中得到满足。由于没有外部强加的目的,幼儿就是游戏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的支配游戏的时间和选择游戏的方式和游戏内容。例如,玩什么,和谁玩等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因此,幼儿对传统游戏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乐此不疲的。
(三)传统游戏中的规则是自愿遵守的
在传统游戏中幼儿的心里是快乐的,幼儿的身体是放松的,整个身心都是自由的,不用考虑除游戏外的任何奖励和惩罚,也没有心理压力。且幼儿在进行游戏时,感兴趣的是传统游戏过程本身。例如,当问到幼儿“你为什么玩这个”时,他们的回答是“好玩”、“有意思”等。但自由的游戏氛围并不代表游戏没有规则,在传统游戏中很多游戏本身都自带游戏规则,例如,“丢手绢”、“贴烧饼”等传统游戏。幼儿在玩这些游戏的时也会自愿遵守游戏规则,这些传统游戏规则虽然对幼儿有一定的束缚,但幼儿很乐意在体会游戏乐趣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三、传统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一)传统游戏对幼儿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价值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主要体现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幼儿通过观察老师和同伴,模仿学习他们的动作、语言等。传统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一种,有它特别的存在方式,其人数大都需要两人以上才能开展。由此看来传统游戏所组成的便是一个小型的同伴间的社会,这个小型社会通过传统游戏对幼儿社会性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小型社会中,幼儿进行传统游戏的实质是在模仿成年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并对生活中在与人相处的技能技巧方面进行体验和实践,从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3]。
1.传统游戏为幼儿提供认识、了解传统社会知识的机会
传统游戏大都伴有童谣和民歌,这些童谣和民歌不仅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包含了当地丰富的生活常识和自然类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童谣和民歌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在充满欢乐的氛围中了解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传统游戏中的“抬轿子”,需要两个幼儿手搭手做成一个轿子,另一个幼儿当作“新娘子”坐到“轿子”里唱着歌,抬着从“一家”到“另一家”。再此过程中幼儿不仅拥有合作意识,还学到了传统嫁娶的一些知识。传统游戏“抬轿子”便是传统嫁娶方式的简化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知道了传统的嫁娶方法,还感受到了“嫁娶”的乐趣。再如,传统游戏“摔画片”,这也是一个合作型的游戏,需要两个及以上幼儿才能完成。“摔画片”需要选材,制作后才能玩。每个“画片”都是由幼儿自制的,这要求幼儿具有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摔画片”类似于农民锄草的动作,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不仅需要体力也需要技巧才能把另一个同伴的“画片”翻过来。同样农民在锄草时,也需要体力和技巧才能把草锄干净。幼儿在这个游戏中学会了如何掌握技巧,也在玩的过程中挥发了自己的汗水,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
2.传统游戏让幼儿了解社会,客观认识自我和他人
幼儿通过游戏和同伴进行交往,可见传统游戏对幼儿社会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且幼儿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为了解他人的观点与自己观点之间的差异奠定基础,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接受更多的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其他意见。赛尔曼认为,要认识一个人,就必须理解、认同他的观点,并了解他的思想、情感、意图和动机等影响,而幼儿认识自己和他人能力的前提是其对观点的假设或采择[4]。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中,观点采择处于中心地位。与此同时,幼儿想重新建构同伴间的关系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前提是幼儿对不同观点的理解、认同和协调能力的发展。以“娃娃家”为例,幼儿选择了特定的角色后,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就不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而必须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位置上出发去思考问题。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便能够发展幼儿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幼儿的观点采择水平[5]。再以传统游戏“贴烧饼”为例,这个游戏不仅考验幼儿的耐心还考察幼儿的反应能力。再则游戏“贴烧饼”有一系列的规则,促使幼儿自觉地遵守,并时刻注意着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二)传统游戏对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价值
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对关心自己的人的爱的情感以及控制、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欲望和能力[6]。社会性情感包括责任心、同情心、自信心等,幼儿在3-6岁的阶段还不能体会什么是责任感、自信心,但可以通过游戏让幼儿亲身体会到。而传统游戏的趣味性、自主性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责任感,自信心等社会性情感,为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提供帮助[7]。
1.传统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幼儿游戏的参与度,培养发展幼儿的多种感情,其中就包括自信心。健康是人成长的基础,自信心是人成长基础上的台阶,可见自信心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自信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形成健康个性、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8]。五大领域中的社会领域范畴中提到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自信心的培养从幼儿时期就可以开始了,充足的自信心为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自信心是幼儿未来健康生长的关键性因素[9]。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游戏是幼儿发展、发展幼儿的平台。模仿性强是幼儿的一大优点,同伴们在游戏中获得成功,幼儿就易于受他们的感染,激发他们向学习的热情,迸发出自己也能成功的自信,这便是榜样的力量。因此,榜样的力量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幼儿也容易接受榜样示范的方法,也种方法也是幼儿自信心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10]。如传统游戏“跳山羊”对于较小一些的幼儿是不敢跳的,如果看到大龄儿童成功跳过,就会激发信心,外加大龄幼儿的鼓励,积极主动的情绪就会占主导地位,较小幼儿便会有跳过去的自信,那自愿参加游戏的主动性也会提高。传统游戏“丢沙包”,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分为两组,若其中一组的一位同伴不幸被淘汰,那其他同伴可以通过“得分”的游戏规则帮助被淘汰的同伴重新回到游戏中。这不仅培养幼儿帮助他人,关心同伴的情感,还能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度,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能增强自信。
2.传统角色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深受教育研究者与心理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责任意识与自信心一样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社会性品质。一些专家,如舒尔、王健敏等认为责任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将幼儿责任意识看作社会性三维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11]。种类众多的传统游戏中,角色游戏在体现幼儿社会性情感方面占首位。在角色游戏中,扮演角色是核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某一角色时,要求幼儿具有责任意识,认真对待自己所选角色,要注意该角色的一言一行,如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和行为等。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其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和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潜在地培养自己的责任心[12]。如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被选为母鸡的幼儿要有掩护“小鸡”的责任意识,要掩护“小鸡”不要被“老鹰”抓到;在传统游戏“娃娃家”中,通过扮演“医生”、“护士”对“病人”的照顾,能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责任心。如“医生”嘱咐“病人”吃药时,要具体对“病人”说一天几次,一次几片,生病的过程中的一些禁忌等;通过扮演“老师”,不仅能体会到角色互换的乐趣,还能真实的感受到做“老师”的辛苦和“幼儿”相处时的快乐,更能真实的感受到做“老师”对幼儿的爱及对“幼儿”的责任。角色游戏不但能带给幼儿快乐的童年,引领幼儿健康成长,还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的责任意识。而社会化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更是幼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着重学习的方面。角色游戏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培养幼儿责任感,还极利于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协作行动,社会性情感及自我控制能力[13]。
(三)传统游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价值
传统游戏为幼儿以后的社会性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也是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14]。
传统游戏大多伴有童谣、民歌,童谣朗朗上口,民歌简单易学,都有利于幼儿语言上的发展。这些童谣和民歌都含有丰富的社会性常识,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幼儿与人对话时的流利能力。例如,儿歌“拍手歌”排律整齐,带有押韵,适合幼儿朗读,且儿歌中的知识也能通过儿歌让儿童潜移默化的记住。朗朗上口的童谣和民歌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和环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特别是较小的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心理上没有压力,便处于放松的状态,可以随意的与同伴相互交流,也能大胆的玩耍却不害怕。传统游戏里,也有丰富的“说唱”内容供幼儿去选择,幼儿还可以在“说唱”游戏中增加一些自己的话语,不但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口语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传统游戏还能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15]。
传统游戏适合各个年龄阶层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都是同龄人在游戏,大部分是混龄儿童在一起玩游戏。这样幼儿在做游戏时,不仅能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学习,还能和他们交朋友,又能照顾比自己年龄小的幼儿,体会责任感。传统游戏不仅适用于幼儿,对于父母来说也适用,因为民间童谣游戏多数是由有经验老人或父母传授的。而童谣是边唱边做的游戏,所以通过玩童谣游戏还能够拉进父母与幼儿的关系。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有利于幼儿对成人模仿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并通过游戏能让幼儿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16]。
(四)传统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价值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处并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指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有利于自己与同伴友好发展的情感、语言、动作等,具体包括怜悯心、爱心、与同伴共享玩具等等[17]。不同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有多方面的原因,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父母的教育方法、同伴间的相处模式和所处的家庭环境氛围等等都对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让幼儿更好的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团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使幼儿的社会化程度更好更快的发展[18]。
传统游戏大多是团体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团结、合作、与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传统游戏“拉萝萝”,两个幼儿坐对面,手拉手一起说“拉萝萝,打面面,打好面面,做稀饭”的儿歌,唱到“做稀饭”的时候两个人才能一起做喝稀饭的动作。在这一传统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享受到要游戏带给自己的快乐,还能提高他们的协调合作能力。在传统游戏中,幼儿能慢慢地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自己解决和同伴之间的矛盾,并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体谅和帮助他人。与此同时,幼儿在游戏中要学着去摆脱种种坏习惯,才能学会理解认同他人、与人团结合作等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19]。如玩传统游戏“转陀螺”时,男孩子常常因为陀螺的大小争执起来,但经过协商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又很快能融合在一起。所以,幼儿完全有能力去解决自己与同伴间的矛盾。在解决矛盾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会耐心听同伴的想法,学着去理解同伴的难处,还间接地培养了自己本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成功感。在如“警察与小偷”这个虚拟的游戏中,幼儿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知道“小偷”是不能随意打骂的。“警察”要帮助“市民”解决问题,“市民”也要配合“警察”搞好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意识。
游戏,幼儿与同伴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亦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有助于幼儿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会为幼儿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20]。在游戏中有很多类似于社会规则的游戏,例如,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要按时上学不能迟到,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要爱护环境等等一系列社会规则。
参考文献
[1]孟庆艳.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传统游戏的回归和指导[A].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5,(3):207-208.
[2][3][5]冯鲸丹.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A].现代教育报业,2015,(1):10-16.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
[6][14][19]季莉春.开展传统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成才新观察,2014,(15):20.
[7]张国黎.民间游戏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价值体现[J].先锋管理,2015,(19):22-23.
[8]宋斐.论角色游戏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A].吕梁教育学院报,2011,28(4):25-27.
[9]张秀婷.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J].课堂内外,2010,(4):82.
[10]裴小英.游戏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B].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5-26.
[11]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12-17.
[12]张晶.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J].幼儿教育,2000,(4):15.
[13]蒋建敏.浅谈如何利用角色游戏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A].课程教育研究,2013,(26):29.
[15]刘云颖.农村幼儿园传统游戏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6):91-93.
[16]杨畅.浅谈中国民间童谣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A].学前教育,2012,272.
[17]阮素莲.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47-54.
[18]周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教育方法[A].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2):52-54.
[20]张永盛.论游戏与幼儿发展[J].教育探索,2010,(5):115-1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