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消极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中国xxxx始终高度重视腐败问题,特别是XXXxxxx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反腐败斗争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有许多党员干部战斗在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他们始终牢记XXX根本宗旨,为民、务实、清廉,保持着xxxx人一贯的政治本色;他们敢于和善于与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作斗争,保持了xxxx人的浩然正气,树立起了良好的执政党形象。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以反腐战线上的先进党员干部为素材,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形象,感染和激励着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自1996年第一部现实政治题材的反腐剧《苍天在上》播出以来,反腐剧在我国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到如今,其类型已相对成熟,并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和欢迎。2017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2017年4月,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上映播出,引发了全民追剧的高潮,CSM52城、CSM35城收视率最高峰值双双破8,创下了10年内国产剧的最佳收视纪录;市场占有率破51%,名列全国第一;全网视频播放量达到了220亿次。除了收视率爆表外,《人民的名义》口碑也较高,开播两日后,一向以苛刻著称的豆瓣评分高达9.1分,58.5%的打分者打出了五星,“人民的名义”微博话题阅读量两日就破亿,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排名第一。在大IP剧、仙侠剧横行,满屏尽是小鲜肉的时代,《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主旋律且极具政治色彩的作品横空出世,以绝对的优势火爆各大平台,打破了近些年来我国的主旋律影视剧整体的市场表现欠佳、不受年轻人欢迎的尴尬局面。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原因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观众能够主动关注、热情宣传、积极观看。本文试从传播策略出发,结合《人民的名义》的特点,分析该剧的成功原因。
二、《人民的名义》传播策略分析
(一)台网同播:共筑多元化收视平台
上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与电视台这两种电视剧播出平台分属不同的体系,自2006年中国视频网站元年伊始,网络平台与电视台之间经历了从电视单向输出的卖方市场到网络自制内容的强势崛起,再到台网身份调转及新关系确立的惯性—破局—反哺三大阶段。随着网络平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断投入、自制内容战略上的不断布局,网络平台走过了从UGC到PGC、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发展路径。在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业态,电视剧传播和接收方式已经发生了主体转换。一部电视剧仅仅依靠其过硬的本体质量和传统媒体的播出平台已远远无法实现有效的传播,基于台网联动下的传播策略和多元化的播出平台是《人民的名义》取得高收视率的关键。
作为《人民的名义》联合出品方,3月28日PPTV聚力全网独家首播,芒果TV、搜狐、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联合播出。《人民的名义》29日凌晨全网上线更新以来,首日取得4364万播放量,次日播放量翻倍暴增至9256万,播出四日后日播放量排名从第九位上升至第一位,其中PPTV聚力作为《人民的名义》网络首播平台以一己之力贡献近四成播放量。

图2.1:《人民的名义》全网播放量
PPTV聚力作为联合出品方拥有网络独家版权,充分整合其全面的独家资源,积极策划各类活动对该剧进行宣传推广,利用最全面的剧情内容、纪录片和深度人物专访,从年轻化的视角出发,在剧作宣发方面开足了马力。在剧集开播前,PPTV聚力发布独家预告片对剧集进行预热,在其平台上对用户进行推送传播。同时针对年轻受众制定新媒体宣发策略,“夏东海”、“贝儿爸爸”等热词成为互联网热门话题。剧集播出时,PPTV聚力为《人民的名义》设置独家播放界面,添加戏骨剧场、幕后揭秘、独家片花以及投票猜终极BOSS模块,用户可以在评论栏中参与实时讨论,也可发送弹幕,同其他观剧者一起探讨剧情。在模块内容制作上下足了功夫,彰显了对剧集的重视程度。
据PPTV聚力视频副总裁陈旭华介绍,在策划《人民的名义》立体营销的过程中,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在微博上运作包括“上PPTV看人民的名义”等在内热门话题,在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上开展差异化宣传,在花絮、小剧场、预告片等独家资源的运作上做出新的尝试,借力苏宁门店进行推送。
此外,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各大视频网站也同时播出该剧,包括PC端官网和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而一向不太关心政治和反腐剧的知名二次元网站B站也有相关的剧情播出。大范围、多平台的播出使得《人民的名义》的关注度持续升高,收视率成为双网第一。截至4月27日,该剧在PPTV、芒果TV、腾讯视频等六大网络平台上,播放量已突破210亿。这些现象级的播出成就是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台网联动的最好回馈。
(二)主动设置话题:提升电视剧网络热度
在媒介融合日益紧密的趋势下,依靠单一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越来越难以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唯有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动效应,才能更好地实现传者意图,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即是跟上了媒介融合时代的潮流,立足传统媒体这一传播主阵地同时,综合利用各类新媒体来进行多渠道的传播,通过新老媒体的优势互补,从而将电视剧及其相关信息传播给更多的观众,实现了该剧的高效传播。
1.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作为大众媒介,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品牌性等优势,能够影响甚至设置公众对当前特定议题的关注与认知。如何让信息能够迅速地扩散给尽可能多的公众,是议程设置的关键。信息迅速扩散的第一个要素,是信息本身是否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气候;第二个要素,是信息发布平台本身权威性和公信力;第三个要素,则是信息所搭载媒介的使用便利性,信息传播越便捷,也就越有可能为更多公众所接收。传统媒体能否满足这三个要素,是议程设置效果是否明显的关键。
具体到《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它首先契合了当下时代“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反腐倡廉”的政治气候,对公众具有很强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同时该剧的开播还有另外一层标志性的意义:自2004年总局颁布“反腐、涉案剧不能登陆黄金档”以来,这是首部“解冻”的反腐大剧。其次,该剧选择在湖南电视台这一权威性和公信力极强的主流媒体平台上进行首播,依托其广泛的受众基础,设置了人们的观看议程。最后,中央媒体带头的传统媒体“唱主角”对该剧进行宣传推广,包括人民日报社“三驾马车”:人民网、人民网APP、人民日报,以及新华网、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也在第一时间向观众推送这部剧,借助其使用和信息传播的便利性,扩大了该剧的收视范围,进一步设置了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与认知议程。
酒香还怕巷子深,传统媒体对这部反腐剧的支持和关注,极大地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从而设置了更多观众的议程。这些利益性明确的议程设置被隐藏于主流媒体外在的社会责任感的形式之下,柔化了传统宣传推广方式的生硬感,获取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新媒体的话题跟进
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等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新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手段。《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涉及反腐题材的严肃类型的电视剧,契合当下反腐潮的同时又兼具娱乐性,从而使其自带话题属性。该剧播出期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都对其剧集进行了热议,并持续引爆各种话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人民的名义》在湖南电视台开播之前,该台官博“湖南电视台芒果捞”率先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人民的名义》的概念宣传片和主创的宣传照,与此同时,该剧主演之一陆毅也转发了该微博。强势媒体的自媒体发声加上拥有千万粉丝的知名明星的助力,迅速推动“人民的名义”话题蹿红网络。随后制片方也开通了名为“人民的名义官微”的官方微博,为粉丝们提供该剧演员和剧情等一系列的相关消息,并持续同演员和粉丝进行互动。该剧首播后,其精彩的剧情以及演员们扎实的演技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这为他们在网上提供了关于剧情以及剧中人物的众多可探讨的话题。而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冲击了观众对于湖南电视台娱乐化的固有印象,再加上湖南电视台自身的平台魅力和品牌效应,又引发出观众关于该剧播出平台的话题讨论。随着剧情的持续播出,“侯勇首次完美演绎反面角色”,“令人惊艳的点钞手法”,“该剧近40位老戏骨精彩演绎酬劳却不敌一个小鲜肉”等各种与电视剧有关的话题持续在微博上引爆,截至5月5日,“人民的名义”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达到了23.6亿,讨论量为135.5万。
《人民的名义》在微博上的话题讨论延伸到自媒体领域,各大知名微信公众平台的撰稿者纷纷更新有关《人民的名义》的文章,代表作有“Vista看天下”推送的《这部近三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神剧》、“豆瓣电影”推送《豆瓣9.0分大尺度国产神剧<人民的名义>,老戏骨演技炸裂!》等。微信朋友圈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使得有关《人民的名义》的文章能广泛、及时地传播给更多的微信用户,成为朋友圈热议的话题,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传播范围。
(三)传受互动:提升用户看剧的体验感
传统的电视剧传播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将观众置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传播内容由传者即电视剧制作方来决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逆转了这一信息传播模式。《人民的名义》在传播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传播特点与观众进行互动,使得传受双方的角色可以进行交替互换,受众与传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对该剧的讨论、交流更为多元,受众的参与性更强,有效地实现了互动传播。
1.意见领袖的口碑推荐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据相关数据统计,以“人民的名义”为关键词收集《人民的名义》上映前一周(2017年3月21日20:23)至上映后十天(2017年4月8日20:23)的互联网信息共计1626782条,从媒体分布占比来看,微博占比超过九成,是各类媒体报道中的主要力量。
从经典舆论领袖观点出发,微博传播更类似于多级传播,其过程是以“舆论领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每一个节点、每一级转发既是传播的起点,又是传播的终点,在微博这种强有力的辐射力的帮助下,“意见领袖”可以轻松扩大自己的影响面,微博传播的高到达率同时也提升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度。

图2.3:转发评论趋势图
这种微博传播中的“舆论领袖”的形成既有可能是经由话题传播催生了舆论领袖,亦有可能是舆论领袖推动了话题的传播。《人民的名义》开播之时,剧中众多实力派演员便发布微博进行推荐,并与粉丝进行互动,甚至与该剧产生细微联系的明星(如撞脸达康XX的沈腾),也在为这部剧的播出造势。这些明星自带名人效应,具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他们通过以往与粉丝建立起的关系来引导粉丝的观念或行为,促使电视剧得到了有力广泛的传播。其他一些拥有上百万、上千万粉丝的微博博主观剧之后,也纷纷向粉丝分享观剧感受,评论或转发有关《人民的名义》的信息。这些意见领袖的大力推荐带动了粉丝传播,增强了该剧的关注度。
研究者通过追踪“人民的名义官微”2017年3月31日01:29转发“人民日报微博”发现,以“人民的名义官微”为中心节点,信息逐层扩散,其最大的路径长度为4级,这一传播层级符合六度分离理论。而从信息传播深度上来分析,传播的层级越高,覆盖的人次越多;而第二三四层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从“转发评论趋势图”可以看出,信息的传播量的峰值的产生基本都伴随着意见领袖的出现,也就是在传播过程中,一些充当意见领袖的节点的传播行为,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信息的传播,也就是“带节奏”。
2.受众社交平台的及时互动
《人民的名义》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社交平台辐射范围广、参与度高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的信息单向流动模式,让观众通过非身体化的聚集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互动仪式。该剧在视频网站的播放过程中,观众可以在留言板对剧情进行讨论,也可以发弹幕进行实时评价,弹幕互动的形式消解了剧情的严肃性,增强了受众的粘性,构建出一个全民互动的场景。除了剧集直播中的弹幕互动,该剧的众主创也在直播平台开通直播与粉丝互动,人气最火的达康XX扮演者吴刚老师在直播期间,被粉丝发送的弹幕和礼物刷屏,导致直播不停卡住。此外,在知名社区网站豆瓣上,截止到5月14日已有146246人对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进行评分,共发布2174条长剧评。由于该剧于4月28日播出大结局,而4月29日又恰逢五一假期,网友的评论和热议达到一个峰值,故笔者选取豆瓣4月29日当天共计110篇长剧评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代表性。经过分析梳理,网友对《人民的名义》的讨论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人物性格及剧情分析40篇,占36.4%;整体质量评价24篇,占21.8%;反映现实问题13篇,占11.08%;个人观后感11篇,占10.0%;官场政治10篇,占9.10%;演员演技6篇,占5.45%;其他6篇,占5.45%。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表2.1:网友评论表

通过该数据可知,网友对《人民的名义》的讨论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其中最受网友关注的为本剧的人物性格以及剧情分析(36.4%),同时其他网友还可以在剧评之下通过点击“有用”、“没用”或直接评论来进行互动。这类社交平台多元化的意见表达方式以及互动形式,实现了反馈信息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多向流动,有效地促进了该剧的互动传播。
3.内容再生产进行二次传播
“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理论”认为:受众对于电视信息的“解码”过程有三种,分别是受众完全接受制作者意图的“主导—霸权”式符码,以及受众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制作者意图的“协商的符码”和受众明白制作者的意图但以完全相反的立场解码的“对抗的符码”。[9]《人民的名义》是现实反腐行动在影视作品中的镜像映射,满足了受众窥视当下官场的心理需求,切合了制作方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向观众传递的正风气、反腐败的意识形态,因此观众在观看该剧时接受了制作方的意图。而当下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属性使得观众对该剧进行了多方位的娱乐化解读,观众对该剧的“协商式解码”上升至内容再生产层面。
《人民的名义》热播期间,观众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对电视剧本身进行协商式的解读,而传统的语言文字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自我情绪表达,图片类型的传播形式逐渐兴起。剧中京州市委XX李达康因正气凛然,誓保GDP,大公无私的形象圈粉无数,网友为其制作了一大批的专属表情包。刷屏的表情包也对该剧进行了二次传播,达康XX也成为了该剧最主要的流量担当。
除了表情包,网友还制作了与该剧有关的《GDP之歌》,而淘宝上也顺势推出李达康同款水杯,高小琴同款连衣裙等,这些“周边”内容也同样对该剧进行了二次传播。此外,其同名原著书籍《人民的名义》也成为当下最热的畅销书,占据当当网“图书畅销排行榜”榜首,而与反腐有关的书籍,例如《追问》等也销售火爆。
三、《人民的名义》传播的“5W”分析
(一)传播者:新旧媒体和网友追捧
在传统媒体上,《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进行首播,播出后在国内引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其他网络媒体也纷纷开始购买版权进行播出。在社交网站上不断地出现关于“达康XX”的表情包和网络段子,如“达康XX别低头,GDP会掉;别流泪,祁同伟会笑”,“达康XX的笑容和GDP由我们来守护”。另外,“达康XX”还拥有名为“Darkcom”的粉丝群。除了“人气XX”李达康,剧中的主要人物也在网上拥有各自的粉丝,新浪微博关注人数迅速增加。剧中的相关剧情也被网友们做成小视频,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视频和话题。
(二)传播内容:选材内容的敏感性+实力派演员加盟
《人民的名义》选择了人们关注度极高的反腐题材,并且突破了以往此类电视剧题材的红线“写到副省级为止”,被称为“反腐尺度最大”的一部电视剧。该剧的大量剧情来自真实的案例。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也让不少观众跟着涨知识,学习了“红色通缉令”“检察院的双重负责制”“xxxx”等专业术语。剧中官场里的各种直接、间接的相互角力直接上演,对于少有机会了解XX官员如何在官场上博弈的普通观众来说,这些剧情无不充满了强大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剧中虽然没有“小鲜肉”、“流量担当”,但是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胡静、侯勇等40余位内地实力演员,演员阵容被网友称为“戏骨天团”。老戏骨们的加盟才使这部剧被网友称为“不看颜值看演技”的诚意之作。以演员侯勇为例,他把一个虚伪贪官从淡定吃面到被发现受贿款后的腿脚发软走不动路,到最后崩溃表演得淋漓尽致,被观众称为“教科书般的演技”。
(三)传播渠道:新旧媒体的“大联欢”
2016年末,网络独家版权被PPTV买下,成为了重点宣传电视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宣传策略,其中豆瓣、知乎也成了它的宣传阵地,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的“达康XX”表情包也是它的宣传策略之一。这种策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引起了一开始对分销版权没有兴趣的平台的注意,最终《人民的名义》变成了一部全网加卫视播出的剧。据统计,《人民的名义》第一集播出后,全国网收视率2.41、份额7.37%,均列同时段第一;一周后,全网点击量已突破10亿次。今年1月,《人民的名义》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电视剧开播后,在短时间内销量猛增,并先后6次印刷。截止到5月12日,在知乎上,有接近1万人关注,引发问题有3.7千个。电视与网络同时播放,新媒体的持续推送,各种媒体的报道、话题性的宣传非常到位,吸引了许多一开始并没有关注电视剧的观众。
综上所述,《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与在新媒体的传播是分不开的。首先,手机之上的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局限,即时传播,碎片化的浏览,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其次,微博、微信等的社交属性又增强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使得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和便利。受众在社交媒体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评论、留言、转发等形式即时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便可以知晓受众反馈及传播效果,进而快速地调整传播策略;最后,社交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扩散中整合了多种传播形式,使受众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加“鲜活”的信息,从而加速《人民的名义》的走红。新媒体充分发挥信息的快速传播扩散优势,为电视剧的热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传播受众:受众年龄跨度大,黏度强
与以往反腐剧观众主要被中老年人“承包”不同,这部剧的“观剧大户”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吸引了众多“90后”“00后”的关注。该剧选择在湖南卫视这样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上进行首播,从一开始就会拥有比较大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将湖南卫视所拥有的年轻受众“嫁接”到这部戏中来,为这部剧奠定了一定数量的年轻受众基础。不少年轻网友留言:“‘96后’带着爸爸妈妈爷爷姥姥在看剧”,“‘97后’一直在追剧”,“‘00后’正在追这部剧”。据数据显示,从3月28日首播到4月27日晚剧终,这部剧始终保持着高收视率。另外,在观看了电视剧后的许多观众会选择购买同名图书,同时在网络上,相关的话题点击率和关注度也不断升温。截止到5月11日,《人民的名义》新浪微博关注人数累计增长至35万,#人民的名义#话题阅读人数23.8亿。百度贴吧《人民的名义吧》关注人数13万,累计发帖16万。
(五)传播效果:严肃题材电视剧与青少年亚文化实现了积极互动
《人民的名义》是严肃的政治题材电视剧,体现的是主流文化价值观。在社交网站上,年轻的网友用“CP”、“表情包”、“鬼畜视频”等个性化表达方式来解读这类严肃题材。其中以吴刚扮演的“达康XX”表情包传播最为广泛。网友们通过这种非主流符号来传递对剧中人物的政治立场和性格的喜爱的网络传播行为,极具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独特风格。这个电视剧虽然是严肃政治类题材,但是网友们利用剧中人物夸张的表情所制作的恶搞“表情包”进行了一次别致的传播创新,参与者多为“90后”、“00后”。青年亚文化通过对这种严肃题材电视剧的另类传播、内容表达再生产传达了网络青年集群对剧中人物角色的态度,严肃政治主题在青年亚文化的轻松氛围中逐渐被消融,娱乐精神反而更加突出,从而对传统媒体所设置的议题重新进行意义重构和价值解读,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微博、微信等对剧情发展和演员演技的评论、转发等反馈行为和符号化了的“达康XX”作为社交媒体的议题传播给整个社会,从而为社会设定了这个议题,进一步的反映了人们对反腐话题的关注。
四、对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启示
主旋律电视剧致力于传播主流价值观,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选题的贴近性、内容的丰富性、表达方式的创新性,对症下药,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一)合理选题,注重贴近生活热点
在影视作品“爆棚”的当今时代,受众牢牢掌握了观剧的选择权,只有符合自身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的电视剧才能吸引眼球,被受众所选择。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选题往往集中在红色革命题材,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很难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对于主旋律电视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广电总局2016年电视剧榜单中,《彭德怀元帅》等5部剧选择的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人民检察官》等5部剧则围绕着“公检法”讲故事,《好先生》等4部剧则选择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现实生活题材,由此可见,主旋律电视剧并不局限于红色题材,一切反应真、善、美,基调昂扬向上的作品都可以称为主旋律。结合当前形势,根据社会热点去选择题材,贴近普通受众生活的电视剧才能更受群众的欢迎。
(二)丰富内容,多维情境引导价值判断
主旋律电视剧一般属于“崇高”这一审美价值类型,往往通过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来宣扬崇高,强调英雄人物的政治性,忽视其真实性和生活化,因此出现了手撕鬼子、石头砸飞机等贻笑大方的“抗日神剧”。《人民的名义》无论是正面人物侯亮平、李达康、易学习,还是大反派祁同伟、高小琴、高育良,他们都有信念、有优点,也有烦恼、有缺点,呈现的是一个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很多角色都让观众“又爱又恨”,这些角色是鲜活的、复杂的,也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导演通过鲜活的故事情节、日常生活化的情境引领观众走入到角色中,通过展现人物多维的价值判断,揭示内心斗争,抒发真实情感,展现精神境界,从而写出了人物的灵魂深度。
(三)创新方式,全面加强宣传引导
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电视剧与网络的结合势在必行,受众选择的传播媒介,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电视、电影院,发展到了网站、手机等第四媒体。《人民的名义》的成功依赖的是社交媒体、自媒体自发传播,粉丝营销、跟风经济和口碑效应功不可没。在电视剧播出前半个月,官方微博打出了制作精良、演技精湛的牌,陆续曝出片花、演员阵容海报、倒计时海报等,通过微博、微信等各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让观众充满期待。播出期间,“从‘苗红’到‘网红’,谁守护《人民的民义》流量GDP”等深度策划不断推出,“剧能说”“毒舌美少女”等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相关文章,老戏骨的演技课堂等系列短视频和宣传文章获得众多大咖和网友的转发跟帖,以李达康、赵东来、祁同伟为材料的表情包、鬼畜视频、人物小剧场等让《人民的名义》在年轻观众中圈粉。根据受众的媒介使用这个事件再一次改变了故事的走向,使得故事趋向结局。故事结构就是故事的本质,是故事能够让人们接受的一个最有效的模式,《战狼II》整个故事的结构非常符合好莱坞商业片的结构,各个情节点的出现也非常符合好莱坞商业片的要求。
总结
作为一部严肃题材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现象有着很多值得业界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本文从具体的传播策略这一方面出发来探讨这一热播现象,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分析了《人民的名义》的主创团队准确把握时代气息和观众需求的能力,利用多种渠道来进行传播,并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来进一步扩大该剧的传播范围。启示未来的电视剧唯有准确把握市场规律、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传统媒体的同时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才能走好其宣传推广之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喟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灵光”(aura)不在,究其原因即在于在摄影、电影艺术中,“展示价值”开始整个地抑制了具有“原真性”艺术的“崇拜价值”,“电影,让观众采取了一种——深思熟虑不包括在内的鉴赏态度……在这里,观众成了检测者,但是却是一位心不在焉的检测者”。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多渠道、多层次、多面向的互动也许可以些许弥补本雅明的这一遗憾,观众从一个“心不在焉的检测者”变成了一个心有戚戚焉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无论是表情包,抑或个性化签名,还是“汉东男子天团”,每一个观众的独特观感体验,及其创造性的二次传播无不自带观者“光环”,无一不是观者“原真性”的切实体现。从这个意义上将,媒介融合时代的艺术品当其越与观者互动频繁,其“原真性”也就越独特,其“灵光”(aura)也就越经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孙蓉.从政治生活视角解读《人民的名义》[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Z2):34-37.
[2]丁柏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传播学启示[J].新闻与写作,2017(06):45-49.
[3]卜彦芳,周长城.与时共振,多屏联动——《人民的名义》热播解读[J].南方电视学刊,2017(02):49-53.
[4].人民的名义[J].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7(04):10-11.
[5]叶晓楠.《人民的名义》掀起全网热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4-14(005).
[6]陈薇.《人民的名义》缘何受年轻人热捧[N].湖南日报,2017-04-11(003).
[7]王昊魁.《人民的名义》缘何成为“现象级”电视剧[N].光明日报,2017-04-10(005).
[8]胡宇齐.《人民的名义》不是中国版《纸牌屋》[N].北京日报,2017-04-07(003).
[9]李君娜.《人民的名义》为何被称“口碑良心剧”[N].解放日报,2017-04-07(005).
[10]刘阳.《人民的名义》,反腐的成果[N].人民日报,2017-04-06(0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