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主题新探

  论文摘要: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诸子百家,看法各不相同,但总体概括有三点:讽刺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本文从时代背景、文本、选材结构,以及人物剖析,一一分析
关键词:爱情主题创作心理文本结构
引言:《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意见①:讽刺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唐代是一个思想文化高度开放的时代,男女之间也较为开放,士人的情感有多样化的渲泄渠道。考察《长恨歌》的主题,必须从白居易和他所处的时代入手。所谓的“荒淫”,是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的标签。
 

  一.讽谕说

1.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2.至于读者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了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

1.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题。全诗以大部分篇幅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2.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己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3.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

1.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笃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2.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结果必然是人物之间的长恨。

  四.时代背景

1.唐代是一个思想文化高度开放的时代,男女之间也较为开放,士人的情感有多样化的渲泄渠道。考察《长恨歌》的主题,必须从白居易和他所处的时代入手。所谓的“荒淫”,是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的标签。
2.唐玄宗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还精通音乐(被尊为梨园鼻祖)。杨玉环能歌善舞,美若天仙。史实证明:由于唐玄宗和杨贵妃共同外向、活泼好动的性格,对音乐和舞蹈等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结合后短暂的10年生活中充满了乐趣。②如果抛开伦理关系,他们二人倒是非常般配的才子佳人。所以,二人的结合有一定的合理性。再加上为尊者讳和“窃国者为诸侯”的普遍民众心理,《长恨歌》为当时的人们所广泛传唱。
3.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载时有一妓夸于人曰:“我能诵白学士《长恨歌》,岂与他妓等哉!”
清代赵欹翼《瓯北诗话》:香山诗名最,……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本事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4.20世纪80年代,王拾遗考证白居易贞元末在徐州符离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女子感情甚笃,为礼教所限而忍痛分别,后在诗中一再提到。因此,《长恨歌》中也寄托着自己的“长恨”。③我们抛开这一点姑且不论,白居易在遭受爱情挫折后,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追求理想爱情的肯定态度应该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所以,我认为《长恨歌》寄托了作者的爱情理想,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念。
5.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在元和十年《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十二》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风近正声”。这也是爱情说的一个证据。

  五.文本分析

1.第一段是争论的焦点。通过文本分析,这一段写得情透纸背。字字情,句句爱,没有半点讽刺的含义。白居易作为一个大诗人,不可能把诗写得前后矛盾。“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我们都知道二人的关系,如果是讽谕,实话实说岂不更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只能说明杨玉环的美貌和他们之间的欢欣眷恋,否则怎么能“三千宠爱在一身”呢?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是“春宵苦短”,“日高(才)起”的原因。“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只能说明李、杨在艺术上是黄金搭档,千古绝唱《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所创)只有通过杨玉环才能够演绎得淋漓尽致。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这是用江水的连绵不断来比喻相思难舍。“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是“以美为丑”,反衬内心的忧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主体的情调,意志的影响,授予静观的环境以它的色彩,而环境又再把这色彩反映给意志。”意思是说,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世界来观察客观世界,于是反映到作品中,客观世界都有了主观色彩。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同样典型的例子。
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时间是客观的,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却是主观的。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快,但在等待或忧愁的时候感觉到时间过得慢。彻夜难眠,只因思念杨玉环。
4.“鸳鸯瓦冷霜花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谁与共”,即“与谁共(枕)”。寒并不是气候的寒。与前文“芙蓉帐暖”相比较,自然应该是内心的凄凉与孤单。
5.“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句诗暗含“破镜重圆”的典故。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直接抒情,既是人物口中之言,更是作者心中之意。

  六.选材结构分析

1.诗歌把表现李、杨的欢欣眷恋以及绵绵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不惜笔墨。而把安史之乱暴发、玄宗西行、禁军兵变、贵妃殒命等情节写得非常简略,惜墨如金。场景变换急促频繁,令人应接不暇。尤其是安史之乱的暴发和平息,仅用一句诗即交代明白(“渔阳鼙鼓动地来”,“天旋地转回龙驭”)。这种详略安排显然是为主题服务的:与主题关系密切的详写,关系不大但对情节起推动作用的略写。如果是讽喻,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就该详写了。
2.陈允吉先生认为,从《长恨歌》本身所叙述的故事来看,也主要是摹袭和附会《欢喜国王缘》的基础上形成的(《欢喜国王缘》主要是通过演述一对贵族夫妇生死悲欢离合的曲折遭遇,来宣扬世间万事皆由因果,人生变异迁灭苦空无常,唯有一心皈依佛门修行持戒,才能超拔三界轮转沉溺之苦,上生天国获得永恒的安乐)。④我认为,与其说《长恨歌》的结构摹袭和附会了《欢喜国王缘》,倒不如说是受到了启发,或者说暗合。《长恨歌》的结构和内在逻辑有其自身的必然。
3.一般来讲,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就可以结束了。人死了,爱情是双向的,也该终结了。或者再写一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也该结束了。而作者却出人意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与先前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照,使诗歌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结尾时达到了高潮。由于前面的层层铺垫,情感就像水一样越聚越高,最后打开闸门,喷涌而出。甚至在诗歌结束后,仍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的确达到了“豹尾”的功效。
4.另外,诗歌还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做到了双方描写。从“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前是明显的,从“闻道汉家天子使”之后是通过使者传达情谊。这中间实写了李隆基,而只字不提杨玉环。但通过后面的诗句,我们知道了杨玉环也在思念,这条线并没有断,而是暗藏了起来。这种“留白”而后补叙的手法相当高明。“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与前面的“夕殿萤飞思悄然”、“魂魄不曾来入梦”相比照,方知他们的思念是相互的。

  七.人物剖析

依稀记得,去电影院看了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是我看过的最接近于自己初读《长恨歌》里杨贵妃的形象了,那么美,雍容华贵却又平易近人,温柔大气,那种美是包容的,让人情不自禁着迷的,不怪唐玄宗会爱她宠她,从此君王不早朝,连我是个女子都会沉迷。那种美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繁华盛世。有一幕是杨玉环在宫殿上荡秋千的瞬间,俯瞰盛世,万千百姓见到了这个美的近乎传神的胡人血统的女子。
无疑最经典是抬头那一刻,简直一眼万年,惊鸿一瞥,配得上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在《长恨歌》中作者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从外貌上把她描绘成“天生丽质”的仙女形象,全篇读来更是使她脱尽撩人性情的世俗情味,说她“雪肤花貌”、“梨花带雨”,即使是讽刺玄宗后宫荒淫时也对杨贵妃的外貌用了“洗凝脂”、“云鬓花颜”这种赞美性的词语。可见单从贵妃个人外貌而言,白居易认为她是理想的化身,把她的美写得超凡脱俗。而在人格上也将她定位于高于常人的“仙人”。写她生前居于“骊宫高处、仙乐飘飘”,死后更是居住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风吹仙袂飘飘举”,从这些言辞上可以看出白居易对于杨贵妃是赞美的,他认为“美丽”是无罪的。但也应该看到,从整体上白居易并没有否认贵妃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一个原因,只是对于历史他给予了更多的修饰,把贵妃定位在爱情的牺牲品上,安史之乱把二人的美好爱情摧毁,马嵬之变让他们尝到了自酿的苦果,这样就把讽刺的角度转换,使纯洁的爱情最终变成悲剧,导致“一别音容两茫茫”、“昭阳宫里恩爱绝”的无奈。最后所写的二人在长生殿里的誓言,就更突出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总的来看,白居易从“情”落笔,给了杨贵妃更多的包容。
唐玄宗为了向世人展示杨玉环的美,举行了“极乐之宴”,当然,这个宴会的真正目的,还是向天下人展现万国来朝、空前绝后的盛唐气象,杨贵妃的美,只是盛唐的点缀。
唐玄宗的这个目的是虚妄的,因为安禄山已成气候,盛唐气象带给安禄山的并非威慑,而是诱惑。安禄山是“极乐之宴”最后一个客人,皇帝散发击鼓迎接安禄山——这个要杀他的男人。这段戏拍得极为精彩,倒不是视觉上,而是内涵上,一个帝王的隐忍、可怜、可怕,全在这不到一分钟的散发击鼓戏里。
城府如此之深,这样的帝王,怎么可能会对杨玉环有朝朝暮暮情呢?
果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玄宗在逃亡的途中,高力士捧着杨国忠的人头来见,玄宗既未吃惊也未害怕,而是一脸的不屑和冷漠,在他看来,杨国忠该死。
不仅杨国忠该死,杨玉环也该死,在他此时的心目中,所有的祸端皆起于杨家,如同影片开头的陈云樵认为陈家祸端皆起于春琴而勒死春琴,又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认为自己的受迫害,全是因为林娘子而将其休之一样。这也解释了观影者的疑问,既然杨玉环被黄鹤封死穴位一两天就能醒过来,玄宗为何没有一两天之后派人去救贵妃呢?因为玄宗此时已将“安史之乱”的罪责皆归于杨家,他已对杨玉环恨之入骨,最是无情帝王家啊。
唐玄宗的可怕和可恨在于心中要贵妃死,脸上仍然要表现得难舍难分,他既不愿意给自己留下杀贵妃的骂名,也不愿在贵妃心中留下自己的丑恶嘴脸。实际上,杨玉环在死之前的那一刻,早就洞穿他了,她是片中最聪明的人之一。
所谓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仅仅是白乐天后来的想象,而电影中的真实情况,是让人不寒而栗的。
正史中的记载杨贵妃不是被活埋的,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
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无疑说了这么多,杨玉环始终是那个活的最明白的人,她很清楚。大唐鼎盛的时候,她是大唐的点缀,万千繁华盛世的象征,大唐衰败了,便不再需要她,她就是那个承担一切事因的罪魁祸首,我想她选择去死的时候,内心里是知道这是一场骗局的,她带着自己自己的爱情,舍小爱换大爱,是一种大彻大悟的通透。

  注释:

①方范智.大学语文教学指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②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③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1980.
④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90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28日
Next 2022年1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