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闻真实、新闻本性的特征及异同,新闻真实和新闻本性的本质要求、具体要求,在媒体传播中的距离与反思,了解了新闻失实的原因、具体表现及危害,探讨了如何避免新闻失实的方法以及要坚持维护新闻真实的原则,帮助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方面更好地去进行创作,将最真实的新闻呈现给读者。
关键词:新闻真实新闻本性新闻失实现象与反思
引言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新闻也不例外,新闻的特性即新闻真实性、新鲜性和公开性。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各媒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部分媒体盲目追求信息的新鲜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的出现,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媒体把关不严,记者工作压力及面对的诱惑较大,使新闻记者置新闻职业道德于不顾,假新闻频繁滋生。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新闻真实性,对它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新闻真实性问题应该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新闻失实的现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提出了几个较为可行的策略,希望为避免新闻失实情况的出现出一份力。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的含义
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主要特性之一。
新闻真实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求新闻报道中的事件、人物、地点、时间、原因、因果都必须真实可靠,符合现实逻辑;引用的文章内容、数字、历史材料等背景材料也同样要准确有据。在一定情况下,只对事实描述得准确并不表明这篇新闻报道就是真实的。所以新闻报道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准确全面地报道事实,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事件中的内在联系,都必须符合现实逻辑。如果对事件中的重要事实避而不谈,故意隐瞒,即便报道中的事实是准确真实的,报道本身可能不符合一篇新闻的基本要求——真实性。
新闻本性的含义:
新闻的本性就是真实,有着独特的特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真实性: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也是新闻报道的魅力和生命所在,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时效性: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人希望看到那些过时的消息。因此,在媒体高度发达、信息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新闻时效性变得愈发重要。
准确性:在新闻学上,准确性指的是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事实的基本要素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一定要准确无误。同时,准确性还应当包括表达方式上的准确,例如“大约”等词句的使用要谨慎。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的特征
新闻真实的特征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新闻要拒绝一切虚构性信息,新闻工作者应避免合理想象。纯粹想象、虚构的事件更不应该报道出来愚弄读者,否则就成为了假新闻。
避免价值评价。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工作时应避免自己的主观评价,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受众身上,否则这样的新闻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读者就会被新闻记者的观念所影响。
排除意见渗透。新闻工作者在写新闻时,不应猜想这个事件应该是怎样的,而是写下事情的真实经过,这才是读者真正想要阅读的。
新闻本性的特征
新闻本性的特征就是真实性、新鲜性和公开性。陆定一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新”代表了两个方面:时间新和内容新,两者都具有时效性。“新近发生”表明了它对事实发生的时间要求十分苛刻,就在刚刚过去或者正在发生,过程十分短暂,甚至可能只是一瞬间,而不是已经发生很久的事实。“发生的事实”则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报道中的5个W和一个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都要经过核实,不能有一个环节作假或夸大其词。新闻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情报,向社会的广大的受众传播,而不需要保密,因此说具有公开性。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的异同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的相同之处:
两者均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将事实放在第一位,新闻紧跟其后,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本质,新闻报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真实性,真实性也是新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的不同之处:
新闻本性涵盖了新闻真实,二者均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本性更比新闻真实体现了新闻的新鲜性和公开性。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在媒体传播中的举例与反思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引证解释为新近听到的事件,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件。然而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量,网络媒体应时代的要求逐渐兴起。网络媒体正处于发展阶段,它出现弊端是不可避免的。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发布消息的人不必通过实名认证便能发布消息,而社会上的各方利益体可能会为了追求点击率制造热点,滋生假新闻。例如2017年4月,网上“注胶虾”新闻被疯狂传播,甚至还有了百度百科的词,里面详细解释了注胶虾的定义、发现经过、产生原因、调查处理、健康隐患、以及辨别方法、选虾技巧,更有的新闻爆出有误导性的从虾中取出较硬的、红棕色的东西的视频,后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微博辟谣所谓“注胶”只是皮皮虾身体内没有完全成熟的虾黄,品质最好的皮皮虾是真正有籽的,价格也相对较高。皮皮虾一经注胶就会死亡,而死虾在市场上价格很低,可能收不回成本,所以并不存在皮皮虾注胶的情况。如今信息发展势头正猛,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迅速及快捷,但同时也出现了复杂性和不规范性。有些新闻媒体一味地追求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没有把消息的真实性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致使新闻报道发展的趋势有些偏向,没有真正实现新闻的价值,引导大众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媒体的喉舌,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应务必将真实的新闻报道给大众,而不应当不经核实新闻是否准确就发布,误导大众。
新闻失实的原因、表现与危害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加入了有偏见的解释。
新闻失实的原因
1客观条件的限制。新闻工作者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面且准确地掌握新闻的背景材料,以至于并不能足够深入地采访,所以编采出来的新闻作品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无意中便造成了新闻失实。
2采访不够深入。新闻靠的是三分写七分跑,没有足够深入的采访是不会写出好的报道的,采访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尤为重要,然而有的新闻工作者采访并没有那么深入,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不顾客观的真实情况,以偏概全,添枝加叶,夸大其辞,甚至无中生有,有意作假,故意造成新闻事实。例如2014年12月2日,某微博首发了一则虚假消息“李玉刚出家啦”,湖北、江西、内蒙古内多家媒体未经过信息核实便加以转载,违背了新闻真实和新闻本性。对此,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依法对有关媒体做出了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和处理。
3.记者和媒体被人利用。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各个利益体为了点击量,可能会千方百计地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有关商业炒作的新闻是最容易失实的。
4滥用网上信息。网络新闻处于正在飞速发展阶段,刊载新闻比较随意,信息真实还有很大的商榷性,而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媒体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选择从网络上挑选消息,这本是一种更方便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但传统新闻媒体却不经过核实消息的真实性便加以编写刊发,致使新闻失实。究其原因,还是传统新闻对从网络上获取新闻有较大依赖性,有些本末倒置。
5突出强调并不重要的事实,或者把并不重要的事实与重要事实混在一起报道,这样的报道方式会显得主次不分,迷惑读者。
新闻失实的表现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于2018年评选的假新闻有“保研大学生破解彩票漏洞获刑”、“万州女司机逆行导致大巴坠江”、“小偷偷电瓶车被电死向车主索赔20万”等假新闻。从2015年的“最悲伤作文事件”,再到现在的“大凉山孩子10年没肉吃”等等,近年来,大凉山遭遇了多次与贫困有关的谣言。当地分析人士认为,发布这些谣言的,大多是为了吸引眼球来获取利益的个人或组织,。而发布的这些虚假消息,都是添油加醋,消费贫穷,以达到例如吸收捐款之类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这种现象在对体育、娱乐圈的球星、歌星、影星的报道中往往更甚,有些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和现实逻辑,听风就是雨。像2019年9月12日李雨桐爆薛之谦骗财骗色事件,求锤得锤,往往是第一天报道,第二天辟谣或更正,第三天吵吵嚷嚷要诉诸法律,实在是真假难辨。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作者说了许多过头的好话,好像不把人物写得更完美就无法表现他们的高大形象。比如,有些描写xxxx1969年1月到1972年11月下放江西省劳动期间的新闻报道说:xxxx有八级钳工的水平。而曾与xxxx起干活的该厂工人余克钧回忆道:“刚开始,xxxx用的锯条断得很厉害。到后来,他的锯条磨光也不断了,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但是这也没有四五级钳工的水平。”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故意拔高,把他说成八级钳工。也有一些报道说他有四五级钳工的水平,也没有特别确切。
3要件残缺,拼凑事实
与上述两种失实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或将两件事实拼凑到一起,结合两件事实的吸引眼球的部分,造成了新闻失实。1月31日,南方都市报发布报道称,南京一女子赤身裸体跳河,一男子跳下救人,带人群散去,悲剧了。有网友同时爆料,“大家都去围观裸女了,那个救人的哥们,大冷天的,也没人拉他一把。”事后救人男子的朋友在微博上为其打抱不平,称救人男子如今正在读大四,并在南京实习。而1月14日,扬子晚报刊发报道质疑称记者经过采访,发现事实的真相是,11日南京一女孩跳河获救,最初的新闻来源未提到救人者被漠视,而救人小伙被冷落是12日发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件事,这两件事被人“拼接”在一起。对此,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依法对有关媒体做出了处罚,并责令南方都市报将相关采编人员调离采编岗位。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新闻报道中,很多记者都把过去发生的事件换成发生在现在的新闻,把这个事件的主人公放到另一个事件里,把通过许多人的努力完成的事说成其中几个或另外几个人的功劳,甚至将几个事件糅合到一块,拼凑成另一篇报道,故意张冠李戴。也有一个事件在不同媒体的口中出现了好几个版本,众说纷纭,随意发挥,不能自圆其说。
5牵强附会,因果不符
新闻报道在介绍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并没有和结果相统一,或者结果不符合实际逻辑,只介绍了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或原因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风马牛不相及。
新闻失实的危害
我国现代的新闻事业在飞速发展,而且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都主张要严厉打击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并且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要求杜绝新闻工作者从事各种有偿类型的新闻,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方法来禁止各种类型的新闻失实的报道。但新闻失实屡禁不止,且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新闻报道失实首先会影响到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会使大众对新闻媒体失去信任,更严重的会影响我国党和XX的形象。新闻媒体是我国党和XX的喉舌,能够对我们的国家方针和政策进行宣传,对大众有思想教育的作用,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起着积极作用。如果在报道中出现的人因新闻报道失实遭受到了精神、人格、名誉或财产上的损失,侵犯了宪法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是必须受到追究的。但是新闻失实的处罚应如何掌握,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法律上强调的是实质性真实,认为把新闻媒介核实新闻内容的要求无限推广,必须把别人提供的情况全部一一核实才可以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主张“微罪不举”,即局部的、轻微的失实划入法律可以宽容的范围内。
如何避免新闻失实
1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认知,看待问题应该是多角度的,不能只用一个角度看问题,要学会发散思维。另外,采访要足够深入,透彻了解整个报道事件的始末和原因,编写要分清主次,条理清晰,全面报道,不能让读者看完以后觉得云里雾里。要透过微观真实的材料,直击报道的宏观真实,通过一篇新闻,不仅将事件发生的始末清晰明了地告诉大众,还要从文字中传达出当今时代的价值观。
2要防止思维的定式。新闻工作者的思维不应当是定式而应当是发散式的。“发散思维”是由X心理学家吉尔福提出来的,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跟创造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多思路、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这是发散思维最根本的特色。
3.要防止行文用词上的偏执。一些新闻工作者有时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会在报道中用到“最好”、“最坏”“最耸人听闻”等等一些极端的词语,但其实事件发生的程度还远远不到用“最”的地步,这样的做法有时只能让读者感到所读的报道在文字方面并不严谨,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在编写报道时,都应当抱着严谨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新闻本性和真实性的原则,认真考虑和核实,到底能不能用“最”来修饰,
4建立揭发处罚虚假新闻的奖惩机制。虚假新闻泛滥给新闻媒体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可忽视了,对于那些故意制造虚假新闻以满足某种需求的组织或个人来说,制造虚假新闻的成本可能不高,即使受到谴责和处置也不一定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奖惩机制来抑制假新闻继续泛滥的趋势。揭发虚假新闻有奖,将惩罚虚假新闻制造者的罚金用作揭发虚假新闻的奖金,用这种方法来以儆效尤,防微杜渐,鼓励揭发,抑制制造虚假新闻的态势,一举两得。
5掌握必要的知识。在采写新闻报道中,随时可能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方面的知识,触及到我们的知识盲区,可能就会影响我们进行进一步的采写,进而对新闻报道的编写造成阻碍。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尽力把每一篇新闻报道写到最好。
结论
总之,时代在快速发展,信息数量在呈几何数量急速增长,新闻媒体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新闻真实应当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正确利用好新闻学知识,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写出越来越好的新闻报道呈现给大众,正确引导大众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尽量避免新闻失实情况的出现,是每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在职业生涯中慢慢思考和琢磨,一步步去探索的。正确认识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才能在新闻事业中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李秀江,凉山屡遭谣言原因何在,华西都市报,20161026
(2)丁伯栓,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Newworldktv,搜狐,2017915
(4)邵志择,新闻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卓,浅谈新闻的真实性,2012
(7)李哲,新时期我国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及其实践,苏州大学,2010
(8)卢仲华,舆论监督中新闻真实性的维护,中华新闻报,2001
(9)田洪俊,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楚商,201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