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习俗研究

 摘要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独特的程序、丰富的仪式不仅表现出白裤瑶遗属对死者的悼念,更是蕴藏着白裤瑶先民对自然、祖先的崇拜,是白裤瑶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发展速度不一,城乡结构差异逐渐扩大,青年一代向城市涌入,传统的白裤瑶丧葬习俗受到较大冲击。为此,需要强调白裤瑶丧葬习俗的重要性和传递性,加强研究白裤瑶丧葬文化的内涵,高度重视白裤瑶丧葬习俗的保护与流传。

 关键词:非遗保护;白裤瑶;丧葬文化

 一、绪论

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丧葬制度,它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丧葬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生产力状况、家庭婚姻制度、社会组织、精神文化等重要方面,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中所保留的某些丧葬制度,它在某种程度上对复原已消失了的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情景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1]

白裤瑶族因相传其氏族男子常穿黑色齐膝白裤衫而由此得名,作为我国瑶族六大支系之一,主要的分布范围在广西南丹县一带的里湖地区、八圩乡山区,历史十分悠久,有近三万人口。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他们在生活方方面面保留了许多本民族特点的社会风俗,丧葬习俗就是其中之一。白裤瑶独特的丧葬仪式不仅体现其服饰文化、宗教文化,还体现出其婚恋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标识性。由于殡葬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火葬的推行,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及信息化时代的冲击,白裤瑶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深受影响,其丧葬习俗部分保持传统,但某些部分又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通过分析白裤瑶丧葬习俗的传统特征和文化内涵,挖掘白裤瑶丧葬习俗文化的历史意蕴,审视白裤瑶丧葬文化的未来发展,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白裤瑶的丧葬文化。

 二、里湖瑶族乡田野点概述

  (一)里湖瑶族乡的地理区位

里湖瑶族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辖下的一个民族乡,位于南丹县东北部,乡XX所在地距县城26公里,东邻环江县木伦乡,南连八圩瑶族乡,西接芒场镇,北部与贵州省荔波县交界。[2]白裤瑶族聚居的山区峰群连绵不断,洼地深深地嵌在山峰之中,石灰岩峡谷中夹杂着一些狭窄平坦的堤坝和丘陵山地。在交通运输方面,乡一级XX所在地均有公路通往外界,包括从里湖通往县城的沥青路,正在建设的里湖乡通往怀里村的水泥路,穿过八圩瑶族乡XX所在地及瑶寨等一些村寨的铁路。

(二)里湖瑶族乡乡情概况

据2016年《广西省志·南丹县志》记载,里湖瑶族乡居住着瑶、壮、汉、苗、水、侗、布依、仫佬等9个民族,全村总人口19000多人,其中67%的人口是白裤瑶民族。里湖瑶族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旅游、煤炭和森林资源最为突出。目前在全县范围已基本规划与开发旅游的特色文化与旅游度假景点群中主要有怀里白裤瑶文化生态博物馆及蛮降、化图、化桥等三个原始民族村落,有广西十家之一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甘河白裤瑶寨以及地河大峡谷,还有4A级景区——南丹县歌娅思谷·中国白裤瑶族生态民俗风情园景区。

 三、白裤瑶的丧葬习俗和仪式过程

  (一)白裤瑶的丧葬习俗历史

据玉时阶所著《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记载,远古人类居住于洞穴和石室之中,岩葬也是证实人类居住方式的一种反映。当时的人们仍然相信着“万物有灵”这样的古老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也是一样有自己灵魂的,人在死后依然是和活着的人一样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正是在这种灵魂不灭的思想支配下,人们自然将死者的墓葬与岩洞联系起来,于是岩葬就此产生,从此这一风俗便在瑶族中流传下来。[3]

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环境、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大约到了清代中期之后,白裤瑶就开始改岩葬为土葬了,并一直延续至今。关于白裤瑶丧葬仪式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最早的见著是由我国著名瑶学家玉时阶于1985年所作的《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他认为改岩葬为土葬的原因可分为三点。其一,根据白裤瑶的传说,他们的祖先行岩葬之后,鬼魂开始出现在山洞里,还会跑出来“吃人”,所以人们封闭了岩洞。在那之后,当有人去世,也不把棺材抬到岩洞里,而是把它埋在土里。这里所指的“鬼”可能是瘟疫,长期在洞穴中积累大量尸体,最终导致瘟疫蔓延,危及人们的生命。第二,随着时代的推移,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汉族和壮族大多数人死后被埋在土里,瑶族看到之后也随之把石葬改为土葬。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丧葬习俗的变化。第三,农业生产在这个时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土地象征财富,人们不得不依靠它生存。人们生前的生存、生产与生活都与土地发生密切的关系,在思想意识上,人们要求死后也仍如此。

白裤瑶的葬礼仪式也有着它自身的一些独特性,根据相关文献大体可知,它主要由“阴朝报丧”、“铜鼓造势”、“砍牛送葬”、“跳猴鼓舞”、“沙枪”送葬、“长席宴客”六大仪式组成。[4]每一部分仪式繁琐且复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

阴朝报丧:通俗的说就是请道公做法,先是用一张金色的纸片将竹竿包好,然后在死者家的西边挖出三块瓦片,随后,道公抱着一只白公鸡对着香炉三鞠躬,绕灵三圈后开始向阴朝地府的历代祖先报丧。报丧完成后,道公用嘴咬断白公鸡的鸡颈,扔出了门外,亲戚朋友们在守灵时开始哭泣,哭丧的人越多,表示死者家族越富裕。[5]

铜鼓造势:对白裤瑶来说,老人去世后是要把铜鼓留下的,后人必须要在逝者的葬礼仪式上会进行击鼓造势以此表示对老人生前的尊敬。砍牛前后铜鼓都需敲打一遍,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为死者开启一条通往阴间的道路,老人死了之后,老人的铜鼓就会被保留下来,在葬礼上,他的子孙后代都会敲响这面铜鼓,表达对他的敬意,

俗称“击鼓造势”。砍牛前后都要敲一次铜鼓,这主要目的是给死去的人打开一条通往地府的通道,俗称“开路”,另一目的是要及时告知死者族人家中已经有人逝世的确切消息(类似于发布讣告),使更多的人听到鼓声,自动前来参加葬礼。

砍牛送葬:牛是古代白裤瑶部族的原始图腾,白裤瑶原始民族普遍对一头牛都怀有无限崇敬爱戴之情,“砍牛送葬”在白裤瑶葬礼仪式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凸显白裤瑶葬礼仪式的隆重,也体现了白裤瑶丧葬仪式的独特性,在白裤瑶丧葬仪式中,都需砍牛祭祖,如果当年没有钱买牛,便会等凑够了钱来年或者几年后再举行这个仪式,让生者和死者都能共同参与到这个集体行动中来,至今为止,人人都遵守这个规则。[6]砍牛的数量与家族的财富成正比,用来陪葬的牛越多,家庭的经济能力就越强。

跳猴鼓舞:相传很久以前,一个瑶族人名叫兰老宠,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在黄豆收获的季节他去土里收打黄豆,因劳累过度躺在黄豆壳堆里睡着了。偷吃黄豆的猴群来到黄豆地,看到睡着的兰老宠,认为是他们的祖先死了,于是猴群把山洞里的铜鼓抬来,围着兰老宠边敲打铜鼓边跳舞以向祖先致哀。兰老宠惊醒过来后看到群猴在敲打铜鼓并跳舞,于是大吼一声吓跑了群猴,把铜鼓带回家中。后来,白裤瑶族有人去世,就边打铜鼓边跳猴鼓舞,用舞蹈表达他们的愿望,让逝者的灵魂升入天堂,驱散了人们内心的忧愁及难过。

沙枪送葬:跳猴鼓舞仪式结束后,“沙枪送葬”的盛大仪式随即举行。“沙枪送葬”通俗来说就是把逝者送到山上时,必须鸣放沙枪。沙炮声夹杂着低沉的号角,铜鼓铿锵,浑厚的号鼓声,带着几分凝重和眷恋回荡在群山之中,也带着众人的缅怀之情,响彻天空。

长席宴客:送葬回来后,人们返回丧家,共进“长席宴”,丧家人用木板一块块地拼成“长席”。桌子、板凳、餐具都不能随便摆,大家只能蹲在地上,用芭芒杆或者一种叫做蕨菜的杆子来代替筷子,把煮熟的牛肉和米饭裹在芭蕉或土豆叶子里,“长宴席”时,宾客共饮,只是象征性地食用了一些牛肉,然后再用一片叶子包裹起来带走。[7]一批宾客退席后,另派一批新客人上来,直到所有宴请的客人享用完成后才结束。参加长席宴的人越多,表示老人生前越受人尊敬。

图一白裤瑶较早时期的长宴席(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

85c7ca1e3e991c761e9e7cf8e263575f

在白裤瑶丧葬仪式中,生与死的转化观念有着十分明晰的体现,白裤瑶丧葬习俗反映了白裤瑶人民生命价值的沉淀与关照,反映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祖先的崇拜,加强了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维系了白裤瑶整个族群。

(二)白裤瑶丧葬习俗的现状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白裤瑶丧葬习俗从简从新,过去较为繁琐的六大仪式逐渐演化为以“砍牛送葬”、“长席宴客”、“铜鼓造势”三大仪式为主的丧葬习俗,如今“砍牛送葬”、“长席宴客”、“铜鼓造势”仍在白裤瑶盛行,但形式上相较于从前已经变得较为简单。

白裤瑶逢丧事一般不报亲,远近亲戚、朋友以及一般关系的近邻闻讯后会自觉赶来,较亲近的送酒等物品并把铜鼓带来,一般关系的只送些香纸而已。出丧要选黄道吉日,一般在死者死后数天或几年出丧,出丧的前一天都要举行砍牛活动。白裤瑶习俗对达到上香火年龄(36岁)的死者,要择日为其砍牛送葬,砍牛头数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一般一头,也有二三头的,家庭富有的砍七八头。砍牛前后都要敲铜鼓,砍牛和敲铜鼓的场景悲壮肃穆。

砍牛活动是在死者家门前或附近草坪上举行的。砍牛前亲朋好友带来的铜鼓可尽情敲打,但在砍牛前几分钟就不能敲打了,所有人都到砍牛现场去看砍牛。

在砍牛现场,被砍的牛拴在事先埋好的木桩上,预留的绳子长度最好给牛足够的距离让它自由地走动。死者的亲人们走出来哭丧,手里拄着青竹拐棍,一边哭泣,一边从牛群旁边走过,每人手持一把谷穗或者稻草喂给即将被砍的牛,之后道师用左手端着一碗米饭,右手不断从碗里抓米撒到牛的身上,嘴里念诵着后人对逝者的祈福。

图二道师撒米至牛身上(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

1029409257ed70602c0d2618a3030faf

道师撒完米,孝子牵牛鼻绳顺时针绕木桩三圈,另有一人持竹鞭帮着赶牛,意思是给逝世的亲人送牛上天庭。又有多位白裤瑶妇女绕场走一圈,手里拎着装满了玉米的篮子,一边往外扔玉米,一边给看热闹的人送上祝福。

图三白裤瑶姑娘绕场,为人群添寿(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

2c7ca7fe1e29362f0dba9f442d215e26  接着由舅爷或舅爷家的人用长刀砍牛,砍牛前在刀上喷一口酒,双手持刀向牛连拜三下,然后每头牛要连砍三刀,之后由孝家指定的人用尖刀补杀死。牛血要接到酒桶里,用水瓢装牛血酒让大家轮着喝。喝牛血酒是刀手们在理牛时一边剥皮割肉一边喝的,他们理出肝脏让孝家拿去煮,煮好后就开始打铜鼓了。

图四舅爷用长刀砍牛(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

90bfa4d55dadcd7e94dc048503dcce12  白裤瑶民族打铜鼓送葬,以寄托哀思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打铜鼓祭丧的情景很壮观,到场的铜鼓一般少则几个,多的有二三十个,所有的铜鼓在一个大木鼓的指挥下齐敲共鸣。打木鼓者边打边跳,其打法有四五种,木鼓旁有数人拿着木棍伴随鼓声摇动。鼓手们先打回路鼓,把死者的灵魂送到阴间;接着打开路鼓,这时拿木棍的人就丢掉木棍,摇手而归。

图五众人打铜鼓祭丧(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

aa3efedac8470d9cdb1125efaea04545  送葬的孝子要头戴红花,实际上是将纸条用竹梗缠上插在头巾上,一位孝子头戴一枝。在放下棺材前,需要道师在井里烧纸钱,用三只公鸡滚井。不论砍了多少头牛,要把所有牛角装在墓前的桩上,每对牛角挂一个桩,挂黄牛头的桩子上砍七个坎,挂水牛头的桩子上砍九个坎,其意为牛走进阴间的石梯。[8]

图六送葬的队伍(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图七放棺(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

64ac150b25d7df488b87a68834a1b738

做完这一切,人们将参加长宴席。如今,长宴席的形式更为完善,再也不似从前不能摆桌子、板凳,不能用碗筷,众人也不用蹲在地上,大家围坐在长桌旁,一同进餐,菜品多样、人们一边交谈一边享用,长宴席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葬后的第三天,还有一个较大的活动,叫做“放水”,也叫“买三”,类似汉壮族的“复土”。那天死者家属带上供品和两罐清水到墓前祭祀完毕,两罐清水在墓前左右各埋一罐,是为“放水”。在白裤瑶民间流传着古时人死后三天就可复活返回人间的传说,传说中复活回来的人全身恶臭,要为他准备好洗澡水让他洗澡。现在,白裤瑶族给死去的人“放水”,实质是一种精神寄托,表示一份孝心,希望死去的亲人能像古代一样重新回到人间,和家人团聚。

 四、白裤瑶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影响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9]白裤瑶最独特的丧葬习俗也因其固有的起源传说、丰富的仪式和文化观念而备受关注。社会经济条件日益发展,瑶族传统丧葬习俗甚至更多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开始进一步受到汉文化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发生了诸多重大改变,但即使受到如此大的冲击,白裤瑶族如今依然保持延续着属于自己特色的原始丧葬文化。

(一)白裤瑶丧葬习俗的变迁

南丹县白裤瑶丧葬习俗不断变迁,从物质角度出发,体现出“科学”、“创新”的特点;从精神角度出发,体现出“从简”、“从新”、“多元”、“多民族性”的特点。

第一,在物质层面,随着当今我国经济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党和国家各级XX始终积极致力于切实破除一些传统民间丧葬习俗中存在封建迷信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殡葬改革迅速发展,新型的丧葬习俗正在取代旧的丧葬习俗,丧葬的方式发生了变化。[10]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里湖瑶族乡年轻人接触到新的丧葬形式,他们认为火葬方式更加节省土地,此外他们还认为火葬的好处就是不用占据太多的空间,而且更加便于统一管理。但是,这种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白裤瑶丧葬习俗的衰落,相反,这更契合于时代发展,体现出其“科学”、“创新”的变迁发展特点。

第二,精神层面,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形势稳定不断地发展,适龄男女青壮年人群正在逐渐开始从山区乡村迅速向中心城市集中涌入,白裤瑶族的很多年轻人长期外出打工,脱离了自身原有安逸的生活环境,现代殡葬文明观念中,崇尚丧葬从简,对传统农村丧葬习俗具有较大冲击。农村传统丧葬习俗不仅是告慰逝者,更突显出其独特的宗教、艺术、信仰特征,与现代城市文明有较大差异。由于时代文化的发展及变迁,许多土生土长的瑶乡同胞也更加容易地感觉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感受到自身文化约束力上的乏力,因此,在外全国各地打工、学习以及旅游和出外经商或者工作很多年的农村年轻人们则往往更加容易的认为外来文化高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的上更加表现出“现代化”的模样。[11]当大批青壮年人群向现代城市迅速涌入,其思想观念行为等领域也会必然的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丧葬习俗的“从简”、“从新”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同时,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作为一个多民族混居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在不断的融合,在长期的共融共处中,各民族突破了“族群边界”,相互借鉴、学习、吸收,丧葬文化也在一定的程度下受到其他民族丧葬文化的影响,这种精神层面的相互融合也成为了推动白裤瑶丧葬习俗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丧葬习俗的“多元”、“多民族性”由此而来。

(二)白裤瑶丧葬习俗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白裤瑶丧葬习俗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的现状堪忧,具体原因有:缺乏自身的民族文字、现代丧葬习俗的冲击等。

第一,白裤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众所周知,文字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功不可没的价值,但可惜民间传说白裤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口口相传,在这个“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信息交流迅速发展,白裤瑶族不可避免的需要与外界接触,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自身的民族特色性文化一点点遭到冲击,丧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受外界的影响。

第二,现代丧葬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丧葬文化。如今用火葬替代土葬的葬式普遍出现,白裤瑶的丧葬文化传承水平呈下降趋势。我国丧葬文化融合的现状是以丧葬仪式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殡葬改革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民族团体对其独特的葬礼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

在这样的冲击之下,白裤瑶丧葬习俗的变迁对于白裤瑶丧葬习俗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如下:

1、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首先,丧葬习俗变迁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变化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时刻的处于变化之中。我们应对当今丧葬习俗的变迁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整体认识,即这种深刻变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其次,白裤瑶从前只会在葬礼上敲击铜鼓,而现在,在其它庆典、比赛等庆典活动中,他们也会用到铜鼓,而铜鼓既保留了最基本的丧礼和宗教文化,又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与现代的先进文化形式相结合,演化创新出另外一些全新意义的新文艺形式,这恰恰是新旧文化相融合发展的表现。最后,文化进程是由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文化的自我认同、调整,并最终与社会的异质文化达到某种融合和平衡的关系。

2、推动形成“厚养薄葬”新风尚。

白裤瑶丧葬习俗的变迁体现出“从新”“从简”的双重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渐加速,或者说是伴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转型,复杂繁琐的丧葬礼仪也正在逐渐改变。过去,人们在葬礼上想:“你很风光,我要做得比你更气派,否则会丢面子。”如今复杂且程序较多的习俗仪式逐渐减少,厚葬正在转型为薄葬,或者文明殡葬。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厚养薄葬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转型意义。[12]在XX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的影响下,丧葬习俗的变迁有利于了社会形成“厚养薄葬”的新风尚。

消极影响如下:

3、年轻人在丧葬文化传承方面的交接出现断裂。

青年一代外出上学、务工,对于本民族的丧葬习俗一知半解,对本民族的丧葬文化缺乏科学认知的表现形式,少数人会重视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这只是人类处理遗体的方法和礼仪,甚至一部分认为自身民族的丧葬习俗程序过于繁杂等。

4、裤瑶丧葬习俗传承过程中文化意蕴的缺失。

每一个仪式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例如“开牛送葬”在白裤瑶人民心里是尊重和孝敬老人的一个神圣仪式。“长席宴”是白裤瑶族人答谢亲朋好友参加葬礼的一种重要仪式和独特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白裤瑶族聚集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交通闭塞,娱乐方式传统,人们缺少有效的方式排解淡化丧葬仪式的悲凉之情,因此,“长宴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亲朋好友相聚并互诉心声,使人们在寄托哀思的同时能够得以舒缓心情、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则认为这只是一次宴席,没有深究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含义。[13]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白裤瑶丧葬习俗的保护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总趋势和汹涌的时代浪潮冲击形势下,白裤瑶丧葬文化作为独特性的存在,应高度重视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的传承白裤瑶的丧葬文化,我们可以从非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思考传承白裤瑶丧葬习俗的现实路径。

(一)传承白裤瑶丧葬习俗的教育路径

1.高度重视白裤瑶丧葬习俗传承人的培养

从土葬到火葬,是殡葬改革的关键所在,如何推行火葬,提升人们对火葬的接受度,是改革工作的重点,在新型的丧葬习俗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自身民族的丧葬文化不甚了解,认为自身民族的丧葬仪式过于复杂和繁琐,民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与特色,丧葬文化的宣传不足,如打铜鼓与跳猴鼓舞这两个仪式作为白裤瑶族最独特、最能体现该民族特色文化的仪式,需要代代传承,但当代年轻人缺乏对其的情感联结,深感传统仪式的复杂繁琐。白裤瑶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宣传与文化传承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关联,应该高度重视白裤瑶丧葬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支持与引导当地更多有一定素质能力的村民参与文化传承大业。

2.大力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族文化只有真正在青年一代生活中充分焕发生机,才更能够持续得到一个稳定发展,学校教育在推动自身民族文化传播中起着不可被忽视的作用,白裤瑶民族没有书面文字,缺乏其他相应丰富的社会文化载体,如今白裤瑶地区的年轻一代大多都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知识,只有接受充分的校园知识教育,才能使他们深入了解自己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提高自己文化认同。大力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自小便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各类文化耳熟能详,除了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的学习,白裤瑶青少年们在学校再度重新去学习、整理、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鼓励青少年们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中来,培养青少年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责任感,塑造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性格,促使白裤瑶丧葬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二)传承白裤瑶丧葬习俗的文化路径

1.加强白裤瑶丧葬习俗的内涵研究

白裤瑶族丧葬习俗的内涵深远,不仅是民族发展历史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载体。其形式多样,意义深远,加强白裤瑶丧葬文化的内涵研究,深刻了解其重要含义,清楚的知道每一个仪式的传说与由来,了解其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为白裤瑶族丧葬习俗推陈出新奠定基础,更是能够将其推广至青年一代的关键所在。

2.促进白裤瑶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丧葬习俗融合

民族习俗向来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历史背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物质生产条件。想要使传统白裤瑶丧葬习俗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焕发生机,就要重视将其融入现代社会。时至今日,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演化,人们日渐崇尚简约但意义深远的丧葬形式。传统的白裤瑶丧葬习俗因其形式繁杂、物质代价较重、脱离现代物质社会惯有形式而日渐没落,非遗不能始终活在过去,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不矛盾,传统白裤瑶丧葬习俗深远的思想内核不能丢,但其形式上却可以是灵活多变的。非遗当随时代,融入当下生活,即使丧葬从简,也依旧可以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历史是延续的,殡葬伦理是传承的,不讲排场讲文化内核,不重形式重文化根基,不断对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进行回顾,将白裤瑶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丧葬习俗相融合,是使其符合物质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

(三)传承白裤瑶丧葬习俗的管理措施

1.强化白裤瑶丧葬习俗的记录与留存

白裤瑶文化大多以歌谣和民间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为了避免它的丢失和衰落,有必要采取一些抢救措施来保护和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及其内涵,在白裤瑶社会文明进程的长期演变过程中,许多古老歌谣谚语和民间传说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对于这些相传下来的口头文化,我们应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防止最后的流失。[7]对于一些丧葬文化,我们可以采用以音频、视频的方式保存下来,以供后人了解;对于丧葬仪式,也可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详细描述记录下来,在白裤瑶重要节日之时,XX可以大力宣传本民族相关的仪式文化,加大传播力度,以便在群众基础层面扩大文化影响。

2.发挥民族生态博物馆传承文化的作用

白裤瑶丧葬习俗可通过民族生态博物馆合理的保护与传承,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带动村民们参与博物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村民们不应只是旁观者或被动参与者,村民是文化真正的拥有者,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任何一项活动都有赖当地XX和民众的支持,民族生态博物馆可组织村民开展民俗文化比赛,重要节日馆内可播放纪录片,开设相关文化的展览,发挥生态博物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六、结语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快速增长,白裤瑶族与外界的沟通越来越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民族的经济发展,相应的部分村民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民族的部分文化,白裤瑶丧葬文化的保护与传递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白裤瑶族地处偏僻,整个民族经济较为落后,村民的思想因循守旧,大多数村民对自身民族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大多表现为不重视的态度,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XX、村民、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解决白裤瑶族丧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程序、丰富的仪式给后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宝贵的文献价值,瑶族先民保留下来的丧葬文化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在学习上对我的支持;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在大学四年深造的机会,让我不断成长进步;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大学四年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不断给我们传递知识,不仅在学习上教育我们,生活中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同学们热情开朗,生活上细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四年充实且精彩。感谢您们多年来对我的帮助与陪伴。其中,更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导师在我写论文期间提供的巨大帮助与辛勤指导,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向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最为感谢,是我自己,一直果断、勇敢、善良的自己,“我已亭亭,无惧亦无忧”。

 参考文献

[1]玉时阶.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5(2):66-71.

[2]蓝蔚锽.南丹县里湖瑶族乡[J].河池年鉴,2014(2):282-283

[3]雷文彪.广西南丹白裤瑶葬礼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10(3):111-112.

[4]雷文彪.广西南丹白裤瑶葬礼仪式考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8-141

[5]谭莉,杨昌勇.白裤瑶丧葬仪式教育价值及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2(2):109-113

[6]卢敏飞.广西瑶族的丧葬习俗[J].广西民族研究,1993(4):77-85

[7]蓝颖,韦利秀.非遗保护视角下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及其传承[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04-108.

[8]张国蜀,丁燕平,司裕强.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J].民政论坛,1995(2):22

[9]邱仁富.文化变迁与认同—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文化现状审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2):104-109

[10]周如南.殡葬习俗历史文化变迁与现代厚养薄葬新风尚[J].中国民族,2018(7):56

[11]付宜玲.广西白裤瑶“勤泽格拉”之空间互语与类别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6):59-62.

[12]张鹏凯.从媒介特征看湘西苗族服饰发展现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5):71-74.DOI: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9.05.016.

[13]张鹏凯.从媒介特征看湘西苗族服饰发展现状[J].艺海,2019(08):137-140.

[14]唐元超,蒋东升.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的功能及象征——基于广西南丹县怀里瑶寨的田野调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3):372-375.DOI:10.16103/j.cnki.21-1582/c.2019.03.023.

[15]王菊.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及文化传承[D].陕西师范大学,2019.DOI:10.27292/d.cnki.gsxfu.2019.001115.

[16]赵凌.黔桂白裤瑶铜鼓音乐文化研究[J].艺海,2019(02):48-50.

[17]崔喆.“传统”的传承[D].云南财经大学,2018.

[18]赵凌.白裤瑶铜鼓音乐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以贵州省懂蒙寨为例[J].中国音乐,2017(01):74-82.DOI:10.13812/j.cnki.cn11-1379/j.2017.01.011.

[19]王标,杨海晨,张萍.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学分析——以广西南丹白裤瑶为个案[J].广西社会科学,2016(11):70-74.

[20]陈国余,张录文.体育人类学视域下贵州白裤瑶“猴鼓舞”的文化解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5):220+222.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220.

[21]舒春秀.广西白裤瑶和布努瑶民歌比较研究[J].歌海,2015(06):70-75.

[22]张萍,王溯,张亚莉.白裤瑶的“铜鼓崇拜”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基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18(03):350-353.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习俗研究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习俗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1月2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285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1月25日
Next 2024年1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