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不再是人们心中一项奢侈的娱乐活动,甚至出境游也成了百姓能消费的起的项目。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旅行的乐趣。中国X的旅行文学可以说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中女作家三毛的旅行散文可谓其中耀眼的一颗星,以其传奇的旅行经历、清新朴素的文风、真挚热烈的情感,几十年来为两岸广大读者所喜爱而经久不衰,并且曾掀起了三次“三毛热”。本文通过分析她的作品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属于她的独特的风格,以期探究其中的永恒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她的旅行文学,对比当代旅行现象和旅行文学,重树健康的开放的旅行观念,使人们真正能够享受旅行的过程,在旅行的过程提高发现美的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完善自我人格。并引导当代旅行文学在文学日益市场化的潮流中向更具个性更具文学品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三毛;旅行文学;文学价值
前言
旅行是人们认识外界,也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活动。促使人们旅行的动力各不相同,古代多为被驱逐而迁徙,而今多为寻找自我价值或是纯粹的休闲娱乐。旅行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说随着旅行活动而催生的。但由于旅行主题涉及多类文本,学者们对旅行文学的定义也有广狭的不同,本文认为旅行文学是以旅行为核心主题的虚构性作品。旅行与旅行文学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旅行的普及促进了旅行文学的发展,而旅行文学反过来激起了更多人旅行的欲望。”
旅行与旅行文学有着这样的关系,但是旅行与旅行文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先有旅行后有旅行文学却是公认的事实。旅行即意味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随即带来自我与他者身份的确认和转换。在东西方旅人的文化交流中,二者向来是以集体的符号化印象留存于彼此,西方是发达繁荣、文明开放,东方则是落后贫穷、固步自封。这种历史上遗留的印象虽然在东西交流中逐渐具体话、现代化,但东方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的过程中,仍在旧有痕迹上“添砖加瓦”,旅游业的发展过于迅猛和粗糙,产生了多种后遗症与难以磨灭的不良印象,从发展较早的X旅行文学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出端倪来。
X旅行文学可以说兴起较早:随着经济发展,旅行有了更便利的条件,旅行文学的市场亦日趋繁荣。两岸的互通往来以后,同一个中国的情怀尤其在X同胞那里生长开来。女作家三毛是较早也对海峡两岸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作家,她的旅行散文以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别具风格而著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X女作家三毛的传奇一生就如她的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推着她离开家乡,流浪四方。有的学者深究,流浪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落魄之感,笔者也更愿意用旅行来形容她的域外生活。
三毛不是第一个留洋的中国人,却在两岸三地甚至海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她的个人魅力首先便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从小不循规蹈矩,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不屈从于老师,而是想方设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看书,她说“我是先看书,后识字的”从家里的藏书,到街道上的建国书店,从儿童读物到中外名著,学校禁止就独自跑到坟墓堆看书,这份痴迷是少有人做到的。其次,她的独特阅历至今令人神往,从大陆搬家到X,由于自闭休学在家由父亲亲自教国文,后在美术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并重返校园,成年后在海外求学和旅居,懂得多个国家的语言一生游历过五十多个国家。再次,文学上永恒不灭的话题——爱情,在她这里,亦是不同常人,从“一见钟情”的恩师顾福生,到为大学初恋男友自杀未遂,又未婚夫在新婚前夜猝死,她终于找到生命中注定的那个荷西。
三毛的作品比较成功的当属她的旅行散文,也有人称作“私小说”,因作品多记叙旅行中的真人真事,尤其以写自己独特感受而与众不同。她却常说自己是普通人一个,她想要的是“希望生儿育女做一个百分百的女人”[]而正因为无论何时,她都不违背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个性,才形成了如此独特的创作风格,使我们在众多旅行文学中能辨识出只属于她的文学风格。她在读者心中是浪漫的,永恒的,三毛。本文接下来将从五个方面:宗教情结、赤子之心、乐观幽默、严谨求实、自我意识来具体探讨其中永不褪色的魅力及给我们今后旅行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宗教情结
莎士比亚曾说过,“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点出了人无法选择自己存在的时代,但是人有在自己所属时代成就自我的可能。三毛就是在自己所属的时代活出了自己最精彩的模样。她的作品中神秘的宗教情结更为她的文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童年生活影响
三毛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笃信基督教,这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而且源于她的较早对生死,对人生的思考。在看过《珍妮的画像》之后,便突然像感应到了什么一样,那里的歌声一遍遍回荡在脑海中,“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她便知道自己身体里有一股力量,在寻找什么东西。那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让人更坚强,更有方向。她忠实于自己心中的这种力量,“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这种坚定的又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信仰是她在日后的生活中坚持自我,善于探寻人性的善与恶的主要原因。
在日复一日枯燥无味又紧张的学校生活中,三毛第一次想到了死,“早上被母亲喊醒的时候,发觉又得面对同样的另一天,心里想的就是但愿自己死去。”在看到校园里那颗吊死了一个校工的大树,她又一次想到了死。在这样的童年阴影下成长起来,使她较早开始面对人生而将死的永恒定律。可以说,幼年孤独意识的形成和死亡意识的萌芽是她神秘的宗教情感的来源。
(二)成年后的探索
走出幼年的自闭之后,三毛便开始了她灿烂的旅行交友生活。一心想到沙漠寻找梦幻又别样的生活,三毛除了不得不适应那里的干旱气候,短缺的水资源和食物,在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文化上宗教上的冲突。
她首先移居的便是西属撒哈拉,在那里有信仰回教的撒哈拉威人,信仰天主教的欧洲人,以及西班牙人。面对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三毛选择的是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习俗,甚至入乡随俗,参与到当地人的宗教活动当中,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她会遵照最尊敬的礼节问候好友鲁阿的父亲,并获得这一家人关爱,似家里的一位女儿。对巫术的无知也使她顺手捡起路边的“死果”带回家而带来一天受诅咒的苦果,甚至差点死去,但她依旧没有被这神秘的沙漠吓倒。也正是她这种开放的胸怀,使她得以自然地融入当地人当中,安然地享受沙漠带来的各种惊喜。
宗教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让人在无力时有所依靠,迷茫时有所皈依。在外漂泊的人们更是如此,中国古代常把游子比喻成无根的蓬草,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支柱。X人是笃信宿命论的,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三毛相信飞碟的存在,相信的非洲巫术,相信生死轮回,她常将自己说成是出逃的黑羊,是丈夫荷西身上的一根肋骨。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使得本身就是个像谜一样的女人,三毛,更具神秘色彩,而她的作品也因带上宗教情结而让人越发觉得玄之又玄。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宗教情结又不只是虔诚的迷信心理,更成为她理解这多彩的世界的通路之一,这种超现实的思索大概也与她大学修过的哲学有关。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才会使得人不会沉迷于虚拟,也不会过于世俗。
二、赤子之心
作为大陆出生迁居X的移民,三毛对根的概念更为明晰,又常年旅居国外,嫁与西国丈夫,她对家的理解也多了几分不同。但对中国灿烂的华夏文明三毛是珍爱有加,对自己华人的身份也不惧暴露,对统一的祖国的热爱也随着阅历的增长而与日俱增。
(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的古典名著自幼就成为她的心头之爱,凡是能接触到的,她都拿来“啃”,对三毛影响最大的是《红楼梦》,并对这些经典读了又读,甚至带去沙漠的小家里。她说,“一本好书,以前是当故事看,后来觉着不对,因为年龄不同了,同样一本书每再重看,领悟的又是一番境界。”正因为如此爱书,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成果,她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引用,即使周围的沙漠人不大懂,自己的作品中也时常渗透,使之在异域风情的描绘中掺杂着东方文学之美:与邻人交往时,她谨记中国传统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在沙漠中她一点一滴精心布置自己的小屋,直到充满书香而发出“我看沙漠真妩媚,沙漠看我却不是这回事”的感慨,改编自中国南宋的诗人辛弃疾《贺新郎》中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为作品增添了具有中国风式的幽默;在逍遥岛游记中,为其中一篇题为《杏花春雨下江南》,来记录自己对钟情的一幅画;在美丽的拉芭玛流连忘返,而联想到中国江南的美景,这里像世外桃源一般,并羡慕此地的居民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避秦的人一样自在潇洒;在《卖花女》中联想自己的生活“结庐人境,而不闻车马喧”。
凡此种种,传统文化对三毛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如珍珠一般点缀使之耀眼,也使得她的作品中因为有了我们今日所说的“中国风”的味道而显得厚重。对比当代的许多“旅行文学”,多以华丽的辞藻描写秀丽的风景或是以细腻的文笔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支撑,将会使文字多显得无力而没有说服力,又何谈吸引读者去亲身体会旅行文学中所描写的美好境界呢?
(二)对中国身份的热爱
在沙漠中东方来的女性是少见的,作为中国人,三毛在这里落地生根,她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骄傲,时时保持着中国人的尊严与风度,并从未忘记国耻,牢记日本侵华的历史。在沙漠中,她甚至自己当起了“教师”,开女班,教附近未受过基本教育的女孩子算数和一些生活常识,厨师也是在这时学会的,把家乡寄来的粉丝变成一道道美味,开起了“中国餐馆”。当赤脚医生是有些大胆和莽撞,但由于那里的文化观念的陈旧和医疗条件的落后,也使三毛所做有了积极的意义。(像是《走出非洲》的女主人公一般)她以自己的行动坚持着一个中国人的信念和气骨。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以“地球村”来称呼我们今天生存的地球,国与国之间的差别随着文化的交流和渗透而日益模糊,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着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的美德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以及在传统生活方式中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有责任和义务需要继承的,由此,民族自豪感也是我们在文学中需要一以贯之和渗透的,尤其是跨文化的旅行文学中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国格。
三、乐观幽默
沙漠是荒无人烟的沙漠,邻里是肮脏邋遢又落后的“芳邻”。从学习画画逐渐打开心扉,到赴西游学,三毛逐渐成长为坚强而又乐观的女性,从童年的自闭中走出来到如此改变是父母师长不懈的开导才取得的,这样两级的变化大概也是她自己未曾意料到的。
(一)乐观对待生活
初识沙漠,被狂暴的风沙和荒凉的景象惊呆,丈夫接她所到的新家也是简陋不堪,毫无家的感觉。即使再坚强的她,也曾软弱地哭泣,独自承受孤独。而性格倔强的她岂会轻易地投降。“跑出一般人的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三毛很快清醒过来,与丈夫一起打造新家:自己动手制做家具,去附近垃圾堆捡些旧物回来做成各种装饰,再添几抹绿意,她的家成了沙漠中最美丽的家,朋友们都爱来她的家里做客。她也逐渐适应了的沙漠的恶劣环境,开始发现沙漠的美来。有情投意合的丈夫的陪伴,再加上自身独具生活情调,她的生活又“风花雪月”起来:母亲寄来的粉丝她做成三道菜骗丈夫说是冻住的雨,尼龙加白线,和鱼翅并为此乐不可支;面对沙漠中简陋落后的医疗条件,三毛大着胆子当起了赤脚医生,瞒着丈夫用指甲油给人补牙;自己捕鱼去卖又恰巧偶遇上司给请客请掉到头来哭笑不得;两人因为好奇沙漠人如何洗澡而被发现最终落荒而逃……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使她对待生活更加乐观,她自道,“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啊!”
如她所说,生命诚可贵,如此短暂的时光跟应该好好珍惜,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才对的起父母给予存在在世上的机会。乐观或说达观是对生活的一种领悟和善待,生活中并非只有阳光,但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是一种能力。我们今天也常以“正能量”来概括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事物,文学作品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一部分,也应尽量导向正气。
(二)幽默风趣尽显智慧
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勇敢生存下去,与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沙漠人相处也体现了三毛交际的智慧与豁达。房东恶意涨房租,她据理力争;邻居们肆意掠夺自己的宝贝,她“斤斤计较”;丈夫遇到黑心老板,她忍气吞声,斗智斗勇争夺自己应得的部分;碰到难缠的卖花女,与她斗智斗勇;还有懒惰又爱随意拿东西的佣人玛利亚。也曾暗自伤心,有过狠心的想法,终究是没有说出也没有做出另自己后悔的事来,她依旧爱这些愚昧而单纯的人们。
正因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才使她不虚度春光,在沙漠艰苦的环境中“苦中作乐”,再恶劣的环境,她也积极地适应,再难缠的人物,她也耐心有风度,再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得有声有色。
幽默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幽默的文风不仅显示了作者的智慧,也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度过阅读时光,这份智慧不是天赋而是时间磨砺出的珍宝,文学作品因作者的幽默情怀更能吸引读者,也因其幽默使其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四、严谨求实
旅行文学必然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品格,若全部是虚构也就与科幻童话类作品没有分别了,但是旅行文学作为虚构性的作品,假使没有一丝想象的成分,“恐怕就变成旅行见闻札记而显得缺乏创意和深度了”所以,既保持作品基本的真实性,又给读者适当的想象空间,三毛的旅行文学作品虚实把握的恰到好处。
(一)初识写作
早期的作品如《雨季不再来》是三毛不算成熟但已经初现她写作的才华,她自序这本书是由其父亲有着爱女之心,将她的手稿细心存放,才有了今日的这本青涩的作品,其中《惑》等作品在顾福生的推荐和白先勇先生的帮助下,得以在《现代文学》上发表,这里我们只需找到当时的期刊即可印证三毛所写确实属实,可以说,这部分作品是她童年时真实的记录。由此开始,三毛才真正开始走上了她的写作之路,创作出了大量平易浅切又真实感人的作品来。
从创作之初就保持谨严的态度,是三毛在写作道路上贯穿的一条准则,也使得她在日后的旅行生活中一直保持清醒和冷静,在所到的地方之前,一定是先查阅了有关的书籍再去印证。这比许多并不知道景点的历史或者文化意义就争相游览的旅客必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旅行途中
在追逐烂漫之旅的过程中,三毛始终坚持力求真实的写作精神,从不依据自己的猜测来给读者描绘她挚爱的风景。她在《逍遥七岛游》中自叙,“每去一个地方之前,一定将它的有关书籍细心地念过,先充分了解了它的情况,再使自己去身历其境,看看个人的感受是不是跟书上写的相同。”这样追求真实的科学写作精神是人文学科容易忽视的。在这部分游记当中,她对自己不会吹口哨而苦恼,也因发现拉美歌拉岛上的口哨语言而惊喜,还专门查阅相关书籍,但对书上的解释不完全相信,就明白表示自己无法确定的立场,以期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不误导读者。同时,在游记结尾的时候,给出希望读者亲身去小岛游历的建议,因为她相信“各人眼中的世界,跟我所粗略介绍的又会有很大的不同了”。这才是真正的旅行文学,既道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又不把读者的想象设定在自己预期的范围内,留给他人属于自己的空间,才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文本是作者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但这一过程并未结束,由“隐含的读者”变为现实的读者,通过阅读文本,进而与作者达到精神上超越时空的交流,才算文学作品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
令人伤心的是,有人认为三毛的作品纯属虚构,认为她根本没有去过作品中所写的地方,并重走了三毛的路线。其后三毛的姐姐又专门为此书面澄清。这样污蔑的行为实在让人不堪,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必定是珍宝,旅行文学正应继承三毛作品的这种求实精神。
五、自我意识
三毛的自我意识是从上学时便显现出来的,她只爱看自己想看的书,交自己想交的朋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别人是勉强不来的,即使表面暂时的服从。还好有慈爱的双亲对这个令人伤脑筋的二女儿一直爱护有加,才让她心里的种子慢慢发芽,成长为独立又坚强的三毛。
(一)情感生活中的自我
在婚姻中,三毛也延续了她一向坚持的原则,就是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坚决不是像中国传统的女性那样成为男性的附庸,这也与她受过的西式教育有关。在与丈夫荷西当初的结合时,他们二人也是如此明确表示,自己都是完整的一片,而不是对方的另一半。偶尔的孤独,对她来说,不是令人恐惧的恶魔,却是她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人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自由才是要牢牢把握住的。
情感上独立,才能在生活中独立,三毛的特立独行的也使她更具个人魅力,这也是创作个性的来源,而独特的创作个性才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三毛的旅行文学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追捧的青春读本,也正是由于她保持了自己的个性。
(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
对于看书和旅行这两个最爱,也是一个人的事。三毛常常与丈夫各自抱着自己感兴趣的书,夜里看到天亮,荷西有他向往的星空和大海,三毛有自己的文学和艺术世界,二人互不打扰,安然享受自己的世界。在沙漠定居之后,三毛亦常常独自一人步行或开着心爱的“白马”去探险,后移居丹纳丽芙小岛上,也依旧没改变自己的习惯。三毛自叙,她一天中最爱的是黄昏,那是“温柔的夜的前奏,是释放、舒畅,教人享受生命最甜美的一段时光。”于是,把家安在了海边,每日黄昏,做完了家务,便一个人去海边散步,荷西也会放心地说一句“路途愉快”。确实,如她所说,清风明月该是一个人的事情。
保持自己的兴趣,哪怕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会给人以深远的影响,作家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习惯,而不是人格和风格不相符的两面派,唯此,才能是作品更具感染力。
结语
看三毛的作品,我们不仅在其中获得了对异域风物人情的认识,更学会了在旅行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中,融入当地的生活,享受旅途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惊喜。她的旅行常常是“有备而来”,即是“先看书,看地图,大略了解了要去的国家的是怎么个情形,然后再亲身去印证一番。”如此,才能真正了解要去旅行的国家。国人旅行时所给异域带来的印象,三毛已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会有那么个别的同胞在餐厅大声说话划拳被误解为吵架;毫无准备就去当地旅行对那里的自然景观之美和艺术作品毫无感觉;不喜入乡随俗给人小费;在水果小摊里随意捏水果;对当众出丑的人毫无同情只是无情嘲笑使人难堪;甚至在国外用完卫生间不冲洗等的有辱国体的行为,直教作为同胞都看不下去,于是发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人的呼喊。此种行为在当代国人身上依旧随处可见,改造国民性的任务依旧沉重。
除此以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被钢筋水泥所包围,自然景色已经很少出现在周围,孩子学业压力的加大,和更多被电子设备所吸引,也使他们失去了热爱自然的天性。去别处旅行虽然可以暂时置身于美景,而人们却失去了欣赏的能力,多数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快餐式旅行模式,失去了旅行本身的意义和乐趣。正是由于人们“旅行能力”的下降,旅行文学也难深入:浮躁、猎奇、假想,越来越迎合大众不高的审美水平而走向滑坡,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本就不属于文学研究中心地位的旅行文学走向更为边缘的位置。
三毛的旅行散文能流传至今,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喜爱,正是由于避免了以上的怪圈,坚持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们当代作家所应学习的地方。好在已经有作家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没有失掉自我,写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作品,对这部分作品,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暖心励志的转变,例如大冰的“江湖三部曲”夹带方言口语地写出了旅居时身边有意思的人和事,还有辞职去旅行的女编辑,一边打工一边旅行的背包客等等笔下写出的多种别样的旅行,是当代旅行方式的真实写照,但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却不是我们今天所能检验的。
参考文献
[1]谢晨星.旅行文学向暖心励志转变[N].深圳商报,2015-03-04(A15).
[2]胡铂.浅析“中国形象”的“他者”身份对于中国文化自审的影响——以华人旅行文学为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5):49-51.
[3]肖芳.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杨保林.旅行文学三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34-137.
[5]郭震.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
[6]张博华.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D].重庆大学,2010.
[7]陈美霞.当代X旅行文学论述:大众文化与性别视野[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08-113.
[8]葛敏怀.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D].浙江大学,2008.
[9]吴晶.三毛的旅游文学创作[D].同济大学,2008.
[10]郭惠玉.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159-161.
[11]黄佳鹂.三毛的自我放逐之旅[D].华侨大学,2005.
[12]韩志湘.论三毛的“我执”创作心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89-92.
[13]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从近代游记文学看现代性体验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2000,(06):115-12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