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幼儿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就出现了不健康的攀比行为。攀比是不满足现状的一种表现,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这种攀比发生在幼儿身上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幼儿在身心发展上还处于十分不成熟的阶段,对事物还没有清楚的认知,只是盲目地去追求别人拥有的东西,急于父母满足于此。如目的不能达到就会慢慢造成心理扭曲,愁视周围环境,形成自卑的残缺型人格,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危害性极大。目前这一攀比现象已成为幼儿园热点问题之一,攀比是把双刃剑,过多则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本文通过收集与幼儿攀比行为有关的科学研究;再研究幼儿所处坏境;其次,从文献中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借鉴分析;最后,运用学前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研究总结,提出相关针对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攀比行为;原因;策略

 1引言

我国强调对幼儿的教育是从知识教育的品德的教育共同出发的,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受着利益的熏陶,在小朋友的身边也存在着攀比行为。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大部分的幼儿园孩子之间存在着攀比行为。在我实习期间,小朋友因为其他同学头绳和玩具好看,就对家长索要;而且对于老师特殊照顾哪个小朋友,也十分在意,现在的小朋友,由于所处环境不健康,都有着早熟的现象。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现如今,由于家庭环境因素、幼儿园师生之间的相处关系、社会媒体所营造的种种不良现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幼儿本身处于模仿阶段,分不清是非对错。才会导致大多数幼儿出现攀比行为。这种行为会让幼儿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如果在这个阶段不对幼儿的不良攀比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势必会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在周明敏的《结合实际论幼儿的攀比行为》中认为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不必惊慌或置之不理,对其做出适当引导,转移幼儿的不良动机,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幼儿正确的竞争意识,促进幼儿成长[1]。本项研究有利于幼儿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确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能够达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对生活的追求,不应该是名牌包包和贵妇化妆品,而是应该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幸福自己的小家,造福全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自己的无限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不断提升自己才是现在应该不断去追求的事情。只有自己达到一定高度,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才能避免形成不良的行为。其次,本项研究有利于家长与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明白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坏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掌握正确的矫正方法和正确引导,培养正确的消费理念,建立积极向上的人格。最后,本项研究有利于家园合作的养成;培养好的教育不能只靠一方的努力,需要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教育幼儿,共同努力,培育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让幼儿获得无限的关爱和照顾,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2攀比行为的概述

  2.1攀比的概念

“攀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基本解释为,向杆子上攀爬,意思为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甘于人后,积极向上。

 2.2攀比行为的概念

“攀比行为”一词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是消费心理的一种。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地位水平,盲目追求自己不能达到东西,见别人拥有,自己也想要,极度不理智不健康的扭曲心理和不良行为。

 2.3幼儿攀比行为的特点

  2.3.1积极性

在林绍棠有文献中得知,攀比心理在一定的情况下能起到积极态度,攀比是不满足现在这种生活方式,不想被其他人比下去,甚至想身居高位。[2]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会主动去学习其他小朋友帮助老师管理课堂,会告诉说话的朋友不许说话;在幼儿园中有一种叫我是小老师的活动,目的是鼓励幼儿上台展现自己,增强幼儿表现能力,小朋友都会自己回家学习儿歌或者故事,在课上讲给大家听,争着抢着得到这个机会;还有的时候幼儿会学习其他小朋友的不良行为,如:不爱洗手,偷偷地跑掉,借此机会老师会教育小朋友说不是其他的人的做法就都是对的,让宝宝有辨别好坏的能力。此外幼儿看到老师表扬作业完成度好的同学,坐姿规范的,好好吃饭的小朋友并奖励小红花。在幼儿心里认为老师就是一切,他会做老师喜欢的样子,积极表现自己,获得小红花越多,越自豪。

 2.3.2消极性

(1)攀比心理

经常能听到家长说:“你这次考试打了高分,超过小明的分数,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玩具。”这刚好达到了幼儿的心理,幼儿自然就会努力达到目标。然而这种利用攀比心理达到让幼儿提升的办法,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儿。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利用这种心理,去索要更多的食物,把学习当成攀比和交易。会要求说,你不给我买最新款的手枪我就不去幼儿园,这样一来幼儿就会难以管教,后患无穷。

(2)自卑心理

大多数家长都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去做比较,通常在攀比中“失败”一方的幼儿就会被家长老师甚至同伴所嘲笑,就会说你看你同学怎么就会呢,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在被家长们次次拿出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就被一点点磨损,并最终失去了原本的自信心。自信心是需要父母和老师一点点培养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家长总是去作比较,让幼儿认为自己就是一点光芒都没有,天生就是其他人的陪衬,不敢在人面前自信表达自己,淹没在人群中。

(3)偷盗行为

在同学之间,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新潮玩具,图案特别的故事书,自己也想拥有。有的家长可能由于家庭经济问题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便会觉得心里不平衡,会想产生一些不理智,不道德的行为,出现破坏他人玩具,更有严重的则会通过不正当行为将其占为己有,揣入囊中。攀比行为慢慢让幼儿的价值观发生偏移,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4)学习重心的偏离

部分幼儿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开始偏离了自己的学习航线。学习如何穿别人更抢眼,如何搭配,关注点全在怎样才能比别人更与众不同。注重物质对自己的改变,而不是靠知识武装自己,改变自己的内在,只知道在意装饰自己外表,华而不实,虚有其表。

长此以往,不加克制的话,不良的攀比行为将会愈演愈烈,如果父母掌握不好其中攀比的度,言听计从,必然会越走越偏。

(5)虚荣心

经常与人攀比,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在攀比中,将同学认为是敌人,不懂得人际交往,只知道攀比物质生活,同时也将父母的不满足认为是不疼爱自己的表现,并产生了扭曲性人格。攀比心会滋生虚荣心,当听见其他说“我有最新的小汽车”,有不少人就会说“我也有什么什么”,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通过物质上的比较,让其他人羡慕。这种极端变态的心理。在意金钱的利益,长大后变成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令人心寒。

 3幼儿攀比行为的表现

在实习幼儿实习期间,我仔细观察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发现随着年级越大这种行为出现的越多。在小班期间,由于幼儿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还不明白什么是攀比,和别人作比较。只是更注重自己是否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只满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生理需要。到了中大班这一阶段,这种行为就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慢慢出现。孙永霞对幼儿“我也”行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认为幼儿对“我也…..”“我家也有.”等等句式使用频繁,而这些句式,也包含了幼儿的攀比心理。[3]幼儿处于稚嫩的时期,他对外界的感知形式还是直观形式和前运算感知阶段,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父母的行为与语言进行模仿。

3.1注重品牌

有一次,我就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在聊天中说到:“我这个画笔是迪士尼的”.另一个小朋友说:“我的书包是冰雪奇缘的,在哪哪里买的”。当时我听到其实挺诧异的,这么小的宝贝怎么会这么在意品牌上的计较。

 3.2炫耀自己

在园内会炫耀自己拥有的玩具和零花钱和好吃的糖果。有一次,有一个小朋友带了自己的变形金刚,看见其他小朋友都很羡慕,沾沾自喜。享受这种别人崇拜的感觉。然后班级上紧接着就出现了,又有其他小朋友带着自己的玩具和新奇的糖果来到幼儿园,给别人展示。并获得一种高高在上的自豪感。

 3.3从众心理

教育专家樊俊清也认为幼儿的攀比心理是可以理解的。[4]这个阶段幼儿对世间万物都有着好奇心,另外还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总想着想亲自感知,倒不是想要拥有这个玩具。由于对我的自信心和真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发展。所以幼儿就会产生从众心理,以此来表达自己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4产生攀比行为的原因

  4.1社会层面

  4.1.1社会文化

如今最新的流行“语言文学”叫做凡尔赛文学,意为:是指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看似抱怨实则炫耀的文字,通过委婉表达抱怨或不满的方式,来向外界不经意地透露出自己的绝命不凡。这个梗之所以风靡整个网络,也是反映了社会这种风气,物质上的攀比,人与人之间的较劲。从幼儿所触及的习俗文化和社会所渲染的社会价值观,再到幼儿看的图书和网络传播的内容,都在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和健康心理。

 4.1.2消费观念

俗话说:“生活的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来自攀比。”大众盲目追求别人拥有的生活,常常迷失自己的初心,被物质蒙蔽双眼。社会中盲目攀比现象很严重。因为盲目攀比而不择手段,见别人生活比自己优越就眼红,语言冷漠,讽刺别人。在当今社会,就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助长了幼儿攀比行为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暗自较劲,不断提高自身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让自己成为人中翘楚。在媒体上展示的不再是国家大事和正能量的新闻,而是某某某奢侈品牌的推出,大家踩破门槛进行疯抢,不惜卖掉自己的器官去拥有物质上的享受。

4.1.3国家政治角度

沈贵鹏在《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中详细论述了攀比行为的内涵,而且沈教授对于攀比内涵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5]首先,当今的社会主义时代,提倡和平共处,公平公正的相处原则,民主政治是政治生活方式的高级形态,正是这种所谓的公平正义,让大家觉得人人所享受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现实社会很残酷,无形之中的对比让大家滋生了攀比心,并通过家长,教师,环境等因素作用到幼儿身上,间接影响着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

 4.2家庭层面

  4.2.1家庭教育水平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种基本的教育方式,也是幼儿在除学校以外,第二个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地方。个体由婴儿到成人,经历了由生理性的自然人,再到社会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人学习了生活技能,掌握了社会规范,能担当基本的角色。然而这些基本的学习,应由父母进行教育,在这一过程,家长的自身素质高低就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经研究调查可知,越是高学历的父母更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抓住幼儿的关键期,进行教育。相反自身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则只看重结果,强调“棍棒打骂”教育,不打不成才等一些惩罚式教育,只会看见别人家孩子的好,慢慢地让幼儿产生自卑心理,没有积极向上的人格特点,更有情节严重的幼儿会出现暴躁难以控制的行为,也会导致幼儿盲目比较,不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怨天忧人。在《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一文中柳惠英也表明用同学适当激励,也会产生积极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6]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多与幼儿沟通,与幼儿共同进步。

4.2.2家长的溺爱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新鲜玩意儿出现在幼儿的世界里,小朋友在看到喜欢的玩具和文具,就会想体验一下。小朋友在幼儿园看见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或者书包回家就会和父母说:今天我的好朋友有了一个新玩具,可好玩了!我也想拥有一个。而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手中宝,怎能舍得让自己孩子羡慕别人呢,就会满足孩子的需求。要是隔代教育的话,这种溺爱行为就会愈演愈烈,爷爷奶奶们会有一种把整个超市都买回家,让孙子孙女开心;也最长听见一句话是:孩子还小,还不懂事,长大就好了。殊不知就是这种溺爱让幼儿在无形中就助长了攀比心,觉得比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家长就应该无条件的满足我;变成不知温暖,只会伸手要钱的恶魔。

 4.1.3家长的自卑心理

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或者做的是苦力劳动,自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再一听说其他人给自己的孩子买了什么东西,怕自己的孩子也受到别人排斥,拼命的挣钱,怕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正是这种自卑间接的影响了孩子。

 4.1.4家长的攀比心理

从郭翠菊的《论家长攀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中了解到,现代父母都希望幼儿有更好的生活,发展的更好,便会出现攀比行为。[7]如层出不穷的补课班,培训机构,幼儿每天出入各种补课班,就怕自己的孩子被人拉下。其次父母也会存在物质攀比,和别人作比较。幼儿处于模仿时期,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造成不良形象,也会和别人比来比去。

 4.3教育层面

  4.3.1同伴间的攀比

商丘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姚水娟在其文章《幼儿攀比行为的心理分析与矫正策略》中就提出从心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建立,开始有了争胜心[8]。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校园环境人员简单,只有教师和同伴,所以同伴之间通过语言碰撞或者老师的表扬和小红花得多少,都会成为助长攀比心理的产生的基础。

4.3.2老师的区别对待

学者钱来娣在《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中指出有些幼儿园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9]老师的区别对待也会助长幼儿的攀比心:在新闻上经常能看见幼儿教师因某个孩子的父母是就局长、市长的,老师就会特殊关照;幼儿园内老师也会在闲暇之余讨论幼儿家庭条件,幼儿在这种环境下,逐渐耳濡目染,在心中滋生攀比心理。

 4.3.3老师的言行不当

在幼儿园内,教师言行的不当也将导致幼儿产生攀比心理。例如“今天哪个宝贝最帅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谁的妈妈给宝贝打扮的最酷”等问题会使幼儿记在心里,然后想让父母给买更多礼物和玩具,来达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孩子之间这种互相比较的行为,慢慢衍生为攀比行为。

4.4幼儿的心理发展

  4.4.1自我为中心

从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的教育专著中了解到: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只会从自己的立场去考虑和认识事物。[10]“认为自己手中的水是热的,别人也是热的。”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定义中可知,这一阶段的幼儿追求满足自身需求,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便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让父母满足他,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

4.4.2模仿行为

幼儿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全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力来绘制自己的性格特点,幼儿阶段处于直观学习阶段,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探索新世界,很容易领会学习内容,并掌握本项能力,但是幼儿对事物还没有认真的辨析能力,分不清是非对错,正是这种模仿天性给攀比行为提供素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幼儿学习不良行为。

5解决攀比行为的研究策略

  5.1从社会环境方面

  5.1.1净化大环境

首先应该净化幼儿所生活的大环境,宣传理性消费的观念,让人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消费观以及攀比的危害性。同时社会中攀比之风会让幼儿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对于幼儿的教育在于言传身教,幼儿都是通过对所见所闻进行模仿。所以我们的大环境需要形成理性消费,反对贬低和歧视的良好风向,正确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消除幼儿攀比心理。

5.1.2改变攀比点

让幼儿明白不是别人有的东西,你也一样要有。将这种思维转变为我有,你没有。用自身优点去和别人比较,会让幼儿进步的更快,避免盲目去模仿别人。此外,还可以改变幼儿的攀比兴奋点。比如小朋友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吃麦当劳,他觉得非常想吃,这时可以跟他说:“宝宝,你的小肚子一直不舒服,今天妈妈做了好多好吃的,你不想回家尝尝吗,回家吃妈妈做的营养餐,宝宝的肚子就不会疼了!”让幼儿知道别人的做法不一定就适合自己。

 5.2对父母的引导

  5.2.1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许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和幼儿相处,怎么教育,只会看见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最终结果,不注重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其实与幼儿日常互动的过程,就是在教育幼儿学习社会技能的手段。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长发育快慢速度因人而异,不能因为自家孩子不及别人,就对进行打骂,语言讽刺。其实和幼儿相处很简单,也会很有趣,可以根据自家幼儿的兴趣,看看他偏爱什么方面,俗话说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长注意引导,不能错过最佳培养阶段,只要父母耐心加细心,幼儿一定会更加出色。同时家长也可以多参加一些家庭教育的课,来丰富自己的教育能力,给幼儿有利的学习环境。

 5.2.2正确处理溺爱的关系

家长们应该合理认识爱与被爱的关系,不要觉得无限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爱孩子。溺爱表现为对一些非必要的要求予以满足。[11]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在物质上适宜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极大的满足。物质上只要满足幼儿该有的生理需求,或者适当的物质满足,如果超出这一底线就应当及时停止。当他有需要时应给他正确的教育意义,首先告诉幼儿父母是爱你的,不过小孩子不可以没有节制,合理的需求我们会满足你,过分的要求是不可以的。让幼儿知道即使撒泼打滚也不可能换来想要的东西,从这以后幼儿在每次有需求的时候会在心理考虑一下是否合理,也会养成健康的价值观。

 5.2.3合理的奖励行为

(1)给予非物质奖励

在对幼儿的奖励分为物质奖励,还有非物质的奖励。家长和教师应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多采用精神性的奖励,因为精神奖励更容易强化幼儿的内部动机。[6]孩子做了正确的事,父母想给予表扬,引导和鼓励幼儿,但是奖励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得是物质上的奖励,可以是父母口头表扬,还可以通过摸头和一个大大的拥抱等方式来表扬鼓励,也会激励幼儿的自信心。

(2)适当的物质奖励

家长应避免哄骗、诱惑行贿等行为手段,譬如:父母说,宝贝不喜欢洗手,怎么跟他阐述不洗手的危害他都不听,甚至耍脾气,有的家长就会说:“你好好洗手,一会奖励你一颗糖。”这种行为就是错误的,幼儿会越来越难加管教,并且会对家长要求的事情说“不”,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以家长进行适当的奖励合理很重要,不能让幼儿认为我是想得到某物,才去做某些事情。要让幼儿知道是因为自己表现得好,所以才会鼓励我。父母给予孩子的奖励时要发生在幼儿做完某事后,并且要根据幼儿所做的相关的事情进行奖励,譬如:宝贝吃饭吃的很干净,家长可以奖励给他一个小勺,以此来促进幼儿形成好习惯。

 5.2.4采取冷处理方式

当幼儿出现不合理的要求时,类似攀比行为,父母应该直接拒绝,并进行说服教育。倘若幼儿对这种教育行为不理解,甚至更加严重的去哭闹。这时可以采取冷处理方式,让幼儿明白,自己无论怎么任性哭闹都是没用的,不要把这种形式当做可以让父母妥协的手段,有些父母会体贴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哭坏身体就满足他的要求,让孩子开心,但是幼儿利用这种哭闹手段只会越来越频繁。

 5.2.5家长树立榜样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发展起重要作用。[12]俗话说通过这个孩子就可以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学习能力,父母的一言一行,不论好坏他都会学在心里,并成为那样的人。所以父母应该做起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幼儿面前作比较,不要说不如谁谁谁,或者他们家条件好,咱家孩子也不能差等语言词汇。一是会让幼儿产生攀比心,严重的话,会形成拜金主义,一切以利益为生;二是会影响幼儿形成健康的心态,长期出现在别人口中,与同学在比较中失败,慢慢会形成自卑心理。

 5.3对教师的引导

  5.3.1教师的公平对待

在幼儿心中认为老师是最厉害的人,也是最敬重的人,这是学生向师性的表现。所以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公平对待每位幼儿,不可以幼儿的顽皮,美丑,家庭经济实力等等因素,进行区别对待。要多元化去看待幼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其勿以偏概全。教师应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传递正确的评价观,制止不良行为,让幼儿健康成长。[13]

 5.3.2正确表扬

幼儿极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词,不要有讽刺贬低人的不雅词汇。注意表扬到每个人的身上,关爱所有的幼儿,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在生活细节进行,比如在进行角色游戏中,幼儿都扮演着不同角色,作为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对每一个幼儿进行评价,都颁发一枚小红花;还可以通过小小老师的游戏让幼儿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让幼儿知道不是光靠外表,才可以获得老师的关注,需要自己做的棒,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懂得人有多重表现形式,需要不断发现,也会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5.3.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福建教育学院的林文瑞和梁美凤都认为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同伴影响所占比重最大,同伴的影响在逐渐增强,与同伴交往无拘无束,没有代沟,接触时间长有关。[14]所以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开展同伴合作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增加语言交流和合作能力。由于现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娇生惯养的宝贝,大多都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但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互相传换手中的教学玩具,让大家懂得分享的乐趣;同时在游戏中通过语言交流,可以感受到同伴的内在,有趣的灵魂,逐渐成为朋友,不再通过外表的比较,消除攀比心。也有助于幼儿适应班级环境,在幼儿园中健康成长。

 5.3.4注重家园合作

家园共同教育可以达到双重教育意义,首先家园应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两者的标准处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状态,幼儿园受到好的教育,在家又受到相反的教育,那么幼儿容易在认识上产生混乱,导致幼儿行为的不一致,认知发展滞后。[15]共同培养和监督幼儿的行为习惯,同时家园自身也应做到自己检讨和改变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再去拿孩子作比较,也不过度溺爱,伤害幼儿的心灵,给幼儿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

 5.4对于幼儿的指导

  5.4.1进行节约的美德教育

对幼儿实施节约朴素教育,让幼儿明白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父母辛勤工作挣回来的,禁止铺张浪费;通过听故事和一起观看幼儿美德教育动画片,让幼儿知道还有好多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父母给自己创造的条件是多么不容易,学会感恩这个世界。

 5.4.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说服教育,让幼儿知道不是别人拥有的东西你也要拥有,你有的别人不一定会有;当你心仪某个东西要看自己是否需要,属实需要的话,再去买;如果是因为有人攀比,来达到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欲,一定斩钉截铁拒绝。明确告诉幼儿买东西的标准不是别人有就一定要买。

5.4.3将攀比引向竞争

攀比有着积极层面,意为在与人比较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应该引导幼儿把外在物质的比较,转变为内在的自我提高。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发扬长处,优化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增强同伴之间的深层次的交流,共同进步。合理引导竞争意识,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给予适当语言鼓励或奖赏。

 结语

幼儿攀比行为的研究和解决措施这一问题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幼儿产生攀比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进行分析,在文中对攀比行为进行具体指导。幼儿的生理发展重要,但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不能被忽视,家长和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这一行为,注意正确引导,采用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家园合作,使用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教育原则,共同消退幼儿的攀比行为。总之,幼儿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红.关于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背景下同伴冲突行为的研究[J].才智,2020(17):5.

[2]王玲玲.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干预行为研究[D].山西大学,2020.

[3]顾笛曦.中班幼儿冲突分析及其解决策略研究[J].才智,2020(13):123.

[4]王周益.中班幼儿冲突分析及其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30-131.

[5]黄胜梅.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S1):266-268

[6]刘畔.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研究[D].深圳大学,2017

[7]刘晓静.幼儿同伴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20 21.

[8]张璐璐,高东慧.班级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与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04):64-66

[9]李桐潇.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观察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1(03):92-96.

[10]黄笑.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11]石丹.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干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12]郝小雪.从幼儿视角与教师视角透视大班幼儿同伴冲突[D].华东师范大学,2019.

[13]孙文杰.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以泰安市某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108-113.

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3月1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144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3月11日
Next 2024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