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书法的影响

 摘要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由于王阳明在哲学方面的造诣匪浅,故而王阳明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显得相形见绌。于是大多数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思想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书法上所做的贡献。因此,本文力图探求“心”与“书”的关系,并对王阳明的书法进行初步探讨。

这篇论文的第一个部分,关于王阳明的生活背景,第二个部分,对书法取法和风格进行了分析,第三个部分,探讨心学思想对于书学的影响,第四个部分关于心学思想对于后人的启发和引导。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书法风格;美学

 引言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收集,可以更详细地了解王阳明思想和书法的具体研究情况。对王阳明思想和书法的研究日趋深入,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关于王阳明书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计文渊《王阳明法书集》这本书对王阳明的许多书作进行了详尽的整理,但具体的书法特征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刘正成为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52卷》,对其书学思想、书法风格成因,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硕博论文有西安工业大学王车琚的《王守仁书法风格的成因》主要以王守仁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其书法风格,分为三个时期,阐述王守仁书法艺术风格特点。河南大学王莹《书由心学,书假道传—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其书法艺术》中阐述了王阳明的生平家世与书学思想,给予本文很大帮助,吴亚川《大儒心画—王阳明书法研究》主要以王阳明存世的书迹为研究基础,着重探究了王阳明与文人的交游。

以心学思想对后世书家书法影响的研究有龙又嘉《晚明自然审美意识的形成及其学理渊源》、陈玉瑜《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徐渭的书法美学》通过对徐渭书法审美思想的简要阐述,提炼出徐渭书法审美思想中“心”的具体表现。张瞳在《心学思潮下的书画观念》中,以“徐渭”和“张弼”为典型,对其创作方式其“心”的来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朱泳蓉《阳明心学视域下的明末清初书法思潮》旨在梳理考证明末清初接受阳明心学对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转变与突破,从而把握书家创作观念及书法思潮的形成。

综上所述,关于王阳明的文献资料和研究相当丰富,但关于阳明心学与其书法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较少,本选题在前人基础进行深入细化,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在哲学、思想、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心学被广泛称誉,对哲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皆有影响,查询资料过程中,根据学术资料,王阳明在书法领域的成就已经被他在哲学和政治方面的声誉所掩盖。在日本,由于明治维新弘扬阳明心学,吸引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心学思想,目前的研究和文献主要集中在王阳明的哲学、政治和军事领域,研究哲学和美学的关系,很少学者关注王阳明心学和他书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希望更多的学者在阳明哲学的启发下关注这一点,我期盼阳明哲学中的”知行合一”和”心即天理”的观念继续为当今的书法家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水平提供帮助。

(三)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本文以大量的论文资料和古代书法文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所需的材料进行了整理,从而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图解对照法:了解艺术家的风格,先要看作品的视觉形式。本文研究王阳明的书法风格,故需要分析大量的书法作品,总结其风格特点。

 第一章王阳明的生平背景

  (一)时代背景

如谢国桢在《明末清初的学风》的自序中所说:“我认为研究历史事实,必须明瞭当时社会的背景,事实的发生与发展,融汇贯通于胸中,取得事物的内在联系,对于每一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写出文章来,才能够‘言之有故,持之成理’。”[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人民出版社出,1982.6]因此,要研究阳明哲学对明末清初书法的影响,必须从了解王阳明及其时代背景开始。

明朝末年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经济到意识形态都是如此。随着市民阶级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思想的转变。经济发展召唤人性的解放,高度的欲望不断影响和排挤着传统的礼仪,影响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和对人性的解放。

明朝将程朱理学的思想创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由于它们与现实相背离,加上本身理论上的故步自封,以及实践上的严重形式化、功利化,因此逐渐衰落。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因为与科举制联系,学习圣人的学说成为学者们通过考试以谋求名利的手段,从而使儒学的地位从人生之学转变为利禄之学。思想家陈献章,在这个阶段,“他更清楚地看到了传统理学的流弊,创造性地认为心是宇宙的本质,具有”生生化化之妙”,并主张通过静坐进行”洗心”,使心不受外界的影响。让人认识到心灵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首要对象,”[王莹.书由心学,书假道传[D].河南大学,2017]削弱了理学的绝对主导地位,建立了心灵与理性的联系,这是理学最大的转变和完善。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诞生的。

 (二)王阳明的家世

王阳明生于江苏余姚一个官员之家,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论家族文化底蕴,他的曾祖王世杰,为人平易近人,博学多才,通晓经典,言行举止都以古圣先贤为榜样,直到离世一直在太学任教。其祖父王伦,字天旭,自号竹轩公,性喜竹,居处必有竹林,作有《竹轩稿》等。是一位志向高远,心胸宽广的君子。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字德辉,号实庵。青年时代,他在故乡“龙泉山”上求学,人们都叫他“龙山先生”。“他10岁那年,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之职”[王守仁.王守仁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1.]王氏一门都守着纯良忠孝的风气,先辈不是为国捐躯就是有品德的君子,王阳明自然也受到影响,他在朝廷上直言不讳,不屈服于奸臣的权威,即使在赤贫中也不改志向,为国家摩顶放踵,为人民忍辱负重,所有这些都是家族世代奉行的儒家伦理的结果。正是这种坚实的儒家风气塑造了王阳明独特性和审美观。这种家世背景和家学传承,不仅塑造了王阳明的性格美德,而且为他后来在文学和哲学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王阳明的学习经历

十六岁,他的父亲要求他学习和实践朱子的理论:在院子里尝试“格”竹,七日之后,不但不能得“理”,还病倒了。于是觉得圣人难成,便改修诗书,参悟佛法。二年后,与著名理学家娄谅相见,再次相信研究圣人可行,他又开始仰慕圣贤,在学习上又取得了进步。二十一岁那年,两次考试失败,虽然阳明不认为学习登第是第一要务,但难免失望,于是集中精力学习辞章、佛老。二十六岁时专心习武,遍览兵书;二十七岁觉得辞章不是自己所向往的,抑郁成疾,转而谈论养生;王阳明三十四岁时投身教育,与湛若水成为好友,从此便立下志向要成为“圣人”。直到生命最后都未曾改变。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来到贵州龙场,他在那里受到了奸臣的迫害,加上当地条件的艰辛,在这些困难和危机中,他突然明白了”圣人之道”的真正含义。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当一个人寻求向圣贤学习时,必须在自己的内心寻找真理,而不是在外部事物中寻找。这就是”龙场悟道”的事件,王阳明在其中觉醒了心性本身,这后来成为他学说的基础。

三十八岁的王阳明,开始探索“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以收敛内省为主。

正德十一年到正德十三年,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从军,在地方上立下汗马功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深得民众的喜爱,也深得朝廷的尊重。在此期间,王阳明有一句著名的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四十六岁后,阳明已经完成许多丰功伟绩,但由于受奸臣诬告,他遭受了继龙场之后的第二场灾难。在千难万苦,王阳明悟得“致良知”一说,这是王阳明自创的原理和道路,阳明学说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一步。他以不懈的热情和坚韧,历经巨变,经受困难挑战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更加自由睿智。

五十七岁时,阳明重病,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就这样与世长辞,但是他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王阳明书法风格的渊源及特点

  (一)书风来源

二王渊源

据相关文献记载,王阳明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晋光禄大夫王览。王览是琅琊人,曾孙是王羲之,因此追寻王阳明先祖血脉,可至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王阳明的埋葬地点就在兰亭,这表明王阳明对书圣王羲之这位先祖的仰慕。探寻其书法作品,其中显而易见的追寻“二王”法度。关于他的书法风格在《绍兴志》中所描述:“新建(阳明)善行书,出自《圣教序》,得右军骨,地波竖微不脱张南安、李文正法耳,然清劲绝伦。[计文渊.王阳明法书集[M].杭州:西冷印社,1996.7.]”王阳明以行书见长,他至今流传作品仍以行书为主,潇洒飘逸,委婉含蓄,是右军一脉相承的风格。

由于家学传承,王阳明自幼便接受了传统的教育,书学艺术自然也遵循传统,他的父亲王华十岁登科,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遵循规矩的书法也是一个前提条件,这个规矩便是来自盛行的台阁体。

学习二王书风,以之为本,是台阁体书的一个重要的书法思想,既是官方宣扬又可以获得五鼎万钟,所以学习者自然热衷于此,于是在文人之间引领了“书学二王,注重法度”的流行。前期王阳明书法渊源于圣教序,是当时时代趋势下的必然结果,明永乐朝后,随着当权者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朝野对吴越士人的压制也逐步减弱,吴门书风开始兴起。由于王阳明少时居住在吴越一带,必然会受此影响,尽管吴门书家表现形式不太相似,但他们的风格都试图表达个性和兴趣,拒绝台阁派的封闭式思维。然而,在学习书法的早期阶段,他们仍然广泛强调植根于传统的法度,从中吸收营养,书追晋唐风度。

总而言之,台阁体和吴门书风取法渊源皆以二王为宗。王阳明的书法,当然也是依此而行的。遵循二王法度,形成自己的书风。

博采众长

艺术家的风格是其作品中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寻找自己的风格需要经历临摹、探索、形成和成熟等过程,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直接相关,并受到与之接触的其他艺术家艺术特点的影响。[王莹.书由心学,书假道传[D].河南大学,2017]

李东阳作为宰相,擅长书法和诗词,其中篆书是他最擅长的,行草书也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文在文学艺术思想方面,他反对机械地模仿前人的作品,主张关注古人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进步意义。然而,他身居宫廷,虽然他追求创新和有趣味的艺术,但还是很难摆脱台阁体的习气。观察李东阳的行书,笔力稳健飘逸,形式端庄,自然雅致,而王阳明的行书在其早期作品中从结体和形式都能看出李东阳的作品风格:用笔稳健,起笔力透纸背,没有太多的长线,笔锋凌厉,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阳明的草书源于张弼的书法风格,尖锐锋利,波澜起伏。张弼以草书见长,与李东阳等人亦是好友。他的草书作品风格多变。从大开大合动态十足到精丽细致的题跋诗稿。其风格既延续沿袭了元末明初的风格,又融合了宋人的情趣。作品的笔触灵活多变,在空间的布局上有独到之处。在保持着传统的同时,也有着独到的突破和创新。他的作品有一种豪迈、跌宕的气概,这在王阳明的书法中也能看到相似之处。他们都存在一个缺点,因为受到了“台阁体”的影响,过度追求作品工整与流畅,以至于削弱了书写风格和作品本身的表现力。

 (二)书风特点

王阳明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哲学家,他的书法主要是行草为主。王阳明主要精力不在书法,但书法却也不凡,这是因为他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道德修养。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艺术成就也最高。王阳明线条刚劲有力,行笔轻重相间,通篇苍润相杂,整幅作品有着潇洒豪迈的气势和风韵,传世书法墨迹代表作有《七言绝句》、《矫亭说》、《与郡伯梁执事手札》、《七律寿诗》、《送萧子雍诗轴》、《铜陵观铁船歌卷》等。

1、初期风格:自由潇洒,豪迈奔放

王阳明早期作品书写于弘治十四年至正德四年(1501——1509),即二十九岁到三十七岁之间,当时王阳明书写内容主要是基于他在山中旅行以及与朋友和诗人交流时的所闻所感。王阳明从官场不安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关注修身养性和尝试“格物”,追求自由与心灵解放,所以他早期书法风格略显自由潇洒,豪迈奔放,用笔严循右军法度,章法上比较工整。

d02b7a12b83bbb06033c040611a3cbb6  图2王守仁《和九柏老仙诗》(图片来源《王阳明法书集》)

王阳明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后世对他的书法也是公认的,所以才有了“建好行书”的说法,《和九柏老仙诗》是王阳明最早的书法作品,不过这首诗并没有收入《王阳明全集》,那时候王阳明已经三十多岁了,当时他被派去调查江北的情况,后来在九华山上游历。在这次旅行中,他找到了一位住在这里的道士蔡蓬头探索养生,王阳明做官两年,时常感到疲倦,他已经意识到,“文采并不能通达大道”,同时,他还研究了两年多的养生之道,经常在佛门和道家中寻找调理自己身体和缓解自己精神压力的办法。这是王阳明对自己思想体系的初步探索,这部著作是他最早的一部作品,与王阳明之后的著作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篇文章的字体比较小,笔划也比较含蓄。相较于后面那些作品的锋利,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隐隐透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味道,从这一点来看,这也是王阳明此时的心境所致。从字迹上来看,他继承了张弼的衣钵,也与之几分相似之处。

《象祠记》虽以纵势为主,间有横扁之态,笔画尤为粗重,细线极少,墨色浓郁,涨墨效果明显,使作品敦重雅气,有一种飘逸的感觉。字体的形状千变万化,斜靠分明,上下两个字的钩环相连,弯曲缠绕,这也说明了王阳明在书法的时对作品进行了安排和设计。他的笔法取法二王,但从字迹和布局来看,却又是借鉴了李东阳的风格。这也是王阳明书法艺术日趋成熟的一个迹象。从那以后,王阳明的书法风格以其豪放、洒脱为特征,而他的书法风格也在他的后来各种书法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81fcd8f0e1ee2d976e9327b863fc23de  图王阳明《象祠记》节选

2、中期风格:沉着豁达,端庄精妙

对王阳明中期书法风格的剖析,本文选择的时间范围是正德五年到正德十三年(1510-1518年),王守仁三十八岁到四十六岁间。王阳明在“心”方面已有一定的建树,讲学也使他获得了一定的声誉。王阳明自从被流放到贵州龙场之后,就已经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再加上他在战争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场一路高歌猛进,王守仁的心态也变得豁达起来,比起之前,他的书法更加的灵动。内容多以讲学稿札及行军所为诗文为主,笔多行草,楷体亦备。行书风格较为娴熟,沉着豁达;楷书写得工整而严密,用笔也是庄重而细腻,稳健而又刚劲,带着一种“颜精柳骨”的感觉。本文选择王阳明正德九年的《别妻侄诗》和他的《回军上杭诗》作为研究对象,做探索分析。

7f0e668a8e8d2989b8f3b772dc47418e  图片王守仁《别妻侄诗》轴

正德甲戌(1514年)是王阳明一生中很重要的一年,岁首,因祖母病重,请辞,未得准许。六月份,奉命察看福建叛乱,行到牛城,闻宸濠造反,于是又与吉安起义军交战。六月,取南昌,捕宸濠。九月,俘虏被送往南昌。在此期间,武宗皇帝南至维扬,王阳明十月份到南京,他在十一月份回到江西的。同年十月,王阳明为因妻侄游岳麓,阳明遂作此诗,

从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来看,王阳明当时的情绪比较低落,颇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这首诗没有收录在《王文成公全集》中。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笔力迅捷而不轻滑,笔力雄浑,让人有一种筋骨尽在其中的感觉。结字很紧凑,也很有气势,章法多变但又很和谐。轻重变化明显,端庄精妙,视觉效果极佳。

502b568690fed114abd8c1e55e037a30  图片王守仁《回军上杭诗》轴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四十六岁。他在正月到赣平叛,击溃了大帽山的守卫,并在象湖击毙了七千多人,漳南十余年贼寇,尽数剿灭。到了四月份,王阳明派兵上杭。因此,这首诗应是于四月完成的。三月未下雨,到了四月份,军队上杭,向行台祈求下雨。这张草书,气韵生动,收放自如,结字大开大合,笔法流畅,给人一种前呼后应、沉着豁达之感,乃上品之作。

2、后期风格:淳朴自由,人书俱老

选取正德十四到嘉靖七年(1519—1528)的作品,王守仁四十七岁到去世前一年所作。在镇压了宁王之乱后,王阳明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而被奸臣陷害,于是王阳明开始寄情山水,潜心修炼,最终领悟了“良知”这一理论。王阳明在寻求一种“良知”的过程中,他的书法风格变得更为质朴、雄浑、稳重,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随心所写,他已经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笔画成熟有力,结字修长,章法布局灵活,减少繁琐设计,人与书皆趋向和谐、淳朴、自由,可谓人书俱老。

d616759c8d6f394b26f7dd28ed8c9ec2  图片王守仁《楷书客座私祝册》

此幅作品结字严谨,苍劲有力,笔画刚劲挺拔。一字之间,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字迹严谨。一个字的笔画偶尔会有连带牵丝,在起笔和落笔的时候都会停顿,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却不会让人觉得突兀,简逸又不失法度,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王阳明的楷书,笔力雄浑,即有一种“颜”字的古拙厚重,又有一种“柳”字的清瘦劲挺。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王阳明淳朴洒脱,天真潇洒的性格特征。

8748395658bfe56fc1e770be9317dbda  图片王守仁《铜陵观铁船歌》卷,

这幅作品完成于正德十四年,是王阳明于铜陵献俘后,在回返的船上所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的感叹。这幅作品字迹很大,章法极富规律,每列三个字,并不显得拥挤,从这幅作品中,狭长的字体,更是彰显了不凡之处。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此幅有更多的飞白,很少有连带关系,单字行笔连贯,给人一种沉重而又沧桑的感觉,人书俱老。王阳明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情都倾注到了笔上,使得他的整个字充满了韵律,他的。的思想想完全想想完全侵入其中,没有任何的修饰,这就是他的“本然之心”的真正表现,也是他的心学思想与书法最好的融合。这就是王阳明的书法思想的最好的体现。

因为王阳明并没有将书法作为自己生命中的第一要务,所以他很少去探索自己的风格,他的结字、线条,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王阳明的书家之名,之所以没有得到后人的广泛认同,固然是因为王阳明的地位与地位,让他的书法变得黯淡无光,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偶有新意,但却并没有真正的超凡脱俗,也没有太多的独到之处,所以,他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从书法的造诣上来说,称他为大师,并不合适。但是毋庸置疑,他的心学思想和书法艺术的实践,对后来的书法家在创作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他对明朝中晚期的书法艺术变革潮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在思想上给予了很大的指导。

 第三章心学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一)王阳明的心学来源

心学”思想的出现,可以上溯至“会合朱陆”的元朝学派思想。朱学要追求“道问学”,陆学追求的是“尊德性”,而儒家则追求的是“以德为本”。朱子之言下学上达,象山之学在明心。两者俱弊,前碎片化,有破碎之敝,后专发明本心,流于过简之病[张瞳.“心学”思潮下的书画观念[D].江南大学,2019.],“朱学”的强势促进了心学的发展,心学是对“朱学”的一种反动,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受到新鲜事物的抨击。明心学之变,始于白沙,终于王阳明,以“阳明心学”为基础,建立起了明朝时期的心学的意识形态。然而,随着王学的传入,后来的门徒们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对阳明心学的内容进行了逐步的修改,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泰州学派”,从而导致了阳明心学的没落,“心学”传播的和内在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程朱理学的崩溃;因此,“泰州学派”的兴起,也就顺理成章了。随着各流派的不断发展,心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体系,比如王艮所领导的明代中期的“禅悦”,打破了的文人桎梏,带着一种反抗的精神,不是对自己的束缚,而是对自由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因此,明代“心学”发展历程中,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士大夫们内心的难解之情,给“心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契机,最大限度地继承了王阳明的思想。很显然,任何一种理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也是一种进步。

万历后,明朝的政治和社会又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开始衰落,进入晚明,朝廷已经解除了对王学的限制,心学于是开始了大范围的传播。但是,这并不能挽救已经变得越来越糟糕的政治局面。士大夫无仕途之路可行,功名”的传统路径对他们不再有影响,入仕做官也就不再是他们的梦想。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的放逐和解放,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的觉醒”,这些社会现象,为阳明心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使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段别具一格的、划时代的、独特的时期。

他以孟子的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心学体系,将象征的价值观,从外在的社会背景,回归到“人”本身,只有强大的精神,才能对抗未知的一切。

 3.1王阳明心学的体系

至于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的建立,则是在他完成学业后,“默坐澄心、致良知、终达圆熟化境三变”,这是他在前期努力和领悟中,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王阳明在认识到本源后,不断地去寻找和践行这种本源,是他通往圣人的道路。“默坐澄心”是观照自己内心的方式,“致良知”是明辨本心,提高修养的方法,“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自己和他的弟子所提出的一种实践的要求。这毫无疑问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精华所在,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对他的心学理论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和理解。

首先,在阳明心学中,“良知”就是它的主体,它曾经对“良知”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王守仁.王守仁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1.]”由此可见,良知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结合。王阳明良知认识源于儒学思想,与“孟子之道”一脉相传,既继承了孟子之道,又把“道”上升到本体的层面,善恶标准从外在客观的“天理”转向了人内在的“良知”,品德与修养成为判断的依据,“致良知”成为遵循天理的方法。

所谓的“默坐澄心”和“扫除涤荡”,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它只是一个修炼的开始,把自己的良知,用在一切事物上,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符合本心,符合自然的规律。所谓“良知”,其实就是体用无二,一念之差就是一种行为,而纠正这种行为的方法,就是从思维的源头开始,只有做到了正本清源,才不会走火入魔,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

明正德三年,王阳明应邀于贵阳学院演讲,第一次提出了“知行合一”四个字,同时人生也是对他人生经历的总结和认可。王阳明的理论绝不仅仅是“口、舌、视、闻”,而是教导人们时刻观察、实践,“知行合一,不可分离”,“知”的理解和“行”的运用,应该相统一。两者辨证融合,倡导为善去恶的知行合一论,不管是在矫正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教育人民注重道德实践等方面,都发挥出了杰出的作用,同时也为后世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引上,提供了一个方向。

 3.2王阳明心学思想下的书学思想

首先,以心学为背景的审美主体,王阳明对主观“心”的高度肯定,打破了先贤们对“理”的推崇和依赖,颠覆了先贤们的二元思维,使“心”成为美学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王阳明相信理存在于人的内心,心就是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把客观的伦理学,乃至知识的本源,都归结到了自己的内心,用美学的话来说,就是指“美的本原”,“良知不是外在的、客观的、遥远的抽象之道,而是人内在的、生机勃勃、永恒存在的良知。”[王莹.书由心学,书假道传[D].河南大学,2017]

其次,是个性化的美学准则。程朱理学相信,外在的道理和内在本心是两个东西,内心是感性的,是主体性的,它依赖于人的身体,而且还会被人的习惯所污染,所以它并非客观天理。但是王阳明却不同,他认为,人的本性和人的感情是无法分离的,不能分开进行探讨,把对理性的寻求,变成了对心灵的探寻,人的内心的感情和渴望被证实,人的本性也摆脱了理的约束,所以,人主观的美学标准,一定要和人内心深处的感情经历结合起来。强调和继承了个性化的美学准则。从美学创造角度看,由于人们对美学主体性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外界不变的“规范”的质疑,势必导致了个体创造性的苏醒,以及艺术形式的变化。心学把人心放在第一位,排除了外部客观标准的限制,主张人应该求理求知于本心,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所谓的真相和标尺。这打破了人们对先辈们所崇尚的美学的极端崇拜和死板的追求,而是以一种独立的思维和质疑的精神,来对美学的标准进行重新评判。在审美实践方面,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是一种最普通,最自然,最真实的感觉,此刻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和比较先贤们所制定的“道”“理”的标准,故应立马执行,将这运用到审美实践中,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的理念置于美学中,也是一种美教,他注重实践,把心中所想真正地转化为审美活动,把抽象的自然法则和实际的实际活动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对审美实践功能的认可和赞美。

王阳明认为书学中书法的美学判断来自于书法家的心灵,而不是一种以“道”之名制定的客观的外部法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能脱离人的感官而独立地生存,只有自己的心灵,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也是书法的灵感之源。所有的外物,都只是它本身的一种体现。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天理,能超越所有具体的艺术现象、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唯有人之本心,唯有抓住自己内在的生活主体,方可完全掌控自己的创造主体,方能真正把握住书法艺术的本质。

王阳明论读书时曾说:“读书要以自己的身心为中心,不要拘泥于文字。古人的话只是表达他对事物的向往,如果还不明确,就需要在良知上体会才能领悟”。[王守仁.王守仁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1.]先人所写的字,是先人之所思的体现,必然包含了先人对书法艺术的感受和体悟,符合另一个审美主体的心灵感受,而不能套用在其它审美主体的评判上。这就造成了对其他事物的过分膜拜,进而造成了对自己的主体性的压制与消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书法家的创作能力的下降。只有真正体会到前人所说的“体认本心”,方能放下所有,看清自己,将自己所思所想,尽数书写出来。在书学上,引入和探讨了“本心”这一概念,使得作家的主体思想对其创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灵性学说,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乐”的灵性体验,才能达到“致良知”的境界。把这个原则运用到书法上,我们就会发现,在书法艺术中,创作书法的最高标准并不是靠着先人的法帖,而是靠着自己的本能,靠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学经验。要写好字,首先要有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当他完全认识到自己的灵魂,消除了“心”和“手”隔阂,才能做到真正的写意。王阳明认为,书法如同他所见之物,不能离开自己的内心而独立生存,如果最后不能回到自己的内心,那么则其字便会丧失其魂,这也正是王阳明对“馆阁体”的批判。

王阳明在讨论“知”与“行”的关系时,提出了“知是行为之始”的观点;把这个理论放在书法艺术当中,个体内心深处的思维一定会给他的写作带来预见性的指引,而且,这个思想上的趋向还需要经过书法家的创造活动来实现,从而形成后来的创造活动和最终的艺术作品。书法实践,则是书法“知”从“虚”到“实”的过程。它是书法家个体意识的表达。只有将“知”融入到“行”之中,将书法的“手”和“笔”与书法的“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真知”。在写作的时候,需要两者的协调,以达到书家精神和思维的主宰,同时也要确保他的思维符合“良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表现出他的内心感情,从而让书法家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超越。

 第四章心学理论及书法实践对后世的影响

  (一)王阳明心学对同时代书家的影响

在对王阳明的评价中,徐渭评其“以人掩其书”,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作用,最早于徐渭的书学思想和艺术作品中被人所熟知。此后,明代晚期,受他影响的书法家数不胜数,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都是这一类书法家中的翘楚。最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徐渭,他开创了晚明书法变革先河。徐渭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深,不但在书法上有很大的建树,而且在绘画、诗词、文学等多个领域也有很大的成就,在多领域开创了一种新的风尚。这既与其自身的个性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又与其在王阳明之后所获得的直接而完整的心学传承有关。徐渭骨子里的叛逆和鲜明的性格,让他非常重视自己的艺术风格,“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身为一名书法家,如果总是被传统的规则所束缚,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书法家,如果他没有了自己的创造,那么他也就没有了书法的精髓。他在文集中批判赵孟頫对李北海的帖模仿,或许他的批评并不是针对赵孟頫本人,而是针对帖学的缺陷,他说受帖学思想的影响,书法已经丧失了生机,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世间无物非草书”,是徐渭对草书最高的赞誉,他说草书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心、手、笔三者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符合“天理”的表现。从徐渭的字迹来看,作品中蜿蜒曲折的线条,放荡不羁的结体,强烈的墨色对比,都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之前的作品不同,这是一种对内心放逸和癫狂的追求。如果这是出于对心的追求,那么徐渭所说的心,可能是指感性情感,而不是王学中指的心。

王铎是晚明书法中又一极具特色的书法家,其书法创作的思想根基,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密不可分。王铎的很多好友都信奉并传播着王阳明的心学,因此,王铎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这一哲学的影响。王阳明“”乐”乃心之根本,已成为王铎艺术创作的追求,并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他曾经说过:“人用思与无可用思。”,我们可以去了解书法的形态,也可以去了解前人的书法规律,但是却无法了解古人的内心。他在临《圣教序》时,用笔线条力可达到相同,到了后期,却故意把前人的字型进行变化,体现了在遵循法制的基础上,对个人思想的追求。王铎与徐渭一般,将草书视为诸种书法中最难练成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具艺术价值的一种,也是最能反映其”生活”境界的一种。王铎常以”龙”为例,以示其先贤书法之灵秀,生机勃勃。王铎在他的书评中,曾说过:“善使转”、“能转则不落野道”,这样的灵活性和连贯性只能通过“心”与“手”的结合来达到。王阳明的“心”论对王铎的书学思想和书学实践都有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学说的流传,对许多书家的哲学观、美术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明清之际,出现了“浪漫主义”的书风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在各领域进行广泛传播,才使心学在王阳明逝去之后,得以继续流传,并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与支持。

 (二)王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启示

1.书法实践上的启示中国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美学理念和创作法则,这套美学理念是书法艺术的根本,是不同层次、不同境界、不同修为、不同人生轨迹的书法家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是一种特殊的美学理念,它不仅包括“法”,还包括“道”。不得不说,“书道”的修炼,最重要的就是法度。王阳明《传习录》中说:“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王守仁.王守仁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1.]”学习书法,要先努力,应用所学知识,以前人作品为指导,熟练技巧,锻炼功夫。这是系统学习书法的第一步。然而,如果要寻求“书道”的最高境界,就必须认识到,“书道”乃是中国传统哲理中的“道”一词所统摄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书法,都是以这一词为中心的,所以,我们在追求书法艺术时,不能仅以书法艺术为中心,而应以修心为中心,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对天地万物的探索中去,让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与“道”相一致,就像王阳明所谓的“天理”,“良知”,只有如此,才能将心中的感情与手中的功夫融为一体,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去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也就是形式上的问题。

2.理论思想上的开拓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是在儒学的指引下进行的,但实际上是对儒学的一种超越和变革。再加上王阳明自己的生活经历,他的作品中,还夹杂着佛家和道家的理念。他以“心”为基础,坚持“知行合一”的思想,对后世的书法学习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直接指向人生的哲理,在他的指引下,书法创作要与自己的心境紧密相连,要知道,要想提高自己的技巧,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本心”,只有这样,自己的“心”才能更好地引导自己的书法实践,在自己的“作品”中,感悟和践行自己的“本心”。书法艺术之美,应该是书法家心灵明净的表现,也应该是书法家心灵境界的完美体现,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实际的实践,这就要求把本体和实践结合起来,使知识和行为在实际中得到统一。书法的美学经验必然要在美学实践中得到实现,而美学实践的过程必然要与书法家自身的精神境界相一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事上磨练”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做指引。

王阳明曾说过:“万化之根,归根结底是一颗心。”

人类的所有实践,都应当是为了复归主体的良知。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作品的真实意义应该是反映出书法家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并帮助书家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回归到最初的本真之心。如果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书法家不仅可以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不忘自己的初衷,而且还可以在构建思想境界和追求艺术理想上获得独到的领悟。

 结语

王阳明的人生是精彩的,他在哲学上的造诣,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军事,文学,政治,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运用,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由于王阳明在哲学上的成就太过显赫,以至于对他在书法上的贡献都被遮掩了起来,所以很少有人对王阳明在书法上的成就进行探讨,而他作为一名心学的开创者,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心学对他的书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王阳明生活在一个商品兴盛、资本经济萌发、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的时代。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寻求个性解放,从而产生了“心”的学说。王阳明主张“心为天理”、“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体性。因此正是这样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他的书学思想,突破了当时馆阁体的束缚。心学思想指导下的书学思想也影响了同时代书家徐渭开启了晚明变革书风,突破书法传统僵化的局面,王阳明心学思想和书学思想也在某些程度上对后世书家的理论及创作活动有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书法创作将个人情感和想法付诸实践指导创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仅在学习书法上,更是在网络环境如此嘈杂的今天,保持自己判断力,运用到人生中不随波逐流,时刻保持清醒理智。

 参考文献

[1]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人民出版社出,1982.6

[2]王莹.书由心学,书假道传[D].河南大学,2017

[3]王守仁.王守仁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1.

[4]计文渊.王阳明法书集[M].杭州:西冷印社,1996.7.

[5]张瞳.“心学”思潮下的书画观念[D].江南大学,2019.

[6]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版

[7]王守仁.传习录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2.

[4]陈荣捷.王守仁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5]邓艾民.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6]冯梦龙.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9.

[9]王世杰.A Garland of Chinese Calligraphy[M].香港出版社,1967.

[10]王阳明全集:年谱[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11]丛书集成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5]吴亚川.大儒心画[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阳明心学对书法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书法的影响_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3月2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3895.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3月22日
Next 2024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