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探究

摘要: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其气候宜人,人口众多,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我省不仅是一个农业大省,更是一个人口大省,目前农业供给与人们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问题不仅关乎经济发

  摘要: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其气候宜人,人口众多,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我省不仅是一个农业大省,更是一个人口大省,目前农业供给与人们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问题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因此,我省在既有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更需进一步的调整农业发展路径,不能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去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本文认真分析了能够推动我省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和相应的建议。面对这些形势和挑战,更要加大粮食主产区建设,重视科技和教育,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走一条具备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解决方案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探究

  前言

  人多地少本身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而河南情况更为突出,其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人口逐年地在增加,耕地面积却不断地减少,这就更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河南省积极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调整着生产结构,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我省的农业现代化本身起步就晚,在原本的传统的精细农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与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需求出现了不平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遭遇了不少瓶颈。河南省人地关系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8公顷,农业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粮食产量质量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等现象长期存在,并且困扰着我省现代农业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认真分析总结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展遇到的问题,有针对的提出解决措施,发掘现有以及潜在优势,突破发展障碍,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文主要对我省农业现代化的现阶段发展状况做一个详细的分析了解,找到发展障碍的突破点,发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支撑点,在正确认识我省农业现代化当前发展所遇到的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路径建议等。
  此次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在农业现代化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探究河南省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其实践意义主要是帮助了解我省农业现代化的现阶段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从而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研究中,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观点。其中,姜胜坤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组织创新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省情摆在面前,我们不可能走X、巴西等的现代农业路子,而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既不改变原来的家庭经营的体制,又可以形成一批龙头产业,从而带动农产品的区域格局、规模生产、市场经营、社会化的服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在一次记者访谈中提到,“农业是生产生命的行业,农业是稀缺资源的产业。耕地越来越少,水越来越缺,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饭要越来越好。稀缺资源一定需要有能力的人来经营,因此未来的农业不是粗放型的农业,而是聚集科技、人才等要素高度集成的农业,它需要新装备、新技术、新农民来进行。”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农业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把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由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支持农业发展,将现代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运用到农业上,建立一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农业生态平衡、高度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其内容是:(1)生产技术现代化。主要指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运用到育种、肥料、耕作栽培、饲料以及饲养繁殖上。(2)生产工具机械化。由机械动力取代人力畜力操作的农具,不再使用人工操作,大范围地使用机械操作。(3)生产方式现代化。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手段,建立合理农业生产结构,实施区域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销售等。

  (二)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现代化设施支持农业。现代农业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向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化升级,农业生产不再完全依赖自然,自然环境对农作物生产影响减小。
  (2)现代科技引领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科技在对农业增产中的作用,加大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力度。
  (3)农业经营市场化。根据市场化原则,实施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策略,农业产品向深层次加工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把适度规模经营制度引入农业生产,以商品市场为导向,增加农业收入。
  (4)农业保障服务社会化。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注重农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5)农业从事人员高素质化。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具有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以及懂得经营管理的人员从事农业组织生产活动。
  (6)农业生产产业化。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专业化、一体化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为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要坚持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珍惜生态资源,立足长远,合理利用好保护自然资源,走一条高品质、持续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二、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据统计,2014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02226.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54771.5亿元,农产品产量总和为60702.6万吨,粮食产量为55740.7万吨。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7549.11亿元,农业产值为4491.9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5772.30万吨。从2000年至2014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粮食产量连年增长,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更是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探究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省一向非常重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并取得较好的成就。截至2014年,河南省共有乡村从业人员4807万人,耕地面积为8140.7千公顷,农用机械总动力为11476.8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101.74千公顷,化肥施用量705.75万吨,农村用电量为313.23亿千瓦小时,农药施用量为12.99万吨,大中小型拖拉机共5645.17万台,配套农具760.6万台,节水灌溉机械21.3万套,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9332万台。为改善靠天吃饭的农业困境,我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至2014年年底,河南省大中小型水库总数为2648座,规模以上灌区渠道长度为2246公里,除涝治水方面,至2014年底,河南省除涝面积为2031.69千公顷,除涝比例达到93.3%,关于水土流失土地面积的综合治理面积为3314平方公里,堤防总长度为19351公里。近年来,河南省将县乡道路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的重点,对全省农村公路进行建设,力争村村通公路,截至现在,河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2233公里。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就突出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产业概念,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家庭经营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化生产,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1997年,河南省XX提出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要求2000年基本形成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2010年全面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近年来,我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多个商品粮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水产林产名优特产产品基地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成就。肉制品、面粉、调料、方便面、面制速冻品等产量大幅上涨,成为粮食加工转化大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连年增长。南街村、双汇、金丝猴、十三香等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三全、华英、思念等企业走出省外,畅销全国,并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四)非农产业发展迅速

  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801678万元,各行业总产值达184407742万元,总产值较上一年增长11.17%,是农业增加值的27%。

  (五)农业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收入结构明显变化

  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农民家庭营业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外出打工和经营收入等非农收入逐渐增长,农民的致富门路拓宽,农村封闭的局面被打破。表2反映了201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
  表2 2010年以来河南省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探究

  三、河南省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现代农业发展一直以来就颇受河南省委、省XX的高度重视,虽然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取得瞩目的成就以及面临一些难得的机遇和自身已有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1.人地关系趋紧,耕地存在大量浪费现象且生产规模小。据2010年统计,河南省共有土地面积167000平方公里,其中旱地耕地面积2817130公顷,水田耕地面积为757770公顷,粮食总产量为54371000吨,总人口数为940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038公顷,平均每人近半亩地。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业收入远低于打工收入,不少耕地荒废,而且在农村存在宅基地占用耕地现象,在耕地上建新房也成为农村常见现象,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我省人地关系越趋紧张。我省大部分地区仍然延续着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方式,土地经营碎片化,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再加上河南省务农人口较多,徒弟大规模经营流转存在诸多困难。
  2.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且可以依托的组织体系较少,区域性龙头产业较少以及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食品加工链短且粗,农民处于利益链条的底部,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应对天气变化,而且大多是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高,劳动力、土地、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快,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成常态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不少缺陷,农业科技成果普及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份额明显下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大量青年务工人员外出打工,留守农村务农的多是家中老人,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而且农村务农人员并不经常上网,即使上网也只是进行娱乐购物等,缺乏对于互联网信息的获取。
  5.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产品供应“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现象普遍,并且农业资源呈现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得土地恢复能力下降,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严重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的路径和对策分析

  (一)建设战略路径选择

  河南省要充分发挥主要农作物生产优势,大力增加现代工业装备与物质技术投入,探索形成质量优化、经济高效、资源合理利用和农牧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着力建设以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以规模化畜禽养殖为主的生产体系、以农畜产品转化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加快建设开放高效的现代农业。
  1.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我省人地关系紧张,单纯依靠土地平面拓展争取粮食增产已经变得很困难,而且农业用地在不断减少,农业资源的紧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供给能力,用以往的经验技术使得农业增产已经达到一个极点了,必须用高科技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尽一切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强基础性研究工程,例如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生物固氮等,并加大力度开发适合我省省情的农业技术,比如农业节水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等。
  2.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现代化建设
  对建设的基地进行保护和补贴,加大对农业投入和农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尤其关于抗旱抗灾工程的建设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农产品商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能力。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提高我省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模化,目前河南省传统农业经营根深蒂固,碎片化经营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理制度,完善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开发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进行产业扶持
  高度重视开发和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例如新郑大枣、中牟大蒜、焦作的四大怀药、驻马店南阳周口和商丘的芝麻、小磨香油以及信阳毛尖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同时也存在生产规模小,与市场供求不相匹配的缺陷。对于这类农产品,要把它们作为完整的产业链进行开发,实现扶大扶强的效果。
  5.继续往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向发展,优化农业结构
  要继续把粮食、油料等重要农产品往精深加工发展,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优势,以粮食深加工为重点,同时要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和巩固发展糖、茶等传统加工业发展。
  6.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各区域分工专业生产
  我省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平原地区可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以及棉花等,丘陵山区种植果树、茶树等作物,城郊地区进行花卉种植和乳制品的发展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
  7.进行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护及优化利用
  要坚持耕地保护政策,正确对待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并及时对耕地进行质量检测与评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有效治理耕地生态环境。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率。加大以节水为中心的大中型灌区改造力度,加强灌溉工具和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土资源配置合理,解决因水土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农业环境问题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

  1.加大农业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通过改善农田的土壤状况,运用农业生物技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中低产田的农作物产量;购置农机具以及先进的可作用于农田的机械设备来增加机耕面积和农机总动力;种植农田防护林改善农田环境等。另外,农业开发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项目推行标准,建设成能够顺应主导产业发的展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水利建设。
  2.增加农业公共物品投入
  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造成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的较为低下,减少了农民收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建立农业反哺机制,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保险方面的服务。重视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知识技能的提高、核心农户的培植等,加强国家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和农业生态建设,提供生态安全监测,农产品质量论证和监测等一系列服务。
  3.重视教育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一大障碍。因此,对农业从事者进行教育与培训是必然的。首先,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年农民身上,充分调动资源,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培训,并鼓励初高中生积极报考农业院校,使现有的传统型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其次,保障相应的农业现代化的教育和培训的资金投入,使得农业教育培训有序进行。
  4.强化科技支持作用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及科研中心,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要促进农业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加快粮食新品种选育、培育及推广,加大现有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
  5.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下,推进粮食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引领并推动发展农民合作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农户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落实各项政策补贴,促进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6.完善耕地保护政策
  我省应高度重视耕地保护,进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实施领导人问责制,明确各级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耕地数量、土地规划以及执行情况负责。此外,可进一步将农业相关补贴同耕地保护数量、质量优劣程度挂钩,刺激农民个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五、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省更要注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推广科学技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河南省经济水平迈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姜胜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J].民营科技,2010,(07):120
  [2]现代农业的河南路径[J].吉林农业,2017,(02):53-54.
  [3]魏国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J].种业导刊,2017,(02):5-7.
  [4]刘依杭.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势在必行[N].经济日报,2017-02-10(015).
  [5]吴海峰.河南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研究[J].开发研究,2017,(01):32-37
  [6]蒋和平、辛岭、尤飞等著.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4-89
  [7]胡廷积.河南农业发展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71-378
  [8]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路径[C].科学出版社,2013,27
  [9]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3-59
  [10]张晓山、宋洪远、李惠安.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41
  [11]李玉保.新农业新十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管理观察,2017,(08):32-3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22.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0月9日
Next 2019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