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各大企业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维护的工作。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帮助企业在对待员工关系上提出了更全面的建设性意见,与此同时,心理契约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如何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也成为当前各大企业领导人思索的问题。因此,深入剖析心理契约这一观念在高科技公司中的实用性极其重要。心理契约本质上所指代的是雇员与组织双方之间责任和义务的交换关系的感知和理解,在从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成了一个逐渐被提出的热点名次。本文将以高科技公司员工为例,深入剖析心理契约在企业中的主导性,挖掘出当前心理契约存在的意义和变化,为企业和个人找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战略。
关键词:心理契约;实用性;人力资源
1.心理契约概述
英国学者莱文森将心理契约这一观念定义为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与此同时,这一点在业内许多管理学家称之为“未书面化的契约”,X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对此正式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本质上心理契约有着一定的虚拟化色彩,它不像员工和组织签订的劳动合同那样,各项条款有着明确化的规定,心理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一种无形手段,以不成文的方式规定除正式合同之外的一些内容。本质上心理契约是隐藏在员工和企业之间无形的默契。最主要的说法就是,企业明确了解并尽可能帮助每位员工实现其个体需求和发展愿景;与此同时,员工也相信企业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并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2.以高科技企业为例展开案例分析
2.1高科技企业具体案例
作为一家五百强外资高科技公司,本公司在运营中就和员工达成了这项“无形的契约”,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彼此之间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上。在本公司,有一位员工A君,自毕业后便供职于本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他的工作作风可以说无可挑剔,同事和领导也对他的工作赞不绝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奋斗在科技研发的一线工作上,数十年如一日,正如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每一次表现不仅同事记在脑海里,领导也纷纷表示理解。
遇到大型的案件,还未等领导开口A君便主动请缨加班,当同事出于技术瓶颈期时他积极配合并且贡献计策,关于成本控制之类其他成员不愿意参与的项目也他乐此不疲的参加。一直以来,A君始终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同事心里最靠谱的同仁。
2.2深入剖析员工内在想法
得益于A君的优异表现,他的内在想法也成为了领导们听取意见的主导层面。在对待领导上,虽然A君没有刻意显露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依旧可以看出他的追求和向往。在对A君优异的工作态度行为进行了解后,企业也做出了一定的回应。后期的发展中,企业端开始逐渐将部分优势化向A君倾斜,这一点主要是除却薪酬结构中的技术发展机会,给予了A君技术发展和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A君一贯有之的学习作风同样没有让领导失望,在各项机会的加持下,A君也收获了新科技产品技术和奖项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便捷化的传递了个人家庭事务处理带来的归属感,并且增强了企业对个人的凝聚力。对于A君来说,或许他的表现是一种本能表现,但得益于这种优势才使得他被企业挖掘,态度永远是决定个人前行的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科技研发企业,是适用于当前各大企业公司的管理。
3.心理契约对于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应用
从A君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契约”在无形之中传达出的影响。在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用来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条约也日趋完善。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不再仅仅依靠管理者的决策来运作,而是对于员工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倾斜,单单依靠法律契约来挽留人才是不足够的,同时还应当在心理上对员工进行激励,让他像A君一样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的效益。
在上文的案例中,A君和企业本身实现了一种双赢的阶段。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心理的状态都是不断变化的,员工的需求也同样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这时企业就应当对之中变化对心理契约管理做出相应对改变,以便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在对员工进行无形契约的管理中,一定先要了解员工的特征,知道员工他们在工作中想什么,需求是什么。对他们本身对定位和价值一定要有着清晰的认知,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契约管理的有效运行,对他们的需求有着充分了解,有针对性的提出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才能收到实在效益。
综上所述,心理契约管理与员工激励是非常有联系的,两者本质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态度,对员工的激励有效,员工才能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同样是企业通过契约管理型到达到的目的。综合来说,心理契约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运转,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一种无形的牢固关系,更代表着企业运作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蒋艳新,周军,代传波,刘单.基于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组织管理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9):72-73.
[2]潘彦鑫.心理契约管理与员工激励[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8):134-135.
[3]魏萍,周爱保.心理契约研究述评[J].河西学院学报,2005(02):64-6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