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有效相关性研究

【摘要】 随着国内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且在安然事件引起XSOX法案的建立之后,国内上交所也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对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严格的管控,特别是对于盈余管理这一块的管理规范。本文首先从相关国内外的文献中寻找相关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摘要】随着国内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且在安然事件引起XSOX法案的建立之后,国内上交所也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对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严格的管控,特别是对于盈余管理这一块的管理规范。本文首先从相关国内外的文献中寻找相关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种观点:高效的内部控制对于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或无显著作用。因此,本文以2015年沪市A股制造业的671家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在建立了相关模型以及多元回归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有效抑制盈余管理。但现今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监管机构,存在着没有进行规模和行业的划分而作统一要求以及结合国情不够充分的问题。对此我们从监管机构以及企业自身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盈余管理;有效性;多元线性回归
  引言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或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增减酌量性费用。其中,酌量性费用是指开支水平可以由管理层决定的费用项目,如研发费用、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但这些费用开支通常面向未来,对公司当期的生产活动影响甚微。因此,酌量性费用很容易成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手段。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会通过增减当期的酌量性费用调节盈余,来实现盈余管理目标,并以此作为实现代理行为的主要手段来为个人谋取私利。因此探析如何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机制,自2001年X安然丑闻出现开始,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20世纪中后期,我国逐渐开始内控体系的建设,之后不断出台关于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标准,迄今为止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内部控制建设的日渐完善,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所抑制,这一问题了引发诸多学者们的关注。
  因此,众多学者针对此问题陆续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实证或理论研究,希望通过分析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盈余管理的行为有抑制作用,从而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更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方法。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表明二者是负相关关系,但也有少数人觉得并无显著影响。以此问题为焦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引起了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2001年末“安然事件”被曝光之后,X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会计xxxx丑闻也相继被曝光。XXX为此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以期重树投资者对X资本市场的信心。该法案通过强制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等内容,迫使内部控制处于公众监督之下。其次,它还加大了对公司xxxx等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迫使公司管理层不断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更为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这些措施有效重树了投资者对X资本市场的信心。
  JeffreyDoyle,WeiliGe,SarahMcVay(2006)对779家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小、盈利少、结构复杂以及增长速度过快等因素都会使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变得薄弱。且这些企业往往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来粉饰他们的账面,从而达到企业管理者获取利益的目的。
  HollisAshbaugh-Skaife,DanielW.Collins,WilliamR.KinneyJr.(2006)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入手,经研究发现如果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则会导致更高的信息风险,从而增加股权资本以及企业的资本。相反,如果通过激励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内控有效性,则可以有效的披露公司内部的不足,并且提高外部审计公司报告的质量。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和完善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设。首先,在借鉴X的经验的基础上,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才颁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同时披露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审计意见。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1年,多家公司响应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参与了资源披露内部控制的。在此之后,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内部控制指数对企业的影响

  张泽敏(2015)基于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将国内某省属国有企业全资子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内部控制的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两个方面,对HK公司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以下重大缺陷:缺乏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管理制度中存在香港和内地双重标准;公司组织架构不全面,对其下属公司管理不到位;采购业务存在坏账风险。由此得出结论,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存在实质性错误时,通常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应当及时进行分析和调整,以避免企业承担更高的风险。
  景静(2014)对于中国第一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否定意见——新华制药内控否定意见进行了研究。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和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的问题两个方面,探讨了新华制药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以及后果,并详细的介绍了新华制药对此的内部控制对策。这对于国内的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由此作者强调了内部审计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于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有深远的影响,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樊行健、肖红光(2014)认为对于内部控制的正确诠释,首先应正确认识与界定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这一概念中,“控制”是其内涵与实质,是企业内部各控制主体对控制客体的控制。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者和外部监管者博弈的必然结果,它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系统。并指出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不仅要继承与发扬我国历代内部控制研究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借鉴与吸收西方国家的科学方法。
  2. 盈余管理控制对企业的影响
  李明辉、杨鑫、刘力涵(2014)从真实盈余的动机、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三个方面出发,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真实盈余活动的主要动机大致为实现盈余目标,资本市场,政治成本,避税几个方面,这些都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而其中的法律政策、会计准则、审计质量的严格程度、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水平等,是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其带来的经济后果主要为未来业绩的上升或下降,融资成本的提高和市场价值的上升。
  乔莉楠、郭丽华(2014)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选择的影响及其抑制作用两个方面出发,指出了成本大小才是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的关键。企业与债权人的共同追求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真实活动盈余最终会以损害企业未来的盈余水平为前提来增加当期利润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建立顺畅的信息与沟通。更应设计一套标准化的内控披露系统来降低披露成本,从根源上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3.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理论
  袁敏(2012)以戴尔公司为研究对象,将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关联起来分析,通过对戴尔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管理层的评价以及审计师报告的研究,发现戴尔公司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导致了财务报表的重述。由此得出结论,内部环境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会最终导致重大的内部问题,而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能有效地使企业成长,这对于国内的公司有很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雷英、吴建友、孙红(2013)利用2010-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控制及盈余质量数据考察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即内部控制审计能否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研究显示,明显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盈余质量要高于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且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能显著提高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与公司的盈余质量正相关。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2013)以2008-2009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和审计师行业专长治理真是盈余管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抑制公司的应记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对真实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很小。但是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同时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所以公司的内部控制越好越有利于审计师行业专长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
  国内的资本市场规范化也在逐渐进行着,上交所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要求以及规范等方面得以体现。其引领业界的发展方向,促使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不断提高,以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为目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大量研究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促使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会计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下,传统的会计xxxx或操控应计利润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特定的盈余需要,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更隐蔽的方式对盈余进行操控–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管理层通常操控销售行为、生产成本以及酌量性费用等,用于满足自身利益。因为该种操控方式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而且风险相对较低,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青睐。然而,据李彬(2009)通过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对公司盈余进行操控虽然增加了当期盈余,但这往往会牺牲未来期间利益。相较于应计盈余,真实盈余往往会对公司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据此,为了避免上市公司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损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强有力的制度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约束,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便是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具有极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价值。

   二、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内部控制相关概念的界定

  国外较为经典的是ASB对内部控制的定义。1972年,X准则委员会(ASB)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该公告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X的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发布了一份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报告,COSO委员会在这份报告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是一个需要各个层面的相关者共同协作进行的工作,董事会、管理者、各个级别的职员应该共同努力,积极识别辨认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运转的潜在事项,在合理的管控能力之内对风险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盈余管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方面是X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最早出现且使用最普遍的方式。Dechow和Skinner(2000)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来扭曲或掩盖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企业会计信息在形成的过程中,公认会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管理人员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有选择的使用,而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则会带来不同的会计数据后果。由此这就给了企业管理层操纵报表利润的机会与空间。应计盈余管理的主要途径包括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费用计提的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对收入费用确认条件进行变革等。
  真实盈余管理则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或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增减酌量性费用。其中,酌量性费用是指开支水平可以由管理层决定费用的项目,如研发费用、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但这些费用开支通常面向未来,对公司当期的生产活动影响甚微。因此,酌量性费用很容易成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手段。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会通过增减当期的酌量性费用来调节盈余,以此实现盈余管理目标。

   (三)内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假设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的公司更有动机自愿向外界传递信号,且内部控制报告本身也有利于促进公司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与此同时,如果自愿披露了独立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正面报告意见,基本上可以表明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较高的综合质量,也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在自愿披露的制度下,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能存在自然选择现象,即使盈余管理程度低的公司也可能自愿选择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但在低质量内部控制下的盈余管理程度无法直接观察,也就无法在经验研究模型中进行控制。
  此外,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类。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手段、会计处理方法的方式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主要通过虚构交易活动,采用对交易的性质、时间和内容进行刻意筹划的方式进行。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具有较高的诉讼风险,并且受制于以前各期盈余管理的程度。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更大的空间,但它将直接导致现金流量的改变,造成对公司的实质性损害。由于法律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空间逐渐缩小,公司将更多地倾向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琼斯模型等为代表的传统度量方法,可以识别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但无法识别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及其构成。因此,深入探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降低上述两种类型的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是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话题。
  现今,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主要以两种结论为主:一是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无显著关系,另一种认为高效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尚未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将对此进一步研究,力求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结论。由此本文提出假设: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有效抑制盈余管理。

   三、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设计

   (一)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了Roychowdhury(2006)、Cohen等人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分别对于操控性现金流、操控性生产成本、酌量性费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建模计算。以此作为度量公司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酌量性费用操控的依据,从而进一步计算分析真实盈余管理的总额及程度。
   1.销售操控估计模型
  正常经营现金流的线性函数的两个参数: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去年增量:
  (CFO_(i,t))/A_(i,t-1)=α_11/A_(i,t-1)+α_2SALES_(i,t)/A_(i,t-1)+α_3(∆SALES_(i,t))/A_(i,t-1)+ε_(i,t)
  其中,CFO_(i,t)为i公司第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SALES_(i,t)为i公司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SALES_(i,t)为i公司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用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去期望经营现金流量,可以得到公司的操控性现金流量DCFO,在此,模型的残差便代表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DCFO_(i,t)。
   2.生产成本模型
  期望生产成本估计模型由Roychowdhury(2006)提出。由销售产品成本与存货变动之和得出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可以在本案例中预估为销售产品成本。模型中将正常生产成本看作是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线性函数。
  PROD_(i,t)/A_(i,t-1)=α_11/A_(i,t-1)+α_2SALES_(i,t)/A_(i,t-1)+α_3〖∆SALES〗_(i,t)/A_(i,t-1)+α_4(∆SALE_(i,t-1))/A_(i,t-1)+ε_(i,t)
  其中,PROD_(i,t)为i公司第t年的生产成本,即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之和,∆SALE_(i,t-1)为i公司第t-1年的销售收入变动。用公司实际的生产成本减去期望生产成本,可以得到公司的操控性生产成本DPROD_(i-t)。
   3.酌量性费用模型
  DISEXP_(i,t)/A=α_11/A+α_2SALES_(i,t-1)/A+ε_(i,t)
  其中,DISEXP_(i,t)为i公司第t年的酌量性费用,即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用公司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期望酌量性费用,可以得到公司的操控性酌量性费用DDISEXP_(i,t)。
   4.真实盈余管理总体衡量模型
  DREM_(i,t)=DPROD_(i,t)-DCFO_(i,t)-DDISEXP_(i,t)
   5.解释变量的度量
  此次研究中,解释变量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在方红星、金玉娜(2011)的研究中,除了内部控制鉴证,还有以下几个因素是比较关键的: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情况、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情况、外部审计师所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出具情况、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情况、重大整改措施在年度内采取情况、诉讼事项存在情况和四大会计事务所的检验通过情况等。上述的这些因素都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判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在仔细参考了上述的大部分因素,本文得出了度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必然因素。在建立回归模型时,为了防止EIC的取值与其他变量差异过大,将EIC进行标准化,得出ZEIC。最后在这个值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变量的具体解释及度量见表3.1。
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有效相关性研究

  (三)控制变量及度量

  在研究内部控制对于盈余管理的关系时,控制该公司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关键特征尤为重要。其中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经营复杂程度、财务状况、会计谨慎性、股权集中度、营业周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几点,就是对于这些方面具体的介绍和提炼。
   1.公司的规模(SIZE)
  公司规模的差异易导致内部控制效率发挥程度的不同。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公司的总体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由于大公司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因此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更不容易被察觉,机会也就想对而言更大一些。除此之外,规模越大的公司,负债比率也会相对而言更大一些,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就更大。
   2.销售的增长比率(GROWTH)
  以本年销售额与下年销售额的差值比上下年销售额所得,是评价公司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销售收入就会出现增长较少或负增长的状况。管理者为了改变现状,通常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
   3.销售收入的标准差(STDSALES)
  由企业前三年的营业收入占总资产比例的标准差所得,可以显著反映公司的经营波动性及发展情况。
   4.公司每股收益(EPS)
  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比率越高,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可用作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
   5.资产负债率(LEV)
  即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企业的债务一般都有约束条款的限制。然而,当企业债务临界上限时,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来避免违反契约。
   6.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值
  由于上市公司市价与账面价值的不一致性,管理者通常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来以此提高市价。
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有效相关性研究

  (四)研究模型的构建

  DREM_(i,t)=β_0+β_1ZEIC+β_2EPS+β_3SIZE+β_4GROWTH+β_5STDSALES+β_6LEV+β_7B/M+ε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即假设

  由本文第二部分理论分析可知,现今有关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两大观点:(1)良好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真是盈余管理。(2)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并无显著联系。因此,本文打算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来对这两个结论加以验证。由此选取了2015年上海制造业中,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671家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同时考虑了以下几点必要因素:(1)剔除非ST公司(2)剔除数据存在缺失的公司(3)剔除上年数据不完整的公司(DREM的计算需要上年数据);在剔除不合格的数据之后,得到了421家公司作为观测对象。本文将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模型,以及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关系。且本文提出假设: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阶段,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
  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国泰安,巨潮资讯网,RESSET等金融研究数据库。通过手工整理,以及运用SPSS,EXCEL处理得到。

   (二)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本文以内部控制的高低为依据,将数据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ZEIC为EIC的标准化值,均值为0。在选定的421家样本公司中,ZEIC大于0的有289家,ZEIC小于0的有132家,分别占68.64%和31.35%。总体而言,大部分公司都在均值以上。由此说明,现今的公司大都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两组对应变量的均值以及平均值比较的T检验结果见表4.1。
  根据表4.1的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结果,内部控制较低的一组DREM的均值为0.1163,内部控制较高的一组DREM的均值为0.4123,T检验值为2.168,在5%的水平显著。由此可见,在内部控制低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现象较为严重,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的发生。
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有效相关性研究

  (三)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文对样本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2。
  根据表4.2全样本检验结果,DREM与ZEIC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6,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预期结果大致相同。从DREM的影响因素来看,EPS、SIZE、LEV、B/M、GROWTH、ZEIC均与DREM相关,这也说明了选择这些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SIZE与DREM显著负相关,表明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者反而更有盈余管理的机会和动机。STDSALES与DREM负相关,可见公司经营的波动性越大,盈余管理的行为愈发严重。GROWTH与DREM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销售收入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公司为了在财务报表能够显示出更好的业绩,从而采取了真实盈余管理。但由于DREM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虽然LEV、B/M皆与DREM正相关,却并无显著的关系。
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有效相关性研究

   (一)回归分析

  根据假设所进行的多元回归的结果见表4.3,可见该模型R^2为14.5%,在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在控制了其他影响DREM的因素以后,ZEIC的系数为-0.241,即内部控制有效,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低,t值为-2.209,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总体上验证了最初的假设。由此可见,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之下,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有效相关性研究

   五、现阶段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一)现阶段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SOX法案之后,国内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来越加以重视。在我国监管机构和广大国内企业的不断改革下,内部控制的推进工作也有了不断的改善,许多企业已经建立起符合企业经营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机制。这样就能够在绝大多数的经营活动中对可以预期的风险和漏洞进行有效的提前防范。但同时,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的企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监管机构没有进行规模和行业的划分而作统一要求
  在现有监管机构的管理中,监管机构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作出了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要求,却忽视了不同企业由于规模、效益等差异而导致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很多现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形同虚设,只为了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而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切实需求,仅仅是按照监管机制建立起来的一套内部控制形式体系,并没有发挥真正内部控制的作用。
  2.监管机构在做统一要求时并没有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我国参照国外的COSO以及ERM为基本框架所设计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于2011年正式在国内外同时实施,这两部规范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形成与基础。然而由于是参照国外而制定的规范,并没有与我国实际国情结合,导致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和成熟举步维艰。

   (二)针对现阶段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建议

  我国内部控制起步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应当从多个方面考虑,各个相关部门也应当加以重视,力争尽快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
   1.监管机构
  (1)处理好内部控制的技术性与社会性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活动,究其本质,是管理行为规范体系。人的行为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而内部控制所规范的对象是由单个或多个人为对象组成的,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而内部控制规范,是一个技术性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我国近年来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没有按照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对于这一点,在往后的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时,应当切实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
  (2)强制企业制定内部控制规范
  XX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来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但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这些要求往往需要靠强制性才能得以实施。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由于监管机构的政策并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但更多企业没有按照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是因为还暂未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由此,监管机构需要通过一些强制手段,比如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得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证,促使企业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3)相关政策应当区分行业与规模进行要求
  现有XX监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采用了统一化的模式,忽视了不同企业由于规模、效益等差异而导致的承受能力不同。盲目的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使一些规模较小、接受能力较差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所以很多现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形同虚设,只为了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而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切实需求,仅仅是按照监管机制建立起来的一套内部控制形式体系,并没有发挥真正内部控制的作用,但是并不一定真正合乎企业实际,因而也就不能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监管机构在进行政策推广时,应当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批次有重点地进行政策推广,真正帮助企业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2.企业自身
  (1)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于近几年才开始推广,很多企业大都不够重视,并且内部控制的建设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全体员工关于进行内部控制重要性的相关教育工作,让企业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建设。同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本身就要求企业各个层面、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因此树立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概念,并且把它贯彻到全体员工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得到真正的落实。
  (2)采用股权激励政策
  高管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通过将股份适当分给企业的员工以及高管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推进企业成员的持股率有利于提高企业高级管理者的责任心,同时还可以调动他们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用更大的热情去推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3.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内控信息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企业必然希望披露出的财务信息能够反映自己企业的良好发展,从而引发盈余管理行为,而在内控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盈余管理是否能被有效的遏制,本文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借鉴了Roychowdhury(2006)、Cohen等人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分别对于操控性现金流、操控性生产成本、酌量性费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建模计算。以内部控制的高低为依据,将数据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ZEIC为EIC的标准化值,均值为0。在选定的421家样本公司中,ZEIC大于0的有289家,ZEIC小于0的有132家,分别占68.64%和31.35%。总体而言,大部分公司都在均值以上。实证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可见随着相关制度和准则的建立和细化,而不是进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让企业内部人员的责任感愈发增加,在进行财务报告的时候选择使用真实有效的数据反映盈余价值信息,避免盈余管理行为。希望这篇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市场现状,不断完善加强内控建设,引导企业避免盈余管理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从而反映出盈余的真实性和价值相关性。
  本文加入了Pearson相关性检验,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但由于内控是否有效缺乏统一标准,且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模糊。希望后续有学者相继投入研究,能够不断完善变量定义,建立最优的模型,使得关于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研究更加规范。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23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0月14日
Next 2019年10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