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xxxx用市场经济体制再造了中国的新面貌,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和xxxx的政治手段有关。通过学习研究相关理论著作,本文从改革开放与新权威主义的关系得出: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得益于新权威主义的实施。从新权威主义的来源,阐释了新权威主义浴火而生的历史背景是百年历史中保守派和激进派的改革失败总结,而在改革开放中,xxxx用巧妙的政治智慧平衡了左右派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新权威主义政治思想,新权威主义中包含了传统文化成分中的常识理性和中道理性。本文认为,xxxx新权威主义的成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xxxx的成功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新权威主义的成功;新权威主义的成功就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道理性和常识理性。
关键词:新权威主义;左右派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理性;常识理性
前言
世界潮流,起起落落,向来是顺之则昌平,逆之则败亡,而广义的人类历史也正是在不厌其烦地向世人讲述这样的事实。如果我们把时间折叠回去,冲破时空的藩篱去回忆前苏联的覆灭,不禁会向俄罗斯的一些政治家那样慨然长叹,一个可惜了的帝国陨落于一场场戏剧性的改革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苏联的大旗在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中缓缓落下,一个伟大的时代就此结束。苏联的结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实力衰微,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对中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启发了中国改革不应从政治体制开始。另外,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自救的历史,在不间断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民族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怀疑否定态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巨大的改革成就,根据有关学者深刻研究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新权威主义的成功。而在新权威主义的底色成分中,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识理性和中道理性思想,这一理论性的发现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新权威主义,也让我再次摆正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态度。就改革开放来说,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是否成功,都遵循着这样一条定律:人民群众是否感受到了改革的效果与成就,而这些又具体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不是明显改善和提高,精神生活方面有没有愈加富足。以此为准,我国至1978年经济改革至今快40年时间,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全国人民群众有目共睹,这都得益于新权威主义的实施。
一、改革开的成就与新权威主义的关系
(一)经济奇迹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度被称作中国奇迹,从一穷二白的境地发展到当下水平也不枉经济奇迹的殊荣。改革开放如同一阵春风,中国正是伴随着这徐徐春风走进XXX。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与中国重视经济相比,苏联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重心都放在政治改革上,强调政治意识形态,从而忽略了经济对于国民发展的重要性,使得整个苏联意识形态混乱,最终苏联变俄罗斯。中国汲取了苏联改革的失败教训,不搞政治改革,先发展经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xxxx以小小身体潜藏的巨人能力,扭转了中国这列满目苍夷的火车并指明了发展道路。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到四个经济特区再到上海浦东,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路线,这张巨大的发展网络成就了中国强大的梦想。中国用实践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并无不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创造了深圳速度,小渔村变大都市,浅滩变高楼大厦,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再是诗句意象。我们也能从数据上看到很多的事实变化:
中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2004年中国公路长达3万公里,比排世界第三的加拿大还要多出近一倍,而2007年新修公路8800公里,是中国新修公路最多的一年。铁路从1978年的5.17万公里到2007年已是8万公里,上升54.7%。航空周转量从1978年的2.98亿吨公里到2010年已为538亿吨公里。就水运能力来看,改革开放前仅为1600万载吨重,2010年已达64亿载重吨,不论运力规模还是运量都是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中国用数十年的艰苦闯进世贸组织,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勇于去挑战,从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弱国家到超越日本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都是写入史册的事实。
现在中国已经更上一层进入了高铁时代,“八横八纵”高铁路线紧紧将中国各个省市联系在一起,“两把弓箭,一簇火箭”不仅让天堑变通途,也在时间上压缩了各个省份的时空距离,让任何一个地域都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此外,中国的高铁不仅福泽本国,也在其他国家矫健如飞,用速度与科技的结合符号为强大的中国实力。作为生活在当下的青年,我更想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使金钱数字化,网购使生活简便化,旅游也变成一种常态,特别是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尤为热闹,在边远的中国山区也开始依据独特的自然资源大量开发景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智能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的时代,更毫不吝啬的开拓“一带一路”顺风车,不仅仅是重温汉唐盛梦,重回大明之风,也是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欢迎世界乘搭中国的顺风车。
(二)思想重新回到事实求是
为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重回实事求是经济腾飞的前提。从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xxxx摘下社会主义的牌子换掉资本主义的指路牌,摸着石头过河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结合保守派打击激进的自由派,使得自由派在80年代末期被边缘化。当保守派失去了自由派这个对立面的时候,又不失时机的摆脱保守派阵营,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又使得保守派边缘化。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承诺中国的未来,让中国人不再纠结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是一鼓作气发展经济,建设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面对十年文革浩劫,他没有逃避而是敢于直面党在领导中所犯的错,坦言文革不全是坏事,至少通过文革的错误让中国人真正尝到了一味追求阶级斗争的苦果,认识到中国发展中的弊端,从而总结出“发展才是硬道里”的箴言。看到苏联从政治改革入手带来的失败经验,中国才会走上一条正确的新权威主义道路。也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中得出经济上的滑铁卢或许可以承受,那不过是贫穷,然而国家改名换姓才是不可承受的败北之痛。所以,正是由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而不是以姓资姓社为检验标准,才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三)全方位的外交成就
中国的外交是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发展的,“一边倒”外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国力弱。追溯时间回到建国时期,国家地位得不到西方承认,中国的外交成果是由以周恩来为外交部长,在我们熟知的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一系列地区性会议上争取来的。从“一边倒”到万隆精神,再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都是属于文革以前的繁荣。中国的外交热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众所周知,1972年中国获得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存在。
xxxx上台之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成就已不仅是和某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表面成功,而是开始通过谈判收复当年清XX租借割让的澳门、香港,以及有待解放的战争孤儿X。“一国两制”是xxxx为解放X而制定的方针,却最早实现于香港和澳门,这一伟大的突破性思维打破了中国人固定的思想,也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和领土纠纷提供了一种中国式折中方法。xxxx就是一个强人,面对具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惧对方的强势和国力压迫,不卑不亢,与之唇枪舌剑抱寸土不让之心。终于,中国于1997年和1999年重新获得了对香港、澳门的领土主权。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崛起,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在整个国际上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就。
(四)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近40年取得的瞩目成就得益于xxxx的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更是开创了一种有助于国家发展的政治理论——新权威主义。中国的新权威主义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根据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不可能同步,故先发展经济,在实现政治现代化;第二,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经济现代化必须在集权条件下才能完成;第三,当前中国在政治领域内的改革不是全面推进政治民主化,而是实行集权制和政治垄断;第四,新权威主义强调的不是政体而是领袖,一个伟大领袖和一个默契的决策集团;第五,强力推进市场化和私有财产制度,壮大中产阶级,而后新权威主义结束,让位于民主政治。新权威主义能够适应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功不可没。本文基本同意相关学者这一观点,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学习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只经济、思想和外交方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前提首先是有统一的思想准则,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昂首阔步于世界的底气;其次是不断崛起的经济实力;最后,国家主权的完整不仅是国民尊严,民族完整、团圆繁荣背景下中国的复兴强大才有意义。
二、新权威主义的来源及其表现
(一)新权威主义是百年历史的总结
新权威主义是后全能国家发展经济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现代型政治思维,也是在中国百年屈辱历史背景下不断改革失败的最佳选择。简单来说,即在特殊国情改革背景下形成并采取的强人政治手段,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中,改革者必须掌握国家大权,具有尚变思想,能够审时度势之人,最好是一个顽强的元老派。新权威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并非空穴来风,在我看来是中国百年以来保守派和激进派改革失败后的济国之法。然而,本文所说的保守派和激进派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界定。
1.保守派的改革失败
洋务运动相对于维新变法显得有些保守,但是最后失败了。鸦片战争的巨大赔款,《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元气大伤,中国的软弱和腐败让世界诸国皆想来中国分一杯羹。《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美梦,使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先是学习英国,后来看到日本在X压迫中迅速崛起之时,又转而学习日本。而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成果主要成果以洋务运动为代表,在当时确实取得了巨大成果,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张之洞的江南船政局等等一系列部门工厂,渐入佳境的洋务改革也得到了来中国的日本人的赞叹,还认为中国将会很快超过日本。然而,1895年一场甲午中日战争彻底打破了清XX自上而下改革达到富强的迷梦,这一场自救的洋务运动最终还是破产了。战争是国力强弱的角逐,同时也是两国政治力量的双杠,清XX的腐败已经病入膏肓,而日本那时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镇远舰的沉没标志着中国清XX保守派自上而下的改革彻底破产。中日海战之后,《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之重。保守派希望通过改革自救的方案也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2.激进派的改革失败
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就表现得很激进,却依然以失败告终。保守派的改革以中日甲午海战宣告失败,从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掀起了广大青年对清XX的激愤之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年轻士君子们要求清XX进行变革,上书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本文认为,洋务运动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到甲午战争也有三十余年,公车上书却要求清XX变革学习西方,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一场XX改革,并没有深入民间。不然康有为等人也不会不负责任的否定保守派的一切苦心,他们主张的维新变法从一开始就受到保守派的排挤施压。
与此同时,光绪帝被同为年轻人的激情所打动,举世瞩目的戊戌变法由此开始,激进的维新派自信的以为只要政治体制改变,中国便能变成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强国。维新不过百日,光绪帝就颁布了300多道圣旨进行全方面改革,由于激进派的胃口过大,无一避免的触及了包括慈禧太后在内的保守派的利益,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一群空有一腔热血的青年的强国梦注定会夭折。保守派的严复批评康有为的过激变革思想,称其“上负其君,下累其友。”光绪帝彻底丧失了君权被囚,戊戌六君子的热血雨过之后也就不留痕迹,激进派的改革在中国也宣告失败。
3.新权威主义浴火而生
保守派和激进派的改革都以失败告终,1900年八国联军事变爆发后,清XX不得不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是保守派和激进派共同进行的一次改革,但是最后也同样以失败告终。1901年清末新政企图历史眷顾,可以侥幸成功,清XX希望通过在军事、政治、法制等一系列变革来迎合适应时代变化,还废除了中国千年仕官选举的科举制度。可惜,历史的机遇不容重复,清末新政为时已晚。辛亥革命于1912年推翻并结束了大清王朝对中原汉族长达三百余年的统治,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新一轮局面。几次改革的失败呼唤着一种新的理念出世,这也道出了在两派的联合改革中新权威主义萌芽的诞生。
四分五裂的中国满目苍夷、生灵涂炭,为挽救民族,留学于西方各国的学子都带回了不同的思想。也是同一时间,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丧失一种从未有过的绝望与厌恶,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追崇西方文化。尽管中国对西方文明表现得如此虔诚,却也没有找到一套符合中国集体心理的新思想指导。直到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中国的抗争史才有了渺茫希望的亮光。史实显示,保守派和激进派的改革都失败了,不成熟的辛亥革命和宪政运动也如一场毛毛小雨,未能使干旱已久的中国尝到甘露福泽。正是在保守派和激进派分别改革与联合改革都失败的历史背景下,新权威主义浴火重生,走出一条具有两种改革中的优良思想的政治思想道路,从而使中国在新权威主义政体的背景下取得全方位的发展成就。从反面论证,中国之所以多次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实施新权威主义。
(二)表现
1.左、右派思想的偏执
左派即是坚持中国应该走公平道路,并且认为当下中国的经济改革是资本主义的老一套,反对全球化和世贸组织,反对政治权势,反对改革开放,有的甚至赞赏十年文革浩劫,为了实现民主理想,不惜前事之鉴再来一次xxxx,将十年浩劫浪漫化。萧功秦认为左派主要强调的是中国xxxx在中国执政的合法性,因为共产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左派有一种很深的底层情结,比较关注重视国家对各个阶级的公平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与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是一大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资源分布不均,金钱万能问行社会。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问题也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自然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污染,生态毁坏,中国只顾发展经济,而没有顾及到底层人民的社会公平。
右派是指比较保守的一个思想流派,主要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强大,国民富强,认为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体制都能够符合适宜的“黄袍加身”于中国社会。他们过于追捧西方的文化价值,当看到中国因改革开放而问题重重时,就热衷于移民,以此和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决裂。右派是较为支持改革开放的,主要代表的是上层人民的利益诉求,同时容易利用普遍大众的爱国心理煽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把中国出现的社会问题归结于没有完整的学习西方的选举制度和理念,并且认为有一套适用于中西方的普世价值。
左右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偏执于一端,并不具有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指引性。
2.xxxx对左右派的态度
xxxx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待左右派的立场十分明确,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调和两派矛盾的中间派,在此立场上全心全意为改革开放谋大计,无心偏向左右派任何一个阵营。本文认为,xxxx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首先,特殊国情背景下,疯狂的资产阶级斗争使得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加深,在面对新一轮全球经济扩张的时候,中国必须抓住此次机遇,勇敢去迎接全球化。但是基于当时的中国情况,“两个凡是”方针仍在荼毒人们的思想,政治革命使得中国人丧失正常理智,把共产主义臆想得过于浪漫化,精神化。其次,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得群众基础者改革往往事倍功半。自xxxx执政以来,就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发展,论证了xxxx思想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意义在于,从“凡是派”中夺得了话语权。并承诺中共在放弃乌托邦那样的平均主义的同时坚信,只要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与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xxxx就始终具有领导全国人民的执政地位。最后,xxxx自身的政治魅力以及思想上的尚新性。在执政过程中,他机智地将人格魅力转化为权威政治,并且能够平心静气地对待左右两派在言论思想上争锋相对的状态。虽是联合其中一派边缘化另一派,但也不能否认xxxx在对待左右派的宽容态度,不偏激,不激进,而是采取较为温和的手段祛除阻碍,也体现了xxxx在看待世界时局的博大胸襟。
1992年“南方谈话”创造性地提出不管姓资姓社,发展经济才是第一大事。南方谈话后刺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点线面的经济开发规划,中国人从计划经济的单位所有制与户口制的格局中解放出来,在市场经济下形成一个个自主的利益主体。同时,因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形成,中国也逐渐在这个时候告别了“安分敬制”的千年结构,这种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活力使中国获得了新的活力。在保证政治稳定的同时,优先发展经济,平衡各方思想势力,特别是“南方谈话”之后形成的后全能主义政治让中国在这用开明专制中运用国家权力,运筹帷幄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漂亮的崛起机会。
由此可见,正是xxxx对左右派不偏不倚的态度为改革开放避免了陷入思想争端的漩涡,从而为改革开放赢得了一个自由的天地。而在左右派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中,新权威主义也不断强化在改革开放和中国政治中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底色的分析
新权威主义在中国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中最为明显的主要是中道理性和常识理性。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近代,中国命运多舛,被压迫、分割、掠夺,民不聊生。但是,在这一段用屈辱写成的百年血泪史中,中国人学会了常识思考,通过学习西方政治文明,也充分展示出了华夏民族的特征性,即有用的实践才是真是的法宝。中国人内心根深蒂固的中道思想也在xxxx的权威政治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和指导性。
(一)常识理性
实用理性最早由李泽厚提出,但是我们认为常识理性更为合适。李泽厚认为孔子在中国建立了心理结构的文化,而构成这种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是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四要素,这些要素的整体特征就是实践理性,这种理性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常识理性的态度构成了儒学甚至中国整个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民族特征。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有着一种从巫术宗教中脱身出来的执着与现实人生的常识理性,通俗来说,就是把理性贯彻引导于世俗生活,道德伦理生活,政治观念中那些不抽象的玄思,这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无神论和怀疑论世界观以及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常识理性是潜伏在人内心的一种后知后觉般的自我批判能量,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正是因为在祖祖辈辈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中,对于认识社会或是新事物,往往很能接受前人的经验,当然,也热衷于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知识的真正意义。常识理性让中国认识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例如,“格物致知”。而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也是一种岁月积淀且融于生活的常识理性。
在“大跃进”时期,中国人为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浮夸风、高标准,违背现实浮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同样,在文革中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追求绝对的社会公平主义。这些都严重违背了常识,结果也没有使中国脱离贫困。而xxxx是一个具有常识理性的人,他实事求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理论,就是常识理性在他所实行的改革开放中的表现。
xxxx实行改革开放后,在中国逐渐形成的一种尊重多元又具有强大社会整合能力的新权威体制也随之而来,在经历文革之后,常识理性也在中国人心中逐渐觉醒。人们开始清算过去,疯狂的十年文革,阶级斗争的十年并没有使中国进入到梦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离目标越来越远,文革热血错付革命理想。而改革开放不过几年时间,就使得小渔村变成了奇迹,照此方向,才是追求共产主义最好的方式。所以,正是因为xxxx坚持实施新权威主义,改革开放才取得成功。
(二)中道理性
中道理性源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在新权威主义成分中也体现了它独特的政治价值。中庸思想来自儒家《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生活乃至思想的方方面面,例如皆大欢喜一向是中国人对生活对艺术的追求,这一点也可以从古代文化艺术中窥见,悲剧《梁祝》《牡丹亭》等故事虽然结局非常凄美,作者都会通过阴间团圆的美好希望来满足中国人普遍能够接受的思想平衡需求。新权威主义的强人政治色彩让人们不禁思想起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进而担心权威政治成为个人私权的温床,让好不容易当家作主的中国人再回到封建压迫的旧时代。所以左右派的焦灼和野心只是时代的条件反射,因此萧功秦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xxxx选择用中道理性来平衡两方情绪,不仅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一种儒家中道思想。
改革开放开始之初,左右派的言论及其做法都对中国社会造成一系列不小的影响。xxxx的改革开放秉持的正是中道理性,希望用经验和试错勇气来渐进实现现代化并走向民主,至于左右两种激进主义,xxxx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神魔混杂的,不需着急清理,渐进边缘化才是最好的方法。萧功秦把这种渐进的温和姿态看作务实的中道理性主义,所以,改革者对左右两派极尽耐心,就像是一个家庭有两个性格对立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家庭不能偏向任何一方,要选择宽容的相信,好的制度都是在旧制度当中产生的,而这个好制度的生长过程和旧制度的脱落只能是渐进生长的过程,更要最大化在两者之间做到“两权相害取其轻”。与此同时,中国长期被西方进行经济封锁,对于市场经济毫无经验可言,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用一种务实的理性渐进式的一点一步试错性发展经济,寻找一种尽可能科学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改革者最明智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本文基本同意萧功秦论证xxxx的权威政治就是一种超越左右之争的政治实践,而xxxx在改革开放当中所提出部分思想也正是基于生活实践理性之上的理性经验。他和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正式决裂,摆脱了马克思主义教条,第一次在中国xxxx革命文化中与建构理性主义传统做了分割,进而回到了务实的常识理性的道路上来。在经济改革中,他通过小步走、稳步走、不停步的方式,逐渐实现了我们经济富强的目标。这种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的经验主义思维,看成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而改革者持守中道理性主义,不堕极端,这也是君子的治学论政之道。
综上所述,中国的权威政治化生于纷繁思想潮流的历史背景中,百年之间,来到中国的西方思潮有很多,但是都不能拯救中国于被欺辱的桎梏。士大夫的民族尊严被揉碎之时,奋起激情的改革运动也不得历史眷顾,历史只选择主动的强者。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正是晚清以来的种种失败的经验,加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中国才真正在马克思主义星星之火的希望下燎原中国大地。
结语
常识理性判断使xxxx认识到民族发展问题的所在,中道理性使他在对待各个思想流派的争议时,不偏袒、不直面左右派的激进思想,而是用曲折的方式解决问题,用经济发展成果安抚民众疑惑,用科学发展理论降低社会舆论。这就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色成分的新权威主义。本文认为,权威政治在帮助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另外,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我们曾经一味怀疑中华文化对于中国发展的作用,甚至表现得很不自信,在中西方文化中不自觉的推崇西方文明。这是民族之痛,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通过分析学习萧功秦及其他人对新权威主义的研究,我们在权威政体中找到了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善于借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一定能够找到与当今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文化底色,这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立诚.《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M].东方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2]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如何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局>出版发行暨座谈发言摘要》[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11月
[6]潘建雷张英姬.传统文化:百年历程与现代价值[J].新视野
[7]杨汉池.评李泽厚同志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J].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底4期
[8]萧功秦.从百年变革看中国新权威主义改革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7月第4期
[9]徐勇.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及转变[J].决策咨询2003年9月
[10]王翠云.近30年来关于“新权威主义”思潮的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年06期
[11]孙国.《试论当代中国的“中道理性”之道——从萧功秦和姚中秋的相关论说谈起》[J].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200433
[12]费路发言摘要.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比较[J].政治研究1988年03期
[13]田马爽.新权威主义视角的晚清中国宪政变革研究[J].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14]陈智愚.新权威主义在中国是否可行[J].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五期
[15]何星亮.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6]赵东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述略[J].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17]居森林.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评李泽厚《历史本体论》[J].长江论坛2003.4期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