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经济学者们围绕商业银行相关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展开了不懈的探索并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文献。本综述将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进行阐述,分析现有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Holmstrom(1979)指出了道德风险和行为可观察性之间的关系。Stiglitz和Weiss(1981)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问题。Gale、Hellwig和Bester(1985)也研究了道德风险问题。Innes(1987)应用微观经济模型讨论了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Horowitz(1999)用半参数统计法研究了道德风险问题。
Stiglitz和Weiss(1981)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Williamson(1986)证明了可能存在一个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贷款利率,将导致市场过度需求和信贷配给。他还从监督成本(monitoringcost)的角度对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给予了进一步的论证。AnthoySaunders(1987)曾专门对信贷配给机制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对银行和企业之间最优合同问题,Hart和Moore研究认为最优合同是标准合同,即银行和企业约定,银行收取固定的报酬,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将获得企业所有的现金流。因为高债务的企业对后投资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因此其难于筹集资金,在企业负债和权益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结构安排。Cosci(1993)在Stiglitz、Weiss和Williamson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借贷合约的最优安排的综合理论模型。Townse(1979)、Gale和Hellwig(1985)研究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问题,认为有效的满足激励相容的债务合约是一个标准债务合同。Innes(1987)证明最优合约是标准债务合约。Gorton和Kahn(1993)认为如果项目价值小于未来的收益,银行与企业进行协商,减免部分债务对银行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善。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2001年,沈沛龙对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詹向阳、张兴胜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发表了研究成果;2002年,裴清对构筑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2003年,赵志宏、李志强对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市场约束和我国商业银行业进行了研究;武剑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策略进行了研究;史东明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郑利国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息披露要求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章彰、于雅宁对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化解进行了研究;2004年,徐杰对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陈小宪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何如对控制集团客户风险进行了研究;刘泽华、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姜建清对银行信贷退出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李亚新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再处置的制度与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李大伟等对信用风险定价模型进行了研究等。
二.文献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第一,除巴曙松和章彰系统地研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及有关内部评级外,其他的学者都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却不够;第二,国内专家学者或是研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业的影响,或是研究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关系,或者是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意义角度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第三,国内专家学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过多地集中理论层面,和商业银行具体情况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不同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其各自的特点;第四,过多地把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性因素、所有制问题和国有企业的亏损,其实同在一个所有制框架或信贷制度下不同的商业银行,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不良贷款比例有高有低;第五从研究的方法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主要的问题有:缺乏实证的检验和分析,缺乏应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和工具对信用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提前预警和评估缺乏有力的工具,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周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曹宏杰.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皇甫秀颜.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7.
[4]Pyle,D.H.Deregulationanddepositinsurancereform[J].FederalReserveofSanFranciscoEconomicReview.1984,:5-15.
[5]王霞.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6]孙继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1.
[4]文凤华.基于风险价值偏好的投资决策分析[D].湖南大学,2009.
[7]詹向阳,张兴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8,(07).
[8]高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9]徐忠明.基于VaR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0]刘颖.论现代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D].东北财经大学,2009.
[11]龚小弓.用VaR度量期权的市场风险[D].西安理工大学,2011.
[12]王海蓉.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3)
[13]边宽江,胡海洋.VaR方法在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
[14]Passmore,Wayne,Sharpe,StevenA.Optimalbankportfoliosandthecreditcrunch.1994,
[15]杨世信,马明明.商业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J].发展研究,2004,(01)
[16]李树生.关于我国农业银行改革问题的深入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1)
[17]张战友,赵鑫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18]陈颂意.信用衍生产品——新型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
[19]方丰霞,黄清.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09,(22)
[20]夏崴,肖剑兰.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4)
[21]牟援朝,孙伟,杨勋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2)
[22]鲁彬.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影响和农业银行的实施策略[J].农村金融研究,2007,(03)
[23]Andrew.Lo,TheThreeP’sofTotalRiskManagemen.FinancialAnalystsJournal,January/Februar.2003.
[24]文忠桥,曾刚,王芳,郭卫文.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违约率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25]陈四清.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9,(07).
[26]陈建华,唐立波.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J].金融研究,2008,(09).
[27]管七海,冯宗宪.信用违约概率测度研究:文献综述与比较[J].世界经济,2010,(11).
[28]杨中军.X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02).
[29]高杰英,李岩璞.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探析[J].经济前沿,2009,(10).
[30]吕俊英.构建开发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几点想法[J].西安金融,2010,(0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