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亨利•马蒂斯是19世纪野兽派的领袖人物,马蒂斯绘画从一开始的写实主义一直慢慢演变成对印象的描绘,甚至逐渐抛弃对细节的刻画从而走向极简。在他画画过程中更加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对形、色、光的运用更加的随性自由,他甚至放弃传统写实画法的透视关系,推崇简约到极致的绘画语言,他一生追求均衡和纯粹的艺术风格,绘画中充满了极强的表现性和主观性。在其作品当中,笔触挥洒精力,融合饱满丰富的颜色奠定了明澈亮丽的色彩基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着20世纪在绘画、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发展,推动了西方艺术发展进程。
关键词:马蒂斯;艺术特点;发展;成就;影响
前言
纵观20世纪现代艺术,各种思潮流派众多,他们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各有不同。现代美术都强调其独特性,这样就导致大家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新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很多的艺术家都有明确的风格特征,渴望从思想上独立,解放艺术,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特征。马蒂斯就是其领先人物,他大胆的突破了自我解放了思想,主张绘画要遵从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情感。他敢于突破传统,他的大胆的创新的思想启示着更多的有想法的年轻人。本文从他的艺术特点及艺术作品作为研究重点,从他对后世绘画的影响进行深入探析。本文总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马蒂斯与它所代表的野兽派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对马蒂斯的绘画作品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从马蒂斯绘画的色彩、线条、构图、造型这四个艺术特点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马蒂斯绘画对后世绘画产生的影响。
一、马蒂斯与野兽派
19世纪末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这种工业革命的变革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化。[1]。同样在艺术领域中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打破现状的艺术理念,因此以反映现实与个性鲜明的艺术创作相继出现,现代派绘画便油然而生。在艺术发展史中,突破传统也可以看做是艺术的改革,是艺术得以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写实性的艺术表达在西方已逾百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与成熟的艺术形式,在举步维艰的发展道路上,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重新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崇尚自然、客观描绘自然的形态转入了注重主观情感表达的艺术形态。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已经多次复兴整个体系已经尽善尽美几乎无人能有新的建树[2]。科学的发展也使得西方传统绘画受到冲击,照相机的发明可以更快更直接的再现出更加真实的景物。这个时候就只能在颜色、线条、笔触、光线等方面寻找出路,也成为画家一直以来用来表达情感和和情趣的手段。
马蒂斯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希望由他来接管家族生意,马蒂斯不愿听从父亲的安排,在1887年去了巴黎学习法律,毕业后留在了自己的家乡成为了一名法院行政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马蒂斯发现了绘画的乐趣,从此就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他的绘画深受高更、梵高影响,寻求色彩上的解放。他在构图上更加大胆,完全抛弃传统的透视法则,全凭个人喜好来绘制画面。他们的作品风格整个给人一种轻松、自由、狂放的感觉,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大胆创新。由于这群人的作品过于狂野与夸张,风格奔放随意,冲破了传统画风,因而被称为“野兽主义”,就这样,“野兽派”诞生了[3]。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画家,为了推进印象派在之后的艺术发展,与学院派相对立。在形式表达上,他们的绘画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马蒂斯的艺术特点汲取了许多画派的艺术风格,在直接大胆的艺术创作中表达出了个人情感,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这个画派不看重客观形体和主题,强调画家自身的主观感受绘画更加随性自由和大胆。喜欢运用自由的线条简单绚烂的色彩夸张的造型以及奇特的构图来表现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因为画风狂野、粗狂从而被称为野兽派。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具有了现代意识,标志着艺术的变革。
二、马蒂斯绘画作品分析
(一)传统又大胆的初期
马蒂斯在早期绘画中深受传统画派影响。他在1897年创作的《餐桌》就是早期代表作。这幅作品中就保留了传统的构图方式,画面色调也略显暗沉,但画中那红色光辉还是显露出了印象主义的痕迹。《开着的窗户》(图1.1)这幅画是他另一幅重要作品。画面中以窗户为描绘主体,占据了很大空间,墙面只有一点。海面与天空相对,相交一线,海面帆船耸立,随海浪起伏。近景用鲜艳的色块与大笔触拼合而成,远景则采用小笔触表达,拉开空间,并用色彩的变化将海平线推向远方。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已经领先了新印象主义者中的所有人。出现了色彩抽象的痕迹。《戴帽子的妇人》(图1.2)这幅画他在形式上进行了大的改变,这位妇人的脸上被用一条绿色的线从中间分开,画中颜料被看似随意的涂抹在上面,他的脸部整个都是用绿色和红色粗犷地把他的轮廓勾勒出来,并且用了绿色、紫色、橘色三种色彩体块组合的方式绘画背景。整幅画颜色绚丽,构思特别奇特,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运用大面积的色彩体块拼接。形成了奇妙的的画面效果。他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实行了很大的尝试,他的这种纯色的运用、大胆的描绘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作品《生之喜悦》(图1.3)尤为突出。画面采用平面表达的形式,弱化空间塑造,有条理的安排颜色和线条,画中扭动的形体和蜿蜒的曲线,更显示出生活与生命的气息,画中的色彩也得到了解放,显得自由而又生动,画家将自然荒芜的色彩进行组合、对比,使他展现音乐优美的旋律,画中纯净而明亮的色彩,展现出画家内在精神和自然景物的协调。
(二)狂野又成熟的中期
随着马蒂斯绘画的深入,他的绘画技巧也在不断进步。成熟期作品《红色中的和谐》(图1.5)色彩绚丽而富有激情与活力。画面中大幅度的运用了红色,餐桌和墙面都是以大红色铺底,用蓝色和黑色在其上勾勒花纹,用轮廓线将桌子与墙面区分开来,女佣在安静的整理果盘,两把椅子穿插在画面当中,相互协调,窗户将画面看起来通透一些,窗外的色彩与室内形成反差,为画面带来光感,成为屋子与外面的通道,开阔了画面的视野。在这幅画中完全没有透视的法则,都是以色彩来展现一个对比色的图案世界,更具有装饰性,一切都是平面的,放弃了空间的塑造,将重心放在了色彩的表达,仿佛在引导观者排除客观思维的影响,走进他单纯的情感世界。画面中,除颜色外,简单的几何形状与曲线线条成为他眼中的客观生活,这样的表达并非是扭曲了造型,而是将复杂的形态简单化,却也遵循着客观事实,例如果盘里的水果基本都是圆的,桌子、房子、椅子基本是方的,这种概括的表达方式使画面具有了传统绘画中所没有的装饰性。马蒂斯在这幅画里全用了整体装饰的方法来处理整副画给人一种沉稳,宁静,梦幻般的感受,欣赏这幅画必须是彩色的,如果是黑白,那就毫无看头。其另一幅代表作《舞蹈》(图1.4),则主要讲述了五个携着手绕圈疯狂舞蹈的女性人体画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丰富的背景和颜色甚至整个画只采用了3种颜色,桔红色的人蓝色的背景,绿色的地面,且用色纯度较高,画面上形态各异的人物动态,富有韵律的舞姿,手拉手的圆形构图,充满了运动的美感和张扬的生命。在奔放热烈的画面氛围中,有一种平衡的内在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纯洁,热烈的精神陶冶,这幅画中画家把色彩搭配的非常简约而又巧妙。神用自然的笔触,把颜色和线条发挥到了极致,整个画风清澈给人单一明快愉悦之感,充分用画面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三)灰暗又立体的晚期
马蒂斯晚期的绘画作品更加倾向立体主义,他在1910年所创作的作品《音乐》在画面表达上与《舞蹈》(图1.4)相似。同样用简单的画面构成、色彩组合以及线条组成了一幅情感丰富的画面表达。尤其在色彩运用上,蓝色与红色形成鲜明对比,将人物跃然而出。在画面构成上,人物高低排列自然,在无形中仿佛跳跃的音符,达到色彩和音乐之间的关联。马蒂斯的《钢琴课》(图1.6)创作造于1916年这段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日子它是马蒂斯最黯淡的作品时期也是最渴望严谨性最接近立体主义的时期[4]。《钢琴课》(图1.6)这幅画是他最富有结构性的一个作品,最具特点的是弹钢琴的孩子右脸呈几何形体,跟他前方的节拍器形成对应。马蒂斯的作品画面简洁富有装饰意味,画面中优美的线条和色彩使得作品更加绚烂夺目。并且马蒂斯并没有受传统派影响停滞不前,他还在不断学习。他的绘画风格向着形体和颜色单纯化发展,而且逐渐超越了客观形象的束缚。
三、马蒂斯绘画的艺术特点
(一)绚丽的色彩
马蒂斯一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也是遵循传统的绘画方式。开始他画一些普通的平常的但是比较精致的静物生活画。逐渐的他的作品慢慢的变得绚丽了起来。接着少了很多对细节的刻画,直至放弃了所有的细节转为极简,着重研究表现对色彩的运用。更是因为梵高那绚丽热烈表达强烈感情的的颜色深深吸引着他,也使他更加追求对自我感情在画面中的一种释放。尤其是用纯色作画体现出他在画面中大胆追求感情的表达。他曾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5]。如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的画像》(图1.7)。整个画面构图简单,但是颜色运用非常大胆。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觉冲击。画中色彩对比强烈,充满生命力的鲜明绿色将人物的脸部一分为二[6]。对于肖像画而言,色彩的变化不外乎用作面部结构的表现,然而这幅肖像作品中,面部中间绿色条带分外显眼,很明显这一色块并不是对人体面部结构的描绘,但却为画面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跳跃的颜色搭配,看似简单,其实是马蒂斯刻意为之。人物面部颜色单一鲜艳,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对比强烈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得不让人赞叹马蒂斯对色彩的运用技艺之高超。《舞蹈》(图1.4)这幅作品中的颜色更是简洁明了,整幅画面就是由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以及橘红色的舞者三种颜色组成。其中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人们赖以生存的草地,橘红色的舞者在一片草地上翩然起舞,展现了一种原始的生活风貌,三种颜色在一起相当有冲击力对比,正是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才更加明显的显示出舞者的舞姿,并且给人一种运动的健康的美感,颜色之间即相互冲击又相互和谐,表现出一种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的一种状态。马蒂斯对色彩的选择,并不会根据已有的传统的经验,而是把表达自己心情和感受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运用色彩的特质,每一笔都用的恰到好处,多一份则嫌长,少一分则嫌短。
(二)灵动的线条
在西方绘画中,线条的应用是绘画的基础,是对客观事物表现的一种方式。马蒂斯的线条看似简单而又富有激情看似枯燥而又富有生命。在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常见的就是直线和曲线。有时候用一种线条可以表达出无数种意思因为它有着无数的细节差异。这样可以很轻松的将观者拉进他的画中,沉浸在他所创造的情感世界中。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给予观者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视觉效果产生或愉悦或悲伤的情绪,从而走进马蒂斯绘画的情感世界。在绘画创作中,马蒂斯对于线条的运用使线条在绘画中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同形态的线条变化使其绘画得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产生了独立的审美价值。马蒂斯的线条不追求形体的准确,追求用线来对感情的表达。其次作品《舞蹈》(图1.4)的中五名少女的轮廓都是用黑色线条勾勒,黑色的线条在这里即独立于画面又协调了画面的红、蓝、绿三色,从而使画面显得既完美协调[7]。画面用线非常简洁,但却又非常准确地表达了画面的主题,扭动的舞者用极简的线条勾勒而成,虽然线条和动态看似简单,但是却丝毫没有减少舞者的韵味以及优美的动态和舞蹈的动感。从作品《舞蹈》(图1.4)中我们看到马蒂斯的线条运用非常之熟练,每一条都是经过深刻的思考运用的恰到好处,很少有人能像马蒂斯一样把线条运用的如此精通,正如马蒂斯的启蒙老师莫罗说的:“他是为简化艺术而生的[7]”。从他的绘画中可以看出它的线条的交错转折都有受到中国白描的影响。19到20世纪是各种新的思想和老的思想互相碰撞的时期,很多的艺术家都放弃了传统的线条的运用,从而转为对意象化线条的表达,马蒂斯就是其中的领先者。在他的作品《生之喜悦》(图1.3)中作者运用了类似于国画快速破笔的方式描绘出了一副裸体男女的画面,用简洁有力的线条刻画了人体的动态美感。马蒂斯用线最直接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而每一条线又都充满了生命,把线条画得活了起来。准确的把握了人物的形态、结构,可以直接地用线条来表达人物景象的特点。每一条都恰到好处,栩栩如生。
(三)别具一格的构图
平面型构图:塞尚在绘画的结构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而马蒂斯又深受他的影响。塞尚主要是对物象的形式结构进行了提炼,对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例如马蒂斯的作品《红色中的和谐》(图1.5)。画中桌子和地面融为一体毫无结构所言,颜色也是采用平涂的方式。就是这种平面的具有装饰性的一幅画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在作品《红色中的和谐》(图1.5)中,马蒂斯打破了普通人们惯性思维,将具有纵深立体感的空间表达转化成为平面表达,运用色块的拼合搭配,形成具有韵律的画面节奏,从而将自身情感传达出来。对角线构图:在绘画中,一幅好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心情愉悦之感,不同的构图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三角形构图给人以安稳的感觉,“s”形构图给人以纵深优美的感觉,马蒂斯特别喜欢一种对角线的构图,这种构图给人一种灵活的生动的感觉,特别能吸引观者的眼球。如作品《穿红裤子的半裸宫女》(图1.8)。画面在构图上运用对角线的形式来开了画面的纵深,使宫女形象舒展闲适。同时对角线构图使画面更加饱满,通过利用墙面的一角调整画面中心,也是画面更加稳定。
(四)夸张的造型
马蒂斯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提炼而不是对自然地复制。在创作中,他总是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最单一的色彩描绘出富有独特情感的画面。马蒂斯的作品追求的不是精确地线条和构图,而是一种对自我感情的释放对艺术的情感表达。所创作的形象看似夸张但又极具特点,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富有生命的美感。他的夸张的造型以作品中女性形象尤为突出,如《粉色的裸体》中把女性的形体特别夸张,头部特别小像手掌一样,腰部和胯部特别宽大,整个下半身感觉要把沙发坐穿了,整个胳膊都和身体一样长了。整个的这个头小身子大的夸张的造型形成强烈的反差。夸张本身蕴含着描绘对象的张力,其中包括线条的张力、色彩的张力,这种张力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直至进入脑海。
四、马蒂斯绘画的影响
马蒂斯和野兽派画家们的创作成果,实际上是印象派之后法国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结[8]。强调作者主体的观念和意识主体论的思想流派得以蓬勃发展,显示着新一代年轻人对艺术的孜孜不倦追求和大胆创新,马蒂斯绘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当然,在这之后不是欧洲所有的艺术发展都按照马蒂斯的道路前进。除了马蒂斯这一派随性的自由的写意风格之外还出现了一派严谨的、科学的、理论性的画风[8]。两个画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得整个艺术越来越抽象化。并且马蒂斯对现代的极简主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追求一种平衡的、纯净的、宁静的、安稳之感。
结语
马蒂斯的绘画热烈自然,表达了最原始的的生活希望。代表着最纯真的的绘画理念。他开创了绘画史上勇于创新的思潮,启发了许许多多的新一代画家绘画理念,推动绘画史的进一步发展。敢于创新突破自己是我在马蒂斯身上学到的最大的特点,他的不畏世俗坚持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敢于用纯色作画,敢于放弃传统的透视法则,敢于在绘画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画别人不敢画想别人不敢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敬仰的人,他的这种为艺术创新的精神尤其让我钦佩崇敬。他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范小鹏.宁静和谐纯粹——马蒂斯和他的野兽主义绘画[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61-62
[2]李澍.论马蒂斯绘画风格中的东方情结[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王思博.浅探《舞》、“野兽派”与马蒂斯[J].参花:下,2015(9):111-112
[4]程静.装饰绘画中的点、线、面[J].内蒙古艺术,2010
[5]李玉涛.论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色彩[J].山东大学,2011
[6]刘玮.浅谈家庭生活画派的装饰性趣味[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
[7]徐夏林.从作品《舞蹈》看马蒂斯的绘画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3
[8]宁国安.马蒂斯和他的写意艺术[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