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特色

  摘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丰富多彩的舞台剧,从演出到谢幕,包括中途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片段,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的。伦勃朗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他就如同一个高明的电影导演,为自己演绎不同时期的状态和神情,为自己的一生画不同的肖像。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一生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为后世留下的不朽的成就。

本文通过对伦勃朗生活的时代背景的研究,找到他绘画形成的原因,随后通过了解三个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并具体的举例说明,再对他各种绘画手法的研究,最终得出他的自画像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光影;色彩

  前言

伦勃朗虽然不是哲学家,但是思索人生是他向来的习惯,他的作品记录着生活中的酸甜苦乐,揭示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每一幅都让人耳目一新,但内容都是他自己。经过研究,伦勃朗在艺术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青年时期的他顺风顺水,事业、爱情双丰收,然而中年时代的他表现出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无奈和忧愁,等到了老年时代,他似乎又看透了这一切,也看开了命运对他的不公。

现实世界,可以记录人生的,除了文字,就是绘画了。而自画像又是一个人对自己最真实的自评,伦勃朗一生为后世留下的自画像数量非常之多,据不完全统计,他几乎平均每年画两幅自己的自画像,因而他留下的自画像总数在一百幅以上。

哈门斯·凡·莱因·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画派最典型的巴洛克画家,也是西方艺术近三百多年来影响力最深远的绘画大师,X简称为林布兰特。在当时,并没有自画像的说法,他的作品叫林布兰特的林布兰特,后来才被叫做林布兰特的自画像。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于1669年去世,去世时他63岁。伦勃朗从小对绘画就有着非凡的天赋和由衷的热爱,在青年时期便成为当地有名的画家,他一生的成就也是不可低估的,他的自画像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成因

在当今社会,伦勃朗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知名画家,然而,当时的他却经历了很多很多。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他经历了成功、迷茫和淡然,他的一生是丰富却又跌宕起伏的。

  (一)伦勃朗生活的时代背景

历史学家们将1600年到1670年称为是荷兰的黄金时代,而伦勃朗就幸运的生活在这一时间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时的荷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且当时的荷兰经济非常的繁荣,而经济的繁荣也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荷兰的绘画市场也发张的相当鼎盛,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了荷兰画派的诞生。对于艺术来说,此时的荷兰可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而伦勃朗的出现代表着荷兰画派中一颗闪耀的钻石,他是当之无愧的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整个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的伟大画家,欧洲古典画派的巅峰之一。

  (二)伦勃朗绘画形成的原因

17世纪的开头伦勃朗出生在一个磨坊主家庭。在他青年时期被莱顿大学所录取,但是他选择了放弃学业,并开始学习绘画。几年后,他又师从拉斯特曼,并且很快成为一名有名的肖像画家,在事业有成之后,很快他就结了婚,成家立室。而他的妻子也是一名拥有贵族血统的姑娘,这一切顺利又风光的生活,让年轻的伦勃朗可谓是春风得意。这时的他是他一生之中最安稳也最富有的时期,在33岁时他开始购买豪宅,收藏艺术品,生活也奢侈安逸,财富地位双收。很快,他的儿子也降临人世,然而在人生到了最高点的时候,一切却开始猝不及防的失去。在儿子出生之后的第二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而她那幅备受争议的作品《夜巡》(图1)也在这年完成了,在当时,人们根本无法接受他的这幅作品,这给他之后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这幅画在当时并不被世人所理解,因此人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批判他,诽谤他,使得伦勃朗声誉扫地。而他所积累的财富也在逐步失去,很快债主变卖了他的房产拍卖了他收藏的艺术品,伦勃朗一下子破产了。他经历了事业上的风光,富足的生活,妻儿的完满,转瞬却全部都失去,一系列的人生大起大落都在他身上发生。

这些苦难就像雨点一样砸在伦勃朗身上,而他就像坚强的海鸥。冒着雨,仍然坚持着他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自画像中,他留下的这些作品足以让人们看到他面对苦难冷静沉着,坚定自省的内心。

  二、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

  (一)青年时代的唯美

1632年,伦勃朗刚到阿姆斯特丹不久,他创作了人生的第一幅自画像《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图2),这幅作品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从此开启,这幅作品的成功带给他的不单单是荣誉,还有金钱,这足以让他的生活从此变得富足。当时的他对世界充满了信心,因而他的作品也是朝气蓬勃的。此时他事业与爱情双丰收,可谓是职场情场双得利,在他37岁时迎取富家女萨斯基亚,后绘制两人的肖像画,这种情绪在《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一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画面描绘的是他与妻子二人的形象,画面中两人服饰奢华,画家右手举起酒杯,左手怀抱自己的妻子,两人笑容满面,他与娇妻把酒言欢,幸福溢于言表,他当时就是一个春风得意的浪子形象。

《1634年的自画像》画的是青年时代的伦勃朗,这时的他正是青春的代名词,这时的他生活在上层社会,这从他的穿着和服装上的配饰上可以看出来。画面中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穿着讲究、奢华,一头卷曲的头发上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身上还配带着一条尽显身份的链子。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了青年时期的他华贵而又自信的形象。

  (二)中年时代的执着

在伦勃朗30岁以后,他开始注重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夜巡》的退货,使得伦勃朗的生活承受了重大的转变。而后,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少,拿不到订单就意味着没有钱挣,因而他的生活也就从富足变得穷困。但是现实并没有让他从此变得一蹶不振,反而更让他坚定了自己对绘画的决心,他依旧坚持画自画像。

伦勃朗在经历了妻子的离世,和订件人对《夜巡》的退订,以及逐渐恶化的经济状况,使得他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更深了一步。经过这些变化,他深刻的体会到了事态的炎凉,使得他的思想由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信心和期待变得开始怀疑人生,对世界充满了无奈。

伦勃朗在这个时期遭受的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并没有将他打败,反而更坚定了他的意志,这个时候他的绘画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伦勃朗1652年创作的大型自画像,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他眉头紧锁,双手叉腰,神情凝重,眼神中困惑忧郁。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人世的大喜大悲,尝尽了得到与失去的巨大心理反差,他的绘画从此走向成熟。

  (三)晚年时代的沉思

过了50岁以后他,作品就由外在的表现转向一种内在的表现了。他五十五岁时所创作的自画像(图3),也叫有两圈的自画像,因为该幅作品的背景上画有两个圈,故得名。画中的伦勃朗身穿一件衣领处带有一道红色的黑色外套,外套里面是一件枚红色的衣服,头上包着白头巾,手里拿着调色板和画笔,目光望向远处,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似乎在与观看他作品的人进行一种神秘的交流。

在1667年的自画像中,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岁月无情的在他的脸上刻下一道道不可抹去的皱纹,他的背已经有些弯曲了,这幅画几乎整个的处于阴影之中,只有脸部受到一束暖光的照射,在光照下,他冲着画外慈祥的微笑。此刻的他似乎已经看透了一切人情世故,也看淡了一切,眼神中已没有了中年时代的那份幽怨与哀愁,如今的他似乎已经可以坦然的接受现实中的一切。

伦勃朗在1669年创作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图4),此时的他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眼神中却又充满了仁慈与包容,或许是经过岁月的磨练,使他对生活充满了理解与宽容,让他能够坦然的面对生命,面对生活。

  三、伦勃朗自画像中的表现手法

  (一)正面直视的构图

构图就是作画者通过主观的取景,把想要表现的物象组织在画面上的一种形式,在国画中,称为经营位置或布局。伦勃朗的自画像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观察方法,他基本上都是通过镜子来观察自己的,因而他采取的几乎都是正面直视的构图方法,正是这种特殊的构图方式,让观者与画家才能得到眼神上的交流。当后人在观看他的作品的时候,观者似乎在与画家进行对视,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构图在一幅作品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幅作品就好比是盖楼房,而构图就是楼房中的地基,地基打不好,怎么盖房子?

  (二)‘伦勃朗式’的光影

作品中的光影最能体现作品中所要表现的物体的体积和形态,因而,一幅作品中的光影表现尤为重要。有人说,他是“夜光虫”,又有人说,他是在黑暗中寻求光明。

伦勃朗作品中的光影采用了继承与发展的方法,由于他酷爱卡拉瓦乔的光影技法,因而,在伦勃朗的作品中,他通过对卡拉瓦乔明暗技法的承袭,再加上自己的光影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作品利用光线来表现体积、空间以及突出重点。在他的作品中,总是人为的将明暗拉的更大,使得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从而为中间色调留有更大的余地。画面中的重点部分通过光线的作用强化,使次要的部分弱化,从而突出重点。

  (三)明靓的色彩

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中风格还不是很成熟,甚至仍然继承着前人的传统,虽然色彩运用得当,却不足够具备自己的独创性。伦勃朗早期作品中充满黄色和蓝紫蓝绿色,而到了后期,渐入晚年时,伦勃朗在色彩的运用上才愈加的成熟,这时他渐入佳境的用色技巧,使整个画面显得干净深邃充满神秘的韵味。

晚年的他开始大面积使用明亮度高的颜色,譬如:黄色,红色,褐色等来拉大对比,同时用这些颜色之间微妙的变化关系打造着人物的性格。在伦勃朗晚期的一张自画像中,他穿着褐色的上衣,戴着帽子侧身看着画面的前方,而他的眼神中透露着无比的坚毅和丝丝的无奈。整个画面都是偏黑的深色系占据着大面积的画面,但其实正是在大面积黑色里的些许微弱的冷暖关系变换使得这幅作品闪着低调又永恒的光芒。可以看得出这幅自画像伦勃朗是先用浅灰色铺出一层底色,用暖色画出素描底稿,这种暖色甚至还带着微微的金色效果。然后再这基础上再盖上一层薄薄的偏土黄的颜色。接着在最亮的地方,也就是人物的脸部,伦勃朗用了很多他很喜爱的黄色和红色,并调配成不同灰度的灰黄,红黄等,打造最亮部分的脸部,在暗部再加少许暖色调的红。从而来达到色彩上的变化与和谐,可以说处理的很是纯熟。接着在黑色外套的亮部,在处于亮部的黑色外衣上,也加上一点有灰度的绿色,蓝色和黄色的有冷暖对比关系的颜色,又在还未干时来回涂抹,使得它们相互融合。

伦勃朗喜爱运用白色颜料,特别是偏冷的蓝白和偏暖的黄白色,这应该是他自己在作画前就调配好的。这种调配之后的白色,可塑性强,更方便使用,可以多层覆盖。

  (四)丰富的肌理

在油画创作中,笔触和肌理的表现尤为重要。色彩和物体是表达画家情感的途径,而笔触和肌理,代表着画家的审美取向,也表达了其对事物最直接本质的感受。因为油画颜料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笔触和肌理成为研究油画时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例如,从伦勃朗一生所创造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他所运用笔触的变化。年轻时期没有明显笔痕到老年时期肆意挥洒的笔触效果,这些笔触的变化背后,不乏伦勃朗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和坚持。到了伦勃朗晚年时期所描绘的自画像,画面中的笔触已经做到洒脱大方,掌握自如。并且通过成熟的掌控制造出丰富多层次的画面效果。这些笔触的变化,不止是伦勃朗在绘画水平上的提升,也代表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对于残忍生活的无奈和发泄。

从伦勃朗一生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出,越到后期他的画作已经愈加的随意奔放,而知一切看起来又是这么自然,就好像是从他心里直接直接流露出来的一样。亮部颜色结实,为了突出亮部的效果,暗部则涂抹的稀薄,和亮部形成反差对比,正是亮暗部的和谐对比,是整个画面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充满着节奏。

  (五)细腻的情感体现

伦勃朗一生所画的自画像完整的记录了他一生的坎坷路程,表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内心情感。从他青年时期的自画像中,我们能看出,他对于人物脸部特征的刻画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的。而从他描绘的脸部里我们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怒哀乐,那张脸庞则略显稚气朝气蓬勃。到了伦勃朗晚年的时候他已经经历了生活带给他的种种磨难,看尽了人世间的沧桑,世态炎凉。因此,他的自画像描绘的着重点也从人物的脸部特征的细节,转变为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可以说伦勃朗的自画像中就是缩微的他的一生,他将自己一生的情感都倾注在其中,因此在人们欣赏他自画像中高超的表现手法,色彩的巧妙结合时,更应该为其中所倾注的艺术感情所感动。伦勃朗在画布上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他的生命无限延续了下来。这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记录方式,也令得世人感叹不已。

从十几岁到六十来岁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伦勃朗的一生都被他记录在一张张的自画像里。这些自画像就像一封封写给自己的信,这些信也像日记一样,记录着他一生中所经历的大起大落离合悲欢。而后人通过观看他的自画像就好像是在读着他写下的一封封信,不需要文字的述说。从画面里就能够感受到他所想传达的艺术情感,而画面所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则比文字更能震撼百倍,同时也更鲜活,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伦勃朗独具魅力的人物自传,同时也是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四、伦勃朗系列自画像对后世的影响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所有艺术家不可避免都会回归到自画像,自画像代表着对于自我的正视和拷问。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都是他内心真实世界的表现,正因为他记录下的自己,让我们后人可以看到一代大师在艺术上的心路历程,看到了他在外表上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这些画作中所描绘的不止是自己,而是将自己的经历甚至是人们生存时的那些普遍的不安定因素融入到画作中,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伦勃朗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艺术与画家生命的交融,伦勃朗用生命在探索艺术、追寻艺术,也用艺术所产生的价值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他的作品能让我们后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触动,因此,我觉得在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多向前辈大师学习。在我们进行创作时,也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对艺术衷心的热忱。同时,寻找事物的本质也是我从伦勃朗的自画像中得到的启示。在绘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画本质,伦勃朗的自画像虽然表现的都是他自己,但每一张都是不同的。这些微妙的差距靠的就是,伦勃朗根据他不同时期心境的变化提炼出来所表达的。如果换做我们,可能画出一千张都是一样的作品。我们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果不能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也就不会打动观看的人。而如何寻找事物的本质,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加以分析,再表现出来了。

伦勃朗的自画像对后世影响最显著的一点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他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他的自画像实现了从附属到独立。而艺术家本身在画面中的位置也逐渐从边缘靠近到画面的中间,从隐藏自己到刻意突显自己的身份服饰等,这一变化的产生也代表着他自我价值上的追求。也体现了艺术家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对自我认识的觉醒,这样的变化对于后世画家的创作有着推动性的深远的影响。而他对于色彩光影方面的研究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我们当代绘画的人应该在这笔财富之上继续探索,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才能看的更远,走得更远。

  结语

在伦勃朗的一生中,他的自画像数量达到100多幅,他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自画像。从青年时代的唯美,到中年时期的执着,再到晚年时期的沉思,每个时期反应的都是不同的内心世界,伦勃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让后人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和品鉴,去品味、去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每个人记录自己一生的方式都不同,大多数人选择用文字记录,写下一页页的日记。而伦勃朗选择了绘画的方式,他留下的自画像不仅仅是他一生的记录,同时也是留给后世宝贵的财富,他的这种记录方式也是伟大的。

  参考文献

[1]贾昌娟.镜子里的微笑——伦勃朗自画像艺术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5):100-103.

[2]王鸿.借鉴伦勃朗画风探求陈列艺术采光[J].平原大学学报,2005(4):59-61.

[3]钱瑛.浅析光影绘画大师伦勃郎的明暗技法[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郭正陆.伦勃朗自画像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2.

[5]潘妍宏.浅谈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特质[J].美与时代(下),2010(12):56-58.

[6]廖建平.17世纪的荷兰肖像画[D].中国美术学院,2015.

[7]吴建梅.风景油画中的用“光”研究[D].西南大学,2011.

[8]宋秀丽.从王蒙小说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形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4.

[9]林大梓.西方自画像艺术史[D].中国美术学院,2008.

[10]高巍.论伦勃朗绘画艺术的特点[J].滁州师专学报,2001(2):59-60.

[11]李健.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8]

[12]周敏.伦勃朗自画像的演变.审美与书画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768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4日
Next 2022年6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