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强国成为我们所追求的新目标。农民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运用,已经势在必行。户县农民画历史悠久,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是户县农民画首要前提,创作题材的创新应适应新时期的潮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突出现象。如何创新题材,提高创作水平,发展青年作者,已成为当下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户县农民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农民画的概括
农民画的诞生和当时的“大跃进”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它不是原发性的民间艺术,区别于主流文化与原生态民间文化,是主流文化与原生态民间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亚民间文化”,一直带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1]画中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拥有长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画面中所表现的农村生活热闹非凡,气氛浓厚,积极乐观。
(二)农民画的地域分布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农民在画纸上绘制出拥有农村气息的作品,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土地的广阔使农民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上海的金山、松江;陕西的安塞、户县;贵州的麻江、大方、水城、剑河;重庆的纂江;青海的湟中;浙江的嘉兴、奉化等县市都开始泛起了农民画的波澜,使得农民画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走向盛期。
不同地域的农民画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气息,受地理环境,自然科学,民风民俗等不可抗力的因素,也铸就了全国农民画各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黄土风情的陕西户县,安塞等画乡的农民画不仅体现了本土文化所具有的粗野狂放,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纯朴与真实;具有关东风味的辽宁新民、吉林东丰等画乡,就和本地人的性格一般纯朴忠厚,画如其人,因此每个地域的绘画风格都会受当地民风民俗所影响。
中国土地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美景各不相同,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户县农民画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于60-70年代,在“xxxx”的后期形成一个热潮。80年代得益于“新潮美术”而兴盛一时,90年代已逐渐成熟。
在“xxxx”期间,“三史”(家史、村史、社史)展览,以及1965年的“农业学大寨”工程的展开,同时也开展了历时近十年的农民画活动。在0702战备路和宝鸡峡水利工地上,举办了学习班,开始创作了一些画,在认识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前进,遵从xxx的教导,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开展了革命的大批判,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创作方向。创立了户县农民画协会,开始走向自己的时代。
新的时期,户县农民画在辅导上,擅长发现每个画家自身的特点和长处,鼓励画家用自身喜爱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在画面中注入了深厚的情感,使作品更贴近生活,反映生活。
二、户县农民画创作题材与创作手法
(一)户县农民画创作题材分类
户县农民画所画内容大致有山水、人物、花鸟、风俗等题材,画家须要用实践证明自身所善用的题材,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唯有合适才能最大限度的施展画家自身的潜力。
题材的分类多种多样,每个画家表达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主要都是以政治、文化、丰收、劳动、生产等作为素材,给予画家的想象加工,从而成为一幅幅经典的作品。户县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关中八大怪”、社火、关中民居、庙会等,都成为了户县农民画画家争相取材的内容。
(二)户县农民画的创作主题
1.政治宣传
政治宣传为题材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所决定的,成为当时所追捧的主题。
“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那个年代的大潮流,当时任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副xxxx的石鲁在1960年的一次讲话中(《石鲁讲话录》,载《画家石鲁》一书)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首先给艺术以决定性的影响,而艺术又积极地反作用于政治,因此,艺术必须服从政治,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以政治第一的标准对待艺术,这是我们坚持不渝的原则。”[2]
2.劳动生产
户县农民画的创作都是植根于农村,劳动生产是户县农民画的灵魂。在“农业学大寨”的影响下,高志明的《夜战》、樊志华的《打井》等都成为表达劳动生产的经典作品。
从1958年开始,表现公社劳动场景的作品有很多,如李凤兰的《春锄》,画面采用俯视法,把这个小小的劳动集体,尽皆摄入眼底,做到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通过人物动态和色彩的处理,使我们看到了户县妇女的干劲和精神面貌。这幅优秀的画作被人们称作农民画经典作品之一,画面中除了表现了社会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还充分有力地体现了劳动对于农民阶层的重要意义。
3.丰收
劳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表现,而丰收是每个劳动人民所盼望的盛景。因为有对生产劳动的颂扬,丰收的生产结果在“民以食为天”的生存保障面前尤为重要,而丰收又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合理体现,所以丰收主题在户县农民画中有重要篇幅。[3]
每年的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是劳动人民最欢喜的日子,农民画画家把丰收时的盛景用画笔记录下来,成为一段佳话。其中白绪号的《第十二个丰收年》、丁济堂的《丰年》、苏军良的《辣椒丰收》等都涉及了农作物的丰收景象,整个画面都营造一种丰收的喜悦美感。
4.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关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中八大怪”,关中的建筑景观有平房和窑洞,最常见的就是关中民居。关中是传统棉产区,居民大多以棉布(粗布)为主要衣料,便于农耕劳作。[4]
任何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是各地历史发展的产物。XXX的不断发展,户县农民思想的觉悟不断提高,创造了能够代表户县特色,如户太八号葡萄,米皮、软面等,都代表着户县地域的民俗文化。
5.吉祥动植物
户县农民画在向民间美术靠拢,在户县、陕北等地区出现了剪纸,用铅笔把剪纸造型拷贝到画纸上来进行绘制。刘知贵的《轮回》采用了十二生肖动物与中国传统太极图案,画面生动巧妙,赋予了生命的真谛。还有许多画家都在作品中加入动物,使画面更具生命力,赋予吉祥的寓意,使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吉祥如意是每个人所期盼的寓意,把这层寓意加之于农民画作品中,让农民画变得生动有意义,感情色彩变得更加浓厚。
三、户县农民画的创作方法
农民画的材料也是丰富多样。纸的种类有素描纸、卡纸、双胶纸,尺寸按照作画者创作决定;颜料的分类也是各不相同,有国画颜料、丙烯颜料、广告颜料等,每种都有不同的效果;绘画工具一般就是铅笔、水粉笔、刷子、毛笔等,大小型号不一,根据画面来定。
在农民画的创作中,有四个基本步骤,寻找素材、构思、画小稿、放大稿。由于农民画大多都是以平面为主,因此勾线填色变成来了户县农民画的主要表现方式,夸张大胆,充分表现其艺术色彩。
首先要寻找素材取决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的是农民日常与生产劳动。在创作初期,需要寻找各种各样的素材,这点是每件艺术品必经的道路,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去亲身体验,才能使作品具有生命力,展现农民画的特性。
其次是构思,每个艺术家在动笔之前都要考虑许多因素,画面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需要采用什么样方法,应该如何去构图等,都是一个优秀的画家在作画前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构思灵感,才能突出画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最后就是小稿和放大稿,小稿不需要太大,能清楚的表达内容,以及色彩的搭配。最重要的是大稿,需要认真刻划细节,直到可以上色之前,这都是不容疏忽的要素。

四、户县农民画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人物
(一)风格特点
农民画具有强烈的风格化,而民间艺术中所出现的某种风格,是不能用缺乏技术或尚欠成熟的概括能力来加以解释的。[5]户县农民画的风格有很多表现方式,如年画、水粉画、壁画、装饰画、水墨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所属题材
1.代表人物之丁济堂
丁济堂,194年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老庄镇丁家湾,是一个风光奇秀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户县农民画的创始人、“画乡的开拓者”,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享有如此高荣誉的农民画画家。
出题目、抓题材是丁济堂最擅长的事情,如1963年,全县大画“三史”,他就给出了《看三史展览》的题目。他让作者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去寻题材,抓题材,因为农村生活中蕴蓄着丰富的绘画宝藏,要下力气去挖掘。[6]他为户县农民画所付出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从事户县农民画工作三十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户县农民画,经过他的不断努力,使得户县成为驰名中外,家喻户晓的农民画乡。
2.代表人物之刘志德
刘志德,1940年出生在户县秦渡镇秦三村,“xxxx”期间以《老XX》一画而驰名中外,作品表达他对基层干部的崇敬与热爱,也是其政治思想与艺术的结合。“xxxx”结束后,进入新时期,刘志德不曾放弃创作,相继发表了《夜曲》、《秦韵》、《踩鼓》等优秀作品。作品基本上都是以人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劳动生产时的情景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技法表现熟练,人物描绘神情自然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从创作论角度看,是画家对艺术的一种选择,从而使《老XX》这个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代表人物之李凤兰
李凤兰,她创作的《春锄》,成为了户县农民画代表性作品之一,馆藏于中国国家美术馆。最初的代表作品有《吉祥牡丹》、《三鲜图》《稻草小鸡》等。画中运用了白描形式,构图清晰饱满,想象大胆丰富,追求强烈的色彩效果。作品《春锄》被国家邮电部发行成邮票,被广为收藏,曾应邀出访越南和日本,并举办画展。李凤兰不但是一位突出的农民画家,她更是一位杰出的妇女代表,她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四、五届XXXX,并当选为常委,为户县人民争了光。[7]
五、户县农民画的绘画语言和色彩文化
(一)户县农民画的构图美
在创作构图中有三大基本构图:传统构图、平面构图、重复构图。
在六七十年代,基本学习运用了西方的传统构图,画面饱满,内容丰富,不留一丝空隙。在透视方面也采用了西方的一点透视法则,如马振龙的《公社春常在》,整个画面运用近大远小,远近虚实的手法,使画面更具空间感。
平面构图是不受西方透视法的影响,画面中没有体现近大远小,远近虚实的规则,也不具有空间感。在新时期的户县农民画中运用广泛,平面构图成为主流,因为易上手,好出效果,同时强调画面的装饰性,如高玉莲的《地头菜市》,画面表现出俯视与平视的结合,使画面营造出一番丰收盛景。
重复构图是一种东西重复出现,相当于重叠法,一般用来表达主题的突出和画面氛围的渲染,通常在劳动丰收的场景运用,如丁济堂的《粮棉丰收》、高智民的《夜战》等,叠加法的表现,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大丰收的景象。
(二)户县农民画的造型美
造型就是创造物体的形象,户县农民画的造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写实的技法在七十年代户县农民画的黄金时期达到热潮,引领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潮流。如丁济堂的《老XX》、张林的《业大更勤俭》等。
新时期,户县农民画由写实转变为夸张变形的技法,如王秀云的《摘豆王》、李蕊贤的《晨练》等,人物造型的夸张,体现了陕西人的敦厚与老实。户县农民画画家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感受,在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中寻找题材,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作品。美术中所谓的美的形式的积极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8]
(三)户县农民画的色彩美
在色彩运用方面,户县农民画浓烈、单纯、艳丽,大胆地把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用色彩体现出来,并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老百姓的心中,红红绿绿,大红大紫,才是吉利的象征。在文革前,革命与喜庆的红色息息相关,所以大量的红色出现在农民画中,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在文革后的户县农民画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是以阴阳观,五行观与八卦观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色是中华民族群体的神祇崇拜色彩,它是中国人心中镇邪的色彩。[9]在农民画中,四季的变化也可以用色彩来表现,如雒志俭的《四季图》,春天用黄色和绿色表达;夏天用红色来表达;秋天用金黄色和赭石表达;冬天则用白色和蓝色来表达。农民画的色彩观念随着民间美术和其它文化形式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也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六、户县农民画发展的当下意义
(一)户县农民画学习交流的当下意义
随着农村发展越来越富裕,农民画开始商品化,这些种种因素使得户县农民画失去原有的风采,成为了一种“流水线艺术”的商品。年轻画家的短缺也随之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农民画要得到发展,它必须要依靠社会为它提供的表现场地——健康的文化市场。
在国内,农民画所出版的书籍中更多的是一些作品选集,理论专著还是比较少的。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发展,一批关于农民画著作的书籍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张旭、刘魁立的《舞阳农民画:民俗中国》,书中巧妙的以农民画的“地方性”和“民俗性”两个方向表现农民画的艺术特性,书中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吸引了很多读者。在国外,农民画的反响也是相当强烈的,从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到荣登国际殿堂享誉海内外,许多作品被国外友人和博物馆收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品牌”。
研究和总结户县农民画有助于农民画当下学习交流,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让它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被更多的人理解,从而使农民画能够更好的走向文化市场,得到应有的传承和保护。
(二)户县农民画在新的时代潮流下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强国成为国人的目标,许多外国人相继开始学习中华文化,农民画也随之走进世界。xxx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艺术商品化对民间作者,对地方文化馆,都有不同程度的诱惑力。只有XX有关部门、地方文化馆的明智和远见卓识者,能够因势利导,使其不单纯为金钱所支配,想必可能避免对民间美术更大范围的破坏,或者可能使其健康应变发展。不应忽视保护、鼓励民间美术制作与创造,以发挥其独特的民俗的审美功能。[10]
户县农民画在新的时代潮流下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内涵,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中国第一画乡”。只有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让户县农民画再创辉煌
总结
通过对户县农民画创作题材的分析,总结了户县农民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在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题材主要由“政治宣传,大干场景,劳动丰收”等为创作主题。新时期新面貌,由于国家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年轻的农民画作者越来越少,许多农民画已经失去以往纯真的民风民俗,在题材不够新颖的同时,也失去更好的传承者,户县农民画急需保护,希望有更优秀的年轻画者愿意继承民艺,使之得以传承,而不是一味的成为印刷品,复制品。新时期的力量,可以让农民画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呼吁让更多的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民风民俗,让这种美德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亢宁梅.从自我的符号到审美意识形态的代码_中国农民画审美性质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1.38(3):47-51
[2]段景礼,户县农民画沉浮录[M].河南出版社,2005:3
[3]何卫平,户县农民画/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丛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25
[4]关中风俗与地理环境[EB/OL].http://www.hengqian.com/html/2010/6-5/a10572470516.shtm1,2010-06-05.
[5]邓林.浅谈户县农民画的艺术特点[J].昌吉学院学报,2007,(5):86
[6]王西平.画乡开拓者丁济堂[M].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78
[7]棉花糖.【作家部落】李凤兰-户县二十万妇女的一面旗.画乡网.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3
[9]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99-102[EB/OL].http://www.hxw163.com/2010/0214/5562.html,2010-02-14
[10]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24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