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于学术界对咸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秦代,所以本论文选择从新的研究视角,民国时段对咸阳城市进行研究。本文重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民国时期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内容包括明清咸阳城城市中心区、火车站修建城市范围的北扩和XX对咸阳城的规划。第二部分分析民国时期城市功能的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商业、工业、交通、教育、文化等发面。为我们全面的剖析了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全貌。对我们建国之后乃至今天发展咸阳城市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形态;功能演变
前言
咸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处关中平原,靠近河流,使得早期文明得以在这块土地上延续下去,也不断促进咸阳的城市发展。咸阳被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作为大秦帝国的国都,秦之后的咸阳,虽不被大家所重视,但这座城市一直得以发展直至今日。如汉唐时期,咸阳就作为当时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第一站;元明清时期,咸阳是关中地区重要的城镇之一;民国时期的咸阳城,也是关中地区重要城镇。
由于学术界对咸阳城市的研究多集中在秦都咸阳的研究,为了更好的了解咸阳城市的发展历史,本论文选择研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市。为什么要选择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学术界对秦之后的咸阳城市研究甚少,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开拓新的视野,增加学术研究成果。2、使咸阳地方史的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对咸阳历史人物、或者是汉唐帝陵方面的研究,让咸阳地方史更加丰富起来。3、选民国时段,是因为这一时段属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期。4、现实的意义,在西咸一体化背景下,明晰历史时期咸阳城的发展演变,了解历史时期咸阳与西安的关系,为西咸一体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价值。
这一课题会涉及有关历史城市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提供直接的研究案例。相关的历史著述主要有:孙东虎,王军的《民国北京城市形态与功能的演变》,王学理的《秦都咸阳》和《咸阳帝都记》,以及咸阳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的《咸阳市志》等。
本文在写作时重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民国时期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内容包括明清咸阳城城市中心区、火车站修建城市范围的北扩和XX对咸阳城的规划。第二部分分析民国时期城市功能的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商业、工业、交通、教育、文化等发面。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咸阳城市是如何从传统的区域行政中心向现代区域综合中心逐步变迁的,对以后咸阳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民国时期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明清咸阳旧城——城市中心区
咸阳境内的政区建设早在夏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据历史资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咸阳所管辖的西部、东南部、北部地方均为有邰氏封地、有扈氏管辖地和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商代的时候,咸阳境内的方国有邰、程、犬方等方国。市区在当时城市的东南部,在西周时期的时候,是丰、镐二京的近郊,东周时封于秦[1]。秦孝公迁都到咸阳后,咸阳就从此开始被作为都城,西汉时期改名为渭城,受战乱和渭水改道的影响,东汉之后城址不断向西迁移,直到明清时期,城址已迁移至秦咸阳故址西15公里的渭水北岸,就是今天咸阳的旧城区。
明洪武四年,重新修整了咸阳县城,重新修整的咸阳县城形状大致是一个矩形,使城市更加整齐划一。城内有东西街3条和南北街4条,还分别设有东、西、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见图1)
(资料来源:咸阳市编纂委员会编《咸阳市志1》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明代嘉靖时期(1547年)在明洪武的基础上把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把城市向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了扩展,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是这样描述的:“计逾八里,雄踞渭岸,屈曲不方,以象斗杓。”[2](P519),新扩城区的面积是0.91平方公里。城内当时的建筑有钟楼、文庙、儒学、凤凰台、安国寺等。大街小巷贯穿整座城市,一共有30多条,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作为主要交通干道,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都没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后来民国时期咸阳县城的中心区域。到1949年咸阳县城形成街巷纵横,交融汇通的空间格局。其中南北街巷22条,较为重要的有北平街(起于北平门,止于四王庙牌楼)、南阳街(大十字起,南阳门止)、楼南街(钟楼起,清泰门止)、楼北街(钟楼起,永绥门止)、东道巷(迎旭门起,小北门止)、太白庙巷(北大街起,五队巷止)。东西街巷20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中山街(大十字起,文庙止)、西宁街(文庙起,西宁门止)、东明街(东明门起,大什字止)、花店巷(北大街起,东明门止)、潘家巷(北大街起,东道巷止)[3]。咸阳县城内分布有大小街巷、道路46条,这些街巷和道路都是以明清咸阳旧城为中心分布。
(二)火车站的修建与城市空间的拓展
交通的发展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在陇海铁路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市正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铁路的修通与火车站的修建给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咸阳火车站始建于1935年,当时火车站建在咸阳县城城北大约0.7公里的位置。火车站的建立为咸阳城市的空间拓展提供了动力。
火车站的修建扩大了咸阳城市的规模,城市开始向北部扩展。由火车站向北建立了很多企业,有“中国打包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酒精厂”、“砖厂”“咸阳纺织厂”等十几家工业企业,相应的还有学校、旅社、商店等在此发展,在这些工厂和学校与火车站、老城区之间人们踏出了几条不规整的土路来,比如现在的抗战路、民生路等[4](P123)。在民国二十年(1931)的时候,咸阳县XX决定将西大街、北大街、中街以及东大街的道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至6—14米,使用黄砂铺为路面,其他街巷仍为土路。
火车站的修建带动了人口的流动,人流量加大,城市人口增加。陇海铁路和咸同铁路在咸阳的交汇,使得咸阳城市地理位置变得重要起来。咸阳本来作为一个县城在当时就是地方商品交易的场所和货物的中转站,再加上现在铁路的开通和火车站的修建,咸阳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和商户。据资料记载,在民国18年至民国22年(1929到1933),由于旱灾人口一度下降到百万之下,到1935年人口是101.13万人,1937年103.12万人。加之抗战期间,河南等沦陷地区逃出来的难民也大多在陇海、咸同铁路附近定居。咸阳城市人口因从商、迁徙、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人口的增加,居民的增多,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火车站的修建使得咸阳的城市规模、城市内部结构、商业、对外流通、人口、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咸阳城市在近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增强了咸阳的城市化,加快了咸阳城市发展的步伐。
(三)咸阳城第一部城市规划方案
作为现代城市,城市规划方案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使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更加的合理化。城市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方面,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布局、产业的布局、道路的设置等,城市的规划是建设和管理一个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方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蓝本。
民国时期咸阳诞生了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方案,这对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据资料记载:民国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咸阳县XX在文昌宫内首设县建设局,其后在县XX的主持下对当时的县城发展进行了首次规划。
规划方案的内容:“依托旧城北到原边,南至渭河,东西长约4.8公里,南北平均宽2.1公里,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市中心的商业区、行政区、教育区、文化区和码头、住宅区、清工业区、重工业区、堆栈区、驻兵区和飞机场等。道路系统为放射性与方块形相结合的路网格局。
由内容可见,规划方案的不足在于,第一道路相互之间的间距太小;第二设置的飞机场和工业上面没有具体的项目;第三布局不合理,从整体的城市布局来看,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功能分区体系。
但是作为第一部近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方案,其意义在于,第一使当时的咸阳城市发展更加系统化,更具规模化;第二咸阳第一部城市方案的提出,是咸阳县城从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迈出的标志性一步;第三这部方案的提出,为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和借鉴意义。
二、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功能的演变
近代之前,中国大多城市都是传统的区域行政中心,政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相对不足。近代以来,随着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的商业、工业、交通、文教卫生等事业得以发展,使城市由原来的单一的政治中心发展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发生质的演变。咸阳城市在民国时期也发生了这样的转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1.民国之前咸阳的商业概况
作为秦朝国都的时候咸阳的商业在当时全国算是十分活跃的,当时秦始皇还命令将全国的二十万户富商大贾搬至咸阳,促进了咸阳作为秦朝都城的经济优势。汉代,咸阳在当时作为全国通往西域的西大门。到了隋唐的时候,我们国家当时在世界上各国的经济算是比较发达的,再者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和西亚等国家的人纷纷赶来经商,当时的咸阳也是外国经商者选择的目标之一,促进了咸阳的商业发展。明清的时候,咸阳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水运的便利,一直充当着当地的商品交易中心,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咸原隶京兆,为西北之邑首冲,控巴蜀而扼甘凉,右辅关门锁钥也。”[5],可见咸阳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咸阳得水运之便利,成为关中西北各县货物的集散中心。清朝末年的时候,还成立了不少的商会[6]。
2.民国时期咸阳商业的繁荣
咸阳在民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由于天灾加之战乱,人心不稳,社会动荡,生活艰难,导致咸阳经济的倒退和不景气,自然咸阳的商业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资料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商客多客籍。锅、铧与炭皆以船运自山西,转售于至、户及凤翔各处,而锅、铧且达于甘肃,近以商船不至,买锅、铧者多自运于朝邑,买炭者多自运于渭南……今无晋商,仅卖本号所榨之油而已。其业贾于市上者,不过小负贩作糊口计而,上下十余年,顿起今昔之感。”[7](p76),1930年的时候,杨虎城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在咸阳创办了裕农油厂。还有当时咸阳境内的商人又在咸阳开设了花行,还顺带兼营轧花和打包外运。第二阶段是抗战时期,咸阳当时作为全国抗战大后方,导致外来人口大量的涌入,据资料记载,外地商户在当时进入咸阳的就有300多户,使得咸阳经济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咸阳商业的繁荣。第三阶段就是抗战胜利后,外货来源受到阻碍,再者XX的官僚资本逐渐垄断国家的经济私情形严重,导致物价暴涨,很多私营商业纷纷倒闭,商业再度陷入困境。
咸阳商业之所以有一个大的发展,得益于交通的发展。据历史资料记载,民国在没有通火车之前商号总数是400家,通火车之后商号总数比之前多了很多。未通火车之前,咸阳商号总数400家。包括花行两2家,榨厂7家,油房14家,剩下的其他家都是一些日常用品的杂货铺和经营盐铁的一些店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调元德盐号,投资资本大约有六万元左右[8]。火车通到咸阳之后,花行仍然是2家,本籍最多,河南山西次之。棉花和杂货行3家,有一家是山西人经营的。棉花转运行9家,有一家是巩县人开的。杂货铺3家,其中河南一家。碎货铺4家,纸烟煤油店2家,都是本地人经营的。自行车店都是山西人经营的。经营饭店的山西河北各一家。京货庄3家,其中一家是山西人开的。烟馆1家,是本籍人经营。河南人开的杂粮铺1家,河北人开的镜子铺1家,本籍的药房1家,的河南食品店2家,山西的煤厂1家,京津杂货庄3家,铁料木器行、铁器工厂、医院各一家,都是本地人经营。所有商号资产投资多的已经超过10万元了。还有,火车站建立之后,城市开始向北部扩展,由火车站向北建立了很多企业,有中国打包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酒精厂、砖厂等十几家工业企业,相应的还有学校、旅社、商店等在此发展,当时人口也增加到4700人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交通的发展对商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9](p186-189)。
(二)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
民国初期,咸阳城工业还没有脱离手工工业的状态,再加上地处内陆,工业尚不发达。等到铁路的修通,交通的改善,还有战事的刺激,近代工业才慢慢开始发展起来,渐有可观,尤其是抗战后的小工厂发展的最为迅速。在这一时期,各级XX经委会一类机构管理的是国家工业企业。私人作坊、工厂的开业、歇业、停业多由县城及集镇的行会审核和办理[9](p159)。
据咸阳市志记载,当时咸阳主要工厂有纺织工厂、食品、酒精、机械以及制革、煤窑等。所生产的产品有粗布、食用油、农具、砖瓦以及医药等[9]。1931年至1941年十年间,咸阳及各县的工厂数量急剧增加,当时咸阳城区内主要的工厂有裕农油厂(就是成立于二十五年的尧山油厂改名得来的),陕西省XX办的陕西酒精厂、咸阳工厂和中国打包公司。
1.纺织业的发展
咸阳的纺织产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咸阳长武的下孟村出土的陶制纺轮,就足以证明了祖先在新石器的时候就开始有了纺织生产的活动。还有在《诗经》中就有大约近十篇的文章是涉及到咸阳先民蚕丝生产的。据历史记载,秦孝公的时候颁布法令奖励耕织。明崇祯据《乾州志.风俗篇》记载:“人志刚方,俗向俭素,男勤稼穑,女事桑麻。”到了宋元两代,棉花的种植传到了咸阳,咸阳的棉纺织业得以发展起来。
民国初年的时候,咸阳境内各县的手工纺织业发展迅速。各县创办了纺织工厂,在1922年得时候,三原和泾阳等县首先创办了手工纺纱厂。1932年,乾县又创办了平民纺织工厂。铁路的修通,大量沦陷区灾民随着铁路修通而涌入咸阳,这些难民中有不少是纺织手工业者,给咸阳的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咸阳有了机器纺织工业。比如,第二战区的西北实业公司由山西签到三原,以半机械化方式生产纺织产品。还有湖北纱布局与咸阳打包公司在咸阳筹建的咸阳纺织厂等。到1949年,咸阳除过纺织厂之外,还户手工纺织业。当时的纺织工业产值在本地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很大,占到总产值的73.17%。可见纺织工业在当时是咸阳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
2.其他工业
咸阳的造纸业就是从民国初年开始发展的。到了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境内各县的造纸个体户已经很多了,咸阳、礼泉、三原、乾县等都有生产造纸。
咸阳的化学工业最开始是城乡开办的火药作坊。1934年,陕西省XX在咸阳创办了酒精总厂。1940年,第二战区制药厂迁到了三原。当时还有兴平民间制作的杏仁凉眼膏享誉西北各省。
还有其他的一些工业,比如机械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等。民国时期的这些工业的发展,为咸阳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城市近代交通的发展
1.铁路
民国时期,咸阳境内先后修通铁路干线有两条,一条是陇海铁路线(兰州-连云港),一条是咸铜铁路(咸阳-铜川)。
陇海铁路是从连云港发车到甘肃兰州的铁路线。陇海铁路在咸阳境内经过咸阳市区、茂陵、兴平、武功、杨凌然后出境驶入宝鸡,境内全长是60公里。当时的国民XX铁道部在1934该线修到西安后即令修筑西安到宝鸡段,最终在1937年的时候,正式运营。
咸铜铁路是专门为运同官媒而决定从咸阳途径三原等县一直到同官,也就是今的天铜川的“咸同”铁路线,这一工程在1941年的12月被完成。铜川在1946年以前被称为同官,更名后,“咸同线”也被改为“咸铜线”。
2.渡口
渡口在民国前期也作为一种交通而被使用。咸阳境内由于渭河横贯东西,泾河从西北贯穿东南,而使得水上交通很是便利。渭河咸阳渡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咸阳古渡。除过渭河咸阳渡,当时还有渭河两寺渡,黑水渡、修石渡等众多渡口。
重点来说一下咸阳古渡。咸阳古渡史称“秦中第一大渡”,重修咸阳县志里是这样描述的“咸阳渡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为浮桥,几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桥,夏秋仍以舟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此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渡。[10]”从这可以看出咸阳古渡是中原和东西各地的重要的通道。抗战时期的时候,苏联支援我国的物资都是通过咸阳古渡运送到华中和华南战场的。在1935年咸阳渡口则以渡人和骡马大车为主,来往过渡的大多数都是西北的骆驼和铁轮大车等。而其他的渡口,比如渭河两寺渡在民国的后期只有大船一支,小船一支。黑水渡呢,在1934年民国XX续修西兰公路,在亭口旧街黑河上修建石台木面桥之前,黑水渡一直是陕西和甘肃两省的交通要道[11]。
3.公路
公路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咸阳的交通面貌。方便了咸阳与各地之间的沟通与往来。1925年的时候,当时的“西长公路”是在国民党军队驻扎西北时对原有的西安到长武段的大道稍微做了修整,勉强才可以通车。1928年到1929年间,华洋义赈会招募当地的灾民修整了长武到窑店之间的大道,市当时的西长公路一直延伸到陕西和甘肃的交界处。国民XX经济委员会在1934年的3月决定按照当时国家公路的标准修“西兰干线公路”,并且于1935年5月完成通车。在1942年,国民XX不断拨款让西兰公路从原来的土路变为砂石铺路。还有“国道210”,起点是内蒙古包头,途径陕西、四川、贵州到达广西的南宁。咸阳市包括包括从三原县的瓦窑头到白马寺一共长14.7公里,路面宽7-10米,都是用沥青铺的路面,此路原来是咸榆公路的一段,国民XX陕西省建设厅1934年和1936年的时候对原有的道路分段来进行修筑。“国道211”,就是银川到西安的公路,咸阳段共长159.6公里。这条路原来叫原庆公路(三原到甘肃庆阳),国民XX在1944年的时候计划修建原庆公路到旬邑职田段,1946年秋季的时候,陕西省公路局派队勘测后,只是对三原到淳化段进行了修整,因为当时的道路还是土路,遇到雨天的时候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勉强可以通车[12](211)。咸阳境内公路的建设和改善,更加方便的沟通了咸阳与各地的往来。
(四)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
民国时期咸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近代的教育体系初具规模,当时XX对教育的投资,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当时社会文化水平,对我们建国后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学前教育事业的兴起。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932年开始幼儿学前教育机构正式的设立。当时本市的淳化县立初级小学附设童稚园一班,这是本地民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幼稚园。随后,1941年9月三原创办了县立城关幼稚园,1946年兴平县在郭乡中心国民学校内附设幼稚园,同年,长武县昭仁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内也附设幼稚园。这些幼稚园的设立,为当时启蒙教育的发展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小学教育的发展与普及。1913年的时候,中华民国XX教育部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实行新的教育体制,对清代的教育体制做了改革,废除了读经讲经,更改了教学的内容,还规定了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将“小学堂”改为“小学校”。在1922年,北洋XX又颁布了新的学制,改“等”为“级”,次年又去“校”字,各高、初等小学堂遂改名为高、初级小学。在民国初年,由于天灾和战乱,小学教育事业并没有发展起来。1927年的时候,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积极推行“强迫教育”,并发表了《强迫教育宣言》,宣言的发表,对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的咸阳,此前只有各类小学100所,在校学生1802名,占全县学龄儿童的15%;实施“强迫教育”后,小学发展到200多所,在校生达到了4000多人。1935年,国民XX教育部又加大力度,颁布了《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广泛的推行义务教育,各县均有采纳,XX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小学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3](405)。
发展中学教育。1919年,于右任在三原县建立了当时第一个中学教育的学校—渭北中学校,使得中学教育得开始发展,于是各县纷纷效仿建立了中学。比如:1939年咸阳县周陵初级中学;1945年,省立咸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曾附设高中部[14](324)。
职业教育。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武功县张家岗举行奠基典礼,宣告我国西北第一所教学与科研的高等学府成立,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提供了技术与前提。1938年至1944年,金陵大学西北农业试验场、泾惠渠管理局共同进行棉花小麦灌溉研究,1944年,泾阳农场开始大豆区域试验。
发展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才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也可以教化民众,正化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民国时期咸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对我们以后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2.文化事业
文学作品反应社会现实。当时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的冯润璋,与鲁迅、冯雪峰等人相交谊,创作了许多反应当时社会现实、抨击社会黑暗面的小说作品,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最后这些小说都被归类到《冯润璋文存》一书中。
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1919年咸阳成立公共图书馆,1942年抗战爆发之后,咸阳县又立民众教育馆在城内凤凰台合并设馆,面向社会借阅图书、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电影的出现。1930年电影开始在咸阳天主教堂出现了,1934年无声电影在咸阳县城营业放映。
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广播电视在咸阳兴起的比较晚。1936年,国民党中一台,分别建立了收音室。其后又给咸阳各县参议会配发无线电直流收音机,到1949年解放,咸阳共有收音机11台。
3.医疗卫生事业
1933年咸阳县派学员去省上防疫训练所学习,学习完成学员回县上主要负责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并推行种牛痘,让人们提高防疫意识和了解卫生常识。
1936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的江苏人张方策以及他的妻子来到咸阳,在城区的仪凤东街创办了当时的私立医院——强华医院。主要诊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疾病。
1941年,创立了咸阳卫生院,有助产士1名,专司接生。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商业、近代工业、近代新式交通以为文教卫生事业均得以发展,尽管不想是缓慢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以行政功能为主的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其意义不可小视。这是这近代的种子,点燃了内陆城市的创办实业、建设交通、发展商业,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变化,城市的功能也向区域近代综合多功能心中演变。
结语
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对于今后建设城市,更好的发展城市是不可或缺和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促进和影响城市发展的各个要素来分析,使得我们对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民国时期的咸阳城市发展可谓是咸阳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呈上启下的时期,它继承了封建时期的城市形式,又在新的时代下开创城市发展新气息。这对于我们新中国成立后、乃至我们今天如何发展咸阳城市提供了基础与经验。同时也丰富了咸阳地方史,使学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秦代的咸阳。
参考文献
[1]王元.咸阳史话[J].各界,2014,第5期
[2]咸阳市志(一)[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3]牛艳婷.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王静.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对咸阳城市化的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1期,(7)P123。
[5]清代咸阳县志[M],道光16年
[6]雷蕾.民国时期陕西同业公会研究(1927-1949)—以咸阳为中心考察[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7]民国重修咸阳县志[M],凤凰出版社,1932铅印本,
[8]谭刚.陇海铁路与陕西城镇的兴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第1期
[9]陕西经济十年(1931-1941)[M],西安:西安市档案局译,1997
[10]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11]崔亚军、李虎.水资源的利用民国时期与咸阳城市经济的发展[C].中国
[12]咸阳市志(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3]咸阳市志(四)[M],西安:三秦人民出版社
[14]咸阳秦都区教育志[M],陕西:东方出版社,200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