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因为其别有风格的艺术形象的手法塑造和其美轮美奂的动作姿态,从古至今,一直就是中国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典舞的训练中需要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舞蹈的动作美感。
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课,是以身体舞姿形态“拧、倾、圆、曲”为主的方式存在,其舞姿、技巧复杂多样,动作难度较高,只有掌握其核心动作的技巧,才能表现出俏丽、婉约的中国古典舞意识形态。只有更强的关节“柔韧性”,达到了这个水平标准,才能在诠释古典舞剧目时,达到作品与身体感觉浑然一体、自由飘逸的舞蹈表演水平。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舞蹈者的柔韧性非常重要柔韧训练可以加大动作的幅度,使各种舞蹈动作更加的的舒展,以更饱满的姿态去诠释舞蹈所要表现的艺术张力。所以,在中国古典舞的课堂训练中,老师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为依据,认真严格地按照训练强度循序渐进,由单一到完整动作、幅度由小至大,动作节奏、速度由缓渐快,训练强度、力度、次数从弱到强递增进行教学,因此,如何解决学生的身体更具有柔韧性也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
一 、柔韧性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的编排与练习过程当中柔韧性作为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关键所在,是体现“美”的标志之一,如果说古典舞动作优美,在此其中柔韧性的突出就占据了很大的因素。在观看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过程当中,对于我们的视觉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此种美的体现不是单方面靠动作的排练就能达到其效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柔韧性凸显出了舞蹈的美感。因而我们就不难看出舞蹈柔韧问题是影响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一)良好的柔韧训练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技巧要领
因为舞蹈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特征,良好的柔韧性可以使舞者的迅速掌握舞蹈动作的技术要领,提高其对于舞蹈的控制能力。要想练好身体的柔韧性,神韵课程的学习必不可少,神韵包括劲、形和律的练习。用身体的身法和韵律去提高舞者的技术动作之连贯性和多变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古典舞的精髓表现出来。所以,舞蹈的完整性和情感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的柔韧性,不至于把优美的舞蹈变成坚硬的肢体动作。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教学者也要注重技巧的灌输,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同时,在学习中尽量做到动作的标准,这样可以避免身体的损伤,舞蹈教师还要通过合理手段去激发舞者的对舞蹈学习的渴望,增强其兴趣,以求提高古典舞的表达质量。
(二)良好的柔韧训练对学生速度素质打下重要基础
古典舞的完美呈现对舞者的身体灵活性或灵敏度有极高的要求,出色的身体协调性是完成古典舞的关键。良好的柔韧训练使舞者对舞蹈动作的表达会更具美感,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度的同时,有助于舞者加深对舞蹈技术动作完整性和多变性的理解。柔韧训练,可提高舞者的腿部控制能力,增强舞蹈意的控制识,有助于舞者规范轻松的完成整个舞蹈。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快速运动反映着人体运动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古典舞和其他舞蹈一样也要求舞者具备一定的速度素质。首先是舞者的反应速度要快。这个反应速度包括动作反应和思维反应两部分;其二是舞者的动作速度要快,即舞者要去完成或表达整个舞蹈动作所要的速度;其三移动速度要快,短时间内的快速移动能够体现舞蹈更多的变化,更充分的展示舞蹈的激情。所以,掌握一定的速度素质是舞者学习古典舞的基础。音乐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舞蹈音乐的反应程度则体现了舞者的速度素质。拥有良好速度素质的舞蹈演员,其思维反应可能都赶不上其动作的反应,这正是良好的柔韧性使其速度素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说,长期的正规良好的柔韧性训练是舞者学好古典舞的先决条件。
(三)良好的柔韧训练是古典舞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对于很多的舞蹈学习者来说,她们对舞蹈音乐不甚了解,对音乐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甚至有的会缺乏音乐天赋,但他们却具备良好的身体柔韧性,这对于古典舞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声韵教学是舞蹈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舞者对声韵课程的学习,重点就是身体的柔韧训练。想要开展好古典舞蹈的教学工作,声韵教程是基础,而良好的柔韧性训练则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可见柔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占据的地位,也不难看出柔韧训练是教好和学好古典舞的重要保障。
二、在古典舞表演中柔韧性对技巧完成度的影响
(一)柔韧对表演中前桥完成度的影响
前桥有单腿和双腿之分,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都是都是从双腿练起之后在进行单腿的学习。前桥的练习步骤为:倒立、下腰起身、双腿前桥(不靠墙倒立→空中并腿→抬头放腿成下腰状态→起身)、单腿前桥。由前桥的动作步骤和技术要领知道其对腰腹力量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前桥的联系之前,要练习号下腰、竖叉、倒立等基本动作。倒立主要锻炼身体的腹肌力量,没有良好的腹肌力量就不能规范的完成前桥动作。还有就是在练习的初期应该积极寻求同学或老师的保护,避免受伤。
前桥是舞蹈基本功之一,前桥的动作要领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很高的要求,而柔韧度直接决定了前桥的完成质量也同时决定了整个舞蹈动作的完成效果,所以柔韧对表演中前桥的完成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柔韧对表演中抱腿转完成度的影响
腿法的练习是舞蹈基本功之一,腿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舞者舞蹈水平的高低,而腿部的柔韧性则决定了舞者腿法所能达到的高度。长期进行良好的腿部柔韧性练习可加强腿部肌腱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同时腿部柔韧性训练使得踝关节、膝关节等的活动范围增大,可以更加舒展的展现舞姿,更好的诠释舞蹈。如今舞蹈节目中流行一个动作,就是抱腿转。要想完成这个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动力腿要有柔软度,主力腿的力度要好,身体的协调性好。动作起步:右腿直,脚背蹦,抬起到180度,双手抱住;同时左脚直立起半脚尖;再由跨、肩、头,脚、带动转。动作开始时,要快速度,半脚尖尽量立高,身体要向上拔,重心保持平衡。动力腿和主力腿上下把握住一个点,不能偏,身体的带动也不能够太大。动作中气息的运用也很重要,起份时吸气,旋转时并住气。所谓功到自然成,舞者还要勤加练习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柔韧对表演中零度肩完成度的影响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决定着练习者的技术素养。在舞蹈训练学中,肩部的训练也尤为重要。肩部的训练包括零度肩和向后90度推拉肩。向后90度推拉肩的技术要领是:人保持直立动作的基础之上,双手形成互握姿势,然后慢慢向后推拉肩部,使肩部形成90度的直角;零度肩则是在向后90度推拉肩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拉肩,最终双臂贴紧后背,相反还要求从下面拉起再返回头顶,不难看出,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是完成肩部动作的保障,对零度肩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若柔韧度不够,肩部的动作做出来必定很僵硬,进而影响整个舞蹈动作的美感。肩部训练旨在锻炼肩部各个软组织的伸张能力和弹性,以最舒张的形体姿态还原舞蹈本身的美感。
(四)柔韧对表演中其他技巧完成度的影响
作为一种极具张力的表演艺术,舞蹈舞姿的展现需要灵巧的身体去完成各种的高难度却又不是优雅的技术动作,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直接决定了舞蹈的质量。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动作要领是古典舞的动作精髓,舞姿需将动作和意念相融合,能达到“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意境。当然,光靠思维上对舞蹈的理解远远不够,因为动作上的僵硬肯定不能把古典舞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所以,柔韧训练是舞者能够完美演绎舞蹈的基础,舞者只有进行良好的柔韧性训练后,才能更好更标准的完成各个动作要领和技巧,更好的诠释中华古典舞之美。
三、柔韧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的作用
(一)在古典舞教学中对舞蹈动作幅度的作用
作为舞蹈教学或学习的一项基本专业素质,柔韧性的彰显对整个舞蹈的表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支舞蹈的质量靠舞蹈完成的动作幅度,舞蹈姿态,节奏的把握,移动速度的快慢,爆发力的呈现,舞蹈感情的表达这些因素来体现,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舞者各个技术环节相互转换的能力。一个舞蹈作品的表达,不仅是肢体上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也是一个成熟舞蹈作品的最基本要求。说到根本,肢体上的展示是基础,而柔韧性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舞者在做动作时能否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以及在做各种高难度技术动作时能否顺利完成,都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柔韧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如果学生柔韧性不是很强,说明其肌肉的延伸性就不是很高,在完成舞蹈作品时,肢体动作的幅度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影响舞蹈的完成质量。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柔韧训练,确保舞蹈动作的动作幅度。
(二)在古典舞教学中对技巧、控制能力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风格多变,舞姿层出不穷,所以对其的学习要注重技巧的培养。要提高舞者对古典舞动作技巧的把握以及掌控能力的提升,身体的柔韧性的是先决条件。当舞者拥有极好的弹跳能力和爆发力,出色的身体控制和协调能力,那么他对舞蹈的技巧掌控和控制能力就会加强。如一些基本动作:前、后、旁腿的控制,空中翻转等技巧的完成,都依靠身体出色的控制能力和良好的柔韧性去完成。所以,身体柔韧性是一个出色的舞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当柔韧度达不到要求时,在表达舞蹈作品时会显现出各种的技术动作不规范,舞姿会很僵硬不具美感。完全表达不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充沛感情,观众在欣赏时也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甚直接影响和观众的情感交流。
(三) 在古典舞教学中对预防损伤的作用
身体良好的柔韧性可减低学生受伤的风险,提高舞者的身体机能的同时还提高其预防身体损伤的能力,尽量减少因为柔韧性差引起的运动伤害,保证舞蹈完成质量的同时延长舞者的职业寿命。在古典舞乃至其他舞种的学习中,各种动作的交叉衔接很多,提、沉、收、放,还有很多旋转、空翻、跳跃等动作,,要做到制空能力强,又要落得稳,落得轻。在规范到位的同时舞者还要尽量保持力度和美感并存,做到收放自如。一系列动作的完成,最关键的就是要具备很强的柔韧性,否则在完成舞蹈技巧动作时,很容易给肌肉和韧带造成严重损伤,这将严重影学生的练习质量。
综上所述,在古典舞的学习中,必须坚持良好的柔韧训练。良好的柔韧性使得舞者的动作幅度更加舒展,舞姿更加优美、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和对舞蹈的技术动作的把控能力、减少损伤,以最饱满的姿态去表达作品想要传递的情感。因此,,舞蹈教学实践中进行柔韧性训练,对学生学习、感受舞蹈之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舞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柔韧性的训练,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有效改善,提升其柔韧度,并且充分发挥柔韧性训练的作用.
四、在古典舞教学中开展柔韧训练的几点技巧
长期进行良好的柔韧性训练对舞者的身体塑形,对其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性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但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先对初学来说显然不合适,所以教师不妨在训练的前期开展一些简单的动作练习,并严格控制肌肉拉伸的临界点,以免对学生造成损伤。伸展性练习是开展柔韧训练的基础,在训练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进行柔韧训练前,热身和相关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这些动作要领是:先做深呼吸以使腹部鼓起,然后进行简单的全身肌肉放松活动,热身的效果就在于可以减免伤病。热身训练必不可少,时间的把握要合适,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十分钟便可。时间太长,会过分的消耗体力,时间太短,则不足以唤醒身体肌肉。
(二)掌握尺度,持之以恒。古语有云:水滴石穿,身体的柔韧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很高的水准,所以要安排合理。训练前期,无论从训练的时间还是强度上都不要太高,随着训练的积累,再慢慢加大训练的密度和强度。当然,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贵在坚持,坚持循环训练。
(三) 张弛有度,动静结合。采取合理的训练方式,不宜长时间锻炼或长时间休息,休息时间不宜超过10秒。采用分组训练的方式,动态静态训练相结合,效果更好。
(四)面面俱到,全面训练。身体的协调和柔韧性体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在进行训练的要进行全身而非某个特定部位的柔韧性训练。
(五)适可而止,避免伤病。柔韧性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候难免自己的身体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这时应停止训练,找出原因知道身体感觉良好。另外,不止是柔韧性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在避免伤病的同时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总之,古典舞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柔韧训练则是这项工程的基石。只有强化柔韧训练,加强学生身体对各项动作的适应能力,才能使古典舞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而教学工作也才更有意义。因此,柔韧训练不仅是古典舞教学的必备环节,更是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五、结论
俗话有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的肩、腰、髋、腿等部位均需要出色的柔韧性,才能更有张力和活力的表达出舞蹈内在的精髓。所以,柔韧性是一名优秀的古典舞演员必须掌握的舞蹈技巧。同时,柔韧素质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古典舞训练的重要途径,也为学生攀登中国古典舞艺术的高峰奠定坚实基础,使中国古典舞走的更好、更远。所以,一个舞者要认识到柔韧性训练的重要性,一名教师更要使学生体会到柔韧性对于体现中国古典舞韵味之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喜伟. 《对中国古典舞柔韧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1(19):99-100.
[2]庞蓉.《对中国古典舞 “柔韧性”分析》[J].大舞台2013(3):85-86.
[3]刘颖. 《浅谈柔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2013(7):125-126
[4]姜力卿. 《柔韧素质在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实践》 [J].职业,2007(30):113-114.
[5]何银强. 《柔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性与训练技巧》 [J].教育界,2014(10)
[6]余南. 《中国古典舞软开度的教学与训练初探》 [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15 (3):39-4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