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上,掀起了一股以吴道子为首的画道释人物的浪潮,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更是造就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他所绘画的宗教人物皆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加上他所创的独特的笔法“莼菜条”,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绘画手法,所画出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因笔法自由不受拘束,所表现的画面也能高度反映出作者的精神,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单在人物画上如此作画,还把这种放荡不羁的画法表现在山水画里!线条的创新变化,给予了吴道子至高的名誉,同样也是线条给他的山水画面带来更多的意外惊喜,使内容愈加丰富多样化。这位画家给山水画的变迁也带来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吴道子;人物山水画;艺术成就
前言
由古至今的中国绘画史上,总有一些国画大师让我们为之称道赞叹,令千万后辈仰仗学习,但他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任何一位史诗级人物的诞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宗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孟子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人在所处的社会不仅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还要凭借敏锐的眼力审时度势,方可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吴道子是盛唐时期出名的画家,被人尊称为“画圣”,他凭借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享誉画坛,从书法学习到人物山水花鸟等等无不精通,因受书法大家的影响使其对绘画做出了大胆的变新,特别是在线条运用上的变革,由细密生硬的笔法转变为苍劲有力豪放的风格,画面风格令人眼前一新。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吴道子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对吴道子全面客观的认知的同时,加之对其遗留的著作名画的赏析来总结他的艺术成就带给后人的影响。本文在编写过程中,通过收集吴道子的文献资料,参考相关典籍,欣赏代表著作,来共同认识一个真正的吴道子,也可以更好的使世人得知吴道子的精神品质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吴道子生平
吴道子(约686~760年前后),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家庭条件很是贫苦,自幼便跟着以狂草闻名的书法家贺知章和张旭磨炼,通过刻苦勤奋学习,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便在国画上凸显出他过人的天赋[1]。因其天资聪颖,作画风格清奇独特,于是便声名远扬,传到了唐玄宗那里,进而被传唤到皇宫中,在观赏过他的画后玄宗也很喜欢他,对他赞不绝口,还分了他很多官职,可见对其的重视度[2]。他的作品数量十分庞大,大约曾在三百多面上墙壁作过画,用他独特的想象、灵动的人物特征和别致的用笔风格征服了大众的审美。诗人杜甫曾赞赏他“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苏轼也评价其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可以说很多书画艺术在他的作品面前都显得无力苍白,没有说服力,他运用自己过人的天赋、自创的笔法等成为中国宗教绘画里优秀的领袖人物之一。[3]
二、吴道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吴道子与道释人物画
百年间不断变化的盛世唐朝,因经济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汇通交融,特别是不同的艺术与艺术间碰撞,使得题材愈加广泛,技巧也愈渐成熟,而宗教绘画仍位于艺术领域的主要地位并呈现出新水平,寺庙壁画也与世俗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联系,许多大有成就的画家在寺庙完成了他们的创作,使得宗教这种宣传信仰的场合变为了名画家们献技和人们观赏艺术的场地[4]。寺庙壁画更多的吸取了现实描绘的生活情节,成为了体现时代绘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影响最多的画家便是吴道子。
吴道子用他满腔的热情、心血和精力,加入个人主观感情,运用技巧绘画出许多雄伟壮观的宗教壁画,画中人物活泼灵动[5]。他的宗教壁画正适应当时宗教的宣传需要,但一些作品也巧妙的反映了现实生活,甚至流露出他自己的爱憎情感。其笔下的地狱变相图,虽明着为佛教的因果报应做宣传,但实则画家笔下的地狱中有着各种官僚贵族,以表明这些权贵虽生前依仗权利为非作歹,但死后也逃脱不了地狱的裁判。后世也有不少地狱变相也都画有奸臣受刑的情节,可能也都受到吴道子影响吧。
(二)吴道子与水墨山水
唐代的青山绿水画是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逐渐步入成熟,与此同时水墨山水画也崭露头角,吴道子则为水墨山水做出巨大改变和贡献[6],他虽然以人物道释画著称,但对山水、鸟兽等也十分精通,画风豪放的他在山水画上与李思训有许多不同之处,往往能给予观赏者强烈的印象。传闻玄宗因想念四川风光,便命吴道子去蜀地采风并创作绘画,从四川回来后玄宗让他画画并和他要画稿,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于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在大殿一日之内绘画出蜀地山清水秀之美,受到了玄宗的另眼相看,而李思训也曾在大殿上画过蜀地山水,却花了数月才完成。玄宗因此赞赏道李思训数月的功夫完成的画,吴道子仅用一天就完成了,实在妙极。
吴道子的山水画宛如他的人物画一般,不是那种富有装饰性的,而是充满激情的纵笔挥洒,气势磅礴。唐代张彦远说其“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因而他对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带有很大程度革新的[7]。但也有局限性,五代山水画家荊浩的评价“有笔而无墨”就道出了这一局限性。
3、吴道子的绘画特点及艺术风格
吴道子最初作画时模仿的是那时被认为最有成就的顾恺之的画作,并常常被误认为是真迹,他凭借着自己的绘画天赋,并不拘束于顾恺之细密典雅的风格,而是时而细腻,时而豪迈,运笔轻巧自如。关于他的技法有很多的评价,世人将其总结归纳为四点,一是最初用笔较细而成熟时则用笔豪放不羁;二是吴道子参悟了张旭和贺知章用笔的真谛,因而在用笔表现上将其运用到绘画当中,使线条多样化、苍劲有力,有很强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三是最早他在色彩调配上用色艳丽,成熟时则用色“深浅晕成”,用色比较淡,而这种淡彩法在那时流行以重彩为主的人物画上是一种色彩创新;四是对线条的表现和运用,在创作时带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情感和丰富的节奏运动感。线条由密转疏并与顾恺之所创造的疏体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后人称把道子创造的线条为莼菜条,这种线条更加有助于对人物像的刻画,在感情上能够表达的更为强烈,也因而变为他独特的书画语言。他想要的是营造画面的一种整体的氛围,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出他整个画面的内容,所以能够从他的画面看出一种衣带飘飘的美感。吴道子以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线条表现、生动的视觉效果,对唐代宗教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物造型
吴道子塑造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善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的各种形象,仿佛一个真实有趣的灵魂。
1.着重描写眼神
传说在长安的菩提寺殿内挂有吴道子所画的维摩诘像,他的这幅画像灵动有神,也是最突出的一幅佳画,用流畅有力的线条一鼓作气完成,画中维摩身体前倾的坐靠在床上,好似正在激烈的和人辩论佛法,特别是在画面中的舍利佛被描绘出能转目视人的传神视觉效果,个性张扬实在是令人移不开目光;而在另一个寺庙所描画的执炉天女,她们的神态能够表现出“窃眸欲语”的感觉,这种可以多面观的生动形象全都是通过平时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发掘到的,再加上对人物形象各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够达到一种对艺术的高度概括的水平。
2.人物造型灵动有活力
在著作地狱变相图中,图画墙壁三百余间,人物骑卧异状,没有一处相同。他运用了夸张的变形手法使得鬼神好似真实的从墙壁跃下,画中人物的怪异表情、状态各不相同,或“毛恨出肉,力健有余”,再加上用焦墨勾线淡彩晕染,画出了新奇有特色的“吴装”,人物造型上可见骨骼有高有低,身上的肉也是有起有陷,面面相观,赋予强烈的立体感,而画器物或建筑不用尺子也能弯的中规,直的有矩。画面其实并没有描述什么令人害怕的事物,却好像让人身处在那个环境当中,使人情绪波动激烈。因而说他最擅长塑造有特征并引发人们视觉震撼的绘画形象。
3.多用夸张和想象手法
吴道子擅长观察客观世界的各种形象并引用于画中,再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画面使用夸张手法完成创作。在天王送子图中共有三段,每段不论在脸部或四肢都明显用了夸张手法,并在人体关键部位上给了特写却不影响整体结构。前段描绘出天王神态庄重而严肃,双手按于膝盖,密切的盯着前方的瑞兽呈现出轻松的沉思神情,天王左右被侍卫环绕,有围蛇的仗剑的还有提笔书写的,均呈现出凝重的神色。身后天女则神态安详,有磨墨的有手持器物的,前面武臣紧戒以防不测,文臣严肃站立准备书写,此处天王和瑞兽的紧张关系成为整幅画面的重心,天王的严肃凝视和神兽的蠢蠢欲动形成强烈的鲜明对比,大有一触即发的形势。他的这种合情理的运用夸张全是为了能够塑造出生动灵活的形象,赋予画面最真实的情感。
(二)笔法与线条造型
1.线条造型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画中线条被作为绘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方式,历代画家都十分重视线的运用,无需任何色彩填补,单用纯粹的线条就能表现出人物动态与神韵,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有句话叫“国画像浮雕”,意思就是中国画仅凭线条就能表现物体之间的关系层次感,不用像油画素描那样的立体,而是属于一种平面造型。再加上画家的主观意识,表达画面所要的感觉,最后产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东晋顾恺之所创的“春蚕吐丝”般的线条,使人们对线由懵懂转为追求美的极致,而吴道子的出现,把用“线”推向另一个高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吴道子在绘画历史上有着巨大贡献,他传承了魏晋时期的艺术特色,还对张僧繇的疏体进行发扬光大,同时吸取其他地方传入的经验,改变了从前画家所用的“铁线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节奏感和表现张力的“莼菜条”,这种线条落笔有力大气,错落有序,是两头细中间粗的兰叶描,张弛有力,更带动了线条的节奏韵律,使画面生动活泼,特别是在画仙女们的衣服时所表现出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动态,被后人称为“吴带当风”。他格外看重用笔墨线条时的力度,在著作天王送子图中就引入夸张的手法,轻重缓急、刚柔并进的描绘出想表达的内容[8]。
2.用笔与着色造型
在吴道子的画作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作画风格,去除用笔粗狂简单的糟粕,提升了线条在画面上表达物体的结构功能,解决了线面、透视、明暗之间的矛盾关系,丰富了线条的韵律感,使画面变得层次分明,物体也有了凹凸面和阴阳面,对表现人物衣纹的复杂面也做了良好处理,能够呈现出衣带飘逸柔软的感觉,更好的突出人物像的精神状态,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除此之外吴道子把传统画风与西域画风相结合,突破了那时的“工细密描”,并吸收了初唐尉迟乙僧创造的凹凸晕染的设色形式,再把铁线描改为莼菜条,不用重彩积染,而是想出一种将颜色抹于焦墨痕上,轻轻地晕染开来的淡着色法,主要以白描为基本填入淡彩的渲染[8],这样做可以使人物结构有骨有肉、有凹有陷,不单单追求艳丽的色彩,也注重了画面的立体感。宋代的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录中也称其在用色上“敷彩简淡”。在绘画色彩浓艳的盛唐时期,这种淡彩画就显得格外新颖突出,进一步增强对线的运用和造型表现。
(三)山水画造型
吴道子不光对人物道释画精通,在山水画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多归功于在人物画上的成就。真正的吴道子其实是一名对山水、花鸟、人物等等无所不能的画匠,他在表现人物画技法时用笔豪放、张弛有度,表现出的人物神态灵动有活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这种技法和自由的笔线也运用到了描画山水的创作中,因而他笔下的山水“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在他笔下肆意挥洒的山水树石更具加有画家的主观精神性,自魏晋发展起来的山水到了盛唐时期应该说是到了一个巅峰,故有人说山水画的变迁是始于吴道子的。
可以看出给予吴道子极高成就的是他对线的改革,而线条的变迁也引起他对山水画做出了重大变革,线条愈渐丰富化使得他的绘画有了极大的创新意义。张彦远说“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9]其实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也与他多次去往蜀地观光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看尽了川蜀之地无限好的风光之后使得他做出在山水画上大胆变新的决定,在大殿上与李思训画了同样的一幅蜀地山水画,李思训用了数月的时间而吴道子仅用一天完成,显而易见他的线条之流畅挥笔之豪迈,与用笔工整的李思训相比较更为突出有新意,而写意的水墨画也就此崭露头角。可以说,吴道子是确立了水墨山水画的作画形式,又是写意山水的开山鼻祖,他的画风区别于当时盛行的单线勾勒后上色,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在山水画的影响力亦不低于其人物画。
四、吴道子对中国绘画及对后人所带来的影响
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人带来深远的影响。盛唐时期的中国画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画种,而吴道子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人物,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的风格,又加入自己的想法开创了新的绘画体系,是一种由密到疏的转变,“神形兼备”这一词在他的画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又吸收外部文化并将之合理的融入画面,把自由的民间艺术与主流的上层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辟了绘画的XXX;他能够很好的嗅出艺术发展的命脉,并在自己的作品里不断体现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征,不受名利的诱惑停止自己对艺术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亦没有让诱惑污浊自己的画面,追求更精更高质量的画感。他的绘画名声远及海外,受之影响最深的是日本。因为唐代经济繁荣昌盛,与各个大国都有贸易往来,因而外国文化传入国内,而中国文化也名扬国外,尤其是当时的日本就特别推崇盛唐艺术。因为吴道子所创的用笔技巧使画面皆能展现出物体的体积凹凸面,画风新奇独特,便都效仿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像日本寺庙的释迦佛像、观音像等就与他的笔法相似。很多艺术家都将其作为效仿的对象并对他赞不绝口。
这便是世人口中传颂的大名鼎鼎的吴道子,绘画史上的“画圣”,他在作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精神和品格带给后人很多启发。虽然吴道子家庭不好身份低微,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浑身透着一股子倔劲,在跟随老师学艺时他勤奋苦练,因而不到二十岁便有掌握超高技艺。他从一名浪迹画师摇身变为宫廷画师时,这种身份的转变并没有让他因此而骄傲,没有放松对各种笔法用线等等的探索创新,充分的利用了优渥的条件跑遍各地,找寻不同的素材为不同的事物作画,他的作品数量之多令人不仅咂舌,由此可见他在绘画上下的努力和功夫有多深厚,因而他才敢在国画风格上做出大胆变新,并成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他所具有的这种对画画的执着和忘记自我的精神是每个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画家所必备的。宋代梁楷就受到吴道子绘画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泼墨仙人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不加过多过重的线条勾勒,直接畅快淋漓的表达出作者对画面事物具有的情感,简单、直接、准确,笔法自成一体。
这位绘画史上可以说是天才级的人物,结束了过去画画时的拘泥细腻,自成体系开创了国画的XXX,确立了新风格,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财富,他的成就也带动了后来艺术家们勇于开辟新天地的勇气。表面看艺术创作是个人表达主观感情的行为,但实际上从每个时期,每幅作品,都能够看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民族品质,历经代代相传才能被后人所探知了解当时的环境,而不会被遗忘。吴道子的画作不论取自什么题材,都能展现出豪迈磅礴的恢弘气势;不论是大幅创作或小幅创作,大幅能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整体的感觉,可以自如的挥洒笔墨,笔法苍劲有力,而小幅也不输大幅的气势,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依旧有宏大放纵之态。他的这种绘画姿态生动的表现出当时盛唐时期的民族时代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一幅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结语
根据以上所讲述,吴道子身处盛唐时代,虽其年幼生活贫苦艰难,但他不甘于这样的生活阻止他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勤奋苦学,年少时便获得很大的成就,后来在绘画上的一系列创举也因为在早期受到张旭、贺知章等人的影响,给他带来的灵感,加之他本身在绘画上就有着极高的天赋,因而受到唐玄宗的另眼相看,被召入了宫中成为一名宫廷画匠。生活条件变好的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踏遍各处美景,而他也十分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并没有受物质金钱的诱惑,更加专注的把精力放在作画上,不断变革创新,改良画技、笔法、线条,使画面质量更高,就是这样认真的他才能成为绘画划时代的代表人物。
他对人物道释和山水画还有花鸟都无所不能,皆来自他平时的苦练,可以说他的作品数量之多大到惊人,而他的每一幅作品也都体现着当时社会的种种面貌,我们可以知道唐代艺术对宗教的喜爱程度,也是当时各个艺术家绘画的一个特点。他改革了前人用笔技巧,一改细密的铁线画风,创新了独有的豪迈粗狂的笔法,每幅画面都张弛有力,灵动活泼,被人称之为“吴带当风”,其优秀的画作也为后世带来了无比宝贵的财富,许多名画家都有模仿他的笔法创作画面。他追求大胆创新却不入俗道,我们在借鉴其作品时不仅要学习他的绘画风格,更要学习他对作品的专注和执着精神。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增订本,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7-154
[2]陈利.《兰台世界:上旬》[J].中文科技期刊,2009
[3]黎猛,马昕.论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J].中文科技期刊,2013,36:118-119.
[4]袁有根.吴道子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王伯敏.吴道子中国画家丛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6]胡智勇.画圣吴道子[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7]张骏翚.《从《历代名画记》看唐代画家文人意识的萌芽》[J].文史杂志,1994,05:28-29
[8]付光辉;王永波. 论吴道子线描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47-48
[9]张见.司空图的诗论与张彦远的画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106-11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