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世纪初,由于西方绘画的融入,美术界的一些学者叹中国画“穷途末路”很多人对绘画产生了疑问。所以创新就成了发展趋势。就在花坛争论之时,黄秋园就脱颖而出,在绘画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黄秋园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但在之后近20年由于种种原因对其的研究越来越少,相比其他同时代的艺术家相对欠缺和滞后,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学者相对欠缺。国内研究黄秋园的知名学者主要有孙克,薛永年等。孙克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20世纪中后期对黄秋园艺术的研究尤为突出,他先后在国内主要刊期发表了数十篇有关黄秋园的评论文章。同样作为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批评家的薛永年,其对黄秋园艺术研究贡献也颇为丰富。黄秋园山水画作品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占有极高的艺术地位,因此也得到了好多当代画家的欣赏。
二、现代山水画家黄秋园
(一)黄秋园的生平简介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于1979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等。从小喜画,没有大师指导,但是他却有机会在裱画店工作,纵览古今名画,不断临摹,为自己积累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在世时曾为为“南昌书画之家”创办人,南昌国画研究会会长、江西个山书画会荣誉会长;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叹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
(二)黄秋园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黄秋园今天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其过程肯定会涉及到各方面的艰难困苦,例如画家自身原因、画家所处时代背景等。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具体的分析。
1.家庭影响
黄秋园出生于名门世家,祖父曾是两广总督府参事,父亲毕业于江西法政专科学校,曾任职于吉安、丰城,以后教书为生,母亲知书达理。黄秋园小时候的启蒙教育还是挺好的,自幼酷爱绘画,因家贫,进裱画店当学徒,让他大开眼界,得览古今名作。1970年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就这样,他的艺术到了最高峰。他的妻子徐思媛,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从不让他分心。也正是因为有了家庭因素的影响而造就了黄秋园独特的个性。这对他后期的绘画风格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2.客观境遇
环境影响人,也能改变人,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黄秋园出生在民国三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社会动荡。当然,既然对人都能产生影响更不用提绘画方面,呈现出了中西混合、新旧更替的面貌。黄秋园正是经历了这样别人没有经历的乱世,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别人没有的因素,才造就了黄秋园很高的艺术特色。
3.独特个性
黄秋园个性孤高,品格清超,视富贵如浮云,一生远离名利;黄秋园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山水艺术风貌展现了中国绘画“生机郁勃、化古为新”永不衰竭的创造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应肩负的神圣职责。从艺必先树人,搞艺术时端正人品的同时还需树立一种不怀任何私心杂念,对艺术进行真诚追求的品德。黄秋园就是这样,这对他的艺术风格起到了最为直接的作用。
(三)黄秋园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对于画家来说,创新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冒险性,鲜明的艺术风格里面包含着画家对于现实生活独到见解和深刻感受。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化,中国画注重临摹,变法创新。黄秋园也一样,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就是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1.早期师承传统(1920年—1939年)
师承传统,简单的说就是临摹名画名作,掌握其中的要领,学习古人对于绘画的表现方式,做到手摹心领。在学习传统中国画过程中,临摹是必不可少的,黄秋园就是这样,他临摹过好多山水画家的作品,集众家于一家,融会贯通,变法创新。
图2.1黄秋园《溪屋读书图》1948年
《溪屋读书图》中峰峦层叠,草木茂盛,用淡墨披麻皴表现出南方山峦土多石少的厚重质感。画中设色方式,构图布局,点线交错,皴法的灵动运用,都可见黄秋园传统功力的深厚。画面意境清新疏旷,有石涛韵致,显现出他这一阶段的融会贯通,他具备了一个国画家该有的过硬的传统功力,以至他能借助师自然变法创新。
2.中年师造化(1940年—1968年)
所谓的师造化是指艺术家应该贴近大自然,完全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去发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灵感,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简单的说就是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在真山真水中研究,亲身体会大自然的变化,吸取创作题材。欣赏优秀的作品,它就能够让我们置身其中,看到大自然的美,带领我们领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3.晚年变法创新(1968年—1979年)
创作是艺术家经过“师古人”“师造化”之后,融会贯通,变法创新,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心中的情感传达。中国画能有今天的发展,就是人们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创新,形成能够符合当代人们审美水平的作品。黄秋园独特艺术风格形成,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机会,在立足于传统绘画基础上,对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创新。由此可见变法创新对于绘画创作有多重要。

三、黄秋园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及其成就
画家的艺术风格是他们艺术思想、审美取向在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是思想文化、生活体验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绘画风格不会孤立的存在,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画家要创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才能展现出更美的艺术生命。黄秋园中晚年的作品最能体现出他的艺术风格。
(一)黄秋园山水画取石涛之法,画清新之风
黄秋园遒劲的笔法、画中的景与人等都取法于石涛,但又不是全盘照抄,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他的画中有明显的石涛遗意,用笔遒劲,画风清新。这类风格的代表作品有1967年创作的《曾岩深处》,1973年创作的《晴岚晚霭》,1974年创作的《潇湘图》、《萧萧黄叶落无声》、《携杖寻诗图》、《秋山归隐图》、《雨后出晴》等。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作品:
图3.1黄秋园《层岩深处》图3.2石涛《松窗读易图》
《层岩深处》以传统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极具情怀的山水画作。此幅作品点线密集,密而不滞,繁而不乱。用遒劲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结构然后在辅以浓墨不同的墨点,整幅画面呈现出极强的整体感和厚重感,给人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仔细观察,画作中的山石跟石涛作品《松窗读易图》中的很像,二者在山石的勾勒有所不同,构图上,二者画中留白很巧妙,给画面制造出了一种仙气环绕的感觉,将整幅画面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图3.3黄秋园《山居图》1976年
《山居图》也是此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画作“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章法茂密,点线绮集,画中人物虽小仍能形神兼备,用笔自然,山石造型以浓墨勾勒,淡墨予以辅助,山头施以攒点,暗面施以皴法;以骨法取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
从上面分析的两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黄秋园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新密体山水。这是每个学习山水画的人必须经历的阶段。
(二)黄秋园山水画章法魅力
1.章法之繁满性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其在构图尺寸、表现技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掌握好这些要领,就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一幅画中有了这几点,放眼望去,就会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下面将从他的作品来分析什么是章法的繁满性。
《庐山高》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作品章法上较为繁复,层次分明,茂密的山林之中有一条小路若隐若现,画中的空白给整幅画增添了空灵之感。画面墨色浓重且雄厚,虚实相生,意味深长。《匡卢胜境》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在画幅尺寸上更为宏阔,山石变化无常,点线很随意。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画。
图3.4黄秋园《庐山高》1975年图3.5黄秋园《匡卢胜境》1976年
2.章法之整体性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黄秋园就是这样表现的,他对画面有一定的局部掌控能力,他可以巧妙的运用所留的空白来体现出整体,调节画面的不和谐。
《忘归图》创作于1974年,是黄秋园浓密深厚风格中的代表作,采用了近似于正方形的构图,墨法纵横交错,繁而不乱,充分展示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充满了现代气息。
图3.6黄秋园《忘归图》1974
3.章法之非常规性
黄秋园山水画章法的非常规性主要是能够突破以往的画风,这种表现主要集中在他的中期的作品。
作品《溪屋读书图》。作品描绘的是峰峦层叠,草木茂盛的山脚下,一个人正闲坐读书的场景。画面意境清新,有明显的石涛之意,显示出他这一阶段融会贯通自我之风的成效。
图3.7黄秋园《溪屋读书图》
(三)黄秋园山水画皴法运用
在山水画界中,画家们为了更好的表现出作品的神韵之美,皴法是他们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骷髅皴最适合表现江南园林中假山石,在王蒙及明代的沈周、文徵明的作品中就可看到这中山石。清代的袁江、袁耀、当代的黄秋园时常用之。他的《溪屋读书图》中峰峦层叠,草木丰茂。主峰高耸壮阔,用淡墨披麻皴,表现出南方山峦土多土石少的厚重质感,皴擦点染显示出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层岩深处》以传统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极具情怀的山水画作品,此幅作品点线密集,密而不滞,繁而不乱。用遒劲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结构然后在辅以浓墨不同的墨点,植被茂密多变,空间感记极强,整幅画面呈现出极强的整体感和厚重感,给人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他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了一种有异与前人的新的表现技巧,被人称为“秋园皴”。这种“秋园皴”的出现,确定了黄秋园在中国画坛史上的历史地位。
四、黄秋园山水画艺术对当今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影响
(一)赋予山水画新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创新成为一种需求,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了解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发展,要不停的认识新的事物,不断地实践,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取长补短。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显现山水画兼容并包和形式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中国画的现状,迫切要求变革和创新,黄秋园的作品出现后,让人们的想法有了统一,他的作品形象自然,不食古不化,画面有着高度的概括。黄秋园擅长于山水,工笔,写意、工笔、能善诗书,修养全面,在他的山水画中没有南北之分,南北文人清新之风,雄伟壮阔的表现方式都能够在他的画中体现出,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传统山水画领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画作上要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现今社会是信息科技发展的高速时代,不管是什么,都要紧跟时代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绘画中也该如此,艺术风格要随时代发展,要具有时代精神,要符合大众潮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或原动力,更是人类艺术发展的生命。只有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才能使自己能够扎根在这个飞速发展社会中,黄秋园正是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才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见创新对我们有多重要。
五、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本文通过研究黄秋园山水画艺术魅力及影响带我们来深入了解黄秋园,他坚持中国画艺术的精神价值,成功继承了中国民族绘画的传统精华,博采众长,他大胆探索,独树一帜。敢于挑战自我,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孙克.中国画大师黄秋园艺术研究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薛永年.黄秋园山水前沉思[J].美术研究,1987.2.
薛永年.黄秋园艺术论[J].黄秋园.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秋园[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王新伟.黄秋园与中国绘画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1994(12)
薛永年.传统绘画的旺盛生命力[J].美术研究,1987.2.
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J].美术研究,1987.2.
王新伟.黄秋园绘画的中国文化剖析[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3.
石进旺.黄秋园先生独特的山水画皴法及创造的空间[J].书画世界,2007.2.
黄秋园.黄秋园山水画谱[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
黄良楷.黄秋园艺术思想拾零[J].美术研究.1987.2.
张白露.论黄秋园的山水画艺术[J].平原大学学报,2002.
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4.
吴红云.寂寞守道,入古出新—黄秋园艺术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
徐书城.中国画之美[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