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维米尔绘画的艺术特色

  摘要

17世纪,是西方美术发展的兴盛期,经济发展迅猛,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荷兰作为当时欧洲最自由开明的土地,前后涌现出了多位艺术大家。新兴的资产阶级引导着人们的审美,决定着荷兰美术黄金时代的独特风貌。当时荷兰兴盛的画种有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而风俗画因顺应人们的要求成为了画家们作画的首选题材,并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展。[1]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等许多画家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维米尔用他平凡却又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对于风俗画的理解。

本文通过三个部分概述了维米尔的绘画艺术生涯,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他绘画的特点和他向世人传达的精神内涵,以及他的绘画给后世带来的影响。虽然目前研究他的学者渐渐增多,但还是有深入挖掘他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必要性。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对维米尔本人和他的作品进行探究分析,感受维米尔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维米尔;风俗画;风格特征

  前言

因遍地是风车和充满郁金香花味而闻名的荷兰,诞生出了一位伟大的画家——维米尔。[2]在当时的荷兰,风俗画盛行一时,这和国家经济文化的兴盛、人民富足的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荷兰人民民风淳朴、思想自由,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事物,风俗画表达了他们所向往的生活,而维米尔又将那种生活美化、放大。可以说风俗画成就了维米尔,维米尔又发展了风俗画。然而,人们从“发现”到认识这位绘画大师的过程历时了两个世纪之久,是金子总会发光,维米尔这块金子现在正放射出无与伦比、耀眼的光芒。他画的每幅作品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但当人们知道他生活的背景后更惊讶于:为何身在窘境的维米尔而却总是描绘一幅岁月静好的场景,人们对他探知的欲望越来越浓烈。[3]

十九世纪后西方学术界对于维米尔及他作品的研究已然深入透彻,但是我国对于他的探讨才新露头脚。发表关于维米尔生平和绘画特点的报刊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国内为了解和学习西方艺术打开的一扇窗户。本篇论文即是怀着一颗敬仰绘画大师维米尔的心来论述,从维米尔的生平、他所生活的年代背景、他的绘画风格技巧以及他的作品带给后人的影响着手,也是对经典的回归和致敬。

  一、维米尔的艺术生涯

  (一)17世纪的维米尔

17世纪——维米尔诞生的年代,正处于荷兰的盛世,海上贸易发达,经济、政治水平提高的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丰富多彩。那时的荷兰,人们热爱生活、崇尚艺术,可以说是当时欧洲的艺术先锋。十七世纪的荷兰有三位盛名远扬的画家,分别是魔术师般的伦勃朗、洒脱自如的哈尔斯以及细腻恬静的维米尔。维米尔出生的代尔夫特市是一座十分整齐、清洁的城市,空气中总是充满蒙蒙的水雾,给代尔夫特增加了一种云里雾里的神秘感。我认为维米尔之所以能画出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作,这安静如画的小城给了他不可忽视的灵感。

  (二)荷兰小画派

由于荷兰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们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们摆脱了传统宗教理念的束缚,产生了新兴的审美观念。那时,财富积累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人们在富足的生活之余,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对艺术的追求使绘画变成了商品进入了百姓们的家庭,做为显示他们的资产阶级地位和房间装饰的一种途径。则主要的惠顾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普通民众也不甘示弱的加入了购画者的行列。因为当时艺术产业兴盛,画家众多,为了不让个别画家竞争市场而过分压低价格,使艺术“掉价”又扰乱市场,因此形成了系统的绘画体系并且成立了画家公会,每位画家的风格和画幅尺寸以及作品的定价都有规定,并且要上报给公会以便监督,不能逾越和乱了规矩,至此,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他们摆脱了传统的宗教观念,从而追求朴实、平凡的生活。在绘画风格上,多风俗画、静物画和风景画。而维米尔则是超越了普通风俗画的最伟大的“画神”般的存在。和大部分风俗画家不同,维米尔不是一味追求风尚而去画一些低俗的题材,例如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场面。他所描绘的永远是一幅岁月静好的生活场景。平实、贴近生活,却又高雅的不像凡人的世界一样。

  (三)维米尔与艺术结缘

1632年,在代尔伏特市一个普通阶层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用质朴的画作感动无数人的风俗画家——维米尔。[3]他的父亲在市中心经营了一家名叫“米什兰”的客栈,那里成为政商富豪的集聚地,他们经常会在那里进行画家作品的交易买卖,其中也不乏一些艺术大师的画作。俗话说“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维米尔从孩童时便被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也不知不觉早已根深蒂固了。[4]

具有限的资料记载,1647年,15岁的维米尔从师于荷兰画家法布里蒂乌斯,而法布里又是伦勃朗的高足,说明维米尔的绘画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成年后,他还担任过画师同业公会,即圣路加公会的会长。他的一生借款、告贷无数,生活的压力以及无力抚养与妻子生下的11孩子最终使他郁结于心,43岁便与世长辞了。对于维米尔,时间永远停止在了那一刻,伟大的他还正值壮年,作品也仅仅只有少的可怜的36幅,他留给我们的遗憾有太多太多,我们对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也许就是他虽然身处窘境却还追求着生活美好的一面,打动了无数看到他作品的观者的心。对于他的人,他的画,他的一切,我们都心向往之。

  二、维米尔绘画的风格特征

  (一)生活化的题材

1.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维米尔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之为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披着华丽的外表,处于多么尊贵的地位,而是即使平凡、落魄也能让人映像深刻。维米尔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画亦是这样的画,反映着世间温情。[5]画里无外是再普通不过的市民,且女性居多。她们或是读书、或是看报、或是弹琴、或是打扫家务,又或是什么也不做的端坐在那里。[6]当时荷兰妇女开放且不受限制,她们学习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而女性又代表着自由、纯洁和新生活,这也是维米尔所向往的。生活在繁华盛世的维米尔并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在他的心里,仍然有一片净土滋养着他所热爱的艺术,他似乎是把自己关在了一个于世隔绝的但又明亮的屋子里,每天画着重复又美好的场景,和那令人向往的安逸生活。

就拿他的一幅作品《做花边的女子》来说,在这幅长宽尺寸不超过25厘米的小画中,描绘着一名正在全神贯注地编织布品的少女。简单的物品构成,穿着鹅黄色衣裙的少女,深蓝色的桌布和布上红白相间的丝线花纹,内容不多,却味道十足。少女柔软的头发一边翘起一边垂下,手里的钩针,蓬松的枕头,原木色的工作台都显得非常有质感。也许选择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做做缝纫也是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

图1《做花边的女子》维米尔1667~1670巴黎卢浮宫馆藏

布面油画24.5×21cm

2.朴实单一的室内场景

从现存的36幅维米尔真迹中看,早期维米尔和大多数画家一样,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创作了少许宗教题材的作品,但大多数作品还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少之又少。而这些风俗画又多是在室内完成的——他父亲留给他的“米什兰”客栈里。维米尔喜欢把人物安排在房间的窗户边,这种“窗边人物”的典型处理,已经成为维米尔代表性的画面安排。[7]画面里,左侧永远有一扇透光的窗户,照亮温暖着室内每一个角落。代表女性柔美的古典油画、小键琴,象征着男人征服欲望的地图,还有常见却必不可少的陶罐、金属器皿、花纹艳丽厚实的帷帐、总是与主人公形影不离的雕花椅子等等……这些东西在许多维米尔的作品中都很常见,维米尔赋予他们鲜活的灵魂,让他们时常变换着自己的位置,以不可缺少的地位来装饰维米尔的画面,使内容生动有趣,更加贴近生活。观者像置身在画中一样,和里面的主人公感同身受,不知不觉越陷越深。单一的场景中透露着维米尔对简单生活的执念,无需多言,尽在其中。

3.作品充满神秘感

许多评论家认为:当今众多的艺术著作——将他奉为成功的典范是迫于维米尔的绘画卓尔不群甚至是神秘莫测。[8]纵观维米尔的画作,发现他是一位对画中人物的表情非常吝啬的画家,基本上不论男女,他们都做着各自的事情,只是没有明显的表情能表达出他们当时是怀着何种的心情。维米尔似乎是个腼腆的人,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在画中也不愿意向别人过多透露。他也从来没有批判过当时的社会,讽刺过某个伟人。也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他的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感触是平静的、祥和的、又是充满神秘感的。从画中我们知道信息的越少,我们就越想多了解有关他的一切,像欲望贪婪的资本家,多一点,再多一点。

  (二)柔和温暖的光线

1.被光笼罩的作品

和煦温暖的阳光,透过左上方的玻璃洒落下来,形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和谐统一在一起,构成一个光阴的故事。维米尔被称作“用光的大师”,这个称号对他来说当之无愧。光影在维米尔画作中的运用随处可见,维米尔把它表现的含蓄、准确且真实。和同样痴迷于用光的伦勃朗不同,伦勃朗是以光显形,画面色彩充满强烈的明暗对比,显得极具戏剧性,像话剧舞台上的一束暖色强光,照射在主人公的身上,其他不重要的部分就被忽略在了阴影里。而维米尔的光是北欧地域形成的自然的冷色天光,均匀的散落在画面里。[9]在维米尔的作品中,同样是光线,却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根据晨间昼夕的变化,光线的强弱也随之变化,恰到好处的亮度使画面协调自然,熠熠生辉。

维米尔的作品和荷兰小画派多数画作一样,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倒牛奶的女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小巧精致,画中光线运用的非常自如。维米尔在用光的同时,对画面里点、线、面的描绘也尤为仔细和精确。[10]依旧是在画面左上角有一扇窗户,由于自然的光线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后形成的漫射光线,使画面中人物的轮廓线显得很清晰。一位头戴白色粗布、身穿鹅黄色上衣、宝蓝色衣裙、面色专注而安详的妇女,因半挺着的衣袖而露出结实有力的小臂,手中还拿着一个装有牛奶的红棕色陶罐。她正在聚精会神的把牛奶倒入另一个陶制器皿中。桌上的瓷器、竹篮、以及竹篮里和散落在桌上的面包、半截桌布都尽数暴露在阳光里。在女仆背后的墙面阴影里挂着一个竹筐和金属吊篮,虽然都处在暗部,但竹子和金属的质感并没有被减弱。不光是金属制品,所有的物品上都有或明或暗的高光,点缀着画面。人物轮廓、物体边线以及墙面过度的处理都非常细致。女仆像是在认真的准备着午餐,她的神情专注自然,给人一种带有亲近、朴素气质的感觉。这幅画人物平凡、衣着朴素、食材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就是这一个个微小的事物造就了一幅光阴流转的画面,静态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牛奶倾倒的潺潺声,美好安逸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图二《倒牛奶的女仆》维米尔1658~1660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

布面油画45.5×41cm

2.光与影的完美结合

维米尔在木板上绘制的传世的作品只有两幅,《戴红帽子的少女》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画中描绘了一位戴红帽子的少女在向观者望去的那一瞬间,一束强光从画面的右侧照射过来,女孩少半部分的脸和衣服的前襟被照亮,帽子下的大半张脸和整个背景则处于暗部之中。这种画法在维米尔作品中实属少见。介于维米尔对于用光已经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画面的光与影并没有让我们觉得牵强。反而,从右侧照射进来的自然光线与人物形成的逆光效果构成了非常和谐的反差,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的高光让画面晶莹剔透、富有质感,整幅作品像定格在一瞬间的老照片,优雅动人,让人映像深刻。

图3《戴红帽子的女孩》维米尔1665~1666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木板油画22.8×18cm

3.画面中跳跃的光点

纵观维米尔所有的画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詹逊在《世界美术史》中这样描述过维米尔的作品:“宛若一层纱幕从我们眼前撩起,日常的世界透出宝石般的新鲜感,我们从未曾见过如此之美。”[11]那些闪烁着的亮光是维米尔独有的标志性特征,在这些亮点是装饰下,作品充满晶莹感,像是太阳下的宝石,熠熠生辉。朦胧中暗含亮光像黑暗中找到希望一样。也许生活在窘境的维米尔始终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在每一幅画作里,不论主次、不论亮部暗部,我们都能发现这些闪烁的光点。在《倒牛奶的女仆》里,竹筐的把手、面包的表面,还是在《读信的少女》中,窗户反射里女主人的脸上、手里的信中,甚至在《代尔夫特风景》里,停靠在岸的小船暗部的木板上,都充满了跳跃着的小光斑,它们有节奏的呼吸着,为人物和物体增加了鲜活又厚实的质感,使画面充满了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光辉。

  (三)明亮的色彩

维米尔是一位极细致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善于借鉴的画家,他将辅助他绘画的技法借鉴过来运用到作品中,形成了大胆的用色技巧。他有着一套自己执着的颜色,亮蓝、柠檬黄、红色、白色、灰色在他的画面中和谐的统一着。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曾称他的画为“世界上最美的画”。[12]在《带珍珠耳环的少女》面世的三百多年里,无数的观者看到她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那鲜亮的色彩对比,柔和的衣服,闪烁着熠熠光辉的珍珠耳环,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的一刹那,那似笑还颠的回眸,那欲言又止的嘴唇,仿佛在等待着有人来窥视她心中的秘密。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画中女子的身份一直是个谜,这更增添了这幅人物肖像画的特殊魅力。画面里被维米尔用黑色覆盖整个背景,只有这个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处在光明之中。少女有着细嫩的皮肤,深邃的眼睛,朱红色的嘴唇微张,反射出淡粉色的高光,衣物则是维米尔惯用的蓝色和柠檬黄的搭配,蓝色的头巾,柠檬黄色的衣服,白色的领子,这些颜色搭配起来使整个人物更加地娇艳欲滴。还有夺走人们目光的那颗珍珠耳环,虽然处在阴影之中,细致周到的高光和反光却让人无法忽视它沉静的光芒。它们尽管都是很跳越的颜色,被维米尔有序的拼凑到一张画面里时却尽显温柔、和谐,丝毫感觉不到哪里不妥。那是因为维米尔在运用这些色彩的时候,降低了他们的明度和纯度,并且他采用点彩式的画法,把这些略显跳跃的颜色均匀的点在一些暗部的阴影里,例如背景、面颊和衣褶的暗部。同时,在点高光前,还要在高光的下层点上些偏暖的小点,使光感过度自然,显得不那么突兀,每块颜色中又暗藏画面里的其他颜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形成一派和谐的景面。

画中的少女气质非凡,宁静中恬淡自然、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我们,人们看到这幅画有种灵魂被升华、心灵被净化的感觉。[13]现在,她要将心里的秘密向我们倾述,那也许是有关维米尔的秘密,但是又在即将脱口而出的时刻停了下来,注视着我们所有人,正如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

图4《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1665年海牙美术馆馆藏

画布油画40~46.5cm

  (四)严谨的构图

构图是一幅画作的骨架,是支撑画面内容的手段、体现画家功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章法和西方的构成,虽叫法不同却意义相通。艺术家首先通过对客观立体的事物进行观察,然后根据自我主观意识的调整,最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呈现在画纸上。构图存在着千变万化,在构图的过程中,人物和物体、天空和大地经过画家的苦心安排来寻找他们在画中存在的合理性。人物的动势与静态、色块的大与小、物体的疏散与密集有机组合在一起,相互呼应,同时使之和谐统一。

因为维米尔是对于追求画面完美到极致的画家,所以画面构图的布局是他绝对不能忽视的。有现代学者对维米尔的作品进行X光扫描后发现,维米尔的许多作品都是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过的,他对于画面里物品摆放的位置,数量的多少,在仔细斟酌、试验后才得以满足。最初维米尔被“发现”是通过一幅名叫《代尔夫特风景》的小画,法国评论家毕格在荷兰海牙美术馆看到这幅画后惊为天人,将“沉睡了两个世纪的斯芬克斯”唤醒,把他带到了我们的身边,这幅画的确值得人们去赞叹和仔细的推敲。画中,维米尔描绘了一个典型北欧宁静小城的景色,这是画家出生的代尔夫特市,事实上,维米尔一生直到去世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他对画中的风景有别人无法体会的特殊情感。画面里天空占据了整幅画的一半以上,阳光从遮盖蓝天的云层中照射出来,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在水上的倒影,塔尖形成的直线、拱门与桥梁形成的拱线、以及河水与河岸形成的斜线都没有逃过维米尔的眼睛,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呼应,一幅迷人、整洁、宁静的小城展现给观者,我们不禁看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多么的自由快乐。维米尔在描绘的时候作了许多有意识的删选以符合他的绘画意图。[14]维米尔好似对这幅画做了数学般精密的安排,地平线及建筑们连成的直线恰好的落在黄金分割点上,使人们看到这幅画时精神得以充分的享受和愉悦。在维米尔少之又少的风景画中,《代尔夫特风景》最让人映像深刻。

图5《代尔伏特风景》维米尔1660~1661荷兰海牙美术馆馆藏

画布油画117.5×98.5cm

  (五)先进工具的辅助

如今研究维米尔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人们发现,维米尔之所以能如此精准的把握形、色、光在作品中的表现,创作出充满晶莹感的画面,与他在绘画中运用了对当时来说一种极为先进的技术——“暗箱”是分不开的,这种装置的原理同照相机差不多,利用这种方法把想取的景象投射到画布上,而画布上的景物就会形成一些微弱的光斑,维米尔作品里那些闪烁的光斑也许从这里可以找到答案。在维米尔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探索精神。[15]但无论怎样,辅助工具只是对画家在创作作品时起到一些帮助,而画家自身对画面的把控和情感的投入才是诞生出优秀作品的根源所在。

  三、维米尔对后世绘画产生的影响

维米尔绘画的独特魅力在于他能够再现生活,又超越生活。即他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画家,热衷于描绘市井闹趣和群像盛况,早早的意识到回归本真才是一切的根本,守神专注的描绘“米什兰”老屋里的宁静。写实的手法,抒情的笔调,超然的趣味成为了维米尔不可复制的艺术特点。我们在赞叹他纯熟绘画技巧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纯粹内心探索的向往。他对于题材的选择,光线的运用,构图的布置,细节的刻画这一切都追求完美。最后将所有的元素巧妙地联系一起,构成一幅可以“以小见大”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大师风范。

虽然生前默默无闻,但维米尔的艺术魅力却影响了后来众多的艺术家。维米尔在形、色、光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为后来18世纪印象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调和方法被印象派画家所推崇。维米尔艺术作品带来的成就,不只是艺术作品本身的稀缺,更多是他作品里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永远难以被人超越。

  结语

维米尔在世虽然只有短暂的43年,但他对绘画的热爱却从未停止过,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触是空前的,震撼的。他对人物内心的表达,对光影的描画、对色彩的理解和对画面的把控使后人赞叹不已。他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深深影响了无数的艺术家,给他们带来灵感,供他们汲取经验。在源远流长的美术史长河中,维米尔起初并没有吸引大多数评论家的关注,研究和传记他的人很少,这也许是他在世时只顾潜心研究绘画而留给我们的资料不多,又或许是上天故意让好的东西经过升华沉淀后才使他现露于世,从而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藏。终究他还是在沉睡了两个世纪之久才被世人所发现,现在不论他的作品还是他本人都闪烁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在他的作品中,沉稳表达的方式和向我们传达的温情与纯净让处在现今社会喧嚣中的我们备受感动,他和他作品成为了人们在艺术思想上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最后,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绘画大师维米尔致敬!

参考文献

[1]潘丰泉.贴近社会生活的17、18世纪荷兰绘画[J].艺苑,2014(5):69-70.

[2]张军.宁静致远——维米尔艺术人生解读[J].美术大观,2011(11):54-55.

[3]赵芙苏王星.光线·几何·心灵——维米尔绘画赏析[J].世界文化,2009(8):18-19.

[4]马兰.试论维米尔绘画的风格特点[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吴大鹏.光影里的色彩与温情[D].吉林艺术学院,2014.

[6]蒋绍萍.静谧的空间诗一般的意境——维米尔的绘画艺术[J].艺术探索,2009(2):98-99.

[7]王丽志.探析维米尔艺术魅力——解读名画《读信的蓝衣女子》[J].大众文艺,2011(3):150-151.

[8]汪磊.艺术的历史巡礼——维米尔油画作品的赏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25-130.

[9]赵天婷.珍珠般的静止——维米尔绘画中的温柔与宁静[J].艺术科技,2012:139.

[10]张雪娟.光影璀璨[D].曲阜师范大学,2011.

[11]侯萍.维米尔和他的色彩世界[J].美术教育研究,2010(6):39-41.

[12]喻晓燕.如油画般的电影——观《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有感[J].电影文学,2010(2):110-111.

[13]于欣伟.维米尔的方式[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4]王振志.论维米尔油画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5]郭敏.超越艺术的影响力——维米尔生平与作品解读[J].艺术广角,2009:163-16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64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1日
Next 2022年6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