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艺复兴是曾经在欧洲出现过的一个伟大时代。站在现代的角度,文艺复兴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概念。它不仅是中世纪结束和近代开始的标志,也是中世纪进入近代的要津。文艺复兴开始于13世纪末的佛罗伦萨,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到了16世纪后期才将要华丽谢幕。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教育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手工作坊逐渐演变成了学院式教育。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作为西方第一个美术学院,不仅拉开了学院式新教育模式的帷幕,而且对后世的美术教育来说也是获益匪浅的。从整个美术学院的历史来看,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建立的社会背景过程以及影响是人们想要探究的。
关键词:文艺复兴;行会作坊;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一、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建立的背景
中世纪时期,欧洲被黑暗笼罩着,艺术家被人们看成是最低等的职业。在这个时候,行会与作坊的教育模式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模式和机构,而这个组织教育的特点就是单纯又机械的手工劳动[1]。
(一)中世纪”行会作坊”的教育模式
“行会”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出现的一种城市手工业者团体。行会的成立是为了在监督同行技艺水平的同时去保护个人利益。而“手工作坊”在中世纪成为了行会的组成部分,它是手工业的最小单位。手工作坊实际上是把艺术与手工劳动结合起来,一边制造艺术品,一边对艺徒们进行技术培训的场所。
在中世纪,这个行业艺人们的生产活动都被行会控制着。同时行会也主导着艺术教育活动。而作坊的存在是为了培训艺徒和制造艺术品。行会为了将作坊控制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所以提出要求开创作坊的人必须是行会的成员。在行会进行培训的艺徒都被森严的等级和制度限制着。据记载,成立于早期的行会规定制度多用在了处理其等级关系和日常管理上,而相对于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甚少。可能这些都被认为是一种“秘密”,所以才有了一般只靠口耳相传的这种教授条规。
自从作坊成立后,它的教学内容日渐丰富起来,不再是对造型的训练和单一的绘画培训,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手工艺活动发展起来的。学徒们都必须学会多种材料的运用和工匠技艺,因为这些知识都要被放进实践操作中,而这些内容都潜藏着强大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掌控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大都多才多艺的根本原因。临摹与口授是作坊教育里的主要教学方法,由于培训手工技艺的场所就是作坊,因此在作坊教学中,通过临摹师傅的作品是学徒们唯一的学习方法和渠道[2],而能够证明他们学习成绩优异的有效途径就是比较谁临摹的作品更接近原作,这种办法简单有效。临摹这种学习技艺和绘画的方法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它一直延续到中世纪甚至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很多这个时期的艺术家都曾被它的训练方式和效果直接或间接影响过。
在作坊中学习和接受这种美术教育模式的技艺培训其实是在为更好地传承手工实践技艺打基础,它的优点是实用性强,缺陷是没有在发展手工的同时将审美素质修养和艺术理论教育重视起来。久而久之,在作坊中形成的纯技术性的训练也成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教育的主要模式。
(二)“人文思想”的介入与“美术学院”概念的孕育
文艺复兴运动革命性的体现了新的人生观——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潮流中,它倡导着以“人”为中心,也将现世主义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的范围规范为“人”。其思想核心是用“人性”去反对教会的“神性”,用称赞“人权”去反对封建的“神权”。所以他们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现世幸福高于一切。
此时正直文艺复兴美术的鼎盛时期,人文思想的潮流就是随着文艺复兴而萌芽和发展起来的。它的身上同样被贴上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标签。自人文主义兴起、发展,直到它结束的过程中,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生活成为它的主要创作题材和内容[3]。在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和解剖学也自然而然的成了美术界的两大支柱,这是因为在美术的表现手法上,增加了对大自然理解的理性[5]。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也由于这种微妙的变化而改善不少,同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变得紧密起来。在这时美术教育也在它以前的基础上得到了改变和提升,在发展中逐渐摆脱了手工技术的单一性。因此美术教育才迎来了它美好的历史性的转变,同时因为贵族的支持与帮助,美术学院如愿的得到了艺术与文化发展的土壤。在人文思潮日渐繁荣的影响下,些许艺术家被培养成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改变了对艺术创作单一而机械的认识的集艺术与哲学于一身的人。因此所谓的匠人称谓也不再与艺术家划上等号。在这个时期,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自然而然的被认知为一种知性而自由的活动,也逐渐被大众认可[4]。而与此同时,学徒制也在艺术和思想融合的时代渐渐萌芽。
相关资料记载了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是公元387年最早的“学院”这一词的起源,在此柏拉图曾向学生教授着他的哲学。而柏拉图学派被用来泛指学园这一术语。从这以后,自学园这一社团产生起,就已经与知识和思想紧密相连。
因为艺术的进步,再加上艺术氛围的增强和艺术环境的变化,致使了人文思想开始对艺术产生了作用,所以文艺复兴就是所说的艺术环境,它反映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中。从此机械的体力劳动不再局限艺术家的创作,它随着艺术的进步和人文思想的融合,已经渐渐转变成为了知性与自由的创作实践。其实学院的诞生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艺术家的意识正在这个过程中觉醒,理论知识也在被他们充分理解和实践的征途上。
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促使了艺术家机构的成立,也通过人文思想的理念构出了美术学院的理想蓝图。学者马尔西利奥在十五世纪中叶被梅第奇家族委托将柏拉图的文章翻译成拉丁文,与此同时也针对柏拉图相关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当时一同研究和学习古典文化哲学成了许多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正是因为如此,著名的“佛罗伦萨柏拉图学院”也建立了。
人文思潮和艺术划时代的进步让作坊的教育与学徒制思想渐渐产生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让古典艺术思想和文化复兴造就了学院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由于接受了人文思想,才提升了自身与艺术的地位。也在观念上将手工艺人的称谓摆脱,在行动上渐渐脱离了行会和学徒制的约束。
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建立
(一)“作坊模式”的形成
据西方美术史记载,美术学院一词在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这段时间一直保持着空白状态[6],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行会作坊这种教育模式才崭露头角,经过这样的发展才让有志青年有了学习技艺的场所。行会与作坊一直担任着教育和培训艺徒的重任,直到美术学院正式成立。行会作坊出现后不仅让部分学者被培育成了艺术家,同时也为美术学院的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自立谋生的产物就是“作坊”。而古罗马时期”作坊”就已经存在,可是因为古罗马经济的快速瓦解,作坊就逐渐隐没。直到中世纪,欧洲进入土地分封制的原因就是封建经济的产生,这个时候每个封建主都有属于自己自力更生的经济实体,并且这些在封建主名下的庄园都拥有作坊进行日常用品的制造。西欧的城市经济中心到了中世纪兴盛时期才慢慢转移,这直接影响了以前的画家和建筑师包括雕塑家,他们的职业一瞬间从修道士就转变为了手工业者。
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嫩芽,虽然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还是占着主要地位。但是这个时候在城市的手工制造业中,因为技术改造,生产效率才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手工作坊作为兴盛时期的代表机构,在这片土地上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预示了手工业一片昌盛。正是因为如此,新的职业阶层也出现了[7],行会的产生就是处于同一职业的手工艺人们组织起来的。因为开创作坊的人必须是行会成员,所以,成为中世纪美术教育的关键就是在这些行会的作坊中所进行的美术教育。作坊也因此成为直到文艺复兴后期一直担任着培养艺徒与绘画的重要场所。
(二)艺术家们的“学院”
16世纪初,许多来自于不同城市的艺术家仍存在于不同的行会中,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艺术家之间的聚会,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讨论交流绘画技巧和专业的问题。而聚会的地点大部分都是在某个作坊,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他们所谓的艺术家的自由组织“俱乐部”。据资料记载,各地艺术家在16世纪中期都曾经参加过这种俱乐部,参加者是以个人名义加入的,并且参加俱乐部的都是绘画届的佼佼者。但是”俱乐部”没有等级制度,不仅是优秀的画家,所有的造型艺术家都可以参加。
艺术家的“学院”在文艺复兴时期集聚了大部分的名家作品。在文艺复兴前有所“名校”,称为“贝托尓多之校,实际上它是佛罗伦萨梅第奇家族的一座私人花园,里面保存着家族珍藏和古现代字画与雕塑以及各地名家的绘画作品。老梅第奇因为热爱绘画和雕塑,所以将这座花园以及存放在它里面的艺术资源创建了“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绘画爱好者和所有尽心尽力致力于艺术的学者有一个稳定又安全的学习场所。因此从资料看,在这个时期,能够拥有伟大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地方就被称为“学校”,而“学校”里的学生主要是画家、雕塑家和年轻有为的学者们,他们每次聚集的目的也是为了对名画及作品进行技巧探讨和反复临摹。
绘画、建筑和雕塑等在这时被一致认同是与造型艺术毫无关系的手工劳动,形成这种观点的根源就是因为行会作坊的影响。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人文思潮的影响和人文思想的融入,古典文学和哲学都被理性的重视起来。因此,“学院”才被称为是包含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家教育性质的组织机构。尽管艺术已经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但是艺术家为了能将造型艺术和手工劳动拉开距离,还是选择了在作坊或者画室工作。一部分艺术家在16世纪初期称自己的作坊为“学院”,因为能够展现出造型艺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就是“学院”。据资料记载,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把造型艺术和“学院”概念合并在一起的人。他将自己创建的画室叫做“莱奥纳多·达·芬奇学院”。他的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个人观点,意思是学习绘画和造型艺术之前要先学习文化知识,充分理解知识点后再将这些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用到实际培训中去。虽然后来也出现了许多和达芬奇学院类似的机构被称为“学院”,但是在迪赛诺学院创立之前,它们都不能称为“美术学院”。因为他们建立的基础不是作坊就是私人画室,在美术教育中,整个教育理论还不够成熟,不成体系,也不能培育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家。
(三)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建立
在文艺复兴后期出现了一位意大利画家乔治·瓦萨里,他在16世纪中期意识到了即使再伟大的时代都会随风而逝,尤其是文艺复兴这个再也不会重来的辉煌时代,此时他正筹划着为艺术建立些许规则。因为之前已经有大量的伟大艺术品和发明,这使他信心十足。于是就出现了第一所美术学院——迪赛诺美术学院,迪赛诺美术学院是瓦萨里和托斯卡纳大公科希莫一世1563年11月在佛罗伦萨创建的。这个伟大的时刻寓意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终于历经艰辛形成了,美术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新的教育模式和造型艺术已经初具规模,这一系列成果让艺术教育有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研究对象。体现出培训画家、建筑师和雕塑家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是美术学院在当时发挥的作用,这些为后世的美术学院的教育体系和理论研究成果等起了模范作用。
学院聘请了米开朗基罗这个功成名就的老者作为名誉院长同时也进行授课[8]。米开朗基罗在他人生最后的两年立志将美术教育推送进入优质学科的行列里去,同样因为米开朗基罗,人们对中世纪的艺术家们刮目相看。
1564年一代巨匠米开朗基罗辞世,学院1785年在奥地利国王的倡导下正式改称为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改为“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建立之初的理想蓝图是在迪赛诺的概念下建立一个集绘画、雕塑、建筑为一体的组织机构,这也为后来的美术学院奠定了基础。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批传统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大批学院对美术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不仅发挥了艺术家机构的作用,也发挥了美术教育机构的功能。
三、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发展与意义
(一)美术学院与行会
在16世纪,就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刚成立的时候。此时的美术学院与行会在教育理念和规定体制上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但是美术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立场摇摆不定再加上行会的历史背景难以震撼,导致了美术学院多次在理论和实践中迷失方向,甚至怀疑自身存在。由此看来美术学院从建立到发展都经历了千难万险,它在绝境中生存了下来,并且有了蓬勃的发展。
美术学院的建立与发展长期以来都在与行会进行勇敢的抗争,纵观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建立,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行会根深蒂固的原因,瓦萨里等为了和中世纪的行会抗衡才建立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通俗的说它就是以人文主义代替了学徒制。但是不可避免的,美术学院在发展中会遇到坎坷,其实几乎所有的美术学院在17世纪后期都被附上了难以抹去的行会性质。它的意思也是说在17世纪所有已经成立的美术学院教育实际上都处于原地踏步阶段。所幸意大利唯一的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了下来,并在18世纪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是圣卢卡美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贵族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没有了优势。虽然行会被贵族支撑着,但是贵族大势已去,行会就会自然而言的失去生长的土壤。这就预示着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美术学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也暗示了行会的解体与消逝是历史的必然。
(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影响与意义
从整个艺术家的历史传记去研究,其实美术学院在16,17世纪已经存在,可是从作坊子承父业出来的艺术家还是占了大半,而真正毕业于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简直是凤毛麟角。一直到了18世纪这样的局面才得到了彻底改变,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所取得的成果也展现了出来。自1750年以后从作坊出来的一批艺术家就职为科学院工作人员,而有着受学院教育历史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在1750年之后了。从以上观点可以总结出,作坊已经慢慢与这个时代脱轨,而美术学院彻底取代了作坊成为培养艺术家的重要机构。
随着美术学院发展到了18世纪,美术学院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认可,反之行会虽然与美术学院抗争多年也终将难以避免权势褪去的宿命。虽然美术学院处于称赞声中,但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还是有一小部分势力公开反对学院的存在。而学院在面对不管是行会还是艺术家的反对的时候都采取的是缓解矛盾的措施。但是这一段的时间妥协并不代表着学院认同包容行会等的反对,到了18世纪中叶,学院面对这些不和谐声音与反对势力不再轻易妥协。印象派画家在19世纪反对学院被视为了异类,就连”印象派”在当时都成了讽刺的词语。由此可见在18世纪公开反对学院的势力以及艺术家的结局会变得尴尬而孤立。此时再多的行会与艺术家反对已经对美术学院构成不了威胁,因为学院的地位已经像从前的行会作坊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艺术家的地位和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又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是因为学院地位得到的巩固,这些发展与进步都和人文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家地位的提升能够受益于美术学院的发展,是因为美术学院是培养艺术和人文思想发展的土壤。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在发展的672年来一直被作为美术教育的中心,它在成长的过程中迂回曲折,但是始终坚定信念和目标,终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开辟了世界美术教育的新模式。由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建立的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致使巴黎、列宾、罗马和中央美术学院等深受影响和启发。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本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美术学校和教育机构,它在跌跌撞撞中建立起了世界美术教育的标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成为了世界艺术文明的见证者,也为艺术和教育的发展竖起了里程碑。
结语
从中世纪整个社会贬低艺术家与艺术到出现行会与作坊的教育模式才创建了有志青年发挥艺术余热的场所,虽然整个教育模式机械,等级森严,甚至出现很多不合理的体制。但是随着行会作坊的发展,很多艺术家有了自己作坊或者“学院”,这个时候艺术家的地位稍有提升,接受的美术教育模式也有所改善。而美术学院就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与质疑中慢慢崭露头角,逐渐稳定,直到在人们心中不可撼动。换句话说,行会作坊发展成为美术学院是历史的必然,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历经学徒制到现今的美术教育体系的美术学院,其实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美术教育上面的反映。从总体上来说,人文思想的融入与发展对美术学院的建立起了启示和决定性作用,它出现在了合适的时期才让美术学院的教育与行会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离。从美术学院的发展史来看,学院成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与考验,并且每个阶段都在为脱离行会更接近美术学院而抗争和奋斗着。在整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美术教育从私人机构转变成了公开的机构;作坊的教育模式也从受约束的个人模式转变为学院式教育;艺术劳动也从机械的体力劳动变成自由知性的劳动。在此基础上不仅仅学院得到了好的发展,艺术家也得到了救赎,摆脱了行会之后社会地位也因此提高,终于迎来了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作为彻底告别行会作坊教育模式的XXX的标志,为艺术的教育和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也为在这条路上穷其一生却徘徊不前的艺术家和学者们披荆斩棘,打开了一条通向艺术殿堂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李振林.西方美术教育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09(7):259-260.
[2]廉明.西方美术教育发展模式及其启示[D].河南大学,2008.
[3]周微微.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演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6):155-155.
[4]黄灿波.从作坊到学院[D].中央美术学院,2012.
[5]马征远.艺术发展与文化选择[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2):48-53.
[6]赵婧.再识“作坊”美术教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教育机构[J].艺术教育,2006(11):53-54.
[7]张锦.再识“作坊”美术教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教育机构[J].中国药业,1999(11):35-35.
[8]邢莉.文艺复兴意大利佛罗伦萨迪塞诺学院研究[J].美术研究,2002(4):48-5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