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的彩绘纹饰及色彩语言研究

泥塑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有着上千年的流传历史,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成就了今天的凤翔泥塑。本文从泥塑艺术的发展、凤翔泥塑的艺术特征、彩绘纹饰在凤翔泥塑中的应用、凤翔泥塑色彩语言的独特性、凤翔泥塑在民间美术中的意义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泥塑产生的

  前言

  凤翔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传统艺术的印迹。凤翔泥塑造型夸张拙朴、色彩明快鲜艳、纹饰饱含寓意。,在整体上呈现出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和无限的美感意趣,充满活力与激情。

  一、泥塑艺术的发展

  (一)泥塑艺术的起源

  泥塑又称彩塑,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粘性强又细腻的泥土为原料,加入少量棉花、纸和蜂蜜等经过捶打摔揉后再放入模具中翻模,经过阴干之后,涂上底粉再进行彩绘。我国泥塑最早发现于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遗址中就有多处发现。如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动物等,这些可以称之为最早的手工艺术品。我国泥塑艺术在新石器时期之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到了汉代时因流行厚葬的风气,使得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大量陶器陪葬品,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导致了这一时期制作泥塑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后来泥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多方面基础。两汉以后因为社会的动荡政局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的寄托。本土的道教加上此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都受到人们的信仰。佛教所讲求的前世来生、因果轮回给万千劳苦大众带来了生的希望,这时期社会上大量寺庙的兴建使得宗教的实物载体“佛像”的需求陡然增加,泥塑艺术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是泥塑艺术的发展巅峰,此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被世人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世人称赞其为:“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泥塑发展进入宋元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手工艺人,这一时期的泥塑不只有用于殉葬的陪葬品和用于膜拜的大型佛像,小型作品也在此时受到重视,多作为玩具售卖供人们观赏把玩。到了北宋时期泥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要买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以后,手工艺人在泥塑制作工艺方面不断继承与发展使得泥塑艺术得以流传至今。

  (二)泥塑的分布情况

  我国的泥塑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在各地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这时期的泥塑产生了两个著名的流派:北方天津的“泥人张”,南方无锡的惠山泥人。北方“泥人张”作品以写实主,它能通过人物的外表面貌、体态动作等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塑造上对解剖结构的不懈追求,也使得作品既取舍得当又夸张合理;用色敷彩高贵典雅。在人物的整体造型、容貌动态、色彩应用这些方面,无不用一个“像”字来形容。泥人张的彩塑作品一般尺寸不太大,大多数小巧玲珑很适合运用于室内陈设方面。而与之对应的南方代表惠山泥人品类丰富,以手工绘彩,内容多以戏剧戏曲为主,多带有以祈福等这些吉祥的寓意。也称手捏戏文。夸张的造型,拙朴的线条,丰满肥硕的整体,粗犷的用笔,强烈的色彩对比都是人们对惠山泥塑的主要印象。在日常中艺人们其主要是捏来供孩童玩耍,但也捏些佛像或者反映日常真实生活的泥塑作品。他们捏一件作品都先从脚捏起的,而后从下到上,由里及外,最后再将各个分段组合起来,这一气呵成的动作无不体现他们技艺的娴熟,在艺人的巧手之下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就诞生了。他们在作品中着重突出人物的瞬间表情神态,造型活泼生动,色彩赏心悦目,装饰精致美丽,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天津和惠山还有比较著名的泥塑有陕西的凤翔泥塑。

  二、凤翔泥塑的艺术特征

  (一)造型特征

  凤翔县城位于关中地区和渭北黄土西部,是古代周秦文化的发祥地[1](10)。凤翔人在泥塑制作方面有着上千年的传统,其境内出土的大量陪葬陶俑陶器也进一步的加以了证实。制作凤翔泥塑最出名的地方要数凤翔城关镇的六营村,这里的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善于制作泥塑。据当地人介绍相传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曾经将部下的第六营士兵驻扎在这里,战争之后这些士兵便安家落户于此地。他们之中有些是来自于江西景德镇的士兵,在农闲时候正好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制瓷经验结合当地特有的一种粘性可塑性很强的板板土制造出精美的泥塑玩艺拿到集市上去售卖,在当地人将泥塑称之为“泥耍货”。因为大多数没有什么具体的实际用途村民买回去后多是放置于家中用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这种手艺历经了六百多年的手口相传逐渐成就了今天的凤翔泥塑。凤翔泥塑造型各异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挂虎为代表的挂片类、第二类是以坐虎为代表的泥玩具类、第三类是以福禄寿三星为代表的立人类。挂片类的泥塑类似于浮雕造型,如虎头、牛头、面具、关公等等。泥玩具类的泥塑多是以动物造型的为主,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十二生肖系列,各个造型憨态可掬,深受小孩子的喜爱。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习俗亲朋好友们喜欢在小孩子抓周、一百天、整周岁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里赠与坐虎,希望孩子能像小老虎一样茁壮健康的成长,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对美好祝愿。立人类泥塑主要原形都是来自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人们买回家多是拿来供奉,如福禄寿三星、如来佛等等。

  (二)色彩特征

  凤翔泥塑在设色上有其特有风格,多使用纯色进行表现。这些饱和、纯正、艳丽、响亮的色彩使得色彩纯度极高,对比非常强烈,能够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和强悍的心灵感受。这种独有的风格是吸取了中华传统的阴阳五行之理以黄、红、青、黑、白五色为主,在传统文化中它们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即是五行五色一一相对。在对各种颜色合理搭配之下,体现出装饰韵味的色彩观。当然,民间艺人在颜色的配比上也会注重颜色的统一调和。以凤翔泥塑的代表作之一“挂虎”为例就能够明显的看出来。挂虎的大部分是以红色系为主,红色的眼珠、红色的血盆大口配上白色的獠牙给人面目狰狞的气势。在红色周围补充众多小面积青绿色、黄色不仅使得整体颜色得到中和也让颜色间的对比更加鲜明。绘画里的红、绿互补色相互映衬巧妙融合地体现了色彩中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在这样的色彩搭配之下,整个泥塑作品井然有序毫不混乱,黑色健劲的线条搭配以些许留白让整体造型丰富和谐,显现出纹饰与色彩的搭配相得益彰。这几种色彩组合搭配对比调和并重,整个造型和谐统一,展现出民间艺人在色彩的把控力方面和调动力方面独到的认识。凤翔泥塑中黑白二色的图案纹饰使得整体更加丰富的同时也稳固其它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色彩层级在调和关系中更加丰富,做到层次感突出,主体色调鲜明。各种色彩之间不同程度的相互调和将凤翔泥塑中所蕴含的关中本土气息的工艺美术艺术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那种鲜艳的传统色调与其他种类的绘画相比看似“俗”却有着自身所包含的“美”,这种美是跨越时空的美,它将千年以来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人类的探索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出了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独特认识。就是这样没有高级灰色看似俗气的色彩搭配特性塑造出了独具凤翔风格的黑描白底、形象生动、狂放不羁的泥塑作品。这样的浓烈、艳丽、平俗、美好的设色法则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农耕劳作的平凡生活增添了一抹喜气的姿色,这是凤翔手工艺者对于中国传统色彩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民俗传承的文化观。

  (三)内容题材特征

  凤翔泥塑在题材上多是以动物为主,但也并不是简单的照着动物的原形一味的炮制模仿,而是抓住了每个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自己的主观理解,经过创意夸张的变形处理后使得动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例如泥塑艺人在制作泥塑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表现老虎凶猛威严的本质特征更多的是赋予其童真童趣。这些动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老虎的威风凛凛,猴子的机灵活泼,老牛的沉稳朴实,小猪的憨厚敦实等等,泥塑的动物不仅在外型上各有千秋在气势也是独一无二的。凤翔还有许多以人物为题材的泥塑,大多数塑造了美好的神话传说中和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例如钟馗、嫦娥、西游记、三国演义、杨贵妃等等。这些泥塑作品都是历史中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的最好的实物载体,这种实物的载体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向前发展。
凤翔泥塑的彩绘纹饰及色彩语言研究

  三、彩绘纹饰在凤翔泥塑中的应用

  (一)凤翔泥塑彩绘纹饰的作用

  纹饰的运用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其与凤翔泥塑中的部分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中国某些古典书籍中不难发现图腾崇拜早就存在,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认知简单纯粹,他们认为自身潜藏着一股强大的能量,这种力量来源于某些具有特殊含义的物种,人们对于这些物种的简化图腾加以膜拜崇敬就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先祖建立联系。这种宗教信仰,表现了对于某种物种的崇拜。在许多神话故事中就有认为祖先来源于某种动物的传说,如龙、老鹰、狼、熊、等等,也有认为来源于某种植物的,如树木,花草、叶子等。这些动、植物就是人们认为的这个民族最古老的来源。在凤翔泥塑的发展过程中就糅合了某些有关的图腾纹饰,但凤翔泥塑所具有的图腾特点主要还是以辅助整体为首要任务,在这些包含寓意的纹饰的装饰之下造就了具有当地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凤翔泥塑的纹饰可分为自然纹饰类和几何纹饰类。自然纹饰中包含有动植物纹、铜钱纹、花卉纹、水波纹、等。后者包含圆、线、面、螺旋纹、等。常见的纹样有:挂虎纹、牡丹花纹、艾草纹、眼纹、鱼纹、等,它们都遵循着对称平衡的法则[2](69)。凤翔泥塑纹饰线条在描绘过程中,线条要自然流畅、生动多变。凤翔泥塑的纹饰需要先用较粗的主线畅快肯定的来将造型的主体结构勾勒出来,再用较细的线条柔和的勾画出其他部分来使得整体不显得太过刚硬,然后随手勾线,根据所表现的纹饰加上偶然获得的灵感来随机添加勾画,条理中又带有一丝随性,这是手工艺人。最后就是运用弯曲流畅的线条随意绕线装点些带有装饰性的线条。这些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线条给泥塑的纹饰增添了几分生机,使得泥塑纹饰整体与局部并重,充满着无穷的变化。凤翔泥塑纹饰设计中“随花就形”的手法体现出泥塑随机变化的局部,而纹饰整体风格的趋于统一则体现出整体的原则。 如牛面片的纹饰设计,挂片双眉分别是两条相对而生的鱼,寓意一对男女,开花结果,多子多福。双耳上对称呈现两朵海棠花,寓意富贵吉祥。 这些纹饰是民间手工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得来的有关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中普通素材的选取,在平时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认知,并加以改造、升华、想象、提炼、创作,创造出与主体相符合的纹样。

  (二)凤翔泥塑彩绘纹饰的意义

  凤翔泥塑的纹饰在创作中根据物象原本的模样被劳动人民赋予了不同的象征寓意简单又朴实。牡丹国花从古至今就象征着高雅华贵、石榴因为多籽象征着多子多福、莲花的“莲”与“连、年”同音则象征着连年有余、铜钱是财富的象征表达了财源滚滚的期望、北斗七星是吉兆的象征寓意吉星高照。这些都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都是劳动人民通过日常的生产劳动对自然和对生活的感悟。凤翔泥塑的挂虎因其形象狰狞夸张多被悬挂于后门用来镇宅保平安。他色彩鲜艳、双目圆睁,呈现出一种戏剧脸谱化的装饰效果。双眉为两条相对的鱼,与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有着一定的联系。鼻子中间是三根辣椒,这是在用辣椒的火辣来表现老虎的威猛强大。挂虎的额头没有“王”字。而是用牡丹花代替了,这象征着富贵吉祥。老虎面部其他的部分是瓜果蔬菜五谷杂粮的结合,是农民对于大自然所恩赐的感激。挂虎面部四周用铁丝连着许多用来装饰的挂件,有蝴蝶、小花。是劳动人民对于丰收的渴望,体现老百姓质朴的情感。反映了他们的情思,寄托了他们的愿望。

  四、凤翔泥塑色彩语言的独特性

  凤翔泥塑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独一无二的风格能让所有人将它与其他地区的泥塑作品区分开来。它的独特性不单单表现在它的彩绘纹饰方面,它在色彩方面也同样表现了出来。在传统民间美术中色彩的应用主要以装饰性为主,颜色搭配错落有致,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追求。中国人自古就对某些颜色有着特殊的情感,黄色自古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红色是春节的主色调表达了生活的红火、绿色代表着生命的活力生的希望。这些颜色在运用上都赋予了主观感情和民俗文化观念,这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愿望去理解和使用的色彩。这些鲜艳的颜色再搭配黑白两色就使得其他颜色的张扬加以收敛,整体艳丽、明媚又带有大气与沉着。民间艺人脑海中存在的朦胧的美术补色感知,展现出对比色所特有的张力和吸引力。这些与“泥人张”和惠山泥人又存在很大的不同。“泥人张”的作品因为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者是舞台戏剧人物,在塑造方面并没有太多夸张变形的成分,设色上也比较中规中矩,按照事物原本的色彩来描绘,没有凤翔泥塑的鲜艳色彩但在着色时非常注重表现人物服饰面部方面的立体感,这与凤翔泥塑的平面着色有着很大的区别,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与凤翔泥塑在色彩方面比较相似的是无锡惠山泥人。惠山泥人整体看上去是呈圆形,着重刻画表情,色彩对比强烈,主次分明、鲜明艳丽。但是与凤翔泥塑在色彩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惠山泥人在色彩上没有凤翔泥塑的大片颜色,多是以小片装饰性色彩为主,人物面部为白色,身着彩色服饰,纹饰丰富又精细。这与凤翔泥塑简约粗犷的风格产生鲜明对比。凤翔泥塑色彩选择是与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的形态相关联,运用的历代传承下来的色彩选择,赋予了民间美术色彩独特寓意。使得色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历史内容。

  五、凤翔泥塑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意义

  我国民间艺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为艺术发展的渊源之一。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让我们形成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凤翔泥塑不着重刻画形象却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其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是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所孕育出来的,这其中包涵的美学思想、文化底蕴彰显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凤翔泥塑在民间艺术中的位置可以说是民间艺术宝库当中当之无愧的瑰宝。在未来,凤翔泥塑只有在保存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敢于与当代新新艺术相结合,勇于突破自我创新创意,才能更好地将在凤翔泥塑传承的同时走入世界的艺术舞台,让中国民间艺术大放光彩。 

  结论

  中华民间艺术的宝库里多彩缤纷,凤翔泥塑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从产生到发展壮大每一次的改变都蕴含着凤翔人智慧的结晶。凤翔泥塑在色彩与纹饰方面的应用是独特的,在色彩上抒发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无拘无束。纹饰的应用都来源于日常生产劳动中的物品,它们或因外形或因名字的发音具有吉祥的含义就被广泛的运用在了纹饰之中。根据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凤翔泥塑具有其他地区泥塑所不具有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是历经每一代凤翔人的劳动与智慧,这也让凤翔泥塑在民间艺术的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陕西凤翔县志编委会.凤翔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2]刘西省.凤翔泥塑的美学特征[M].北京:艺术与设计,2011年8月.
  [3]林荣妍.中华传统图形的发展[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12月.
  [4]郑仁思.凤翔传统吉祥图样研究[J].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8月.
  [5]刘淑芳.浅析陕西凤翔泥塑的艺术特色[M].上海:大众文艺,2010年.
  [6]张松波.中华五色观在视觉设计中的运用[M].上海:艺术教育,2014年1月.
  [7]王婧.试论惠山泥人的继承与创新[J].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倪宝诚.另类童话玩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9]秦川.浅析凤翔泥塑的现代设计内涵[M].天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10]李雅楠.凤翔泥塑色彩应用[J].陕西: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9月. 
  [11]巩珊珊.凤翔泥塑的彩绘纹饰分析[J],陕西;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 
  [12]潘凡.凤翔泥塑的审美意蕴[J],陕西:文教资料,2011年
  [13]王俊.中国古代玩具[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第三期.
  [14]崔锦.民间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15]陈峰.中国民艺[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7年8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51.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25日
Next 2020年12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