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书谱》;《十七帖》;理论;用笔;美学体验
前言
十七帖与书谱是中国古代十分优秀的书法作品。十七帖作者为王羲之,即东晋时期王谢之家的王右军,是历朝历代所推崇的书圣。其书风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一改前人之书风,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书谱的作者为唐代孙过庭,孙过庭其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精心研究二王书法,书风华美妍丽。北宋时米元章讲:“习二王书者,无出其右”。其所作书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书法理论文章。又因其书法作品的成功,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双璧。
《书谱》与《十七帖》的概况比较
1.作者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书法家,有“求圣”的称号,祖籍琅琊,又迁至稽山阴。代表作《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它博采众长,摆脱了汉魏以来的书风,成一家之面目,影响极其深远。
孙过庭肖像图
孙过庭:字虔礼,唐朝陈留人,今属河南地区。他精于草书,传世作品有《书谱》、《孙过庭书千字文》,孙过庭精于书法理论研究,其所著的书谱中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书法理论。如“五乖五合”“古质而今妍”等等。
2.年代
王羲之所处的年代为中国古代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文学等各方面的一个大发展,大融合的巅峰。我们经常听到的画圣吴道子,竹林七贤,求访仙丹灵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人和事。而王羲之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又因为他是王谢之家子弟(王谢之家,即为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之家,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两大家族),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求教于河东卫氏门下习书,又因为王羲之家族中擅书者众,其叔父王旷等都是传世的书法大家,王羲之每日耳濡目染,心慕手 ,所以王羲之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孙过庭所处的年代是唐代,唐代是我国古代王朝发展过程中的最巅峰。出现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非常繁荣的政治现象,人民生活富足,政治清平,更方面发展都极为迅速,达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峰,直至现在全世界各地生活的中国人都被称为“唐人”,唐人的生活区域即为唐人街。孙过庭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中。唐太宗李世民极为欣赏王羲之书法,字隋炀帝杨广设立了科举制度之后,所有的文人想要登科及第,都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达到这个目的。又因为最高统治者倾倒王羲之书法,所以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文人。楷书四大家颜欧柳赵,除了颜真卿之外,都是王羲之书法的学习研究者,此外,还有虞世南、褚遂良、怀仁和尚智永和尚都对王羲之书法作出了深入研究。孙过庭也不例外,北宋时米元章赞美其书法俊俏挺拔,刚毅果断,称“习二王书者,无出其右”。
3.内容
《十七帖》所记载的内容为王羲之所书的十七封书信,内容涉及讨论药方,儿女结婚,自身身体状况等等。
《书谱》所书的内容为书法理论文章,文风华美,用词造句十分精妙到位,阐述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书法学习指导意见,如:“古质今妍,五乖五合,点画形态,章法布局安排”等。我们在学习孙过庭书法技巧的同时,也需要遣心研究书谱中的书法理论。
4.材质
《十七帖》为刻帖,载体为木板,石块,能完美地呈现出字势的倾倒,章法的安排,线条的厚重感。《书谱》为纸质手书,传世墨迹,可以清晰地观察出作者书写时的细微动作,笔法调转,书写节奏等。十分适宜草书的入门学习。
5.用笔
《十七帖》和《书谱》的用笔大部分以中锋为主,因为孙过庭是王羲之书法的研究者,法乳二王(王羲之与其第七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又因为十七帖为刻帖,用笔调转笔路走向因年代久远风侵日蚀的原因不甚清晰,所以学习十七帖的同时,可以借鉴书谱的用笔方法,以墨迹用笔入刻帖丰富营养深入学习。而《书谱》为传世墨迹版本,用笔精妙,中侧并用。孙过庭有云:中锋取势,侧锋取妍。孙过庭在书写过程中毛笔的振动翻覆十分迅捷果断,气脉贯通,但是也有书法研究者称壮如蒜子,大小起伏变化不大等,有意思的是孙过庭书谱中出现了许多截笔现象(附图)
现阶段我国南方帖学派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高难度的书写技巧。上个世纪有位日本的书法研究者提出在书谱中出现截笔的部分纵观下来,截笔出现的部位大致在一天竖线上。所以有可能是书写时纸张折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潜心研究,以期在以后能知道截笔出现的确切原因。
6.书法史地位
书法审美历来讲究笔法,墨法,章法,字法,书谱与十七帖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书法作品。
《书谱》作为一篇著名的书法理论文章,它不仅内容丰富广博,分析独到,系统地阐述了探索书法的学习理论,更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我们欣赏书法艺术指引了道路,构建了完美的框架,提到了实践理论,这与书法批评论相通,为我们当今学习书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推进技法理论与审美理论的共同发展。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自汉隶而下,草书分为今草和章草,十七帖属今草,但又因为其正处在章草和今草的融合演变时期,所以十七帖还是保留了一部分章草的用笔,比如有些捺画的用笔,(附图)历代的书法学者说:书不入晋,徒成下品。所以十七帖在草书史上是一部无可撼动的经典之作。
二、《书谱》与《十七帖》的共同点
书谱与十七帖同是小草,都属于二王一派的草书作品。都是草书入门的经典法帖,结体俊美修长,用笔丰富,多以中锋为主。距离现在时间久远,格调高古。孙过庭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的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行笔,转换等技法上的东西是纯粹的二王血脉。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芾的话来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所以,孙过庭在对二王的笔法和作品气息的领悟上是令人十分信服的。他用笔以爽利建厂,笔法精熟,不带任何的迟疑,信笔而书。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有任何的滞碍,肯定会有所谓墨猪的出现,笔画也很难精准的表达。孙过庭笔法中爽利的前提是对笔法的了悟和娴熟运用。这就能说明孙过庭对王字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说明二王法度在他笔下的精准性把握以及他书写时的自信程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笔画的开端,要理会刚毅果断的入笔方式。由于孙过庭的书写速度,在书写时肯定有一个取势的动作,也就是王羲之所谓的凝神定思后的刹那入笔过程,关于势的作用,历来被书家们强调,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种取势,对书谱的临写及其的重要。取势可以增加笔画的弹性,可以根据这样的弹性对接下来的书写中的轻重缓急,避让起到了左摇右摆,左冲右突的力量铺垫。这样的姿态在书谱中是随处可见的。如此,我们在欣赏书谱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每个字的结构是因势结字,笔画和笔画中间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控制冲突着。
三、《书谱》与《十七帖》的不同点
书谱为墨迹本,唐代孙过庭所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在临摹书谱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三点。首先,观察字行的结构,书谱的字形大多取纵势,结构妍美,字字珠玑,安排十分巧妙,极具二王一路的结字特点,但大部分字字独立,有后代的书法学者批评大小均匀,壮如蒜子,但我们作为一名草书的初学者,已经不需要计较那么多,上升不到那样的高度,做好自己基本的功课。书谱之所以成为草书入门的经典之作,必然有其十分深刻的缘由。
其次,对于书谱章法的学习,我们要成块成版面的去学。书谱字数内容非常之多,洋洋洒洒,五千多字,我们展开字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某一页某一面,所以我们要学习孙过庭书谱中章法变化较大,对比比较明显,安排比较成功的部分去学。
现代印刷排版科技不断发展,近几年市场上的各种法帖复制本的出现对我们的书法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闲暇时将购买的书谱复制品展开来看来读帖,从整体上来把握它,品读它,学习它。说到这里,有了书谱复制品以后对书谱临摹注意的最后一点就是节奏。书谱是墨迹版本,其书写的节奏跃然纸上,非常明显,我们在学习草书的同时,不能单独的从结字和章法上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甚至是学到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和书写节奏,这将是对我们后期书法创作的最大助力。南朝书家王 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秒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所以学会了书写节奏,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书写的神采。
十七帖为东晋王羲之的草书作品,刻帖版本,刻帖即为刻在木板上,以供后人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淳化阁帖,太清大观楼帖当中都可以零散的看到十七帖当中的某篇内容,十七帖的结字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点画照应,偏正组合,十七帖是刻帖版本,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点画之中的翻转精妙之处大部分已模糊不见。但是结字安排上的特点和照应还是十分清晰。所以在临摹十七帖的时候,一定要将结字的倾倒和体势观察清楚。
其次,要观察十七帖的章法,我个人感觉学习十七帖最重要的就是对章法的学习,王羲之之所以被称为书圣,就是因为在章法安排上有着东晋的气象。十七帖作品整体看来,上下照应,气脉贯通,甚至左右之间都映带成形,气度非凡。靠的并不是牵丝连带这些东西,完全是靠字形的倾倒,照应,组合而形成的,这是一种十分高级的书写方法。在我们看来,更是一种十分高级的美学体验。通过各种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制造冲突,解决冲突,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字组之间处处十分险绝,整体来看,又十分淡雅冲和,这是一种多么高级的书写手段。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吧!
最后,对于十七帖线条味道的学习,因为我们所处的年代印刷业和信息业十分发达,也因为我们距王羲之的年代太过久远,中间那么多学习二王书法的学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学术经验,我们在王羲之传世的墨迹作品当中(王羲之传世墨迹作品已不可见,流传至今的有唐代的一些双勾填本,也是最接近王羲之书写神采的作品,这也是我们所看见王羲之传世的墨迹作品基本没有墨色变化的原因)有《兰亭序》《姨母帖》《远宦帖》《快雪时晴帖》等等墨迹中学习观察王羲之书写时的线条形状,特征点画等。还有历代前贤学习十七帖留下的经验和作品,如元代康里子山临王羲之十七帖,明董其昌临十七帖,明项元沛临十七帖,甚至是宋四家中的苏轼都有临摹十七帖其中某一帧的墨迹传世。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找出来通过对比,通过学习,体会他们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全方位多视角地学习十七帖。在书法的审美当中,线条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书法本身就是线条的艺术,随着年代的发展,王羲之之后的书家们所书写的线条一定和王羲之所书写的线条的质感和形态有所不同。对于后来的这些书家,我们只能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而不可直接取他们的线条质感来学习。那么对于线条质感该如何学习,我个人感觉应该学习几个距离王羲之所处年代十分接近的书法作品,如王珣《伯远帖》陆机《平复帖》还有一些非墨迹版本的摹崖刻石,如《石门铭》《郑文公碑》潜心学习,用心体会线条的质感,努力寻求东晋之间的线条之厚重,结体之灵动,章法之潇洒。
四、自身发展心得体会
书谱的创作应该建立在对原帖十分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它的用笔方法,结体特征,体会孙过庭书写过程当中的弹跳,上下字之间笔意的勾连,书谱结字圆劲,秀美,我们对需要学习的这些东西烂熟于心才能进行创作。
十七帖的创作应该注意书写之中的章法安排,结字照应,左右映带,尽量使线条敦厚凝重,章法和谐,又要有草书应有的洒脱和性情。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书法的创作性大大加强,实用性日渐衰弱,大部分进化成展厅气象。我们在书谱和十七帖的创作之中,不妨将其放大,用孙过庭王羲之的结字方法和章法安排,用北魏,篆隶的厚重线条去表达。书法发展到今天,我们也需要展现时代的气象,既不泥古,又不唐突创新,有所保留,又有所突破,碑帖结合,做好自己的功课,抒发时代的特色。
自大三在我们各位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草书,至今已一年有余。对草书的了解还知之甚少,但是在心里还是感觉自己是下了些功夫的。草书的学习道路非常漫长,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从书谱和十七帖的学习之中我知道了前贤之所以能留在书法上熠熠生辉,是有着许许多多过人之处的。我们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盲目自大,不知轻重,要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尊重书法。书法的学习是艰苦无趣的,又是生机盎然的,窥一渺而知全身。虽然大学四年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草书上,但是一路走来,知道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甚至是深不可测。我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普通的书法学习者,需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的功课。如果有幸还能取得一点成绩,那也算是对的起自己的光阴了。草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带我们学习了诸多字帖。从章草到小草,从小草到大草,从大草到狂草,许许多多的书法家,许许多多耀眼的经典之作,王羲之,陆机,张芝,孙过庭,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到当代的陈海良,张旭光,王厚祥等人的作品中,处处体现了森严的法度,处处体现了洒脱的性情。我们就要坚持这样一条路,林散之说过,用一百倍的力量打进去,用两百倍的勇气打出来,潜心入古,决心出古,绝不泥古,走出一条当代书法之路。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3]马国权.书谱译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4]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合肥:黄山书社,1990。
[5]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第二版,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6]《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