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摘 要

主要对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征及其美育启示进行研究,然后从同安农民画的起源、审美特点、发展趋向、形成原因及其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论证,研究证明同安农民画作为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并且它在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发挥着自身的美育功能, 推动当代美育建设。

关键词:同安农民画;审美特点;美育

引 言

在当代,XX的高度重视美育。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了:“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美育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1]近年来,地方民间美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美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就强调:“要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美育课程。”所以要重视民间美术与美育的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也有利于美育的发展。虽然同安农民画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同安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征及其在美育中的运用意义非凡,但目前主要研究同安农民画的文献仅有以下三篇:夏寒《厦门同安民间绘画的态势和价值取向刍论》讲述了同安农民画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涂慷《论同安农民画的艺术特点》从同安农民画的闽南文化风采、美学观念、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四个方面来论同安农民画的艺术特点;张翼翔《民间绘画的现代性初探_以同安农民画为例》讲述了同安农民画现代发展的特点。且他们的研究主要注重对同安农民画的特点及传承发展的探讨,而本文则从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出发,探究同安农民画对当代美育的作用及其实施路径,力求在传承同安农民画的同时促进美育发展。

一、同安农民画的起源及发展

同安农民画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同安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风、民俗、民情表现为主,清晰记录了同安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变迁。[2]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安农民画也在不断的寻求发展创新,以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同安农民画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形成规模。196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同安农民画展作品选》,此后不仅同安参与农民画的人员不断增加,还“有很多作品被选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3],“到70年代初,同安全县参加创作和学习农民画的人已经达到120多人。”[4]在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上,同安农民画开始崭露头角,作品《春》作为福建省仅有的两幅参展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中国民间艺术馆收藏,至此同安农民画有了一定的影响力。“1988年,同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5]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探索,同安农民画在2019年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有4幅同安农民画作品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壮丽七十年,阔步XXX”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它们分别是纪万水《两岸民间真情在》、杨奕护《荔枝红了甜在心里》、何文亮《两岸渔家中华情》、陈巡《大岞渔女》。

在社会的推进中,同安农民画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加上当今国家和XX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现今的同安农民画画家已经不再局限于“农民”这个角色,也不再局限于“业余画家”这个身份。例如:老一辈农民画家梁金城老先生,现如今也拥有了非遗传承人这个新身份,同时,农民画的队伍也陆续加入了一批年轻的作者。但如今同安农民画的发展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些农民画家因为外部环境的冲击而转行了,这导致目前只剩下六七位专门从事同安农民画的画家。

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和保护民间美术,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农民画的发展面临了许多难题。为此同安农民画画家们开始不断寻找各种方法来突破困境,努力寻求一条同安农民画继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如用大漆技艺创作农民画,这种风格是在保留同安农民画原有艺术语言的基础上,与漆画的技法相结合,以达到两种艺术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结果。通过漆这个特殊材料的表达,不仅使农民画的色彩更加丰富,还增加了整个画面的质感。农民漆画以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既有传统进行革新,这一革新对同安农民画的传承和发扬益处极大。

与此同时,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还要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同安农民画服务老百姓,画家们选择了现代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开始生产有关于同安农民画的各种文创衍生品,并且依托于同安旅游产业,在同安影视城设立了同安农民画创作展示交流中心并售卖相关文创衍生品,不断推广同安农民画,寻找新的出路。

同安农民画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生存和创作的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与此同时,面对种种困扰着同安农民画发展方向的问题,各方力量都在努力,相信很快就会有一个突破口,让同安农民画继续繁荣发展。

二、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形成原因

同安农民画正如其名来源于农村,创作主体最初是农民,他们为了增加人民生活趣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绘画。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安农民画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体系及审美特点。

(一)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

1.同安农民画体现闽南乡土气息

同安农民画以闽南地区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如插秧播种、海边捕鱼、蒸糕搓圆、南音表演、车鼓弄表演等,并以此来歌颂同安劳动人民热情、朴实、率直和憨厚的性情,表现闽南人民纯朴的风情。如:何文亮的《车鼓弄》(图2-1)表现的是同安当地一种诙谐有趣的民间表演形式,画家将车鼓公和车鼓婆的表演动作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出了欢乐天真的闽南民间风情。还有陈巡的《大岞渔女》(图2-2)描绘的就是泉州惠安女出海捕鱼的劳动场景。画面中一轮红日初升,在湛蓝的海面上有两名身穿惠安女代表服饰的女子在捕鱼。在闽南地区,惠安女是勤劳的象征,画家以惠安女作为农民画创作的主体,表达了对闽南妇女吃苦耐劳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同安农民画浓厚的闽南风情。而陈开展的《打铁匠》(图2-3)则描绘了一对铁匠夫妇齐力合作打铁的场景,这看似简单的劳动场面,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一种朴实之美,隐隐约约中还带有一丝的幸福之感。同安农民画多以闽南的民间艺术和人民生活为依托,描绘出的画面充满着闽南乡土气息,并能以此引发闽南人的共鸣,这是其得以在闽南地区流传的原因之一。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1 何文亮《车鼓弄》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2 陈巡《大岞渔女》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3 陈开展《打铁匠》

  2.同安农民画追求大胆随性

同安农民画不论是用色、造型、构思还是绘画材料上都追求一种大胆随性的感觉。它的用色多为纯色,例如大红、大紫,一幅画中可以见到非常多的颜色,而且都非常艳丽,且经常大胆的将单纯的大红和大绿进行搭配,这与当代色彩学上的审美有很大不同,它虽色彩艳丽,却艳而不俗。不仅色彩大胆,其造型也追求夸张变形的效果,线条自由奔放,创作随意大胆追求偶然性和欢乐喜庆的感觉,整个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如:杨奕护《荔枝红了甜在心里》(图2-4),背景采用黑色,大量采用红色和绿色,人物的衣服颜色鲜艳,虽用色上大红大绿,却丝毫感受不到令人厌恶的俗气,反而只有满满的丰收喜悦之情。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4 杨奕护《荔枝红了甜在心里》

  同安农民画构思奇特,追求画面的饱满,几乎不留空白,富有装饰感,如:陈巡《大岞渔女》(图2-2)中的海面处理采用了多组重复纹样进行装饰,使得画面进一步丰富,以达到充实主题和美化生活的目的。同安农民画不讲究比例透视,画面上的物体大小也不受时空制约,有一种随性和自由大胆,但整体仍有自己的和谐,如同儿童画一般天真有趣,表达的是“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6]

同安农民画作品虽多以水粉颜料在图画纸上画成,[7]但绘画材料十分广泛。它对材料的范围并没有什么限制,不用像国画、油画、水彩一样要用特定的纸和材料进行绘画,它很随性,如贝壳、石头等材料便可作画,近年来更是大胆创新开始用大漆技艺创作农民画。

3.同安农民画讲究托物言志

同安农民画产生于新中国初期,当时同安人民生活虽然贫苦,但是他们的性情质朴勤劳,心中仍然充满美好的向往,农民画家们就将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借助绘画作品激励人民,而这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也一直流传至今。因此在同安农民画作品中,随处可见饱含美好寓意的图形,如:寿桃、蝙蝠、如意、石榴等,除此之外,农民画家会将农民的丰收愿望画成作品,如:何文亮的《芋壮蛙肥》(图2-5)在饱满的画面中,芋头的叶子画得非常巨大,虽看不见地里的芋头,但已经可以感受到芋头的壮硕。颜色不一的肥大青蛙在绿叶中十分显眼,在两者的结合下,生动的表现出了丰收的喜悦。在杨奕护的《荔枝红了甜在心里》(图2-4)描绘了满地满树枝的火红的荔枝,和一个个忙碌的笑脸,尽显丰收的喜悦。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5 何文亮的《芋壮蛙肥》

  同安处于闽南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让同安人对海峡两岸和平交往十分向往。因此同安农民画家依托于人民对表达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向往,以此为题材创作农民画,如:何文亮创作的《两岸共庆引水情》(图2-6)描绘了福建省为帮助X金门县解决缺水的问题,而跨海向金门县供水的事件,借此表现出大陆人民对X同胞的友好之情,表达对两岸关系越来越好的期许。而在何文亮的另一幅作品《两岸渔家中华情》(图2-7)中,画面的两边描绘了两艘分别名为X金门和福建厦门的渔船,中间是琳琅满目的海产品,两艘渔船将海产品包围,两岸渔民互相帮忙,一起捕鱼,借此来表达两岸人民深厚的情谊。在纪万水《两岸民间真情在》(图2-8)中描绘了同安与X金门结亲时的热闹喜悦的场景,主要为表达两岸同是一家人的主题。农民画家们以画为载体,借此表达人民心中的美好期望。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6 《两岸共庆引水情》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7 何文亮《两岸渔家中华情》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图2-8 纪万水《两岸民间真情在》

  (二)同安农民画审美特点的形成原因

同安农民画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环境下,图画是最好的宣传工具,而熟悉的生活场则是最亲切、最易入手的创作题材,因此,同安农民画家们以闽南地区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和乡风民俗作为主要表现题材,这个题材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仍是同安农民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之一。同时,同安农民画为适应人民表达愿望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托物言志的创作方法,使得绘画形式不断丰富。

同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面朝大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同安农民画的包容、大胆和随性。因此,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绣花、剪纸、彩扎、宫庙壁画等多种闽南民间传统艺术精华,并将它们充分融合在一起,最终在题材、用色,构图,材料以及技法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三 、对当代美育建设的启示

“社会是美育实施的直接场所, 也是美育开展的广阔天地。”[8]同安农民画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美育功能,是同安人民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充分利用好同安农民画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将有利于促进美育。

(一)美育要大力挖掘优秀的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同安农民画虽然打着“农民”的烙印,记录的却是时代风貌,并不是下里巴人的自娱自乐,而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是闽南风土人情的体现,在XXX美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当代社会注重将民间优秀民俗风情与绘画融合,所以应当发挥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抓住其与闽南传统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联系,如将其与闽南红砖古厝、车鼓弄表演进行结合,谋求“以文养文”进一步挖掘乡土文化潜力,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行美育。但在从民间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也要适当融入现代艺术观念,注入新鲜的血液,以求达到最佳的美育效果。

(二)美育要强调全民参与,农民画进课堂

美育要面向全体人民,同安农民画利用自身的价值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发挥美育作用。在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广同安农民画的同时,推动全民参与美育,爱上农民画,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在同安,农民画家柯登科会利用周末时间对梧侣社区的人民进行农民画教学,农民画家陈建纯也会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各行各业的作画爱好者一起参加农民画的创作活动。由此体现,农民画来源于人民,又反馈于人民,并促进着社会美育。

青少年和儿童是我们进行美育的重要群体之一,通过对他们进行农民画教学,能促进他们对美的认识。农民画家陈建纯、何文亮、柯登科等画家会在暑假组织夏令营农民画培训班,依托于同安美丽景点金光湖景区,让青少年用画笔在簸箕、画纸上绘制农民画。农民画家们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也向他们讲授同安农民画的发展历程,这种方法有助于农民画的传承和延续。同安梧侣幼儿园走在了传承同安农民画的前列,它将农民画与幼儿园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更多小朋友从小就能认识到这项同安本土的民间艺术,达到在教学中传承同安农民画的效果。农民画家柯登科、杨奕护在幼儿园美术课堂上将同安农民画的天真浪漫与孩童的天真相结合,课堂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向梧侣幼儿园教师教授农民画,对教师们进行美育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艺术教育水平,进而间接影响幼儿的美育。梧侣幼儿园能够立足本土传统优秀文化,通过农民画进课堂的形式,在向新一代人传承同安农民画的同时,不仅对园里师生进行美育,还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对于一个外来生源占60%以上的幼儿园来说,通过同安农民画进课堂活动,也让更多外来人员感受农民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时促进他们对同安民间艺术的认识,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达到推广同安农民画并且促进美育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美育的最直接途径,因此要将农民画带进课堂。而农民画与儿童画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所有可在儿童画的教学中融入农民画,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并得到认可,推进美育。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同安农民画作品来引导学生一同分析农民画的用色技法(如:色彩艳丽、搭配大胆)、造型特点(如:不讲究透视、随性)、主要创作题材(如:日常生活场景)、构图特点(如:“求大求满”[9])及线条处理方法等,加深对学生同安农民画的认识,并探讨农民画与儿童画的相同之处,进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在学生创作农民画时,教师可选择簸箕、纸扇、石头这类有趣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绘画,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更好的达到美育的目的。

美育应该无处不在,人人参与,所以同安农民画家们在不断推广同安农民画的同时,也不断推进全民美育,让农民画以其微小的力量渗透到社会、家庭、学校中。

(三)美育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以受教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材施教,美育才会发挥其最大功能,达到育人之终极目的。”[8]受欢迎的绘画才能最快的被人们接受,更容易推广。同安农民画本身就是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的是受人民喜爱的题材,是个推广美育的好方法。在XXX的背景下,同安农民画依托于同安文化旅游的发展,在景区、公园、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植入同安农民画的元素,将农民画与人民喜闻乐见的旅游相结合,让人在享受旅游的同时,感受农民画的魅力,间接对人民了进行美育,这可谓是一种双赢的形式。所以在进行美育时,应从人民需求和喜好出发,人民才会确实的接受它,达到美育的目的。

同安农民画的传播和教学可以促进美育,但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它仍存在许多发展上的问题,这是问题也是契机,抓住同安农民画转变的时机,合理利用它进行美育,推进现当代美育进程。

结 论

此次对同安农民画的起源与发展、审美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美育启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同安农民画的艺术特点是从主观意志出发的,以主观意识为先导。神情相依,理味相托,互不可分。”[10]它依托于闽南古老的民间艺术,以闽南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日常为题材,结合画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在现代化进程又存在着急需转变的问题,而美育是其转变过程中重要的途径。政策建议:将同安农民画列入乡土教材,XX推进建设农民画主题公园。研究局限:同安农民画的相关资料较少,调查的人数较少,不能反映所有同安人民对同安农民画的看法。未来研究方向:利用地域优势多了解周围人对同安农民画的看法,找机会向农民画家学习农民画,深入了解同安农民画。

致 谢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想感谢一下这大学四年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们,感谢大学四年专业课老师的培养教育,让我从开始的不太喜欢这个专业,到如今彻底喜欢上了这个专业,感谢同学们陪伴帮助我成长。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蔡波尔老师,感谢他在本次写论文过程中的细心指导,从选题到开题报告再到写正文,老师一遍一遍的耐心指导,及时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在我遇到困难时及时的给予建议和帮助,对写论文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循循善诱。毕业论文是大学最后的一项作业,这次系统的写作让我为大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的同时学到了刻苦专研,感谢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参 考 文 献

[1]钱江.娄葑学校多元化义教资源平台构建的实践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2]王淑兰,丁占勇.中国农民画发展现状反思[J].新美术,2013(5):78-80.

[3]夏寒.厦门同安民间绘画的态势和价值取向刍论[J].群文天地,2011(2):91-93.

[4]林惠平.福建闽南现代民间绘画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5]林珊俐.福建农民画的特色性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7.

[6]罗丹,葛赛尔.罗丹论艺术[M].傅雷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99.

[7]张翼翔.民间绘画的现代性初探——以同安农民画为例[N].琼州学院学报,2016-6(3).

[8]杨群.秀山花灯当代传承及其对社会美育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8(01):113-115.

[9]魏海春,陈迟.农民画在少儿美术教育绘画中的运用与研究[J].美术大观,2018(1):92-93.

[10]涂慷.论同安农民画的艺术特色[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4-18.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22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1月6日
Next 2023年1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