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瓷器纹样是瓷器表面的装饰图案或花纹,是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陶瓷业发展历程中随朝代更迭发生变化。在不同历史时代,瓷器纹样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趣。本文以南胜窑瓷器纹样为例,研究南胜窑瓷器纹样的特点与价值,论述南胜窑纹样演变过程,分析南胜窑传承、保护与发展的优劣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瓷器纹样;南胜窑;演变;发展
引 言
南胜窑是民间窑址,兴盛于明清时期,不仅在瓷器种类上颇为丰富,而且在纹样装饰上具有别致的艺术特色。
在本文中,笔者以南胜窑瓷器为主,通过广泛查阅与南胜窑瓷器纹样相关的资料,走访收藏名家,收集相关图文信息等途径对漳州南胜窑瓷器纹样装饰进行深入了解,详细论述南胜窑瓷器的纹样种类及装饰技法,简要分析南胜窑瓷器纹样的演变历史,细谈南胜窑现如今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情况。
一、南胜窑的简要历史概述
南胜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五寨乡。据史料记载,平和县在明代中期开始烧制陶瓷,窑口数量繁多,分布甚广,尤以南胜窑享誉最大。南胜窑涵盖田坑窑址、花仔楼窑址、五寨大垅窑址、二垅窑址、田中央窑址、洞口陂沟窑址(图1-1)等。这些窑址多建于依山傍水处,一是为便于工匠就地取材节省体力和精力,二是便于顺水而出,顺流而运,快速抵达月港港口,销往海外。南胜窑作为外销瓷的主要货源提供场所,一直在海外贸易进程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帮助海外国家了解中国,对世界陶瓷发展起推动作用。
关于南胜窑的兴起缘由,笔者就以下几点进行阐述:首先,南胜镇优越的地理条件给南胜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优势。平和县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水路运输极为便利,从九龙江支流花山溪顺流而下抵达月港仅需一天船程,能有效缩短路途时间,减少瓷器在运输中产生损坏,尽可能保证瓷器完整性。而且平和境内高岭土产量极大,属质量优良的瓷土,能够为瓷器烧制提供优质原料,保证瓷器质量。
(图1-1 平和窑窑址分布图)
其次,南胜地区优秀管理人才的领导和制窑业技术的传入为南胜窑的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二年间,农民起义,朝廷命王守仁率兵南下平息平和地区混乱。待到政乱平息,为契合朝廷移风易俗的愿景,王守仁便从跟随的士兵中选取部分留在平和,让他们参与平和的地方建设。这些随兵大都属江西籍,其中不乏有擅于制瓷之人,他们的出现为后期南胜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不仅如此,历任的县令心系百姓,秉承造福桑梓的领导原则,广泛召集窑工共同参与南胜窑的建设和发展,生产海内外市场需求的瓷器,发展平和地区窑业经济。
最后,世界的需求和景德镇的落败推动了南胜窑的发展。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殖民国家为牟取暴利,争相介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上的瓷器与丝绸都有着极大需求。恰逢此时,江西景德镇进入低潮期,景德镇的制瓷业遭遇原料危机、窑工流失、产量日益减少。景德镇外销瓷产量骤减无法满足海外市场需求这成为推动南胜窑迅速发展的动力。
二、南胜窑的瓷器信息概述
南胜窑瓷器在外观方面有以下特点:一是南胜窑瓷器多为人工拉坯,例如:器型厚重沉稳、体积较大的瓶(图2-1)、盘(图2-2)、罐(图2-3);造型小巧、可置于手中把玩的盒(图2-4)、碟(图2-5)、小罐(图2-6)等,都是在工匠手里拉坯成型的。二是南胜窑瓷器装饰色彩多样化,多以青花(图2-7)、五彩(图2-8)、素彩(图2-9)、翠绿(图2-10)和红绿(图2-11)为主。三是南胜窑瓷器装饰纹样多为手工绘画成型,绘画风格极为质朴、随性,且种类丰富,极具多样性。
(图2-1 青花瓶) (图2-2 青花大盘) (图2-3 青花罐)
(图2-4 青花盒) (图2-5 鱼纹方碟) (图2-6 青花小罐)
(图2-7 青花壶盖) (图2-8 五彩龙凤花卉纹大盘) (图2-9 素胎菊纹盘)
(图2-10 素三彩菊梅盒) (图2-11 红绿彩牡丹花纹盘)
三、南胜窑瓷器纹样装饰概述
纹样装饰是对瓷器进行美化和修饰的基本途径,它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颇受瓷器生产创造者的关注。南胜窑属于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民窑,在瓷器纹样装饰上与官窑相差甚异。笔者现从南胜窑瓷器纹样中以下几种类型:几何风格类、动物类、花草类、人物类、文字类和风景类进行论述。
(一)南胜窑装饰纹样中的几何风格类纹饰
几何风格纹样早期是一种无特殊寓意的图案,多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在不破坏瓷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起填充、丰富、衬托主体的作用。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了几何风格纹样,例如绳纹、布纹等。在瓷器纹样的演变过程中,几何风格也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在南胜窑瓷器的几何风格纹样中有鳞片状水纹、几何形窗格纹、网格纹、杂宝纹、十字纹与如意纹等多种类型,多以对称、均衡、重复、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构成形式用于间隔瓷器上的锦地开光。现就以常见的几种几何风格纹样装饰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1.鳞片状水纹
鳞片状水纹,起源于宋元时期,是一种平面装饰化图案,以圆弧线组成连续弧形波浪,状似鱼鳞片。例如:南胜五寨洞口陂沟窑址出土的“盖罐”(图3-1-1)。该瓷器外壁上的鳞片状水纹,内部圆弧填施青花,外部圆弧留白,青花白釉层层相隔,对以花卉纹装饰的开光部分之间的区域起填充作用,使画面完整,富有装饰性。
(图3-1-1 青花盖罐)
2.几何形窗格纹
几何形窗格纹在明万历后期民窑瓷器上极为常见。几何形窗格纹是在一个规整的正方形方块中,留白出五个以边角相连的小方格,组合成一个特殊几何形体。例如:南胜乡出土的“花卉纹锦地开光大盘”(图3-1-2),在盘壁上以重复的几何形窗格纹对开光部分间的空隙进行填充,既起到装饰效果,又不破坏主体,整体形成一种规整之美。
(图3-1-2花卉纹锦地开光大盘)
3.如意纹
如意纹,出自东汉,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以心形、灵芝和祥云等为原始图形进行变化,借喻“称心如意”。例如:南胜田坑窑的“素胎如意鱼纹盒”(图3-1-3),盒盖以鱼纹为装饰主题,借用尖锐器物在盒盖外圈刻划出连绕的如意纹样式,线条刻画层次分明,卷曲弧度优美,与盒盖中心的鱼纹在寓意上相为应和,画面整体呈现“圆满如意”的美好寓意。
(图3-1-3 素胎如意鱼纹盒)
4.混合纹样
几何纹样在瓷器装饰上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多与主体装饰图案结合,起辅助作用。但在南胜洞口陂沟窑址出土的“青花开光波浪十字纹盒”(图3-1-4)中,将条纹、鳞片状水纹、十字格纹样相结合,虽无主体图案,但整体层次分明,效果丰实。该青花盒上多种几何纹样组合巧妙,布局合理,对现如今的纹样装饰具有启发意义。
(图3-1-4 青花开光波浪十字纹盒)
5.适合纹样
适合纹样有对称、均衡、立式、辐射式、旋转式和多层式等形式,广泛用于陶瓷装饰。例如:南胜窑出土的“瓶盖”(图3-1-5),以四个1/4的圆弧向外扩散排列组成一组弧形波纹,采用旋转式构成完整纹样,使内部图案巧妙结合瓶盖形状,呈现独特美感。
(图3-1-5 瓶盖)
(二)南胜窑装饰纹样中的动物类纹饰
南胜窑瓷器装饰纹样中占比最多的是动物类纹饰。对动物类纹样的描绘,多出于对动物蕴含的吉祥寓意的考量。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为托载美好愿望和期盼,许多动物都被人们赋予祥瑞寓意,例如象征珍贵的凤、象征富贵的鱼和象征长寿的鹤等。现笔者就针对南胜窑瓷器装饰纹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类动物纹饰展开详细论述。
1.凤凰纹
凤凰自古以来便是尊贵祥瑞的象征,在南胜窑出产的瓷器中,将凤采用单凤、双凤、凤凰牡丹等形式呈现于瓷器上极为普遍。例如:南胜洞口陂沟窑址出土的“牡丹立凤开光纹盘”(图3-2-1),在瓷盘中心刻画出凤凰牡丹图案,身形纤长的凤凰立于花丛间,与左侧花瓣线条圆润流畅的牡丹相互应和,寓意花开富贵。在盘壁绘出锦地四开光花卉纹,在开光间以鳞片状水纹进行填充,使画面完满。而南胜乡出土的“凤凰花卉大盘”(图3-2-2)中单凤的形象却不同于“牡丹立凤开光纹盘”的风格。瓷盘中以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一只立于石上翘首昂尾的变体凤凰形象,凤凰四周以竹叶纹、花纹为主,由瓷盘内圈向盘中心延伸,盘口沿处以花草纹进行简略描绘,整体纹饰清幽淡雅,颇有民间意趣。
(图3-2-1 牡丹立凤开光纹盘) (图3-2-2凤凰花卉大盘)
2.鱼纹
鱼纹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除却对鱼类的生殖崇拜观念,还因与“余”谐音,在装饰中被广为推崇。例如:南胜窑出土的“鱼纹盘碎片”(图3-2-3),流畅婉转的线条描绘出水中游鱼,用斜线条勾勒鱼鳞轮廓,对鱼鳍、鱼须进行夸张变形,施以青花渲染,为鱼的形象增添灵动感。四周绘制水草纹作游鱼背景,营造鱼水相融的氛围。由于地处沿海,当地居民深受海洋文化影响,工艺师也将海洋文化融于瓷文化中。例如:南胜窑出土的“罗盘帆船青花五彩大盘”(图3-2-4),瓷盘以罗盘纹饰为中心,体现出当时渔民出海远洋所依靠的工具。罗盘四周用流畅的线条绘制两艘帆船,帆船周围的两条鱼的鱼身远长于船身,一条鱼身体肥硕,鱼鳍粗大,牙齿长而锋利,另一条鱼身体细长,全身乌黑,十分神秘。工艺师通过对纹样的描绘,使整体画面不仅呈现神幻莫测的观感,而且流露出当地居民对海洋文化的想象与崇拜。
(图3-2-3 鱼纹盘碎片) (图3-2-4罗盘帆船青花五彩大盘)
3.兔纹
兔子在古代不仅被视为灵物,有圣人出世,天地祥和的吉兆寓意,而且因其繁殖能力极强,被寄予多子多福的期盼,故而时常被用于瓷器装饰中。例如:南胜田坑窑出土的“兔纹小盒”(图3-2-5),在盒盖上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回首观望的兔子,两耳较短,呈竖起状,并在兔子的右侧辅以竹叶纹做衬托,似在草间嬉戏玩闹,生动形象,画面整体颇有笔简形具的韵味,具有浓厚的民窑粗犷风格。
(图3-2-5兔纹小盒)
4.海马纹
海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被视为驱邪除恶,富有祥瑞象征的神马,兴盛于元代,多见于青花瓷器上。例如:南胜洞口陂沟窑址出土的“海马水草纹盒”(图3-2-6),工艺师以流畅的笔法勾描出呈奔跑状态的白马形象,四周用圆润饱满的线条勾勒水草形状,以青花釉料进行淡色渲染,利用施色与留白的对比突出海马形象,丰富画面层次感。
(图3-2-6 海马水草纹盒)
5.鹿纹
鹿被视为仁兽,且因与“禄”谐音,被奉作官禄顺畅的象征。在南胜窑瓷器装饰纹样中或以山间林鹿,或以与蝙蝠、寿桃相组合方式呈现。例如:南胜花仔楼窑址出土的“花卉鹿纹大盘”(图3-2-7),在瓷盘中心两只小鹿置身于繁花满枝,草木茂盛的林间,一只回首盼望立于池塘边,另一只昂首鸣叫,画面繁而不杂,生机盎然,充分展现出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谐。
(图3-2-7 花卉鹿纹大盘)
6.芦雁纹
芦雁被视为吉祥之鸟,有财禄之意,故而被时常运用于瓷器装饰中。例如:南胜花仔楼窑址出土的“莲池芦雁花卉纹大盘”(图3-2-8),在瓷盘中心,亭亭玉立的荷花盛开于水草飘摇的池塘中,一只芦雁停驻于湖石之上,与另一只低空飞翔的芦雁交谈,内弧壁上用双复线将其分为九格,以花草纹进行装饰,画面整体繁而有序,虽无寓意祯祥的珍禽异兽,但整体景象一派和谐,传达着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喜爱。
(图3-2-8 莲池芦雁花卉纹大盘)
(三)南胜窑装饰纹样中的花草类纹饰
花草类纹饰在南胜窑瓷器纹样中运用广泛,一是为记录生活中美好事物,二是出于对花草植物所象征寓意的表达。在南胜窑瓷器中,花草纹样多为:莲花纹、四君子纹及牡丹纹等,体现了当地人民高洁的生活情趣。
1.莲花纹
莲花被视为花中君子,寓意清廉、高洁,是中国传统装饰题材。在南胜窑瓷器中,莲花形象极为常见。以田坑窑出土的“莲花型盒”(图3-3-1)为例,工艺者通过模印的装饰手法在盒盖上印制莲花形状,在盒身外壁上印制仰莲纹来衬托莲花,突出莲花的高洁,表达当时百姓对廉洁公正这一品行的崇敬和向往。莲花纹在南胜窑瓷器中不仅作为主体纹样,而且广泛作为辅助纹饰。例如:南胜田坑窑出土的“素烧荷塘立鹤刻花莲瓣口盘”(图3-3-2),瓷盘中央以迎风摇曳的水草和盛开的莲花为背景来衬托画面中站立于湖石之上引颈而鸣的野鹤,整体画面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意趣非常。
(图3-3-1 莲花型盒) (图3-3-2素烧荷塘立鹤刻花莲瓣口盘)
2.四君子纹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寓意洁身自好,品行正直。不论文人雅士或平民百姓都将其作为高尚品德的象征,常以此鞭策自身,南胜窑瓷器装饰中四君子纹并不罕见。
例如:南胜田坑窑出土的“素三彩菊梅盒”(图3-3-3),工匠师先在盒盖中心用尖锐器物刻划出纹理清晰,五瓣相依的梅花纹,盒盖外层则用花瓣密集,排列有序的菊花纹等花草纹饰做补充,而后再填施黄、绿、紫等彩釉,进行二次烧制。在整体上,给人以色泽鲜丽,物象生动的视觉体验,颇有富丽质感。而南胜窑出土的“兰花纹盘碎片”(图3-3-4)则较为简朴,该碎片上以富有律动性的线条勾画出兰花茎叶的柔软和花瓣的轻盈,并以兰草装点画面,设色单一,更添清雅趣味。梅花忠贞,兰花高洁,菊花高雅,竹则正直。在南胜窑出土的“竹纹瓷盘”(图3-3-5)碎片中,以生长于石块上的竹做主题,采用块面与细线交叉分布,刻画竹节形象,画面主题鲜明,布局疏朗。
(图3-3-3 素三彩菊梅盒) (图3-3-4 兰花纹碎片) (图3-3-5 竹纹瓷盘)
3.牡丹纹
牡丹寓意“富贵长春”“繁荣昌盛”,自唐宋以来被广为推崇,在南胜窑瓷器中,牡丹纹样多以团花盛开、缠枝牡丹和凤凰牡丹的组合形式出现。例如:南胜窑的“牡丹花卉大盘”(图3-3-6),瓷盘中心花团锦簇,枝繁叶茂,采用写实手法刻画朵朵怒放的牡丹,形态生动,纹路清晰,画面生气盎然,虽未施以浓艳贵气之色,却具有富丽之感。
(图3-3-6 牡丹花卉大盘)
(四)南胜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类纹饰
人物题材类纹饰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南胜窑瓷器中人物类题材纹饰多与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相关,画面故事意味浓厚。例如:二垅窑的“仕女人物纹大盘”(图3-4-1),大盘中心以两人一鹤为主体,画面中以浓淡兼施的青花勾勒人物及山林景致。仕女右手微抬给仙鹤喂食,身后童子发髻高梳,身形娇小,尽显尊大卑小的人物画原则。画面线条简劲流畅,画面整体刻画较为粗略,人物表情、服饰、动态均无细致处理,尽显民窑粗犷风格。
同时期景德镇瓷器在仕女纹的描绘上少以单独仕女为题材,多以庭院仕女群或仕女与童子组合的形式出现。画面人物描绘精细,尽显端庄大气。例如:明万历年间的“青花仕女纹碗”(图3-4-2),碗壁上描绘出仕女下棋、赏画的闲适生活。画面布局疏朗开阔,将两两一组的仕女置于庭院,衬以花草树木,闲散慵懒的生活气息极为浓郁。画面笔画技法巧妙精细,以粗细相间的线条勾勒服饰衣纹,人物眉眼简练勾画,尽显温柔娴静,青花填色浓淡留白皆有考究,充分运用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将景德镇和南胜窑的仕女纹瓷器进行比较,在整体纹饰布局上,南胜窑较为繁密,而景德镇更为疏朗。在绘画线条上,南胜窑较活泼生动,而景德镇更显精致考究。
(图3-4-1 仕女人物纹大盘) (图3-4-2 青花仕女纹碗)
(五)南胜窑装饰纹样中的文字类纹饰
在民间文化中,人们常用带有吉祥寓意的文字来寄予对生活的期盼,例如“福”、“魁”、“禄”、“寿”等。由于明中后期,文人意识逐渐苏醒,北宋一度被抛弃的“尚意书风”得到恢复与发展。在这方面影响下,南胜窑瓷器上的文字纹饰在书写时笔法、笔触和字体结构上十分自由随性。单单是关于“福”字纹(图3-5-1、图3-5-2、图3-5-3),就能发现有许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或是规整写于碗底,或是不拘泥于传统笔法随意写于瓷器上,随性自在,极为洒脱。就南胜窑整体文字类纹饰而言,在用笔上中锋、侧锋不甚明显,点画间顾盼、牵丝带映不甚精巧,效果较为粗糙。
(图3-5-1、图3-5-2、图3-5-3瓷器纹样:福字纹)
(六)南胜窑装饰纹样中的风景类纹饰
在南胜窑瓷器中不乏有风景类题材作品,或描绘自然山川的秀丽,或勾勒亭台楼阁的雅致。以南胜花仔楼窑址出土的“仙山楼阁开光大盘”(图3-6-1)为例,盘中心山林耸立,草木茂盛,缭绕的祥云,伫立的塔楼,与盛开的荷花共同营造了仙境般的氛围。在盘壁上以几何窗格纹间开六组锦地开光纹样,开光内绘以花草树木。画面运用对称的形式原理达成繁密稳定的构图,整体上呈现均衡有致的观感。但南胜窑出土的楼阁题材的作品,也并非都描绘得如此细致,例如:南胜窑出土的瓷器碎片(图3-6-2),便与“仙山楼阁开光大盘”相差颇大,工艺师对该楼阁仅做粗略勾画,线条简净流畅,色彩浓淡对比巧妙,颇有“减笔画”的意趣所在。
(图3-6-1 仙山楼阁开光大盘) (图3-6-2 瓷器碎片)
四、南胜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的整体特征
南胜窑以生产外销瓷为主,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烧制期间对瓷器的装饰艺术十分重视。针对南胜窑瓷器装饰艺术的整体特征笔者有以下几点拙见。
在装饰技法上,南胜窑瓷器一般采用绘画、刻划和模印三种。绘画这一技法常用于青花瓷、五彩瓷及釉色瓷等,刻划和模印多用于素三彩等素胎瓷器上。在绘制线条上,南胜窑瓷器装饰线条圆润流畅、纤细秀丽、极富弹性和韵律感,具有水墨画特色。在画面构图上,南胜窑瓷器多以锦地开光构图,在开光之间以几何风格纹样为基底,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等形式原理进行巧妙间隔或连缀,达到疏密有致、气势连贯、主题突出的效果,给观者繁而不乱的视觉感受。在纹饰种类上,南胜窑描绘物象繁多,花草禽鸟,人物风景皆有涉及,尽显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在绘画风格上,由于南胜窑属于民窑,官窑对其束缚较少,整体画风粗狂朴实,真实自然,充分体现民众的思想观念与百姓真实生活状态,反映出闽南地区特有的乡土人情。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闽地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装饰艺术上逐渐呈现中西交合的趋势。
五、南胜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的演变过程
瓷器是历史物质载体,在装饰纹样上具有时代价值。南胜窑作为明清时期应运而生的民窑,据史料考证,南胜窑最迟兴起时间为明代中期,且在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顺治年间处于鼎盛时期,而后便逐渐走向下坡路。纵观南胜窑瓷器纹样装饰的演变,发现其纹样绘制在风格上从精于工笔到侧重写意,在纹饰上从繁缛复杂到逐渐简化,在层次上从复杂多样到简练清晰。
南胜窑发展前期,在装饰技法、装饰纹样、装饰风格等上处于对景德镇瓷器的模仿和追随阶段,缺乏当地特色。在装饰线条上因效仿景德镇官窑纹样而出现部分线条略显拙劣的顿笔与败笔情况。
随着南胜窑逐步发展,自身瓷器特点日益显著。在发展中期,装饰纹样构图以锦地开光为主,整体布局呈现繁密的特点,纹饰元素复杂多变,依型而绘。线条随性而走,酣畅灵活,富有动感。笔触奔放大胆,洒脱不羁。画风随心而形,真实自然,颇有中国画的韵味。
后期随着海外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南胜窑片面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现象泛而成风,出现装饰线条粗略,施釉不均等状况,外观质量与欧洲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且因清XX海禁政策的压力,南胜窑生产数量日益减少,逐渐销声匿迹,不复存在。
六、南胜窑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常言道“家室摆放以瓷为美,传家以瓷为珍”。陶瓷自古以来便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胜窑曾一度被埋没于山间田野,无人问津,但2010年“南海1号”发掘,便让南胜窑强势回归到大众面前。直至目前,平和县关于南胜窑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成效显著。
(一)以XX为主导进行南胜窑传承、保护与发展
南胜窑从缺乏关注到被发现、被重视、被保护,历经30多年。近年来,平和县XX一直积极响应XX号召,致力于对南胜窑及克拉克瓷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工作。据平和县博物馆杨征馆长介绍,在关于南胜窑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过程中,XX方面一直保持高度的支持,不论是在关于南胜窑有关项目建设方面,或者是在南胜窑的资金投入方面,都多次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不单如此,XX还在平和县博物馆三楼设置专门瓷器展厅(图6-1-1、图6-1-2),该展厅内所出展的瓷器以南胜窑为主,存有部分官峰窑瓷器。以出口窑址为分类依据,将瓷器陈列于展台内,部分因毁损过于严重,无法进行后期修复的瓷器碎片则在馆内中心长桌上依次摆开。平和县博物馆三楼展厅在周一至周五对民众全天进行免费性开放,据笔者与工作人员交谈,得知该展厅所接待的参观者不仅有生活于周边的普通民众和国内陶瓷研究者,更有大量海外学者远道而来只为亲眼目睹南胜窑瓷器的风采。
(图6-1-1、图6-1-2 平和县博物馆三楼平和漳州窑展厅)
(二)以旅游产业带动南胜窑传承、保护与发展
在文化兴国的时代,往旅游产业内注入文化内涵的做法一直被广为提倡,例如:南胜镇以田坑窑窑址为基础建立成一个总投资12亿元的克拉克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图6-2-1),整体布局上呈现山谷休闲与古窑文化相结合的结构。该产业园,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围绕克拉克瓷文化元素展示特有的文化底蕴色彩。例如:以碎瓷片铺就成石板路(图6-2-2);将瓷器镶嵌于石块壁之上(图6-2-3);将大型陶瓷置于草木之间做装点(图6-2-4)等都在无形中营造出氛围浓郁的瓷文化环境。文化园入口处的田坑窑古窑址(图6-2-5)在1997年进行发掘,现已依照历史上窑炉原样,进行修复与重建。该文化园还设有克拉克瓷展示馆和体验区(图6-2-6),在展示古陶瓷文化的同时,向社会各界人士提供陶艺教学服务,使该文化园发展成向外展示陶瓷风采的平台,促进窑址文化价值的延续,并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南胜地区经济发展,极大程度的发挥该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三)以媒体力量推动南胜窑传承、保护与发展
现如今是以媒体为主流的时代,南胜窑在2013年以“克拉克瓷的故乡”登上央视《寻宝》这一节目(图6-3-1),该节目的播出对南胜窑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影响力起到增添作用。南胜窑先后拍摄《复活的克拉克瓷》(图6-3-2)和《寻找克拉克瓷的故乡》专题片(图6-3-3),从古窑址原址进行拍摄,真实还原克拉克瓷的历史样貌,力求保证拍摄内容的真实性,采用影视化方式推广南胜窑瓷文化,既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弘扬方式,又增加瓷文化的传播度。随着新闻软件,社交平台的逐步开发,南胜窑的宣传方式也逐步更新,在“吾乡吾土”(图6-3-4)、“阳明平和”、“平和蜜柚”等多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时常可见南胜窑瓷器的相关信息,这些举措对传播南胜窑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以文化体验促进南胜窑传承、保护与发展
实践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经。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龙心村上寨设有克拉克瓷体验馆,该体验馆以体验制瓷乐趣、弘扬克拉克制瓷艺术为宗旨,做到文化与商业并重。体验馆分设:拉坯体验区、泥条泥板捏塑成型区、彩绘区以及文化展示区(图6-4-1、图6-4-2)。经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笔者了解到每逢节假日,许多家长会陪伴孩子前来体验制瓷乐趣,在增进亲情,增强孩子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传承本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图6-4-1、图6-4-2克拉克瓷体验馆)
(五)对南胜窑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南胜窑瓷文化在文化供给多元背景下,XX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日益加大对南胜窑的保护力度,各领域、各组织与个人也逐渐自发参与到对南胜窑的保护行列上,群策合力,让南胜窑瓷器没有因时光流逝而失去光彩。但在南胜窑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如今南胜地区瓷器生产多为对南胜窑原有瓷器的不断复刻为主,创新成分较少;陶瓷手工艺者多以个人工作室和手工作坊的形态存在,各种资源较为分散,难以实现有效整合,提高整体制瓷业的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开展陶瓷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陶瓷工作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工艺者的思路和眼界,促进陶瓷工艺者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陶瓷艺术是当代陶艺发展的基础,当代陶瓷艺术应随时代发展而不断革新,在不抛弃自身民族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故而,笔者认为应积极开展陶瓷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究活动,注重对陶艺工作者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提高陶艺工作者的文化修养,鼓励陶瓷艺术与民间美术、时代文化、西方艺术形式相糅合,做到立足南胜窑瓷器传统艺术,全面促进相关瓷文化的发展。
2.充分发挥陶瓷协会的作用
首先,漳州市陶瓷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使各方面的瓷文化资源有效共享,共同促进瓷文化的发展。其次,应组织漳州地区陶艺培训工作,提升陶艺工作者技能水平。最后,应发挥陶瓷协会对组织和个人的激励作用,及时对组织、个人进行表扬和奖赏,激发陶瓷工艺者的工作激情。
结论
南胜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具有形式美、寓意美、美学意义和社会学价值,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陶艺工艺者在美术绘画上的造诣。这一跨领域的结合使南胜窑在瓷器纹样上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印记。对南胜窑传统瓷器纹样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对当代瓷器纹样艺术发展有不容忽略的作用。只有不断努力,让瓷器纹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使纹样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致 谢
本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到论文的完成都得到了论文导师薛寒老师的诸多帮助。在此,本人要特别感谢论文导师薛寒老师。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由于个人能力有限,遇到许多问题,经由老师耐心指导,才使得本人许多困扰的问题豁然开朗。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本人掌握了许多撰写论文方面的知识,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在此本人向老师致以深切的谢意。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学习生涯中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与同学,在这四年里,不论是学习方面或是生活方面,都得到了诸多帮助与关怀。
最后,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再一次向我的导师及同学表示真挚的谢意。
参 考 文 献
[1]平和县人大常委会.百年平和影辑[M].漳州: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150-155.
[2]魏理.明清瓷器装饰纹样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系.2008.
[3]陈邵龙.海外三彩祖地 中国彩瓷明珠—福建田坑窑素三彩瓷器[J].南方文物,2007(4):162-169.
[4]平和县志编委会.平和县志[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
[5]辛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在陶瓷上的表现研究——以福建漳州窑为例[D].福州: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2016.
[6]吴其生.漳州市博物馆漳州窑藏品集粹[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7]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J].福建文博,1998(1)54-60
[8]杨征.平和窑[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海峡书局.2014.107-10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