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中最能抒发情感的就是草书,唐有“颠张醉素”,到了宋代出现了以为继张旭和怀素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草书大家黄庭坚。
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历史巅峰。魏晋时期注重韵律,唐代注重法度,到了宋代人们则注重意趣。不同时期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的风格也不同,黄庭坚作为草书大家,那么他的草书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他的草书风格是什么,值得我们探究。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探究黄庭坚的学书背景来了解黄庭坚的学书经历;二是通过研究黄庭坚的草书来探究其风格特点。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
前言
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曾说:“草书文字,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1]。于右任老先生曾大力推崇“标准草书”,可见草书在书法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草书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颠张醉素”被称为“草圣”,然而草书发展到宋代,却很少有人再去学习,我们都知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到了宋代,在“尚意”书风的引导下,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宋四家”产生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擅长行书,唯有黄庭坚一个人善于草书,那么黄庭坚是怎么成为宋代的“草圣”的,他的成功给了我们怎么的启示,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黄庭坚生平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琣翁,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及进士第,受知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开创了“江西诗派”,黄庭坚居“苏门四学士”之首,在“宋四家”中仅次于苏轼。他与苏轼关系非常之好,苏轼既是他的良师亦是其益友。与苏轼合称“苏黄”。
黄庭坚在孩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在父亲黄庶的熏陶七八岁便能作诗,在当时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下树立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统的儒家观念,嘉佑八年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十三岁时父亲的去世、家境的清贫并未阻碍黄庭坚的成长。他23岁时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任汝州叶县尉,28岁试中学官,拜为北京国子监教授至36岁,其间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研诗文和书法,37岁达吉州和县任县长。晚年时期的黄庭坚在蔡京新觉得势后,遭流放被贬,51岁被贬到宣州至离开人世。
黄庭坚一生坎坷,在他还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待黄庭坚到了暮年又遭遇两次被贬。在充满苦难的人生经历中,他以其豁达的胸怀,潇洒的情趣泰然处之,超脱逆境,潜心翰墨,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巨匠,黄庭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孤独而凄凉生活中不断蜕变、升华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书法创作。
二、黄庭坚草书作品生成背景
(一)历史文化背景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在军事方面,宋太祖为了防止再一次发生兵变他继位后首先夺取了武将的权利,使他在军队的控制上做到了绝对的安全。并且削弱了各地官员的职权,让自己拥有了高度实权。
北宋年间整个社会处于一片繁荣的景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稳定,故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为我国四大发明的伙伴印刷术就是当时杰出的代表。此外,战争的需要,在宋代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当时的对外交流促进了火药技术的传播,使得后来在西方出现了洋枪洋炮等先进的现代型武器。为了防止再次兵变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量选拔文人志士。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从而巩固了XXX。
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赵宋王朝开国以来,鉴于唐末以后的混乱局面。从赵匡胤开始,就实行一条“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宋朝推行的这一国策必然带来了文化繁荣,使得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鲁尧贤在研究《宋代文化的繁荣及其原因》中认为:科举制在唐朝时期初创,还留着种种弊端,在宋代有了很大的改进,“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凡具有一定文化的读书人,皆许参加,没有任何出身限制,扩大了取士范围”[2]。郭学信在《论宋学兴起的原因》中指出:“为了确保新王朝的长治久安,不再重蹈覆辙,宋大力倡导学校教育,将崇经办学作为立国之本”[3]。由此可见北宋文人辈出,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因长期受到一些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和入侵最后仍然艰难的成为唐宋元明清五朝唯一国运超过三百年的王朝。当时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称得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准。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唐诗宋词必不可少,当时宋代的词作可以称得上是精彩绝伦。北宋时期最为著名的画作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真实的反映了北宋汴京人民的生活景象,画面生动布局精美。书法上又有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的书法作品被后人所赞赏,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由于我们的主题是书法,那么我们就着重了解一些北宋时期书法发展的背景。
北宋统一以后,书法的发展并没像唐那样蓬勃发展,唐代书法之所以繁荣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唐太宗非常的喜欢书法,在唐太宗的大力倡导下,全国掀起了一场书法风潮。北宋初期并没有向唐代那样对书法引起重视。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这种环境下延续了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且他们打破了唐人“尚法”的书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形成了“尚意”书风。
社会的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因此也给那些文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那些文人志士就更有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自己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我们的书法艺术在这段时间也有所发展,可以说这位后来的书法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二)黄庭坚的学书经历
黄庭坚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黄庭坚开始研究学习《瘗鹤铭》,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对《瘗鹤铭》赞赏有加,甚至以“大字之祖”来评价它。对于《瘗鹤铭》的观点,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史》中曾写道:“在黄庭坚的多部书论中都有被论述过:‘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4]。早起的书法受到《瘗鹤铭》的影响,很多用笔结字都是从《瘗鹤铭》中得到的启发,并为之所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并不难从黄庭坚的书法中找到《瘗鹤铭》的影子。如:
在《青原山诗》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黄庭坚学习《瘗鹤铭》碑的影子:
《青原山诗》(图一、图二)里的“四”“五”两个字的横折笔画和《瘗鹤铭》(图三、图四、图五)中的“相”“固”“真”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折笔都偏圆。
对比《青原山诗》(图六)和《瘗鹤铭》(图七)两个碑中的“山”字我们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两个字的起笔几乎一模一样。
在《牛口庄题名卷》(图八、图九、图十二)中也可以看出黄庭坚学习《瘗鹤铭》(图十、图十一、图十三)的成果。
对比每个图片中的“横画”都是逆锋起笔,起笔圆润饱满。
两个图中的“捺画”转折分明,挺拔锋利,笔势十分开阔舒展。
黄庭坚在学习了《瘗鹤铭》之后,对自己的书法影响之大,之后他也尝试寻求变化,并且有所突破。这一点学者严淑莹在《论黄庭坚的书风形成及成就》中认为:“黄庭坚所学得的是《瘗鹤铭》中的神韵”[5]。
黄庭坚在书法上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下笔便到乌丝栏”[6]。曹宝麟认为:黄庭坚行书运笔程度恐怕不会太疾速,他批评别人“以风樯阵马为痛快”,又说自己元佑间字“用笔多不到”[7]。那么黄庭坚却是为求笔实意足而不得不迟。行书中山谷最精彩的大字莫过于《东坡黄州寒食诗跋》,四十七岁东坡作书,山谷五十六岁时一跋。顿成光照千古的双壁。而苏书尚有秀润,黄跋则纯余苍古。
最后是黄庭坚的草书,山谷草书留存至今的只有狂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黄庭坚对草书越来越情有独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对张旭和怀素也渐渐有了了解,二人之间,他更倾向于张旭,因此提倡:“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8]
黄庭坚这一生十分后悔学习周越,他没有从周越的书法中找到可以学习的榜样,反而使他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中受阻。
三、黄庭坚草书艺术形成分期及特点
(一)黄庭坚草书的萌芽期
初学草书,黄庭坚完全出于自学,因此书中有记载:
“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遍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9]。
黄庭坚早期学习草书认为学习草书应首先学好楷书,因此黄庭坚的楷书功底十分扎实,每个笔画都十分严谨,刚劲有力。黄庭坚学习草书刚开始学习的是小草,当时最为著名的就是周越,因此收到他的影响,在笔法上染上了一些世俗的恶习。这就是黄庭坚一生的遗憾,他深受其影响很长时间都没有摆脱这个俗病。后来在黄庭坚担任地方官期间有机会巡游各地看诗文碑刻,渐渐的对书法的有了自己的看法。
早期的黄庭坚的草书在早期可以说是并未入门,在草书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因此我们在这里就不会过多介绍了。
(二)黄庭坚草书的发展期
后来开始学古,由于当时大草并非古,他也跟风仅仅是学习小草,当时最为著名的就是周越,一次受到他的影响,在笔法上染上了一些世俗的恶习。后来黄庭坚摈弃了学习周越开始学习苏氏兄弟。所以黄庭坚从苏氏兄弟的草书中往上追溯,苏氏兄弟草书取法怀素,后来不断深入学习张旭和怀素,对草书的看法也慢慢深入。
到了中期(元佑年间),黄庭坚的书法确实有了不少的认识和进步,但是还尚未成熟,仍然没有摆脱其他书家的习气。此时又一个朋友钱氏给了他当头棒喝。穆父曰:“鲁直之字近于俗”[10]。黄庭坚对此事耿耿于怀。这是出自与山谷的自跋中。后来黄庭坚被贬黔州有幸借到了怀素《自叙帖》,黄庭坚拿到《自叙帖》不断学习研究,终于对草书又重新有了自信,开始重新认识草书,也开始有了顿悟。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赏识。然后他马上否定了自己在黔州的成绩,他在底层劳动人民的接触中悟出了书理:“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戎州),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然比之古人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轶绝尘,安能得其仿佛耶!”[11]这成为黄庭坚书法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
黄庭坚四十岁之后,在戎州的晚年时期,草书才达到了飞跃与成熟。此后黄庭坚对自己的草书非常的满意。在《李致尧乞书卷尾》中说:“此草字,他日上天玉楼中,乃可再得耳。……书尾小字,唯余与永州醉僧能之,若亚栖辈见,当羞死。元符三年二月已酉,夜沐浴罢,连引数杯,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草。耳热眼花,忽然龙蛇入笔。学书四十年,今名所谓鳌山悟道书也”[12]。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廉颇蔺相如传》是在所有草书中用笔最实,《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圆笔居多,与怀素的风格很是接近,是黄庭坚学习怀素笔法的真实写照。整幅作品书法风格悠闲婉转、婀娜多姿、点画干净,不拖泥带水、节奏轻快。黄庭坚在书写是已经是51岁的年纪,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再加上年老体弱,但是在他的书法中完全看不出来那种沧桑、无力。他的字依然苍劲有力,生机勃勃。可以想到他当时的境界是如此之高啊。
《李白忆旧游诗》这些字在整体布局上十分新颖,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布局上错落有致,墨色变化丰富,有些字形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结构布局,结体变化多端。既有张旭怀素草书的神韵,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字体瘦劲有力,单从单子来看,其中的“点画”就非常有特点,他常常会把点画单独写,各点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实则笔意却互相关联。纵观整幅作品,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三)黄庭坚草书成熟期
《诸上座帖》最能代表黄庭坚狂草的最高水平。他是黄庭坚所有作品中最沉着痛快、登峰造极的一幅。通篇气势豪迈,风韵十足。元人刘敏曾这样评价:
书,一艺耳,苟学者皆能之,然求其得法而尽其变化,卓然有成,以自立于世者,盖百年之间,仅不过三数人而已,诸帖之行于今者可考也。吁!书亦难成矣哉!今观山此帖,浩乎如行云,筱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静而察之,无一画之于理。呜呼!可谓能尽草书之变矣。虽然,非其胸中贯之以天下之书,而充之以浩然之气,则亦安能至于是哉!世之工书者,尝试以是思之。[13]
在《诸上座帖》中,其点画干净圆厚,笔力遒劲,整体看起来沉着、简静。字势凌空飞跃,起伏跌宕、大开大合,声势浩大,笔墨之间变化丰富。
如果把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诸上座帖》做比较的话,《诸上座帖》中的用笔多使转,线条更加圆润,笔画中细笔画较多,书写速度较快,当然也有比较厚重的笔画,但是还是不够,大体看来,《诸上座帖》似乎更加生动;与《李太白忆旧游诗》比较,两者在用笔用墨上十分相似,但是《李太白忆旧游诗》更加顿挫,转笔提按更加的丰富,整体看来更富有张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它与《诸上座帖》对比就少了一些灵动的感觉。《诸上座帖》与这两个帖相比不仅有《廉颇蔺相如传》中的流畅圆润,又具有《李太白又旧游诗》中的顿挫使传。
(四)黄庭坚草书特点
黄庭坚是“宋四家”中唯一一个擅长草书的。黄庭坚的草书取法张旭怀素,到最后又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新意,书法风格十分新奇。他曾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14]。最后他的草书自成一家。他的草书瘦劲有力,线条如屋漏折钗,雄奇豪放、姿态百变,体势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黄庭坚的草书其字形左低右高,每个字都略有倾斜不是十分板正的书写,但是每个笔画,每个字都相互呼应配合,线条一改晋唐时期的圆润,浑厚,把提按转折频繁的运用到草书中,取势险中求稳,不失平衡。黄庭坚在取态造势上也很新奇,善于用一些长笔画来抒发情感,后将一些短笔画缩为点画。尤其善于用点,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更大,对比更加鲜明,变化更加丰富。黄庭坚的草书在章法布局上也很特别,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穿插避让,错落有致,他十分注重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布局精妙,使整幅作品显得灵动多姿。
四、黄庭坚草书的影响
黄庭坚的草书在宋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之后便有许多书法大家皆取法与黄庭坚。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徐渭、郑板桥等。
王世贞对于文征明取法黄庭坚有很高的评价“吴文定之眉山,沈启南之豫章,仅得其似耳,”而文征明“真得豫章三昧者。”[15]文征明的书法中最能体现取法黄庭坚的就是其大字行书和草书。其在书写是主要保留了黄庭坚的势。但是在书写时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整体上以“轻快”代替黄庭坚的“艰涩”。
祝允明作为“吴门书派”中最为擅长草书的书家,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其在学书中更多的是保留黄庭坚草书中的意境。两者在结字、用笔、章法等方面都十分相近。
徐渭行草早年曾学习黄庭坚,如《女芙馆十咏图》(图十七)和黄庭坚的《发愿文》(图十八)比较,在气息和情趣上都十分相似。
后人纷纷学习黄庭坚,但是在取法黄庭坚的过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黄庭坚的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黄庭坚学习书法的背景来了解了黄庭坚学习书法经历,在那个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里,文人知识分子辈出。同时也使各类艺术文化快速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然而黄庭坚的人生经历坎坷,也许正是在这种苦难的环境中,才塑造了黄庭坚坚韧的毅力、不折不挠的性格。而对于黄庭坚的草书,他的学习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走过弯路但是最终他没有放弃,在自己的坚持下最终有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一代草书大家,为后人所敬仰。黄庭坚的草书贵才创新,贵在标新立异,贵在独树一帜。他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于右任《百字令·题标准草书》[M]
[2]鲁尧贤《宋代文化的繁荣及其原因》[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版)》-1994
[3]郭学信《论宋宋学兴起的原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3]黄庭坚《题乐毅论后》[M]
[4][7]曹宝麟.《中国书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宋辽金卷)
[5]严淑莹.《论黄庭坚的书风形成及成就》[D]上海师范大学2013.5
[6](宋)黄庭坚《跋杨凝式帖后》[M]
[8](宋)黄庭坚《跋与张熙载书后卷》[M]选自《山谷文集》
[9](宋)黄庭坚《山谷提拔》[M]卷八《钟离跋尾》
[10](宋)曾敏行《独醒杂志》[M]卷二
[11]宋)黄庭坚《山谷提拔》[M]卷九《跋唐道人编馀草编》
[12](宋)黄庭坚《山谷提拔》[M]卷七《李致尧乞书书卷后》
[13](元)刘敏中.《中庵集》卷十《题山谷帖后》[M]四库全书本
[14](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M]
[15]王中焰.《论黄庭坚书法对后世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