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傅山四宁四毋

  摘要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高潮有低谷的,例如唐朝的开元盛世,宋朝文化的开放,但是也有像清朝闭关锁国的落后时期。书法史的发展也是这样,汉朝是书法成熟时期,到东晋时期书法发展到历史最高点,后来到唐朝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书法不断发展变化。当然书法的发展也离不开政治因素,国家的昌盛以及改朝换代带来的动乱时期,都给书法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明清时期书法发展又到了一个转折点,朝廷的八股取士极大抑制了文人对艺术的表现。以至于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一批像朱耷、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这样极具表现力的书家。他们通过个性张扬的草书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表达对科举制度以及社会的不满。由此中国书法在明清时期又有了不同的表现点。

傅山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换代,并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顾炎武极服其志节。傅山一生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1]他对书法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给后世留下诸多书法作品,同时还提出重要的书法理论“四宁四毋”。“四宁四毋”不仅仅是书法审美的要求,同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本篇文章重点讨论傅山“四宁四毋”对其书法的影响以及所包含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傅山;“四宁四毋”;书法;时代精神

  前言

当人们谈及艺术的时候,总是离不开艺术的创造者人。书者,心画也。字如其人,作字如做人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讲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即使从欣赏着角度来说,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其对同一件艺术品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趣。与此同时不同的时代背景也会影响人,产生了多种鲜明个性的人。正当欧洲文艺复兴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及人民也开始觉醒。有所不一样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使思想得以开化,而中国士人的觉醒却被朝廷的文字狱给镇压下去了。这个时代的中国文人被压抑,心中被压抑的感情不能得以释放。这就是傅山所处的时代,他和同时代的一大批学者都经历了各自的悲剧。乱世出英雄,正因为这个时代使然,使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时代所属的一些英雄们。本文重点讨论的就是傅山“四宁四毋”思想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我们通过研究傅山所处的历史背景来探讨这一思想的形成原因,再通过傅山书法作品来研究“四宁四毋”思想。

  1、傅山生平

  (一)傅山所处的时代背景

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闯王李自成顺势攻进北京城,明朝至此灭亡。但不久之后吴三桂与满清军队又将李自成重创,多尔衮率军攻入北京城,从此中国开始了由满人统治的清朝。

满清入关时,时局不够稳定,地方反清复明呼声四起。地方战乱不能得以平息,民不聊生。在这个时期有“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2]之说。这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时代,所有人都活在水与火之中。

在满清入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汉族士大夫面对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取而代之这一残酷的现实,采取了改换门庭、投靠新主的做法。也有少部分民族情感强烈的汉族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力图反清复明,他们依然对新朝廷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隐居不仕,甘为移民。

在经过多次努力但以失败告终之后,这些移民只得把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诗文著作和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中[3]。通过保持和发扬文化传统来维持汉民族的自尊和优越感。由于这些移民群体在心理上对现实感到失望和自己隐居,由此他们可以不问世事,跻身于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文化的研究。与此同时,他们可以不考虑世俗的审美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正因如此,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家,产生了属于这一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

  (二)傅山的一生

而傅山就是这些移民艺术家中的一个。傅山就是在这个动乱时期成长起来的。在这一时期傅山一次次的对时局感到失望,最终归隐,心无旁骛的进行学术研究。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号称谓甚多,有石道人、丹崖翁、青羊庵主、朱衣道人、闻到下士等等,阳曲(今山西省太原人)。傅山历来有“学海”的称誉,他工书善画,博极群籍,在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钟鼎文字、医学医术诸领域都有精深研究 。

傅山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傅山从小处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傅霖和父亲傅之谟对他影响颇深,尤在于他人格的形成和书学奠基之处,至为深远。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一书中评曰:“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4]自小便聪敏灵慧,博闻强记,好学深思,能够继承家学家风。自幼精通《左传》《汉书》,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公元一六四四年,傅山已经三十八岁,从这一年起,已经穷途末路的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与此同时傅山积极响应,参加义军,全力抵抗满清官兵。当看到大势已去的明王朝以无法挽救之时,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以及免于剃发和便于反清活动,傅山到阳寿拜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虽明知大势不可挽,但傅山还是一直从事反清大业,不幸的是在参与河南宋谦的举义之后,被捕入狱,后经营救出狱。傅山曾以“不生不死间,”来形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又曾说“三十八岁尽可死,戚戚不死复何言……朝元白兽尊当殿,梦入南天建业都。”[5]傅山也想过以死来解脱自己,最终却没有,全因其大孝之心使然。最终傅山归隐,致力于文学著作。

  二、傅山“四宁四毋”的提出背景

傅山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而乱世出英雄,就艺术方面来讲,这个时代有成就的艺术家个个都是英雄,正因为时局的影响,产生了极端痛恨世俗的高雅之士,于是就产生了高雅的艺术以及风格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这个方面,书法尤其突出。比如说八大山人、王铎、傅山等人。书法艺术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其当归因于构成书法的最简单因素只有线条,加上中国汉字,以此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想法。在被文字狱压抑的情况下,书法家通过夸张的直率的草书来宣泄被压抑的心情,由此产生了傅山、王铎、倪元璐、黄道周等草书大家。他们虽然有各自的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上来看,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直率,不做作。这正符合了傅山所提出的“四宁四毋”中的“宁直率毋安排”的思想。傅山的“四宁四毋”思想不仅在当时的书法审美方面有很大影响,同时为以后的书法审美也提供了一个和好的标准。尤其是清朝碑学的兴起,傅山的这一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推动了碑学的发展。傅山这一思想不仅仅是在书法艺术中是一个标准,同时在做人做事方面也给后人很好的警示。

作为移民的傅山,不论在为人处事,还是在研究学问、创作书画,无不表现出孤傲不群的性格。据说他在所居窑洞门口写联“清风吹不倒,明月来相照”[6]。顾炎武常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7]由此可见傅山的人品与风骨。傅山是一位有骨气的明代遗老,正因如此,身经沧桑之变和国家之恨,使傅山形成反叛精神。在《作字示儿孙》中写到“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8]以此来警示后人。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南董北米书风盛行,“南董”即指董其昌,“北米”指米万钟,董其昌书风清媚,米万钟书风肥靡。而董又推崇赵孟頫为五百年来第一人。而赵体颓堕委靡如徐国偃王之无骨,熟媚绰约,贱态十足。同时傅山又极力推崇颜鲁公而不喜赵孟頫。傅山有言:“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9]。由此可见他对颜真卿气节的崇尚。

在做人处事方面,傅山最不喜“奴气”,言谈之间常常予以抨击。他认为:“不拘甚事,只要不奴。奴了随他巧妙雕钻,为狗为鼠已耳”[10]。在书法上亦是如此:“字亦何与人事?政复恐其帶奴俗气。若得无奴俗气,乃可与论风期日上耳,不为字”[11] 。傅山一直强调学书法与做人密不可分。因为赵孟頫作为宋朝皇室,在宋亡之后又在元朝做官,由此傅山对赵孟頫不带好感。而时下书风却流行赵孟頫一类,故此傅山提出“四宁四毋”来强烈针砭现实。

  三、“四宁四毋”的歧义与正解

  (一)“四宁四勿”的歧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四宁四勿思”想成为书法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书法审美方面的论述,都离不开这一理论。其原因主要是“四宁四勿”中提到“宁丑勿媚”,很多书法家都只理解其字面意思。认为“宁丑”就是要追求丑陋的书法,这一观点在笔者看来是不正确的。书法在其形成到发展阶段经历了好多变化,书法从一开始的实用性到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审美功能以及实用功能为一体的一门艺术,既然其成为艺术那就离不开观赏,那就需要关注的是审美体验者的感受。既然是艺术,那么我们让观赏者看到之后会产生愉悦身心的一种审美体验。所以书法作品不能太丑。正是因为如此,傅山被后人称作“丑书”的鼻祖。

“四宁四毋”这一理论的提出只是为了要反对当时主流妍媚的书风,但并不能就以丑为美。在考虑这一问题时,我们同时也不能忽略傅山所处的时代。正如林鹏先生在其《书艺谭》中所说:“有时候在艺术上对强盗的表示同情,把夔纹的可怕也当做艺术予以充分地欣赏,虽然如此,罪恶依然是罪恶,可怕还是可怕,不能把罪恶说成功绩,也不能把可怕说成可爱。所以说,傅山的意思只是反对俗媚。为了坚决抗拒俗媚,提出宁肯这样、宁肯那样,不过是退而思其次罢了”[12]。对于此,可以认为傅山所要求的是“奇”,而不是“丑”。

  (二)“四宁四勿”的正解

“四宁四勿”书论见于傅山,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13]其中的“临池既倒之狂澜”指的是推崇元赵孟頫与明朝董其昌的妍媚书风,由于历史背景的原因,傅山及其不喜欢这种书风,由此可见这一书法理论的提出与傅山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所谓“拙”者,乃古拙、拙朴、拙厚之意也。这里所谓的“拙”并不是平时所说的笨拙、陋拙之意。它正是字的结实之处。出于天然,朴实无华,具有原始的纯真。从傅山的草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所指的“巧”与“拙”。傅山对于字的“拙”曾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生奇,归于大巧,若拙已矣”[14] 。对于朴拙,老庄道家也说:“归真反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对于作字而言我们需要的就是通过表达用笔的自然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对于现在的书法展览,多数人乐此不疲的

做好多形式,对此笔者人文我们写的是书法,是字,而不是看谁的作品形式做的有花样。我们应该踏踏实实的把字练好,而不是过多的把经历放到作品的形式上去。就用简单的毛边纸或者白宣纸,简简单单的表现我们的书法最好。这可能就是真正的“归真反璞。

在书法作品中最能代表拙的就是北魏的碑刻,以及汉隶。汉隶从《开通褒斜道摩崖》《祀三公山碑》直至《张碑》百余种名碑,虽体态气派各不相同,而给人以古拙凝重浑古遒厚,雄深古劲,劲瘦挺拔之感则一,极少柔美一途,而深得历代书家酷爱,影响极大。

其实丑、拙区别不是很大,而巧与媚也是相似的。只不过是程度差不多而已。龙门二十品中的《郑长猷造像》《太妃侯造像》等石刻,一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很丑,然而那内部蕴含的,有的气和体闲,有的雄强挺拔,拙朴苍古,让人白看不厌。傅山有言“石鼓及峄山,领略丑中妍”,要从丑中看出美的价值,这就须要我们认真研习了。看到赵体,都会觉得赏心悦目,但是那种熟媚轻态,缺乏深厚,使字发软,无益精神。

支离,就是散乱不条理。有的人评王羲之的字为“粗服乱发”。对于轻滑而言,轻则为轻浮、轻靡、轻浅,这些都是没有骨力的表现。滑就是没有风采,不劲力。轻滑与巧媚都是书法中的禁忌。

这是傅山《啬庐妙翰》中的一部分。此段的行距极不清楚,一个字与另一个字可能会相交叉,以至于会认为是一个字。这篇书作很好的表现了傅山所说的支离。

宁直率勿安排直率意为直接,率真。宋四家之一黄庭坚有“快马斩阵”之语,意思就和这个相差不多。安排即为刻意而为,缺失自然流露之情。尤其是在楷

书中,可以安排容易单板,不灵活。馆阁体不让人喜爱的原因也就是因其过于板滞,状如算子,也不过于书匠写的。现如今的电脑体不过如此而已。

傅山草书《右军大醉》,其笔势雄奇,连绵飞动,起伏跌宕,字间连带自然,表现出生气郁勃的宏大气势。傅山的草书最能体现其直率毋安排的审美要求。不仅仅是用笔直率,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更是自然而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取势相连贯。比如说前两个字“右军”,军字的第一笔竖画向右下方的斜势取右字最后一笔的连带,其衔接自然,毫无安排之势。

  4、“四宁四毋”与傅山做人

“四宁四毋”不仅仅是傅山书法方面的主张,又是傅山作人的准则。傅山这一理论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条件下提出的,也就是大明王朝灭亡,而满清统治中原时,社会动荡不安,书坛崇尚妍媚书风,为了反对这一现象,傅山提出此理论,并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中国书法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傅山:“他教儿孙写字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他评论前代书家,肯定颜真卿是因为崇尚颜真卿的气节,否定赵孟頫也是出于对其人格的鄙视。其书法实践和追求更是建立在这种人格至上的思想基础之上的”[15]。由此可见傅山对做人的要求非常高。“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不仅阐释了人生的价值,也说明了作字和作人的关系。现在好多书法家以为写出好字,只要掌握到技法,愿意下功夫去练就会在书法方面有不错造诣,而认为与做人无关。但是要真正的写好字不仅仅是练习而已,而更需要有精神的活跃——人品道德、思想学问,胸襟远见种种涵养。这种“书外的功力”绝不是一点技巧、功夫所能比拟。《楚辞》、《史记》中所闪耀出的那种精刚之气,也绝不是仅靠着写作技术、鼓努卖力所能不朽的。要说到技巧的讲求、功力的深厚,八股文、馆阁体,可算得典范了。但在艺术中,给后人留得个什么形象?

总体概括“四宁四毋”精神,既包含了我们在时下国家倡导文化强国的政策下,我们要一提倡整动、威仪凛然的书艺,以发扬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也包含了我们做人之道,当前我国书法发展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我门要积极更正,比如说弄虚作假,为了名利找人代笔,以及书法家的腐败现象。故此我们要发扬四宁四毋精神,做到直率,不安排。为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只有心正笔正才谈得上书法为精神文明服务和“毛颖足吞虏”的巨大神威。

“四宁四毋”理论在学书做人中给我们有很好地引导作用,在平时为人处世中也是一个做人的的准则。平时做人我们就要求真,现在社会xxxx太多,为了利益可以作假奶粉,食品xxxx,拍个照片可以用作图软件修。其实我们做人真是就好,自然才是最美的。

  五、“四宁四勿”在当代的意义

傅山的“四宁四勿”书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以及离傅山所处时代的愈来愈远,我们对他这一思想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在艺术家追求创新,追求自己个性的这个时代有一些书法家将傅山的一两句话断章取义,把“宁丑毋媚”当成了书法美的规定性,千方百计,刻意做“丑”;有些书法家用这一书法理论来当做自己不识传统、缺少基本功力而不求改进的借口。当今社会的书法氛围十分浮躁太多书法家为了功名。为了追求更多物质方面的东西,为了出名,故意搞怪,来博人眼球。这种氛围只会把书法功利化,进而失去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所存在的真正价值。

傅山不仅书法造诣极高而且有鲜明的书法美学见识,最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点应该是他针对其时代书法状况显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思考和坚定不移的反潮流精神。我们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是要我们积极学习继承的。不讲求以充实的学识修养、高品位的精神气骨而去投合俗好则应坚决反对。在这个需要我们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学习民族精神的时代书,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是针对当时主流书风所推崇的媚俗书风的反对,其原因和他的为人与时事政治不可分割。可能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但傅山的思想却一直受用,不论是直率,还是自然天真,都是我们学书之人所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学习一个书法家,我们不能仅限于学习其写的字,写字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这个人。只有了解了为人,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其书法中,甚至在某些时候与其达到共鸣。故此,我们要从傅山所处的时代,他的经历,来分析他的书学。

  参考文献

[1]李思航.清代金文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林鹏.书艺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3]叶鹏飞.论恽南田的书法艺术[J].书画世界,2007(1):20-25.

[4]宋涛.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的生平与艺术概述[J].荣宝斋,2016,(12):6-69.

[5]宋涛.丹崖霜红青峰独兀傅山的艺术世界[J].收藏家,2016,(09):37-42.

[6]聂琴珍.中国古典诗歌中竹文化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7]姜寿田等.中国书法批评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8]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

[9]蔡显良.坚守信念与尴尬实践——论傅山“四宁四毋”书学观与创作的矛盾[J].文艺研究,2008,(03):133-138.

[10](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八《杂记三》

[11](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

[12]林鹏.书艺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13]《霜红龛集•作字示儿孙》

[14]刘恒.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15]蔡显良.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J].文艺研究,2014,(07):124-13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32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9日
Next 2022年6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