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有不少学者提出加大对“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力度,特别是民国以来的美术史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问世,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中出现的概念以及分期等问题的讨论。文革结束,思想禁锢的打破使得学术领域异常活跃,纷纷展开在各自领域的现代性诉求,美术领域亦不例外,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也开始被学界所关注与讨论。
关键词:20世纪;中国美术

一、前言
20世纪的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各种路向及其演变,是把中国现代美术作为一个有机的过程来把握,在世界与中国的关系中重新认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内在连续性,其中不但有以欧洲为标准可以认识的部分,也有这个通行的标准不能衡量、无法完整包容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历史经验,这也是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特殊性。
而这种特殊性,促进了我们在理解西方历史经验局限的前提下建立现代世界的整体框架的可能性。在学界经历了对“现代化叙事”的种种反思之后,我们更有条件以20世纪中国美术的实际生存状况为依据,通过主动的思考逐步构成对现代性问题的整体认识。
二、20世纪中国美术的演变历程
(一)概念纷争
根据查阅大部分参考文献,笔者发现,“美术学”这个概念在中国用汉字写在论文中的可能最早的是蔡元培,蔡先生1920年发表了一篇《美术的起源》长篇论文,开宗明义地论述美术的概念、他认为西洋人著的美术史,基本上都可以划定为狭义的美术概念,即西洋人眼中的艺术史,主要包括雕塑、绘画、建筑以及工艺美术,也就是“Art”的狭义概念,亦我们现在说的美术史,因为戏剧史、音乐史有专门的概念和著作。那么蔡元培说西洋人所著的美学和美术学用的是广义的美术概念,这是指广义的美术概念。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这个概念,例如黑格尔把美学看成是艺术哲学,所以对艺术作高层次的抽象研究就是美学或者是艺术理沦、艺术衍学,蔡元培将美学和美术学这两者并列起来互用,这里所说的美术学也就是艺术学,因为美术的广义是艺术,因此广义下的美术学就是艺术学,广义下的美术是艺术,所以研究广义的美术就是研究艺术,这种学问就是艺术学同时也就是艺术哲学或美学。因此蔡元培在1920年使用的“美术学”这个概念同时等于艺术学和美学、可能艺术学这个概念最早在中国提出也要推到1920年蔡元培的这篇文章。中国的美术学和艺术学这两个学科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美术原理基础的发展
20世纪中国最早的一本美术原理方面的系统理论著作是黄忏华1927年出版的《美术概论》,据说这本书受到日本黑田鹏信《艺术概论》的影响,但毕竟是中国学者编著的第一本美术概论,而且其章节如美术的本质、美术的要素、美术的制作、美术的分类等内容,直到现在我们的美术概论教科书还大体如此。遗憾的是,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由王宏建、哀宝林等人合作编写的教材出版,其间60多年好像没有出版过一本美术原理方面的著作,而目王宏建等人的《美术概论》还是一本合著的教材,而美术原理专著方面至今仍没有。这暴露了整个20世纪我们在美术原理基础研究方面是何等薄弱。
与此不同的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艺术学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专门讨论艺术学的重要论文可能最早的是陈中凡1943年发表于《大学月刊》上的长篇论文《艺术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派别》,其把西方的艺术学分为三个时期,即由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代为艺术论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初为艺术哲学时期;19世纪后期至现代,为艺术科学时期。该文在论述艺术科学时期时,对心理学派与生理学派、生物学派与人类学派、社会学派与经济学派都分别进行了概述。此文是我国20世纪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文献。20世纪下半叶艺术学基础研究方面,1933年出版过张泽厚《艺术学大纲》一书,俞寄凡1932年出版过《艺术概论》一书,更早一点1922年俞寄凡还翻译出版了黑田鹏信的《艺术学纲要》。这些著作和译著各有特点,今天看来比较简单,但在20,30年代毕竟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关于艺术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三)中国美术史发展趋势
中国对美术史的研究源远流长。自唐代张彦远以来,便形成了古代传统,从本世纪20年代的滕固开始又出现了取法于西方的近代传统,自三、四十年代王钧初(胡蛮)而后,更开始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传统。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史的著作主要是由美术家写成的,直到1957年才在中央美术学院里成立了培养专业人才的第一个美术史系。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五、六十年代的美术史研究既统一于前苏联的模式又远不如理论批评活跃。后来经过“文革”的扭曲至70年代上半叶美术史学也不幸陷入了“以论代史”和“影射史学”的泥沼,沦为了“文革”政治的附庸。直至“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才开辟了美术史研究健康发展的光辉前景。
七、八十年代的美术史学队伍,主要还是五、六十年代已经走上这一专业领域的老一辈专家,但“文革”、后始得初试锋芒的中年学者已开始成长井初露锋芒。美术专史的撰写,在80年代已出现了较为多采的格局,不仅有书法史、绘画史新编付梓其它门类的美术史如雕塑、年画、陶瓷、建筑、漫画、版画、工艺美术、画论、染织、雕漆、绘画批评、绘画材料均有专史上市。
新中国建立后以王朝闻先生的美术理论为代表,其特点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xxxx文艺思想指导下,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美术创作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取得了一批成果。直到九十年代初,经张道一先生和邓福星先生等人呼吁终于把原来的美术史论专业改为美术学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可。
三、影响20世纪中国美术演变的因素
(一)外来艺术
外国很多画种很早就进入中国,但影响范围却很小,而且皆不入鉴赏家之目。所以,当时一些外国人到中国来,他的绘画不但不能在中国广为传播而且他还要学中国的绘画。
20世纪初,中国大批的留学生出国、回国,举办画展,开设学校,大大地改变了原来美术界的格局。不仅为中国美术增添了新的画种,更为中国画的改良变法增加了新的参照系数。当时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派”。以陈独秀、吕徽为首的“革命派”变法派提倡变法,要改变古人的画法,但是对古人的画法只有不满而不打倒古人的画,“革命派”对古人的画不但不满还提出要打倒“王画”之类的古画要革中国画的命。这是二者的区别,以徐悲鸿为首的改良派以高奇峰、高剑父为首的“结合派”(中西结合)。以林风眠为首的”调和派’(主张中西调和)都无不以借鉴西法为基础的。中国绘画历代都有新的面目,不过基本上都是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变化,都没有20世纪这样因借鉴西法而出现的特别崭新的多样的画风。
所以,外来艺术的影响在中国十分巨大,尤其是从五、六十年代直到“文革“期间,绘画的基础都是素描当然是用中国的笔墨在画西方的素描,或者用油画的方法。
(二)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对美术之影响历代都有,但比起20世纪,都微乎其微。尤其是中国xxxx在延安时期以来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是为工人,第二是为农民,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而且明确提出“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要为阶级斗争服务歌颂工农兵等等。由于这些政治思想的影响,延安时期的美术以木刻版画为主国画被宣布为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艺术。因为中国画尤其是高雅的中国画一般不能为不识字的工人和农民所欣赏,只能被一些非常有修养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用国画为工人农民服务和打击敌人效果不是最好,所以国画就被禁止了。从延安时期开始,直到五、六十年代,中国绘画一直受政治思想所的很大影响,其影响的正、负面效应当作别论,但正是其巨大的影响和关键性的作用,使中国绘画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格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情况也未完全改变。
(三)传统积淀
20世纪中国画家受外来艺术影响很大,但也有一部分画家完全或基本上不受其影响的。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传统的积淀和发展。早些的有吴昌硕,后来有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再到后来有陈子庄、陆俨少等人,甚至现在的所谓新文人画派,他们基本上在传统上发展受传统的影响。这一批人的知识结构同到西方留学的画家有不同之处,对传统的认识也不同。他们对传统的认识比较深刻对传统的学习也比较多。而留学的画家在很大程度上则相反。但也不尽然象金城,是留学归来的却坚决地抵制西方艺术。金城当时在全国有很大的势力,受到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以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为资助和陈师曾等人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画学研究会。以保存国粹、宏扬民族传统为该会宗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金潜庵发起组织湘社,出版《湖社月刊》,金城的《画学讲义》就发表在《湖社月刊》上,影响十分大。
实际上,民国时期最赞成学习西洋艺术和最反对西洋艺术的画家都是来自留学海外的这一点颇令人深思。当然,“国粹派”和黄宾虹、齐白石这样的画家是不能比的,前者成就远不如后者高。由于知识结构和认识的不同。象黄宾虹、齐白石这样的,大家就在传统的根基上发展,成就不一般,都是公认的大师。后来的陈子庄讲究艺术趣味。陆俨少讲究笔墨技巧,在传统之上学习,发展成就也很大。
(四)受其他艺术影响
明董其昌以“南北宗”论画,经过他的众多门人鼓吹形成“舆论一律”,影响了其后三百多年的美术发展。清代的绘画差不多都是董氏的“南宗”画,画人大多不敢越“南宗”式绘画一步,于是形成所谓正统。而画风却渐趋软甜俗赖,死气沉沉。虽然也有人(如石涛等)出来反对南北宗论,但终因力量微弱未能动摇其正统根基。
但书法界却先进了一步,清中期的阮元(1764一1849)、包世臣(1775一1855)提倡“碑学”,打破了“帖学”的一统天下,因为绘画总是借鉴书法的,这便为“金石”入画打下了基础.金农、吴让之之后,以赵之谦为首的“金石派”渐趋成熟。“金石派”的主力是“海派”,他们的特点是金石入画。金冬心的漆书写得很好.都从碑刻中来他的书法具金石气。因此他的画也就初具了金石气但还没有形成后来的“金石派”。金冬心的画对后来的吴让之有一定的影响。他精于各体书法,篆刻也佳,是学邓石如的.书篆之余画一些写意花卉。吴让之的篆刻和篆书都得皖派“邓石如的传授。因此吴的书法当属于象邓这样的“北碑”一派他又学金冬心、汪士慎偶作花卉于是以碑体入画.开绘画之“金石派”先河。从现存吴让之的花卉来看金石气颇重,他启发了“前海派”领袖赵之谦花鸟画的成功。赵之谦的篆刻、书法受吴让之影响颇大。绘画也不例外,很多地方都象吴让之。但赵之谦后来在绘画上花的功夫更多,把受到吴影响的“金石”书法运用到绘画当中,获得成功逐渐形成“金石派”。吴昌硕也是“金石派”,他以学《石鼓文》为主,以“石鼓”入画,自称“苦铁画气不画形”,其画苍浑厚重,纵横豪迈而大气磅礴,彻底改变了清代正统派软甜静净的沉靡画风。“金石派”的成功.使中国画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可见他们的影响十分巨大。
20世纪初期的绘画主要是“海派”艺术。它迥异于前代,风靡于全国。“海派”的画风形成借助于“金石”而成功,所以说20世纪初期绘画艺术是受外部艺术之影响而形成的。
(五)外来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很多外国思潮,美术相对来说较为敏感。加之早些时候外来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力还未尽,就被政治力量所阻止。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影响渐小,外来艺术的思潮又进一步扩大了。外来艺术的影响和外来思潮的影响,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前者也有思潮但都落实到艺术作品中去了,思潮体现在作品当中,后者也有艺术作品但思潮更重要,作品是思潮的体现。
中国闭关自守多年,一旦开放外来思潮十分新鲜,引起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政治对文艺控制较为宽松的时代也是从事文艺工作者创作较自由的时代。这一时期不仅绘画仍然用笔在纸上作画,这样一种形式受到诸如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画派等等外来的影响,而且像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垃圾艺术、光效应艺术、波普艺术等等,诸多外来艺术形式也都来到了中国。这些艺术不但和政治思想影响期间的艺术不同,而且也和解放前受外来艺术影响产生的艺术不同。八十年代外来思潮愈演愈烈,甚至在80年代中期形成所谓“八五思潮”,各种新鲜的、稀奇古怪的、前卫的艺术在中国十分盛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可说是对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思考,在他们的作品中能感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仿徨、无奈的情绪以及消极、悲观的心态,更反映了他们精神上的一种虚无主义。自然这也影响了中国的现代主义画家们。比如受波普艺术的影响,中国也出现了大量运用垃圾废弃物、各种报刊图片的拼贴组合的艺术:受“行动派艺术”的影响,中国也出现了拎着颜料桶满画室跑,一会儿脚踩、一会儿车轮滚、一会儿漫天挥洒颜料的作画方式。我们对于这些西方思潮的影响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区分对待。总之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受到外来思潮之影响是很大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20世纪的中国美术研究,与本世纪的中国社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研究队伍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和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都是以往不曾有过的。因此,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进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晖.《体验与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走向[J].美与时代(中).2011(06)
[2]李昌菊.《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从容勾勒中国美术百年[J].美术之友.2009(01)
[3]陈池瑜.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4]吴明.地域性美术研究断想[J].美苑.2005(01)
[5]孔令伟.民初与八十年代之后美术学研究比较[J].新美术.2001(03)
[6]陈池谕.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美术.2002(10)
[7]杨斌.美术学[J].美术观察.2004(04)
[8]宋晓霞.“传统主义”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J].美苑.2007(04)
[9]梁江.百年中国美术大趋势[J].中国书画.2011(09)
[10]薛永年.反思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写作——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美术史写作谈起[J].美术研究.2008(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