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千里江山图》的绘画艺术特色

摘要

青年画家王希孟在历史上第一人以仅有的一副《千里江山图》闻名于世,一望无际的绿色景观和写实的绘画达到顶峰,影响后世绘画世界千年之久,至今我们依然探索继承创新。

青绿山水在画史上发展是曲折复杂,它是传统绘画一种表现形式,早期以背景出现。随后在隋唐时代始慢慢兴盛繁荣;北宋时代赵佶在位时,达到鼎盛时期。青绿山水历经千年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画家去研究探索创新。在现代,代表张大迁,何海霞,和其他著名画家的继承和创新,创造了一个绿色的泼彩山水,青绿山水得到近一步发展。

本文以青绿山水概念定义、发展过程、艺术特色技法以及对后世山水画意义。希望阅读此文帮助大家认识或解决在创作青绿山水图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可深入了解《千里江山图》的艺术特色及青绿山水画。

中国青绿山水成长于今,有着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咱们必须不断地去学习、理解和继承;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文化更是要不断创新、开拓和完善。

关键词: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发展特色

第一章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一)介绍王希孟

王希孟(1096—1119),是北宋后期青年画家,原古时河北武原人(现今位于河南原阳),出生于皇帝哲宗统治时期,但绘画学习和创作都是在宋徽宗赵佶在位之时,他艺术天分极高和模仿能力极强;性格孤傲不羁,生性耿直。虽史书中无记录,但凭《千里江山图》其独一一副获以极高的造诣,因而他是千年历史绘画界唯一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奇才少年。王希孟入宫学画,有幸徽宗之下服务,徽宗看其天赋异禀,于是传授其画法。在赵佶指导下他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艺术有巨大的造诣。徽宗统治时正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花了近半年时间,最后得出了著名的杰作《千里江山图》时年只有18岁,没有他的死亡记录。汗青上对《千里江山图》的记录甚少,惟一可查的史料便是在此图的卷后隔水黄绫上的一段跋语又因献给了太师蔡京,因而这推断出由蔡京所提。

(二)作品介绍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纵0.515米,横11.915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于今置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画卷首尾分别由清朝乾隆皇帝所提诗江山千里和北宋当代太师蔡京所提的跋文得知其绘画时间、作者及年龄,这幅图卷共盖有二十八颗印章。《千里江山图》画卷著作以长卷方式,描画了以北方地段绵延的群山冈峦和江南丘陵地域广阔的河流湖泊,依山临水,错落交错,水磨凉亭,茅庵屋宇,石桥,并交叉打鱼、船只、行路、赶脚、嬉戏、呼渡飞鸟等人物活动,淋漓尽致,生动无比。以北方山景群山升沉,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和南方水景江水浩大,浩渺天空,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和汲取了南水北山之长,加以体现了整幅画面明暗关系变化。色彩技法是从唐代继承到一个单一的绿色绘画,用蓝绿色来改变。以赭色为布景主陪衬,色,分别由石青和石绿两大色调为主在对照中更为鲜明炫目,全图既宽大雄壮而又细密到位,将大山河流,描绘得如锦似绣,美丽壮观,是一幅写实性又有理想意义青绿山水巨制的杰作。

第二章中国青绿山水画发展起源

(一)青绿山水

1)青绿山水概念:

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矿物质颜色石青、石绿两大色作为主色调的山水画。

2)特征:

用石青、石绿两种色分别涂在经由勾皴的山川和坡脚的河流

3)分类:

有大和小青绿之分。大青绿:明艳厚重、覆盖强、钩廓多、皴笔少、装饰性强;小青绿:透明度好、光和活泼的颜色,富有活力性。金碧山水:中国山水画,先重彩,亮彩,根据二加泥金;绿墨泼色绿”,既写意又有山水特色。

(二)青绿山水起源发展

历史条件

青绿山水有着悠长的史籍是成熟相当早的画种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韶文化中的图案到青铜时代纹饰与图腾再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五彩章纹绘画衣裳,这就是中国画起源的雏形时期。

1魏晋的青绿山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是最有名望的画家。经秦汉,敦煌,以国彩;后释教经魏晋有了绘画兴趣。东晋顾恺之绘《洛神赋图》、《列女图》和《女史箴图》已然有了早期勾画填色的青绿山水样式,此时为萌芽时代。《论画》中也曾提到彩色的地方。这时期在绘画上和绘画理论上都对后世的青绿山水画有卓越的贡献,为之参考和借鉴并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青绿山水画家。

2隋唐的青绿山水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是青绿山水画的鼻祖,构图和比例相对前朝有着空前的提高,不是以简单符号所代替了,此时为成发展时期。唐初李氏父子李思训李昭道,”江帆图”、“明皇图”来创建一个大的绿色景观,所以他们是分层的景观、绿地景观的创始人,对绿色景观的后续生长影响较大。初唐至唐末又由于各种原因使其青绿山水曲折发展。

3宋代的青绿山水

早在宋代,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高峰,早在宋代由于更开明的政治,符合了人们的经济政策,社会生活逐渐繁荣。宋徽宗因自身爱好也精通青绿山水,在位期间实行新的政策设立画院招揽画家人才,使得青绿山水在优越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王晋卿、赵伯驹、赵伯骕、王希孟等人都是著名的并留下作品的画家。宋代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因当时国家的昌盛和帝王的自身爱好所以有特殊的地位,吸引了诸多人对山水画的兴趣,所以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宋朝的山水画对今后的山水画发展起了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用。青绿山水在宋朝发展丰富了唐朝时代李氏父子大青绿和金壁山水的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元明清的青绿山水

元清两代因统治阶级落后于汉文化,不注重青绿山水,以补景方式出现,仅习于水墨,只做青绿小景,浑厚有致。元代山水画所以最为风行与成长,该归功于元四家:赵、黄、王、吴。清代青绿山水更倾向园林之境的表现,逐步走向商品画,在清朝山水整体表现为以仿古派“四王吴恽”为清代六大画家。明朝《昼锦堂图》是《千里江山图》后又一进步。

5近现代青绿山水

清代覆灭之后,民国初期,中国有识之士起头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以传统的学习技法,集素材为生活,以山水画闻名于世,灵感来自现实,提炼,创意表现技法。在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贺天健、何海霞、周怀民等画家,多继承并创新创作于青绿山水画。

第三章《千里江山图》绘画的艺术特点

(一)《千里江山图》部分图略述

《千里江山图》长卷,宋代,王希孟,绢本设色,纵0.515米,横11.915米,现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千里江山图》以长卷方式,描绘岗峦升沉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河流。依山临水水乡,街道,凉亭,渔船,货船,桥长,水磨等以及众多的人物行径。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二)笔墨技巧

王希孟的笔墨技法是以皴、染、烘、提四个方面表现的。

一)皴的技法:王希孟在画山石,先用农淡墨侧峰勾勒出轮廓,再用长、短线皴加强青绿山水的结构表现力;用侧锋披麻皴分出石面,山石明暗向背结构层次感增强;若重裂岩石与凹部交界处,重量轻而变化,但不太复杂的炼油成分;染色留空白,皴法很单一,这只为后做铺垫;用细笔勾画水,要求严谨细致;有像山的荷叶皴、披麻皴山的短线的脚,巧妙的结构裂纹的岩石体积增加,在某种意义上,绿色地方如树的叶子和花朵都指出使用颜色直接使用,墨水。

二)染色技术:赭石色,在山脚下石头覆盖农业渐淡的颜色,上部厚或孔雀石绿,让脚趾赭色的岩石,凹的染料墨水,浅绿色的山丘和赭色汁逐渐下降,石青和石绿,赭石,苦绿染料也逐渐选择一个苍白的色彩更加强烈到山顶,石石绿色。山的重拨调互用赭石褪脚,石青石绿,为了使空间更加清晰,遥远的山,上面用木材染色的孔雀石、蓝铜矿山顶。用二色浓淡相间,分出先后位置空间感,用积色法,一层一层的晕染,再描绘出山石体积感,树则用浓墨画枝干,石青石绿画枝条。

三)烘的技法:苔画小乔木,树用绿或绿墨加汁,水和染汁绿,底丝衬有孔雀绿,带深浅衬。

四)提的技法:云出留白,淡墨分出云的浓淡,天空渲染淡墨衬托云;人物用墨水或赭石钩。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绘画对画面处理的笔墨技法及思维慎密,从笔触和墨色运用与古

时的青绿山水画相比都近一步提高,在当时时期创造了新的高峰。

(三)賦彩方法

《千里江山图》里浩瀚的碧水,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渔船巡游,使画面更加动感。色彩的运用上,在纯绿色中去寻求改变,有的色厚重,有的色明淡,用赭石为背景,画面清晰,使其富有层次感,使人有一种富裕,光明的璀璨夺目的感觉。设色上自唐代继承了青绿绘画技法,以统一的蓝绿色中寻求以创新发展。以红赭石色的背景,使得两大主色颜色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更为让人醒目了然。在唐,宋颜色矿物颜料精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黑色,白色,绿色,红色和黄色,五个大色,从而中国的颜色异军突起。唐和宋时期丝绸技术是成熟的,用石青画、孔雀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其覆盖面强,后质地较厚的层,明亮但不庸俗。北宋的皇宫制造技术的颜色已经很好了,颜色鲜明的色彩纯度的地方,色彩鲜艳醒目,颜色,与纯蓝绿色岩石墨粉或红赭石渲染的树木,河流,天空,使其千变万化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手法上,赭石渲染技术,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如颜色有厚有薄有重有浅。

在绿色地苦染料顶部的岩石,再用浓厚的石青色和石绿色将其覆盖,再把其边缘衔接地方过渡到无痕自然和谐;将石青和石绿两色多交擦利用,以划分其山川,河流,使其位置空间关系明确,捎带写意,笔触和色彩搭配和谐及过度自然。水面上薄粉苦绿,天空上面的光色应用花青素,水天映接色调融合其富有变化。千树、渡口、亭子轮廓用厚重的水墨勾勒,屋宇用墨覆盖,用石绿色绿点出叶子,再用黑绿色扫出岸边的青草。整体画面色彩构成强劲葱郁但稳定,且极具“回归自然”的艺术效果。

(四)构图法则

构图上充分运用空间位置关系,从三远透视观,平,高,深三个方面相结合,展示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创造和谐的场观。吸取郭熙的“三远法”,景随步移,利用传统散点透视法描绘了全景山水,在此画上。整体由平远形式组成,与水相连的长桥,穿插各种场景的各种观点,视觉空间充满机智和幽默。土地,山脉,河流和湖泊的平原城市,水碾村落、桥长,树木,鸟类、人类活动之间的呼应,清晰,有一定的比例,透视点各方面都到位是一幅较为宏大的构图,给人一种憾人肺腑的感觉。

(五)意境表达

《千里江山图》描画了故国千里江山的壮美宏伟、璀璨辉煌的景象,全图可以分为五段景色,底下让咱们一一简析。

第一段直接向我们展现风景:高山入云端,山崖矗立与水面连接,山谷村落,人烟稀少,显得静寂,海浪滚动的江水,水与天之间显得远山依稀可视,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第二节主要景观:悬崖山路九曲回环,直通居住院落,深山出瀑布壮观,激流而下,流向大海。由高远到深远去看,观山水之景,远松柏青葱。从画面中看,都有人物行径,另外水上有船只,江面大桥横跨,桥由木制梁柱,可以看到有三十二个。

第三段以大桥来看其景,临江峰崖,峻峭而迂缓,并出现了很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驶于江面上,青绿沿岸,村落座座,展现出当时人们热闹的生活景象。

第四段景描绘江南:山村的房宇、楼阁内也有人依溪栖身,有一座桥横跨山坝,上面建有水磨,在旋转的水轮机上,显然是村里居民的生产车间,现场为大山增添了生命的气息。

第五段景:以平远风景来描绘,江面清彻如镜,轻舟,激荡,渔家在岸边撒网抓鱼,游玩的人们在亭子里观赏风景,成荫的绿树,丛生的翠竹,近山奇丽,远山峻峭,江南繁荣风光历历在目,最后从近景和险峻的山景为尾。整个场景连接起来让人觉得自己小,自然很强大。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故国国土山河的壮丽,把自己的内心对山河的热爱,在绘画上表达出来,有着很深的意境好像是给画里赋予了灵魂。当我们站在画前,我感到深深的震惊。以上五段景观在表现形式,艺术境界,社会背景上完美的给我们展示了此图

第四章《千里江山图》艺术特色的意义

(一)山水画的影响

山水画是故国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千年之久的绘画艺术文化在中华文化有中影响巨大。《千里江山图》中的各方面的表现方法技巧,在我国山水画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在现代艺术文化大一统的环境下,我们要不断去探索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突破才能更好的展示我国山水画独有的特色。《千里江山图》具有独特艺术特色和绘画风格,在宋代已是绘画艺术上的里程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当代,这是我们值得去研究和探索的。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对中国现代山水画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用色、构图、技法和意境是我国绘画艺术文化遗产,也是理论研究依据。于是,有许多山水画家研究尝试青山绿山水的创作,并在其继承下突破改进实现其山水画的写意性,表现性。在当代,山水画艺术的改造与发扬,画家门离不开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故国山水的继承及创新。

(二)《千里江山图》的历史价值

艺术以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是一种巨大的经济力量,与文化生命同向刖进,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千里江山图》其山川,天空,河流彼此相接,天空和河流相映,融合南水和北山的特色使壮观和美丽的结合,总结出了祖国的山川河流之美。

在描绘山河之时,也详细刻画了人的不断变化。在自然环境中,还为丰富的生活风光,如水乡,街道,凉亭,渔船,货船,桥长,水磨等以及众多的人物行径,如打鱼,网鱼,行船,处事,看景,使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意义。在故国它再现着北宋时代山水画的创作方向和审美理念。《千里江山图》是上世纪第十二年代初中国大片的杰作后超过800年,直到今天,仍然在历史的光辉,让人们可以欣赏在过去的光荣历史及追思那壮丽动人的景象。

【参考文献】

[1]陆建文.从《千里江山图》谈中国传统绘画“境”之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于晏婷.论王希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D].青岛科技大学,2015.

[3]雒红强.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卢禹舜.论笔墨[J].书画艺术,2009(3):24-27.

[5]戴翠云.论传统与当代工细山水画色彩表现及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徐慧丽.我在青绿山水画创作中的思考[D].广州大学,2014.

[7]张祁桐.宋代青绿山水作品赏[J].东方收藏,2014(9):17-23.

[8]赵涛.咫尺有千里之趣——解析宋代王希孟青绿巨作《千里江山图》及其影响[J].名作欣赏,2010(27):145-146.

[9]王元元.《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8):66-66.

[10]李启色.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J].书画世界,2013(3):3-3.

[11]王波.青绿山水的形式语言探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3):168-170.

[12]路海英.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语言分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0.

[13]卢津源.谈中国传统绘画(上)[J].沪港经济,2004(3):58-61.

[14]周卫民.在继承中发展——记“福建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J].美术观察,2003(9):45-55.

[15]李杰荣.元四家诗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889.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3日
Next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