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书法对黄庭坚书风的影响

摘要

宋代号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苏轼(1037-1101)是当时的书坛领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尚意”书风开拓者,“宋四家”之一,谥号“文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既为“宋四家”之一,又出之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对其老师苏轼的书学思想、观念推崇备至,深受影响。黄庭坚对苏轼的书学思想、技法、风格、整体特征做出准确把握,对苏轼书法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他又在苏轼的影响下,在书法思想、理念上推陈而出新,成就自己的一番面貌。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风;影响

前言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后学之士。其弟子黄庭坚也深受影响,且成就非凡。探究二人的关系、相互影响、以及书学思想、书学技巧的演变过程,有利于了解宋代书法家之间的思想交流、文学的沟通。对我们学习书法,学习古人的书写状态有很大启示。

一、苏轼对黄庭坚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

宋朝是中国文化高度繁荣的一个时期。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了宋代在文化上空前的繁荣;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尾大不掉,拥兵自重的局面,宋太祖即位后,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收取了将门的领军权,解决了这一弊端。也是导致了宋代虽然文化高度繁荣,但是国力衰微,无力抵御外敌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高度繁荣,也使得宋代在人才方面,不胜枚举。如欧阳修、夏竦、庞籍、包拯、王安石、司马光、霍贤、苏轼、石守信、辅弼等等。将门的衰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盛,也导致了文人集团之间的相互倾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人力、国力。苏轼深受这种文人间相互倾轧的痛苦,从政之初,由于与王安石等人变法观念向左,熙宁三年(1071年),被调出京,任杭州通判。他尽心守职,巡视各县,了解民情,又去湖州视察堤岸厉害。熙宁八年(1076年),改任密州知州,曾带领人民抗旱治蝗。熙宁九年(1077年),又调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牵连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于数十亩荒地中,掘井筑室、躬耕其中,以解决家人生计,自号东坡居士。于四十七岁时写下了千古名帖《黄州寒食帖》,中云:“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图片1

(1084年),苏轼被贬汝州。(1085年)任登州太守,刚上任五天,又因神宗病逝,十岁赵煕继位,赵太后垂帘听政,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等人被急调回京。(1086年),任起居舍人,后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制诰。在朝四年间,拔擢黄庭坚、毕仲游、张耒等人,又举荐秦观、陈师道等。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出知杭州。(1091年),苏轼以翰林学士还京,遭到诬告,被派到颍州。不久,旋改任扬州知州,不到半年又被召回京城。(1093年秋),苏轼出任定州知州。由于苏轼的耿直独立,不与旧派官僚同流合污,故短短四年间连调四任,辗转外郡,“团团如磨牛”。(1094年),重新掌权的变法新党罗织罪名,撤掉了苏轼学士官衔,远贬岭南做英州知州。接着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职,最后贬为惠州司马。哪知当权者仍不肯放过他,(1097年)再把苏轼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祸从天降,苏轼仅带着幼子苏过泛舟渡海,抵达海南。(1100年)宋徽宗继位,宽赦元祐旧臣,苏轼结束了八年的流放生活,幸运北归。不料多年的流放生涯已经使苏轼身心俱疲,再加上路途的颠簸、年龄等问题,在金陵往常州的船上病倒。第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谥号:文忠。“文星落处天地泣”,苏轼才华盖世,名满朝野,而一生却遭受多次毁谤和打击,辗转外郡,历经沉浮。

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其老师苏轼的人生遭遇相识,一生仕途不顺,两遭贬谪。黄庭坚的政治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新旧两党争斗的漩涡之中。熙宁、元丰、绍圣年间新旧两党轮番上台,从最初的政见之争,演变为权力之争,互间的倾轧,肆意的打击报复。可谓朋党之祸已起。元丰二年(1079年),黄庭坚因与苏轼有诗信来往,而“收到乌台诗案”牵连,罚铜二十斤。《豫章传》中:“会苏公为诗抵罪,公亦罚金”[1] 。元祐年间,黄庭坚因修订《神宗实录》再兴文字狱,被贬亳州。靖国元年(1101年),又为《承天寺塔记》遭人诬陷,羁管宜州。

苏轼、黄庭坚二人年岁相差八岁,同为北宋文坛两大巨匠,在文学、书法上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并称“苏黄”。从熙宁元年(1068)到元丰元年间(1078),通过近十年的密切关注,黄庭坚早已认识了苏轼并理解了苏轼。黄庭坚曾在元丰元年(1078年)给苏轼写信请教诗文,正值苏轼一生最颠簸的时期,苏轼唯恐耽误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回信《答黄鲁直》中言:“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2] 。这种认识和理解不随时光的流逝而改变,反因岁月的变迁而日见充分和深刻。

苏轼取法颜、杨二人,笔法颇得神韵。黄庭坚对此二人的见解颇得苏轼的认可,而深感英才辈出。元丰元年,黄庭坚投于苏轼门下,苏轼也欣然接受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相同的政治生涯、人生经历、共同的艺术爱好,使二人愈发亲近。

黄庭坚与苏轼的交往,正是苏轼人生低谷之时,黄庭坚并不害怕会因苏轼而受到连累,而是被苏轼的文学、才华所吸引,也正是这种超越了物资,精神上的契合把二人联系起来。《山谷跋黄州寒食帖》中曾记载:“东坡此诗似李太白,尤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也。它日东坡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3]。

图片2

从此二人诗文唱和,书翰往来,亦师亦友。翻阅山谷文集,对苏轼的赞誉可谓不胜枚举,如《东坡先生真赞》、《跋子瞻送二侄归眉诗》、《跋东坡乐府》等等。黄庭坚对苏轼的态度是贯穿一生的,师徒二人犹如“伯牙和子期”[4]高山流水遇知音。

二、苏轼对黄庭坚书学思想产生影响的历史根源

(一)在书学思想上

在书学思想上,苏轼以其深厚的儒家修养,杂以老庄佛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强调“文人气”,强调“我手书我法”[4],注重自我的内心表达,并不是单纯的糊涂乱抹,而是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广博的阅历支持下;在认真学习古代书学理论,临习名家书帖的基础上,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苏轼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5]。

这一观点充分表达出了,苏轼的书学理念,追求直观感受、文人气息、作品神韵的要求。追求内心自由,狂放不羁的创作理念。这种观点对当时的宋代保守书风产生了巨大冲击,打破了自唐末以来的保守态势,使当时书坛出现一种革新风潮,也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出现起决定性作用。

图片3

黄庭坚也受到了老师苏轼的影响。黄庭坚书风也一改唐末宋初以来的保守风貌,转为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如果说书法对于苏轼是诗文之余表达、抒发内心的一种途径的话,那么对于黄庭坚来说,重若生命。黄庭坚在接受苏轼书学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见解。黄庭坚的书学观点与老师苏轼的观点不尽相同,苏轼追求的是无拘束,内心的自由。黄庭坚在继承苏轼思想的基础上,又对书学思想提出历新的概念。黄庭坚把禅学思想融合进自己的审美创作理念当中。提出了“韵、俗、意”[6]三个观点。黄庭坚强调:“无一字无来处”[7]的观点,追求每一字都要有来源,都要有跟脚来历。同时黄庭坚还是极具创新意识的书家,如果说苏轼是把儒学融合到自身的书法当中,使书迹带有很强的文人气息;黄庭坚在借鉴苏轼的基础上,又把禅宗思想结合到书法当中。使宋代书学与佛学结合在一起,“文字禅”大兴,同时也使佛教在宋代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接触,为更多的上层人士所认可。

黄庭坚在书法成就上,以草书为最,一扫宋初以来萎靡不振的书坛景象,自出新意,一改前人之框条,草直逼张旭、怀素。行书与楷书也独具特色,自成一家,与王右军父子以来的书坛熊杰颜真卿、杨凝式异代擅美,于本朝蔡襄、米芾四分天下,与乃师苏轼并称“苏黄”[8],名彪百代,声震古今。

(二)在治学态度上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文学呈现的是日益兴盛的趋势,尤其到宋代,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学说上,百花争艳,大有诸子百家争鸣之势,苏轼以其独特的治学风格扛旗立鼎,与众家学说相抗衡。苏轼在治学领域独树一帜,在《东坡易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苏轼治学思想极为丰富,其独到特点具体而言可以用两个词加以概括,即:通透和致用。所谓通,是对学习范围的要求,也就是强调要广泛学习,兼收并蓄,以及各方面的整体贯通。苏轼在治学上,追求学说和思想的实用性,讲究博观而广阅,积累深厚的学识修养,繁杂却不庸糟,博古却不迂腐,通今而不流俗。他在《柳氏二外甥求书笔迹》中明确说道:“颓笔成山未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9]关于如何才能达到通透之境,苏轼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通透、创新、致用思想的指导下,苏轼提出了治学的具体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一是“抄书法”[10],二是“八面受敌法”[11],这两种方法都以实用致用为基础。

黄庭坚的治学观念继承了苏轼观念的特点,讲究致用、实用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见解,更为严谨。讲究“无一字无来处”。无论文章、诗词的一字一句,都要有其来源,都要有其可考可查之根。核心观点之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12],这是他自己总结出的创作方法,也是被江西诗派奉为金科玉律的创作原则之一。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曾在古代文学史上和文艺批评领域发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与苏轼的影响也脱不开关系,讲的是要积累文脉底蕴,详细而透彻的了解历代文化,文献典籍。在继承古人文学功底的基础上,推陈而出新,去粗而存精。有根源的提出自己的认识见解,而非胡编乱造。

黄庭坚以文人特有的文学修养为支撑,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一理念时,就代表他自己的审美观念的成立。这一理念也是黄庭坚后期创作勃发的理论支撑。

三、苏轼对黄庭坚书法技法的影响

(一)用笔

在用笔上,苏轼习惯侧握笔,用墨丰腴,线条劲健刚强,极具张力。赵孟頫评价苏轼书法:“黑熊当道,森然可怖”[13]。苏轼在用笔上受颜书影响,横轻竖重,中侧结合,点画厚重。苏轼用笔上一方笔较多,但整体上仍以圆转为主要风貌。苏轼喜用浓墨,惯用偏软些的毛笔,这就造成书写速度较慢,结构变化有限。苏轼评自己的书法“如棉裹铁”[14]。苏轼的书法作品很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是宋代的书坛领军人物,“尚意”书风的开拓者,其打开了唐末宋初以来的书坛僵局,为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生机。

黄庭坚受到了苏轼的这种用笔的影响,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黄庭坚在中年时期曾学习苏轼的书法风貌,一时无二,惟妙惟肖。苏轼曾云:“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此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遂夺之,此墨是也’”[1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学习几近于逼真的程度。从《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公蕴知县尺牍》《致云夫七弟尺牍》等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来。

后期黄庭坚的个人风格加强,在书写和构思中都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韵味。结字也从宽博而变得修长。黄庭坚从见怀素《自叙帖》真迹始,书风为之一变,无得草书三味,点画的肆意纵横,线条的顺迎逆曲,无不顺心应手,心手两忘,已入化境,但苏轼的影子依然存在。

图片4

(二)结字

苏轼书法的结字,与其侧握笔有很大关系,结体多呈偏平,圆厚偏方,犹如“虎踞蛇盘”。苏轼写字,多为顺心而书,“无意于佳而佳”[21]。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我手书我法”[22]随意而自然,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修养跃然于纸上,苏轼书法结字一眼看去便能感到漫卷的“文人气”扑面而来。苏轼是文人书法绘画的先行者,开启了文人参与笔墨艺术的先河,由于历史的演变造就成就了苏轼在艺术上的高度。苏轼书法的结字也能透露出他哲学理念,儒家之学的中庸,道家的天道以及佛说等融为一体,集三家之所长。苏轼的结字并不像米芾那样张扬,也没有像杨凝式那样拘谨,而是相互融合,终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不炫技是苏轼中庸的体现,他曾提到“仅从高成超的技法是无法呈现的艺术的高度,同时需要内在的文学修养”,所以苏轼在书法结体方面并不卖弄自己的技巧,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苏轼的结体呈现出多种面貌,结体随章法、字形甚至是自己的心情随意变化,笔画舒展,字态略扁,横式微斜,纵势较密。但总的来说“扁平”则是苏轼最大的特点,并自嘲为“石压蛤蟆体”。

图片5

黄庭坚曾对苏轼的书体有过一点痴迷,并作出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从《糟姜帖》、《制婴香方帖》、《勤恳帖》等帖中看出,对苏轼书法的临习也使黄庭坚自己风格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图片6

黄庭坚在结字方面撇捺更为舒展,更为奔放。黄庭坚在结字上更加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点画与点画之间的联系,表现为“逆起”[23](意未起而先迎之);“逆接”(势将伸而反蓄之)。通俗的来说就是“欲左先右,欲放先收”。

(三)章法

关于章法上,苏轼没有过多的构思、安排,“无意于佳而佳”[24]。苏轼的用笔、握笔、用墨等习惯也一定程度上,使书写出现不用安排的轻重错落,经常会出现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有致。这种不刻意的章法变化,轻重搭配,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

图片7

苏轼在章法上表现出深深的书卷气,与他深厚的文人修养有关,这也是他的观点之一。章法上的不可以安排,并不是不考虑章法,而是在深厚的文学功底上的一种自然表达。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诗、词、歌、赋、鉴定、收藏于一身,极具才华。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见识、眼界为操笔控手的硬件条件,诗不求工,字不求奇,顺心应手而为。对于苏轼而言,书法只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途径。

这是苏轼所倡导的文人思想的重要表现,“诗”、“书”、“画”共同表达文人的情感思想,以书寄情,只因如此,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16]对后世的文人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韵胜”[17]是儒学精神与禅学、道家精神圆融一体的人格体现。黄庭坚书法中具有动静相统一的章法,显露出豁达而又深厚的文人情怀,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观念脉脉想通。黄庭坚也受苏轼的影响,在章法上也注重自然,不娇作,追求“不俗。”黄庭坚在章法上,多用左右的摆动,字组与字组的呼应,点画线条间的顿挫、迎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章法特色,乱中有序,序中有字,字中有法。大胆的奇侧放浪,线条中锋紧收,刚劲内敛,气足神完而又跌宕起伏,极具审美价值,极具视觉冲击力。黄庭坚擅长把作品中的长画有机统一起来,整合为一个整体,使章法更具欣赏力,更有独特意味。

结语

苏轼作书,随意肆横,不拘一格,心随手走,手随心动,心手两忘。这种“无意于佳”的作书方法,在苏轼的身后文学修养的支撑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视觉冲击,一种明澈的审美享受。

黄庭坚自幼学书,不得古法,终不得门而入。在遇到苏轼之后,从认识到思想,技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二位书法界的泰斗,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宋,于文化交流、思想沟通上,摩擦出激烈的火花,迸发出不拘常规的见解,为推动书法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千百年前,苏黄二人的交往,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二人都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是二人都未曾轻言放弃,而是在颠沛流离中,与命运做抗争,把人生的不顺当初磨练,在困苦中成长,最终绽放出璀璨的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黄氏日抄{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宋诗话全编[M].江苏古籍出版社,吴文治主编,1998

[3]苏东坡墨迹选[M].上海书店,(宋)苏轼,1965

[4]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中华书局,2006.

[5]东坡易传[M].吉林文史出版社,(宋)苏轼著,2002

[6]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中华书局,2006.

[7]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中华书局,2006.

[8]北宋徽宗朝的书学及书学博士(​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WSZS199702016&dbcode=CJFQ&dbname=CJFD1997&v=”\t”kcmstarget​)[J].刘涛.  文史知识.1997(02)

[9]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北宋)苏轼撰,1986

[10]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北宋)苏轼撰,1986

[11]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北宋)苏轼撰,1986

[12]黄庭坚论诗诗研究(​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4393481.nh&dbcode=CMFD&dbname=CMFD2015&v=”\t”kcmstarget​)[D].张瑜.河南大学2014

[13]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6748363.nh&dbcode=CMFD&dbname=CMFDTEMP&v=”\t”kcmstarget​)[D].魏巍.西华师范大学2016

[14]《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中华文库.[DB]

[15]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北宋)苏轼撰,1986

[16]文人画的号角——苏轼画论(​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ZSZ199403010&dbcode=CJFQ&dbname=CJFD1994&v=”\t”kcmstarget​)[J].朱绛.  枣庄师专学报.1994(03)

[17] 绝俗尚韵瘦硬通神——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YSB199804024&dbcode=CJFD&dbname=CJFD1998&v=”\t”kcmstarget​)[J].孙学堂.固原师专学报.1998(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81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2日
Next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