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咸阳古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被赞誉为“秦中第一渡”。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繁荣于汉唐时期,直到解放前仍在使用,拥有千年的历史。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咸阳古渡西通西域,南通巴蜀,车马往来在此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咸阳古渡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文物胜迹使它不仅具有交通运输功能,还具有了观赏功能。而如今考古发掘的咸阳古渡只剩下了地面上的一些断木残垣,早已不复昔日风貌。本文将从史书典籍的记载以及历代诗文的描写中去探寻咸阳古渡的踪迹,旨在通过对咸阳古渡的探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咸阳古渡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保护开发咸阳古渡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咸阳古渡;考古发现;文化资源
前言
咸阳被称为中国第一帝都,是一座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但是咸阳古渡的历史比这座古都还要久远,有着“咸阳古渡几千年”之说。可相比于咸阳市的其他名胜古迹,咸阳古渡的知名度似乎不高,关于它的历史也鲜有人了解。加之历史的变迁,咸阳古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至于连一些本地人都不知晓它的存在。
咸阳古渡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景观,它起源于哪里?又历经了怎样的沧桑变化,为什么我们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的渡口,接下来我将从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及考古发现中来探寻它的踪迹。
一、咸阳古渡简介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横贯关中平原,对关中交通运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渡口众多,咸阳古渡就是其中最大的渡口,来往的商贾旅客都依赖咸阳古渡才得以畅通南北。咸阳古渡自成一景,泛指古渡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文物胜迹。遗址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渭河北岸二号桥附近的河道中。
咸阳古渡作为古代关中地区的咽喉要道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它的自然风光宜人也具有观赏价值,是咸阳八景之冠,同时也是关中八景之一,被赞誉为“秦中第一渡”。所谓“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1]这大抵就是咸阳古渡被如此盛赞的缘由。
咸阳古渡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昔日渭河两岸生活的人们、游客以及商贾都依靠古渡通行,渡口川流不息,人欢马叫,一派繁华喧闹。《民国咸阳县志》中对此这样评价:“远则晋豫滇蜀,近则省郡邻壤之人,往来涉利,他处渡口,鲜或有之。”[2]三千多年物转星移,滔滔渭水奔流东去,眼前的渭水早已不是当年的了,渡口依然存在,但除了河道中遗留的一些残垣断木,再也不是当年的咸阳古渡了。(见图一)古渡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悠悠渭水淌过轻拍着古渡口残留的木桩,默默地注视着咸阳城的风云变幻,诉不尽的是那一段段沧桑过往。
二、历史上的咸阳古渡
(一)、先秦时期的咸阳古渡
关于咸阳古渡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11世纪初,殷王帝辛要把他的小女儿嫁给周文王,于是周文王在渭河上架设浮桥,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迎娶仪式。《诗经》文曰:“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3]咸阳古渡就以这种简便的“浮桥”形式完成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场。
据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也发生在此。唐代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渭滨》中这样写道:“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4]白居易在《渭上偶钓》中也写道:“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5]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早年因为殷商无道而不得志,后来听说周文王善于养士,于是来到渭水之滨用直钩垂钓,所谓“钓人不钓鱼”。最终他等到了周文王,从此开始辅佐文王,后来又辅佐武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臣。
咸阳在春秋时期被称作渭阳,所以咸阳古渡也有渭阳古渡之称。《诗经·渭阳》中有这样的描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6]这是一首表达甥舅情谊的诗,讲的是发生在咸阳古渡口的一段离别。秦穆公之子秦康公从秦都雍出发送别舅舅晋文公重耳归国执政,来到了渭河岸边,即将分别。秦康公把思念已故母亲的情感全倾注在舅舅身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真挚感人,留下了千古美谈。
(二)、汉朝时期的咸阳古渡
汉代时,在此架设便门桥,或称便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渭桥。《汉书·武帝本纪》中如此记载:“(建元)三年春,初作便门桥……跨渡渭水以赴茂陵。”[7]从“以赴茂陵”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便门桥大抵是汉武帝为了方便视察自己的陵寝而设。此桥与便门相对,朝议结束后,官员们可以登上便门桥,欣赏着美丽的渭水风光。后来,得益于汉朝XX凿通丝绸之路,咸阳古渡成为关中通往西域地区各个国家的必由之地。
(三)、唐朝时期的咸阳古渡
到了唐代时,仍有便桥的存在,但位置发生了变动,“在城西北咸阳路”[8],称之为“咸阳桥”或者“渭桥”。汉唐时期渭水上有三座桥,我们一般说“渭水三桥”,也就是东渭桥、中渭桥、以及西渭桥。东渭桥是长安城通往渭北的重要通道,中渭桥在长安城北,西渭桥就是指咸阳桥,遗址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渭滨乡吕村正东的渭河中。这里见证了唐王朝的许多历史事件,唐武德末年,太宗李世民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突厥军来犯,长安被围攻,甚至逼近便桥,后来双方在渭水结“便桥之盟”。广德年间,吐蕃大败唐兵,于是渡便桥逼进长安。咸阳桥在唐代末时期被毁,《长安志》中记载:“唐末废,皇朝乾德四年重修,后为暴水所坏。”[9]
咸阳桥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存亡,也见证了无数人的离愁别绪与泪水。唐代时这里是送客别离的地方,杜甫在《车马行》中这样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10]诗句说的正是唐朝军队征战时经过咸阳桥的情景。士兵和马车缓缓前行,车轮发出辚辚的声响,战马在鸣叫,将士们将弓箭佩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在空中飞扬连咸阳桥都看不见了。当年的战马萧萧,鼓声雷鸣,还有妻儿老小的离别如今都已消散在历史的风云里。李商隐有诗曰:“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11]说的是在咸阳桥送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在此为朋友饯行所作,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2]
咸阳古渡凭借宜人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沉淀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驻足于此,用诗作寄语衷情,表达心迹,而后人也得以从这些诗作中窥见这一时期古渡的繁盛景象。诗人崔颢的《渭城少年行》中这样写道:“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渭水桥头酒新熟,金鞭白马谁家宿。”[13]唐代诗人鲍溶也有诗云:“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渴。”[14]都表现出了咸阳古渡的繁忙景象,可见这一时期,长安作为京畿之地吸引着无数的商贾旅人汇聚于此,使得渭水桥上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渡口商业繁荣。而无数文人在领略了咸阳桥的怡人的景色后留下动人的诗句。诗人白居易的《渭上偶钓》如此描述:“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傍。”[15]渭水清明澄澈如同明镜一般,鱼儿在渭水中游来游去,可见这一时期的渭河水质很好,不像今日这般浑浊,想必正是因为渭水的清澈才造就了咸阳古渡的宜人风景,使得诗人可以在此悠闲垂钓,十分惬意。诗人温庭筠则描写了雨中咸阳桥的美丽景色,诗云:“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16]诗人在云中漫步到这里,雨水绵延,咸阳桥笼罩在朦胧的雨色中,有钓船在水中行驶,读来实在令人神往。
(四)、宋元时期的咸阳古渡
秦、汉以及唐朝时期,咸阳是京畿重地,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古渡也因此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宋代以后,失去京畿之地位的咸阳不再受到重视,渭桥也因之冷清,后来遭到损毁,也曾有过修复,但再不复从前盛景。《长安志》中载:“渭河浮桥……即汉便桥也。淳化三年徙置孙家滩,至道二年重修于此。”[17]
宋朝景佑年间,咸阳知县黄孝先重修咸阳楼,并改名为“清渭楼”,矗立在渭水岸边(现位于咸阳市渭阳东路)。古代的亭台楼阁一般会建在风景优美之地,清渭楼选择建在咸阳古渡附近,可见咸阳古渡的风光旖旎,同时清渭楼的修建也丰富了咸阳古渡的景致。清代诗人葛裕文在其作品《咸阳古渡口占》中写道:“飞渡秦川一叶舟,乡心感触白乌头。西风猎猎咸原草,暮雨潇潇清渭楼。”[18]描写的正是咸阳古渡和清渭楼相辅相成的壮丽景象。
到了元朝时,战乱使得咸阳古渡风景遭到破坏,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呈现出哀伤的情感。金代学者赵秉文途径咸阳,作《咸阳》一诗曰:“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塬上尘。”[19]诗人看到萧瑟凄凉的渭水桥,不禁感慨历史的风云变幻,世事的沧桑无常。
(五)、明清时期的咸阳古渡
明洪武四年(1371年),咸阳县城迁到渭水驿,也就是今天的咸阳市,咸阳古渡位于县城南。据《民国咸阳县志》记载:“咸阳渡,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为浮桥,岁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桥,夏秋仍以舟渡。”[20]大抵是因为渭河多次改道以及河床北移,渭河水量大易造成水患灾害的缘由,明朝嘉靖年间,在城南修建了河堤和码头,所以此后古渡口便冬春季节架设浮桥,夏秋季节则用舟摆渡,往来商旅熙熙攘攘,杨柳依依,一派热闹景象。
明代诗人秦玉在《晚渡咸阳》中这样写道:“县城北倚北原坡,南面通津古渭河。两岸夕阳青草渡,半嵩春水自鸥波。”[21]描写了古咸阳城傍晚的迷人景色,渭水两岸的青草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白鸥掠过水面泛起点点波纹,使人顿生诗意。
李采蘩的《渭阳古渡》中也有这样的景色描写:“万顷波滔日向东,中流画鹢往来通。道连四国关山远,域达诸边气势雄。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虽然未比桥梁渡,自与乘舆济不同。”[22]大意是说,滔滔渭河水随着太阳向东流去,渭水上的船只像鸟儿一样掠过波光粼粼的河面,迎送着往来的人们,河边的渡口熙熙攘攘。这条古渡连接着晋、豫、陇、蜀诸地,地域之广,气势之雄伟前所未有。来往的商客风尘仆仆,渔家的烟火映照出客人忙碌的身影。虽然不及桥梁宽敞,但与坐马车相比,又别有一番滋味。“画鹢”是船的别称,而“鹢”指的是一种大鸟,古代一般会将其画像画在船头;“万顷”则表达出了渭河的水量很大,由此可见渭水上行驶的船规模很大,而非一般的小船。我们也通过作者的描写可以得知这一时期古渡口川流不息,是繁忙的商业贸易和交通客运要道。
诗人马中锡有诗云:“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表里山河犹往昔,变迁朝市已多年。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23]诗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咸阳古渡傍晚的景色,斜阳西照,白鸥已经飞走了,僧侣已经归寺,人们唤来渡船回家,渡口一片苍凉景象。诗人由此感慨世事变迁以及历史潮流的不可阻挡,这里曾经是很多朝代的都城,如今那些繁华已经消散,徒留古渡默然矗立着。“秋风”自古以来就是萧瑟与凄凉的代名词,残阳斜照着古渡口,秋风萧瑟夹杂着历史的哀怨和诗人的凄怆拂过咸阳城,卷进滔滔的渭水中。
清代时,咸阳县城紧靠着渭河堤岸。清代光绪年间,达赖喇嘛十三世参觐来京时途经此处架设木桥,但是木桥的使用时间不长。这一时期,渡口的繁华也减色了,诗人来到此处也多是感慨世事的沧桑变化。清朝时期的朱集义如此写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满载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24]咸阳渡头水天一色,水边芦花遍开,江上垂钓的姜太公现在何处,烟波袭来,好像仍旧是汉时的秋天,诗人在这样的美景中怀念着过去的朝代。清人白纶的诗对此景况也作了描述:“渭水黄华古渡来,山河表里几千秋。临流不见褰裳客,冬自桥梁夏逢舟。”[25]“冬自桥梁夏逢舟”也说明了咸阳古渡冬春过桥,夏秋行舟。
郭唐藩也有诗云:“日暮咸阳古渡头,兼天波浪使人愁。秦皇若不殚民力,焉得安然宫里流。”[26]诗人站立在咸阳古渡,波浪似与天际相连,滔滔渭水向东流去,如此壮丽的景象却令诗人想到当年秦始皇殚尽民力引渭水贯都,立刻愁上心头。
(六)、咸阳古渡的消失
1949年夏,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咸阳狙击战。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一八一师在咸阳县城附近与企图反扑关中的国民党马步芳部队进行的一次战争。在战争部署过程中,解放军为了加快部队的过河速度,在渭河上临时搭建了一座浮桥顺利到达咸阳,后来经过多小时的激战,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自殷商始,历经秦汉繁荣,咸阳古渡的风景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初。咸阳古渡也因此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留下不少历史典故与传说,这些典故与传说无疑给这个古老的渡口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比如,张飞鞭的故事。历史上的渭河水量很大,“河床宽度多在二三里,有的地方达五六里。靠城区的河床狭窄。”[27]很容易发生水患灾害,历史上咸阳城曾多次受到渭河涨水之害。传说,人们为了制服渭河涨水漫进咸阳城,在河北岸的古渡口不远处,修了一座“张飞庙”,庙里,供奉着张飞的一条青龙鞭。当渭河遭遇大水漫涨,河水越过北岸进入到咸阳城时,人们便迅速将”张飞鞭”抬到城头,河水很快就退下去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与古渡一起流传千古的还有渭河号子,是由秦人用秦腔呼唱,为统一协调船工劳动而呼唱的号子,是全国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平原流域摆渡号子,现已列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的兴衰更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咸阳古渡也难逃这样的命运,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公路铁路通到咸阳,咸阳古渡逐渐沉寂,现今横跨南北的渭河公路大桥取代了咸阳古渡,古老的渡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三、咸阳古渡考古发现
2002年3月,咸阳市水利局在修建渭河咸阳城区段河堤工程时,暴露出了古代河堤及咸阳古渡遗迹,该遗迹位于咸阳市区渭河北岸。省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调查及开挖的4个探方共发现明代河堤,清代河堤及民国时期渡船泊位各一处。这次发现令咸阳考古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兴奋不已,至此,咸阳古渡遗迹在沉睡了百年后重现人间。
此次发现的明代河堤位于渭阳街南口,“开挖的T1,T2出土的石堤长度为10.7米,宽1.2-1.54米,厚1.50米,有五层石块排列。石块之间的缝隙用白灰勾填,有的石块上还留有浇灌的铁锈痕迹。在石堤南侧暴露出6根木桩,木桩直径10-26厘米,为柏木。木桩上筑有石堤,起加固根基的作用。”[28]这种构筑方式实际上解决了石堤建在岸边因没有牢固基础而经常被冲垮的问题。河岸上发现的三块残碑大概就是为这次修筑的河堤而立,碑上刻有“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29],由明代文学家王九思撰写。当时修筑的规模比较大,随着时间推移,现仅残留这10多米的历史痕迹。清代的河堤西起张飞庙(现位于咸阳市电影发行公司家属院)旧址南侧,东到现在修建的清渭楼广场,“东西长约422米,宽1.3-1.7米,其中偏西的一段约67.7米保存完整。”[30]石料的缝隙中浇灌有白灰,糯米汁,有的缝隙则浇灌铁,这都是为了使其更加坚固,从而不易被水冲毁。
此次发现的还有民国时期的渡船泊位,木桩位于咸阳南阳街口南渡口下,“木桩东西长11.7米,宽1.3米,共4排桩,排列比较整齐,桩上基本都嵌有铁钉。原先这些木桩上铺有纵向木板,板厚约3-5厘米。这些木桩高出明清石堤约1米多,时代应偏晚,应是渡口停船的泊位。”[31]此外,在解放后修筑的河堤上还发现了镶嵌在堤岸边的铁环等栓船工具。
这次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决定对咸阳古渡遗址就地进行保护。这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不仅解决了人们对咸阳古渡遗址的疑惑,为恢复咸阳古渡旧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明清时期咸阳的防洪、交通和文化面貌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另外,明清石堤的修筑技术也给现代人带来有益的启示,石料下用木桩做根基和石缝灌铁的构筑方式为我们现在修筑河堤在技术和质量管理方面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也为咸阳市民休闲游玩提供了一个新去处。
四、咸阳古渡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一)咸阳古渡的文化旅游价值
发展旅游与传播文化密不可分,而将旅游与历史文化结合也成为流行趋势,很多地区开始大力挖掘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很多地区也因为这些旅游景区的发展而声名大噪。反观咸阳古渡,它的旅游文化宣传似乎做的还不到位。谈及古代渡口,人们会很自然地会想到风陵渡、龙门古渡以及茅津渡这些著名的渡口,而说起咸阳古渡,连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的本地人也不知晓它的存在。再拿关中八景来说,“雁塔晨钟”、“太白积雪”以及“曲江流饮”等都有踪可寻,也多少保存了它古代的风格,也借此提高了所在地区的知名度,而同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却咸有人了解,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有渭水绕城,以秦帝都而享誉世界,城内名胜古迹多不胜数,秦咸阳宫遗址、乾陵、茂陵、汉阳陵、杨贵妃墓等都闻名全国,而咸阳古渡却一直默默无闻。在如今城市文化与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推动下,咸阳作为第一帝都,而且拥有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所以大力发展带有咸阳特色的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显得非常重要。独特的文化会令城市历经千年依然灿烂,而咸阳古渡作为咸阳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们尤为重视的发展对象,将古渡文化和城市旅游相结合,在保护好古渡资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掘咸阳古渡的旅游文化价值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
(二)咸阳古渡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发展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2012年9月,咸阳市长姜锋主持召开的市XX第六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清渭楼广场、风雨廊桥、咸阳古渡等建设规划。咸阳市委、市XX将咸阳古渡确定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咸阳古渡的保护范围西起张飞庙,东到清渭楼,南至咸阳湖,北至渭阳东路。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已经在距离咸阳古渡遗迹不远处建起,咸阳二号桥西边三公里处,位于咸阳市渭河北岸,一号桥和二号桥之间,与清渭楼只相隔了一条马路。据了解,咸阳古渡全部景区建成后会有五个景点,均为仿古建筑,分别是古渡遗址、南阳门、风雨廊桥、清渭楼广场以及秦六国宫。秦六国宫和南阳门已经建好,咸阳湖上渭水廊桥的建设工作也即将完成。随后也会对景观区域进行绿化,力求以仿古建筑群为依托,联系周边景点,彰显咸阳古渡文化,形成独具咸阳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2.古渡文化与景区建设相融合
深入挖掘咸阳古渡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制作有关古渡典故和传说的雕塑画像,形象生动地向游客们展示咸阳古渡的悠久历史。制作一些仿照古代的小舟,游客们乘坐小舟游于渭水上,欣赏着夕阳,领略沿岸的风土人情,畅想未来,同时也感叹历史的变迁。景区也可以提供一些地方性美食、土特产、民间手工艺品等。还可以开发一些景区旅游纪念品,拉动消费,提高知名度。比如小的工艺品或者文化衫,并在上面印刻上与咸阳古渡有关的介绍,同时做好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更重要的是,古渡景区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力图打造自然、历史、与人文相和谐,集旅游观光、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城市大型城市景区。
3.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塑造咸阳古渡景区的旅游形象。比如,制作吸引游客兴趣的咸阳古渡的旅游宣传短片和宣传标语,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利用创建咸阳古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对其进行宣传推广,也可以和一些旅游社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4.创作文化作品与文化旅游相融合
鼓励本地各界文艺工作者围绕咸阳古渡进行文艺创作,比如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开展书画摄影展、制作手工艺术品等。支持古渡景区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来演绎古渡历史典故,开展民俗活动,以及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
咸阳古渡自古以来过客众多,渡业繁荣,不仅是历史、自然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而且代表了咸阳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展现了咸阳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都市的魅力,有着巨大的旅游潜力,在现代城市建设、景观规划以及旅游开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没有古渡文化的咸阳文化终究是残缺的,因为咸阳古渡的文化就浓缩在咸阳这座城市的文化里,所以我们不能将其忽视,而要结合现状作整体规划,做好咸阳古渡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工作,让咸阳古渡再此发出璀璨的光芒。
结语
历史上咸阳古渡多次遭到损毁,或是渭河暴水冲刷所毁,或是人为焚烧,但是事后统治者没有对此置之不理,而是很快对其进行了修缮,可见咸阳古渡在古代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咸阳古渡的盛景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散落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来到古渡口,文思便如泉涌,从未停歇过对它的赞美,这些赞颂凝成一句句诗词传诵至今。我们可以想象,滚滚渭水流淌,碧波浩渺,垂柳夹岸,充满着多少诗意情怀。这些多不胜数的诗歌词赋记录了咸阳古渡曾经的繁华,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那美丽的风景以及作者在此流露的丰富情感,令人们无限向往。这些诗词歌赋记录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如同一部历史,我们也得以从中窥见几千年前的古渡盛景。
咸阳古渡横跨了千年的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昔日古渡的辉煌历史,如今都陷入历史的长河中,一股浓重的历史沧桑感不禁涌上心头。站立在咸阳古渡遗址,渭水卷着河浪奔流东去,千年前渡口上响彻天地的号子声仿佛传入耳中,一幅幅画面在脑中一一展开,木桥载着繁忙的人马,摆渡人用船桨拨开渭水轻泛涟漪,过往的客商熙熙攘攘,沿岸的商贩操着关中方言卖力吆喝,折一支杨柳惜别亲朋,送别的声音就那样消散在历史的风中。咸阳古渡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兴衰,见证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渡桥上人来人往,泊船往来不息,回首望,一切如旧,人们依旧勤劳努力的生活着,一切却又那么不同,交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建筑挤满城市,古渡口显得沉默而孤寂。
历史的车轮匆匆驶过,千年的时光静静不语,我们无力抓住或挽留些什么,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古渡口的功绩,还有古渡口曾经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及古渡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代渭水人家。所以我们要积极保护和开发咸阳古渡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形成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特色相得益彰的城市景观,这样不仅对彰显城市底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高品质的历史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枫林.咸阳知古录[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70.
[2]咸阳市秦都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咸阳县志[M].2004:291.
[3][6]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321,181.
[4][5]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7421,4726.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8.
[8]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2791.
[9][17]宋敏求.长安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49.
[10][11][12][13][14][15][16]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254,6164,1306,1324,5511,4726,6726,6729.
[18]王立新.清渭楼的创建及相关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24.
[19]牛贵琥.金代文学编年史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548.
[20]咸阳市秦都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咸阳县志[M].2004:76.
[21]王枫林辑释,咸阳市文管会等编.古诗话咸阳[M].咸阳市文管会,1981:139.
[22]咸阳市秦都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咸阳市秦都区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850.
[23]羊春秋选注.明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1994:140.
[24][25][26]王枫林辑释,咸阳市文管会等编.古诗话咸阳[M].咸阳市文管会,1981:133,138,141.
[27]马忠.咸阳史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69.
[28][29][30][31]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古渡考古发掘工作总结,2002年6月13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072.html,